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互联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育人改革的新趋势。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优势融入传统育人过程中,能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铸魂育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主要从雨课堂的功能特点出发,以护理解剖学课程为例,从目前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可行性、教学模式构建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更好地利用雨课堂,建立混合式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 键 词]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护理解剖学
随着“互联网+”、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育人模式遭到了摒弃,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育人模式。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育人与网络教学育人的优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协同研发的雨课堂,是一种把微信与PPT功能融为一体的智慧学习平台,主要具有全天候、个性化、零投入、大数据等特点[1]。由于雨课堂具有十分强大的后台功能、体贴周到的人工服务,以及及时准确的育人反馈,现已成为较多高校首选的混合式学习智慧教学工具,真正实现了精准教学,达到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铸魂育人效果。
一、护理解剖学教学现状
护理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中的操作知识息息相关,该课程一直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2];第二,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师生实时互动时间有限;第三,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联系不紧密,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第四,在教学评价上,缺乏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监督,较难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二、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可行性
(一)打造智能化混合式教学育人环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是混合式教学的终极目标。“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以雨课堂为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真正走入课堂是该模式的显著变化,彻底解除了传统课堂育人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从根本上创新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育人数据呈现全部教学和学习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育人和学生的自我提升更加高效与智能,尤其革新了传统的学习环境。
(二)提供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平台
雨课堂作为智能化学习平台,具有课前预习推送,课中学习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答疑、留言交互,课后复习检测以及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分析适时推送等功能。结合护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使用雨课堂教学,能够给护理解剖教学提供平台,使护理解剖教学更加具体化,学习目标明确化。雨课堂主要包括三大平台:定制版MOOC视频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序互动平台,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平台[3]。这三大平台实现了护理解剖学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连接,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了学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教学育人的效率与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育人模式,真正突出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我要学”和“乐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雨课堂推送碎片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按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安排学习,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获得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其次,雨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雨课堂弹幕实时问答互动的功能有利于实施头脑风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解剖学的兴趣。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相连
护理学科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4]。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在课前就可以将学习资源通过视频、PPT、链接等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在课中师生互动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课后复习检测,以及在课后获得的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使老师能够量化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且能及时对授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进行调整,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精准融合。
(五)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育人数据的有力支撑,在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而雨课堂学习平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利用学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雨课堂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全周期、全过程产生的育人大数据采集分析,极大地推动了“经验驱动”的教学育人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5]。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的课前预习数据,课中的签到和点名、限时学习检测、弹幕互动式交流讨论、个体化“不懂”按钮,课后复习作业及答题数據等,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使老师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育人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估,及时调整针对性教学育人策略。
三、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前准备环节
1.精心设计定制版预习课件:课前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护理学科特色[6],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完成学习资源制作(包括课程内容PPT、语音讲解、视频、线上测试题、拓展材料链接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
2.精准掌握学生预习情况:课前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学习平台,随时随地查看教师推送的预习任务,学习雨课堂平台上推送的预习资源,并对课前预习效果进行检测。课前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学生可通过“不懂”按钮,或通过留言或交流群等进行互动性讨论与分享。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查验以下基本数据:预习情况(已完成的人及用时、未完成的、未查看的等)、答题情况(正确率、疑难点等)、学生反馈(不懂的、想交流的、想深入了解的)等,通过这些课前大数据分析,使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效进行实时精准的把控。
3.课前反馈指导课堂精准教学:雨课堂能监管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和成效,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实时获取学生课前预习反馈的大数据,随时随地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或留言进行实时解答,并依据课前反馈结果做好课中讲授内容的有机调整和侧重安排,实施精准教学,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可控。
(二)课堂交互环节
1.实时推送课件:课堂上,学生通过扫描雨课堂随机形成的二维码,或输入个性化的课堂暗号进入课堂后,其智能手机端能同步看到老师的课件资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中,课堂教学课件不是预习内容的重复,而是拓展和延伸。
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育人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采用探讨式、交互式、自主式、小组合作式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使学生乐于学,从“要我学”状态转变到“我要学”。课堂上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对此部分内容点击“不懂”按钮,可通过“弹幕互动”,也可通过“投稿交互”进行实时反映;教师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终端实时收到学生相关交互信息,可在课堂上或课后开展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师生间真正实现随时互动,打造了精准高效课堂教学育人模式。
3.实时测评精准检验教学效果:学生当堂完成测试试题并提交,雨课堂及时反馈的统计数据(如得分、成绩排名、各题答题情况),使教师能够对课堂中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研判,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针对性指导。
(三)课后复习提升环节
1.复习巩固与前沿拓展: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大数据进行及时梳理总结,针对性地选择推送相关检测知识、需深入讨论的知识点等内容,对课中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推送与课堂重点知识相关的微课、微视频、研究论文等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环节中缺少及时有效的课后督导,使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效果无法及时掌控,对学生开展评价大多源于期末考试成绩。而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分析了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全周期的教学大数据,对学生能够进行更公正和更综合的评判,促使学生不但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整个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全过程大数据及时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和重难点内容,进而从整体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四、小结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传统课堂已经成为必然。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充分地融于一体,真正做到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碎片化知识传授、学生学习随机性、师生互动一直在线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连续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交流合作和开拓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颖,冯从经.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4):110-111.
