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191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1篇

(二)教师版

一、(2018全国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

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17.B【解析】本题考查语病的修改能力。“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应为“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排除A.C。句子主干“经历任务”搭配不当,应改为“执行任务”。排除D。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18.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首先要注意句子的状语“对不熟悉的人而言”,说明所填的句子的主语应是“不熟悉的人”,所以排除A与B。再根据后文所讲的“各种实验室”,并没有讲“方向”问题,所以排除D项,最后选C。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1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19.B【解析】一应俱全,指一切齐全。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侧重具体事物。一目了然,形容事物、事情原委很清晰,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侧重抽象事物。(据此排除C与D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东山再起,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据此排除A项)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不是 、闭关锁国,而是要承前启后、 。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过去的也是未来的。以丝绸之路为例,( )。唐代的长安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性城市;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南京城 ,都来一睹其真容。今天,“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勾画宏大愿景,同样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的各种文化 ,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这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击打着中国传统文化 B.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打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D.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1、D[解析]句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借助取得的”结构混乱,应该是“是靠取得的”或者“借助”;第二处是“撞击着中国传统文化”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墨守成规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祸福相生 B.抱残守缺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相融相生 C.抱残守缺 前赴后继 万人一心 相融相生 D.墨守成规 继往开来 万人空巷 祸福相生

2、B[解析]①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句子中对应着“中国文化”,强调的应该是“陈旧的”,而没有强调“老规矩”,所以这里应该用“抱残守缺”。

②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根据文意,“继往开来”符合语境。

③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

2 庆祝、欢迎等盛况。使用正确。

万人ー心:指一万人一条心,众人团结一致。不符合语境。 ④相融相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祸福相生:指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根据文意,“相融相生”符合文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不是一条通商之路,而是一条文化纽带

B.它不仅是一条文化纽带,而且还是一条通商之路 C.它不仅是一条通商之路,而且还是一条文化纽带 D.它不是一条文化纽带,而是一条通商之路

3、C[解析]根据史实可知,丝绸之路本来就是古代的通商之路,所以“通商之路”应该在前面。而“文化纽带”作为丝绸之路的又一功能,是在“通商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通商之路”和“文化组带”是递进关系,应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仅,而且”,“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选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 。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目的达不到,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 B.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 C.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 D.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

1、B[解析]①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简单地说就是志同道合。 “刎颈之交”与上文“交情”“深厚”照应,使用正确。

②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意见、观点等尖锐对立。

后文出现的“刀戈相见”这一结果是由水火不容造成的,故“水火不容”使用正确。 ③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形容一方有意一方无意,多用于形容恋爱中的“单相思”或“暗恋”现象。

此处不存在“单相思”或“暗恋”现象,故“话不投机半句多”使用正确。

3 ④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此处未涉及“义”,故“唯利是图”使用正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 C.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D.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2、C[解析]这句话重点是强调“能互补”,以期与后文“很难交为朋友”形成对比,故排除B项;根据文中语境可知,“秉性不同,关系不大”,朋友间能够互补,故选C项。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D.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

3、C[解析]原文语序不当,“人生路上”应该做状语,修饰“能有”,故排除A、D。“几位”,量词,修饰“伙伴”,语序为“几位同行的伙伴”,故选C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有些像搏斗。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作者争辩,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 地把读者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但思维最终却在争执中得以发散。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 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我一次次在先哲们辉煌的思辨面前 ,我一次次在无与伦比的语言搭配下惊诧莫名我知道大师们在云霄中注视着后人,( );今人虽然平凡,但我们年轻。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我们在较量中丰富了自己,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地不同。前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同享美味,后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 。他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抚慰,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B.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C.你如果不听,他就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叹息的悲悯 D.你如果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1、B[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如果”语序不当;第二处是“渗出叹息的悲悯”搭配不当,应该是“渗出悲悯的叹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们虽然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B.虽然他们灿烂,但已经凝固 C.他们虽然灿烂,但已经凝固 D.虽然他们已经凝固,但依然灿烂

2、C[解析]根据分号前后两个句子的对比关系,“平凡”对应“灿烂”,“年轻”对应“凝固”,排除除A、D两项。对比B项和C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关联词语“虽然”应该放在“他们”的后面。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方百计 耳濡目染 顶礼膜拜 窃窃私议 B.处心积虑 耳濡目染 奉若神明 窃窃私语 C.千方百计 潜移默化 顶礼膜拜 窃窃私语 D.处心积虑 潜移默化 奉若神明 窃窃私议

3、C[解析]①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用在句中正确。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句中不合理。

②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用在句中不恰当。 ③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

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某人或某事物,像迷信的人敬奉神灵一样。用在句中不恰当。 ④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说话。

