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第1篇
139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及地方病防治
综 述
1973~1996年,扬州市肠道传染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在疾病谱中位次明显后移。传染病死因顺位已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第1位降到了第10位(表5-1)。由于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以及内分泌代谢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全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适应疾病模式的变化,1997年4月1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扬州市及各县(市)先后建立了慢性病防治组织和专业人员队伍,开展各项慢性病的基线调查、病因死亡调查等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表5-
2、5-3),基本掌握扬州市疾病死亡谱的现状、期望寿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因素,为启动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给疫区人民健康、生活和生产带来危害,影响经济建设和民族兴旺。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问题两个文件中,就提出了要防治地方病。扬州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地方病监测,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监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流行强度一般。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1982~1995年,国家卫生部和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在仪征市开展疾病监测试点工作(1996年因监测点调整,仪征点工作未再延续);1984~1996年扬州市和兴化县卫生防疫站合作在兴化县沈
、大垛、陶庄3个乡(镇)的10万人口中,开展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四病”为主要内容的疾病监测,并试行“慢四病”的诊断报病等工作;其他各县(市、区)也分别设立了10万人口左
140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右的“慢四病”县级监测点。后因经费无保证,监测点工作先后停止。 表5-1 70、80、90年代扬州市病、伤死亡谱前10位死因比较(注)
第三次(1994~1996)
第二次(1984~1986)
疾病分类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死亡率
构成比 顺
第一次(1973~1975) 死亡率
构成比 (%) 20.31 8.14 6.81 14.34 12.85 8.43 0.55 5.21 0.14 6.30 6.03
顺 位 1 5 6 2 3 4 10 8 15 7 9 (/10万) (%) 位 (/10万) (%) 位 (/10万)
恶性肿瘤 心血管病 脑血管病 呼吸系统病 外伤中毒及意外 消化系统病 泌尿生殖系统病 肺结核
内分泌营养缺乏和代谢病 传染病 新生儿病 238.56 35.43 1 110.66 16.44 2 101.44 15.07 3 65.35 63.42 28.39 6.63 5.90 4.84 4.64 3.45
9.71 4 9.42 5 4.22 6 0.99 7 0.88 8 0.72 9 0.69 10 0.51 13
191.58 96.13 85.88 49.36 56.54 31.51 4.87 17.57 1.15 10.74 4.05
31.79 16.01 14.30 8.22 9.41 5.25 0.86 2.93 0.19 1.79 0.79
1 2 3 5 4 6 9 7 14 8 10
136.46 54.71 45.76 96.37 86.29 57.05 3.72 34.98 0.95 42.35 31.27
注:第一次回顾性普查(江苏省统一部署)为1973~1975年3年扬州地区的死因情况。第二次由潘惠、史鉴、李峰等根据省统一要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1984~1986年3年22个样点的情况。抽查样点是:泰兴、泰县、江都、兴化、高邮、邗江6个县中在第一次普查发现的恶性肿瘤高发乡和1个一般乡;仪征、靖江、宝应和扬州郊区各抽1个恶性肿瘤高发乡,以及广陵区4个、泰州市2个街道办事处。第三次调查,由朱茂炳、史鉴、叶桦、陈志华等参照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要求,设计调查方案,经扬州市卫生局、公安局批准并下发联合通知,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在各县(市、区)(不含泰州市)进行慢性病死亡原因抽样调查,并于1998年完成。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1
表5-2 扬州市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组织及试点工作情况
县(市) 年份 宝应县 防治组织
建立时间 人数
(年、月) (人) 1997.1
2000.3
7(含
5 4 4 4
试点单位
及试点人数 黄浦、黄塍计0.5
望直港镇2.8万人
山阳镇2万人
黄塍乡0.1万人
山阳镇5万人、望直港镇6万人、黄塍乡2.8万人、小官庄镇3.0万人
高邮市
1998.4
三垛、八桥、菱塘、临泽、车逻5乡(镇)11万人
1999.2
伯勤、司徒、三垛、平胜、横泾5乡(镇)2万人
2000
全市
1、建立慢病防治组织体系;
2、制订防治规划;
3、开展业务培训;
4、抓试点工作,进行专题调查
江都市
1999.3
嘶马、杨庄
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调查”;举办两次义诊活动(九三学社扬州支部、江都政协医卫专家组参加)。
仪征市 组
2002.2
新城镇2万人
死因监测 2000 慢性病防治领导小1999 慢性病防治科 1999 慢性病防治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患病率、死亡率、分布特征、影响因素等)
冠心病、脑卒中危险因素1:1配比病例对照调查 1998 防疫科慢病防治组
试点工作开展
的内容或项目 “慢三病”调查试点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慢病基线调查
恶性肿瘤的报告 1997 防疫科慢病组
兼职) 万人
2000 慢性病防治科
2001 2001 2002
142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表5-3 扬州市各县(市)卫生防疫站慢性传染性疾病防治调研、培训情况
县(市) 时 间 地 点 (年、月)
高邮市防疫站
培训或调研内容 慢性病基线调查方法
1998.10 高邮市防疫站 ~1999.2
慢性病调查方案及质控方案(含现场操作)
宝应县招待所
慢性病防治工作动员与培训
2000.6 宝应县望直港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2001.7 宝应县山阳镇
慢性病基线调查
镇防保所全体及村卫生室长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2000.10 江都市小纪中心
卫生院