[2]张爽,陈影,张伟宏.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8,40(4):318-320.
[3]杨静,刘佳,郭丹.基于雨课堂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产業与科技论坛,2017,16(19):168-169.
[4]陈影,张爽,苏静雯,等.微课在护理解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J].解剖学研究,2018,40(4):326-327.
[5]董露杰.基于“雨课堂”的SPOC混合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为例[J].职业技术,2019,18(3):42-46.
[6]张伟宏,王昕.紧扣护理专业需要的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J].解剖学研究,2015,37(4):354-356.
◎编辑 王亚青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创新课题研究在各大高校的广泛开展,作为创新课题研究团队中的成员,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意识到:要完成任务,迎接挑战,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并开发出其内在的潜能,就必须建立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1],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并且对科研体制的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创新课题研究团队的组建
1.1 组建创新课题研究的机遇
本科医学生创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①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中引申出的研究课题;②开放式、探索性和综合性试验中延伸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③结合学校的研究项目,学生可自主独立开展的课题;④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此次由形态实验室老师及相关参与人员面向大一学生进行招新,通过自愿报名参与,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课题研究,从而组建了这个团队,团队成员为4-6人[2]。
1.2 创新课题研究团队分工
首先,在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下,根据每位成员的能力及个性特征,由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团队队长,同时其他成员也有自己的任务。课题研究负责人要与团队人员共同讨论完成课题的各阶段目标,实施細节等,取得一致意见,保证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课题的研究过程
在团队分工明确之后,开始了课题研究。此次我们研究是的是股骨的解剖学特征,需要测量与股骨上端、下端和骨干所包含的19项参数。在数据测量中,
我们主要应用了两种测量方法:①测量股骨髓外参数,将以股骨实体模型以股骨头中心的坐标系作Y轴方向投影,在二维空间进行测量[3];②测量股骨髓内参数,则是在三维空间进行测量另外有些数据的测量比较复杂,难以独自完成,所以我们又在团队中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测量过程。
1.4 团队之间的交流、分析
测得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检查其中是否有误差,是否存在变异情况,大家一起思考,交流自己的观点。
2. 团队合作研究的心得
2.1 团队合作对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团队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团队合作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我们这个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相互作用、信息共享、相互学习,整合团队内外各种可用资源,尽力完成属于自己 “份内”的工作,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竭力发挥个人与团队的能力,共同解决自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使得团队努力获得的成果远大于个人努力的成果,使得团队目标得以实现,与此同时,这样的合作氛围下便完全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创新课题团队是锻炼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平台,但也不能忽视了其对团队合作能力的要求,在创新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还有助于纠正现今某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意识。
参考文献
[1] 卞伶玲,霍小鹏.团队合作精神在国际医疗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2):52-53.
[2] 彭泽鸿,余平,赖育鹏,等.本科医学生在解剖科研兴趣小组中的学习[J].解剖学研究,2015(4):356-357.
[3] 汪伟.正常国人股骨近端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及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19.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局部解剖学作为医学生学习系统解剖学之后认知人体构造的延续,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一大桥梁,其重要性与日俱增。实验教学是学习局部解剖学的关键途径,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今时代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本文将讲解PBL结合TBL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流程,对其优势与短板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实践性强、科学有效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关键词:PBL;TBL;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以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为特点的形态学学科。局部解剖学具有学时少、课程紧、内容多、难理解等特点,加之医学生学业繁重、精力受限,对于学识尚浅的学生们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并熟知局部解剖学知识与技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局部解剖学教学由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组成,理论学习是基础,而实验操作是关键。常规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由教师主导的,通过多媒体投影仪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利用示教室、标本陈列室等场所讲解学科重点、考点,让学生自行理解消化、融会贯通。此传统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方式的初衷是保证教师的教学权威性、科学性,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到学科知识,少走弯路、少踩坑。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和教学环境中,学生几乎只是不假思索地被动接受教师传输的知识,缺乏自我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的意愿,学习主动性低下,知识遗忘率高,导致课程效果普遍不佳。因此,怎样把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与趣味性、生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增强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团队协作、牢记知识,是值得去研究的医学教学改革课题[1]。
医学知识与时俱进,新时期对医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将PBL与TBL教学法有机融合并试用于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跨越传统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障碍,是局部解剖学教学体系改革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此种教学方式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别,它摒弃了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是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寄托、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实践的创新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和教师思维交汇,既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整体学习氛围和学生独自解决难题的能力[2]。