窃窃私议:背地里小声议论。用在句中不恰当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络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 。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 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

5 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1、B[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心意思是说网红走红的原因,所以应改为“网络的走红”;第第二处是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第第三处是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D.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2、D[解析]从“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看,该文段涉及网红的成与败,前面说了“成”,空缺处该说“败”;由“成”到“败”,是转折关系;另外,网红之“败”,根源在于“成”的途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责备 颐指气使 C.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D.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3、C[解析]①游刃有余:形容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遇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 适的环境。

②充满生机:充满了活力,蓬勃向上。 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③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吹毛求疵:故意挑别毛病,寻找差错错。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2篇

Part1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力争6分以上)[约15分钟]

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

1.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 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

① 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 一定要认真仔细。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 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① 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 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 关联词。

④ 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 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 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① 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② 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筛选信息),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① 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② 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A.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B.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③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A.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B.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C.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D.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E.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F.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G.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H.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I.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J.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4)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5)排

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6)选

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论述文阅读解题方法:①根据选项找原文;②对照原文找差异;③针对差异作判断。

Part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4-6题,12分,力争10分以上)[约11分钟]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

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点面结合”的原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

2.解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

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

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

方法:

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②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③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2)理清传记陈述的基本事实:

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写法。因此,对显示传主重要生平事件、命运转折、至关重要的思想精神活动的那些时间,应重点标示出来,这样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主要生活历程。

在梳理主要事件时,要抓时间词语,抓地点以及相应发生的事件,运用合并同类项法,概括出主要事件。

(3)把握传主形象:

首先,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其次,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来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和“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总之,要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把传主彰显出来加以理解。

(4)分析表现手法:

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

B.人物描写方法

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C.引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5)语言特色:

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幽默调侃或自然亲切,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6)探究题:

命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①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②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让考生判断其正误或优劣;③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①要点须全面;②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Part3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79,14分,力争10分以上)[约12分钟]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1.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

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2.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3.解答一般方法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速读原文;审读试题;重点回读;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4.规律点睛

(1)整体阅读 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 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 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 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5.答案要点

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 ;⑤相关要点。

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③字数是否合乎既定要求,是否写有错别字,是否出现了语病

Part4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10-12题,19分,不能够低于13分)[约20分钟]

文言翻译:(13题,10分,力争6分以上)[6分钟]

①虚词:18个虚词(之、其、而、则、以、于、为、何、乃、若、因、所、者、且、也、焉、乎、与)必须过一遍 。

②句式和活用:明确类型和用法,参看句式、活用学案。

③翻译:注意直译,力求“信、达”,结合语境,疏通文句。

1.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特别是事件,它或许是一件事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几件事的勾连组合。

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段的结构层次。

由于试卷中有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基本上用白话陈述,其中只有少量信息有误,可在整体把握时参考。

2.解题时,必须看清题干的要求,尽快把握住命题意图,尤其在“选正确”还是“选错误”的问题上,不能犯低级错误。

3.解答文言词语理解题,既要调动头脑中的积累(成语、熟语、诗句),联系课内所学或平时所练,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合理迁移,又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出合理的分析推断,千万不要死记硬背。

特别是涉及一词多义的词,一定要联系语境确定其意。同时要联系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知识。

4.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留、换、补、删、调”的原则。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由于文言句语言障碍较大,难以一锤定音,如果一下子写在试卷上,然后再改,造成卷面邋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差。

5.根据往年的评分标准,抓住关键词语的翻译十分重要,因为评分时关键词语是主要得分点。

大家在翻译时要估计出哪些是关键词语,千万不能让它们糊过去!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联系,做好知识迁移工作;二是考虑全面,注意文言次序的特殊用法。

Part5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14-15题,11分,力争6分以上)[约10分钟]

1.强调四看(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看要求)到位。

2.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

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3.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

(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

(3)表现手法有: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4.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

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5.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6.古典诗词鉴赏之规范答题:

(1)先观点后理由;(2)先总后分式;(3)分点作答式。

7.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

(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

(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 (+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Part6

语言运用,压扩换仿改

1.压缩题。新闻一定要压缩主要事件,说明性文段要把握话题的各方面进行压缩。议论性文段要压缩观点。把所给的字数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超字数。

2.扩句题。看清扩展要求,明确扩展方向。推敲提供情景,把握基点。合理推断想象,选好表述方式。保留原题词句,核对修改润色。

3.变换句式,重新组织语句。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散句变整句。要读懂题干要求,不要将原句改变太大,只允许调整、增加、删改个别词语,保持语气一致,结构一致,中心一致。不要将实在的信息遗漏了!

