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放射医学;防护学;发展现状;防护措施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检测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医学放射学中的放射学研究是一种先进的检查方法,如透视、CT、X射线摄片等,然而,放射技术有其独特的特点。当患者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时,设备本身发出的辐射对人体非常有害。人体的生物分子结构和特性会发生变化,高剂量的X射线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在正确理解X射线剂量的同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尽量减少使用辐射剂量,确保患者身体不受不必要的损伤。

一、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基本概述

由于放射学技术及其相关应用都是基于放射性的特点,因此可以为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疾病提示和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和治疗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从电离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来看,放射医学有着非常明显的劣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发挥放射医学的积极作用,通过放射医学的具体应用,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制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避免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解决安全问题,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在研制过程中的安全。

二、放射医学应用与防护的发展现状

放射学在医院及相关卫生单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医院设立放射科,支持临床诊断和放射治疗,以便医生能够获得更多关于患者基本情况的信息,放射医学的核心内容是放射技术,放射医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癌症治疗、放射灭菌等。通常使用的放射学技术包括数字直接成像系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断层扫描、X射线摄影等。

放射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显的重要性。在辐射防护的发展中,医用辐射已成为最大的辐射源和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此外,还发生了一些与医疗辐射有关的安全事故。因此,随着医疗辐射的发展,辐射防护越来越受到生活各个领域和相关国际组织的重视。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国际组织和欧美工业化国家对辐射安全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疗应用方面。同时,他们还制定了一些办法和措施,做好医疗辐射防护工作。辐射防护任重道远,加强辐射防护刻不容缓。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辐射防护措施的制定及相关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完善卫生系统和信息平台,有必要深化一系列工作,如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安全卫生部门进行进一步培训,以持续有效地提高中国的辐射防护质量。

三、放射科医务工作人员的防护

放射科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会长期接触到射线的照射,和其他的人比起来,他们受到的射线剂量要多得多,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他们的防护。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减少射线照射的时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在非工作时间内,放射科检查室内尽量不要停留。

(2)在检查室工作的人员应该可以熟练地操作放射线机器,操作速度要快速,尽快地迅速完成检查工作,尽量减少放射线的照射量。机器操作者应尽量远离与照射源的距离并减少了辐射剂量。检查患者时,用铅屏风遮挡,避免放射线,进行间隔摄影。检查婴幼儿和重病患者时,摄影需要工作人员在机器旁边。此时,医务人员佩戴铅橡胶进行保护。要测量个人的照射剂量,必须确保在规定范围内照射的剂量,不得超过规定值。放射线科医务人员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照射量通过带X射线个人用量的胶卷或热释放光量计进行测定。对于怀孕的女性劳动者,不能在检查室工作。暂时从事其他工作,可以防止给胎儿和成年人带来严重后果。

四、放射医学应用与防护的具体案例及措施分析

从上述内容来看,辐射医学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防护活动的发展也需要相关的措施。首先,关于辐射医学的具体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放射线医学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以其中的放射性核素检查为例,现有的主要诊断方法是放射性核素心肌表示,通过给患者这个检查来诊断冠状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主要手段是:根据正电子核素断层的心肌代谢像和放射性标记,分为诊断心肌缺血的心肌灌注像。

(2)辐射灭菌:手术时缝合伤口的缝合线、肠壁缝合线。一次性注射器插入支氣管用的探查导管,手术用的橡胶手套,采血用的采血板,人工肾脏透视器等,利用放射线消毒医疗机器,采用放射线消毒技术。在放射线医学应用过程中对放射线的防护措施,最重要的是充实放射线技术的应用和操作,并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适当和准确的操作。同时,实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在放射线医学和放射技术的应用中,由于医疗相关人员的操作是不可缺少的,从操作者的基本操作和管理、综合素质等方面,可以减少由于不必要的失误而产生的放射性危险。总的来说,在充分发挥放射线医学应用的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确保应用的安全性。

结束语

在医院临床放射检查中,放射科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关注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平时努力工作,树立无保留的病人服务态度,提高检查中的辐射防护意识,加强对检查人员和随行人员的健康教育,告知他们辐射对人体的损害,放射科工作人员应科学、正确地使用放射检查设备。由于工作需要,放射科的医生将长期暴露在辐射中。与其他人相比,他们受到很多辐射。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他们的防护,在工作中注意自身的辐射防护,尽量远离他们的工具,减少辐射剂量,更密切地监测患者的疾病,为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允许患者长期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毛玲.放射医学与防护信息平台的建立[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5):70-72.

[2]杨猛.放射医学应用与防护的发展探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7.(07):58-59

[3]张学光?朱剑昆.细胞因子与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护和治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1?21:397-400

[4]吴德昌.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华医学杂志.1999(07):485-486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华东地区

蒋慧女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擅治疾病:儿内常见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白血病等)。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三上午

王健民男 上海市长海路174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淋疤瘤等。

万树栋男 上海市长海路174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贫血、疑难血液病、高热待查。

邵念贤女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上海市仁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诊治,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脊髓瘤及其它肿瘤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及白血病。

欧阳仁荣男 上海市山东中路145号上海市仁济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血液肿瘤系统疾病的诊治,包括各种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梅振武男 上海市闵行区鹤庆路801号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贫血、出血性疾病、血液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王鸿利男 上海市瑞金二路197号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内科 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血液内科,尤其是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

马伴吟女 上海市枫林路183号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擅治疾病:小儿营养性贫血及白血病。

毛裕芳女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7号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贫血、再障、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

周喜荣男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67号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障等血液系统疾病及肝癌、胃癌、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华南地区

吴云汉男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华南快速干线黄埔大道出口广州华侨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贫血、白细胞减少和出血性疾病的诊治。

应诊时间周三上午、周五下午

陈安薇女广州市多宝路63号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在临床工作近30年,救治大量血液专业病例,仅造血系肿瘤达数百例。