1 基本理念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其教学精髓是以问题为基础,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设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医学知识与实际问题更好的衔接。学生在知晓课程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把不解与疑惑化为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3]。TBL教学法,又称为团队导向学习,要求课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其可由学生分组、课程预习、问题导向、小组讨论、学习总结这五部分组成,各个小组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成为学习的传播者和促进者。各个小组按照实际情况主动预习并提出、分析问题,拥有积极的预习和良好的小组合作能力,是局部解剖学教学目标达到效果的关键[4]。
2 实践流程
2.1 课前准备
以八人为单位,按照个人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学习小组成员分配合理,小组成员优势互补、团结协作,才可以使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顺利推进;每个学习小组均设立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且讨论,需将组内的初步意见归纳整理并在课堂中汇报;教师提前发布学习任务,以个人为单位开始课前预习,利用课余时间在中国大学MOOC、人卫慕课等平台学习局部解剖学,各个组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由组长统一收集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讨论。
2.2 课程进行
以學生为中心,要求教师集中讲解重点、考点知识,依托视频、标本、模型等,化抽象为易懂,化无趣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对理解能力稍弱的同学要重点关注,耐心讲解。给予学生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由组长引领,教师辅导,结合书籍、标本、互联网等,针对课前预习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组内讨论,集中头脑风暴,从而得出相应的满意答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大体标本操作,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组内思考讨论后,对于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不明白的操作可以及时请示教师,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知识传递,促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学”转变成了“主动学”。当次课程结束之前,每组选派一位负责人对本组遇见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今后的学习启示进行分享,最后由教师点评、汇总。
2.3 课后安排
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为目的,要求教师按照重点在雨课堂发布选择题练习、案例分析讨论、制作实验操作视频等任务,让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局部解剖学,使实验操作铭记于心;组长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衔接者,遇到问题要积极和教师说明反馈,推动小组学习朝着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3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3.1 增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
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驱动性问题开始,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学习、共同探讨,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PBL结合TBL教学法的背景下,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学习的动机更强,目标更明确。
3.2 缩短学习过程,加深知识理解
《局部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各局部的层次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关系。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团队合作,分部位、分层次地在大体老师上进行局部解剖操作,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单独学习的迷茫感,有利于缩短学习过程和验证并巩固人体大体结构的知识。
3.3 培养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能力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的应用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临床思维的能力等,满足当今时代对执业医师的要求。
3.4 改进教学方法,督促教师进步
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局部解剖学发展要求的问题日益凸显,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局部解剖学的一项重要使命与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的PBL结合TBL教学模式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4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4.1 教学投入多
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准备工作,提出既典型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还要在课上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掌握课堂节奏,及时调节课堂氛围等。
4.2 对学生要求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系统的讲解及总结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而在PBL教学中,重点突出了对单一问题解决的能力,难免会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5],若学生在课下缺乏系统的知识回顾和复习,则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5 PBL结合T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方法
5.1 促成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连接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桥梁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要积极围绕《局部解剖学》的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学科互补优势。
5.2 灵活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均应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可以采取PBL和TBL教学模式,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又能巩固知识;而对于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应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5.3 适配合理的教学评估系统
在PBL和TBL的课堂上,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评价内容还应该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在团队中的贡献程度,从不同方面客观、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建立与PBL结合TBL教学模式成套的评估系统。
6 结语
PBL结合TBL教学模式在《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既改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论是对教师水平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此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各类医学院校的关注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黃昌盛,浦洪琴,周庆辉,等.讨论式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04):721-722.
[2]谢高宇,宋华,唐中生,等.PBL教学法在局部解剖学综合性实验设计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2):116.
[3]卢小敏,郝瑞峰.网络教学平台对PBL教学法优势互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59-160.
[4]刘洋,刘耀阳,郑勇军,等.翻转课堂联合TBL教学法在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7):1-5.
[5]张运生.基于PBL的混合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J].轻工科技,2020,36(10):211-212.
