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191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第1篇

2 013年两会提案中要求放开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盛,但绝大部分提案都只要求放开二胎,唯有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的提案是呼吁全面放开。那么到底应该是放开二胎,还是全面放开呢?

中国目前的生育状况,在不同人群那里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印象。在一些专业人士眼中,生育水平已经低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生育率已降到1.18,即使考虑到15%的漏报率,生育率也仅有1.4;而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抽样调查生育率更是低至1.04。根据性别比和女性年龄别死亡率,中国的生育率更替水平是2.2,也就是每对夫妻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最终不衰减。生育率处于1.4意味着,每过一代人(25至30年),中国出生的人口将减少36%。

可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极低生育率似乎并不直观。人们往往更关注身边生育三胎甚至更多胎的例子,从而产生“中国生育率依然很高”的错觉。对于这种错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假想的例子加以澄清:假如在所有的夫妻里面,有75%只生育一胎,另外25%生育三胎,那么平均的生育率也只有1.5,明显低于更替水平。但从直观感受来说,大家会发现身边有50%的孩子来自于三胎家庭,到处都是超生家庭的孩子,怎么也不会觉得中国生育率太低。这种错觉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其背后的原因是来自多胎家庭的孩子有更大的概率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这个例子还说明,如果现有生育政策仅仅调整为“放开二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甚至当周围有一半孩子来自超生家庭时,生育率才仅有1.5,这还未考虑剩男剩女,丁克及不孕不育的人群。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比例就达12.5%,而且,随着生育年龄的延迟,这个比例有望继续升高。实际上,一个正常繁衍的社会是需要不少三四胎的孩子才能弥补一些家庭的无子或者一胎。何况,现有大量农村人口按“一胎半”政策本来就可生育二胎,现有政策放宽到普遍允许二胎,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影响十分有限,根本无法将生育率提升至能够保持人口均衡稳定的水平。

另一个人们未感觉到生育率太低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口依然在增加,而且还会持续一些年。正因此,有人认为不如等人口停止增长再放开。但是,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人口的变化有极大的惯性。现在人口增长的原因是,虽然孩子很少,接近生命终点的老年人口也不多,只是中青年人口较多。但是,等到60后开始老去,中国人口将急剧衰减,持续时间可能达上百年。即使2014年完全放开,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中国从2030到2070年,每年都将减少上千万人,40年内减少40%以上。这种衰减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与此相比,过去20年遭受所谓人口衰减灾难的俄罗斯人口下降不过3.4%,扣除移入人口的自然下降也不过7.8%。

人口衰减直接表现在年轻人口的快速减少,在未来10年,20-25岁的年轻人将减少42%。不过,年轻人口减少带来的不仅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最终也会带来需求乃至工作机会的减少,所以劳动力市场在经历先期短缺之后还是会趋于平衡。但是,远比劳动力暂时短缺要大得多的灾难是人口规模持续性的急剧萎缩。在此过程中,消费和生产将同步下降,除了殡葬、医疗、养老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成为夕阳行业,投资意愿低迷,基础设施将因为缺乏动力和财力更新而日益老化,创新和创业活力大幅减缓。过去30年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中国将退化成一个暮气沉沉、江河日下的社会。

深入的经济学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是人均GDP下降,因为人不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而且由于规模效应和结构因素使得人口衰减对分子的作用更强劲,更持久。人口持续性急剧衰减的最终后果是,中国国力衰退,中华文明式微。

但是,无论是各种城乡生育意愿调查,双独放开二胎的效果,东亚各国的经验,还是低生育率下的生育行为分析都表明,中国早已经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比如,甘肃省在2002年双独放开二胎后三年,仅有六对夫妻申请了生育二胎;新疆奎屯市双独放开九年,仅办理一例。这种双独少生并非特例,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根据可靠的估算,即使在2014年完全放开生育,在有限的“补偿反弹”之后,生育率又会走低并持续低迷。由于育龄女性将急剧减少,出生人数在几年之后又会开始雪崩式的滑坡。所谓维持人口和社会均衡发展的愿望将成为泡影。

还有,高生育率惯性下,降低生育率马上就能缓解抚养压力,但像我们这样把低生育率持续到老龄化开始导致抚养压力上升的阶段,提高生育率短期内反而是加重压力,其缓解效果要二三十年后才能体现,所以低生育率的惯性比高生育率惯性更强劲、更持久,也更难应对。