林伟男广东广州市东川路口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从事血液病临床与研究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完成了广东省“八·五”重点攻关项目:异基因者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应用。负责完成了广东省首例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工作。

陈方平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教授。长期从事血液病的医、教、研工作,擅长各类血液病。

齐振华 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白血病、单核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性贫血。

周伯通男 湖南长沙市湘雅路141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血栓性疾病。

卢汉玻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贫血、骨髓移植。

沈泽霜男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中路86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白血病、淋巴疾病、淋巴瘤。

刘庭桢男 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获政府特殊津贴。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及组织化学染色,溶血性贫血的过筛和确诊试验,止血血栓,出血性疾病实验检查。具有解决普通内科和血液病专科疑难、危重病人诊疗能力。

华北地区

乔振华男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山西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白血病研究。

胡亚美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名誉院长。从医近50年,对小儿血癌有独特见解。

刘尔坤女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53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对血液病作过较多的病理分析及随访工作,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

单渊东男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53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血液系统疾患,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恶性淋巴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液系统免疫性疾病等,对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诊治研究有较高水平。

李蓉生女 北京市东城区东单北大街53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各类贫血的诊断及治疗。对于红细胞生成素对非肾性贫血的治疗研究达到很高水平,对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及其发病机制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西南地区

哈培蓉女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血液专科及免疫系统疑难危重病的诊治。

符仁义男华西医大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儿童血液肿瘤性疾病医、教、研二十余年。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功敕女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呼吸、消化、心血管、肾脏、内分泌、风湿免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较多的临床经验。

吴谨绪男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7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血液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治疗。

杨崇礼女 华西医大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30年来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对缺铁性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等血液、肿瘤、免疫性疾病的诊治尤为特长。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

汪凤兰女 华西医大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政府特殊律贴获得者。有丰富的儿科临床经验,专长儿童血液、肿瘤的诊治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遗传性血液病的基因诊断有效深入的研究,尤其对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取得较好成绩。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和周五下午。

刘祥贵男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对血液病实验诊断有较深的造诣。

东北地区

姜玉珍女 长春市自强街18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内科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抢救。

孙伟正男 哈尔滨市动力区和平路26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原发性血小板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急慢性白血病。

秦兰香女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389号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血液肿瘤(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长异常综合症,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各类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难治性贫血),出血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支病),血栓栓塞性疾病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白昶女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33号辽宁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对血液病及风湿性疾病的诊断特别对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疑难病症的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五上午。

朱娟女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贫血、过敏性紫癜、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治。

西北地区

叶民刚男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擅治疾病:血液疾病。

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星期六上午

张缙鸾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造血细胞培养,血红蛋白及部分酶的研究。主治血液病诊断与治疗。

冯家麒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血液病、风湿病的治疗,如自体骨髓移植,白血病化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杜小平男西安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血液病。

姚焕民男 西安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擅治各类血液疾病。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肺部肿瘤患者143例, 男89例, 女54例, 年龄39~87岁, 平均 (51.2±2.4) 岁, 肿瘤病程3个月~6年, 平均 (1.6±0.22) 年, 卡氏评分为>70分, 经病理活检、肺穿刺细胞学、CT、MRI检查确诊为肺部肿瘤, 其中伴有癌性疼痛101例, 疼痛时间3周~6个月。分型:低分化鳞癌23例, 中分化鳞癌19例, 低分化腺癌21例, 腺癌13例, 腺鳞癌9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31例, 大细胞未分化癌16例, 肺转移瘤11例;肿瘤直径3~9cm, 平均 (6.4±0.31) cm;临床分期:Ⅱ期27例, Ⅲ期65例, Ⅳ期51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由美国Varian公司生产的直线加速器进行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固定在治疗定位框架床内真空袋上, 抽真空成型后严格核准患者体位与治疗床处左相应坐标参数, 做皮肤标记点, 采用螺旋CT定位, 以层厚、层距3~5mm连续扫描病变区域, 明确病灶部位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 完成后将扫描影像学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 采用三维立体重建系统制定治疗计划。根据CT及肿瘤病理类型, 依次勾画大体肿瘤体积 (GTV) 、临床靶体积 (CTV) 及计划靶体积 (PTV) , 确定并调整PTV包括临床靶区及肿瘤部位、器官运动范围和摆位及机器误差, 尽可能避开放射线敏感器官, 减少正常组织的受照范围, 以保护正常组织器官, 根据肿瘤的部位、临床靶体积大小、分类、及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治疗。在GTV的基础上通过射野方向设立4~6个共面、非共面旋转弧射野。根据肿瘤实际情况确定射野大小进行多野聚焦式固定野适形照射。每次照射剂量2~6Gy, 治疗次数为5~12次, 每间隔1d照射1次, 每次治疗周边剂量 (80%~90%) 等剂量线, 照射40Gy时复查, 根据肿瘤缩小的程度调整射野范围, 制定治疗计划及剂量分布[3], 根据三维治疗计划要求, 核准患者体位及坐标参数, 由直线加速器进行照射。如肿瘤直径>5cm, 靶区剂量分布较好, 50%~70%等剂量曲线能够覆盖靶区, 周边单次剂量为4~6GY, 分7~9次, 每间隔1d照射1次, 总剂量30~58GY。

1.3 效果判定

治疗后1~3个月根据CT复查测量肿瘤情况进行判定, 肿瘤病灶完全消失, 临床症状消失, 为完全缓解;肿瘤直径缩小50%~90%以上, 临床症状减轻, 为部分缓解;肿瘤直径缩小<50%, 为无变化;治疗后肿瘤直径没有任何缩小甚至增大, 或由于转移死亡, 为无效。有效率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 85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 肿瘤有效率为59.4%, 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76.2% (表1) 。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29例出现食欲下降, 恶心、精神萎靡等症状, 9例患者出现咳嗽加重, 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除死亡病例外其余患者均完成放射治疗, 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发生。生存质量, 治疗前有101例伴有癌性疼痛, 放疗结束后, 有78例症状减轻好转, 有效率为77.2%, 24例放射1~3次后疼痛立刻减轻, 对射线较为敏感, 如鳞癌、腺癌, 放射后止痛效果好。术后随访1~12个月, 有16例发现新病灶, 10例发生转移。生存情况, 有5例患者在治疗期由于并发感染和脑转移死亡, 其余患者均完成放疗。随访1~12个月, 有18例患者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全身多处转移和功能衰竭等死亡。