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第五届教学名师(右医院字[2019]114号);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20B198)
作者简介:黎慧玲(2000—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通讯作者:杨园园(1982—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及体质人类学。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上肢骨;上肢骨的连结
《运动解剖学》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等有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繁杂,名词概念术语多,记忆难度大。部分体育生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信心,对人体科学课程认识不足,认为这类课程理论性强,没有球类等技术课程实用,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运动解剖学》教师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让学生树立自信?如何与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抗衡争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本文结合上肢骨及其连结内容探讨《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选用教材《运动解剖学》第五版(徐国栋,袁琼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其内容精炼,图文清晰,重难点突出,有知识与应用扩展。运动系统是该课程的重难点,其中上肢骨及其连结部分,教学目标是熟悉上肢骨的数量,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结构,掌握肩、肘、腕关节的组成、结构与运动,熟悉上肢带的运动;能在自身触摸上肢骨的重要体表标志,了解上肢骨及其连结易伤部位等。课时安排为4学时,授课时可把教学内容稍作调整,不按教材上的顺序,而是把相应的骨及其连结一起讲,即:上肢带骨及其连结,肱骨及肩关节,前臂骨及肘关节,手骨及腕关节。
二、根据ARCS 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效率。根据美国Keller 教授提出的ARCS 模型进行教学设计,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四个主要因素,即注意力( Attention)、关联性( Relevance)、自信心( Confidence) 和满足感( Satisfaction) 。
教学设计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Attention),就上肢骨而言,教学前可以抛出小问题,采用PB 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教学法,列出一些问题和案例给学生做预习参考,针对每次课,提供系列习题,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找出答案,并且做小测验,以强化学习效率。课堂上穿插小故事,把答案留待讲课时一步步揭晓,以抓住学生注意力,比如武打小说中犯人在行刑前被用铁索穿过琵琶骨而动弹不得,琵琶骨是指什么骨?(是指锁骨或肩胛骨)。肩胛下窝朝前为何叫肩胛下窝而不叫肩胛前窝?(进化过程中,人类是从四肢着地进化到直立行走,肩胛下窝由朝下进化成朝前)。肩部运动有哪些形式?是上肢带绕哪个关节运动?肩关节为什么最灵活?警察押送犯人时为何一手下压其肩部另一手往后上抬其上肢?教师抛砖引玉,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适当引进CBL (Case-Based Learning) 案例教学法,比如我院自行车队成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慎摔倒,锁骨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处骨折,为何此处易骨折?我校篮球队成员上肢较长、指距较大有何优势?互动教学法,设计课堂互动小游戏,增加趣味性。
再使学生感觉自己与所学内容有关联性( Relevance),运动解剖学知识应用性很强,与体育实践密切相关。某些项目运动员科学选材时为何要考虑上肢长度和构造?投掷、举重、体操、射击射箭类运动员上肢有何特征?运动员选材时哪些项目要求指距长?哪些项目容易导致上肢运动性疾病?网球肘和外侧高尔夫球肘分别是什么部位病变?摔倒时为何容易尺骨鹰嘴和手舟骨骨折?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解剖学并不是僵化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好解剖学可为后续课程打下厚实基础,也可提升自己对体育动作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有用的一门专业课程。
接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Confidence),克服畏难情绪。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提前在学习通中或者微信群中明确告知学生课堂上要解答哪些问题,答案可以从哪些来源获得,需要学生预习哪些资料。一定注意难易适度,不占用过多时间,学生“跳一跳就可摘下这桃子”,让学生从心理上放下抵抗情绪,并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去带着问题预习,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还可以利用团队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分解任务,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分组查阅资料、组织讨论,通过合作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个学习任务,组间相互学习,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做PPT、讲解、做示范。
最后,积极参与的学生,课堂得分高,他会感到满意,获得满足感( Satisfaction)。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明确目的、针对性很强地进行课堂强化训练,认真完成任务,没有时间玩手机,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测验成绩,而这成绩又被计入平时成绩算到课程总成绩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进入良性循环,学生会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应用于体育实践。
三、利用学习通APP“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运动解剖学》在体育相关专业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0学时开设一学年到现在缩减为64学时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几乎减半,教学内容不减反增,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美国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等提出的“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掌握概念以及重难点,课堂用于师生交流沟通,教师为学生解惑答疑。在体育院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仅课堂上要踊跃完成任务,多说、多写、多动,课后也要多多预习,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去解决。实施翻转课堂时,体育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务必做好主导工作,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依然要幫助学生做好教学计划,每次课都要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课堂上教师需要精讲和强化这次课的内容,也需要指点下次课的预习提纲。
学生课余时间的预习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在学习通APP上给学生提供预习资源、预习提纲和有关习题。在资讯极其发达的今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除教师提供的资源外,学生还可以查看纸质教材、习题册、网络精品课程、超星学习通系统、微信订阅号中搜索“上肢骨及其连结”获得更丰富信息。
四、充分利用小游戏强化记忆
