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19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1篇

露天开采作业在开采过程中会对矿石进行层层剥离, 这种情况会严重降低矿山岩层的稳定性, 不仅对开采过程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 还会对当地的地质条件造成严重破坏, 是当地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坍塌地质灾害的额概率增加。除此之外, 露天开采过程中需要根据矿山规模大小建立矿区, 这会大量占用当地土地资源, 减少当地的耕地面积。除此之外, 露天作业很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 不论是开采设备还是开采人员在恶劣天气中的工作效率都比较低, 对矿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二、露天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中肯定会对矿区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对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与浪费;对当地地形地貌以及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增加了当地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坍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1、露天开采会造成土地资源被占用

露天开采是一种地表开采行为, 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 会占用矿山周边大量土地资源, 这就会导致很多农田与土地遭受严重的破坏, 并且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爆破手段进行开采工作, 而经过爆破开采区会受到极大破坏, 无法修复, 这种情况是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对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露天开采会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破坏

露天开采是在地表进行的, 这种开采方式会对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及地形地貌等造成直接影响与破坏, 尤其是在一些山林与丘陵地带, 这些地方本身的生物链就比较复杂, 并且其自然植被种类也相对较多。露天开采直接将当地山林改造为矿区, 这种行为本身就会对当地的生物链以及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破坏, 而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深入, 当地植物的退化程度会逐渐增强, 土壤也会逐渐贫瘠。而破坏后, 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对地形地貌进行恢复治理, 这就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荒山荒林。

3、露天开采会是当地滑坡、泥石流以及坍塌地质灾害频发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使用爆破是必不可少的, 而爆破会对当地的地质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是因为多次爆破会造成当地地质岩层松动, 使当地滑坡、泥石流以及坍塌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加。因此,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 需要对当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准确勘察, 而在开采过程中国, 对矿山的开采边界、开采深度等都参数要有明确规定, 尽可能降低矿山开采对地质条件的影响。另外, 在对边坡地带进行开采时, 一定要根据边坡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地质条件与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的开采方式, 确保岩体稳定性, 不仅能够降低滑坡、坍塌事故的发生概率, 还能够有效提高矿山开采的安全性。

三、露天开采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1、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

对已经出现滑坡、坍塌等事件的矿山环境, 哟啊对现场进行及时清理与处理, 防止事故的不利影响逐渐扩大。而露天矿山开采完成后, 在进行闭坑工作你是, 要对当地可能会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合理可靠的预测, 并对当地地质条件进行全面勘察, 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除与处理, 同时对坡度进行调整, 降低滑坡发生几率, 还要对岩石的崩塌情况进行准确勘测, 并树立警告牌, 对露天开采完成后的矿山地区加强管理与建设工作, 同时加强安全预防措施, 将露天开采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降至最低。

2、采取措施恢复地形与地貌

露天开采完成后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会造成严重破坏, 这就需要采矿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地形地貌。特别是对废石场的填埋以及修复美化工作, 必须予以重视。另外, 还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大量流失, 同时预防发生泥石流等灾害。可以在矿区种植一些与当地气候条件想使用的植物, 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对一些矿坑的台阶进行美化处理, 这些措施对防止矿区大量水土流失, 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十分有利。除此之外, 还要做好矿坑回填工作, 并对回填的土地进行有效利用,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通常是对回填的土地进行规划种植, 帮助恢复土地肥力, 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3、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检测工作

对露天开采的矿山进行准确检测与勘察时及时排除地质灾害隐患的重要措施, 因此, 必须重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检测工作, 同时还要严格贯彻落实检测工作。在矿山地质环境检测工作中, 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制定检测与测量工作记录标准。完善的规范的记录标准是确保检测人员按照统一规范与标准记录检测数据的关键, 而准确的检测数据记录是矿山地区采取有效恢复治理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 (2) 重视水质检测工作。水质检测是地质勘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检测时, 要对地表水与地下水都进行全面有效检测, 并做好检测记录。根据检测记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地水质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为了确保露天开采的安全性与持续性, 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合理改善与治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滑坡、泥石流以及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 改善矿山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在矿山开采结束后, 还要采取合适的科学的措施对当地土地资源进行恢复与调整, 对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发展, 确保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摘要:露天矿山开采是地表作业过程,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对原有的地貌地势以及地形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果长期忽视这种破坏情况, 很可能会提高滑坡、泥石流以及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对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并且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会占有一些土地资源,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 对露天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然后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 对推动我国矿山开采业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露天开采,地质灾害,不利影响,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朱华平, 朱绍富, 刘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相关工作探讨以杭州市某露天石灰岩矿山为例[J].商品与质量, 2016 (17) .

