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191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1篇

引言:世界上动物千千万,而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狗。狗凭借其善解人意,友善忠诚的性格成为陪伴人们一起长期生活的动物之一。常言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狗与人的关系是很亲密的。而在当代人类生活、工作中狗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而且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内容:

一、我喜欢狗的原因。

从小我就对狗狗特别特别感兴趣。我觉得这应该和我们家养的第一只狗哈巴狗“豆豆”有关。从我能记事起,豆豆就一直陪伴着我和哥哥,我们带着它一块散步,给它洗澡,看它洗完澡后乱甩身上的水和不经意间滑倒时的滑稽表情,牵着它的爪子一起跳舞直到我上了一年级,某天回家发现豆豆不见了,原来它被外公送给了别人。那时候我特别伤心,在路上看到哈巴狗都会瞧一瞧是不是我家豆豆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的生活中不能缺了狗狗。长大后,我渐渐的发现了狗的很多优点:

(一)忠诚,看电影看小说都能看到很多关于狗狗的故事:《忠犬八公》《我和狗狗的十个约会《导盲犬小Q》等,每看一部都是泪流满面。其实人与狗的故事从很早以前就一直延续至今,而狗的忠诚是人们共同认可的;

(二)友善,我认为狗是天生友善的动物,尤其是对小朋友而言。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愿意让狗狗做他们的宠物,陪他们的小孩子玩耍;

(三)善解人意,狗是一种通人性的动物,它们很聪明,也知道主人何时生气,何时开心。当你生气时它会蹲在一旁偷偷拿眼瞄你,不敢妄自上来缠你,而当你开心时,它会陪你开心,和你一块玩耍总而言之,狗狗就是这么惹人爱的动物,

二、狗与人类的关系狗和人类之间的感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我也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人和狗之间的感情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而在现代社会中,狗扮演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归结为两种,服务犬类和宠物犬类。服务犬类主要作为看门犬,警犬,缉毒犬,搜救犬,猎犬牧羊犬,军犬等。而人们最为了解的莫过于警犬和导盲犬。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警犬凭借其 灵敏的嗅觉跟随着解放军救了很多人,同时也有很多警犬由于身体负荷过重而牺牲在救灾现场而关于导盲犬,它们经过专业的训练,也已经成为了残疾人离不开的好伙伴了。除此之外,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是狗作为宠物来陪伴人们。有小孩的家庭中是最有可能养狗。

父母通常将狗作为儿童淘气时的玩具,而狗更应该是一本教科书,教育儿童基本的生物常识以及关于生命与死亡的知识。儿童通过关心宠物知道了什么是责任,此外狗狗作为宠物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的应对生活的压力,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宠物有助于减轻孩子由于父母离异和兄弟离散而带来的孤独感,同样宠物还可以成为孩子们乐意的玩伴。另外,狗还使得老年人得到了驯养宠物的经历,抚摸和被抚摸的机会并且有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动物还可以用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在护理院和退休社区,有狗等宠物始终陪伴着主人能使老人更少出现意外。结束语:

总而言之,狗是对我们人类最忠诚的动物之一,它们用它们短暂的一生来尽心尽力地陪伴我们。而我们能做的不多,就只有好好关爱它,陪它们一起玩耍,给它们安全感,真心待它。让我们保持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美好、自然与和谐。

参考文献:

赵建成,生物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

[日]川口 晴,与狗狗的十个约定.中信出版社,2008.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2篇

血型的发现让输血救人成为可能。

兰茨坦纳

新闻背景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一所大学的演讲中,对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在海南大学学习期间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并称赞他为“中哈友谊的使者”。

鲁斯兰的血型是Rh阴性血,在中国是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而说到血型的发现,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输血的困扰:救人还是害人?

血,是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出血过多者机体不能代偿而导致贫血,甚至发生休克乃至死亡。

失血就要补血,人们很早以前就想到输血治疗。起初是医生将未经检验的“健康”献血员的血,从静脉内引出,通过一根管道直接输入病人血管内,从而救活了部分严重失血而又生命垂危的病人。

孟宪惠所著的《血型趣谈》一书中讲到,1492年,年老的教皇若诺森八世体弱多病,虔诚的教徒们将三名男童的血液输进了教皇的血管里。然而,血液的输入,不但没有使教皇长生不老,反而使教皇送了命,教徒们都惶惑不解。

