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第1篇
2011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两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
近期上映的大片《建党伟业》,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历史写实影片。说实话,刚开始对它我并不看好,尽管里面明星云集,气势恢宏,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部政治性很强的类似纪录片之类的片子,可是如今真去看了,却逐渐改变了对它原有的看法和成见。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时,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不是自家的东西,送给人家如弃草芥,自然也就不会心疼了。何况它的“主人”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德国,是他们的敌人。削弱敌国,增强他们自认为是盟国的日本的实力,有何不好?再说日本已经于此前出兵山东,击败了德国,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送”给日本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既成的事实罢了,就算不“送”,日本也已经“得到”了,还不如体面地正式“送给”它妥了。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火烧赵家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有着四亿多人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被一个过去一直向咱称臣纳贡的附庸小国欺负来欺负去,成了他们桌上的鱼肉,任由他们切分。泱泱华夏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存?
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怒斥道:“在共和国里当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是啊!辛亥革命才结束短短几年,就先后出现了两个皇帝,虽然在位时间都不长,但是也可见皇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在当时的国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是根深蒂固。五四运动时,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雄壮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那轰轰烈烈的场面,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雀跃,为之自豪不已。当“二次革命”失败后,见到在妻子宋庆龄面前长叹的孙中山时,我们能感受到伟人的无奈与哀痛,也易使人联想到伟人那传扬千古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看到为了反袁而假意拥护袁世凯的蔡锷时,我们为有这样的同胞而高兴,也叹惜他为国为民抛下知己小凤仙,舍己为人,更为他带病出征而感动。当见到朱德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地拼杀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当青年毛泽东在对着广大劳苦工人宣讲革命的道理时,我们已经明显领略到了伟人的风采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
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如古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会暂时降低对幸福的感觉,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第2篇
2011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两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
近期上映的大片《建党伟业》,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历史写实影片。说实话,刚开始对它我并不看好,尽管里面明星云集,气势恢宏,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部政治性很强的类似纪录片之类的片子,可是如今真去看了,却逐渐改变了对它原有的看法和成见。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时,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不是自家的东西,送给人家如弃草芥,自然也就不会心疼了。何况它的“主人”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德国,是他们的敌人。削弱敌国,增强他们自认为是盟国的日本的实力,有何不好?再说日本已经于此前出兵山东,击败了德国,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送”给日本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既成的事实罢了,就算不“送”,日本也已经“得到”了,还不如体面地正式“送给”它妥了。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火烧赵家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有着四亿多人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被一个过去一直向咱称臣纳贡的附庸小国欺负来欺负去,成了他们桌上的鱼肉,任由他们切分。泱泱华夏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存?
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怒斥道:“在共和国里当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是啊!辛亥革命才结束短短几年,就先后出现了两个皇帝,虽然在位时间都不长,但是也可见皇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在当时的国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是根深蒂固。五四运动时,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雄壮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那轰轰烈烈的场面,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雀跃,为之自豪不已。当“二次革命”失败后,见到在妻子宋庆龄面前长叹的孙中山时,我们能感受到伟人的无奈与哀痛,也易使人联想到伟人那传扬千古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看到为了反袁而假意拥护袁世凯的蔡锷时,我们为有这样的同胞而高兴,也叹惜他为国为民抛下知己小凤仙,舍己为人,更为他带病出征而感动。当见到朱德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地拼杀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当青年毛泽东在对着广大劳苦工人宣讲革命的道理时,我们已经明显领略到了伟人的风采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
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如古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会暂时降低对幸福的感觉,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第3篇
陈梦婷31105506服务一支部商学0615068126474/676474 虽然昨天晚上我顶着寒风从寝室走到教一去观看《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但是我觉得不枉此行。这部电影让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伟大历程。