“三病”调查的内容(血压、血糖、体重、三围的测量方法)
邗江县 1997
邗江县霍桥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25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1997 邗江县甘泉乡
“三病”调查方法
乡村医生及校医
31
邗江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泰兴市防疫站
泰兴市居民1991~1995年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研究
乡(镇)医院防保组长
52
泰兴市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30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专业小分队成员
30
江都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30
宝应县防疫站 30
参加对象 乡(镇)防保组长及调查员、资料员 接受调查乡(镇)的防保组长、临床医生、资料员
乡(镇)防保所长
40
宝应县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宝应县防疫站 20 参加
人数 80
组织单位 高邮市卫生局 卫生防疫站 高邮市防疫站 高邮市 1998.4 宝应县 2000.4 江都市 1997.10 江都市卫生局
泰兴市 1996.9~11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3
2002年,扬州市的人均寿命从20世纪70年代的68.93岁增加到了2002年的72岁,人口老龄化已非常明显。因此,1998年完成的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与前两次的调查情况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脑血管病除仍居“死因”的前三位外,其死亡率急骤升高,分别达238.56/10万、110.66/10万和101.44/10万(80年代的第二次调查则分别为191.98/10万、96.13/10万和85.88/10万)。传染病的位次已从80年代的第8位退到第10位,死亡率也下降至4.64/10万(表5-1)。各种“死因”顺序中,排列最前的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的构成合计达66.94%(构成比分别为35.43%、16.44%和15.07%)。加上内分泌代谢病等为主要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扬州市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
1996年12月9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正式组建慢性病控制科;1997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在防疫科内增设了“慢病”组;1999年,高邮市、江都市卫生防疫站“慢病”科先后挂牌,附设在防疫科内,由防疫科长兼任“慢病”科科长;2000年,宝应县单独建立了慢性病控制科;邗江县、仪征市、广陵区、郊区、新城区也先后在防病(疫)科内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慢性病防治工作,至2002年止,扬州市及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慢性病专业防治网络已初步形成。1999~2000年,各县(市)均确定了
1、2个两万人口以上的慢性病防治综合试点见(表5-2)。经反复调研并经市、县两级卫生局批准,确定在宝应县建立5万人口的市级综合防治试点,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2000年3月29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方案讨论稿》(扬卫防[2000]21号),2000年4月,市、县两级共同制定了宝应县望直港镇慢性病防治市级试点工作方案,8月在望直港镇蛤拖村进行小样本试点村调查,后扩至全镇,对近5万人进行问卷调查。2001年1月,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又增设了山阳镇试点,基线问卷调查21600余人,体检7480余人,年底基本完成微机录入和社区诊断框架。望直港镇于2001年11月完成近6万人问卷调查和11600余人体检。2002年宝应县卫生防疫站完成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形成社区诊断报告初稿。
1997年8月11日,扬州市卫生局与扬州市公安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慢性病及其它原因死亡调查的通知》,开展继1976年和1987年之后的第三次“死因”调查,掌握了30年来扬州市人口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制措施提供了依据。2000年10月8日,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召开“扬州市30年居民病伤死因研究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揭示扬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和人口死因位次及慢性
144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
1999年12月,江苏省卫生厅在太仓市召开江苏省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会议后,2000年4月5日扬州市卫生局召开了各县(市、区)卫生局长、防保科长和卫生防疫站长会议,传达“太仓会议”精神,并进行业务培训。5月8日,扬州市卫生局下发《扬州市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方案》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实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试点工作。
2000年10月,江都市在小纪镇召开有镇党委、市卫生局领导及小纪、宗村、华阳等卫生院院长、防保人员、村卫生室医生和村民主任参加的慢性病调查试点工作会议(兼培训),江都市慢病防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2002年10月27~30日,扬州市卫生局、扬州市卫生防疫站举办《流行病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资料分析》培训班,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部分乡(镇)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接受培训。
自1996年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各级卫生防疫站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病日”全市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在《扬州晚报》撰写科普文章并出版高血压病防治专栏。至2002年全市共发放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材料近万份,仅2001年即达7000多份,并与扬州市东关社区联合开展社区高血压病防治宣传活动,使慢性病防治进入社区试点。2001年5月,扬州市专门组织市及部分县(市)慢性病防治专业人员前往苏州、太仓等地参观、学习高血压病、糖尿病社区防治工作经验,5月29~31日,扬州市卫生局举办高血压病防治培训班,组织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及部分乡(镇)医务人员,学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导》,了解高血压防治动态,高血压社区防治要求,推动社区防治工作。2001年扬州市卫生防疫站加入全国高血压防治微机网络,引进社区高血压防治微机管理系统(NAH)。经扬州市物价局批准收费标准后,扬州市卫生防疫站高血压门诊于当年10月启动。
