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第1篇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市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内共14个区县, 其中包括1个市辖区, 1个县级市和12个县。辖区总面积25 180km2, 地形地貌多样, 以高原山地为主, 占到辖区面积一半以上, 并且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区, 因此山区各县市平均气温低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势平坦, 属于山西五大盆地之一的忻州盆地;山脉河流众多,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种类齐全, 储量丰富。14个区县中有11个是贫困县, 且多数位于西部山区, 因此总体上在经济水平上忻州市仍然是山西省发展水平最低的地级市。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与计算
在Excel中处理人口数量和面积数据, 计算出各县区的人口密度并排序。
2.2 人口经济一致性指数与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
人口经济一致性指数 (CPE) , 是通过计算一国内某级行政区人口占比与GDP占比的比值, 可以反映某一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程度[1]。CPE大于1, 该地区为人口集聚程度高于经济集聚程度;CPE<1的地区为人口集聚程度低于经济集聚程度;CPE越接近1, 则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一致性越好, 反之越偏离1则一致性越差。
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 (CD) , 是基于CPE指数上计算的用来准确衡量大区域尺度上的人口经济协调程度的指标, 它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与理想状态的偏离程度, CD指数的值越趋近于0表示偏离度越低[1]。
3 忻州市各县区人口分布概况
以忻州市各县区为单位分别计算了其2015年的人口密度。计算结果中, 忻府区、定襄县、保德县以及原平市人口密度较大, 山西省平均人口密度为233.98人/km2, 忻州市平均人口密度为124.75人/km2, 因此高于忻州市平均人口密度的有忻府区、定襄县、代县、保德县、原平市, 人口密度分别为286.43人/km2、258.50人/km2、127.81人/km2、167.68人/km2、195.11人/km2;但只有忻府区、定襄县的人口密度高于山西省人口密度。表明作为山西省行政区面积最大的忻州市的人口密度在全省范围内属于偏低水平。
在忻州市人口分布方面, 整体分布表现为不均衡情况, 呈现出东部六个县人口密度远高于西部八个县的特点, 因此可以将忻州市人口分布分为两类地区。一类是东部人口密集区, 即为“东六县”, 包括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繁峙县、代县、五台县, 面积占忻州市总面积49%, 但人口数量占总人口66.3%, 平均人口密度为168.73人/km2, 是忻州市的人口稠密地区。二类是西部人口稀少区, 即“西八县”包括宁武县、静乐县、岢岚县、五寨县、神池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 八县面积占忻州市面积51%, 人口数量占比只有33.7%, 平均人口密度仅为82.45人/km2, 人口稀疏。东部人口稠密区与西部人口稀疏区在忻州市面积各占一半, 且东部县市数量少于西部, 但分布着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远大于西部县区, 忻州市东西部人口分布差距较大。
4 忻州市人口分布空间差异原因分析
4.1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
忻州市以山地多, 平原少为整体地形特点, 地势起伏大;东西两侧地形高, 中部地形低, 为忻州盆地。河流数量较多, 有黄河、汾河、滹沱河, 为人口分布提供水源。气候条件由于山区众多地势高, 又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区, 纬度偏高, 年均温整体较低。
忻州市地形中东部地区县市地形较平坦, 忻州盆地主要分布在此, 滹沱河两条支流清水河与牧马河流经五台县、定襄县和忻府区, 盆地较山地平均气温高, 利于农作物生长, 优越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为人口分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因而东部地区成为人口稠密区;西部地势较东部整体偏高, 虽然境内河流数量比东部多, 水源较丰富, 但山区整体平均气温较低, 气候方面条件较差, 影响农业种植和经济发展, 人口宜居性不如东部, 成为忻州市人口稀疏区。
4.2 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环境
4.2.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
为更好地分析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利用SPSS软件计算忻州市人口密度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726, 表明忻州市人口与经济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按照CPE分类标准, 人口经济基本一致的县市为忻府区、代县、繁峙县、宁武县、岢岚县、偏关县、原平市, 面积占忻州市总面积56.56%, 人口数量占忻州市的61.16%, GDP占60.42%, 三项指标比例基本一致并且占比均超过半数;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的县市为河曲县与保德县, 面积占9.17%, 人口数量占比9.97%, GDP产值分别为全市第四、第五名, 占19.64%, 人均GDP为全市第一、第二名, 表明两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人口集聚程度, 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相比发展更为突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的县市有定襄县、五台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 面积为忻州市的34.27%, 人口占28.87%, 相应GDP为19.95%, 这些地区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但经济水平低, 发展缓慢。