1667年,法国御医詹恩丹尼斯把24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名垂危的年轻患者,获得成功。后来他又给几个病人输了羊血或牛犊血,并不解其因地记录了输血后病人有排黑色尿的现象。第二年当他为第四个病人进行第三次输血时,病人在输血时当即死亡。输血事故轰动了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丹尼斯因“误杀罪”曾一度被投入监狱。法国议会断然宣布禁止输血。英国皇家学会也宣布,不赞成输血。从此,输血的尝试中断了近150年之久。

一个半世纪之后,英国伦敦的妇产科医生简姆勃兰台尔,面对很多产妇因大出血死亡而束手无策的惨景,又进行了一系列输血试验,他发现狗与狗之间的输血是成功的,而羊与狗之间的输血则造成死亡。1818年,他发表了这篇试验论文。其后,他用健康人的血给8名大出血的产妇直接输血,有4人得救。勃兰台尔这一工作使输血又复兴起来。但这种方法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后,多数病人输血后死亡,或者出现严重输血反应,于是输血的尝试又停滞了下来。大量的失血可以断送人的生命,而把一个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失血人的同时,同样也可能使人送命,这种矛盾的境地一直困扰着人们。

发现血型,救活了亿万人

19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工作的兰茨坦纳注意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一种凝集素,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于是他想到了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原因,是不是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与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缘故呢?

于是他召集来实验室里的五位同事,同他们谈了自己的设想,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作一次实验。同事们很支持他。于是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取了一小管血液,再抽出自己的血。他把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分别滴在6个载玻片上,又把从每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个载玻片上的血清滴入红细胞后,呈现均匀的淡红色;而另几个载玻片上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集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兰茨坦纳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团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集团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

兰茨坦纳对这张表格着了迷,一连几天,他对这张表格凝神思考,苦苦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而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那絮状团块就会堵塞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反应。这一点充分证实了他原先的猜想。他抑制住内心的兴奋,继续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个人的反应恰巧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兰茨坦纳把它们划为A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应相同,划为B型;第三和第四例也相同,划为C型(即现在的O型)。

根据上述结果,1901年,兰茨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只要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型实际上存在A、B、O、AB四种。1930年,兰茨坦纳由于发现血型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为输血奠定了基础,它使亿万人通过输血获得了新生。

血液离开人体很快发生凝固,如何使血液不凝固,是输血工作广泛开展的又一难关。开始有人发现水蛙素能防止血液凝固,但对人体有很大的毒性。1915年,罗兹发现枸橼酸钠能和血液中钙离子结合而使血液不凝,而且对人无害。1916年学者们用枸橼酸钠和葡萄糖制成保存液,1918年应用于临床,开创了间接输血时代。

但输血真正广泛用于临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3年学者们用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制成“ACD保存液”,经过多年观察,这种保存液得到了肯定。从此,各国相继建立“血库”、“血站”、“输血中心”。所以说输血的广泛开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

血型抗原组合远远超过人类数

1939年,德国学者莱恩等人发现一种奇异现象。有一名产妇生了一个死婴儿,因分娩时大量出血,医生给她输了同型的她的丈夫的血(都是O型),但输血后她发生了严重的输血反应。对这种奇异现象,他们进行了研究。他们取这位产妇的血清与104名O型人的血液做凝集试验,发现了有83人凝集,21人不凝集。这说明这个产妇的血清里,存在着同ABO血型毫不相干的某些物质。

1940年,兰茨坦纳与威尔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免疫动物所得免疫血清,与纽约市白种人血液做凝集试验,发现85%的人凝集,15%的人不凝集,结果与那个产妇血清的凝集试验类似。经研究证明,产妇血清与免疫动物血清里含有相同的物质。于是,他们用猴子的前两个字母命名,凝集者称Rh阳性,不凝集者称Rh阴性。这样,又一种重要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被发现了。需要说明的是,Rh阴性在中国人中只占约1%,相当稀少,故俗称“熊猫血”。