实际上,为何只放开二胎而非全面放开并无严谨的科学根据,而只是人们对“城市一胎和农村一至二胎”政策在一种心理上的折中。因为在中国,特别在城市,人们已经把一胎或两胎当成正常,远未认识到这已经距离人类正常繁衍所需的生育状态有多么遥远。在中国生育率已经处于如此低水平,而且在放开的补偿反弹之后,几乎没有可能维持在替代水平之上的情况下,放开二胎相当于对一个血压极低的人去把降压药减半。

因此,在对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时,放开二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立即全面无条件放开生育,并在生育率再次下滑到更替水平之际,像几乎所有其他低生育率国家一样,实施鼓励生育的措施,让中国回到正常的生育状态,确保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这不是极端的建议,而是维持民族繁衍最终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再拖延。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第2篇

20130802,,有媒体报道“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有望近期重启,或于今年底或明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记者昨日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单独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正在研究当中。

(((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姑妈舅舅等称谓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上,当一些孩子在独宠中逐渐走上任性唯我、人格缺失,当一对对年轻夫妇不得不赡养起四位老人和一个幼子,当工厂开始面临招工困难和逐渐减少的“人口红利”,当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男女比例失衡、“老龄化”“少子化”并存的局面时,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该有所改变了。

正如人口学专家穆光宗所说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和国家至少存在“六大风险”――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婚姻冲突风险、家庭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和国防风险。规避上述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原有政策和民众利益间找到一个均衡点,采取人性化和符合民情、民意、民权的方式,积极改进国民生育指导和规划。

其实,适当的人口增加,并不一定导致资源短缺和发展受限。邻国日本就是一个正面例子,其人口密度远超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更相形见绌,但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已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各地的人口调查数据已充分证明,我国的人口低生育水平已相当稳定且开始向过低方向演进。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愈发严峻。对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适时调整,正逐渐成为一个共识。

不过,冷静地说,调整幅度和实施“窗口时机”似乎还有待斟酌。其中,关键在于还有一些更为紧迫的人口问题。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主要面临出生缺陷比较突出、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此,有关方面呼吁,在人口总体数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加大)))

朱列玉称,实行计划生育后30多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人口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人口出生率或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形势下制定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条件发生改变,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成为制约人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当前低生育水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朱列玉称,一胎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短缺、消费不足;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胎政策还会造成传统文化伦理观和习俗的弱化甚至消亡。

朱列玉还称,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质上是反向歧视。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群体是中产阶级。是相对高素质的人群,他们即使有生二胎的意愿,即使能够给子女提供较为优良的生存环境与教育资源,却不能多生育。而其他的群体却可以多生育。长此下去,不利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另外,失独家庭的产生也是一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现象。有媒体报道,这样的家庭达上百万之巨。人口学的专家估算,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变,未来可能会有数百万的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身年龄偏大,再生育机会渺茫;越逢亲人团聚的节假日越伤感,只好躲亲避友;年老体衰,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失去的是生活的依靠,失去的是精神的寄托,失去的是最基本的赡养保障。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失独现象必将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朱列玉称,《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已过去30多年,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已经得到缓和。相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一些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如前所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较低,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已经到了调整计划生育具体政策的时候。因此,他建议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城市与农村,一律允许生二胎。

关于调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允许生二胎的建议(全文)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第一次以公开信的形式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此事件为标志,我国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将1970年代“最多两个”的政策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女政策。该公开信同时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这30多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人口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人口出生率或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形势下制定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条件发生改变,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成为制约人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当前低生育水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计划生育政策要与时俱进。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帮助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由于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人口必然要受到生产资料的影响,人口的增殖是受到限制的,因此,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急剧的人口增长,必然会引起对于生产资料的某种程度上的争夺,这也是战争、饥荒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往往是盛世乱世相继。盛世带来的往往是人口的大量增殖,而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大量人口的生存问题就会凸显,此时就容易出现社会动荡,进入乱世。可以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特定时期下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良方。“计划”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制订行动的方案,以规划未来”。那么,计划生育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制定生育政策的时候,要未雨绸缪。在三十年前,计划生育意味着要少生,实行一胎政策。而在今天,计划生育则意味着要放开一胎政策,允许生二胎。

