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第1篇
自主学习
1.石蜡的颜色是()
A.白色B.无色C.透明色D.红色
答案:A
2.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A.比水大B.比水小C.与水一样大D.无法判断
答案:B
3.蜡烛燃烧时的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
A.焰心B.内焰C.外焰D.都一样
答案:C
4.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A.空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答案:B
5.将人呼出的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证明了人呼出的气体中
含有()
A.二氧化碳B.氧气C.水蒸气D.其他气体
答案:A
6.蜡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灰烬
答案:C
基础巩固
7.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得出一般实验的程序是() ①及时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②预习实验内容
③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④查对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⑤拆开实验装置,做好清洁
A.②④③⑤①B.②③④⑤①C.②④③①⑤D.②⑤③④①
答案:C
8.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A.没有明显的变化B.变混浊C.有水蒸气出现D.变红色 答案:B
9.燃着的木条伸进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木条继续燃烧,没有明显的变化B.木条继续燃烧,燃烧更旺
C.木条不能燃烧,熄灭D.不知道
答案:C
10.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相比,明显增加的气体是()
A.氧气B.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C.氮气D.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D
11.化学探究活动或化学探究实验,要尽可能的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进行观
察,观察的主要内容是:
(1)物质的性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物质发生的___________,如是否发生熔化、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的现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描述,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2)变化(3)变化前变化中
变化后
能力提高
12.将一根火柴放在蜡烛的火焰中1 s后取出,火柴梗发生的变化是
()
A.全部碳化变黑B.中间碳化变黑
C.两端碳化变黑,中间变黑程度小一些 D.没有明显的变化
答案:C
1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证明了
()
A.蜡烛中有水B.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
C.蜡烛中没有水D.可能都正确,但还要有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答案:B
14.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A.石灰水被烤干了,没有留下痕迹B.石灰水变成了白色固体
C.石灰水没有发生变化D.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
答案:B
15.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B.发出黄色的光C.火焰分成三层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实验现象是指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或所感受到的变化情况.初学化学时,往往分不清楚什么是化学现象,什么是化学变化,这需要积累.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感受到,发出黄色的光、火焰分成三层都可以看见,都属于蜡烛燃烧时的现象.D选项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看不见,摸不着,要通过实验方法证明其存在,属实验结论.
16.可乐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要证明这种气体的存在,可将可乐饮料中的气体()
A.收集在集气瓶中,用燃着的火柴检验B.收集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C.将澄清的石灰水加入可乐饮料中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答案:D要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需要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种现象体现出来的性质就是该物质的特殊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是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
17.在蜡烛燃烧实验中,下列叙述属于石蜡性质的是()
A.石蜡是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B.石蜡燃烧前先熔化成无色液体
C.石蜡燃烧时发出黄色的光,放出热量D.石蜡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A
18.在两个集气瓶中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A.盛空气的熄灭B.盛呼出气体的熄灭C.都熄D.都不熄灭 答案:D
19.蜡烛燃烧探究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0.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活动中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少,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气体多.
21.在下列叙述中加点的内容,可能属于①②③中的某一种情况。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反应现象②反应条件③结果或结论
点燃蜡烛___________;从导管出来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___________;证明此气体是...............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人呼出的气体使玻璃片上出现水珠_____________. ......答案:② ① ③ ①
22.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和二氧化碳、氧气,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
答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三瓶气体中,木条能燃烧但没有明显变化的是空气,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鉴别就是将不同的物质区分开,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回答此类题目要把握住实验的特点,突出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三个方面.本题中“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进三瓶气体中”是实验操作,“木条能燃烧,但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实验现象,“是空气”是实验结论.同时还要注意会准确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维。
中考链接
23.小明用如图1-1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的变化,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_____________交换.
图1-
1答案: (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是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石灰水越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越多.由图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在15 s内使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通入15 s石灰水没有明显变化,不难得出哪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2)气体人体在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所以氧气和二氧化碳发生了气体交换.
24.(2010,泉州)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
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图1-
2(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_____________.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第2篇
绪论(1学时)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 第3章
立体化学(4学时)
第4章
烷烃 自由基取代反应(3学时)
第5章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4学时)
第6章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β-消除反应(4学时) 第7章
卤代烃
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第8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第9章
炔烃(2学时) 第10章
醇和醚(5学时)
第11章
苯和芳香烃、芳香亲电取代反应(6学时) 第12章
醛和酮
亲核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第13章
羧酸(3学时)
第14章
羧酸衍生物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5学时) 第15章
碳负离子 缩合反应(5学时) 第16章
周环反应(4学时) 第17章
胺(4学时)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芳香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 第19章
酚和醌(5学时) 第20章
杂环化合物(3学时) 第21章
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
第22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3学时) 第23章
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1学时) 第24章
有机合成基础(分散在各章) 第25章
新型有机合成方法(阅读材料)
第26章
有机材料、合成高分子和超分子(阅读材料) 第27章
期刊、文献和网络检索(阅读材料)
教学计划
只列各章的主题、内容提纲和教学要求。详细内容和知识点参见教材中各章的指导提纲。
第1章
绪论(1学时)
本章主题
有机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结构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机化学的历史及近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向。
1 注:“1.3化学键、1.4酸碱的概念”请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表示方法 命名(4学时)
本章主题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合物按碳架分类;有机化合物按官能团分类。 本章主题2 有机化合物的表达方式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达方式;有机化合物立体结构的表达方式。 本章主题3 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
内容和教学要求:同分异构现象的概念;各类同分异构体的定义及实例说明;各类同分异构体的互相关系。
