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第1篇
一是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1962年,风沙、水涝、盐碱“三害”困扰兰考地区,焦裕禄受上级委派,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为了根治“三害”,尽快帮助群众脱贫,焦裕禄到兰考后马上深入调查,制订治理方案。在一百二十多天里,亲自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 跋涉五千余里,摸清了兰考“ 三害” 的情况。
二 是 集思广益,勇于创新。由于风沙、水涝、盐碱等“三害”没有现成的经验办法可以借鉴,他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同时,广泛听取群众的经验之谈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开展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总结治理经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三 是 重视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焦裕禄同志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一心一意地抓经济建设,把战胜灾害、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呕心沥血地工作,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四 是 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焦裕禄同志非常重视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在他的感召下, 林场的技术员自愿留了下来。为不让更多的基层干部和技术骨干饿死,他想方设法提高伙食供应标准,因为违反了统供统销的政策甚至要接受上级组织的调查。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第2篇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前挑食的我,自从看了这部电影后就明白了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想想在那个遍地血腥的时代是将悲剧升华到一种让人崩溃、麻木的彻头彻尾的惨剧,在那个年代穷苦人民的无奈、无助,从饱含希望到彻底绝望,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后失去了生命。
我很庆幸我活在当代,我还能有饭吃。
一九四二电影很成功,给人们一个教育,给人们一个启示,珍惜粮食,给人们一个旧事重提,让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中国,改革开放来之不易,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第3篇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会笑吧,其实在场的同学看的也很是很愉悦。我没有不尊重孔子的想法,只是电影中让我这个不严肃的人发笑的地方实在有点多。
首先,是《论语》中句子的出现,其实其中的衔接也并非太过生硬,只是给人一种故意卖弄的、做作的感觉,略显滑稽。其次,则是电影中的古人的对话,居然会有“给个话啊”、“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这类如此具有现代色彩的语句,再听完整部电影的白话文对话,我也就不觉得有什么违和了,毕竟编剧为了现代人能听的懂也是煞费苦心啊。最后,就是智商时而上线时而掉线的众多角色,像是在孔子和大臣面前截然不同的鲁君,随意被臣子左右还被孔子套路收回三城的齐君,难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君都是如此让人哭笑不得?不了解历史的我还真是不得而知了。
然后,我再来说说其他电影中值得吐槽的地方吧。
中国电影的特效一直都是令人十分无语,我也就不多说了。重点是重要情节的拍摄,其一,孔子被迫离国这部分我竟然体会不了多少孔子的悲凉,也没看出孔子离国是为了传道,甚至只觉得像是一个老头负气出走;其二,南子这个形象的塑造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出“子见南子”被渲染的暧昧不已,还扭曲了孔子说出“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的时机,甚至于南子死前眼前居然浮现的是孔子的身影,难道就不能放过孔老夫子一马,别乱搞男女关系吗?其三,颜回之死,这是我从别的影评中得知其有所改编,不知道前着实是有些感动,知道后我只想表示希望能尊重历史真相,无论改编是否有其用意;其四,看完整部影片,我对孔子的认识只停留在普通人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把他看作圣人的地步,在影片前半部分还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后半部分游走各国就只能勉强感受到他的仁爱与执着,难以把他想的太伟大。
前面写的有点像影评了,下面还是讨论我对这部电影《孔子》的正常看法。
虽然后半部分有点散,但我还是大致从中了解到了孔子的一生。从庶民到代国相,鲁君给了他实现理想,实现“礼乐仁和”的希望,他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可惜纯粹的理想终究还是无法适应战乱已起的春秋,推翻三桓失败的孔子开始颠沛流离,带领弟子流浪于各国,历经苦难和生死离别,沦为“丧家之犬”。而到孔子回到鲁国,似乎也就变得心灰意冷,真正追随老子的“无为”,只愿传道不愿涉政了。只是到最后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这也表现出了孔子在那个时代的确是作为一个“失败者”而存在的。
讲到孔子的失败,我又不由得想起整部电影令印象我最深刻的一个画面,虽然是由南子,这个我认为在电影中不应该如此侧重的角色所说出的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说完后,南子与孔子互行了一个周礼,能看出孔子对这句话的触动很深。的确,孔子在他的时代算是一个失败者,是一个悲剧人物,但他在他的悲剧他的痛苦中领悟到了我们所无法领悟的东西,奠定了领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这也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理由吧。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第4篇
(一)
市委组织全市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生死牛玉儒》,同志们眼含着热泪如饥似渴、全神贯注地看完整部电影,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好干部牛玉儒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种俯首甘为百姓孺子牛的感人事迹,无不让人感动,同志们那种感人至深的心情无以用言语表达。牛玉儒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楷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是全国共产党员和广大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
因此,作为整天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基层公安交警部门来说,就是要学习牛玉儒同志牢记宗旨、竭诚为民的高尚品质,学习牛玉儒同志锐意进取、率先垂范的优秀品格,学习牛玉儒同志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作为交警大队长,就要带领大队全体民警,大力推动公安交警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力推进公安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立足岗位,深入持久地开展大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公安交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要用牛玉儒精神激发广大公安交警围绕中心工作,振奋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牛玉儒为榜样,带领全队民警扎实做好交管各项工作。