二、一胎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危机。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过两代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一个漏斗型的状态,呈“四二一”结构,即四个老人,中间是一对小夫妻(第一代独生子女),下面是一个孩子(第二代独生子女)。当第二代独生子女结婚成家的时候,他们一个人面对6个老人,那么小两口就要面对12个老人。这对年轻的夫妇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国家的养老负担也在日益加重。《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近半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养老金制度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本质上,养老问题可以还原为劳动问题。因为只有投入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国家也才能从中抽取税收用于社会运转,并补贴给养老。而要劳动多,社会就必须保持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劳动年龄的人口,只有这样,创造财富的过程才不会中断。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年轻的劳动人口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越轻。假如中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随着劳动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现有养老体系有崩溃之虞,到时人们可能将老无所依。

三、一胎政策导致劳动力短缺、消费不足。

一胎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有进一步蔓延到全国的趋势。劳动力的短缺,意味着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影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社会作为整体,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不仅是人均消费能力不足,而且是消费者数量不足。有学者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减少了上亿消费人口,丧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孩子出生,到20岁之前一直是单纯的消费者,婴童经济所带动的一个庞大产业链,对于内需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二战后,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婴儿潮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年轻劳动力,而迎来了几十年高消费、高增长的“黄金时代”。

四、一胎政策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男孩):100(女孩)。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100。换而言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严重失衡。这是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思想影响下,人们更倾向于生男孩。当前,B超检测胎儿性别非常简单。许多人怀孕4个月后,通过B超鉴定胎儿性别,男胎保留,女胎引产。这导致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不平衡。根据我国的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在农村,夫妻双方第一胎是女孩的话,可以生育第二胎,而第二胎往往成为育龄夫妇生男孩的唯一合法机会。这更加强化了育龄夫妇通过B超检测胎儿性别和有选择性的堕胎来避免生下女孩的动机,进一步造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根据专家调查的数据,二胎政策生下的儿童中,男孩和女孩的比例高达143:100。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两千多万。有专家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到时,“婚姻梯度挤压现象“就会凸显。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就会从低年龄女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别的地区发展,“城里哥找乡下妹”。婚姻挤压之痛不仅在于产生多少光棍‟,更在于其后果主要由贫困人口承担。由于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比城市严重,今后“剩男”将更加沉积于边远贫困地区。贫穷又无子嗣的男性剧增,可能会增加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五、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质上是反向歧视。

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群体是中产阶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收入较高,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职业较好,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单位。但是一旦他们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他们将失去体面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因此,即使他们有生二胎的意愿,他们也不敢跨越高压线。而由于很多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他们是大胆地生。这实质上是一种反向歧视。相对高素质的人群,即使有生二胎的意愿,即使能够给子女提供较为优良的生存环境与教育资源,却不能多生育。而其他的群体却可以多生育。长此下去,不利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一胎政策造成传统文化伦理观和习俗的弱化甚至消亡。

第一代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其亲属称谓中就少了兄弟姐妹,晚辈中就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第二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谓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曾有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上有一道关于家庭称谓的结构图让孩子们填写,一些独生子女填不完整,回去问父亲: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兄弟的子女叫什么?爸爸姐妹的子女叫什么?妈妈兄弟的子女又叫什么?独生子女语境中传统亲属称谓的缺失,使这个庞大群体面临着“六亲不认”的尴尬,同时,也会引起亲戚观念的淡漠。在中国传统社会,每个人在家族或家庭关系中的位置有长幼、高低、尊卑的区别。中国传统家庭中亲属称谓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家庭等级关系,因此,通常有长幼、尊卑、亲疏之别。一旦亲属称谓出现断裂残缺,传统的文化伦理观必将弱化,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必然受到冲击。中国各地民俗丰富,多姿多彩。一年中,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腊

八、除夕等节日,甚至大部分节气都各有一套相对应的民俗程序,而这些民俗活动往往需要阖家老小一起参与,人多才热闹。如今,随着家庭成员的单一化,这些民俗活动似乎也越来越冷清,甚至可能会慢慢消失。