本章主题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碳原子;一级、二级、三级氢原子; IUPAC、CCS命名法的基本要点;有机化合物名称的基本格式;各类有机物、烷基、亚基、烯基、炔基英文名称的特征词尾;常见官能团的词头、词尾名称;在普通命名法中各种词头的含义;最低系列原则;顺序规则的基本内容;手性;手性碳原子;确定R、S构型、Z、E构型、顺、反构型的原则;普通命名法的基本内容。
第3章
立体化学(4学时)
本章主题1 立体化学
内容和教学要求:立体化学的定义、动态立体化学和静态立体化学的任务。 本章主题2 轨道杂化与碳原子价键的方向性和有机分子立体形象的关系 内容和教学要求:sp3杂化、sp2杂化、sp杂化的含义;σ键和π键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分子的立体形象。
本章主题3 构象、构象异构体和构象分析
内容和教学要求:构象、构象异构体、极限构象、重叠型构象、交叉型构象、稳定构象、优势构象、构象势能关系图、构象分布、构象分析的系列知识;链型化合物的构象:乙烷及乙烷衍生物的构象、正丁烷的构象、高级烷烃的构象;链型构象的表示方法(锯架式、伞式、Newman投影式);环型化合物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型构象(直立键、平伏键、椅型、半椅型);环己烷的船型构象(船型、扭船型、能量差);构象转换体,取代环己烷的构象(一取代、二取代、a键与e键取代基的能量差); 环丁烷、环戊烷的构象;十氢化萘的顺式构象和反式构象(顺与反十氢化萘能量差的计算)。
本章主题4 构型 旋光异构体
内容和教学要求: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对称因素;手性、手性分子、手性中心、手性轴、手性面;平面偏振光,旋光度,比旋光度,分子比旋光度;旋光异构体的表达方式、费歇尔投影式、伞式、锯架式、纽曼式;构型标记法;相对构型、D−L构型标记法、绝对构型、R−S构型标记法;与旋光异构体相关的慨念:对映体与非对映体、内消旋体、苏式与赤式、差向异构体、差向异构化、外消旋化、外消旋体、外消旋化合物、外消旋混合物、外消旋固体溶液;原手性、原手性碳原子、原手性分子、假不对称碳原子;手性碳原子的个数与旋光异构体的数目。含手性轴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积二烯、螺环、
2 联苯类);含手性面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螺旋烃)。
本章主题5 外消旋体的拆分(简单介绍)
内容和教学要求:机械法、接种结晶析解法、化学法、生物化学法和色谱分离法。 本章主题6 不对称合成(简单介绍)
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对称合成;立体选择性反应、e.e.值;立体专一性反应。
第4章
烷烃 自由基取代反应(3学时)
本章主题1 烷烃的定义及分类
内容和教学要求:烷烃的定义、分类(烷烃、链烷烃、环烷烃、集合环烷烃、螺环烷烃、桥环烷烃)及结构特征。
本章主题2 烷烃的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沸点、熔点、偶极矩、相对密度、溶解度的定义,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相似者相溶的原则。
本章主题3 有机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反应的分类方式及各类反应的名称;自由基反应、均裂、键解离能、自由基;离子型反应、异裂、正离子、负离子、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取代反应、亲电试剂、亲核试剂;协同反应、环状过渡态、基元反应等;有机反应机理的定义及表达;反应势能图的绘制、分析及应用、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和哈蒙特假设、活化能、过渡态、活性中间体、热力学和化学平衡、动力学与反应速率等。
本章主题4 自由基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碳自由基的定义和结构,键解离能和自由基稳定性的关系,碳自由基稳定性的排列顺序;自由基反应的共性、自由基反应的机理、自由基反应三个阶段的特征等。
本章主题5 烷烃的卤化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烷烃卤化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及表达、反应势能图的绘制及分析、卤化反应的分类及活性比较、反应体系的能量变化、反应选择性的分析。
注:烷烃的其它化学性质如:热裂、自动氧化、硝化、磺化、氯磺化等自学,环烷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及小环化合物的开环反应,两种反应与环烷烃结构及反应条件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如石油工业和烷烃的来源)和术语(如辛烷值等)学生自己阅读。
第5章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4学时)
本章主题1 紫外光谱
内容和教学要求: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各类电子跃迁、生色基、助色基、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蓝移和红移等;紫外光谱图;max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伍德沃德和费塞尔规则)。
本章主题2 红外光谱
内容和教学要求: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振动自由度、伸缩振动、变形振动、吸光度、吸收系数、透射比、官能团区、指纹区;影响化学键和基团特征频率的
3 因素;重要官能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图谱的解析。
本章主题3 核磁共振
内容和教学要求: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质子核磁共振、13C核磁共振、各种屏蔽效应、各向异性效应、化学位移、偶合、偶合常数、非对映异位质子、对映异位质子、等位质子、化学等价、化学位移等价等;在核磁共振谱中,1H和13C的化学位移;偶合裂分规律;图谱的解析。
本章主题4 质谱
内容和教学要求:质谱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概念:快原子轰击、分子离子、分子离子峰、同位素离子、多电荷离子、碎片离子、亚稳离子;麦克拉夫梯重排;相对丰度等;质谱的裂解规律。
第6章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消除反应(4学时)
本章主题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诱导效应的定义和特点、吸电子基团、给电子基团;共轭效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域体系;超共轭效应;场效应。
本章主题2 碳正离子
内容和教学要求:一级碳正离子、二级碳正离子、三级碳正离子;解离能,电离能;桥头碳正离子、刚性结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和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本章主题3 脂肪族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亲核取代反应的定义;底物、中心碳原子、亲核试剂、离去基团;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和特点:SN1反应的定义、机理、立体化学、特点及应用;溶剂解反应,温斯坦离子对机理;瓦格奈尔-梅尔外因重排的机理、构型保持,构型翻转;SN2反应的定义、机理、立体化学、瓦尔登转换;分子内的SN2反应;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反应物结构与反应机理关系的分析、溶剂对反应机理影响的分析、离去基团离去能力对反应机理影响的分析、试剂亲核性大小对反应机理影响的分析。
本章主题4 β-消除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消除反应的定义,β-消除反应的机理:E1反应、E2反应、Elcb反应、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重排反应、扎依切夫规则、扎依切夫产物、顺式消除、反式消除。
本章主题5 SN
1、SN
2、E
1、E2四种反应机理共存和竞争的分析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表格形式总结;实例分析。
第7章
卤代烃
有机金属化合物(2学时)
本章主题1 卤代烃的分类和各类卤代烃的结构特点
内容和教学要求:脂肪族卤代烃、芳香卤代烃;饱和卤代烃、不饱和卤代烃;一级、二级和三级卤代烃;乙烯型卤代烃、苯型卤代烃、烯丙型卤代烃、苯甲型卤代烃;偕二卤代烃、邻二卤代烃、卤仿;碳卤键的结构特点;卤代烃的构象特点。
本章主题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4 内容和教学要求:卤代烃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卤代烃的结构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可极化性的概念及影响可极化性的因素。
本章主题3 有机金属化合物
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硼烷的三中心两电子键)、格氏试剂和有机锂试剂的制备和性质。
本章主题4 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卤代烃经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各类官能团化合物如新的卤代烃、炔、醇、醚、腈、酯、胺或铵盐,硝基化合物、叠氮化合物等;卤代烃经消除反应制备烯和炔、卤代烃经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制备高级烃类化合物、卤代烷经还原生成烃等(总结和实例分析)。
注:卤代烃的鉴别:用AgNO3溶液鉴别1°、2°、3°RX,鉴别RI、RBr、RCl请同学自学。
第8章
烯烃 亲电加成 自由基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本章主题1 烯烃的分类和各类烯烃的结构特征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烃、单烯烃、二烯烃(累积二烯烃、共轭二烯烃;孤立二烯烃)、多烯烃和共轭烯烃;烯烃的官能团;单烯烃和共轭烯烃的结构特征;顺、反异构体、Z构型、E构型。
本章主题2 烯烃的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单烯烃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共轭烯烃物理性质的特点。
本章主题3 烯烃的加成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1)烯烃的亲电加成:与卤素、氢卤酸、硫酸、水、有机酸、醇、酚、次卤酸的加成;亲电加成的反应机理: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碳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离子对中间体机理,三中心过渡态机理;亲电加成的立体化学:反式加成,顺式加成;立体专一性反应,立体选择性反应;构象最小改变原理;亲电加成的区域选择性,马尔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2)烯烃的自由基加成反应:过氧化效应(或卡拉施效应);反马氏规则;(3)共轭双烯的1,4-加成(4)Diels-Aider反应: S-顺式构象,S-反式构象,内型产物,外型产物,次级轨道作用。
本章主题4 烯烃的还原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催化氢化:异相催化氢化、均相催化氢化;烯烃的硼氢化-还原反应。
本章主题5 烯烃的氧化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烃被高锰酸钾或四氧化锇氧化;烯烃的臭氧化-分解反应;烯烃的硼氧化-氧化反应,四中心过渡态机理;烯烃的环氧化反应。
本章主题6 烯烃的自由基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烃的α-卤代。
本章主题7 卡宾
内容和教学要求:卡宾的结构:单线态、三线态;类卡宾;卡宾的制备,卡宾与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
5 本章主题8 共振论
内容和教学要求:共振论的基本思想、写共振极限式的原则要求、共振极限结构稳定性的判别。
本章主题9 分子轨道理论,休克尔分子轨道法
内容和教学要求: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直链共轭多烯分子轨道的特征及相关术语,如: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定域轨道,离域轨道,离域能,节面;分子轨道的对称性,镜面,二重旋转轴等。
本章主题10 烯烃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方法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鉴别烯烃,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和测定烯烃的结构,用臭氧化-分解反应测定烯烃的结构。
注:烯烃的聚合、橡胶和烯烃的制备请同学自学。
第9章
炔烃(2学时) 本章主题1 炔烃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烷、烯、炔的结构差异及对性质的影响。 本章主题2 炔烃化学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炔烃化学性质的一览表;烯烃和炔烃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 本章主题3 炔烃的鉴别和结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银氨溶液鉴别及提纯末端炔烃;用铜氨溶液鉴别及提纯末端炔烃;用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炔烃;用臭氧化-分解反应测定炔烃的结构。