[2] 杨金乾.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析[J].工业, 2016 (12) :00301-0030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2篇

摘 要:生态环境是一种有价的资源,应该用经济手段督促矿产资源开发者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治理的义务。从经济学的角度及借鉴发达国家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经济手段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呼唤保证金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中国矿山环境不断恶化,土地破坏、水生态平衡失调日益突出,“三废”污染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已对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如何改善矿山环境、建设绿色生态矿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已成为矿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运用科学的理论,采取先进的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切实搞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问题,强化企业对矿山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应给予矿山企业优惠政策;建立一部统一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使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监管;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的投入机制,多元化吸收资金,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以及国外资金投资于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中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对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还不够详细,缺乏可操作性。在管理体制上,矿产资源开发分散在十多个部门管理,职责交叉,互相推诿,使采矿引起的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几乎形成管理真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谁破坏,谁治理”原则,采矿权人、探矿权人应对其采矿、探矿活动造成的矿山环境破坏承担恢复治理责任,但这种原则性的规定缺少必要的措施和制度来保证。例如河北省199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补偿费等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地方性法规。但是,由于缺乏国家基本法对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管理规定,行业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理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能到位难度仍然较大[1]。

生态环境是一种有价的资源,应该用经济手段督促矿产资源开发者履行矿山环境恢复和治理的义务,而目前的矿山环境管理最薄弱的就是缺乏有效的手段来约束采矿权人自觉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特别是一些大型矿山企业开采历史长,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诱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这类矿山在开办时没有预留矿山环境恢复资金,在生产中也未提留用于矿山环境恢复费用,长期以来此类问题一般由政府来解决,不利于调动矿山企业保护矿山环境的积极性;而且,矿山关闭后,采矿权灭失,采矿权人更不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义务,容易形成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全国建立和推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势在必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就是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在闭坑、停办、关闭矿山后,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应缴纳的备用治理费或质保金。

二、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认为,外部性externality是某种经济交易所产生的成本或利益,这种成本或利益落在第三方身上而交易者没有考虑到。外部性的存在,无论是外在成本还是外在利益,都是市场失灵的一个来源。在存在外部性时,政府可以采用两种可能的行动来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其一是建立和实行私有产权制度,其二是对引起外在成本的活动征税,而对引起外在利益的活动给予补贴。

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前,要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采矿权,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同意后,矿山企业才能够从事矿产资源开采工作,国家收取各种税费,体现了所有者权益,这个过程是一种交易关系。矿山企业的经营对象也是交易的对象——矿产资源,而矿山环境是与矿产资源捆绑在一起的资源,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可避免地破坏矿山环境。但是,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并没有将矿山环境资源纳入到企业运营成本中,矿山企业的经济行为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转嫁给了他人和社会,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事实上,矿山企业已经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使用了矿山环境资源,从而产生了外部性问题。所以要运用经济手段对矿山企业进行监督,促使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很好地解决了矿山环境影响的外部性问题[2]。

三、国内外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地区成效显著

保证金制度是确保被破坏的矿山环境得以按照环境保护及复垦要求进行恢复的基本保证。实施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矿山企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近年来,云南、广东、黑龙江、浙江、宁夏、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相继发布实施了有关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推行了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了地方矿业的健康发展,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云南的滇西兰坪、鹤庆、下关、祥云等县采选矿山企业通过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矿山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变“谁破坏、谁治理”为“谁破坏、谁负经济责任”,向矿山企业收取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再组织专人治理等措施,矿山环境与企业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如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北衙分公司加大科技投入,一次性投入200万元,改建环保设施,解决了黄金生产排放尾液中氰化物污染的问题;同时在采矿方法上采取向式水平充填法,减少废矿石对环境的影响。兰坪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兰坪铅锌矿区的采矿秩序进行了大规模整顿,实现了“一矿、一证、一主体”,采矿秩序和矿山环境明显好转。大理下关的滇西水泥厂,投入1 500万元用于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矿山、厂区的绿化,由于综合利用采矿和工业废渣达到30%以上,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减免了1 842万元税金。