七、一胎政策导致大量失独家庭的产生。

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因为总有一定的风险比例,让这些家庭中的一部分将来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产生是一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现象。有媒体报道,这样的家庭达上百万之巨。人口学的专家估算,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变,未来可能会有数百万的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身年龄偏大,再生育机会渺茫;越逢亲人团聚的节假日越伤感,只好躲亲避友;年老体衰,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失去的是生活的依靠,失去的是精神的寄托,失去的是最基本的赡养保障。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失独现象必将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八、一胎政策导致治疗一些需要骨髓移植的疾病的困难。

骨髓移植是指将他人骨髓移植病人的体内,使其生长繁殖,重建免疫和造血的一种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法,除了可以根治白血病以外,还能治疗其它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红细胞异常症、血浆细胞异常症等以及淋病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重症放射病等许多不治之症。骨髓移植分为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易复发,在临床上较少采用。目前骨髓移植还是首选异体的骨髓进行移植。而在异体骨髓移植中,选择适合的供体时,首选是兄弟姐妹。独生子女,一旦患有需要骨髓移植才能根治的疾病,有可能面临找不到合适的骨髓配型的困境,其疾病将得不到根治。

九、实行二胎政策,有利于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

俗话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全家的重心和希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因此,独生子女容易患上唯我独尊、礼让意识淡薄、生活能力低下等“独生子女病”。而实行二胎政策,更有利于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特别是兄弟姐妹间的的教育影响作用,更有利于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尤其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学校与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现象也不会那么常见,如孩子上学,可能不再需要父母接送,而是兄弟姐妹之间结伴而行。这样孩子可以更加自由健康地成长。

十、建议: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一律允许生二胎。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第3篇

20130802,,有媒体报道“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有望近期重启,或于今年底或明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记者昨日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单独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正在研究当中。

(((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当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姑妈舅舅等称谓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上,当一些孩子在独宠中逐渐走上任性唯我、人格缺失,当一对对年轻夫妇不得不赡养起四位老人和一个幼子,当工厂开始面临招工困难和逐渐减少的“人口红利”,当全社会不得不面对男女比例失衡、“老龄化”“少子化”并存的局面时,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确实该有所改变了。

正如人口学专家穆光宗所说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和国家至少存在“六大风险”――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婚姻冲突风险、家庭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和国防风险。规避上述风险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原有政策和民众利益间找到一个均衡点,采取人性化和符合民情、民意、民权的方式,积极改进国民生育指导和规划。

其实,适当的人口增加,并不一定导致资源短缺和发展受限。邻国日本就是一个正面例子,其人口密度远超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更相形见绌,但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已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事实上,进入新世纪,各地的人口调查数据已充分证明,我国的人口低生育水平已相当稳定且开始向过低方向演进。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由此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愈发严峻。对我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适时调整,正逐渐成为一个共识。

不过,冷静地说,调整幅度和实施“窗口时机”似乎还有待斟酌。其中,关键在于还有一些更为紧迫的人口问题。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人口计生工作主要面临出生缺陷比较突出、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此,有关方面呼吁,在人口总体数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加大)))

朱列玉称,实行计划生育后30多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人口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人口出生率或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形势下制定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条件发生改变,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成为制约人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当前低生育水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朱列玉称,一胎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短缺、消费不足;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进而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胎政策还会造成传统文化伦理观和习俗的弱化甚至消亡。

朱列玉还称,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质上是反向歧视。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群体是中产阶级。是相对高素质的人群,他们即使有生二胎的意愿,即使能够给子女提供较为优良的生存环境与教育资源,却不能多生育。而其他的群体却可以多生育。长此下去,不利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另外,失独家庭的产生也是一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现象。有媒体报道,这样的家庭达上百万之巨。人口学的专家估算,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变,未来可能会有数百万的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身年龄偏大,再生育机会渺茫;越逢亲人团聚的节假日越伤感,只好躲亲避友;年老体衰,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失去的是生活的依靠,失去的是精神的寄托,失去的是最基本的赡养保障。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失独现象必将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朱列玉称,《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已过去30多年,我国的人口增长问题已经得到缓和。相反,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一些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如前所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较低,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已经到了调整计划生育具体政策的时候。因此,他建议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城市与农村,一律允许生二胎。