本章主题4 炔烃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邻二卤代烷和偕二卤代烷制备炔烃;通过偶联反应或氧化偶联反应制备高级炔烃。
第10章
醇和醚(5学时)
本章主题1 醇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醇的结构特点;醇的结构对醇的物理性质的影响;醇的结构对醇的化学性质的影响。
本章主题2 醇的酸碱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醇酸碱性的影响;醇羟基中氢的反应。 本章主题3 醇和无机酸及无机酰卤的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醇与硝酸的反应和反应机理;醇与硫酸的反应和反应机理;醇与盐酸的反应和反应机理;醇与无机酰卤的反应和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4 醇的氧化和脱氢
内容和教学要求:氧化反应的概述;一般的氧化反应;特殊的氧化反应;醇的脱氢反应。
本章主题5 多元醇的特殊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邻二醇用高碘酸或四醋酸铅氧化;频哪醇重排。 本章主题6 醇的制备及醇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6 内容和教学要求:醇制备方法的归纳总结;用格氏试剂、有机锂试剂与环氧化合物或羰基化合物反应制醇的方法总结;醇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7 醚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醚的结构特点;醚的结构对醚的化学性质的影响;醚的自动氧化;醚形成钅羊盐;醚的碳氧键断裂反应。
本章主题8 1,2-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1,2-环氧化合物酸性开环的反应机理;1,2-环氧化合物碱性开环的反应机理;开环反应的应用。
本章主题9 醚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威廉森合成法;醇分子间失水;烯烃的烷氧汞化-去汞还原法;三种方法的对比总结。
本章主题10 相转移催化剂
内容和教学要求:相转移催化剂的结构特点;相转移催化原理;相转移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11章
苯和芳香烃、芳香亲电取代反应(6学时)
本章主题1 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的结构特性和苯的表达方式;芳香性;分子轨道模型、共振论介绍、自旋偶合价键理论;多苯代脂烃、联苯类化合物和稠环芳烃的结构特性;芳香烃的加成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本章主题2 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亲电取代反应的一般式、反应机理、反应势能图;取代基的定位效应理论;多元亲电取代的经验规律;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的类别:硝化反应、卤化反应(注意苯环的卤化和芳环侧链卤化的区别)、磺化反应、傅-克反应 、加特曼科赫反应、氯甲基化反应。
本章主题3 非苯芳香体系
内容和教学要求:休克尔规则;应用休克尔规则判别非苯芳香体系的芳香性。 注;芳烃的来源(煤焦油、石油芳构化)和多环芳烃的合成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第12章
醛和酮
亲核加成
共轭加成(6学时)
本章主题1 醛酮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醛酮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性分析;醛酮的构象。 本章主题2 羰基的亲核加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羰基亲核加成的定义、表达、反应机理和反应的立体选择性,亲核加成的类别: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加成、与氢氰酸的加成、与炔化物的加成、与氨及氨的衍生物的加成、与水的加成、与醇的加成、与亚硫酸氢钠的加成;手性诱导作用、克莱姆规则
一、克莱姆规则二。
本章主题3 共轭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α,β−不饱和醛酮的加成反应的分类及规律,1,4−共轭加成的反应
7 机理和反应的立体选择性,麦克尔加成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4 醛、酮的还原
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羰基还原成亚甲基的三种方法:克莱门森还原法、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法、缩硫酮氢解法;将羰基还原成CHOH的几种方法及这些方法的反应条件和立体选择性的特点:催化氢化、用氢化锂铝或硼氢化钠还原、用乙硼烷还原,麦尔外因−彭杜尔夫还原;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用活泼金属的单分子还原和双分子还原在反应条件,反应机理和反应产物等方面的区别,各种还原方法应用于α,β−不饱和醛酮时的反应规律和反应选择性。
本章主题5 卤仿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醛酮α−氢卤化的酸催化反应机理和碱催化反应机理,这两种催化反应在催化剂用量,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及反应进程控制方面的区别。卤仿反应的定义、表达、机理及应用.。
本章主题6 重排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贝克曼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立体化学特点及其在合成和测定肟构型方面的应用。法沃斯基重排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二苯乙醇酸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异丙苯氧化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拜尔魏立格氧化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7 叶立德
内容和教学要求:叶立德、叶立德的结构特征;魏悌息试剂、魏悌息霍纳尔试剂、魏悌息反应和魏悌息霍纳尔反应的反应机理以及这两个反应在合成上的区别及应用,硫叶立德;硫叶立德在合成上的应用。
本章主题8 醛酮的氧化
内容和教学要求:醛的氧化:一般性氧化、自氧化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机理、康尼查罗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及应用;酮的氧化:一般性氧化、拜尔魏立格氧化重排。
本章主题9 醛酮的制备(自学)
内容和教学要求:重要合成方法:甲醛、乙醛、丙酮、环己酮的重要工业生产;醛酮的实验室制备方法:芳烃的氧化、二卤代烃的水解、醇的氧化、酰卤的还原、腈的还原水解。
本章主题10 醛酮的鉴别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醛酮与氨衍生物的反应提纯和鉴定醛酮;利用卤仿反应鉴别甲基酮;利用土伦试剂鉴别醛和酮;利用菲林试剂鉴别醛和酮。
第13章
羧酸(3学时)
本章主题1 羧酸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的结构对羧酸物理性质的影响;羧酸和羧酸盐的结构特点的 8 区别;羧酸的结构特点和反应性分析;羧酸具有酸性的原因、羧酸酸性的强弱及影响酸性强弱的各种因素;羧酸的成盐反应,羧酸与重氮盐的反应;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及反应机理;羧酸与格氏试剂或有机锂试剂的反应及反应机理,羧酸被LiAlH4或B2H6还原及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2 酯化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酯化反应的定义;酯化反应的三种反应机理;分子内酯化和分子间酯化。
本章主题3 脱羧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脱羧反应的定义,脱羧反应的环状过渡态机理,脱羧反应的负离子机理,脱羧反应的自由基机理,柯尔伯反应,汉斯狄克反应,克利斯脱反应,柯齐反应;二元羧酸的脱羧反应及规律。布朗克规则。
本章主题4 羧酸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制备方法的归纳总结:烯、炔、芳烃、醇、醛、酮氧化制羧酸;羧酸衍生物、腈水解制羧酸;格氏试剂或有机锂试剂与二氧化碳反应制羧酸;羧酸的工业生产;尼龙66和尼龙1010的合成。
本章主题5 羧酸的分离和提纯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羧酸及其盐的酸碱性和溶解性分离提纯羧酸。 专题讨论:卤代酸、羟基酸的合成和反应(学生自己完成)
第14章
羧酸衍生物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5学时)
本章主题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衍生物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共性及差异,结构和化学性质关系的分析。
本章主题2 酰基碳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酰基碳上亲核取代反应的一般表达式,酸性催化反应机理和碱性催化反应机理,结构对反应的影响、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及各类羧酸衍生物水解、醇解、氨(胺)解的反应条件;水解反应、皂化反应、醇解反应、酯交换反应、氨(胺)解反应的定义和机理。
本章主题3 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己总结)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的机理、条件、活性比较和适用范围。
本章主题4 羧酸衍生物的各种还原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衍生物各种还原反应的总结,鲍维特-勃朗克还原反应的定义和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5 烯酮
内容和教学要求:烯酮的定义、结构特点、制备及反应。-丙内脂的结构特点和反应。
本章主题6 瑞佛马斯基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瑞佛马斯基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
9 本章主题7 酯热裂
内容和教学要求:酯热裂和黄原酸酯热裂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及区域选择性。
本章主题7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己总结)
内容和教学要求: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互相转换关系;酰卤的制备;酸酐制备方法的归纳;酰胺制备方法的归纳;酯制备方法的归纳;腈制备方法的归纳。
注:碳酸及碳酸的衍生物(学生自己阅读)。
第15章
碳负离子 缩合反应(5学时)
本章主题1 -氢的酸性和羰基活性的分析
内容和教学要求:氢碳酸的概念和其酸性强弱的表示;酸性强弱的测定以及影响酸性强弱的各种因素;羰基化合物活性强弱的分析和排序。
本章主题2 烯醇负离子
内容和教学要求:酮式和烯醇式的概念、互变异构及它们稳定性的分析;烯醇负离子的形成、共振式和离域式、烯醇的双位反应性能;羰基化合物烯醇化的反应机理,不对称酮动力学控制的烯醇化反应和热力学控制的烯醇化反应。
本章主题3 羟醛缩合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羟醛缩合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分类,醛自身缩合和酮自身缩合的区别,交叉羟醛缩合反应中反应方向的控制,定向羟醛缩合反应中,反应方向和反应区域性选择的控制。
本章主题4 酯缩合
内容和教学要求:酯缩合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分类,在酯缩合反应中,碱性缩合剂和溶剂的选择,在混合酯缩合、酮酯缩合中,反应方向和反应区域选择性的控制;醛、酮、酯的烃基化、酰基化反应。烯胺的结构、烯胺的双位反应性能;插烯系规则。
本章主题5 -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二羰基化合物烃基化、酰基化反应的特点及对反应条件的要求,不对称酮和-二羰基化合物在烃基化、酰基化反应中的区域选择性;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的概念;-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本章主题6 其它缩合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曼尼希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区域选择性;鲁宾逊增环反应的定义和反应式;蒲尔金反应的定义和反应式;脑文格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达参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极性翻转的概念。各类缩合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16章