经过计算, 忻州市2015年的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为0.311, 为中等一致水平。由此得出, 忻州市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五个县市人均GDP在全市处于偏下水平, 其中有三个为西部县市, 人口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忻州市西部县市人口经济不协调程度大于东部县市, 西部县市经济发展受人口分布影响较大。
4.2.2人口分布与基础设施完善水平。
基础设施能够反映当地经济水平, 也与人口分布密切相关。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 忻州市近年来在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忻州市的14个县市中除东部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外, 其余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这样的条件也是形成忻州市人口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攻坚脱贫和实现“摘帽子”难度很大。在面临自然发展条件有限、经济基础差的情况下, 各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在积极利用本区特有资源和优势努力发展。全市交通达到基本普及水平, 但全市重要的交通干线, 如同蒲线、京原线、以及在建的大西高铁, 108国道、大运高速等铁路公路主要分布在地形为盆地的东部, 整体上交通便利程度呈现出东部优于西部。在医疗与教育水平上忻府区和原平市在这些方面为全市先进水平, 也是东部县市优于西部县市。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忻州市各县市人口密度的计算, 得出忻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分布规律, 并对其空间分布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 (1) 忻州市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的东部地区, 位于黄土高原及山地地区的西部人口稀疏, 人口分布与地形起伏关系密切。 (2) 忻州市人口分布规律人文社会因素方面依然以经济为主导, 人口与经济呈现中等一致水平, 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六县市人口密集, 经济落后的西部县市人口稀疏且均为国家级贫困县。 (3) 基础设施水平对忻州市人口分布有一定作用, 但各县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基本上以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
摘要: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人口分布也是一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真实体现, 分析一地的人口分布情况能够掌握人口分布规律, 探究区域自然、经济、文化条件的意义。文章基于忻州市统计年鉴, 以县域为单位, 通过计算各县区人口密度, 总结出忻州市人口空间分布规律为东部人口集中, 西部人口稀少, 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对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原因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忻州市人口分布空间差异的原因主要以地形起伏、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因素, 同时在分析过程中也发现忻州市贫困县在人口方面的发展劣势。
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忻州市
参考文献
[1] 封志明, 刘晓娜.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研究[J].人口与经济, 2013 (2) :3-11.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的总体要求,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比对,确保统计数据质量达到要求标准,努力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工作要求
本次统计数据比对是以社区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家庭户卡》(以下简称《户卡》)为依据,与公安、卫生防疫、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比对,重点比对总人口、出生、死亡等人口数据。通过比对补充和校正《户卡》缺失、漏统、错统等信息,修正和完善乡级人口计生管理信息系统个案信息,促进人口计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整体提高。
比对工作在乡级开展,社区作为比对工作的基础单位,在总人口、出生、死亡人口统计数据比对信息搜集中,社区能够直接搜集的由社区进行搜集(如公安户籍的人口信息)。社区搜集有困难的由县级搜集反馈至社区,如卫生防疫的出生信息、民政殡仪的死亡信息等。
比对总人口。重点与公安部门户籍人口进行比对,社区依据公安派出所户籍人口名单与村级《户卡》逐一进行比对,凡是核对出公安部门户籍上有的人口,人口计生部门未统计的,可参照户籍人口信息立户建卡。同时,比对《户卡》项目,可按照公安部门户籍人口信息,对缺失、漏报和错误信息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改。
比对出生人口。与卫生防疫部门新生儿防疫接种信息和公安部门新生儿落户信息比对出生人口,凡是核对出防疫部门新生儿防疫接种信息和公安新生儿落户信息上有的出生人口,人口计生部门未统计的,可参照防疫部门和公安部门出生人口信息立户建卡。在同一乡(镇、街)同一出生人口不允许重复建卡。
比对死亡人口。与公安部门户籍死亡注销信息、民政殡葬管理部门火化登记信息和卫生部门各大医院开据的死亡证明信息进行比对,凡是核对出的死亡人口,一律进行补充或修改。
通过比对,对存在缺失、漏报和错报信息的《户卡》要进行补充和修改,同时对乡级人口计生管理信息系统个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对信息完整的新建《户卡》直接录入到社区人口计生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不完整的录入到乡级人口计生个案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不完整人群模块”,并另行登记造册。