互动游戏一(辨识骨):学生上台快速辨识如下骨: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让每位学生都至少参与一次,具体可以操作如下:学生排好队,依次走到一堆散骨标本前,教师随机说出一块骨的名称,学生在10秒内找到对应的标本。
互动游戏二(辨识骨性标志):同时找4位学生上台,分别找出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面向同学,站成一排,各用左手举起骨标本,右手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教师或台下学生随机说相关骨性标志如:关节盂、肱骨头、盂上结节、肱骨滑车、肱骨小头、环状关节面、滑车切迹、关节凹、肩关节关节面、肘关节关节面等等,在哪个学生手拿的骨标本上,那个学生就用右手指出,其他学生保持不动。这个游戏很容易让学生兴奋起来,台上的学生紧张,会出现不自主地摸鼻子、摸头发等动作,会指错,会出现该动的学生没动,不该动的学生动了,台下的学生也会跟着激动,强化记忆效果较好。每组游戏控制在4分钟左右。
互动游戏三(辨识骨的体表标志):识别自身上肢骨可以在体表触摸到的标志。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触摸各自上肢骨:锁骨全长;肩胛骨内侧缘及下角、肩胛冈、肩峰、喙突;肱骨大结节、内上髁、外上髁;尺骨从鹰嘴到茎突全长;桡骨茎突;手骨的大多角骨、豌豆骨;各掌骨及指骨。大约2分钟后,找4位学生上台,两人一组,按教师的指示相互触摸骨性标志,如:教师说“测量肩宽的骨性标志”,学生互相触摸“肩峰”,教师说“测量胸围的骨性标志”,学生触摸彼此的“肩胛下角”。
互动游戏四(熟悉关节的运动形式):每次2位学生上台,一位演示关节的运动,另一位说明是什么运动,如上肢带的上提、下降、前伸、后缩、上回旋、下回旋,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环转、水平屈伸,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环转,腕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环转。
5.运用课堂小测验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小测验约10分钟:如果具备网络和每位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可以直接在学习通上完成。不具备条件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答题纸,上面印有题号,学生看PPT投影,在相应题号后写出正确答案,测验PPT包含一张测验说明和20道题目共21张幻灯片,每张自动放映25秒,答题结束即收回,教师课后评分,计入平时成绩。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上肢骨及其连结小测验PPT内容可以是:肩胛骨、肱骨、尺骨和桡骨及其骨性标志,肩、肘、腕关节组成的主要结构,上肢带、肩、肘、腕关节的运动。
总之,《运动解剖学》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机会,以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需要结合科技的发展和新时代体育生的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2]王洪彬.转动课堂视域下的多模块立体式教学法研究以《运动解剖学》课程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2):39-41.
[3]闻剑飞.基于知识内化理论的《运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8,40(03):223-22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B类研究项目(2005B139湖北高校健康教育现状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08213高校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袁春平(1971),女,湖北,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健康教育学。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系统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第一门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高留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文章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分析留学生学情特点、分析系统解剖实验教学特点、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开展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留学生;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
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深造。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首批入选的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自 2007 年开始,招收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境外留学生。解剖教研室作为我校最早承担留学生课程的教研室之一,在数十年的教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全英语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笔者作为其中一员,吸取前辈同行们对留学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实践,对留学生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第一门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来学习器官的形态结构、相关功能,理论课的学习相对抽象,需要结合具体实践,这就决定了实验教学在解剖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做好留学生系统解剖实验教学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熟悉国家针对留学生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2018年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要求高校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教育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教学方面,该负责人表示,应建立有效的教学辅导体系,向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业帮扶。为落实国家关于留学生 “趋同化”的管理教育方针,笔者结合数年的留学生系统解剖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见解。
一、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具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在课堂上尤其活跃,喜欢随时打断教师的提问。对此情况,首先,教师应给予理解,课堂上适当解释,课后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信仰伊斯兰教的留学生有凌晨或者周五下午祷告的习惯。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信仰,上课时间合理安排在晚上或者上午十点以后。其次,教师应备好每一堂课,做到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解剖英语单词,并且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且能将解剖结构联系临床应用,将学生课堂上可能会提的问题预先设想。再次,教师不仅应关心留学生的学习,还应关心留学生的生活。一些留学生在外兼职,导致缺课、旷课。对此,教师应该耐心与其交流沟通,让其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平衡学习和课外兼职。最后,教师应该工作态度严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关爱留学生,对留学生教育全力以赴,才能实施以下教学环节。
二、分析留学生学情特点
