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第1篇
任编辑:admin 教学对象:中预、初一学生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
1、初步了解电动模型飞机的构造和飞行原理。
2、学习一些常用名词和术语。
3、初步知道副翼、螺旋桨、尾翼的作用。
技能:
1、学习正确运用砂皮板打磨加工零部件的技能。
2、掌握副翼、方向舵、升降舵的调整方法。 教学重点:电动模型飞机的飞行原理及各部件的作用。 教学难点:上反角加工胶接及飞行调整。 教 具:电动模型完成机2架、自制挂图。 材 料:电动模型飞机套材,双面胶,KT板。 工 具:砂皮板,美工刀,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出示:电动模型飞机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架什么模型飞机?(电动模型飞机) 介绍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电动模型飞机的制作及飞行调整。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架模型飞机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板书课题,学生观察模型
随学生答问,板书模型各部分名称:机翼、尾翼、机头、机身、起落架、电动机、螺旋桨
二、深入
这架电动模型飞机,看似简单、容易飞行,但按照竞赛要求飞直线距离,就有相当的难度。怎样才能让它飞得又直又远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讨。(自由回答) 归纳(四个条件):
1、较小的阻力;
2、良好的安定性;
3、均衡持久的动力;
4、做工精良的模型飞机。
三、指导
如何达到上面四个目标条件,我们逐个进行分析:
1、利用美工刀和砂皮板,将各零部件多余的边角毛刺处理掉,使模型外表面整洁光滑,这样,才能减小飞行阻力。注意采用单向打磨法(示范)。
2、飞行安定性与上反角、尾力臂及模型左右对称性有关,还和各部件的平整度有关。
(解释上反角、尾力臂定义)
3、均衡持久的动力,必须有相对平稳的电压电流和优质的螺旋桨匹配完成。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电池的放电特性。
展示:干电池、镍镉电池放电曲线图
讲解:干电池放电随时间延长,电压、电流逐步下降。镍镉电池在开始放电的瞬间,电压、电流峰值猛然下降,之后会有一个较长的平台期。本模型使用的是镍镉电池。
螺旋桨依靠电机驱动,把空气排向后方,产生动力,推动飞机前进。
4、模型制作的方法、过程:
(1)细看说明书,辨别各部件的上下左右方向。 (2)打磨加工零件的边角。
(3)加大上反角(粘贴三角形发泡塑料) (4)最为关键的一步精密对接。
提问:上反角加大后,机翼对接缝隙变大,如何解决? 示范、讲解:单向打磨法,保证对接斜面平整,避免出现圆弧形。
(5)总装顺序:起落架机翼平尾(划中心线)垂尾螺旋桨。
(6)检查与校正:分别用前视法、侧视法观察检查,并进行调整,做到机翼平整、两边上反角对称。
四、制作实践
学生每人一套材料,独立加工装配。教师巡回观察,个别辅导。 下课前完成制作。
『第二课时』
五、讲解飞行练习要求
1、场地与飞行区:相当于300米跑道操场大小的场地。在场地的上风区位置放飞。
2、分组:四人一组,互助和交流讨论,共用一个充电盒。
3、注意事项:排队入场,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
六、讲解飞行与调试方法
1、竞赛规则:顺风放飞,场地15米宽、80米长,飞行穿过底线中间5 米宽的门得满分。
2、放飞手势:手臂自然弯曲上举,持模型飞机在耳侧与头顶平齐(示范),机身与水平面呈负2~3度夹角,顺风笔直向前推出。
(学生练习:徒手,4~5次)
3、飞行调整方法、原理:
副翼向下偏转调整,可增大机翼升力。
升降舵上下偏转调整,改变模型飞行迎角,达到俯仰平衡和预定的飞行性能。
方向舵左右偏转调整,调整航向。
七、飞行实践
1、将模型内电池的电量放光,然后充电,每次不超过20秒。
2、按照练习过的方法手持模型,打开电源开关,等待2~3秒(避开最大放电电流),然后笔直向前投掷。
3、观察飞行轨迹,并及时追回模型。
4、讨论、分析飞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 5、再次试飞,验证调整效果。
6、每人反复试飞3~4次,争取达到最佳飞行效果。 (学生飞行练习时,老师逐个进行个别指导帮助)
八、结束小结
1、主要知识点:电动模型飞机的构造;电池的放电特性;电机与螺旋桨的做功原理;飞机稳定性的调整原理。