关于调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允许生二胎的建议(全文)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第一次以公开信的形式倡导“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此事件为标志,我国进一步收紧生育政策,将1970年代“最多两个”的政策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和独生子女政策。该公开信同时富有远见地提出,“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这30多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人口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转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人口出生率或育龄妇女生育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形势下制定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条件发生改变,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成为制约人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持计划生育政策、保持当前低生育水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计划生育政策要与时俱进。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帮助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由于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人口必然要受到生产资料的影响,人口的增殖是受到限制的,因此,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急剧的人口增长,必然会引起对于生产资料的某种程度上的争夺,这也是战争、饥荒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往往是盛世乱世相继。盛世带来的往往是人口的大量增殖,而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大量人口的生存问题就会凸显,此时就容易出现社会动荡,进入乱世。可以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特定时期下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良方。“计划”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是“制订行动的方案,以规划未来”。那么,计划生育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制定生育政策的时候,要未雨绸缪。在三十年前,计划生育意味着要少生,实行一胎政策。而在今天,计划生育则意味着要放开一胎政策,允许生二胎。

二、一胎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危机。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过两代独生子女政策之后,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一个漏斗型的状态,呈“四二一”结构,即四个老人,中间是一对小夫妻(第一代独生子女),下面是一个孩子(第二代独生子女)。当第二代独生子女结婚成家的时候,他们一个人面对6个老人,那么小两口就要面对12个老人。这对年轻的夫妇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国家的养老负担也在日益加重。《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近半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养老金制度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养老金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本质上,养老问题可以还原为劳动问题。因为只有投入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财富,国家也才能从中抽取税收用于社会运转,并补贴给养老。而要劳动多,社会就必须保持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劳动年龄的人口,只有这样,创造财富的过程才不会中断。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年轻的劳动人口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越轻。假如中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随着劳动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我国现有养老体系有崩溃之虞,到时人们可能将老无所依。

三、一胎政策导致劳动力短缺、消费不足。

一胎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下降、年轻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有进一步蔓延到全国的趋势。劳动力的短缺,意味着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影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制造行业的竞争力。

社会作为整体,人口决定消费,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决定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不仅是人均消费能力不足,而且是消费者数量不足。有学者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减少了上亿消费人口,丧失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孩子出生,到20岁之前一直是单纯的消费者,婴童经济所带动的一个庞大产业链,对于内需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最重要的是,这种拉动作用是可持续的。二战后,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婴儿潮拉动了消费,提供了年轻劳动力,而迎来了几十年高消费、高增长的“黄金时代”。

四、一胎政策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男孩):100(女孩)。联合国设定的正常值为(103107):100。换而言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严重失衡。这是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思想影响下,人们更倾向于生男孩。当前,B超检测胎儿性别非常简单。许多人怀孕4个月后,通过B超鉴定胎儿性别,男胎保留,女胎引产。这导致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不平衡。根据我国的现行生育政策的规定,在农村,夫妻双方第一胎是女孩的话,可以生育第二胎,而第二胎往往成为育龄夫妇生男孩的唯一合法机会。这更加强化了育龄夫妇通过B超检测胎儿性别和有选择性的堕胎来避免生下女孩的动机,进一步造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根据专家调查的数据,二胎政策生下的儿童中,男孩和女孩的比例高达143:100。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两千多万。有专家测算,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到时,“婚姻梯度挤压现象“就会凸显。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就会从低年龄女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别的地区发展,“城里哥找乡下妹”。婚姻挤压之痛不仅在于产生多少光棍‟,更在于其后果主要由贫困人口承担。由于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比城市严重,今后“剩男”将更加沉积于边远贫困地区。贫穷又无子嗣的男性剧增,可能会增加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危及婚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五、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质上是反向歧视。

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比较好的群体是中产阶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收入较高,认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职业较好,工作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单位。但是一旦他们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他们将失去体面的工作和良好的生活。因此,即使他们有生二胎的意愿,他们也不敢跨越高压线。而由于很多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他们是大胆地生。这实质上是一种反向歧视。相对高素质的人群,即使有生二胎的意愿,即使能够给子女提供较为优良的生存环境与教育资源,却不能多生育。而其他的群体却可以多生育。长此下去,不利于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一胎政策造成传统文化伦理观和习俗的弱化甚至消亡。