这样就发现了在输血实践中仅次于ABO血型系同样可引起严重溶血反应的Rh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逐渐被后人发展、完善。Rh血型系统的发现与临床应用,使溶血性输血反应进一步减少,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且这种溶血病目前已有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事实上,在Rh血型系统发现之前,人们也发现了其他的血型系统。1927年,还是兰茨坦纳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MN血型,随后被补充总结为MNSs系血型。同年,仍然是兰茨坦纳又发现了P系血型。看来,在血型研究领域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兰茨坦纳实至名归。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标记,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血液的特征之一。确切地说,血型是指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的不同。自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相继发现了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表面亦存在抗原的差异,在上世纪60年代又发现了红细胞酶型的差异。因此如今血型这一概念被扩展为各种血液成分的差异,亦即遗传多态性标记。人类血型抗原的组合数到底有多少,这是无法估计的。有文献报告,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人类数。所以,世界上除了双胞胎外要想找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人类的血型没有绝对相同的,所谓血型相同,不过是指某一血型抗原相同而已。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最基本并与临床应用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血型罢了。

前沿探索

人造血不存在血型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术等大型手术的开展,血液需求量剧增,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于是,科学家们试图以人造血取而代之。

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科学家克拉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人造血,从而谱写了输血史上的新篇章。当时,在医药研究实验室里,一只实验用的田鼠逃窜时跌入一只装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中,几小时后才被发现,其呼吸道里的氟碳化合物经排出后,小鼠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这使克拉克首先发现,曾用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氟碳化合物具有运载氧的能力。从此,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们开始了以氟碳化合物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70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用氟碳为狗更换了全身90%的血液,实验狗竟存活了几个月。1978年,他研究成功了人造血液弗洛索尔达。

1979年4月,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给一名前列腺手术后大出血的患者,输注人造血1000毫升,疗效令人满意。1980年7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2届世界外科医科大学会议上,日本福岛的本多宪儿教授宣布:已给150名病危患者输注了人造血。

1980年,我国人造血液研制成功,这是工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第三军医大学通过五年的协作攻关结下的硕果,它标志着我国人造血液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业。

人造血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不会发生因输人血所带来的传染病,它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

现代的人造血,实质上是一种“人造红细胞”,有朝一日,科学家们能研究出代替人血全部功能的真正人造血,那将是输血时代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知传递

血型可能会暂时性改变

于新发所著《血型的奥秘》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上海某医院为一个出生仅40余天的男婴做手术,术前患者血型为O型,曾两次输入O型血共400毫升。手术后,患婴并发肠道和肺部细菌感染,抵抗力极差,为了增强患儿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决定第三次输注O型血。半小时后,病婴突然嘴唇发青,面色萎黄,小便呈酱油色,医生们断定,这是输血后的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再次复查血型,结果为B型血,与术前O型血发生了矛盾。

难道血型会有改变吗?一般说来,血型是一种遗传性状,每个人的血型都是由遗传决定的,一生中固定不变。原来,婴儿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如O88株,产生一种与B血型物质相类似的抗原-类B抗原,抗原入血,吸附在红细胞上,形成所谓类B血型。

原因找到后,经积极抢救,病儿转危为安,半月后肠道感染被控制,肺部炎症消退,类B抗原消失,患儿血型回复到O型。

这是暂时性血型抗原的变化。除了细菌污染可使O型变为B型,A型变为AB型外,还有些疾病对血型抗原也有影响。目前国内至少报道了8例急性白血病血型抗原发生改变,主要是在发病过程中或晚期发生。白血病病前为A型者,发病后可变为O型,AB型可转化为B型。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亦可有血型改变。

上述癌症引起的血型改变、细菌感染导致血型改变以及曾报道过的尿毒症患者的血型改变等等,都是暂时性的。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人类甚至能将自身的血型加以改变。1981年11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将人类B型血液转变为O型血。纽约血液中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杰克戈德汀教授的指导下,用咖啡豆提取一种特殊的红细胞上某一个糖分子,使这些红细胞与O型红细胞真伪难辨。临床应用结果证明,这种经转换了血型的血液,对输入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种加工过了的红细胞,在输血后一个月仍有50%存活。

误识纠正

O型血不是万能输血者

上世纪40年代,O型血对于非O型受血者的危险性还没有搞清楚,认为O型血除了输给O型受血者外,还可输给A型、B型或AB型患者,以至于目前仍有不少医务人员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而将O型血输给非O型血患者。

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吗?在ABO血型系统里,由于O型血可以输给其他任何一种血型的人,所以有“万能输血者”之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血源困难,加上人们对血型的片面认识,在医疗实践中,O型血的人确实作为“万能输血者”,经常输给其他血型的患者。

事实上,ABO血型系统,仅仅是几十个血型系统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系统,所谓同型输血,多指ABO血型系统同型,对于其他几十个血型系统中的血型型别是否相同,是一个极大的问号。前面我们也已经讲过,在世界上除双胞胎外,血型完全相同的人,几乎是找不到的,同型输血经常出现输血反应,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O型血的人不是万能输血者了。