第二节 地方病状况及防治措施
一、碘缺乏病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
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碘缺乏的危害,青少年可致甲状腺肿大、发育迟缓;成年人会体能下降,孕妇会导致胎儿流产、早产、死产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5
和先天畸形等。碘缺乏对胎儿和婴儿的危害尤为严重,表现为脑发育障碍造成儿童智力损害,群体智力下降。
1983年调查资料表明,扬州市属环境缺碘地区,扬州市学龄儿童因缺碘所致的甲状腺代偿性肿大率为13%,人群中尿碘含量明显低下,平均值低于100微克/克肌酐的正常值。碘缺乏病对扬州市人民危害较为普遍和明显。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中国在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1995年底,扬州市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和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综合防治措施。经5年的工作,于1999年11月完成了市级消除碘缺乏病自查自评工作,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2000年3月24日,扬州市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向江苏省人民政府血地防领导小组申请,对扬州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考评,同年10月8~10日经省专家考核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1983年前,扬州市没有确切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记载。1983年扬州市首次进行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情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11个县(市、区)的49个乡,在123338名居民中查出甲状腺肿大者13151人,平均肿大率为10.70%(青少年甲状腺肿大率为13.00%,居民甲状腺肿大率为2.00%),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3446人,平均患病率为2.80%;尿碘中位数在100微克/克肌酐以下。该次调查确定5个县17个乡为甲状腺肿病区乡。病区乡人群尿碘范围在25~50微克/克肌酐。
1986年扬州市开展第二次调查,共调查180个乡,每个乡调查7~14岁中小学生500人左右,共调查105811人,平均甲状腺肿大率为14.20%,此次调查确定47个乡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乡。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重点人群服用碘油丸的综合防治措施后,扬州市人群碘营养水平有显著的改善,至2002年,儿童甲状腺肿大率2.10%。儿童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铈砷催化法),新生儿TSH中位数为3.38微单位/毫升。
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始于1983年。1983~2002年的防治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4年)为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阶段。1983年采用“5.5”布点调查和1986年第二次调查累计发现,扬州市有因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病区乡64个。1987~1994年,对病区乡的7~14岁中、小学生开展单纯口服碘油丸补碘工作,共补碘125万人(次),对患甲状腺肿大的青少年起到了治疗作用,但不能明显
146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改变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状况。第二阶段为碘缺乏病防治阶段。199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后,1994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苏省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行动规划》,1995年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实施方案》,1995年底由政府组织的食盐加碘干预措施在全市实施。第三阶段从2001年起全市进入持续消除碘缺乏病阶段。
【碘盐供应】
1995年底,扬州市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碘盐由各级盐务局、盐业公司组织生产供应;卫生部门负责对生产、供应各方面实施卫生监督,确保碘盐质量。从1995年底至2002年,扬州市累计供应碘盐16.84万吨。1996年以来碘盐合格率及合格碘盐覆盖率逐步提高,至2002年底全市碘盐覆盖率达到95.00%以上,碘盐生产、批发合格率达到100%,居民户盐合格率达到98.79%。
【强化补碘,为重点人群纠正碘缺乏】 1995年,扬州市教委和民政部门配合,在扬州市开展重点人群即中小学生、婴幼儿、新婚育龄妇女和哺乳期妇女口服碘油丸强化补碘,从1995年至2002年,全市学龄儿童少年补服碘油丸达245.70万人次,新婚育龄妇女(2002年改为已婚育龄妇女)及孕妇补服达8.76万人次,0~2岁婴幼儿补服碘油丸13.20万人次。199
5、1996年碘油丸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2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10克。随着扬州市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覆盖率的提高,从1997年起调整补服碘油丸剂量,至2002年碘油丸补碘剂量为:成人全年一次口服0.10克,儿童全年一次口服0.05克。
【健康教育】 从1995年起,每年5月5日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为契机,广泛开展防治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扬州市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安排中小学生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课,卫生部门每年为学校提供健康教育教材十多万份,开展中小学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教育。并通过在校学生,进行家庭宣传,使家庭成员得以知晓。在大众传播方面:各地采用文艺、黑板报、宣传栏、广播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知识竞赛评比、设宣传点、出动流动宣传车和举办宣传周等各种大众传媒形式,开展健教宣传。1995~2002年扬州市共印发各类宣传材料126.80万份,宣传画784条(套),广播、刊登科普文章213篇,出黑板报、宣传栏3222块(次)。通过多年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全市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养成自觉购买、食用碘盐,抵制非碘盐、劣质盐的良好行为。