三、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4月27日–30日。主要任务是宣传启动,收集数据比对相关资料。
(1)制定工作方案;
(2)召开会议,安排部署;
(3)各社区与当地派出所、卫生、民政等部门协商对接,收集所需比对数据资料。社区股协同四个区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沟通协调。
2、实施阶段:5月1日–30日。主要任务是组织专人开展数据比对工作,完善家庭户卡,补充系统数据。
(1)组织召开社区级计生人员数据比对工作会议,将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分解到社区级。
(2)由社区计生工作人员逐街、逐楼、逐户、逐人、逐项比对核实,有信息不全,不准在《户卡》中修正,缺户的重新建卡。
(3)在数据对比的同时,对原《户卡》中存在勾抹、字迹潦草等情况要进行更换。
(4)将对比数据5月20日前上报区办事处计生办,区办事处派专人逐人、逐项进行审核。
(5)社区微机人员对审核无误后的比对数据在5月末之前录入wis系统。
(6)《户卡》装订归档:户卡信息整理后,用全市统一制作的蓝色本壳规范装订,以社区为单位,每一百户装订一本,不足一百户的单独装订一本。完善后由原来活页式装订,改为固定式装订,每本《户卡》目录必须统一模式打印,装订要用线绳打眼固定装订。每本户卡第一页为封皮,第二页为目录,第三页以后为正式户卡,封皮和目录均用微机统一规范打印。每本户卡背脊卡片用微机统一字体打印粘贴,背脊卡片内容为:户卡卷号**** ***社区***楼 户编号****----****。
3、检查验收阶段:6月1日–15日。区办事处组织专人逐乡进行检查验收。达不到比对工作要求标准的,全区通报批评。
四、保证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保证数据比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朝阳区办事处成立领导小组。组长由办事处主任汪震担任,副组长由办事处副主任宋杨担任,成员有区计生办、各社区书记组成。
2、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社区要按照肇政办发[xx]36号文件《肇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意见》要求,每月3日前到相关部门收集数据。
3、此次数据比对工作的结果,将纳入年末责任状考核之中。
4、监督检查。每两周将对全区比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并全区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进展缓慢的社区,朝阳区办事处将派专人,深入基层,重点督办,保证数比对工作顺利进行。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第3篇
国家、省信访结案率为100,稳定低生育水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200*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及200*工作要点汇报如下:
一、200*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200*,主要做了以下十一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狠抓了“双节”期间的宣传教育活动。“双节”期间,县计生委组织城区附近乡镇参加了县统一组织的游行踩街活动,聘请高翘队、锣鼓队、铜器队、离退休干部秧歌队等六百余人身披计划生育宣传授带,于正月十五在城区进行了游行踩街活动,观看群众达5万人次,散发传单3万份;同时,组织民间艺术表演队在县城和附近乡镇进行巡回演出,组织民间艺人组成两个演出小分队、排练涉及计划生育的文艺节目到八个乡镇、行政村进行了巡回演出,受教育群众达2.5万人次。在县城体育场举办了计划生育文艺专场演出,县计生委专门到洛阳定做喷绘幕、布,搭建具有浓厚计划生育氛围的演出舞台,于十六日请县剧团、农村有名戏剧表演团体在县城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观看群众达1.5万人次。
二是加大了环境宣传和生育文化大院建设力度。我们于年初制定了环境宣传目标和生育文化大院建设规划,先后多次召开宣传教育现场会议,日前已建成大型计划生育公益广告宣传牌37个、面积近3000平方米,新刷、刷新标语口号2168条,建成生育文化大院37个,初步形成了内外(内:生育文化大院和人口学校建设;外:户外环境宣传)结合的宣传教育新格局。特别是生育文化大院“小天地包含大世界”,集政策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于一体,融趣味性、知识性、大众化为一院,使群众在培训、康检、开会的空闲时间能够接受到新型婚育观念、生殖健康知识、科技致富信息的教育,受益匪浅。我县在环境宣传和生育文化大院方面的具体做法在全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会议上被点名表扬,并以文件形式号召其它县区向嵩县学习。
〈二〉召开了工作会议,理清了工作思路,强化了工作措施
县计生委于2月23日提前召开系统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于3月3日召开工作会议,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措施,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奖惩兑现。根据全市200*年“四抓四强化五突破”的工作思路,县计生委把我县20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确定为“叫响三大主题、狠抓十项工作、实现一个目标”。三大主题:一是法制化管理。深入开展“五查一落实”活动,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庭的作用,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全面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执法,科学管理。二是人性化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突出以技术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推行免费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育龄妇女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公开为群众服务的承诺内容和保证措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完全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数据、资料的微机化管理,通过微机提供信息为计生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一个目标,即通过落实三大主题、搞好十项工作确保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一类县、争创优质服务县”目标的实现。