第一代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其亲属称谓中就少了兄弟姐妹,晚辈中就没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第二代独生子女的亲属称谓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妈曾有过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小学三年级的课本上有一道关于家庭称谓的结构图让孩子们填写,一些独生子女填不完整,回去问父亲: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兄弟的子女叫什么?爸爸姐妹的子女叫什么?妈妈兄弟的子女又叫什么?独生子女语境中传统亲属称谓的缺失,使这个庞大群体面临着“六亲不认”的尴尬,同时,也会引起亲戚观念的淡漠。在中国传统社会,每个人在家族或家庭关系中的位置有长幼、高低、尊卑的区别。中国传统家庭中亲属称谓所表现的中心内容,更多的是一种家庭等级关系,因此,通常有长幼、尊卑、亲疏之别。一旦亲属称谓出现断裂残缺,传统的文化伦理观必将弱化,传统的家庭伦理秩序必然受到冲击。中国各地民俗丰富,多姿多彩。一年中,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腊

八、除夕等节日,甚至大部分节气都各有一套相对应的民俗程序,而这些民俗活动往往需要阖家老小一起参与,人多才热闹。如今,随着家庭成员的单一化,这些民俗活动似乎也越来越冷清,甚至可能会慢慢消失。

七、一胎政策导致大量失独家庭的产生。

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灾祸使父母失去了独生子女,人们把这样的家庭称为失独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因为总有一定的风险比例,让这些家庭中的一部分将来成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产生是一胎政策下产生的一种现象。有媒体报道,这样的家庭达上百万之巨。人口学的专家估算,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变,未来可能会有数百万的失独家庭。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上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身年龄偏大,再生育机会渺茫;越逢亲人团聚的节假日越伤感,只好躲亲避友;年老体衰,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失去的是生活的依靠,失去的是精神的寄托,失去的是最基本的赡养保障。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失独现象必将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八、一胎政策导致治疗一些需要骨髓移植的疾病的困难。

骨髓移植是指将他人骨髓移植病人的体内,使其生长繁殖,重建免疫和造血的一种治疗方法。骨髓移植已成为许多疾病的唯一治疗方法,除了可以根治白血病以外,还能治疗其它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红细胞异常症、血浆细胞异常症等以及淋病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症、重症放射病等许多不治之症。骨髓移植分为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易复发,在临床上较少采用。目前骨髓移植还是首选异体的骨髓进行移植。而在异体骨髓移植中,选择适合的供体时,首选是兄弟姐妹。独生子女,一旦患有需要骨髓移植才能根治的疾病,有可能面临找不到合适的骨髓配型的困境,其疾病将得不到根治。

九、实行二胎政策,有利于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

俗话说:“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全家的重心和希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因此,独生子女容易患上唯我独尊、礼让意识淡薄、生活能力低下等“独生子女病”。而实行二胎政策,更有利于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可以充分发挥家庭、特别是兄弟姐妹间的的教育影响作用,更有利于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尤其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学校与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现象也不会那么常见,如孩子上学,可能不再需要父母接送,而是兄弟姐妹之间结伴而行。这样孩子可以更加自由健康地成长。

十、建议: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一律允许生二胎。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第4篇

生育政策调整提速

上周某相关部门内部会议上,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将加快步伐调整生育政策,逐步、全面放开二胎生育限制。他同时表示,二胎政策不会一下子放开,而是要根据社会配置的承受能力逐步放开,但目标是全面放开二胎。

近年来,放开二胎的呼声日渐强烈。在网络上,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话题总能引来热议。不光是普通民众,许多知名学者、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尽快调整生育政策,放开二胎生育限制。

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王名等多次向全国两会上交议案和提议,建议尽快放开二胎限制。

呼声背后是中国已然变化的人口形势。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经各路人口学者分析计算,已经勾勒出一幅令人担忧的人口图景:中国60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并且还在迅速增加;而0~14岁的少儿占总人口比例迅速下降,五年下降6.29个百分点,达到

16.6%的新低。

根据联合国[微博]制定的标准,一个社会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即为老龄化社会;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0~14岁人口占比15%至1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结构特征。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面临严峻的养老困局。

尽管如此,生育政策调整的步伐却相当缓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不光是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一直没有变化,即使是生育政策的微调也是幅度小,步伐缓。