国外对矿山环境的管理,无论从法律制度上还是监督管理体制上,都已经比较完善。许多国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以确保采矿权人履行矿地恢复义务。许多国家的管理实践表明,矿业项目都有特定的寿命期,矿业活动结束后的环境恢复是矿山环境管理中一个突出问题,仅仅规定矿业经营者的矿地恢复义务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一定的保证措施。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为了确保矿业履行其恢复义务,普遍实现了保证金制度。矿业经营者为履行矿地恢复义务,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提交保证金。如果企业按规定履行了矿地恢复义务,政府将退还保证金;否则,政府可以动用这笔资金进行矿地恢复工作。美国一些州规定,在采矿许可证得到批准但尚未正式颁发以前,申请人先缴纳复垦保证金,保证金数额根据许可证批准的复垦要求确定。可因各采矿区的地理、地质、水文、植被的不同而有差异,其数额由管理机关决定。保证金在采矿者不履行复垦计划时用来支付复垦作业的费用。

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模式探索

(一)关于保证金的收取依据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可以是矿山企业出,可以是金融机构为其担保,也可以是个人。依据《担保法》,债务人将一定数额的金钱交付债权人作保证金,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保证金抵偿,当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应将保证金如数退还。所以,一旦矿山企业没有履行其应尽的义务,没有恢复治理或者恢复治理不达标,就可以启动矿山企业缴纳的保证金来开展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如果矿山企业很好地履行了其应尽的义务,较好地完成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那么该矿山企业缴纳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在规定的时限内(比如6个月到一年,因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要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表现出来)本息全部返还给矿山企业。

土地复垦费的收取是依据《土地复垦规定》第二条规定的。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第三条规定适用于因从事开采矿产资源、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根据《土地复垦规定》,由于矿产资源开采、烧制砖瓦、燃煤发电等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土地破坏,依据“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需要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出资进行土地复垦。

(二)关于保证金的收缴标准

矿山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与矿区面积、矿种、矿产资源开采方式、矿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保证金收缴标准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目前国内外收缴标准的确定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矿区面积来确定,另一种是根据矿种来确定。在实际运作中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操作比较简便,但对于不同的矿种对矿山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这一点考虑不够充分;第二种方式体现了不同矿种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不同,但是在矿种复杂而保证金制度又刚刚建立的情况下,具体操作难度很大。

鉴于以上情况和中国矿山现状,可以考虑根据以下方式确定保证金的收缴标准:保证金的收缴总额=采矿许可证登记面积×单位面积缴纳标准×影响系数。其中,影响系数根据矿种、矿产资源开采方式和矿山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情况来确定。

(三)关于保证金的收取方式

保证金的收取一般有一次性收取和分期收取两种。一次性收取通常是在矿山建设时,根据矿山企业的征地范围,开采区影响范围和未来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估算出未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费用,作为矿山投资的一部分,交给经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管理,在矿山企业进行恢复治理合格后,连本带利返还给矿山企业。一次性收取方式的优点是保障程度高,保证金的收取比较可靠,对(下转218页)(上接209页)政府管理而言比较简单。缺点是一次性收取的保证金在估算上难以确定一个准确合理的数据,对矿山企业来讲,扩大了基建投资,长时期有一大笔资金抵押在银行,影响资金周转,增加了生产成本。

分期收取的方式,是在矿山生产时期定期收取用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存入指定的金融机构,待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达标后,连本带利返还给矿山企业。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矿山企业的压力小,不会因一次性拿出一大笔资金而造成投资过大、资金积压。缺点是保证金收取时间过长,如遇变故,矿山企业不能如期履行环境恢复治理的承诺,有可能导致保证金收取金额不足,不能满足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需求。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对采矿许可证有效期短的小型矿山,采用一次性收取保证金的方式,因为这类矿山需缴纳的保证金数额不大,采矿权人负担起来难度不大,也可以促使采矿权人积极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同时减少矿山开采过程中弃矿现象的发生。