周环反应(4学时)
本章主题1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内容和教学要求:周环反应的定义和慨况简介,协同反应的定义,环状过渡态;分
10 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简介;前线轨道理论的概念和中心思想;前线轨道,前线电子,最高占有轨道,最低未占轨道,单占轨道;基态,激发态;直链共轭多烯分子轨道的一些特点。
本章主题2 电环化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电环化反应的定义、立体化学表示方法、反应机理和立体选择规则;同位相重叠,异位相重叠,对称性允许,对称性禁阻,顺旋,对旋;电环化反应的实例分析。
本章主题3 环加成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环加成反应的定义、分类、立体化学表示方法、反应机理和立体化学选择规则;同面,异面;双烯体,亲双烯体,正常的D-A反应,反常的D-A反应,中间的D-A反应;偶极共振式,1,3-偶极体,亲偶极体,1,3-偶极环加成反应的定义、分类、反应机理;HOMO控制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LUMO控制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HOMO-LUMO控制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的实例分析。
本章主题4 -迁移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σ-迁移反应的定义、命名、立体化学表示方法,反应机理和立体选择规则;奇碳共轭体系自由基的非键轨道的特点;-迁移反应的实例分析。
注:能级相关理论,芳香过渡态理论(不要求,学生选学)。
第17章
胺(4学时)
本章主题1 胺 四级铵盐 四级铵碱 氧化胺
内容和教学要求:胺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和表示方式;氢键对胺物理性质的影响;四级铵盐的定义、结构和表示方式;四级铵碱的定义、结构和表示方式;氧化胺的定义、结构和表示方式。
本章主题2 胺的碱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胺碱性强弱的表示和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胺的成盐反应。 本章主题3 相转移催化剂(参见第十章主题10) 本章主题4 霍夫曼消除和科普消除
内容和教学要求:霍夫曼消除反应的定义、反应机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氧化胺的制备和科普消除反应的定义、反应机理、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总结和分析各种消除反应机理的特点。
本章主题5 胺的鉴别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兴斯堡反应鉴别一级、二级和三级胺(反应式和实验现象);利用胺和亚硝酸的反应鉴别一级、二级和三级胺(反应式和实验现象)。
本章主题6 重氮甲烷
内容和教学要求:重氮甲烷的结构和制备;重氮甲烷与酸性物质、醛、酮和羧酸衍生物的反应。
本章主题7 胺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和胺的烷基化;盖布瑞尔合成法;用醇制备;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腈、酰胺、肟的还原;醛、酮的还原胺化及反应机理、刘卡特反应及反应机理、埃斯韦勒克拉克反应;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霍夫曼重排、克尔提斯反应和施密特反应的定义、反应机理和规律。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 芳香亲核取代反应(4学时)
本章主题1 芳香硝基化合物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还原反应、苯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SN2Ar)。
本章主题2 芳香胺的特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胺的氧化;芳香胺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磺化、硝化、酰化、威尔斯麦尔反应);联苯胺重排。
本章主题3 重氮化反应及重氮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胺的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水解;席曼反应;桑德迈耳反应和咖特曼反应;芳香化合物的芳基化(刚穆伯巴赫曼反应,普塑尔反应,麦尔外因反应);重氮盐的还原(去氨基还原,形成肼);偶联反应(与酚偶联、与芳胺偶联);上述反应的反应机理。
本章主题4 苯炔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炔的结构和制备;苯炔的反应:亲核加成、亲电加成和环成加;芳香亲核取代的苯炔中间体机理。
12
第19章
酚和醌(5学时)
本章主题1 酚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酚的定义、结构特点,酚的互变异构体;氢键对酚物理性质的影响;对亚硝基苯酚的结构和互变异构体。
本章主题2 酚羟基上的反应和酚醚、酚酯的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酚的酸性和苯环上的取代基对酚酸性的影响;酚的成醚反应;克莱森重排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芳香醚的分解反应;芳香醚伯奇还原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酚的成酯反应;弗里斯重排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
本章主题3 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酚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和反应机理:硝化反应、卤化反应、磺化反应、傅-克反应和亚硝基化反应;瑞穆尔悌曼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柯尔伯施密特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区域选择性。
本章主题4 苯酚的缩合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苯酚和甲醛在酸性条件或碱性条件下缩合的反应机理;苯酚和甲醛缩合反应的应用。
本章主题5 布赫尔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布赫尔反应的定义、反应式、反应机理和应用。 本章主题6 间苯二酚和间苯三酚的特性反应
内容和教学要求:间苯二酚的双烯醇和双酮的互变异构;间苯二酚的双烯醇和双酮异构体的反应;间苯三酚的互变异构及其烯醇式和酮式异构体的反应。
本章主题7 酚的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芳香磺酸的碱融熔法;卤代苯的水解;异丙苯法;重氮盐法。 本章主题8 酚的鉴别
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酚的酸性提纯和鉴别酚;利用FeCl3试验鉴别酚;利用酚的溴化反应鉴别酚;利用苦味酸鉴别有机碱、鉴别芳香烃。
本章主题9 醌
内容和教学要求:醌的命名、定义、分类和结构特点;用氧化法制备醌;醌的反应: 对苯醌羰基的亲核加成、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1,4-加成和环加成反应;对苯醌的还原反应;醌的取代反应;强氧化剂DDQ的合成。
第20章
杂环化合物(3学时)
本章主题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性
内容和教学要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脂杂环化合物、芳杂环化合物、单杂环化合物、稠杂环化合物;基本杂环母核的名称(音译名和IUPAC的置换命名法)、编号、结构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共性。
本章主题2 吡咯的结构、性质和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吡咯的结构和分子轨道图;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吡咯的质
13 子化反应;吡咯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反应活性的分析、反应类别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反应机理和反应势能图的表述(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杂原子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及分析;吡咯的催化氢化反应;吡咯的双烯加成反应。
本章主题3 吡啶的结构、性质和制备
内容和教学要求:吡啶的结构和分子轨道图;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吡啶的碱性及氮原子的成盐反应;吡啶的芳香亲电取代反应:反应活性的分析、反应类别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反应机理和反应势能图的表述(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杂原子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及分析;吡啶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反应活性的分析、反应类别和反应试剂的选择、反应机理和反应势能图的表述(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杂原子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吡啶N氧化物的形成、反应及规律;吡啶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吡啶侧链氢的反应。
本章主题4 咪唑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按主题2和主题3的分析方法,学生自己完成)。 本章主题5 嘧啶的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按主题2和主题3的分析方法,学生自己完成)。 本章主题6 杂环母核的基本合成方法
内容和教学要求:用农副产品制备呋喃、以氧化铝为催化剂,使吡咯、呋喃和噻吩的环系互变、帕尔诺尔合成法、诺尔合成法;韩奇合成法;用1,3-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制取1,2-唑;链中带有杂原子的1,4-二羰基化合物制取1,3-唑;用1,4-二羰基化合物与肼(或取代的肼)缩合制取哒嗪环;用1,3-二羰基化合物与尿素、硫脲、胍、脒缩合制备嘧啶环;由-氨基酮和醛自行缩合,或邻二胺与1,2-二羰基化合物缩合制备吡嗪环;费歇尔吲哚合成法; 斯克劳普合成法;康布斯合成法;毕歇尔纳皮尔拉斯基合成法;陶贝合成法。
第21章 单糖、寡糖和多糖(4学时)
本章主题1 糖的定义、分类、命名、结构和表示
内容和教学要求:糖、单糖、寡糖、多糖、醛糖、酮糖、呋喃糖和吡喃糖的定义;糖的链式结构和费歇尔投影式;糖的环型结构和哈武斯透视式;糖的链式结构和环型结构的互相转换;糖的D-型系列和L-型系列、4碳、5碳和6碳D-型系列醛糖的结构和名称、D-果糖的结构和名称;糖的变旋现象和产生变旋现象的原因;立体化学中的基本慨念在糖中的应用;糖酸、糖二酸、糖醇、糖苷、配基、苷键、-苷键和-苷键、糖的-构型和-构型的含义。
本章主题2 单糖的反应和合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合成:单糖的递增反应(克利安尼氰化増碳法);单糖的递降反应(卢福降解法,佛尔降解法);糖的氧化及各种氧化反应的应用:土伦试剂氧化、费林试剂氧化、溴水氧化、电解氧化、硝酸氧化、高碘酸氧化;单糖的还原:催化氢化、钠汞齐还原;糖、糖酸的差向异构化;醛糖和酮糖的互相转换;形成糖脎;形成糖苷;糖的成酯反应和成醚反应。
本章主题3 葡萄糖结构的测定
14 内容和教学要求:葡萄糖碳架的测定;葡萄糖立体结构的测定;葡萄糖环型结构的测定;葡萄糖的构象分析。
本章主题4 双糖
内容和教学要求:纤维二糖的分子式、结构和命名;麦芽糖的分子式、结构和命名;乳糖的分子式、结构和命名;蔗糖的分子式、结构、命名和结构测定。
本章主题5 多糖
内容和教学要求:纤维素的结构特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结构特点。 本章主题6
糖的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糖脎的制备及糖脎在糖结构鉴别和结构测定方面的应用;用费林试剂、土仑试剂、本尼迪特试剂鉴别还原糖;糖碳架的测定、立体结构的测定、环状结构的测定(参见本章主题3:葡萄糖结构的测定)。
第22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和核酸(3学时)
本章主题1 氨基酸的命名、结构和性质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基酸的定义和分类;氨基酸的IUPAC命名法、俗名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R、S构型和D、L构型的确定、费歇尔投影式的表达;八个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的酸碱性和等电点、甘氨酸盐酸盐的滴定曲线图的绘制和图示内容的分析;氨基酸的酸碱反应、与茚三酮的反应、形成和切断二硫键的反应。