一、身先士卒,扎实做好公安交管工作。 牛玉儒立足岗位,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学习牛玉儒,具体到交警实际工作,就是要把交通事故降下来,把车辆、驾驶员管理好,把日常巡逻、打击现行犯罪、保护社会稳定工作做扎实。这也是我们公安交管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像牛玉儒同志那样,清醒地认识肩负的职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确保辖区道路交通安全,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己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及时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问题,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打造良好的道路环境。
二、以身作则,依法从严治警。 公安民警担负着三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责任重于泰山,无论是打击犯罪、侦破大案要案,还是处理邻里纠纷,民警的一言一行无不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无不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交通民警接触群众多,窗口单位多,交警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在坚持依法从严治警方面,我们要按照建设过硬班子、纯洁公安队伍、树立良好警风、提高执法水平,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抓好公安队伍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科学理论武装民警的头脑,使队伍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当前,我们要以深入开展“三基”工程为契机,切实提高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推动公安交警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法制化建设。
三、爱民为民,多办利民之事。交管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做得好,群众就会受益,就会得到拥护;反之,就会损害群众的利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群众就会对我们工作不满。通过学习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可以看出,他突出的一点就是在工作中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比如,解决群众如厕方便的问题,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牧民的牲畜健康问题,都是亲历亲为,真正从心底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在行动上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因此,我们要象牛玉儒那样,要用实际行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关系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在队伍中深入开展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教育,教育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歌曲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代,那时的自己每当唱起这首歌,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雷锋帮助他人的场景,心里产生对他那助人为乐、默默奉献的精神的敬佩。
最近观看了影片《雷锋》,让我对他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众所周知,雷锋,这位伟大的战士,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
雷锋曾说过:“党和人民需要我做黄继光,我就去堵枪眼,需要我做张思德,我就去烧木炭,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都要尽一切力量,想一切办法为人民服务。”影片用一个个镜头再现了他的光辉事迹。用休息时间辅导驻地附近学校的孩子,帮助他们好好学习,教育他们养成健康的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自己穿补了又补的袜子,把省下来的钱寄给家庭困难的战友的亲人和灾区的人民
雷锋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让他短暂的生命发出了永恒的光芒,他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做大事确实是可以成就一个成功的人生,但是我们要时刻记住的是:平凡铸就伟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记录在雷锋同志日记本上的话就是现在作为青年党员的我所需要践行的。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第5篇
2014年4月19日晚,我利用空闲时间再次收看1964年拍摄的《雷锋》电影,感慨颇深。“对待同志象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一般火热”雷锋的事迹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叱咤风云,但就是这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辉。
1950年代末,雷锋从鞍钢入伍,成为沈阳军区某部一名汽车兵。入伍后的雷锋保持一贯革命本色,扶危济贫,乐于助人,而自己则一直以艰苦朴素为荣。一次和战友王大力在河边洗衣服,发现雷锋一双破的不能再补的袜子舍不得扔,王不解的问雷锋:你就一个人,怎么还舍不得花钱换一双新袜子,钱存着干嘛!雷锋笑而不语。不久王大力家乡闹灾,他以王大力的名义寄去了钱。出差去沈阳,得知当地发生了洪灾,他以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了200元,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200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雷锋同志还担任驻地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孩子们。雷锋同志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带病坚持工作,冒雨护送老大娘,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所有人,雷锋同志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大家都自觉向他看齐,所以就有了以后的雷锋班、雷锋连队。
40多年前,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同志的生日是3月5日,从此每年的3月5日就成为了“雷锋日”。因为雷锋这个名字的出现使3月5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在
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高速发达,物欲流飞。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人们的心中也出现了一种困惑, “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还有必要与我们同行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之震撼,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何其担忧。因为这不但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漠视,更是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冷漠。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有什么理由能让这种伟大崇高、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生力军;有什么理由不高举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我们都需要雷锋,都需要雷锋精神,在时代车轮高速运转、人类压力与日聚增的今天,留一些时间给我们需要静化的心灵,细细品味和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质。当别人困难时请伸出援助的双手,传播雷锋扶老携幼、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