2、主要技能: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放飞模型的投掷技巧及飞行调整方法。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第2篇
橡筋动力飞机“雷鸟”橡筋动力飞机的制作
胡东 教学内容:
“雷鸟”橡筋动力飞机的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橡筋动力飞机的飞行原理和历史背景。
2、掌握橡筋动力飞机的调试和飞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雷鸟”橡筋动力飞机 1015个,磨砂纸1015个。
学生准备:尺子、笔。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嫦娥三号视频播放。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师: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三乙火箭成
功发射。我国的航天事业日益发展,看得我们热血沸腾。同学们也有航天梦,看!这是我们同学做的火箭! 师,除了火箭,同学们还制作了飞机,他们乘着飞机的翅膀,向着梦想前进!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雷鸟”橡筋动力飞机。
板书:橡筋动力飞机
二、合作探究,巧手制作
(一)整体介绍
师:橡筋动力飞机是靠储存在橡筋内的能量带动螺旋桨转动产生拉力而使飞机上升的模 型。(模型在手)
主要零件:左右机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螺旋桨、翼台、机翼压片、机翼定型片、尾
翼座、尾钩、杆身、贴纸、双面胶、 “0”形圈、动力橡筋。
(课件展示图片、名称,学生看完后指认放好)
(二)小组分工
师:飞机的制作分为:
1、机翼制作。
2、机身打磨。
3、机翼安装与固定。
4、尾翼安装。
5、总装。请每个小组长合理安排好每个人负责的部分。完成后请坐端正示意。
(课件播放各部分完成图片)
(三)讲解示范
1、机翼制作(动态视频)
首先,我们将机翼沿压痕轻折,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机翼成为凹凸型翼型。(凹凸型翼型升力最大)然后,我们向上轻折机翼翼尖前的压痕,以确定机翼的上升角造型。(上反角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机翼的横侧安定性)接着,把双面胶贴在定型片凹的一面,并将其紧密嵌入裂口中,完成机翼的定型。最后,我们对机翼进行加固、修整。把加强胶带贴在机翼的的背面。再用尺子,轻轻地对机翼的前缘进行适当的打磨,这样可以减少飞行中的摩擦阻力。
师:在这制作过程中,你觉得哪一点想提醒一下你的同伴呢? 注意事项:
①折压痕时要轻折。
②贴双面胶时,要贴在凹进去的一面。
③定型片嵌入时,边沿与机翼边沿对齐。
④机翼前缘要轻轻打磨。
2、 机身打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自学并操作。 师:为什么要对机身进行打磨呢? 师:量出7cm的作用是什么呢?
3、 机翼的安装与固定(教师操作演示)
首先,拿出翼台,弧度向下的一面朝里,穿在机身上,翼台的前端空出7cm。 然后,贴上双面胶,拨双面胶时,要先拨一面,贴上后,再拨另一面。
接着,将一机翼沿翼台弧度紧贴到翼台的半边,再将另一机翼用同样的方法粘贴,两机翼中间尽量不要有空隙。
最后,将固定机翼的压片放上,并将橡筋套在翼台前后的钩子上,以绑定机翼。 师:你觉得哪个步骤很关键呢?
注意事项:
①穿翼台时,方向要对,前端空7cm。②两机翼中间不要有空隙。
4、 尾翼安装(课件图片加文字说明)
① 零件部分。
②在尾翼座底部贴上双面胶。
③粘上水平尾翼,左右对称。
④尾翼座左侧较宽的这面贴上双面胶。 ⑤粘上垂直尾翼。 ⑥完成。
5、 总装
师:最后我们把各部分安装在一起,在机头部分安装螺旋桨,机身后端先把尾钩插入,钩朝后,再装上尾翼。接着,将动力橡筋在螺旋桨和尾钩上绕4圈,注意橡筋结要放在尾钩附近。
三、调试试飞,飞向蓝天
1、 调整重心,及检视模型。
师:看着同学们小有成果,我们一起来调试一下,准备试飞。 (课件播放运动进行曲,同学排队图片)
师:首先,检测一下重心,用拇指和中指顶住机翼腹部,正确的重心位置一般在凹槽略靠前处。再来检视模型,看是否左右对称,没有任何扭曲现象。
2、 小动力飞行。
师:橡筋动力飞机应首先通过小动力飞行来了解飞行性能。具体方法是将螺旋桨按顺时针方向绕100圈左右,一手捏重心位置,一手扶住螺旋桨,迎风右倾45°左右投出。
3、 大动力飞行。
比赛规则:飞机留空时间计时,时间最多为第一。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展示了你们优秀的动手操作能力,向着航空的梦又进了一步。期待着在未来航空的领域有你的身影!