本章主题2 氨基酸的合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斯瑞克法;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溴化法;盖布瑞尔法;丙二酸酯法。
本章主题3 多肽的结构和命名
内容和教学要求:多肽的结构特征;肽键;肽链的N端和C端;多肽的命名原则。 本章主题4 多肽合成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基的保护和脱保护基的方法; Z和BOC保护基的结构和名称;羧基的保护和脱保护基的方法;侧链的保护;接肽的方法:混合酸酐法、活泼酯法、碳二亚胺法、环酸酐法、固相接肽法。
本章主题5 氨基酸的鉴定 肽或蛋白质中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测定
内容和教学要求:氨基酸用茚三酮鉴定、用氨基酸的金属盐鉴定;测定氨基酸组成及其相对比例的方法;测定肽或蛋白质中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的方法。
注:蛋白质、酶和核酸简介。简介内容: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螺旋、折叠;酶的定义、命名和分类;酶催化功能的特点;核酸(DNA 和RNA)的定义、基本组分和结构、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结构和表达;五个主要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和脲嘧啶的结构和表达;核苷的定义、核苷酸的定义;双螺旋结构等。
第23章 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1学时)
本章主题1 萜类
内容和教学要求:萜类的定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
15 分类。异戊二烯规则;萜类化合物的实例:开链单萜、单环单萜、双环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和四萜。
本章主题2 甾族
内容和教学要求:甾族化合物的定义;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构象式、-取向和-取向;甾族化合物的实例。
本章主题3 生物碱
内容和教学要求:生物碱的定义、来源、命名和分类;生物碱的实例。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针对非化学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的庞杂,提出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建构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为契机,强调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积极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运作模式与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课程体系 评价
New System's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 in College Chemistry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Chen Xi-jun (College of Science,Hebei Univers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直接基础。我国大学化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一直沿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模式,依次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次开课,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开设,各门课程自身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相互间在教学内容上协调不够,验证性实验偏多,以致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低水平重复。特别是非化学类专业的问题尤为突出,与新形势下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的教学要求很不适应。
自教育部本科专业教学目录调整以后,各高校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专业方向都重新修订了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1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在全国四年建设100所国家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作。本课题以非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对我校不同专业现开设的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公共化学基础课的实验课,打破现有教学框架,将分散在不同课程中实验教学内容统一整合、重组,按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来建构大学化学实验新的课程体系,即单独设立《大学化学实验》课,实行分模块、分层次教学。积极探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作的运作模式和实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筹建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契机,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探索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互换机制,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二、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在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和实验项目编选上,依据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突破传统一级学科的障碍,结合实验教学的认识规律和非化学类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在一级学科层面上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新编《大学化学实验》将融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实验课于一体,分基本知识与技术、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在实验项目编选上力争科学合理、有序互补、绿色环保,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身,既能满足少学时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也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完成实验、处理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探究型实验的系统训练,达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和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大学化学实验课在具体运作上,对少于30学时的专业安排在一学期完成,而对多于30学时的专业可安排在两学期完成,一学期为考查课,另一学期为考试。为提高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室的利用率,需要精心安排实验教学轮次,有时常需要牺牲实验内容的时序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因技能考核费时,且实验室通常难以安排,一般分解在各实验项目中,依据学生态度、操作规范(含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给出相应的成绩,最后再加和平均。亦可依照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视完成情况给出优、良等等级,尤其是对开放选做的实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不同等级的实验项目。
三、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理论课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仅是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关键还在于要有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中心的规范化建设无疑为保障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在管理体制上,为校、院两级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面对四校合并的机遇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整合化学实验室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势在必行。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内容实际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即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以及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而创造的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二是实验教学工作。前者需要专职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来完成,后者则需要实验教师以及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来一起完成。实验教师通常又有专、兼职之分,专职教师隶属实验教学中心,而兼职教师一般隶属教研室,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一般实验教学中心专职人员实行坐班制,但也有按教师系列和实验室系列划分,这在具体操作上都给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就我们调研的部分高校也不尽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总体管理水平和对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比如实验室坐班人员不按工作量计酬、忽视实验教学的工作特点而生硬套用理论课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来计算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在学校的某种福利、晋级晋职等方面存在差异,严重挫伤了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课题组认为,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尊重实验教学一线工作人员的劳动,制定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稳定实验教学队伍的规章制度,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互通互换的良性循环机制。
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要合理定编设岗,并按工作量计酬。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原则上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课前后的准备工作、实验仪器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并协助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指导教师要协助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并一起预做,负责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如条件允许可实行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互换制(2~4年),或根据学院实际实行互通制,规定理论课教师每学年至少指导2个以上教学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对2名以上均为兼职教师承担同一门实验课教学任务的,可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即明确一名主讲教师,负责实验教材的选用、实验项目的确定以及实验课的安排与准备、预做的协调,当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上应有所体现。