一是留学生在学习方面思维活跃,不把书本当权威,独立思考能力强,喜欢开放自由式的教学。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进行“填鸭式”教育,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比如PBL、翻转课堂、互动参与式、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法等,并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原则。二是留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较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这需要教師且教且管,制定适当的管理监督方案。比如将留学生的名单和照片打印出来,在课前一一点名、课后一一点名。三是留学生在感情表达方面比中国学生更为直接、热情,喜欢被鼓励、表扬。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奖励环节,比如对回答了问题的留学生,给予加分、佩戴小红花、微笑鼓舞、树立大拇指表扬等奖励。四是由于招生手续简单,很多留学生不经考试就直接入学,导致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适合的教学考试大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选用的是国内医学院校合编的全英文版本《系统解剖学》。五是留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单词发音方面,存在一定的“地方乡音”,与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存在一定差别,如习惯将 t 、 k 、 P 分别念成 d 、 g 、 b 等 。教师需耐心倾听,课后多与留学生交流,了解留学生风俗习惯、发音特点,减少语言交流障碍。六是部分留学生对人体标本存在恐惧,对实验室气味存在一定的抵触感。为此,教师应加强留学生人文教育,比如在实验课前,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向人体标本默哀3 分钟,并组织留学生参加遗体捐献悼念仪式,要求留学生敬畏生命,尊重人体标本。同时,向留学生宣扬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另外,要保证做好实验室通风,禁止学生带入食物、乱丢垃圾,保持实验室环境清洁。
三、分析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特点
目前我校留学生的系统解剖学课程,理论课为144学时,实验课为72学时。系统解剖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实践理论课知识,辨认解剖结构,描述结构形态,清楚位置毗邻关系,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主要借助大量人体标本,有些标本年代久远、破坏严重,难以辨认结构。为尽量提供结构清晰的标本,我校全体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制作,并且由李新华主任带领下乡走镇,宣扬人体捐献精神。
为减轻课堂任务,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研室于课外时间对留学生开放实验室,并充分利用实验室内的现有标本资源,为留学生创造便捷的学习环境,以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解剖学英语单词复杂累长,难以记忆,教师需要掌握熟练清晰的表达。目前系统解剖学尚缺乏合适的英语视频辅助英语教材。
四、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认真分析留学生学情特点和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目的、教学特点后,笔者认为,在实验课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原则,借助教学用具,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下是已经实施并取得一定效果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部分留学生学习松散,自觉性不强,因此,要采用任务驱动法督促其学习。课前,教师介绍本堂实验课的任务,将需要辨认的解剖结构英语单词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位学生。6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个人体标本,强调学生自行辨认时间为1个小时。在自由辨认时间内,学生遇到困难,先组内讨论,再组间讨论,或者向教师提问。接着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核,小组内学生对着标本一一指认需要辨认的结构。最后教师做点评和总结。任务驱动法可促进留学生学习,增加其学习动力,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以后的局部解剖学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利于培养留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改良的PBL教学法
我们将 PBL 教学模式引进了留学生的解剖教学中,其中主要环节包括设置问题、自学解疑和最终评价三部分 。但是由于留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解剖课又是第一门医学基础课,因此,需要改良PBL教学法,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比如提问:“为什么腰椎穿刺一般不会损伤马尾神经?”由学生观察标本自学解疑。最后教师用比喻(马尾比喻人的头发,脑脊液比喻水,马尾是浸在脑脊液里的,恰似头发泡在水里,用针去刺不会损伤)来解释并评价学生的表现。
(三)利用多种教学教具
解剖实验课上的教具虽以人体标本为主,但需结合图解、挂图、版图、模型等。版图具有直观性和能动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熟练地绘制版图,边绘制边讲,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尤其适合复杂结构的展示。
模型作为解剖实验教学的教具,同人体标本相比,可以组合拆卸。学生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组合拆卸,进一步了解了人体正常结构及其各层次结构间的相互关系,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考核系统
目前,系统解剖学理论考试占据60分,实验教学占据20分,平时成绩占20分。平时成绩包括了每节课的出勤率、每节课回答问题完成任务的情况。另外,为了丰富考核内容,期末考试题型设计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等。同时,针对实验考试,我校提前制作出了多套实物考试试题,每套包含 10 个解剖结构,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令学生 5分钟之内在尸体标本上逐个找出。
改革后的考试方式增加了实验室考核的比重,这既能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又能督促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效果极佳。此考核体系强调了纪律考核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开展教学反思
我校教研室在留学生解剖学教学方面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依然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比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留学生对系统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及满意度。通过教学反思,发现目前教学还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目前缺乏全英文解剖结构讲解视频。二是个别教师的英语发音尚欠标准。教研室将着重整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以上是笔者数年来参与留学生系统解剖实验教学的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热爱教师这份职业,對留学生做到有耐心、爱心、责任心、细心,结合留学生学情和解剖学教学本身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可以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当然,留学生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提高我校留学生教学水平、实现教育部留学生教育目标,还需要不断探索、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加善,李国华,张艳霞.解剖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172-173.
[2]林检生,李 亮,廖 君,等.留学生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初探[J].解剖学研究,2018,40(3):225-227.
[3]骆 玲,郝年华.浅谈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6):551.