【碘盐监督监测】 根据江苏省《建立江苏省碘盐监测网络的实施意见》,扬州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7
市建立了碘盐监督监测网络。扬州市及各县(市、区)从1996年起,以血防队伍为基础,组建专业地方病防治队伍,逐步配备市、县(市、区)和乡(镇)各级碘盐监督监测专业人员。明确各卫生防疫(血防)站(所)的血防科为碘缺乏病防治职能科室,配备检验设备和监督执法工具;全市增补14名食品卫生碘盐监督员,负责本地区碘缺乏病防治和碘盐监督监测工作。1996~2001年,全市监测网络共监测碘盐1048批,其中监测盐业批发347批,合格313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从1996年的80.00%上升到2001年的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93批,合格187批,合格率从1996年的79.10%上升到2001年的100%。
2002年扬州市共监测加工、批发行业碘盐60批,碘盐批发合格率为100%,监测居民户碘盐1824份,碘盐合格率为98.79%。
1996年始,扬州市每年进行大规模市场检查,由市血地办组织、协调,卫生部门会同盐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新闻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队。至1999年,共查处碘盐市场违法案件602起,没收私盐、劣质盐和非碘盐791.04吨。2000年和2002年,扬州市各地共组织食盐专项打假活动36次,其中大规模统一行动8次,出动执法人员422人(次),车辆108台(次),检查食盐批发点109个(次),商店512家(次),卤食加工点、摊点256个(次),宾馆、饭店109家(次),共查获劣质盐约19吨;卫生部门依法处罚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案件56起,处罚79人,教育157人。2000年11月下旬,扬州市联合执法队历时一周,对广陵、郊区和邗江县内14家规模较大的卤食加工点进行突击检查,共查获私盐5吨,其中在郊区一卤食加工点,当场查获私盐1.4吨。2000年底和2001年,市联合检查队还对卤菜加工业最集中的乡(镇)进行多次突击检查。高邮市共联合组织检查四次,历时7天,以农村及边远、边界地区为重点,深入乡村各零售点、批发部、食品加工厂,检查10多个乡(镇),查获私盐3.42吨。宝应县自2000年先后组织“秋季联合执法活动”、“食盐市场打假活动”和“食盐市场大扫荡活动”三次大规模检查,没收盐产品152公斤。江都市开展食盐市场大扫荡,重点检查8个乡(镇)11个行政村120个批发点、零售商店,卤食摊点100余个,工厂、学校、宾馆、饭店40余家,共查获私盐、非碘盐7.25吨。打击储运、使用非碘盐的违法活动,净化了碘盐销售市场。
2000年开展食盐专项打假活动时,各地新闻部门积极参与,派出记者全程采访、专题报道:扬州电视台《记者观察》栏目播出《关注你身边的“盐”》为主题的专题
148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报道;《扬州日报》刊登《追踪“盐枭”》热点新闻。各县(市)新闻部门也就当地打假情况作出了相应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碘缺乏病病情监测】 1997年,扬州市开展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第一次疾病监测,按“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采用整群按比例概率抽样调查法(PPS),调查30个点,1200名学生。调查结果:儿童甲状腺肿大率触诊法为8.50%,B超法为3.20%,尿碘中位数为184.10微克/克肌酐。1999年进行第二次监测,调查发现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已从防治前的18.50%降至2.50%,尿碘中位数已从1995年的70.56微克/克肌酐上升至300微克/克肌酐。2001年扬州市开展第三次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儿童甲状腺触诊肿大率为2.10%,尿碘中位数为331微克/克肌酐。表明扬州市实施补碘干预措施5年后,人群碘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碘缺乏病危害程度逐年降低,防治效果明显(表5-4)。
【防治效果评估】
碘缺乏病防治干预措施一旦实施,就必须对其生物学、社会学影响作阶段性评估。根据国家和省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扬州市于1998年2月制定了《扬州市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方案》。1998~2000年分别对所辖5县(市)2区的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估。1998年完成对宝应、邗江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1999年完成对高邮、江都、仪征三市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2000年完成扬州城区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考评。考评结果表明扬州市5个县(市)2个区碘盐覆盖率、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和尿碘水平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2000年10月经江苏省专家考核组的考评验收,确认扬州市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二、地方性氟中毒监测
1983年10~12月,扬州市全面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工作,按“五五”布点法,共采集水样263份,测定结果,水中氟化物含量均低于1微克/升国家生活饮用水氟化物含量的上限值。全市共对63700名7~15岁在学儿童进行了氟斑牙患病情况的调查,检出有氟斑牙者1549人,氟斑牙患病率为2.40%。1997年调查发现宝应县黄浦乡刘上村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57.00%。
表5-4 1995~2002年扬州市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情况(注)
总 总人 消除 消除 供碘 销售碘盐数量
特需人群附加补碘油制剂 甲状 克 病情监测
居民户碘盐 年 县
县人 盐县 总 其中 新婚育龄妇女
0~2岁儿童
3~14岁儿童 腺肿 丁 8~10岁儿童 定量监测
数 口数 县数 数 数 计 合格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总数 补碘 数 病 检查 检出甲 尿碘中 检查
合格 份
数
油数
油数
油数
数 人数 肿 数 位数 份数