3 讨论

随着各种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率的不断提高, 肿瘤的发生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 由于肿瘤发病缓慢, 就诊时绝大多数患者为中晚期, 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机会, 使人们对肿瘤的恐惧心理已达到“谈癌色变”的地步, 放疗和化疗是治疗肿瘤的最主要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三维立体放疗以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新模式。它不仅提高了靶区剂量, 更准确、有效地增加了肿瘤的局控性, 还有效降低了肿瘤周围组织残留细胞增长、扩散和远处转移的机率, 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量。

3.1 三维立体放疗对肿瘤治疗的优势

三维立体放疗是一种高精度的放射诊疗技术, 它可有效的对肿瘤进行布控,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1) 提高靶区剂量, 可精确的计算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的接受剂量, 有效降低心、肝等正常组织的损伤; (2) 对靶区进行精确地定位和勾画, 增加肿瘤区域的照射剂量改善局部控制率; (3) 精确肿瘤位置和照射范围, 特别孤立的转移瘤, 可有效杀灭周围已存在的微小病灶, 协助放疗局部病灶, 降低残留肿瘤细胞的生长, 降低远处转移。

3.2 三维立体放疗技术与其他技术检查对肿瘤的影响

据有关文献报道, 在行肿瘤放疗的同时加安全边界, 根据PTV设计的治疗计划能够保证CTV接受足量的治疗剂量, 但也会使肿瘤周围正常的组织受到照射而发生变化[4]。患者进行照射时平静呼吸的吸气和呼吸会对周围的安全边界产生影响, 肿瘤随每个呼吸周期的动度都会在CT扫描图像上留下信号。所以, 在进行在连续CT扫描过程中, 如果每扫描一层组织所需时间和每个呼吸周期的时间一致, 那么肿瘤信号是不会丢失漏掉的。三维立体重建后的肿瘤图像用螺旋CT扫描, 所得的图像每一层组织扫描时间短于每个呼吸周期的时间[5], 因此要防止肿瘤小信号的丢失。我院采用的放疗机具有巨大的容积调强, 可通过高速动态多叶光栅、可变机架旋转速度, 以优化的单次弧形调强照射完成治疗, 减少肿瘤信号的丢失[6];准确、分辨率高的图像实时的与图片进行对比, 在治疗前可确定靶区和敏感组织的位置、位移、形变等情况, 减少了由于摆位误差、呼吸运动、组织结构形变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照射野的偏离误差;放疗机上的呼吸门控装置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将病灶靶区运动的周期设定在允许的呼吸运动范围内[7], 以减少安全边界的设定, 提高靶区照射的准确度和范围。

综上所述, 三维立体放疗技术在治疗肺部肿瘤中疗效显著, 从根本上解决了旋转照射的不足的缺点, 有效提高靶区照射的准确性, 降低了肿瘤周围组织残留细胞增长、扩散和远处转移的机率, 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量, 已成为当今普遍的治疗模式, 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立体放射诊疗在肺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进行治疗的143例肺部肿瘤患者进行三维立体式放疗, 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影响。结果 治疗1个月后85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 肿瘤有效率为59.4%, 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76.2%;治疗前有101例伴有癌性疼痛, 放疗结束后, 有78例症状减轻好转, 有效率为77.2%;有5例患者在治疗期由于并发感染和脑转移死亡, 其余患者均完成放疗。随访1~12个月, 有18例患者由于并发肺部感染、全身多处转移和功能衰竭等死亡。结论 三维立体放疗技术有效提高靶区照射的准确性, 降低了肿瘤周围组织残留细胞增长、扩散和远处转移的机率, 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量, 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中使用。

关键词:三维立体放疗,肺部肿瘤,治疗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 湛永滋, 黄昌杰, 黄剑峰.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J].肿瘤学杂志, 2009, 12:22~24.

[2] 王翠微, 刘庆涛.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肺鳞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9:56~58.

[3] 仇桂龙, 王研, 邢国林.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08, 29 (17) :1415~1417.

[4] FANG C L, KOMAKI R, ALLEN P, et al.Comparison of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inoperable stage I non small cell lung treated with two dimensional versus three dimensional radiotherapy[J].Lung Cancer, 2005, 49 (suppl2) :139~142.

[5] 孙红戈, 韩宏斌, 金容贺.X-刀三维适形放射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探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 26 (2) :164~165.

[6] 郭凯平, 邓超, 刘先领, 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维适形放疗靶区选择对治疗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9 (2) :187~189.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响主观性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 我院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间诊治的240例耳鸣患者,对其慢性主观性耳鸣的详细资料进行采集、纯音听阈测试、耳鼻喉科专科检查以及耳鸣匹配检查,同时完善耳鸣残疾量表(THI)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性别、病程、耳鸣频率、耳鸣响度、焦虑程度、睡眠状况、有无听觉过敏与耳鸣严重程度的关系。 结果 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听力损失程度、耳鸣频率、耳鸣严重程度与耳鸣响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有无听觉过敏、睡眠状况、焦虑程度等与耳鸣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听觉过敏、轻度、中度、重度焦虑的OR值分别为2.373、2.408、2.688、13.777、58.032。 结论 对耳鸣严重程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无听觉过敏、睡眠状况以及焦虑程度,经过治疗后应适时声治疗、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 主观性耳鸣;严重程度;影响因素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everity of subjective tinnitus

CHEN Lijie

E.N.T. Department,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Shandong Energy Zibo Mining Group Co. Ltd., Zibo 255120, China