以双独生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二胎)为例,大部分省份在上个世纪末实施,河南省迟至2011年年底才实施,比其他省份晚实施十年左右。晚实施的原因自然是担心人口增长过快,而根据河南省社科院的专题调研,实行双独生二胎政策后,总人口超过一亿人的河南省人口最高仅能增加1.8万人。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生育间隔问题,山东省是全国最后一个取消生育间隔的。从1988年出台《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要求二孩生育女方需年满30周岁,到今年6月份修正该条例取消生育间隔,这一政策持续了25年。

单独生二胎政策,虽然传言很多,但一直没有实施。广东省曾于两年前申请放开单独生二胎政策,至今未见获批。就全国范围而言,

往往是一波放开二胎的呼声或是传言刚起,立刻就有不同级别的部门人士辟谣并重申,中国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就单独生二胎政策放开,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表示:“动比不动好”。

此前顾宝昌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政策调整的步伐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现在的形势是越拖越被动,越拖问题越难以解决。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放开单独生二胎政策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件大事,虽然可能因为这个政策实际增加的人口数量有限,但是要看到,这个政策的变化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在人口发展处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作出了政策调整。

人口学者梁中堂则对单独生二胎政策持怀疑态度。“单独生二胎只是生育政策的微调,事实上中国的生育问题关键是取消生育限制,让老百姓自己选择的问题。我担心有了这个微调之后,又可以以此为理由,很多年不再调整生育政策。”

老龄化之困VS生育率反弹之忧

“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历史来看,此次单独生二胎政策放开算是一次进步。但是从现实需要来看,仅仅放开单独生二胎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中国人口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口学者表示。

根据《大国空巢》作者、人口学者易富贤估算,“单独生二胎”从理论上最多让这批受益人群多生不到200万孩子。如果考虑到“八零后”相对较低的生育意愿,真正能够增加的人口还会更少。

上述人口学者评价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再到全面放开二胎,这条生育政策调整的路线图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提出,决策层也有所考虑,但直到今日,单独二胎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政策调整过于保守了。

生育政策调整步伐缓慢,老龄化速度却持续攀升。根据统计,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赡养比将达到2:1,即两个劳动年龄人口赡养一个老年人。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之所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就在于普遍存在的对未来养老之忧。

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几十年不变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担心生育政策放开引起生育率的反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在

1.2左右,大大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根据历年来在江苏、湖北、北京等地进行的生育意愿调查,由于生育成本等原因,人们的生育意愿并不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江苏进行的调研表明,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人群真正生育了二胎的仅占三成左右。

易富贤表示,从国际经验看,新加坡、韩国、伊朗等国家都实行

过提倡二胎的政策,结果证明是失败的,目前新加坡、韩国的生育率徘徊在0.9~1.2的超低水平上,伊朗2011年的生育率也仅有1.64。从国内经验看,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地的农村地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二胎方案”,到现在生育率全部低于1.6。

“现在形势严峻,如果在政策调整上再像过去那样缓慢,我担心已经没有很多机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上述人口学者昨日表示。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第5篇

独生子女等于三家人看着一个孩子,那不宝贝才怪呢,每个家庭都是对孩子嘘寒问暖百依百顺,这方面老人表现特别突出,有的老人甚至因为看不惯小两口管孩子,而和小两口发脾气急眼的,小两口怕惹老人生气也只好对孩子的很多调皮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太少了,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个孩子的身上了,要不有句话叫:第一个孩子看着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的说法呢。孩子自己呢也会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觉得这么多人关注着自己,自己就像小皇帝一样有权威,不可避免的会养成任性的习惯。而二个孩子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之间会有比较看看谁乖巧董事,大人适当的表扬好的激励落后的,孩子不自觉地就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了。很多独生子女的童年都是一个人在房子里面跟不会说话的公仔玩具说话,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是上班族,孩子的童年不是一个人就是跟着爷爷奶奶,从小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独生子女,更是被老人家溺爱成性,现在的很多幼小衔接问题也是由于孩子从小没有和其他小朋友共处的机会,所以会恐惧。生二胎对于孩子来说,童年里面有个小伙伴儿,一胎孩子会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保护好弟弟妹妹,是弟弟妹妹的榜样,而小孩子则会更加有安全感,也更懂得如何跟自己的哥哥姐姐相处。 (2)、比独生子女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和分享