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含工人),在协助实验教师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材料和低值耐用品的管理、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二级学院或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有责任也有权力对在岗人员实行工作量与工作质量考核,进行二次分配,或合理统筹人员分流,既在校区之间或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分工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中心人员的工作热情,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
四、确立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其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为规范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体制上理顺了关系,从教学理念上明确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的同等地位。实验教学有着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除要求实验教师敬业爱岗外,实验教学环境与资源也很重要。要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要靠相应的政策和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常规实验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教师开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教学事故及差错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信息的采集和评价与保障系统。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学校软、硬件的支撑,目前各高校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实验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上,应紧扣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精品课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标准,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考察,从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实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常规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教学经费、仪器设备状况以及实验教学档案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指标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对不同监控主体,如教工、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项目分开评价。
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细致和经常性的工作,它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指标,需要长期的信息积累和统计分析才能找出和说明问题,以持续不断地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教学专业活动的效果。首先校院要加强教学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规范实验教学过程管理,从常规实验教学检查,工作督导到学生信息反馈,通过教工自评、同行互评、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使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乃至每位教工的教学过程均处于有效的质量监控之下。实验教学质量评价要有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和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种信息的采集全面、客观、详实,并对各种评价量表、问卷调查和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记录,进行认真的梳理、汇总统计,最终给出评价和相应的等级格次,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工的信息档案。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被对象和有关领导,以改进工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单位选优评优、年度工作考核、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条件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如与岗位或课时津贴挂钩等。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需要全员参与,多方的关心、协调,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到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需要全过程监控,通过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旨在找出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薄弱环节,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明确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稳步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辉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2.孙俊等.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丁晓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全面开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工作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0)
4.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http://jwc.hpu.edu.cn/NTsky/com/ntsky/sbk/guojiabiaozhun.htm
作者简介:陈希军(1958- ),男,河北磁县,副教授,副院长,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化学教学。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第4篇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新课程标准与原有的高中教学大纲相比有了很大改变。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这四个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理念是新课程的标志,也是新课程实施系列环节中的方向标。因此新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解释生活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课堂导入联系实际
如讲“光合作用”时,我们可联系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来激发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兴趣。并联系植物如何栽培、来提高产量解决粮食危机,保证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学生讨论可意识到耕地不变,人口增多,只有靠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那么如何提高产量正是此时学生迫于想解决的问题。学生有了积极性,自然就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2、 课程教学提出“现实生活问题”利用课堂知识原理解决
如讲解“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内容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菜市场的阿姨为何在菜上洒水?为何用糖蜜西红柿?为何嗑瓜子时嘴唇会发白?为何洗衣服手会起皱?列举这些身边的实
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做到每个人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例子可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解决了生活实际问题,也体验了快乐学习的乐趣
3、以“我”为例,解决必修II的遗传与进化相关问题
例如,在讲解DNA的分子结构的知识时,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梯子有扶手,有踏板,扶手是基本骨架,踏板是连接两个骨架的桥。而DNA的平面结构就非常像梯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梯子的扶手,碱基间构成的氢键就是梯子的踏板?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讲解细胞溪水和失水的一个实例,本人觉得很值得借鉴,拿出来和各位同行分享,具体设计如下:
师:无论是从个体层次还是细胞层次,生命系统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它要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包括从外界摄取物质,同时也包括及时地把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今天,我们开始着重探讨在细胞层次上物质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首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生:吃比较咸的食物,吃咸菜或者嗑瓜子引起口干,主要是细胞外盐分太多了
师: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生:这些水分应该来自细胞
师: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生:水分子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外
师: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变化?
生: 青菜叶变得硬挺了。
师: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生:水分子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师: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水分子可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也能由细胞内流出细胞外。 那么请同学们结合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材料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思考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生:(思考)
师:(继续提示)嗑瓜子引起口干,菜馅渗出水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它们的共同点是细胞外有一定的盐分
师:细胞外有盐分,(板书)细胞外界溶液浓度____细胞内浓度,细胞失水?还是吸水呢?
生: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浓度时,细胞会失水
师:红细胞吸水胀破,蔫了的青菜叶恢复坚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细胞外为清水。
当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时,细胞会吸水
师:由此,你能根据这些现象作出什么假设?