[Key words] Subjective tinnitus; Severity; Influencing factors

直观性耳鸣是患者在不经过外界抑素刺激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包括肌肉痉挛性或者血管搏动性等客观性耳鸣的耳内主管听觉感知。若患者的病程超过1年则为慢性主观性耳鸣[1]。有研究指出,耳鸣不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而且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而是耳鸣引发的不良情绪,虽然有些学者分析了对耳鸣严重程度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但是主要从单因素方面进行分析[2-4]。但因耳鸣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而本文对影响主观性耳鸣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间诊治的240例耳鸣患者,其中男126例,女114例;年龄22~84岁,平均(46.3±12.6)岁;病程1~14年,平均(4.21±1.25)年;64例为左耳鸣,74例为右耳鸣,102例为双耳鸣;160例耳鸣伴有听力下降,其中60例为轻度下降,64例为中度下降,22例为重度下降,14例为极重度下降;耳鸣频率125~8000 Hz,平均(3964.20±861.20)Hz,耳鸣响度1~32 dB,平均(6.38±2.86)dB;144例患者耳鸣伴有睡眠障碍,114例患者伴听觉过敏,86例患者伴焦虑;22例患者耳鸣同时伴有焦虑、听力下降、睡眠障碍以及听觉过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主观性耳鸣患者的病程达到1年以上,而且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以及耳鸣检测结果完整。排除标准[6]:①不能配合听力学检查以及耳鸣检测;②全身患有残疾或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③为客观性耳鸣的人群;④听神经瘤或者颅脑创伤等器质性病变者;⑤咽鼓管功能紊乱者;⑥有外、中耳疾病者;⑦有睡眠呼吸障碍者。

1.3 方法

1.3.1 收集一般资料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听觉过敏、有无睡眠障碍、有无耳鸣病史等一般资料。

1.3.2 填写问卷量表 通过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导,依据每个人员的情况制定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THI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7]。SAS量表:共包含20个项目,所有项目均为4级评分:没有时间或很少时间存在为1分,2分为少部分时间,3分为相当多时间,4分为大部分或者所有时间;总分不超过50分为正常,50~59分为轻度焦虑,总分60~69分为中度焦虑,分数超过70分为重度焦虑。THI量表:共包含25个项目,所有项目均为4级评分,没有计0分,有时计2分,是计4分,计算总分。根据总分将结果分为5个等级,1级:0~16分,属于轻微;2级:18~36分,属于轻度;3级:38~56分,属于中度;4级:58~76分,属于重度;5级:78~100分,属于灾难性[8,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对耳鸣严重程度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的各项信息与THI得分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耳鸣频率、听力损失程度、耳鸣严重程度以及耳鸣响度,未见明显相关性。与有无听觉过敏、睡眠状况、焦虑程度等与耳鸣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听觉过敏、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焦虑的OR值分别为2.373、2.408、2.688、13.777及58.032;见表1、2。

3讨论

耳鸣是指在没有受到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主观听觉感知,在耳科属于一种常见疾病。有时会被认为是一种虚拟的听觉体验。耳鸣有多种形式,包括铃声、嘶嘶声、尖叫声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278百万人口患有耳鸣,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达到33%。我国耳鸣患者中约有5%到医院就诊,约2%的患者由于受到耳鸣的困扰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超过80%的耳鸣患者存在听力变化。耳鸣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能够导致听觉系统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改变。即便学者不断的研究,但是尚未完全阐明耳鸣的情况。

耳鸣多会让人不舒服,严重的耳鸣还会导致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儿童患者易出现心理及精神障碍,主要关系到神经系统的活动,但与患者自身的听觉系统活动无明显相关性,长此以往的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容易引起多种心理、精神疾病[10,11]。现今分析儿童的严重程度,通过问卷、量表扥方法来量化患者的主管感觉[12]。

多数睡眠障碍患者存在耳鸣的症状,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有研究指出,医院就诊的耳鸣患者中约15%~77%存在睡眠障碍,相关研究指出耳鸣的严重程度与睡眠情况的相关性并不多[13,14]。耳鸣会导致睡眠障碍,患者在工作时会出现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怒等负面情况,加重耳鸣的病情。有研究指出,给予睡眠障碍患者安定类药物可以改善其睡眠质量,进而缓解耳鸣的症状。本文通过分析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耳鸣频率、听力损失程度、耳鸣严重程度以及耳鸣响度未见明显相关性。与有无听觉过敏、睡眠状况、焦虑程度等与耳鸣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睡眠障碍、听觉过敏、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焦虑的OR值分别为2.373、2.408、2.688、13.777及58.032。说明病程与耳鸣严重程度本身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与疾病的延长以及耳鸣的适应性有一定相关性;本文研究指出影响耳鸣程度相对复杂,而且患者的病程较长有一定相关性[15]。

综上所述,对耳鸣严重程度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无听觉过敏、睡眠状况以及焦虑程度,经过治疗后应适时声治疗、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静,周慧芳,杨东. 耳鸣响度、听力下降与耳鸣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10):458-461.

[2] 徐建乐,郑芸,孟照莉,等. 耳鸣严重程度与焦虑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6):729-732.

[3] 方祎,马芙蓉,赵一鸣,等. 声治疗联合劳拉西泮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5):420-424.

[4] 陈秀兰,秦兆冰. 性别、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与耳鸣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1):26-28.

[5] Roberto Bovo,Andrea Ciorba,Alessandro Martini. Tinnitus and cochlear implants[J]. Auris Nasus Larynx,2011,38(1):14-20.

[6] 林渝.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主观性耳鸣患者的检测价值[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40(5):501.

[7] 邓龙刚,周华磊,镇艳. 主观性耳鸣687例临床分析与治疗观察[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6(1):18-20.

[8] 余力生. 主观性耳鸣的诊疗流程[J].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2):171-173.

[9] 罗晓骁. 复方樟柳碱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5):80-81.