份数 (个) (万人) (个) (万人) (个) (吨) (吨)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ug/L) (份) (份) 1995 12* 936.45 0 0 12 387.80 387.80 126528 12527 279089 30414 1426217 897990 1646283 0 1200 211 70.58 0 0 1996 12* 941.55 0 0 12 27898 26390 126873 28558 249416 43289 1396252 640382 321099 0 4800 662 0
1535
1347 1997 7 445.01 0 0
7 21505 21204 76472 7764 96123 11504 601469 438213 65268 0 1200 88 170.22 2125 2111 1998 7 446.27 2 147.10 7 24466 24026 34867 5689 95791 1474 631349
0
24307
0 800 28 0 500 500 1999 7 446.41 5 397.02 7 21076 21076 47746 7701 101874 10379 549993 201287 10714 0 4829 58 300 2515 2507 2000 7 446.63 7 446.63 7 22858 22858 35582 11006 106121 13830 417524 188428 9634 0 1630 12 0 475 471 2001 7 447.37 7 447.37 7 26700 26700 22532 6067 90507 8597 550945 172624 18790 0 1200 25 331 1607 1538 2002 7 457.07 7 457.07
23825 23825 449243~ 8489# 55121 12416
0
0
19861
0
80
0
0
1824
1802 注:*含泰州市;~已婚育妇女总人数;#已婚育龄妇女补碘油人数
第五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防治 149
150
《扬州卫生防疫续志》
三、地方性砷中毒监测
1984年4月、8月水源水丰水期和枯水期间,扬州市对各类水源中的砷含量进行监测,丰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0.04毫克/升)153个点,Ⅱ类(0.05毫克/升)55个点,Ⅲ类(>0.05毫克/升)3个点;枯水期共检测211个点,其中Ⅰ类69个点,Ⅱ类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第2篇
关于印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我县被省卫生厅列为全州首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创建县。为做好此项工作,为全州扩展示范提供经验,我县制定了《xx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按期达到省级示范县标准。
二O一一年
月
日
主题词:慢性病
综合防控
方案
通知
Xx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
月
日印发
校对:
(共印
份)
Xx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统称慢性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为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医改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全面推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富宁县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卫生局,由局长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由慢性病防控科人员组成,办公室下设技术指导组、宣传教育组、综合协调组。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负责组织领导、推动全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审议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 2
的职责,协调解决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中的困难和重大问题。
办公室工作职责:负责工作规划与计划制定,协调管理、督察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研究提出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措施建议,做好考核评估。
三、工作目标
到2013年底,达到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标准。主要指标如下: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四、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收集、整合并分析示范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示范区基础信息数据
库。分析当地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示范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发布示范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当地主要媒体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2.区县慢性病防控专业机构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4.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 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 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各类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在有条件的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提供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服务。
3.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
4.在有条件地区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
五、各部门工作职责
乡镇政府: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台慢性病预防控制方案和慢性病防控及病人治疗相关公共措施,并组织实施。
县财政局:将慢性病综合防控经费纳入当地政府预算,按地方和中央配套比例为1:1配套,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按不低于县疾控中心业务总经费的10%配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
县卫生局:成立技术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建立