《建党伟业》不愧是韩三平导演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电影,它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场景大气、特效重现、巨星云集,颇有气势。影片主要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游船上成立这十年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我觉得这部影片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将中国最艰难的时代一幕幕有序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面对保皇势力、根深蒂固的腐朽文化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威胁,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在困境中经过不懈斗争终于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一桩桩在高中历史书中深入学习过的耳熟能详的事件和一位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革命英雄,此时此刻依然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我觉得这部影片也存在着几点缺陷。首先,一看《建党伟业》这个名字,我们就会联想到这部影片可能是拍摄关于共产党创立的伟大事业。但是影片当中诉说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涉
及到的内容过于冗杂,让人有点摸不到中心思想。第二,虽然明星阵容很壮观,但是个人认为有些演员并不能很好得表现部分历史人物,比如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由韩庚扮演、段祺瑞由赵本山扮演等等。一方面是因为老革命家的外貌形象和现代演员完全不相符,另一方面是像赵本山、冯巩等演员,谐星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扮演历史风云人物会让人忍俊不禁。另外,明星阵容的强大侧面反映了现在电影过于依靠名头,利用明星赚取收视率。最后,个人觉得《建党伟业》此类红色电影不应该沦为娱乐化,这样很有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是本着一颗真正的爱国之心去观看的现象。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第4篇
2011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两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
近期上映的大片《建党伟业》,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电影界不可多得的历史写实影片。说实话,刚开始对它我并不看好,尽管里面明星云集,气势恢宏,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不过是部政治性很强的类似纪录片之类的片子,可是如今真去看了,却逐渐改变了对它原有的看法和成见。
《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当成立,这之间的十年时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十年里发生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使国人永远铭记的事情,涌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风云人物,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当文字成立这些国人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历史事件,曾使我们愤怒过,哀痛过,无奈过,彷徨过,兴奋过,期待过而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便是真实再现了那段风云变幻、令人可歌可泣、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奋斗并逐渐进步的历史。
当见到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我们感到雀跃与自豪,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宋教仁遇刺时,我们恨不得上前一枪崩了那个刺客。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当张勋跪在溥仪脚下痛哭时,我们并不为他的愚忠而感动,反而为皇权思想在国人的意识里潜存而忧虑。当蒋介石扮成医护人员刺杀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时,我们为革命党内部派系斗争的严重后果而担忧。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与辜鸿铭进行辩论时,我们可以看出新旧思想在当时高层知识分子中斗争的严酷。当我们听到中方代表顾维钧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时说的那些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时,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我们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一个“送”字用的真是太好了!真是一针见血啊!不是自家的东西,送给人家如弃草芥,自然也就不会心疼了。何况它的“主人”是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德国,是他们的敌人。削弱敌国,增强他们自认为是盟国的日本的实力,有何不好?再说日本已经于此前出兵山东,击败了德国,接收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送”给日本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既成的事实罢了,就算不“送”,日本也已经“得到”了,还不如体面地正式“送给”它妥了。可是西方列强们万万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后,他们的这个盟友日本就不识好歹地恩将仇报起来,对包括他们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动了战争,打乱了他们的计划,打碎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你们可以毫不吝惜地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将我们的国土再次瓜分。四万万同胞岂是草包?岂是毫无血性之人?岂是不忠不义之徒?岂是坐以待毙之辈?怎么办?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首先站起来,火烧赵家楼,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有着四亿多人的泱泱大国,如今竟被一个过去一直向咱称臣纳贡的附庸小国欺负来欺负去,成了他们桌上的鱼肉,任由他们切分。泱泱华夏的颜面何在?尊严何存?
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怒斥道:“在共和国里当皇帝,这是对共和天大的讽刺!”是啊!辛亥革命才结束短短几年,就先后出现了两个皇帝,虽然在位时间都不长,但是也可见皇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在当时的国人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甚至是根深蒂固。五四运动时,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喊得气壮山河,雄壮有力,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那轰轰烈烈的场面,足以感动每一个观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雀跃,为之自豪不已。当“二次革命”失败后,见到在妻子宋庆龄面前长叹的孙中山时,我们能感受到伟人的无奈与哀痛,也易使人联想到伟人那传扬千古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看到为了反袁而假意拥护袁世凯的蔡锷时,我们为有这样的同胞而高兴,也叹惜他为国为民抛下知己小凤仙,舍己为人,更为他带病出征而感动。当见到朱德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地拼杀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代伟人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当青年毛泽东在对着广大劳苦工人宣讲革命的道理时,我们已经明显领略到了伟人的风采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
曾经有过和80后同龄人一样的困惑和愤懑,困惑舆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愤懑这个时代给80后生存空间的诸多压力,譬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看过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突然对自身及周遭的一切有了新的审视和感悟,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个时代真的亏待我们了吗?我们又真正从中索取了多少,付出了多少?