[10] AK Paul,E Lobarinas,R Simmons,et al. Metabolic imaging of rat brain during pharmacologically-induced tinnitus[J]. Neuroimage,2009,44(2):312-318.

[11] 杨琴,安伟,王正龙,等. 掩蔽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31):64-67.

[12] 张永臣. 针刺特定穴治疗神经性耳鸣40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47.

[13] 陈平. 平衡消鸣汤治疗混合型颈椎病耳鸣53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2):124.

[14] 杨海弟,郑亿庆,张志钢,等. 主观性耳鸣的掩蔽及习服治疗效果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 24(10):442-446.

[15] 王越,马哲函,郭宇,等. 208例主观性耳鸣患者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调查[J]. 中国临床研究,2010,23(5):435-436.

(收稿日期:2015-03-12)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评价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清华同方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到数据库(VIP)、medline(OVID)、Pubmed、EMBASE、PML数据库(截止2009年3月)全面搜集有关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并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 handbook 5.0标准,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结果 有8篇文献纳入评价,合并效应量RR及95%可信区间为RR=1.40(1.19,1.65),P=0.12。结论 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率。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心理干预;妊娠结局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运用于不孕不育症患者的一种常用的助孕技术,其技术难度高,治疗费用昂贵,胚胎植入后,临床妊娠成功率仅为30%-50%[26],因此,如何提高IVF-ET妊娠的成功率,增加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减少退出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孕不育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群体,家庭矛盾、对妊娠的迫切期望、IVF-ET高额的治疗费用及社会压力易造成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引起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影响卵泡发育,成熟及不孕的治疗效果[27]。Bvivin等的研究认为心理干预能降低患者心理负面影响,减轻焦虑,抑郁心理,但不能确切证明心理干预能提高妊娠率,Emery等人的研究认为接受或经历过心理干预的患者与那些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有更高的妊娠率,本研究旨在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心理干预能否提高IVF-ET妊娠成功率作系统评价,为临床治疗及护理决策提供依据。1 研究的方法

1.1 技术路线:资料和方法。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2.2 研究对象 因不孕不育症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者。

1.2.3 干预措施 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试验组:心理干预措施:①有针对性心理咨询;②心理治疗:放松疗法、认知—行为治疗;③心理分析治疗;④催眠术。以上治疗措施具有其一即可。

1.3 排除标准

1.3.1 合并巧克力囊肿。

1.3.2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1.4 结局指标

1.4.1 主要指标 临床妊娠结局:评判标准: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妊娠,子宫腔内可见孕囊,胎心搏动。

1.4.2 次要指标 心理测量结果(抑郁状态、焦虑状态、精神压力、人际交往功能)。

1.5 检索策略 采用Cochrance系统评价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清华同方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到数据库(VIP)、medline(OVID)、Pubmed、EMBASE、PML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起止日期为各数据库最早起始日期直2009年3月止,文献的发表类型及语种不限。

1.5.1 英文检索策略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nurs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 embryo-transfer.And pregnancy outcome/rate.

1.5.2 中文检索策略 心理干预/护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妊娠率。

1.5.3 根据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手检及互联网补充检索相关文献。本系统评价的所有检索均不设语言限制。

1.6 文献评价方法

1.6.1 研究的选择和资料的提取 由两名观察者(陆、马)独立完成文献的选择和资料的提取,并采用盲法,即隐去那些对资料提取者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如期刊名、作者、作者单位、基金资助情况等,以减少选择偏倚。两名观察者首先独立阅读文章题目,再对相关文献再阅读摘要,如为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则阅读全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类评价,交叉核对保证数据收集的质量,如对资料评价意见不一致时,两人进行讨论或请第三方解决。

1.6.2 纳入文献偏倚的评估 对纳入研究偏倚的危险性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实施,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5.0,wu2007(Ⅱ)所描述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危险性,分随机分配法、隐蔽分组、盲法、结果数据完整性、选择性报告,其他潜在影响真实性因素六个方面,每个方面有“yes,”“unclear,”“no”之分、分别对应有发生低、中、高度偏倚风险的可能性(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见附录1)。基于以上六项标准将纳入研究分为三个质量等级:A级(低度偏倚):即以上六项评价指标均为:“yes”,表明存在相应偏倚的可能性很小。

B级(中度偏倚):六项评价指标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为“unclear”,表明存在相应偏倚的中度可能性。

C级(高度偏倚):六项评价指标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指标为“no”,表明存在相应偏倚的高度可能性。

1.7 数据分析

1.7.1 主要指标分析: 采用Revman5.0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小概率事件用Peto-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如果有2个以上相似干预的研究,在临床同质、方法学同质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同质性检验。对各个分组内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来判断是否存在异质性,并用I2来评价异质性大小,如果P≥0.1,且I2≤50%,认为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进行合并分析。如果异质性明显(p<0.10),进一步查找产生异质性的原因,使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如果仍不能找出原因,试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或不做合并分析,只进行描述性分析。此外,我们使用漏斗图(funned plot analysis)分析发表性偏倚。2 结 果

2.1 纳入研究概述 按照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献114余篇,初筛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5篇,其中英文文献10篇,中文文献15篇,阅读全文后再次筛选出8篇,排除其中17篇,排除的原因:研究中无所需测量指标的数据;非随机对照研究,非IVF-ET(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缺乏对心理干预措施有效的评估。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见附录2。

纳入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前瞻性试验设计,研究对象基线具有可比性,研究中有明确的测量指标,心理干预措施有心理咨询、催眠术、放松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并有相关妊娠结局的测量指标。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8篇文献,一篇来自荷兰,一篇来自瑞士,一篇来自以色列,一篇来自捷克,4篇来自中国,干预组平均年龄为32.7(27-3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2.9(27-38.5)岁,其中4项研究为夫妇双方一同接受心理干预措施,另4项研究仅为女方接受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文献报道的质量均较差,虽均为随机对照试验,但只有6篇提及所采取的随机对照的方法,只有1篇提及盲法试验,对试验设计的方法学方面报道较少,影响对纳入研究质量的判断,按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5.0,评价分级,均属C级。