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现在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和健康指导。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开展适龄儿童窝沟封闭,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提供慢性病管理的其他技术指导,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督促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排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控工作,完成培训任务、开展社区诊断、监测等工作任务指标。
县教育局: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类中小学校要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具体指标:中小学校开设学生健康教育课达100%,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不少于2学时;幼儿园100%开设健康讲座,每年至少举办2次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
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核定县慢性病防控专业科室人员编制3人,并于2012年招录工作人员充实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团县委、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残联: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旅游局牵头,团县委、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残联配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和活动。具体要求:制定媒体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传播计划,在主流大众媒体上设置有慢性病宣传专栏,每半年在电视台宣传至少1次,每年在公共场所设置不
少于2块户外广告牌,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数量能够满足要求的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每年提供印刷资料和宣传栏模板分别不少于8种,每年提供不少于6次公众健康咨 每年提供不少于3种音像资料模板,每年提供不少于8次健康知识讲座的核心信息及参考教案,鼓励群众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每年组织不少于1次多部门群众参与的集体性健身活动,每天运动量达到6000步以上成年人达到35%,各社区有3个以上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1次活动。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职责: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或者采用其他宣传方式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配有简便活动器材。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提供体格测量简易设备(如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糖等设备)。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和无烟单位。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日活动。新华镇各社区还要以社区居委会、社会团体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六、实施时间和工作步骤
(一)组织宣传发动阶段,20011年7-8月。制定下发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实施阶段, 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各乡镇政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三)攻坚阶段,2013年2月底前,各乡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再次对照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内容作查缺补漏。
(四)自查评估阶段,2013年3-4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框架》对全县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进行自查评估。
(五)巩固和申报阶段,2013年5月以后。县政府按程序向相关部门申报省级示范区等级。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继续巩固工作成效,做好迎接省州的考评。
七、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各乡镇和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把慢性病综防控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列入常规工作的任务,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定活动方案,配备联络员,每月将工作开展情况活动(含图片)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经费保障。县财政要把慢性病防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第3篇
一、示范区的申报和审批
(一)示范区的申报原则。示范区创建采取自愿申报和逐级申报原则,鼓励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符合条件的地区均可申报作为示范区。
(二)示范区的审批程序。示范区分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两个等级,卫生部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国家级示范区和省级示范区的审批工作,具体程序为:
1.拟申报示范区的县(市、区),以当地县(市、区)政府的名义,将申报材料提交至所辖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集中统一上报至所属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初审。
2.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省(区、市)示范区创建、申报和考核评估工作,考核合格者命名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推荐一定比例的省级示范区参评申报国家级示范区。申报材料由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上报至国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申报表可参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申报表》(附件1)。