4.仿句题。仿内容,仿形式。重点是要弄清例句的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根据例句的结构仿写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手法一致,语气一致。

5.语病修改,应用文修改。

①看清题目要求――整体辨析检查(表述主体是否一致 上下文意是否照应 衔接过渡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之处)――注意横向比较(合乎题意要求 合乎语病类型 选择最佳表述 修改效果明显)

②要注意应用文的格式,用语要得体语境,地点,对象,上下级关系。用词要正确时间,地点要交代清楚。

Part7

作文

1.不离题(审清题目要求);

2.不抄袭;

3.有中心(一个中心);

4.有内容;

5.有条理(思路清晰);

6.合逻辑(论据能证明观点,记叙文符合生活逻辑、令人信服,幻想要符合生活真实);

7.能拟题(记叙文的题目要素式、顺序式、线索式、象征式、修辞式;议论文的题目观点式、范围式、告诫式、感想式、引用式、延伸式、选择式);

8.能写完800字;

9.符合文体要求(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时、地、人、事,记叙、描写、抒情;散文感情真挚);

10.表达通顺;

11.卷面整洁;

12.内容深刻,有启发性;

13.材料新颖;

14.善用方法(入题要快,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一波三折,对比衬托,插叙倒叙)。

15.平时重积累时评素材。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趋向于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生活体验与思考”,对相关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写好这类作文不仅要求我们有广泛的阅读基础,更需要长久的积累,“广闻天下事”。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3篇

1. Directions: Write a report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rite more than 350 words.

2. Directions: Apton Electonis Co. is a manufacturer of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Now it has developed a new model and is going to start a promotion on campuses. Please draft a short advertisement for it. Write more than 200 words.

3. Directions: Write a proposal based on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rite more than 350 words. Suppose you are working for the Marketin Department of HPA Company. Your department is collecting proposals on possible cuts to promotion budgets next year. Please write a proposal explaining why some cuts have to be made and how they can be made.

4. 应用写作:

【写作内容】你是李明,教你的英语的张老师将要去另一所中心任教,在英语学习中他曾给你很多帮助。请用英语给他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的感谢和祝福。

【写作要求】正文约40个英文单词,文中不可出现你自己的学校、真实姓名等信息。 【评分标准】信息完整,语言规范,语篇连贯。

公共英语组: 1.命题作文

应用文

(便条、邀请函及回函、通知、 简短私人和业务信函、简短传真和电子邮件、简短广告、简短产品与厂家介绍、简短产品使用说明等) 不少于100词

2. 看图画或图表作文,给出关键词、段首句、规定情景、提纲或围绕某一主题等作文

不少于350 词

英语专业组

1. 应用文(根据已提供的信息,如图表、概括性说明等撰写报告、信函、内容较丰富的广告、使用说明等) 不少于 200词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4篇

(A)

Sports and games make our bodies strong, prevent us from getting too fat, and keep us healthy. ___25___ these not their only uses. They give us valuable practice in making eyes, brain and muscles ___26___ (work) together. In tennis, ___27___ our eyes see the ball coming, our brain has to decidewhat to do, and so send its orders to the muscles of the arms, legs and so on, so that the ball is met and hit back ___28___ it ought to go. All this must happen with very greatspeed, and only those who have

had a lot of practice at tennis can carry out this chain of events successfully. For those who work with their brains most of the day, the pracice of such skills is espcially useful.

Sports and games are also very useful for character-training. ___29___ each of students learn to work for his team and not for himself on the football field, he will ___30___ (late) find it natural to work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 instead of only for his own benefit.

(B)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n American scientist has gained an understanding of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most complex of ant societies. The ants ___31___ (examine) are the only creatures other than man to have given up hunting and collecting for a completely agricultural way of life. In their underground nests they planted gardens on soils made from finely ___32___ (cut) leaves. This is a complex operation___33___ (require)considerable division of labor. The workers of this type of ant can___34___ (divide) into our groups according to size. Each of the groups performs a particular set of jobs.

The making and care of the garden and the nursing of the young ants are done by the smallest workers. Slightly larger workers are responsible for cutting leaves to

make them suitable for use in the gardens and for cleaning the nest. ___35___ thirdgroup of still larger ants do the construction work and collect fresh leaves from outside the nest. The ___36___ (large) are the soldier ants, responsible for defending the nest. ___ 37___ (find) out how good the various size-groups are at different tasks, the scientist measured the amount of work done by the ants against the amount of energy they used. He examined first the gathering and carrying of leaves. He selected one of the size groups, and then measured ___38___ efficiently these ants could find leaves and run back to the nest. Then_he repeated the experiment for each of the other size groups. ___39___ this way he could see whether any group could do the job .more efficiently than the group normally undertaking it.