再者,O型血的人尽管其血细胞表面不存在A或B抗原物质,但在其血浆中却存有能对抗A或B抗原的物质,如果输入其他血型患者体内,常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所以,目前临床对输血的要求是,第一须坚持同型输血,第二对有反复输血史、如新生儿溶血症病史或经产妇等情况时,则应采用更多的方法鉴定其他血型和做输血前的配血试验,以保证输血安全。

统计规律

血型分布与人种有关

早在1918年,就有人发现在不同的人种中,血型分布存在差异。血型家族中的元老ABO血型在各种族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美洲的印地安人几乎都是O型,缺少A和B基因;欧洲白人O基因和A基因频率最高,而亚洲人中则以高频率的B基因为特征。ABO血型在一个民族中的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内,不论人群移居多远,或散居不同的地域,仍保持它固有的特征。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3篇

血型的发现让输血救人成为可能。

兰茨坦纳

新闻背景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一所大学的演讲中,对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在海南大学学习期间多次参加无偿献血的行为给予高度赞扬,并称赞他为“中哈友谊的使者”。

鲁斯兰的血型是Rh阴性血,在中国是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而说到血型的发现,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输血的困扰:救人还是害人?

血,是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出血过多者机体不能代偿而导致贫血,甚至发生休克乃至死亡。

失血就要补血,人们很早以前就想到输血治疗。起初是医生将未经检验的“健康”献血员的血,从静脉内引出,通过一根管道直接输入病人血管内,从而救活了部分严重失血而又生命垂危的病人。

孟宪惠所著的《血型趣谈》一书中讲到,1492年,年老的教皇若诺森八世体弱多病,虔诚的教徒们将三名男童的血液输进了教皇的血管里。然而,血液的输入,不但没有使教皇长生不老,反而使教皇送了命,教徒们都惶惑不解。

1667年,法国御医詹恩丹尼斯把240毫升羊血输给了一名垂危的年轻患者,获得成功。后来他又给几个病人输了羊血或牛犊血,并不解其因地记录了输血后病人有排黑色尿的现象。第二年当他为第四个病人进行第三次输血时,病人在输血时当即死亡。输血事故轰动了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丹尼斯因“误杀罪”曾一度被投入监狱。法国议会断然宣布禁止输血。英国皇家学会也宣布,不赞成输血。从此,输血的尝试中断了近150年之久。

一个半世纪之后,英国伦敦的妇产科医生简姆勃兰台尔,面对很多产妇因大出血死亡而束手无策的惨景,又进行了一系列输血试验,他发现狗与狗之间的输血是成功的,而羊与狗之间的输血则造成死亡。1818年,他发表了这篇试验论文。其后,他用健康人的血给8名大出血的产妇直接输血,有4人得救。勃兰台尔这一工作使输血又复兴起来。但这种方法传到欧洲一些国家后,多数病人输血后死亡,或者出现严重输血反应,于是输血的尝试又停滞了下来。大量的失血可以断送人的生命,而把一个健康人的血液输给失血人的同时,同样也可能使人送命,这种矛盾的境地一直困扰着人们。

发现血型,救活了亿万人

1900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研究所工作的兰茨坦纳注意到,正常人血清中存在一种凝集素,能够凝集其他人的红细胞。于是他想到了输血反应。输血反应的原因,是不是输血者和受血者血液中的血清与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缘故呢?

于是他召集来实验室里的五位同事,同他们谈了自己的设想,他想用他们六个人的血液来作一次实验。同事们很支持他。于是他小心地从每个人的静脉里抽取了一小管血液,再抽出自己的血。他把来自同一个人的血清,分别滴在6个载玻片上,又把从每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几个载玻片上的血清滴入红细胞后,呈现均匀的淡红色;而另几个载玻片上的红细胞却凝结成絮团状,红色的凝集块散布在淡黄色的血清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兰茨坦纳把凡是滴入红细胞后出现絮状凝集团的,用“+”号表示,不出现凝集团的,用“-”号表示。当他把六个人的血清按照同样的方法试验一遍后,就得出了一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格。