对于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长的大型矿山来讲,需要缴纳的保证金数额巨大,矿山一次性缴纳比较困难,因此,可采用分期缴纳的方式。分期缴纳保证金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即将采矿许可证登记的矿山面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首采区、次采区等,首次缴纳的保证金数额根据首采区的面积来确定。当首采区开采完毕后,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行验收,如验收合格,矿山企业可进入次采区继续开采,首次缴纳的保证金可作为次采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备用金,不需要再缴纳其他的保证金。如验收不合格,矿山企业应继续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达不到验收标准前,不得进入次采区进行开采,如一定要进行开采的,需要缴纳次采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参考文献:

[1] 唐恒.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与保护现状[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12-16.

[2] 罗剑.浅议矿区生态环境治理[J].广东土地科学,2005,(2):27-28.

[责任编辑 安世友]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3篇

【摘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是进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的基础,预测评估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含水层影响评估、对土地资源影响评估、对地形地貌景觀影响评估,通过评估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级别,进而确定恢复治理方案的治理工程措施。

【关键词】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含水层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是指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山类型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确定的开采范围、深度、规模和采、选、冶方法、废弃物的处置方式等,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结合以下工程示例加以说明: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和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及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预测矿山开采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地表沉(塌)陷、地裂缝;井巷坍塌、冒顶;矿井突水和矸石山滑塌。

现分述如下:

1、地表沉(塌)陷、地裂缝

由于本矿采用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开采期间及开采后地表必然下沉和移动,煤层开采后的沉(塌)陷深度和影响范围根据铁法矿区经验数据计算。

本次回采的16-1、16-2、17煤层累计采厚11.23m,根据矿区经验数据η=0.7,最大下沉值:

W0=mη=11.23×0.7=7.8(m)

式中:W0——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值,m;

m——煤层法向采出累计厚度,m;

η——下沉系统,经验数据取0.7;

开采沉(塌)陷的范围根据矿区的经验数据,其中表土段岩石移动角45°,表土垂深最小14m,最大24m,平均19m;基岩移动角为73°,开采范围内17煤层垂深最小171m,最大210m,平均190m,经计算沉(塌)陷面积为349.7815hm2。

随着采矿活动的继续,新工作面的开拓,复采次数的增加、新采空区的形成会形成新的塌陷和地裂分,原沉(塌)陷坑的面积和深度会进一步的加大和加深。灾害的危害性会进一步加大,危险性会进一步加大。

因此本评估区未来产生地面沉(塌)陷、地裂缝的地质灾害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险性大。

地面沉(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威胁的主要是土地的使用功能、地面建筑的安全、道路的使用功能、居民的居住安全、人员的生命安全及矿山的生产安全。

随着塌陷区的扩大,深度的加深,对土地的破坏会进一步加大,最终受影响土地面积将超过50hm2,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2000万元;最终居民搬迁的人口将超过500人;对道路的影响和破坏会进一步加大,将使部分路段无法使用,完全破坏道路的功能;最终沉(塌)陷坑积水面积和积水量进一步加大,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威胁进一步加强。

因此矿山未来遭受地面沉(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险性大。

2、井巷坍塌、冒顶

评估区内煤层顶、底板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岩石抗压强度小于30MPa,为中硬岩类。岩体稳定性中等,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因此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有引发、加剧井巷坍塌、冒顶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井巷坍塌、冒顶主要威胁井下安全生产、作业人员和生产设备,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3、矿井突水

据现有资料分析,矿井突水的因素主要有地面沉(塌)陷坑积水溃入井下、封闭不良钻孔沟通了各含水层,形成了充水通道、采空区积水涌入工作面等。

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地面沉(塌)陷坑的面积和积水量会进一步加大、开采面遇到封闭不良的钻孔的几率进一步增加,采空区积水量进一步加大。因此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矿井突水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因此未来发生矿井突水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险性大。

矿井突水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井下的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直接影响矿山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矿井突水还能造成地面塌陷,威胁地面人员、建筑物、耕地等,对人员、财产造成损失。

因此,未来矿井突水地质灾害对矿山的危害性大,危险性大。

4、矸石山滑坡

随着矿井开采的继续,矸石积存量会进一步加大,矸石山的高度会进一步加高,矸石山新增松散堆积物的增多,矸石山发生。滑坡的可能性会增加。但由于矸石山周边建筑物及人员稀少。因此未来矸石山发生滑坡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小,危险性小。