2.3 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纳入的8项研究均以妊娠结局(妊娠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其中有三项研究认为心理干预措施不能提高妊娠率[5,12,16],5项研究认为能提高妊娠率[2,4,19,22,21],分析结果显示:多个研究间同质性较好,异质性检验结果,p=0.12,I2=3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RR=1.40(95%CI:1.19,1.65),p<0.0001;提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比较随机效应模型:RR=1.37(95%CI:1.09,1.72),P=0.12,结果一致。本研究图漏斗图基本对称,说明发表偏倚较小,结果比较可信。

图1 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meta分析结果

图2 漏斗图分析

2.4 次要指标分析 纳入的8项研究中有5项研究[2,12,16,19,21]有对患者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评测,测评内容包括焦虑状态、抑郁状态,使用的量表有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90项症状清单(SCL-90),Beck抑郁量表。研究结果均显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而夫妇双方一同接受心理干预措施会更为有效。3 讨 论

3.1 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根据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率,与Emery等研究结果一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心理干预能确实改善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改善机体内分泌紊乱状态,改善卵泡发育、胚胎着床环境有关。

3.2 纳入研究的局限性 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虽为随机对照研究(RCT);但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设计不够严谨,质量评价均为C级,在对妊娠结局测量方面:均以临床妊娠率表示,未具体说明临床妊娠的评判标准,Wang su文献两组入组病例数差距较大,可能会夸大或减少试验因素效应。各研究所采用的心理干预措施不尽相同,因研究例数少,无法分组比较,难以对干预措施的优劣做进一步评价。尽管有以上不足之处,但仍对目前临床治疗及护理有意义,研究的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护理中,对患者运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措施,特别是夫妇双方一同接受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有效提高妊娠率。

今后的临床试验应实行公开透明的报告,尽可能的提供详尽的原始数据,并在设计上予以更高的要求(如采取随机的方法,分配隐藏,完全数据的报告及试验注册地方法)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将研究编辑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大的指导意义。4 结 论

就当前所获得的临床证据,本研究的资料综合分析显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率,尽管如此,仍有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种心理干预措施,对于采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孕不育症患者更为有效?每一种干预措施的指征如何确定?哪些心理评测量表的使用更具有效性等,由于纳入本研究的文献质量不是很高,加之由于种种限制没有纳入未发表的数据,使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今后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Domar AD,Clapp D.Slawsby E,Kessel B,Orav J,Freizinger M.The impa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m distress in infertile women.Health Psychol,2000a,19:568-575.

[2] Emery M,Joris V,Beran M-D,Darwiche J,Capel R,Guex P,Germond M.Prospective study of pre-IVF counselling:one-year follow-up.J Reprod Med Endocrinol,2006,1:77-78.

[3] Eugster A,Vingerhoets AJ.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a review.Soc Sci Med,1999,48:575-589.

[4] Levitas E,Parmet A,Lunenfeld E,Bentov Y,Burstein E,Friger M,Potashnik G.Impact of hypnosis during embryo transfer on the outcome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a case-control study.Fertil Steril,2006,85:1404-1408.

[5] Rezabek K,Vichova V,Pavelkova J,Zivny J.Hypnosis during embryo transfer does not ameliorate IVF results.In:

[6] Michaela Poehl,Psychotherapeutic Counseling and Pregnancy Rates in In Vitro Fertilization.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Vol.16.No,6.1999.302-305.

[7] Katja Hammerli,Hansjorg Znoj,and Jurgen Barth.The efficac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infertile patients:a meta-analysis examining mental health and pregnancy rate.Human Rerproduction Update,Vol.15,No.3 pp,279-295:2009.

[8] P.R.Hong Kong.China Body-mind-spirit intervention for IVF Women.Short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Vol.22,Nos.11/12,December,2005:419-425.

[9] M.Emery,M-D.Beran,J.Darwiche,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 evaluating the acceptability and effects of routine per-IVF counselling.Human Reproduction,2003.Vol.18.No.12,2647-2653.

[10] Boivin J.A review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infertility.Soc Sci Med,2003,57:2325-2341.

[11] Brandt K,Zech H.Results of a prognosis study of in ivtro fertilization after brief psychotherapy.Geburtshife Frauenheilkd,1992,52:297-300.

[12] Chan CHY,Ng EHY,Chan CLW,Ho PC,Chan THY.Effectiveness of psychosocial group intervention for reducing anxiety in women undergoing in vitro fertiliz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Fertil Steril,2006,85:339-346.

[13] Christie G,Morgan A Individual and group psychotherapy with infertile couples.Int J Group Psychother,2000,50:237-250.

[14] Connolly KJ,Edelmann RJ,Bartlett H,Cooke ID,Lenton E.An evaluation of counselling for couples undergoing treatment for in-vitrofertilization.Hum Reprod,1993,8:1332-1338.

[15] Cousineau TM,Corsini EA,Green TC,Barnard MT,Seibring A.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 of an online infertility psychoeducational program.In:

[16] De Klerk C,Hunfeld JAM,Duivenvoorden HJ,den Outer MA,Fauser B.Effectiveness of a psychosocial counselling intervention for first-time IVF coupl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Hum Reprod,2005,20:1333-1338.

[17] 王丽,任春娥,等.心理护理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探讨.Acta Acad Med Weifang Vol.26 No.4 2004:250-252.

[18] 许立红,吴桂华,等.心理护理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影响.Modern Nursing Aptil,2007:1094-1097.

[19] 牟善芳,孙振高,等,心理干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状.态及结局影响.护理学杂志,2008,5(23):9-11.

[20] 菅福琴,张琪瑶,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心理护理研究.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10):101-102.

[21] 杨林芝,王冬梅,等.心理治疗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951.