〈三〉大张旗鼓地开展了春、秋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活动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乡镇大员上阵,强化措施;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全年共完成四项手术6504例,其中引产993例,流产1324例,结扎2348例(其中纯女户结扎221例),上环1839例,有效地提高了避孕措施落实率,确保了低生育水平和稳定。两次集中服务活动直接减少计划外出生2317人,相当于[找材料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一个较大规模的行政村,其具体概念就是能够让我县200*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4.3个千分点。
〈四〉建成新计划生育服务大楼,在全县公开招录了14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第4篇
2、人口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5、出生性别比=(出生男婴数÷出生女婴数)100
3、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一般我们计算时都用的是常住期末人口数代替平均人口数)
一孩出生率=(年内一孩出生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4、初婚率=(当年初婚人数÷该年年平均人数)1000‰
5、早婚率=(早婚人数÷同期初婚人数)100%
6、晚婚率=(晚婚人数÷同期初婚人数)100%
7、符合政策生育率=(符合生育政策的出生人数÷总出生人数)100%
8、出生孩次比例:
①一孩出生比例=(出生一孩数÷总出生数)100%
②二孩出生比例=(出生二孩数÷总出生数)100%
③多孩出生比例=(出生多孩数÷总出生数)100%
④政策外多孩率=(政策外多孩出生数÷总出生数)100%
9、独生子女领证率=(一孩妇女领取独生子女证人数÷已婚育妇女数)100%
10、综合避孕率=(已采取避孕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已婚育龄妇女人数)100%
11、一孩妇女上环率=[一孩妇女放环(皮下埋植)人数÷一孩妇女人数]100%
12、二孩妇女结扎率=(二孩妇女结扎人数÷二孩妇女人数)100%
13、多孩妇女结扎率=(多孩妇女结扎人数÷多孩妇女人数)100%
14、当年生育一孩妇女上环及时率=[当年按时间要求三个月内放环(皮下埋植)一孩妇女人数÷当年应及时放环的一孩妇女人数]100%
15、当年生育二孩妇女结扎及时率=[当年按时间要求三个月内结扎二孩妇女人 数÷当年应及时结扎的二孩妇女人数]100%
16、人工流产率=(人流引产数÷已婚育龄妇女数)1000‰
17、出生人流比=1∶(人流引产例数÷同期活产婴儿数)
18、已婚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率=(已婚育龄妇女人流引产例数÷已婚育妇女人数)1000‰
19、出生统计误差率=[(调查出生数-报表出生数)÷调查出生数]100%
20、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21、人口自然增长率=[(全年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第5篇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统计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是各级党委、政府稳定低生育水平、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而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更是实施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存在误差、统计数据失真、数据质量不高、分析不到位,严重制约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找准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误差及失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尤为重要。
一、基层统计数据误差及数据失真的原因分析
1.行政干预,求真务实的思想未落到实处
近几年,尽管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倡导摸实情、说实话、报实数、求实效;但计划生育在领导“政绩”考核中占据“一票否决”首要条件,少数单位为追求所谓的“政绩”,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实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而是采取种种手段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贻误工作,造成数据不实,使统计数据不能客观分析计划生育工作,相反对领导决策造成了误导,对计生总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2.基层计划生育统计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一是部分村级计生专干因报酬跟不上,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造成统计数据不准;同时,部分村级计生专干人情观念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碍于乡邻或亲戚情面或怕打击报复,对计划生育违规现象隐瞒不报,造成数据误差;二是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比其他工作任务重,没有节假日,但其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与其他人员差距较大,导致这部分人员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统计工作比较枯燥、繁琐,统计人员岗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影响了整体统计工作水平。