矸石山滑坡地质灾害威胁的主要是矸石山周边的建筑物和人员。因为矸石山周边建筑物和人员稀少,因此矿山遭受矸石山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小,危险性小。确定该矿山预测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为严重。

二、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的预测评估

本井田有二个较大的含水岩组,由上至下分为:1、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2、白垩系砂岩、砂砾岩孔隙承压水含水岩组:

目前矿山开采对两个含水层的破坏都很严重,矿山提供的资料:建井初期,全矿涌水量平均为630.6m3/h。建井中期,矿井涌水量随着开采面积的增加,矿井涌水量逐渐变小,矿井平均涌水量270m3/h。目前,矿井平均为涌水量60m3/h。

分析可知,随着矿井开采的加深,矿井涌水量减少很快。因此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各含水层的富水性会进一步减弱,在未来,目前远离采空区仍然具有供水能力的各含水层将失去供水能力。

预测评估综合确定矿山开采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三、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和破坏的预测评估

目前矿山由于矸石山(高度近43m)的存在,大量沉(塌)陷坑的存在,工业广场大量生产、生活及辅助设施的存在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严重。

随着采矿活动的继续,最终本评估区沉(塌)陷面积将达到349.7815hm2。将达到目前沉(塌)陷区面积2倍以上。对原生地形地貌的景观的破坏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采矿活动的继续,工业广场的设施会进一步增加,矸石山的面积和高度会进一步增加。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会进一步加强。预测矿山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严重。

四、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预测评估

随着矿山开采,整个评估区土地将均受到破坏和影响。但压占面积在现状基础上不再继续扩大,扩大的只是破坏及影响面积。预测矿山开采土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严重。

作者简介

冯玉凤(1963-),女, 辽宁凌海人,地质工程师,现从事地质工作。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日渐凸显,工业化与市场化建设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对矿山地质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防治性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资源 地质环境问题 防治策略 研究

社会经济快速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各种矿产资源的质量和需求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等问题。由于矿山矿地质环境与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该区域的地质与生态环境也变得非常的脆弱。矿山地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失衡,多表现为为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污染、水资源遭到破坏以及植被破坏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地震等环境地质灾害。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矿山开采行业的发展,虽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尤其是山体崩塌、土地沙化以及泥石流和土壤与水质污染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水质以及废渣污染。实践中可以看到,矿山地区环境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中的粉尘、易挥发的气体等,这种污染物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煤矸石的存在,给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地下水,而且对土质环境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这主要是煤矸石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煤矸石本身具有较强的可燃性、爆炸性特点,一旦燃烧、爆炸,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氣体,直接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尾矿以及冶炼废渣等,大量堆积在一起,长期不处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主要是因为这些矿产资源副产品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废弃矿石长期裸露、堆放现象,不仅会影响水资源,而且可能会导致该区域的土地严重沙漠化。同时,采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对潜水层进行破坏,导致出现疏干性排水现象,最终影响地下水水位,使其出现明显的下降,甚至引发河流断流、导致原来较为稳定的一些水环境发生不良改变,比如地表水漏失、区域水不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严重枯竭等现象,严重影响矿山地质环境。

第二,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固定废弃物污染问题。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严重坍塌等问题,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对地表的开采影响了斜坡的稳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煤矿带来的地质危害最为恶劣。矿山开采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很多的废渣产生,比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因其长期堆积和存放,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耕地与基本农田本占用,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酸水、微量元素等,会随着雨水逐渐渗透到地下水中,并对地下水源产生严重的影响。比如,在煤矿资源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各种金属矿山开采区域,矿区排出大量的废水,呈严重的酸性,大量无序化废液的排放,导致一些含有铜、砷以及镉和锌含有毒有害重金属大量存在,一旦排入水系之中,必然会影响水资源。

1.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而言,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很多程度上是因为理念指导水平较低造成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关注点都放在了安全生产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方面,严重忽视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保护,实践中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以致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出现了偏差。

其次,缺乏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导致了矿山地质环境污染问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安监、国土以及环保等部门,而当前国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存在很多的空白,没有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位,也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协助,因此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屡见不鲜。