[4]张春光,王宇博,马 广.人体解剖实验教学教具的特点及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37-38.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论述了外生菌根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外生菌根在林木育苗、造林、逆境生长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同时阐述了外生菌根的实用技术及应用展望。
关键词外生菌根;应用效果;实用技术;应用展望
基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lysx[2013]06);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2012]TK28号)。
作者简介鲍瑾(1989-),女,安徽砀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栽培学。*通讯作者,研究员,从事薄壳山核桃等干果育种栽培方面的研究。
菌根是土壤中的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共生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1]。菌根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对提高林分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2]。根据菌根形态和解剖学特征,将菌根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3种主要类型。外生菌根的特征是真菌不能侵染到根皮层细胞内,只在营养根表面形成菌套,同时侵入根的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3]。
1 外生菌根的作用機理
1.1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能力 外生菌根可提高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效率,显著改善土壤[4]。由于外生菌根的外生菌丝、菌丝套、菌索及其数量、长度、体积均远远超过根毛,显著扩大植物根对土壤的接触面积和吸收面积,提高土壤磷的吸收和有效性,吸收土壤中的氮,将有机态氮转换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氮。
1.2增强寄主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植物的逆境生长环境主要有土壤盐碱化、有毒物质含量高、干旱、寒冷、高温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条件。植物在不良条件下与外生菌根形成共生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对不良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5]。外生菌根通过扩大植物根系吸收表面积,增加寄主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元素平衡,产生生长调节物质,改善植物细胞生理代谢,降解储存于土壤中的有毒物质等途径,改善植物体内营养状况,调节根部微生物环境,提高寄主的抗逆能力[6]。
1.3增强寄主植物抗病力外生菌根抵抗病害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外生菌根真菌的阻隔作用、菌根周围微生物群落的保护作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等[7]。外生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以后可以形成一些保护植物根系的结构[8]。外生菌根真菌对病原物具有重寄生作用,可通过侵入锥穿入病原菌菌丝行寄生生活[9]。外生菌根的特殊结构对病原菌的侵染起机械阻挡作用,同时外生菌根共生体在受到病原物侵染时可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水解酶等化学抑制剂和与抗病相关的酶类[10]。
2 外生菌根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效果
外生菌根真菌与宿主形成共生关系之后,可增加苗木根系的吸水面积,提高水分利用率;通过分泌多种酶,扩大土壤有效利用空间等方式提高苗木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率。外生菌根通过增强苗木的适应性、抗逆性,帮助苗木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外生菌根可促进苗木生长,改善苗木质量,提高圃地生长力,其应用效果较明显。
2.1提高苗木育苗成林效果在苗木培育过程中,利用菌根生物技术培育菌根化苗木,不但可以提高苗木质量,使苗木提早出圃,增强苗木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幼林的早期生长。有关试验表明,采用菌根化苗木造林成活率可提高2~3倍,苗木各项生长指标提高3~4倍。
宋瑞清等[11]对樟子松苗木进行外生菌根菌野外单接种试验,发现试验的9种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均有一定的促生长效果,苗木的苗高、地径、过氧化氢酶活性、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王艺等[12]在对马尾松苗木接种4种外生菌根后,苗高、地径、侧根长、侧根数显著增加,苗木体内水分增加,根吸收能力加强,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降低,苗木对磷、钾养分的吸收增加。
2.2增强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盐对植物的毒害机理主要是离子毒害、渗透胁迫和营养亏缺。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土壤溶液的渗透势,造成植物生长的水分缺乏,导致植物生理性缺水。改善植物吸水能力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能间接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13]。
黄艺等[14]以油松为试材,在自然盐碱土上接种外生菌根,发现外生菌根真菌具有缓解盐碱土壤对植物生长量增长的抑制作用。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后,菌根通过增强油松苗木细胞质膜的稳定性,提高植物根系活力,增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能力,提高油松幼苗的耐盐能力。
2.3增强植物抗旱能力植物在形成外生菌根共生体后,可以增加附近土壤中的碳汇[15]。外生菌根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以及土壤有机层的厚度增加,增强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有效率和效率,提高在干旱条件下的生存能力[16]。外生菌根还可以改善植物体内生长物质合成过程,促进生长,提高植物自身的抗旱能力[17-18]。宋微等[19]对3种松树实生苗进行外生菌根菌接种试验,对马尾松和湿地松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结果表明优良菌根真菌在促生的同时可以提高共生植物对干旱的耐受性;促生效果越好的菌根真菌,其接种的松苗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越强。
2.4增强植物抗病能力菌根对林木的病害有防治或减轻的作用。接种菌根菌作为生物防治林木幼苗根部病害的一种手段,具有显著效果。郭秀珍等[20]利用外生菌根接种油松幼苗,在田间接种试验中发病率比对照降低了16.3%~25.8%。在接种和未接种的杨树苗中,同时接种溃疡病菌,结果表明菌根苗木中溃疡病发病率为20%,病情指数为0.05,非菌根苗木发病率为60%,病情指数为3.17,可知杨树对溃疡病的抗性得到明显提高[21]。
3外生菌根的实用技术
