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第1篇

实验小学 李海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3~10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和图解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渗透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到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这样的有趣的数学题“雉兔同笼”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关,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生读),问: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新授 1.出示例1:

你能从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还能找出一些隐含的信息?这道题与平时所解决的问题相比,感觉怎么样?老师可以帮大家,把数量改小一些,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试一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设计意图:情境图的呈现,一方面借助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尝试调整的过程,恰当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2.探究解决的方法: (1)猜测法:

兔4只,鸡4只,8个头,24只脚。调整后,可得兔有5只,鸡有3只。(板书) (2)列表法: 课件出示表格:(略)

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展示结果。 ② 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增加1只兔子,鸡会减少1只,腿数就会增加2条。 (3)画图法: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画图指导) (4)算式法: ①师演示并板书: • • • • • • •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

共有 82=16(只)脚 少了 26-16=10(只)脚。 一只兔少了 4-2=2(只)脚。 兔有 10÷2=5(只)兔。 鸡就有 8-5=3(只)

答:鸡有3只,兔子有5只。

②刚才假设全是鸡,还可以假设全是兔,让学生试做,展示答案。 小结:刚才用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假设。 [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教师演示、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3.试着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1)学生试做。 (2)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①看看古人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105页的“阅读资料”,谈谈感受。 ②动画展示“抬腿法”。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第2篇

实验小学 李海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3~10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和图解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渗透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到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这样的有趣的数学题“雉兔同笼”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关,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生读),问: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新授 1.出示例1:

你能从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还能找出一些隐含的信息?这道题与平时所解决的问题相比,感觉怎么样?老师可以帮大家,把数量改小一些,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试一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设计意图:情境图的呈现,一方面借助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尝试调整的过程,恰当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2.探究解决的方法: (1)猜测法:

兔4只,鸡4只,8个头,24只脚。调整后,可得兔有5只,鸡有3只。(板书) (2)列表法: 课件出示表格:(略)

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展示结果。 ② 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增加1只兔子,鸡会减少1只,腿数就会增加2条。 (3)画图法: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画图指导) (4)算式法: ①师演示并板书: • • • • • • •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

共有 82=16(只)脚 少了 26-16=10(只)脚。 一只兔少了 4-2=2(只)脚。 兔有 10÷2=5(只)兔。 鸡就有 8-5=3(只)

答:鸡有3只,兔子有5只。

②刚才假设全是鸡,还可以假设全是兔,让学生试做,展示答案。 小结:刚才用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假设。 [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教师演示、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3.试着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1)学生试做。 (2)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①看看古人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105页的“阅读资料”,谈谈感受。 ②动画展示“抬腿法”。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第3篇

实验小学 李海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3~10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和图解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渗透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到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这样的有趣的数学题“雉兔同笼”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关,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生读),问: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新授 1.出示例1:

你能从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还能找出一些隐含的信息?这道题与平时所解决的问题相比,感觉怎么样?老师可以帮大家,把数量改小一些,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试一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设计意图:情境图的呈现,一方面借助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尝试调整的过程,恰当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2.探究解决的方法: (1)猜测法:

兔4只,鸡4只,8个头,24只脚。调整后,可得兔有5只,鸡有3只。(板书) (2)列表法: 课件出示表格:(略)

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展示结果。 ② 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增加1只兔子,鸡会减少1只,腿数就会增加2条。 (3)画图法: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画图指导) (4)算式法: ①师演示并板书: • • • • • • •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

共有 82=16(只)脚 少了 26-16=10(只)脚。 一只兔少了 4-2=2(只)脚。 兔有 10÷2=5(只)兔。 鸡就有 8-5=3(只)

答:鸡有3只,兔子有5只。

②刚才假设全是鸡,还可以假设全是兔,让学生试做,展示答案。 小结:刚才用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假设。 [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教师演示、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3.试着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1)学生试做。 (2)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①看看古人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105页的“阅读资料”,谈谈感受。 ②动画展示“抬腿法”。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第4篇

实验小学 李海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3~10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和图解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渗透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到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 《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这样的有趣的数学题“雉兔同笼”题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关,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生读),问: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二)新授 1.出示例1:

你能从中找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还能找出一些隐含的信息?这道题与平时所解决的问题相比,感觉怎么样?老师可以帮大家,把数量改小一些,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试一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设计意图:情境图的呈现,一方面借助古代数学问题让学生感知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尝试调整的过程,恰当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2.探究解决的方法: (1)猜测法:

兔4只,鸡4只,8个头,24只脚。调整后,可得兔有5只,鸡有3只。(板书) (2)列表法: 课件出示表格:(略)

①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展示结果。 ② 仔细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每增加1只兔子,鸡会减少1只,腿数就会增加2条。 (3)画图法:

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画图指导) (4)算式法: ①师演示并板书: • • • • • • •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

共有 82=16(只)脚 少了 26-16=10(只)脚。 一只兔少了 4-2=2(只)脚。 兔有 10÷2=5(只)兔。 鸡就有 8-5=3(只)

答:鸡有3只,兔子有5只。

②刚才假设全是鸡,还可以假设全是兔,让学生试做,展示答案。 小结:刚才用了几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假设。 [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教师演示、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3.试着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1)学生试做。 (2)汇报展示。 4.拓展延伸

①看看古人是怎么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105页的“阅读资料”,谈谈感受。 ②动画展示“抬腿法”。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

鸡兔同笼导学案范文第1篇实验小学 李海琼【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3~105页【教学目标】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