3.卫生部组织对各省(区、市)推荐的示范区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合格者命名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市、区)”,并予以公布,有效期三年。
二、示范区的管理及考评
(一)卫生部对全国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
(二)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对省级示范区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省(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业务培训。
(三)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能和管理方式由各省(区、市)自行制定。
(四)各示范区政府应当成立示范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第4篇
防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消除慢性病危害,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依照《瑞金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瑞金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方案的通知》(瑞府办发【2016】248号)及卫计委《瑞金市卫生计生系统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分工》(瑞卫计字【2017】190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建立领导主导、各科室协作参与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消除慢性病危害,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数。
4、确保2017年12月通过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验收。
二、组织机构
成立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梁凤华 副组长:钟小芳、严 娟、郭昌禄、乐志强
成 员:吴燕群、刘承焱、谢文奇、刘光忠、黄桂芳、张翠华 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工作方案制订,工作协调与人员调配,向上级部门的参谋、计划、沟通及争资立项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郭昌禄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巡查、督导、考核及资料的收集整理。
三、责任分工
1、辖区医疗机构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办公室、地慢科与监测科。
2、社区诊断:地慢科与监测科。
3、慢病日常监测:地慢科。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办公室、监测科与地慢科。
5、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全员参与,责任科室为办公室(无烟机构创建、职工健康体检)和工会(工间操)。
6、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设立:办公室、监测科及地慢科。
四、考核验收
领导小组组织每月一次的工作调度,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并予以推广,对工作开展不力的科室与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所有工作资料的上报及收集整理必须在2017年12月15日前完成。
瑞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阶段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由于这类问题的存在部分居民在某些疾病的早期未能得到及时或彻底的治疗, 以致疾病恶化, 形成慢性疾病[2]。本组研究中我们由广州市番禺区所有居民的健康资料中随机抽取1万份, 在实施相应策略的整个过程中对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其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各5000例。所涉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癌症。
1.2 社区慢性疾病的防治方法
(1) 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慢性疾病的综合性防治管理。
(2) 通过建立详细的居民健康档案, 达成信息共享的综合性防治目标。
(3) 开展慢性疾病的社区诊断, 确定社区内综合性防治的优先项目。
(4) 实施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措施。
2 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性危险因素得到了良好控制, 管理率及控制率明显升高, 社区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癌症等恶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生存率较原有生存率明显升高。另外, 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医疗负担减轻, 群众对现有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上升。主要体现在我区男性吸烟率由原有的65%降至54%;高血压、糖尿病的疾病控制率由原有的19.8%提高至43.5%。常见肿瘤性疾病肠癌、胃癌、乳腺癌等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且恶性肿瘤性疾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死亡率显著降低。
3 讨论
我们所采取的综合性防治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环保整合卫生、绿化环境、加大宣传及合理利用社区内的资源。借助居民健康档案增加政府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干涉, 通过建立社区及街道健康促进委员会以及组织健康教育宣传志愿者等增加社会团体及家庭、学校及企业等团体共同参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以政府机关为主导, 相关部门各尽其责, 以及社会各界均积极参与的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体系。最终形成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 以社区单位为基础, 以家庭为依托的全方位防治的医疗服务网络。关于居民健康档案:2008年1月起, 广州市番禺区开展了全区范围内的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及调查活动。至2011年6月, 已有15万15岁以上居民己建立了全面的健康档案。