[22] 王苏梅,郑琛琛,等.心理干预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中的应用.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10(27):24-25.

[23] 文进,李幼平,等.Meta分析中效应尺度指标的选择.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8):606-613.

[24] 郝桂敏,沈雪燕,等.IVF-ET治疗过程中心理应激状态与妊娠结局相关性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5(24):295-297.

[25] 李小红,李尚为,等.心理干预对行体外受精病人的影响.生殖医学杂志2006,12(15):429-432.

[26] 庄广伦.现代辅助生育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4.

[27] 黄荷凤.现代辅助生育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383-387.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科研绩效评估是高校科研管理中一项重要和基础工作。文章以汕头大学为例,结合学校科研工作绩效评估的实践,对科研绩效评估的周期、定量和定性方法、投入产出类指标和分类评估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 绩效评估 汕头大学

科研绩效评估是对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和所取得的科研成绩进行的综合评估,可为奖惩、晋升、选拔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因此,其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督作用、鉴定作用意义十分明显。由于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在科研内容、性质、特点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繁多,层次和类型不同,因而建立一套科学、全面而又适合实际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通过统一标准进行相对客观的比较,对教师科研业绩做出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汕头大学为例,结合学校科研工作绩效评估的实践,对科研绩效评估的周期、定量和定性方法、投入产出类指标和分类评估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当前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的主要问题

1 缺乏战略性指导思想和清晰的目標导向

从根本上讲,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的指标应该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对学校的使命与发展方向不够清晰,科研绩效评估的指标很难与学校的远景战略目标挂钩,难以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作用。此外,许多学校的科研绩效评估过分着重短期目标,忽略远景战略。要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学校不仅要注意短期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制定长期目标及相应的评估指标,以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2 评估工作侧重以数量、级别为依据。忽视质量评价

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科研绩效分类量化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发放等直接挂钩。这种管理机制,确实使各高校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论文数量在近几年内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对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的评价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唯数字化倾向容易把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当作考核的重要条件,滋生学术浮躁浮夸、急功近利乃至学术腐败等问题,使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估制度产生种种弊端。

3 评估结果与目的产生偏差

科研绩效评估的目的是结合国家当前科技政策和学校发展目标,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引入竞争手段,力争出高质量的成果,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但是在实践中,科研绩效评估过分注重量化指标,成为奖惩工具,结果是简单地把教师科研考核归为写了多少文章、申请了多少项目,忽视了个人和组织科研能力的发展。其实,奖惩只是一种手段,对教师科研进行评估的最终目的应在于个人科研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并由此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二、汕头大学科研工作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探索

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211工程建设”的需要,激励教职工为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而努力工作,汕头大学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职工的业绩考核制度,也包含了科研工作绩效评估。

1 以量化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绩效评估体系

汕头大学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及科研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原则,经过反复论证、修改、完善,于2002年制定了《汕头大学绩效考核评分方案》,对全校教职工的绩效进行分类考核评分。该方案规定:绩效考核以量化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简化考评步骤,尽量减少考评中的主观因素,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绩效计分以硬性指标为依据;教师部分评定由基本分、上浮分(加分)和下降分(扣分)三项累加构成。其中,下降分(扣分)是指违反规章制度或严重失职的扣除一定的分数,上浮分(加分)则是根据具体绩效尤其是科研绩效来加分。

(1) 基本分的评定

为了发挥各单位的考评自主权,基本分的评定由各单位自行掌握,实行基本分浮动管理,各单位根据“奖优罚劣,拉开差距”的原则,按工作状态对教职工进行考评,凡工作状态不良者,不能让其基本分达到基准,应给予扣分,被扣除下来的分数用于本单位奖励工作状态优先者。

(2) 上浮分(加分)的项目及评定

方案设立业绩加分项目,在基本分的基础上,按照个人业绩的大小,逐项累加分数。其中,科研业绩加分项目主要包括成果奖励、研究项目、专利、发表论文、论著和科技成果创收等。

这种按照科研绩效定分的方法在我国高校俗称“挣工分”的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方案的实施对学校科研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增加及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该方案的实施过程当中,学校针对方案的实施效果不断调整政策。例如,对科技论文的评定突出scI收录论文的质量指标。学校最初对SCI论文统一按一个标准定分数,然而,SCI各种期刊的水平与影响力参差不齐,以一刀切的统一标准进行定分未免有失公平。这种标准制度执行几年后,其不合理性逐渐表现出来,挫伤了一部分高水平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学校修订了绩效考核评分方案,按照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制定了跨度较大的评分标准,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按质评定的原则,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质量的提升。但在随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不同学科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差别很大。与数学等不活跃学科相比,临床医学等活跃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要大得多;有的学科研究领域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有限,导致影响因子有限。因此,不区分不同学科情况,单纯根据影响因子进行评分,势必造成学科之间的不公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再次调整科技论文绩效考核评分方案,在重视论文质量的同时,进一步考虑了学科差别因素。具体做法是,根据相对影响因子进行定分,定分标准系数由原来的影响因子改为相对影响因子。其中,相对影响因子=某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该学科所有被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这一政策出台以后,除了继续突出质量导向之外,还较好地平衡了各学科科研成果评价的差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

2 以量化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绩效评估体系的特色及存在问题

一方面,《汕头大学绩效考核评分方案》将科研业绩与成果涉及的相关指标,全部在同一平台上用同样的理念原则进行集体定性和定量评价,从而实现全部指标定性定量思路与价值观的统一,比较容易达成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认识的协调。另一方面,方案中,科研绩效评估所涉及的全部指标的评价均为二次评价,对指标本身的内容评价(一次评价)全部是通过校外专家评价或社会评价方式进行的。这实际上是把评价交给第三方,由第三方来评价学校的科研成果与业绩。因此,评价标准构建明确地