兰茨坦纳对这张表格着了迷,一连几天,他对这张表格凝神思考,苦苦分析。他发现:每个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红细胞相遇,都不会发生凝集;而不同人的红细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遇,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产生凝集,那絮状团块就会堵塞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反应。这一点充分证实了他原先的猜想。他抑制住内心的兴奋,继续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六个人的反应恰巧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红细胞都不发生凝集反应,兰茨坦纳把它们划为A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应相同,划为B型;第三和第四例也相同,划为C型(即现在的O型)。

根据上述结果,1901年,兰茨坦纳正式宣布:人类有三种血型,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和血清相混而产生的凝集,是导致输血反应的真正原因。只要输血前预先测定血型,选择与病人相同血型的输血者,就可以保证输血的安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型实际上存在A、B、O、AB四种。1930年,兰茨坦纳由于发现血型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医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为输血奠定了基础,它使亿万人通过输血获得了新生。

血液离开人体很快发生凝固,如何使血液不凝固,是输血工作广泛开展的又一难关。开始有人发现水蛙素能防止血液凝固,但对人体有很大的毒性。1915年,罗兹发现枸橼酸钠能和血液中钙离子结合而使血液不凝,而且对人无害。1916年学者们用枸橼酸钠和葡萄糖制成保存液,1918年应用于临床,开创了间接输血时代。

但输血真正广泛用于临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3年学者们用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制成“ACD保存液”,经过多年观察,这种保存液得到了肯定。从此,各国相继建立“血库”、“血站”、“输血中心”。所以说输血的广泛开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

血型抗原组合远远超过人类数

1939年,德国学者莱恩等人发现一种奇异现象。有一名产妇生了一个死婴儿,因分娩时大量出血,医生给她输了同型的她的丈夫的血(都是O型),但输血后她发生了严重的输血反应。对这种奇异现象,他们进行了研究。他们取这位产妇的血清与104名O型人的血液做凝集试验,发现了有83人凝集,21人不凝集。这说明这个产妇的血清里,存在着同ABO血型毫不相干的某些物质。

1940年,兰茨坦纳与威尔纳用恒河猴的红细胞免疫动物所得免疫血清,与纽约市白种人血液做凝集试验,发现85%的人凝集,15%的人不凝集,结果与那个产妇血清的凝集试验类似。经研究证明,产妇血清与免疫动物血清里含有相同的物质。于是,他们用猴子的前两个字母命名,凝集者称Rh阳性,不凝集者称Rh阴性。这样,又一种重要的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被发现了。需要说明的是,Rh阴性在中国人中只占约1%,相当稀少,故俗称“熊猫血”。

这样就发现了在输血实践中仅次于ABO血型系同样可引起严重溶血反应的Rh血型系统,该血型系统逐渐被后人发展、完善。Rh血型系统的发现与临床应用,使溶血性输血反应进一步减少,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且这种溶血病目前已有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事实上,在Rh血型系统发现之前,人们也发现了其他的血型系统。1927年,还是兰茨坦纳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MN血型,随后被补充总结为MNSs系血型。同年,仍然是兰茨坦纳又发现了P系血型。看来,在血型研究领域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兰茨坦纳实至名归。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标记,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血液的特征之一。确切地说,血型是指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的不同。自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相继发现了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表面亦存在抗原的差异,在上世纪60年代又发现了红细胞酶型的差异。因此如今血型这一概念被扩展为各种血液成分的差异,亦即遗传多态性标记。人类血型抗原的组合数到底有多少,这是无法估计的。有文献报告,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人类数。所以,世界上除了双胞胎外要想找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人类的血型没有绝对相同的,所谓血型相同,不过是指某一血型抗原相同而已。ABO血型系统只是其中最基本并与临床应用关系最密切和最重要的血型罢了。

前沿探索

人造血不存在血型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术等大型手术的开展,血液需求量剧增,使本来就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于是,科学家们试图以人造血取而代之。

1966年,美国辛辛那提科学家克拉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人造血,从而谱写了输血史上的新篇章。当时,在医药研究实验室里,一只实验用的田鼠逃窜时跌入一只装有氟碳化合物的容器中,几小时后才被发现,其呼吸道里的氟碳化合物经排出后,小鼠竟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这使克拉克首先发现,曾用于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氟碳化合物具有运载氧的能力。从此,世界各国生物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们开始了以氟碳化合物为主的人造血液的研究。