与此同时, 为了满足社区、基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保证居民健康档案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我们建立了全面的“居民健康档案”网站, 定期为健康危险度进行评估, 并将用于居民健康管理的软件与牙防、高血压、糖尿病及癌症等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软件进行了整合, 达到了多档合一、信息共享、动态更新的目标。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全市区性联网。通过居民健康档案中所包含信息、专题调查所得资料及日常疾病监测所得资料等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诊断,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对资料进行总结得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为饮酒、吸烟、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社区优先项目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的干预以及对相应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等。以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及该类疾病的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干预。虽然综合性防治措施得到现阶段, 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比较突出的是[3]: (1) 癌症的早期发现、及时监测以及疾病的释放率较高, 特别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疾病监测措施尚不到位;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危因素的检测尚未全面覆盖; (3) 参与慢性疾病防止工作的队伍组成不稳定, 导致工作进度及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笔者认为,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集结了全社会的力量这项工作才能完善, 为此我们主张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载体实施人群策略及高危策略, 通过疾病知识的宣传使健康意识深入到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
摘要:目的 探究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及相应策略。方法 以广州市番禺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平台, 通过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对肿瘤、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进行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及预防同时开展的综合性防治工作, 并对防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性危险因素得到了良好控制, 管理率及控制率明显升高, 社区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癌症等恶性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生存率较原有生存率明显升高。另外, 社区居民的医疗费用明显降低, 医疗负担减轻, 群众对现有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渐上升。结论 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防治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医务工作者需要加强重视, 协调运用人群策略及高危策略。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策略,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 朱蔓英, 毕安华.上海市松江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工作回顾[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7, 19 (11) :589~591.
[2] 李王, 周指明, 巫云辉, 等.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管理策略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3) :233~234.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第6篇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于甲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D.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传染源是
A.隐性感染者 B.患者 C.无症状携带者 D.不典型感染者
3. 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必须坚持做到哪“四早”
A.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B.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5. 以下哪种药物可用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A.胸腺素 B.板蓝根 C.人血免疫球蛋白 D.都不是
6. 医院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向哪一个部门报告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人民政府 C.公安部门 D.卫生行政部门
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通常是:
A.15-20天 B.2-10天 C.20-30天 D.30-60天
8. 以下哪项不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典型表现
A.发热,体温超过38℃ B.干咳、少痰
C.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D.乏力、头痛、关节肌肉酸痛
9.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SARS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 B.冠状病毒科的病毒与人和动物的疾病有关
C.病毒排泄物在空气中存活6小时,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粪便中可存活10天
D.56摄氏度加热90分钟,75摄氏度加热30分钟可灭活SARS病毒;75%乙醇5分钟病毒失去活力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大部分患者无潜伏期
B.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 C.咳嗽、多痰,呼吸窘迫综合征
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