我们大多习惯了身处和平年代,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去追求更加多姿多彩的多元化生活,去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去努力奋斗。相比那个备受列强欺凌、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我们不用提心吊胆的辗转流亡、饥寒交迫,至少我们还有和平的生活,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所以我们还是幸福的。
当然,我们在通往梦想和成功的路上也会有失败和遭遇不公,但和那些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和生命比起来,显得渺小和不值一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再来一次的机会,直至获得成功的喜悦。而革命先烈们有的只是前赴后继的坚定信仰,以及将这种信仰托付给同志继续传递的信任,他们甚至大多还没见到过成功的曙光,和他们比起来,我们还是幸福的。
现在有很多人把幸福指数时常挂在嘴边,或抱怨自己的幸福感差,或抱怨国家整体幸福指数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孰不知如美国、英国、荷兰、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也才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幸福指数的研究。相比连活下来都不容易的旧社会,我们今天还能座而论是否够幸福,这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更何况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都把民生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并在大力实践之中,而幸福指数也渐渐成为了各地政府在改善民生道路上的新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国人体验的更多的是来自于西方物质文化的浸染,对比解放前,大家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没有变,但为之奋斗和付出的精神信仰有所缺失。我们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会更多的患得患失,会感觉迷茫没有目标,而忽略了我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什么。或许是如古诗中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或许是因为国家经济发展处在转型期,从上到下都会感到阵痛,会暂时降低对幸福的感觉,但从这一刻觉醒还不算晚,我们还有用双手去创造美好幸福未来的大好时光。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第5篇
陈梦婷31105506服务一支部商学0615068126474/676474 虽然昨天晚上我顶着寒风从寝室走到教一去观看《建党伟业》这部影片,但是我觉得不枉此行。这部电影让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伟大历程。
《建党伟业》不愧是韩三平导演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电影,它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场景大气、特效重现、巨星云集,颇有气势。影片主要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游船上成立这十年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我觉得这部影片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将中国最艰难的时代一幕幕有序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面对保皇势力、根深蒂固的腐朽文化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威胁,老一辈革命家不畏艰难在困境中经过不懈斗争终于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一桩桩在高中历史书中深入学习过的耳熟能详的事件和一位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革命英雄,此时此刻依然在我脑海中久久萦绕。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我觉得这部影片也存在着几点缺陷。首先,一看《建党伟业》这个名字,我们就会联想到这部影片可能是拍摄关于共产党创立的伟大事业。但是影片当中诉说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涉
及到的内容过于冗杂,让人有点摸不到中心思想。第二,虽然明星阵容很壮观,但是个人认为有些演员并不能很好得表现部分历史人物,比如片中的邓小平同志是由韩庚扮演、段祺瑞由赵本山扮演等等。一方面是因为老革命家的外貌形象和现代演员完全不相符,另一方面是像赵本山、冯巩等演员,谐星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扮演历史风云人物会让人忍俊不禁。另外,明星阵容的强大侧面反映了现在电影过于依靠名头,利用明星赚取收视率。最后,个人觉得《建党伟业》此类红色电影不应该沦为娱乐化,这样很有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是本着一颗真正的爱国之心去观看的现象。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第6篇
工商111杨恩进1102011132
《建党大业》是献给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贺礼,影片以宏大的场面,超强的演员阵容,真实的再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看完之后感触颇深。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斗志让我敬佩不已,但最令我难忘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同志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艰难前进的精神。因此,怀着对革命先驱的无比冲净之情,我浅谈一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依靠知识分子和一些革命家来完成的
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理论家中有许多都介绍过马克思主义。马君武就是其中之一,他于1903年2月在《译书汇编》第11期发表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中认为“马克思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斗争为历史之纲”。此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机器历史解释方法和著作,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论角度解释历史,他们把阶级斗争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用阶级分析的观点来分析社会。
与此同时,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分别在,《民报》上登载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刊发,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虽然《民报》的
出版时间不足5年,但它使革命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是相当一部分接受过新学教育,有进步意识的人士耳目一新,从而由思想上同情革命转到全身心参加革命,使革命力量日益强大。
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仅限于精英知识阶层和上流社会,因此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民众中去才能改变中国。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高潮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中国的道路,特别是一战带给他们的巨大震撼,促使他们去反思甚么样的理论思想适合中国社会,这为他们迅速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基础。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欢呼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随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中华民族积压了近百年的民族情绪。紧接着,爱国学生首先发起罢课反对列强的强权政治,谴责临时政府的软弱无能。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了临时政府的镇压,一批学生被捕。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纷纷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夺回主权。。一时间,革命浪潮席卷全国,面对压力,临时政府只有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这就是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推波助澜,使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无
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广泛。
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它是科学的,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为新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中国的现状作了系统的解释,为中国的前行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的富强打下了基础;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姿态迈入21世纪铺好了道路;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建党伟业艺术作品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