一些80后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出来工作,不愿意参与社会发展,他们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温暖怀抱里长大,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普遍下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是淡漠。如果生二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就会减少,也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分享和爱。 (3)、在赡养父母和家庭问题上孩子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结婚后都是两个人肩负着4个老人的赡养,虽然很多家长在退休后已经不需要子女来赡养,但是还是有很多疾病等不可预估的问题,给子女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家里面有兄弟姐妹,会感觉压力没那么大,而且在遇到家庭问题的时候,互相有个依靠。

二、丰富的育儿经验可以再次利用

养育第一个孩子,爸妈基本都是在探索实践中摸索育儿方法,手忙脚乱的查书、查资料、请教有经验的专家和过来人姐妹等等,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父母的育儿经验也是越积越多,在孩子生病护理方面、幼儿早教方面、良好习惯培养方面都成了专家级人物,如果再生育孩子,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都会充分再利用起来,也会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三、以后照顾老人可以有更多帮手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现象谁也避免不了,老了病了就需要有人照顾,照顾的重任基本就全落到了孩子的身上,照顾一天两天还行,时间长了就有问题了,孩子自己还要工作,日夜陪护身体也吃不消,这些还可以坚持的话,要是两位老人同时生病,那就真的分身乏术了,雇用陪护费用太高,本来老人生病住院就需要很多钱,双管齐下,一般家庭很难承受得起,要是孩子多一点,可以最大程度的分担这些事情。前一段时间,我朋友的老妈住院,朋友兄妹三个轮流上阵,有出钱的有陪护的有送饭的,就这样还把朋友累得够呛,要是独子真不敢想象。

四、减少孩子遭遇天灾人祸带给父母的创伤

前一段时间震区干部冯翔的自杀,就曾经引发了要不要生二胎的讨论,痛失独子是至冯翔自杀的直接原因,他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赋予了太多的期待,孩子死后他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消失了,活着成了痛苦的折磨,死亡反而成了最佳选择,假设冯翔还有别的孩子,那他是不是会转移一下注意力,把精力暂时放到另一个孩子的身上,让时间冲淡痛苦的记忆,从而鼓起生的勇气,选择活下去继续自己做父亲的责任?生活在大千世界,人就有遇到各种事情的可能,地震、生病、车祸、自杀等等,都能夺去人的生命,独子家庭面对这种种意外,就更多了一份难以承受之痛,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一对老夫妻的儿子是警察,儿子结婚后媳妇孝顺贤惠,老两个满心高兴,就等着抱孙子了,可是没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就在儿媳怀孕六个多月的时候,儿子在一次出警的时候因公殉职了!老两口年事已高已经没有了生育的可能,所有的希望就是儿媳肚子里的孩子了,事情发生后老两个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儿媳妇跪下了,哀求她保留下肚子里的孩子。儿媳妇思前想后,为了自己的以后还是断然去医院做了人流,老两个以后的生活可想而知了,总之天伦之乐已经和他们无关了,这要是孩子多,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五、 第一胎的很多用品再利用,养育成本降低

现在都讲究科学育儿,给孩子买的用品马虎不得,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父母有经济能力,就往名牌上靠,名牌之所以成为名牌,就是因为质量好,这一个孩子用着还没变样就已经小了淘汰了,如果再遇到爱购物的疯狂败妈,造成的浪费就更加不计其数,我感觉自己已经算是很理智的妈妈了,现在看看孩子淘汰的用品玩具也不少了,像是防辐射衣、孕妇装、童车、童床、电动车、学步车这些价格都是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物品,还有孩子衣物、早教用品等等,玩具更是不计其数,满满的堆在了储藏室里成了“鸡肋”,严重的浪费,如果再生一个孩子,这些用品就可以再利用一次,物品的价格就可以打五折计算,那岂不是减少了很多浪费。

六、孩子互相帮忙应对社会各种挑战

有句话叫“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我认为这里的出门是指远走他乡,这样以来大部分人一般都是在家的时间多,所以这手足的重要性就非常明显了,在生活中最能互相帮助贴心付出的,也就属兄弟姐妹了,如果是独生子的话,这兄弟姐妹拼死相助的待遇就享不到了,而朋友的相助大部分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再说能长期相助的也不多。现在的社会讲究携手并进,单打独斗非常不利于个人生存发展。

七、满足各个家庭的“好”愿望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

放开二胎政策影响范文第1篇2 013年两会提案中要求放开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盛,但绝大部分提案都只要求放开二胎,唯有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