生:可以假设:如果细胞外溶液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吸水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化学师范 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改革
对于地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出去大多是走向人民教师的岗位,成为一名中学化学老师;而在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化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实验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国家提出转型以来,严重批评了之前许多学校中学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现在各中学对中学化学老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那么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我们通过“产教融合”转型无非就是为了培养符合学校需求的中学化学教学人才,使化学师范专业的同学毕业之后更好的就业。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分为理论化学教学和实验化学教学,理论化学教学是国家还没提出转型之前,所有中学一直致力于做好的事情。学校在理论化学教学方面花了很多功夫,也做出了不少创新的举措,所以各方面都做得挺好的,无需再做过多的改革;而实验化学教学,在国家提出转型之前一直是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很多学校基本上是不开设实验课程。当要进行全市或全县统一的实验操作考试时,就临时培训学生,他们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也就助长了老师、学生以及学校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不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所以实验化学教学才是我们现在改革应该致力于做的事情。那么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化学师范专业进行“产教融合”主要就是要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改革,使它的课程内容与教师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實验教学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提高他们在教师行业的竞争力,促进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
1 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是实验员老师在实验开始之前就把今天要做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药品预备好;实验课教师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写在黑板上;上实验课时,实验课教师按照黑板上所写的内容从头到尾非常详细的讲解一次,然后学生按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照方抓药”式开始动手做实验。[1]
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灌溉式教学”非常容易导致学生不好好预习实验课本,就等着实验课老师上课讲解,再按照黑板上步骤做实验;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会使学生对做实验失去兴趣和热情。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动脑思考,只是像一个机器一样操作一些步骤,就算是在实验中遇到一些问题如颜色变化不明显,没有产品等等,也不会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大部分学生可能直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所以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也在无形中被扼杀了。
由上分析可知,基础化学实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中学上课过程不对接,也就是实验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劳动生产工程不对接,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更不具备实验教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能力。不满足企业和中学对于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所以必须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实验教学过程与岗位劳动过程的对接,培养各专业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使各专业的同学更好地就业,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
2 实验教学改革
2.1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和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未来中学化学老师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现在对于中学化学老师来说,拥有化学实验的教学技能、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为了让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能有在以后的工作岗位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学生要在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中培养基本实验素养、基本实验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和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2]
针对中学化学老师在实验方面所需要具备的这些技能,我们对化学师范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做出如下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把整个基础化学实验也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础训练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基础训练型实验模块中,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驗基本素养(科学的态度与观念、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的环保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2]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改革也主要还是删除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中重复或相似的实验,形成全新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在验证型实验模块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验基本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的观察与记录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等等)。除了在四大基础化学中挑选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之外,还需增加一些教学内容。由于化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中学教学人才,而我们大学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的知识大多都非常的深奥,以后化学师范的毕业生去了工作岗位大多数知识都没有用武之地。那么这些深奥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属于浪费时间,也不符合我们“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就业的科学理念,所以在此模块要增加部分中学教材中所牵涉到的一些实验。[3]
当然,中学化学实验学的比较浅显,我们就需要在相关实验上加深,让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真正地理解透彻,以至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也能更好地就业。在综合设计型实验模块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实践和创新的能力。[4]化学本身也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例如奶粉中蛋白质和钙的测定;以及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实验例如某种荧光探针的合成对某种离子的检测等等。学生自己分组、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好设计实验方案后,交给老师做适当的督查或修改之后,选择几个可行性较大且较安全的实验进行,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在此特别声明,所有的实验都允许有失败,但是失败之后学生必须要学会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尽量想出避免或解决方法,这样所有的实验才有意义,学生的实验能力才会有提高。
通过对化学师范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基础训练型实验模块和验证型实验模块中,重点培养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实验基本素养和实验基本能力(包括实验实践操作能力);在综合设计型实验模块中,重点培养了教师需要的实验教学研究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现了“产教融合”在课程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方面的对接,提高了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从而促进了化学师范生更好地就业。
2.2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改革之前,地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非常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是处于从属或被动接受的位置。在本文的前面部分,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化学师范专业培养的是中学化学教学人才,而实验教学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不仅是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所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5]针对地方高校化学师范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现存的问题以及为了实现“产教融合”,促进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我们的教学方法变为两种模式,且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方法改革模式一: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基础训练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查资料,弄明白整个实验的方案、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步骤、实验的仪器、实验的试剂以及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6]在实验课中,老师随机抽取一至两位同学来进行讲解,要求学生需要像老师平常上课一样,把所有实验流程讲清楚,且完成应有的示范实验;其他同学再对这位同学讲解的不到位之处进行补充,或者有些许错误之处进行指正,以及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最后老师来进行整合、补充和总结。[7]
教学方法改革模式二:对于一些较复杂、难度较高的实验,如综合设计型实验,我们可以将学生按学号分为三到四组,每个小组准备的实验内容是同一个实验。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同样还是收集实验的相关资料,弄明白实验的各个部分,设计自己小组一致认为最合适的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并准备好上课要讲解的内容。[8]在上实验课时,每个小组都选一个代表出来讲解他们对这个实验的理解与实验内容和方案的讲解、做演示实验,并进行PK。最后由实验教师补充、评价每一个小组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选出最优秀的一组,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改革之后的两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只是处于辅助的位置且所有学生都会认真、仔细地准备实验,不但培养了同学们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调动和提高了同学们参加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一中,学生先讲解,有不足之处被大家指出,最后老师再来强调和总结纠正;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不但增加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帮助学生对本知识的熟悉与掌握。[9]两种教学模式,都使学生从以前的被动学习变化成为主动学习,对于化学师范专业的同学们来讲,不仅拥有了实验实践能力,而且把所理解的知识用正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了师范技能。在整个实验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讲台上讲解,老师在补充,学生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师范专业同学们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化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实验教学能力,实现了“产教融合”在教学方法和职业资格标准方面的对接;同时也实现了“产教融合”在实验教学过程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对接,提高了学生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促进更好地就业。[10]
2.3 实验考核方式改革
对于化学师范专业而言,科学、完善的考核方式同样也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客观、公平地评价化学师范专业同学的综合能力,实现“产教融合”在学校对师范专业学生考核评价方法与中学对教师考核评价方法方面实现对接,我们实行多元的考核方式。基础化学实验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讲课成绩(35%)、实验操作表现成绩(35%)、实验报告成绩(10%)三部分。[11]做完实验之后,学生要将自己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记录与数据处理)交给实验老师检查,且数据记录要求不可以随意涂改。实验操作成绩主要是依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的态度、实验的素养、值日情况等等来评定。实验讲课成绩是根据学生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讲解的生动性、讲解语言表达的专业性等等来评定。[12]最后,实验报告的成绩是由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数据记录与处理是否合理和实验总结是否正确与科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考试采用“一对三”的模式考核,要求同学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的实验且把实验报告书写完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理论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够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价。[13]
3 结束语
随着地方高校的转型,高校现有的教学也应随着转型而改变。高校化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地方中小学师资的主力军,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也应通过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的调动化学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进入中学后的实验教学需求。
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JYB1718)资助;“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应用化学)资助
参考文献
[1] 郝燕,何松,鲁忠洁.高师化学师范生化学实验教学技能体系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1(3):20-21.
[2] 夏春雨,李继团,姚林娜.高师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探究教学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2013(9):82-83.
[3] 贾华丽,周娟,周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师范生技能培养[J].广东化工,2015.42(304):251-252.
[4] 马文霞,魏娟娟,袁严瑾.化学师范生实验教学技能原型发展及定向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30):21-23.