(C)

Everyone can live longer by allowing himself a little fun, according to research published in London. Two _________ (depend) scientific studies found that, regardless of background and circumstances, everyone tends to have the same “pleasure quota.” _________ ,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get their pleasure in different ways. Researchers asked over 4,000 people in eight countries to assess their level of enjoyment from 13 everyday activities including sex, a glass of wine, a piece of chocolate, tea or coffee or watching TV.

“There is ________ wealth of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hese little pleasures and happy moments can make us all live longer,” they said. People ________ low incomes get more fun of simple everyday pleasure such as eating a chocolate bar or watching television while those earning over US$ 100,000 a year prefer _______ (eat) out as an enjoyment Researchers advised us that no matter ________ ou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are, we can and should try to introduce as much happy moments as possible into our lives.

(D)

William H. Gates, 40, is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Microsoft Corporation, the leading provider of software for personal computers worldwide. With net revenues of $5.94 billion for the fiscal year _______ (end) June 1995, Microsoft employs more than 18,000 people in 48 countries.

Gates began his career in _________ (person) computer software when he started programming at age 13 while a student at the Lakeside school. In 1974, _________ an undergraduate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 developed BASIC for the first microcomputer, the MITS Altair, _________ started the era of hobbyist computing . ________ (lead) by the belief _________ the personal computer would ultimately be a valuable tool on every office desktop and in every home, Gates formed Microsoft with Paul Alien in 1975 _________ (develop) software for personal computers.

Gates early foresight about personal computing and his continuing vision have been central to Microsoft and the software industry. Gates is actively ________ (involve) in significant operating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at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his day is also devoted to ________ with customers and staying in contact with Microsoft’s employe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e-mail. Gates is married and lives in Bellevue, Washington. Gates is interested in biotechnology and sits on the boards of Darwin Molecular and the Icos Corporation. He is an avid reader and enjoys playing golf and bridge. ________ technology, to make it easier and more enjoyable for people to use software. The company is committed to the long term by investing in new technology, state-of-the-art projects and new products for the further expansion of personal computing.

Key:

A

25. But

26. work

28. where

29. If

30. later

B

31. examined

32. cut

33. requiring

34. be divided

35. A

36. largest

37. To find

38. how

39. In

C

1. independent

2. However

3. a

4. on

5. eating

6. what

D

2. personal

3. while

4. which

5. Led

6. that

7. to develop

8. involved

9. meeting

10. With

revenues 税收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5篇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

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

(08年重庆卷第39题)材料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五: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其他地区大力支持下,近30年来西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状况,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8)结合材料

四、五,概括西藏走特色发展道路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考答案:①立足西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状况,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②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分析西藏地区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③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和西藏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和西藏本地发展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勇于探索,同时利用中央和其他地区的扶持与帮助,体现了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XX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要考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考生可以分三步走:①理解题意,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②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③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例1 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请用主次矛盾的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参考答案①复杂事物包含的多个矛盾地位和作用不平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还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重点就是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才能统筹兼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例2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参考答案:(6)整体和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

分割的部分,在国家整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家作为整体在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强大了,民族自治地方将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部分的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了,国家整体将更加强大。

题型三: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考生感觉无从人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考生应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理。 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另外,这种题型还有可能以其他面目出现:

如用唯物论原理回答(这样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入手);

用辩证法原理回答(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规律的观点、内外因的关系、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等去思考);

用认识论回答(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等);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回答(如历史创造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生价值观等理论) 材料五: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当代另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6)结合材料五,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7分)

参考答案:①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③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④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题型四: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哲学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先要分析材料;二是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

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方法论+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方法论+应该怎么办”,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有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近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①联系是普遍的,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题型五:是如何(怎样)做到XXX的?是如何(怎样)坚持XXX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材料不问“是什么”或“为什么”以及“体现什么”,而是考察“怎么做”。因此,答题时要注意:

1、不需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必须回答“怎么做”、“如何做”;

2、回答时不许把观点和材料相结合,切忌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3、回答时注意多角度思考,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

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时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参考答案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变为根据本地区

“山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真实的了解。②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能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③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等说明了这一点。

题型六:用哲学观点评析(分析、认识)XX观点XX看法

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材料中或某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既要看到其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看到非合理因素并进行反驳,指出正确的看法。

从这四个方面去谈认识(分析)是什么、原因、影响、解决措施。

材料五:2004-2007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10)结合材料五,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6篇

应对高考英语新题型,如果你能够读懂文章,需要的就是技巧,如:首先要明确题型考察的目的,找出考点;其次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寻找答题规律,练习答题技巧;最后要注意训练做题速度,运用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速度方法,为自己在考场上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

久伦教育高考专家特别提醒你: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

高考人物传记题型范文第1篇(二)教师版一、(2018全国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