1970年,日本医生内藤良一,用氟碳为狗更换了全身90%的血液,实验狗竟存活了几个月。1978年,他研究成功了人造血液弗洛索尔达。

1979年4月,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医务人员,给一名前列腺手术后大出血的患者,输注人造血1000毫升,疗效令人满意。1980年7月,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2届世界外科医科大学会议上,日本福岛的本多宪儿教授宣布:已给150名病危患者输注了人造血。

1980年,我国人造血液研制成功,这是工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第三军医大学通过五年的协作攻关结下的硕果,它标志着我国人造血液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业。

人造血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不会发生因输人血所带来的传染病,它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科研。

现代的人造血,实质上是一种“人造红细胞”,有朝一日,科学家们能研究出代替人血全部功能的真正人造血,那将是输血时代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新知传递

血型可能会暂时性改变

于新发所著《血型的奥秘》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阳春三月的一天,上海某医院为一个出生仅40余天的男婴做手术,术前患者血型为O型,曾两次输入O型血共400毫升。手术后,患婴并发肠道和肺部细菌感染,抵抗力极差,为了增强患儿的免疫力,增强体质,决定第三次输注O型血。半小时后,病婴突然嘴唇发青,面色萎黄,小便呈酱油色,医生们断定,这是输血后的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再次复查血型,结果为B型血,与术前O型血发生了矛盾。

难道血型会有改变吗?一般说来,血型是一种遗传性状,每个人的血型都是由遗传决定的,一生中固定不变。原来,婴儿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如O88株,产生一种与B血型物质相类似的抗原-类B抗原,抗原入血,吸附在红细胞上,形成所谓类B血型。

原因找到后,经积极抢救,病儿转危为安,半月后肠道感染被控制,肺部炎症消退,类B抗原消失,患儿血型回复到O型。

这是暂时性血型抗原的变化。除了细菌污染可使O型变为B型,A型变为AB型外,还有些疾病对血型抗原也有影响。目前国内至少报道了8例急性白血病血型抗原发生改变,主要是在发病过程中或晚期发生。白血病病前为A型者,发病后可变为O型,AB型可转化为B型。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如大肠癌亦可有血型改变。

上述癌症引起的血型改变、细菌感染导致血型改变以及曾报道过的尿毒症患者的血型改变等等,都是暂时性的。

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人类甚至能将自身的血型加以改变。1981年11月16日,美国《时代》周刊报道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地将人类B型血液转变为O型血。纽约血液中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杰克戈德汀教授的指导下,用咖啡豆提取一种特殊的红细胞上某一个糖分子,使这些红细胞与O型红细胞真伪难辨。临床应用结果证明,这种经转换了血型的血液,对输入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这种加工过了的红细胞,在输血后一个月仍有50%存活。

误识纠正

O型血不是万能输血者

上世纪40年代,O型血对于非O型受血者的危险性还没有搞清楚,认为O型血除了输给O型受血者外,还可输给A型、B型或AB型患者,以至于目前仍有不少医务人员认为O型血是“万能血”而将O型血输给非O型血患者。

O型血的人是万能输血者吗?在ABO血型系统里,由于O型血可以输给其他任何一种血型的人,所以有“万能输血者”之说。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血源困难,加上人们对血型的片面认识,在医疗实践中,O型血的人确实作为“万能输血者”,经常输给其他血型的患者。

事实上,ABO血型系统,仅仅是几十个血型系统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系统,所谓同型输血,多指ABO血型系统同型,对于其他几十个血型系统中的血型型别是否相同,是一个极大的问号。前面我们也已经讲过,在世界上除双胞胎外,血型完全相同的人,几乎是找不到的,同型输血经常出现输血反应,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O型血的人不是万能输血者了。

再者,O型血的人尽管其血细胞表面不存在A或B抗原物质,但在其血浆中却存有能对抗A或B抗原的物质,如果输入其他血型患者体内,常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所以,目前临床对输血的要求是,第一须坚持同型输血,第二对有反复输血史、如新生儿溶血症病史或经产妇等情况时,则应采用更多的方法鉴定其他血型和做输血前的配血试验,以保证输血安全。

统计规律

血型分布与人种有关

早在1918年,就有人发现在不同的人种中,血型分布存在差异。血型家族中的元老ABO血型在各种族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美洲的印地安人几乎都是O型,缺少A和B基因;欧洲白人O基因和A基因频率最高,而亚洲人中则以高频率的B基因为特征。ABO血型在一个民族中的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内,不论人群移居多远,或散居不同的地域,仍保持它固有的特征。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4篇