菌根化技术是人工接种菌根真菌,使苗木菌根化的方法,可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外生菌根在农林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实生苗,可在苗床或营养钵育苗播种的同时接种菌根菌剂;对于组培苗,可在生根后移出容器外,直接给幼苗根系接种;对于大田作物,可对种子进行菌剂丸衣化、菌剂拌种或条播菌根真菌生物肥料。外生菌根菌剂的类型主要有液体菌剂、固体菌剂和胶囊菌剂3种。常见的接种方法有播种苗接种方法和移植苗接种方法[22]。
3.1播種苗接种方法
3.1.1菌块接种。播种时将菌剂撒入比正常播种沟深约5 cm沟内,菌剂用量为每米播种沟约25 g,上覆一层5 cm土,再按常规播种。
3.1.2菌土拌种。用培养的菌土按菌土∶种子2∶1比例拌种,采用常规法播种。
3.1.3 沟施。在生长季苗木大量生侧根时,距苗根5~10 cm处开沟,沟深3~5 cm,将菌剂掺土均匀施入沟内,用菌剂约150 g/hm2,覆土,常规管理幼苗。
3.2 移植苗接种方法
3.2.1菌块接种。将菌剂搓碎,每个容器从底向上1/3处装约7 g菌剂,按常规方法移植苗木。
3.2.2 菌土浆蘸根。用灭菌土或心土加菌剂按2∶1的比例混匀,盖上农膜,在室温下培养7 d得菌土,将菌土加水适量搅拌得菌土浆,苗木蘸根后装容器袋。
4 外生菌根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目前,我国的菌根化植株生产非常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栽植的需要。通过直接施用菌根真菌制剂进行接种是菌根化苗木的重要方法。要实现大面积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菌剂的大量生产、运输和保存[6]。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发菌根生物制剂,90年代发展迅速,现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3]。近20年来,我国在外生菌根应用技术上取得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已赶上美国的水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木菌根研究中心研制开发成功了Pt(彩色豆马勃)菌根制剂,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性地提出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技术,应用于国家造林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对于外生菌根在农林业上的应用,应更加注重加强树种与菌根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菌根育苗的容器化和工厂化研究,大面积生产应用研究,菌肥的研究与应用及菌根化育苗造林的配套技术研究[24]。针对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和不同立地条件进行优良菌种和菌株筛选,侧重研究主要造林树种菌根化育苗和造林的新技术,才能逐渐克服外生菌根应用的局限性,使其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 揣泽尧,王冬梅. 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的研究进展[J].华北农学报,2010,25(S1):254-258.
[2] 宋福强,高长启,徐程杨,等. 菌根生物技术与林业生产[J].吉林林业科技,2001,30(5):10-14.
[3] KOTTKE I,OBERWINKLER F. Mycorrhiza of forest treesstructure and function[J]. Trees,1986,1(1):1-24.
[4] 蒋家淡,林延生,詹正宜,等.菌根生物技术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1,23(2):216-219.
[5] 朱教君,徐慧,许美玲,等.外生菌根菌与森林树木的相互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3,22(6):70-76.
[6] 王曙光,林先贵. 菌根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作用[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6-59.
[7] 赵平娟,安峰,丁明明.菌根提高植物抗病机理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1):93-97.
[8] 唐明.陕西林木菌根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9] 雷增普,金均然,王昌温.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根部病害病原菌诘抗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9,25(6):502-507.
[10] 栾庆书,吴元华,白慧敏. 外生菌根共生体对病原菌拮抗作用机制[J]. 辽宁林业科技,2009(6):42-44.
[11] 宋瑞清,鞠洪波,祁金玉,等.外生菌根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J]. 菌物研究,2007(5):142-145.
[12] 王艺,丁贵杰. 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理特征和养分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37(2):97-102.
[13] DUAN X, NEUMAN D,REIBER J,et al. Mycorrhizal influence on hydraulic and hormonal factors implicated in the control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during drought[J]. J Exp Bot,1996,4(7):1541-1550.
[14] 黄艺,姜雪艳,梁振春,等. 盐胁迫下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6):1475-1480.
[15] HEINONSALO J,PUMPANEN J,RASILO T,et al. Carbon partitioning in ectomycorrhizal Scots pine seedling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0,42(9):1614-1623.
[16] NEHLS U,GOHRINGER F,WITTULSKY S,et al. Fungal carbohydrate support in the ectomycorrhizal symbiosis:a review[J]. Plant Biology,2010,12(2):292-301.
[17] 韩秀丽,贾桂霞,牛颖. 外生菌根提高树木抗旱性机理的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42-44.
[18] 袁思安,贺玉祥,刘丹一,等. 林木-菌根菌共生体在抗旱造林中的作用机制[J].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5):31-36.
[19] 宋微,吴小芹.13种菌根真菌对松苗生长及耐旱性的影响[J].学术园地,2009(4):6-8.
[20] 郭秀珍,谭菲.松树某些外生菌根真菌对防治油松猝倒病的作用[J].云南植物研究,1981,3(3):359-366.
[21] 陈辉,唐明.外生菌根对杨树抗溃疡病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1997,26.
[22] 张建国. 林木育苗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3] 王淼炎,王洪娴,刘润进,等. 菌根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J]. 山东科学,2006,19(6):94-97.
[24] 郭秀珍. 林木菌根及应用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4):974-975
解剖学信息化教学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