3.基层计生工作任务过重,检查过多
一是考核次数、考核内容过多。乡镇每个季度要自查,县市月查、季查、半年查、年终查,省按统计年度检查,还有平时省、市、县的各种临时性检查。每次检查乡、村都要提前准备好几天,把各种资料拿出来重新整理,一年到头疲于应付,几乎无暇顾及正常工作。二是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来,结婚登记手续变得更为便捷。新婚人员大多在外地打工,造成新婚漏报,育龄妇女漏管等;现在多数新婚人员均为多年的流动人口,生育史不清,一定程度上造成《服务手册》、《生育证》的错发,变相增加了违法生育和计生工作任务
计生工作任务过重,检查过多,造成乡、村级两级统计人员基层统计人员不堪重负,对各种统计资料有厌烦情绪,看到资料就头疼,造成乡镇领导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迎检过关,基层统计人员只好在统计数字上做游戏,篡改数据。
4.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应用不够
乡镇统计人员缺乏对数据和情况的整体分析与研究,机械地采集、汇总、分析、上报数据和情况的做法带有普遍性。由于工作简单化和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对所采集信息的整合、分析和使用。就报表抓报表,规划统计运作得不够完整,缺乏分析、评估和总结的现象,采集的信息,包括汇总的数据等往往成为僵死的东西,不能用来指导工作,失去了规划统计工作原本应有的作用。
5.执法力度“软化”
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统计工作的造假之风。
二、治理统计数据误差及失真的对策
1.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思想
一是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转变领导思想。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完善干部实际考核统计制度,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广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让各级领导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统计“水分”的危害,转变思想观念,带头讲真话、办实事,工作有成绩不虚夸,有问题不隐瞒,有不足不护短。二是抓基层干部思想。把建立层层责任制同动态跟踪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干部牢固树立抓计生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增强抓计生的责任感,要敢于向上级实事求是汇报工作中的问题。
2.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一是选配高素质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人员。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配备上,实行“县管、乡聘、村用”的上岗原则,真正把知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放在村级计生工作岗位上。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树立统计人员“坚持原则,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的工作态度,使其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对乡级统计员和村专干进行系统培训,强化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认真落实好村专干、乡镇人员的各项工资待遇并解决好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统计队伍的稳定。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一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切合基层实际,计生率不能过高,把出生统计准确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并适当加大分值,从而引导基层更注重工作过程和计划生育服务,提升整体统计工作水平。二是建立检查评比奖励制度,落实奖惩政策。组织召开村统计员例会。讨论各村出现的特殊情况,如何更好地落实统计责任;对统计报表、日常性统计工作进行评比奖励,与统计员工资联系起来,对于按时报表、准确无误,不多报、不漏报、不瞒报、不迟报的进行奖励,对于多报少报进行罚款,促进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统计工作的开展。
4.加强管理,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认真做好未婚男、女青年摸排工作,掌握年度内准备结婚人员数,再对结婚情况进行关注,真正做到不错、不漏,提高源头信息采集的质量。二是加大对育龄妇女特别是重点人群的排查力度,加强孕前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服务,确保新婚、隐婚、隐形生育不漏管不漏统;三是建立信息定期核对制度,确保WIS数据、村级报告单、育龄妇女信息卡和科技、药具资料的一致性,提高数据质量。四是深化共享体制,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推行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如对住院分娩、防疫接种均实行出(下转第238页)生实名制;乡派出所对当年度、往年度新生儿入户情况和人口迁移、流动人口管理情况实行通报制。通过部门联席办公制度,综合解决已婚育龄妇女漏管、出生漏统、特殊人群统计等问题,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
5.强化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数据资料的指导作用