(二)班 李忻哲 妈妈常说:“你太幸福了,可未来能这样幸福吗?”是呀,我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里,有爷爷奶奶的呵护,有爸爸妈妈的关爱,有老师的教诲,有同学们的帮助。其实,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幸福,生活在“幸福中国”的所有的少年儿童都很幸福。

50年代出生的爷爷奶奶,小时候渴望的幸福就是想吃一顿饱饭; 30出头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希望,吃饭里有一点点肉,过年时有新衣服穿。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才短短的63年,新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爷爷从以前吃不饱饭,到现在领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他觉得好幸福,他常说:“我做梦都没想过能过这么幸福的生活,还是新中国好啊!”爸爸妈妈现在的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还奔向了小康。这些变化全都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幸福中国”。

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新中国给了我们许多特殊的照顾,特别是“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让贫困的孩子,再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了。我们班的曾美俐,身人残疾,家庭又特别困难,可自从她上学开始,学校不仅减免了她的书本费,还给她申请了助学金,所以她上学不但什么费用都

不交,每年还能领到好几百元的助学金呢!虽说她得了残疾很不幸,但因为她生活在“幸福中国”,所以她又是幸运的。

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智慧和汗水,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才取得的。未来,建设幸福生活任重道远,就要靠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可现在,我们这一代,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呵护着,关爱着,只顾盲目地追求吃、喝、玩、乐,已缺乏当年前辈们那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怎能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好,让人们都生活在幸福中呢?此时,我似乎明白了妈妈的担忧:“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可未来能这样幸福吗?”是啊,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肩负着建设幸福中国的重要使命,努力吧,我们应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新中国建设地更幸福!

老师评语:

小作者从身边的小事谈到“幸福”的含义,并进一步升华了“幸福”要靠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来创造。文章结构安排层层递进,结尾深化了主题。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5篇

所谓脊椎病就是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主要症状:不能直立、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颈肩酸痛、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能导致瘫痪。

产生脊椎病的原因:遗传因素:脊椎病患者中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患者为遗传性;不正确的姿势,如:坐姿、站姿、卧姿以及长时间以同一姿势的伏案工作或其它劳动;不合理的寝具都会引起韧带、肌肉张力过大而劳损、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功能紊乱;职业因素:舞蹈家、长途司机、焊工、办公室人员以及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等。而上班族已发生脊椎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职业因素。

得了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呢?营养医学创始人王涛博士告诉我们,由于白领长时间的坐着,因此在打电话或接电话时可以站起来,双脚轮流支撑身体、转换重心,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由于职业决定久坐的人们,下肢循环不畅,应该常做这样的抬腿运动,因此,坐时在桌下绷绷脚尖、伸展足背,或者双腿并举抬一小会,伸展下肢对预防静脉血栓最有用,或者在脚下也放个厚垫子,让双腿适度抬高;在睡觉时,不要枕太高太软太硬的枕头。选择可以有效保持颈椎最佳弧度,能帮助身体迅速放松,无论侧卧或仰卧,对颈椎乃至整个脊柱都有好处的枕头,且荞麦皮枕头就是很好的选择;在脖子疼或者腰疼时,用毛巾热敷能缓解疼痛,平时可以做瑜伽等运动。

在饮食上要合理搭配,饮食要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

首先,颈椎病食物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热能,如米、面,都属于这类食物;另一种食物,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称为副食,如豆类、水果和蔬菜等。粗细、干稀、主副搭配的全面营养可满足人体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维持正常人体的需要。其次,由于颈椎病是椎体增生、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所以颈椎病患者应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其中钙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含量为多。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B、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

再次,对于电脑族,视力模糊、流泪者,宜多食含钙、硒、锌类食物。如豆制品,动物肝、蛋鱼、蘑菇、芦笋、胡萝卜、颈椎病伴高血压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6篇