最后,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矿山环境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国内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到位,执法监督管理力度明显不足。

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当。

2.1 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也应当加强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监督管理机制,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比如控制性与激励性政策。实践中可以采取禁令、标准以及配额等方式和方法,采取市场调度管理机制,以税收、排污权交易以及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方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而言,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仅仅将一种或几种政策性工具作为救命稻草,而是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综合应对。第二,要正确认知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及其性质,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成本控制。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工作而言,应当走好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成本控制。比如,矿山地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开发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以及要承担的成本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环保机制。第三,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土地资源复垦方案。实践中,应当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开发落实方案,全面调动各方、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整治与土地资源复垦方案。对于现役矿山、新批建的一些矿山而言,应当严格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以及谁治理和谁受益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矿山地质资源复垦与地质环境恢复方案之中,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2.2 采取有效的经济对策

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不断增加环境保护与整治费用的投入,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全面整治经费有效地纳入到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保障机制。在此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保与整治投资力度,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当不断增强环保示范效应,不断完善矿山地质环保与整治中的经济优惠政策,以多元化投资管理机制为基础,不断调动和激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大力鼓励矿山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矿山治理经费纳入企业发展资金预算中;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

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力度,建立保护与治理责任机制。以谁破坏、谁恢复为原则,给于其适当的优惠和资助,鼓励并调动矿山企业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治理工程的实施。

2.3 加大矿山地质保护教育宣传力度,拓展地质环境整治资金来源

实践中,应当不断深入开展关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保护地质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于现行的法律政策而言,其虽然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依据,但地质环境整治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实践证明,只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才能大幅度降低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耗能,以减少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基于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当给予其一定的经济政策倾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资管理机制,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妥善解决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资金问题。

3 结语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关系着矿山开发行业的发展,但实践中因理念、模式问题的存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屡见不鲜,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防范,则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加强对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为矿山地质环保事业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2011(8):52-55.

[2] 黄霞,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32-34,55.

[3] 风华,梁振杰,张梁.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2):25-27,35,47.

[4] 申健,李巧刚,刘晓晓,等.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2):76-80.

[5] 吕军,李利,侯俊东.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J].中國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124-129.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5篇

摘要:在进行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改善环境,宜耕则耕,宜林则林为主要的目的进行。同时应该对相关的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进行研究,切实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改善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本文以某露天建筑石料矿山为例,就露天矿山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对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1 露天矿山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

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露天开采矿山是对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的主要方式,很多小型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基础差,而且矿山开采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缺乏安全意识,导致开采中操作不规范、违规等问题,给开采带来了安全隐患。一些矿山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过度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难以逆转的伤害,为未来的矿山地质环境埋下了诸多隐患,极易产生矿山地质灾害问题。

1.2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当下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多数遵循由谁进行矿山开采导致了对地质环境的损坏就由谁来治理,但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执行问题,存在一些企业开采却不治理的现象,同时还存在计划经济时期进行开采的矿坑,没有相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并且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且金额较为巨大,单靠相关企业往往无法进行负担。同时一些小企业,特别是多个企业共同承包一个矿山时很容易发生责任不明确,矿山闭坑后企业撒手不管只留下矿山地质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2 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2.1 矿区植被恢复治理技术

2.1.1矿区恢复植被的选择

植物种类的选择是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植被恢复治理重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时不仅要选择可以满足当前地质环境要求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还要考虑到实际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选择,且还要考虑到相关植物对地质修复的作用,例如选择可以固氮的植物等,为了保证存活率还可以优先选择地区自身的优良树种进行种植或科学合理的对相关树种进行引进。但在进行具体的选择时要侧重与植物本身生存能力和对地质环境的改善能力,诸如抗旱、抗寒、抗涝、抗碱、可以巩固水土等,不可过于追求美观和经济效益,对于可以在矿山土地上正常生长的植物要进行优先考量。

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已有将近200种植物在不同类型的尾矿库上自然定居生长,许多一年生和两年生植物如高羊茅、狗牙根、马棘等可以作为先锋植物选用。例如浙江省某建筑石料矿山宕底栽植灌木植物品种为女贞和乔木植物品种为木麻黄;坡面挂网客土喷播和平台不挂网客土喷播草本植物为海桐、高羊茅、狗牙根、紫花苜蓿,木本植物为马棘、美丽胡枝子、棘槐、伞房决明。