回避了可能出现争议的内容评价过程,这样不仅保证了评价方式与结果的相对客观与公正,而且还能同时保证自我评价与学校评价结果的一致,从理论上实现零成本评价运作。该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进行各种方式排名和形势分析,以实现自我调控与组织调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评估体系的弊端逐步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为了多计算成果,把大文章拆成多篇小文章发表的“分拆”现象开始出现;第二,由于政策的短期(年度)激励导向,可以在短期培训完成的一般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是那些需要潜心多年才能完成的、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不多;第三,在个体竞争意识高度强化的情况下,团队科研的意识难以培养。教师间相互攀比和竞争,往往单兵作战,力量分散,越来越多的教师热衷于“短平快”的小项目,不愿意参与大的创新团队和承担大项目。不愿意当配角,使得学校难以承接大型研究项目,无法整合全校优势力量的科研团队,不利于学校总体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

3 年薪制的实践

由于学校坚持规模适度的发展方针,科研队伍和规模也多年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如果不创新科研制度和资源整合方式,学校的科研总量和整体实力将难以有大的突破。在此形势下,学校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结合人事制度改革,于2007年开始实行了统一的教师岗位年薪聘任和考核办法。该办法对科研绩效考核实施分级评价,量化指标突出了质量导向,辅以定性评估。

与原来的制度相比,新的科研绩效考核方法有以下改变:第一,绩效考核周期由一年改为三年,辅以年度评估。由此扭转长期存在的短期行为现象,激发广大教师潜心从事可持续的科研活动;第二,树立绩效考核的质量导向,彻底扭转原来强调数量的做法。例如,在申报特聘教授的科研条件中规定:近三年作为通讯作者发表5篇以上的高水平论文,理工科至少有1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SCI收录期刊列表的1-3区,人文社科至少有2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SCI收录期刊或本学科首选期刊;第三,增加了“服务”方面的考核内容(包括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其中考虑了教师对学校整体或团队教学科研活动的支持性贡献。由此,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发生了根本改变,规模导向和质量导向得到明显体现,“短平快”现象大大减少。近三年来,经费在百万元以上的团队项目快速增加,发表在SCI收录科技论文的平均影响因子由2006年的1.65提高至2008年的2.31,单篇论文影响因子5.0以上的由2006年的2篇提高至2008年的17篇,影响因子10.0以上的由2006年的1篇提高至2008年的3篇。同时,学校还对原有的科研政策进行了调整,新出台了学术规范等方面的政策内容。从实践看,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使学校的科研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对高校科研工作绩效评估的再思考

1 关于科研工作绩效评估的周期问题

科研工作绩效评估周期是评估教师科研工作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对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周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方面。评估周期过长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也不利于及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相反,周期太短、频率太高,被评估者的优缺点还未充分展示,评估结果不准确,而且容易使被评估者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评估目的。一般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估(业绩考评)周期基本上都是一年或以年为限,而根据实践,可考虑重新设置绩效评估的周期,如由一年改为三年,辅以年度评估。

2 关于科研投入产出类指标问题

科研绩效评估是对科研个体和总体的科研成绩和效果的评价,绩效评估的核心是考察科研个体和总体的投人和产出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反映出科研个体和总体对占有资源的利用率、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未来工作的努力方向以及竞争的潜力等信息,最终为提高管理的水平和科学化决策服务。因此,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估,在作为激励措施等依据时,还需增加科研投入/科研产出类指标。首先,高校院(系)拥有的人(才)越多,意味着学校对该院(系)部的投人越多,则科研产出也应该越多。另外,学校科研人员从助教到教授,含不同的岗位级别,不同岗位上的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贡献应该不同;其次,时间是一切活动都必需的条件,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需要人的聪明才智,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投人。由于不同院(系)承担的工作不一样,分配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时间比例也不一样,则科研产出也不一样。还有,物质资源是从事各种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同院(系)部,由于历史等原因,可能在各种资源的占有上很不平衡,各院(系)部从事科研的条件和能力不一样,导致各院(系)部的科研产出没有可比性。总之,只评价科研产出,不考虑人,、财、物的投入,其评价结果显然是不公平的。

3 关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问题

科研成果与业绩评估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三种类型。定性评价主要是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对科研成果与业绩进行性质上的非量化的价值评判。其优点是由专家主导对科学研究问题的评判、决策,可以避免或减少由于评价信息资料和数据不完全或不精确而产生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适用于某些因素难以量化的情况。缺点是几乎不可避免会受到人为主观或非科学性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定量评价则是采用文献计量学、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科研成果与业绩进行定量评判。优点在于相对科学客观、不受人为主观及非科学性因素的影响,但易受到数据来源、样本容量及准确性等因素限制,对于某些内涵性科研指标(如社会效益、学术影响等)难以进行数字上的精确评判。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则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的各自优劣势,运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判。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应该注意上述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差异,结合各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与价值导向确立适合的评价方法来进行相对公平基础上的科研成果与业绩评价。

4 关于分类评估问题

高校的学科门类很多,其科研工作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有科研论文、著作、课题、专利、文艺作品等,它们分别代表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评价过程中,用一套标准去衡量性质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的科研工作明显具有削足适履、禁锢个性的弊端。固化的评价标准打击了这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高校科研绩效评估还需要考虑建立不同性质的评级指标和多维度的分类评价系统,针对不同的科研类型和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就科研类型而言,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社会科学学科、人文学科、艺术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周期和应用价值各不相同。制定包含多维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是一項复杂的工作,不是仅靠科研管理部门就可以完成的,要广泛征求业内专家的意见,以最能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指标充实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个人和单位的科研绩效,是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优化科研资源、整体提升科研实力的重要途径。实践中,高等院校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科研活动的规律;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和不同学科的特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要注重人性化管理,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性,以发挥其最大的潜力,从而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张磊,郑筠,科研人员绩效评估综述[J].中国科技成果,2005(4):27

[2]安宁,邓开喜,莫雷,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1-138

[3]杨竹,等,高校院系的科研绩效评估模型和计量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9-161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

放射肿瘤医学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放射医学;防护学;发展现状;防护措施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