《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高中时候,看过大型灾难片《后天》与《2012》,当时对于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的存亡问题真是没有很多的关心,甚至从来就没想过这样的问题。同大多数人一样,曾经,我也真的以为环境问题就只是科学家与政治家的事情,也以为环境问题是远离了我们生活的。但今天,一部《难以忽视的真相》一部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纪录片,让我终于对环境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全新的认识。再加之大学里所学专业是环境方面的,所以现在对于环境问题也多了几分关注。 《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纪录片,主要涉及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现状,以及随之产生的及可能产生的的影响。真的很感谢艾伯特.戈尔副总统,在百忙之余,忠于自己的内心,为了自己心中的环保梦想,不辞辛劳与周折,到世界各地做演讲。用他自己的话说,甚至不下1000次。也正是由于他的演讲,让诸如我这类从未关心环境问题的人也有机会去听这样的讲座,去了解这些难以忽视的真相。由此,我想到这么一句话:“有梦想的人,从来都是用他自己的理想去感动了他周围的人的”。戈尔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严谨与坚守,责任与公德,乃理想、兴趣与价值共同致之。这样的人,怎能不不让人敬重?或许有的人会觉得有点杞人忧天,但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唯有了解才会有关心,唯有关心才会有行动,唯有行动才会有希望”。诚如戈尔在影片中所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地球面临危机,威胁到我们的生存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不仅仅

是环境问题,更应该是道德问题。

地球太阳系中的一颗蓝色星球,在广袤的宇宙中,显得是那么渺小。我们所有的成功、失败,所有的战争、饥荒,所有的文明与发展人类所有的历史都集中在地球上,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拯救它,去保护它。

看完影片,也觉得做科学研究实在并非易事。每一位科学家都应该有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尊重研究成果并真诚地公诸于世。但是,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得他们的科学道路坎坷而崎岖。而其中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因素,而政治因素后面又可能是经济或者军事或者其他问题。像苏联强迫科学家篡改数据以迎合当权政府的事可以说有很多吧。敢问当今世界,有多少人又能够坚定自己的学说并且肯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呢?也许这样说程度过重,那么换个说法:现如今,有多少人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永远遵从内心,敢于用事实说话的呢?

造成这般局面的,科学家等人有一定的原因,但也不能全然就责备他们。在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反过来审视一下我们的政府:对于这类关乎真理,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是否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如果是害怕引起恐慌,或是害怕利益遭到损失而隐瞒了真相,或是根本就扭曲了事实,那么当灾难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恐怕就真的束手无策,而只能坐以待毙了。那将是无法言说的恐慌与损失!所以,那些难以忽视的真相,我们万不可忽视,必须直接面对,并且要有所行动,去解决问题,去拯救我们共同的、唯一的家园地球。

事实上,包括科学研究在内,世间之事,十有八九都是不易的。 但无论怎样,苍天终究是不负苦心人的。所以,不管做什么,我们都需要严谨认真地对待,并且持之以恒。人的一生是需要有一定的追求的。为梦想而奔走呼喊,为梦想而奋斗不止,为梦想而衣带渐宽终不悔追逐梦想,一定会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除了以上所说的感想外,还有最大的一点感受,那就是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戈尔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图片、数据、事例,将地球与我们的环境所面临的危机呈现在眼前,是那么令人震惊。甚至用震惊都不能表达事情的严重性,准确说应该叫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亦不堪入耳!如今,我们的家园已经陷入危机,而人类与它的关系,是那么紧密,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文明向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社会似乎是无可阻挡地向前涌进了。然而,在我们取得这些非凡成就的同时,我们却无情地以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代价:各种途径使得碳排放增多,温室气体也增多,温室效应自然也增加。于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势必又使海水升温,海水升温则会导致更强的热带风暴,热带风暴会造成又会造成海啸、水灾、旱灾、饥荒等等。这是全球变暖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另外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北极熊失去栖息地,大面积陆地被海水淹没,人类也将只有更少的陆地居住面积,世界地图将颠覆为全新的板块!如此一来,如若再不采取拯救措施,人

类离世界末日也真是不远了!

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确实是十分的严峻,然而,只要我们及时地采取措施,齐心协力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就一定能够力挽狂澜!影片在最后给出了很多的建议,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低碳环保,绿色生活。那些不容忽视的小事,事实上也可以为我们的环保事业,也可以为我们的家园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比如优先使用节能电器,多坐轻轨或地铁,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多植树多种菜自然可以实现低碳生活这也是难以忽视的真相。而这些事实,这些真相,我们确实可以落到实处。我在想,从今以后就应该多奉行低碳生活的原则。之于本身,我会少乘电梯少坐车,节约用水节约电。如果可能的话,每年植一棵树。。。。。。并且要带动我身边的人,把低碳环保宣传开来。因为低碳环保需要大家一起上!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

古典音乐拯救生活范文第1篇引言:世界上动物千千万,而我最喜欢的动物是狗。狗凭借其善解人意,友善忠诚的性格成为陪伴人们一起长期生活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