一是要把数据分析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做,将平时考核的结果与全员库信息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相结合,对所辖范围内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加强对出生、性别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通过各类指标运行趋势,找准影响目标完成的因素和薄弱环节。三是要善于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公安部门提供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动信息,可比对人口变动情况;通过卫生部门提供的分娩(出生)登记、防疫部门接种登记卡,可以核对出生人口变动情况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多部门的数据比对分析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6.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是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
参考文献
[1] 赵美玉.浅谈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质量.经济管理者,2011(1)
[2] 张维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3] 法淑兰.求真务实为政府提供准确人口数据.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第6篇
一、计量资料
1.两组独立样本比较
1.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齐性,及独立性,可直接采用t检验。 1.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
(1)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等)使之服从正态分布转换后的数据采用t检验; (2)直接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3资料方差不齐
(1)t’检验(前提是资料满足正态性); (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2.两组配对样本的比较
2.1 两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
2.2 两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的符号配对秩和检验。 3.多组完全随机样本比较
3.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
如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SNK法, 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等。 3.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
(1)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等)使之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转换后数据采用F检验; (2)直接采用非参数检验(如Kruscal-Wallis法)。
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 后用两组的Wilcoxon检验,或秩变换方法。 4.多组随机区组样本比较
4.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 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
4.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Fridman检验法。 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 后用符号配对的Wilcoxon检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一般来说,如果是大样本,比如各组例数大于50,可以不作正态性检验,直接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因为统计学上有中心极限定理,假定大样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2) 当进行多组比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仅比较其中的两组,而不顾其他组,这样作容易增大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作总的各组间的比较,如果总的来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才能作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这些两两比较有特定的统计方法,如上面提到的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绝不能对其中的两组直接采用t检验,这样即使得出结果也未必正确**
二、分类资料
1.四格表资料
2检验。
1.2 n≥40,且至少一个理论数1T<5,则用校正的2检验。 1.1 n≥40,且所有理论数T>5,则用普通的Pearson 1.3 n<40,或有理论数T<1,则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 2. RC表资料的统计分析
2.1 列变量和行变量均为无序分类变量,则(1)n≥40,且理论数1T<5的格子数目占总格子数目<20%,则用普通的Pearson
2检验。
(2)超过理论数1T<5的格子数目占总格子数目20%,可采用似然比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总例数不应太大,因为这种算法计算机也要算半天才能出结果)。 2.2 需要统计分析变量为等级资料变量,另一变量为分组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 两组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的 Kruskal-Wallis检验。如果总的来说有差别,还可进 一步作两两比较,以说明是否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
2.3 列变量和行变量均为等级资料变量,如果要做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采用Spearson 相关分析。
3.配对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 则用McNemar配对检验。
广东省人口分布统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