传播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面对人生之路的坎坷,勇敢的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传播雷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传播雷锋克己奉公、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世纪,在对美好道德风尚的追求中,更需要倡导雷锋精神,更需要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学雷锋,树新风”其实就融于我们生活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刻意去马路搀扶跌倒的老人,也不必刻意去拾金不昧或做好事不留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学雷锋的最好体现!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坚守自己的岗位?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以苦为乐,这也是雷锋精神给我们的温暖和启示。当我们努力的将医疗器械擦拭的一尘不染,当我们把病人当成家人,不管阴雨还是雪天,我们数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打针、量血压、记录病历当病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无微不至的给予照顾,我们也会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火花和温暖。雷锋精神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作为神圣的白衣天使,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以满腔热忱服务患者,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好务、站好岗,更加有义务和责任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发光发热。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第6篇
2014年4月19日晚,我利用空闲时间再次收看1964年拍摄的《雷锋》电影,感慨颇深。“对待同志象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一般火热”雷锋的事迹是平凡的,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叱咤风云,但就是这点点滴滴中让我们感受到无私奉献精神的光辉。
1950年代末,雷锋从鞍钢入伍,成为沈阳军区某部一名汽车兵。入伍后的雷锋保持一贯革命本色,扶危济贫,乐于助人,而自己则一直以艰苦朴素为荣。一次和战友王大力在河边洗衣服,发现雷锋一双破的不能再补的袜子舍不得扔,王不解的问雷锋:你就一个人,怎么还舍不得花钱换一双新袜子,钱存着干嘛!雷锋笑而不语。不久王大力家乡闹灾,他以王大力的名义寄去了钱。出差去沈阳,得知当地发生了洪灾,他以一个解放军战士的名义捐了200元,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200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雷锋同志还担任驻地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身边的孩子们。雷锋同志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带病坚持工作,冒雨护送老大娘,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所有人,雷锋同志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大家都自觉向他看齐,所以就有了以后的雷锋班、雷锋连队。
40多年前,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同志的生日是3月5日,从此每年的3月5日就成为了“雷锋日”。因为雷锋这个名字的出现使3月5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在
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高速发达,物欲流飞。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人们的心中也出现了一种困惑, “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还有必要与我们同行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之震撼,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何其担忧。因为这不但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漠视,更是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冷漠。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有什么理由能让这种伟大崇高、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生力军;有什么理由不高举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进步,我们都需要雷锋,都需要雷锋精神,在时代车轮高速运转、人类压力与日聚增的今天,留一些时间给我们需要静化的心灵,细细品味和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质。当别人困难时请伸出援助的双手,传播雷锋扶老携幼、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
传播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面对人生之路的坎坷,勇敢的披荆斩棘走向成功,传播雷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传播雷锋克己奉公、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世纪,在对美好道德风尚的追求中,更需要倡导雷锋精神,更需要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学雷锋,树新风”其实就融于我们生活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刻意去马路搀扶跌倒的老人,也不必刻意去拾金不昧或做好事不留名,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学雷锋的最好体现!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坚守自己的岗位?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以苦为乐,这也是雷锋精神给我们的温暖和启示。当我们努力的将医疗器械擦拭的一尘不染,当我们把病人当成家人,不管阴雨还是雪天,我们数年如一日一丝不苟的打针、量血压、记录病历当病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无微不至的给予照顾,我们也会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火花和温暖。雷锋精神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作为神圣的白衣天使,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以满腔热忱服务患者,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好务、站好岗,更加有义务和责任让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发光发热。
观电影焦裕禄有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