2.1.2矿区植被的基质改良

土壤是植物进行生长的基础,健康良好的土壤是植物健康生長的必要条件。在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中,研究矿山地基质改良的复垦材料和土地整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主要有三种:物理条件较差、营养物质匮乏、碱性酸性过高存在对植物有毒的化学物质或生物。

因此,对矿区的土壤进行优化改良的主要措施有:对土壤的物理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使其更加适合植物生长;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缺失的营养物质进行添加;改善土壤的酸碱性并对土壤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去除。在一些矿山由于其根本没有土壤层,所以基质根本无法进行改良,这时就需要先将基质进行覆土作业在进行改良工作,使其满足植被生长要求。还有一些矿山存在毒性较大的问题,这时直接进行改良的难度往往较大,所以也可以先将原有的土壤层进行消除或铺设隔离层将原有的地面隔开,再在进行新的土壤层的铺设从而改良植被基质。在矿业的基质存在土壤层且毒性小改良的难度较小时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改良即被称为客土法。同时还有一些矿山虽然无土壤层但是却具备一定的直接改善条件也可以进行直接的改善,这种方法被称为直接改良法。

2.2土地复垦技术

对矿山的土地利用方向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对矿山采取一定的措施就是土地复垦技术。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后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将矿山用于种植、绿化等多种方面,在具体的过程中还要根据需要对土地进行肥化、净化、恢复等措施。

2.2.1工程复垦技术

工程复垦是根据采掘工程的需要,对露天矿山按照地形、地貌现状以及生态修复方面的要求,进行边坡的削坡、清坡和整治,和必要的挡墙、防排水系统工程、边坡加固以及环境治理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2.2.2生物复垦技术

生物复垦是工程复垦的延续,是土地复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筛选作物品种;作物轮作和间种;各种培肥措施;监测土壤及农作物有毒有害元素,采取措施减少危害;加速复垦地生土熟化,边坡植被覆盖,农、林、牧、渔、副等复垦模式的优化配置等。这些措施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土壤环境质量修复

土壤环境质量的修复十分重要,土壤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保障一个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行,在对土壤进行恢复时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如物理方法多用于土壤过于严密的情况,对土壤进行松土作业,具体的措施有机械松土和爆破松土等。营养结构的修复往往是对土进行相关缺失的营养物质的添加。而土壤的酸碱性、结构、质地等则使用化学法进行恢复。除了化学修复外还有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法,如植物微生物及动物的协同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降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被污染的土壤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

3 结束语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对矿产资源不规范开采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使得原有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改善此状况,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的研究就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去研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相关技术,以此促进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聪伟.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2):161-162.

[2]刘元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方法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8):3711-3711.

[3]王江.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J].维普,2015(10):1673-2251.

(作者单位: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从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入手,分析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治理技术进行研究比较,对不同地质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然后对其治理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

0.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矿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物质和经济的发展都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齐全。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1以大气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

大多数的矿山均采用爆破式开采,开采过程中炸药和钻孔,运输等柴油动力设备等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大部分矿山的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没有除尘设备。矿石产品在粉碎和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所以矿区土地便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导致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关停后的采石场,废石堆、废渣处理不到位,在大风天气影响下,往往成为沙尘暴的源头。矿区周边村庄的群众白天都不能在外晾晒衣服,周边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路泥。而且,采矿作业和矿产品加工产生的巨大噪声[1]。不仅对采矿工人造成危害,还恶化了矿山周围居民区的劳动,生活条件。

1.2资源被破坏

由于受土地权属的影响,早期的露天开采多以村集体或个体经营户主,缺少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露采矿山废弃物,土石堆放和加工,运输场地压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森林因开山采石而砍伐,农田因采矿或堆放矿山废弃物而破坏和荒废受利益影响,矿山企业与村民私下达成补偿协议占用土地,矿山开采点多、规模小,矿区周边的土地被占用、损毁。另外,露采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表土的剥离,使原来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树木,植被遭受破坏[2]。矿产品加工和运输产生的粉尘覆盖又影响了矿区周围植物的生长。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土,废石等的随意堆放不仅压覆了大量的土地,也毁坏了原生森林,植被,恶化植物群的生存条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造成覆盖率降低$剥离后堆积形成的废石,土堆,由于缺乏相应的覆盖和固定措施,结构松散,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下容易发生滑动,毁坏附近的植被。