[5] 付慧.试论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探究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1):92-95.
[6] 黄生田.学生课前实验演示在无机化学中的作用[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64-66.
[7] 刘东方,林承志.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对师范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102-103.
[8] 胡洪羽,边清泉.化学师范生实验技能的培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53-155.
[9] 詹汉英,董团瑞.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5(3):26-27.
[10] 赖红芳.地方高校的化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4.
[11] 孙洁.改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71-172.
[12] 董存智,鄧凡政,孙登明,王永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化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2):51-52.
[13] 蔡斌,孟玉宁,石晓明,王全忠.转型背景下地方性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析[J].当代化工研究,2017(4):52-53.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第6篇
继电保护监督管理制度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管理职能、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1.2本标准适用于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 2. 引用标准
电力工业技术监督标准汇编《继电保护监督》部分。 3. 管理职能 3.1 职能分工
3.1.1 总工程师领导本公司的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安全生产部是公司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开展具体工作,协调解决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有关问题。 3.1.2 维护部根据职能分工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负责本公司的继电保护装置日常维护和技术监督工作,是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分工负责单位,在技术管理上接受安全生产部的指导。 3.2 责任
3.2.1 总工程师的责任
3.2.1.1 总工程师领导全公司的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负责建立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网。
3.2.1.2 负责审批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工作计划、措施、制度、工作总结和报告。
3.2.1.3 负责审批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更改、定检、反事故措施计划。
3.2.1.4 负责审批继电保护装置、试验仪器的配备。 3.2.1.5 负责审批公司管辖设备的继电保护定值整定方案。
3.2.1.6 负责审批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配备,环境条件的改善,重大工作问题提出决策意见。
3.2.1.7 负责定期召开继电保护监督网会议。 3.2.2 安全生产部的职责
3.2.2.1 负责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各项规程、制度和对技术监督工作的指示,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和贯彻实施细则。
3.2.2.2 负责技术管理工作,审查继电保护装置技术改进和工作计划、措施、制度工作总结和报告。
3.2.2.3 负责调查研究继电保护技术监督中的重大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消除措施。
3.2.2.4 负责审查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更改、定检、反事故措施计划。
3.2.2.5 参加继电保护装置的评级、检定及异常分析。负责向上级机关总结汇报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2.2.6 监督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人员的培训。 3.2.2.7 负责审查继电保护装置、试验仪器的配备。 3.2.2.8 负责审查公司管辖设备的继电保护定值整定方案。
3.2.2.11 负责审查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中的重大变更和反事故措施,并监督有关部门严格执行。
3.2.2.12 掌握本公司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情况,掌握装置的异常、事故和缺陷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2.2.13 检查和督促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上级颁发的技术监督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度等,监督本公司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期检验工作和装置验收工作。
3.2.2.14 组织监督建立本公司的继电保护设备台帐、图纸、试验记录、检验报告等监督档案。 3.2.2.15 组织召开继电保护监督网会议。 3.2.3 维护部的职责
3.2.3.1 负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各项技术监督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度等。
3.2.3.2 负责编制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更改和定检工作计划,并督促计划的实施和完成。
3.2.3.3 负责编制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变更和反事故措施,并实施。
3.2.3.4 参加继电保护装置的评级、检定及异常分析。 3.2.3.5 督促所属班组或个人正确使用继电保护试验仪器,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定检工作,并作出试验记录,出具检定报告,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稳定、可靠。
3.2.3.6 负责编写继电保护工作总结,并报送安全生产部。
3.2.3.7 负责本部门继电保护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3.2.4 发电部的职责
3.2.4.1 负责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各项技术监督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度等。
3.2.4.2 负责督促所属班组或个人严格执行保护投停制度,做好有关继电保护装置的各种记录。
3.2.4.3 负责在安全生产部的指导下,对发电人员进行继电保护技术培训工作。 3.2.5 总工程师的权限
3.2.5.1 有权决定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网的组成人员。 3.2.5.2 有权对在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中的人员或集体,根据工作实绩作出奖惩决定。
3.2.5.3 有权审批有关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计划、措施、规定、制度、报表。 3.2.6 安全生产部的权限
3.2.6.1 有权提议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网组成人员。 3.2.6.2 有权对有关部门上报的计划、措施、报表等提出修改或反对意见,令其重写或修正。
3.2.6.3 有权审查继电保护装置的检定报告。 3.2.7 维护部的权限
3.2.7.1 有权对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中的所属班组或人员,根据工作实绩,作出奖惩决定。
3.2.7.2 有权对上级下发的制度、规定、计划、措施等提出修改意见。 4. 管理内容与要求 4.1 继电保护技术监督范围
4.1.1 全公司所属电气设备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4.1.2 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电缆、端子排。 4.1.3 用于继电保护监督的试验仪器设备。 4.2 继电保护的运行监督
4.2.1 发电部应建立、健全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继电保护运行档案(包括动作统计、运行维护、检验、事故、调试、发生缺陷及消除情况等)并采用微机管理。 4.2.2 严格执行继电保护装置的运行管理报告制度,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状况及管理工作应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及是提出改进措施,并上报有关部门。 4.2.3 按规定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按期上报有关部门。
4.2.4 建立和完善定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继电保护整定方案和继电保护调度运行规程,并监督实施。
4.2.5 组织专业人员制定本公司调度、运行人员有关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的培训计划并督促实施。
4.2.6 监督本公司所有主保护的投运率及正确动作率,对存在的各种缺陷,应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4.3 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的管理
4.3.1 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实行监督报告、签字验收和责任处理制度。
4.3.1.1 安全生产部负责按规定的格式和时间将技术监督基础技术指标情况上报省局,重要问题应进行专题报告。 4.3.1.2 建立和健全本公司的设备质量全过程监督的签字制度,对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继电保护装置以及安装、维护、改造等工程,继电保护装置不能按要求做到与一次设备同步投产等情况,技术监督人员有权拒绝签字并可越级上报。
4.3.1.3 凡由于技术监督不当或自行减少监督项目、降低监督标准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从严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4.3.2 建立和健全继电保护全过程技术档案。
4.3.2.1 继电保护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技术资料应完整和连续,并与现状相符。
4.3.2.2 实现继电保护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微机化。 4.3.2.3 继电保护设备主管部门应妥善保管技术监督的全部原始档案资料。
4.3.2.4 有关部门要根据继电保护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标准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技术水平。
4.3.2.5 维护部要建立继电保护实验室,配置符合公司现有继电保护设备的试验仪器、仪表,开展技术培训、交流、考核评比活动。 4.4 其它工作
4.4.1 公司成立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网,总工程师为监督网组长,成员应包括安全生产部、维护部、发电部等工程技术人员和主要领导。
4.4.2 定期召开监督网会议,每季不少于一次。分析我公司的继电保护技术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定计划完成情况,审查更改和反事故技术措施,制订工作重点,落实有关规章制度。
4.4.3 各级继电保护技术监督人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熟悉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按规程进行继电保护装置的检定工作。 4.4.4 加强技术管理,配备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技术规程,对新上继电保护装置的说明书、技术资料等应及时归类存档,不应个人保管。 5. 检查与考核
5.1 本标准由分管经理对归口部门按月进行考核,归口部门按月进行检查考核。
5.2 考核内容:计划完成情况、质量标准、安全、经济效益。
基础生物化学总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