1.3次生灾害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早期的露天开采业户多以高台段和竖向爆破等方法开采,停采后的山体立面局部岩石破碎松动,危石、松石、浮石危险性较大,随着长期风化和受恶劣天气影响,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是露采矿山最常见,最易发的地质灾害。不仅造成财产损失,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危害十分严重。加剧了坡体岩层裂隙的发育程度。采石后形成的陡壁,掌子面,深大采坑和废弃物堆积,改变了山体及其周围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在降雨等条件下。常沿着岩土接触面,软弱面,断层面和节理裂隙面移动,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或存在崩塌,滑坡灾害的隐患。同时,矿山企业开采的废渣随意堆放、超负荷堆放、顺山沟堆放,如果遭遇强降水,极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对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以及周边房屋、土地、林木等财产造成威胁。

2.对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2.1传统的治理技术

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属于传统工程治理技术,其源于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如:土木工程中最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地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边坡治理技术。传统工程治理技术所起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或加强地质结构、岩土体结构、水文地质结构。传统工程治理技术的治理对象可以概括为非稳定地质体。主要针对天然及人工边坡失稳、地下开采顶板冒落、地表浅层岩土体变形、水文地质结构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实施治理[3]。

2.2生物治理

生物工程技术的治理对象主要是受污染严重的地质环境载体,包括:矿区内及周边受到污染的地表与地下水体、直接或间接受到污染的岩土体。常用生物工程治理技术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工程治理技术是生物超富集技术。具体我们可以采取植物挥发法,植物稳定或钝化法植物吸收与富集法。

2.3自然恢复

对于开采规模小,采矿形成的边坡高度一般小于5m已经停采废弃多年的矿山来说,它经过自然坍塌,坡度平缓,没有地质灾害隐患,开采面和场地上不同程度地生长有植被,而且位置偏远。不在村镇和主要道路附近,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基本没有影响。可以不用实施专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主要依靠自然力任其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强调了在通过工程措施恢复被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中,依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本身的恢复功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成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3.关于治理模式的探讨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使得矿山开采业迅猛发展,已经并且持续地对矿山环境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量矿山环境问题发生,并进一步导致了各种矿山环境效应的形成。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来解决问题。根据矿山开采程度与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程度,可宏观地分为两类治理模式,即:以预防并控制环境效应发生为主导思想的治理模式,以及针对环境效应现状的治理模式。

3.1预防的治理模式

防控治理模式适用于新开矿山和生产历史较短的矿山。矿业开发必然要介入矿山环境,打破原有平衡状态,这似乎是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为此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矿山环境问题防控治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矿业;以矿业开发促进环境建设。它包含两个基本观点:矿业开发应以保护环境作为行为准则,不可过度开发,更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作为开发的代价;矿业开发是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获利的同时就应当对于环境建设有所投入,以作为回报。

3.2针对环境现状的治理模式

不同于防控治理模式,后效治理模式适用于生产年限较长、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已发生一定程度环境效应、治理难度大的生产矿山和废弃、闭坑矿山。基于矿山环境问题对应的环境效应分析,对矿山生态环境实施科学管理和制定治理规划时,总是以发展与环保双赢为追求目标。矿山环境问题后效治理模式依据矿山环境科学管理目标,根据环境效应等级和治理难度确定治理次序,以治理效果作为衡量尺度,以指标控制作为管理手段。

4.结语

以上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对比,并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治理模式。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进行合理的治理,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涛,余宏明.尾矿坝排渗方法对比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6):94.

[2]何同庆.尾矿库的垂直水平联合排渗.采矿技术,2002,2(l):37-39.

[3]段其福,毛卫东,罗德洲等.尾矿坝浸润线降深自流排渗技术及应用.金属矿山,1997(8):1-1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范文第1篇露天开采作业在开采过程中会对矿石进行层层剥离, 这种情况会严重降低矿山岩层的稳定性, 不仅对开采过程安全性...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