板书设计:
橡筋动力飞机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第3篇
Q: “gold silver truck”
D1: “Shipment of gold damaged in a fire”
D2: “Delivery of silver arrived in a silver truck” D3: “Shipment of gold arrived in a truck” IDF (Select Keywords) a = in = of = 0 = log 3/3 arrived = gold = shipment = truck = 0.176 = log 3/2 damaged = delivery = fire = silver = 0.477 = log 3/1 8 Keywords (Dimensions) are selected arrived(1), damaged(2), delivery(3), fire(4), gold(5), silver(6), shipment(7), truck(8)
1、 最初的猜测
2、 检索出一个文档:d2(relevant)
3、 检索出二个文档:d2 (relevant) & d1
4、 检索出三个文档:d2, d1 (non-relevant) & d3
5、 与用户交互, 查找出两个文档:d2 & d1(non-relevant)
方法1:
R 0.0.
n r
0.
0.
N
结果:
方法2:
方法3: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第4篇
雷达模型
广东省 惠州市 龙门县 龙田中学 潘卓辉
制作背景 : 初中物课及初中生物课堂上, 都会出现雷达的概念, 许多学生都对雷达感兴趣, 但又对雷达缺少直观感性的认识 , 所以制作此教具用于直观教学. 制作原理:
使用力学电学原理,使用废旧风扇而制作出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具,很有现实意义。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第5篇
若用X(a,b)确定二维平面上点X的位置,用X(a,b,c)表示三维空间中点X的位置,同理,如果D为t维文献空间,则可以用Di=(di1,di2, ..., dit)表示,其中,Di可以看成是文献空间D的第i维向量,dij为文献Di的第j个标引词的权值。
(1)文献向量的相关性
有了文献空间,每一篇文献在其中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文献的空间位置就为我们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提供了途径。从文献空间上看,两篇文献相关就是指代表这两篇文献的向量靠得很近,具体讲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夹角很小。根据向量代数中数量积计算公式有:
ab|a||b|cos
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b的模,=(a,b)为向量a和b的夹角,
cosab
|a||b|又设向量a和b的坐标分别为a={a1,a2,...,at}和b={b1,b2,...,bt},则:
costi1ti1aibiai2ti1ib2
由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在[0,90]上,其余弦值随其角度变小而增大。这一现象正好反映了文献空间中某两篇文献的相关程度的大小,即余弦值小,夹角大,则相关度低;反之,则相关度高。若余弦值为1,则夹角为零,则两篇文献完全重合,即相等。因此,可将两文献之间的相关度S(Di,Dj)定义为其夹角的余弦值,即S(Di,Dj)=cos,其中,=< Di,Dj >为文献Di,Dj之间的夹角。由于文献Di是由相应的标引词的权值来表示的,即Di=(di1,di2,...,dit),故文献之间相关度为:
S(Di,DJ)ttk12dikdjk
2dk1iktdk1jk可以设想,在一个理想的文献空间中,满足用户情报需求的文献应是紧紧地聚集在一起。但如果对一个给定文献集合的全部检索历史不了解,则很难产生出这种理想空间。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检索效果,应将文献空间中的点尽可能地分开,即对式(7-1)求最小值。
Fi1j1S(Di,Dj) (ij) (7-1) nn
式(7-1)的最小值表明空间中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将变得很小,当某篇文献与某个提问相关时,只有这篇文献被检索出来,从而保证了较高的查准率。
但这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种将点分开的方式是否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分离文献空间中的点将导致高检索效率;反之,高检索效率必将使得文献空间中的点彼此分开。
第二,式(7-1)的计算量较大,对具有n篇文献的集合而言,共需计算n2n次。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考虑使用聚类文献空间。在该空间中,文献按类集中在一起,每个类由一个类的矩心C(Centroid)来表示。
给定一个m篇文献的集合构成的文献类P,其矩心Cp定义如下:
Cp(Cdp1,Cdp2,...,Cdpt) 其中, Cdpk
同理可求出整个文献的矩心C*。
在未聚类文献空间中,其空间密度为所有文献对相关度的总和,即式(7-1)的计算结果。而聚类文献的空间密度由式(7-2)给出:
Qi1S(C*,Di) (7-2) n1mdik (k=1,2,...,t) mi1其中,C*为整个文献集合矩心,S(C*,Di)为文献Di与矩心C*的相关度。显然,式(7-2)只需计算n次。
(2)空间密度与标引性能的关系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第6篇
1微观模型在“元素”概念理解中的妙用
“元素”概念很抽象 ,而课本上只有“元素是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的说明,这简单的几个字对只是九年级年龄段学生而言就是不知所云。如何让其变得通俗易懂, 构建微观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从学生熟悉的水、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的分子入手, 是水分子微观示意图, 是氧分子微观示意图, 是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示意图。而这些物质是由许多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如图所示:一瓶水、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中的分子)。
这样学生通过微观示意图不难发现:大量不同分子中都含有许多相同的氧原子。此时,教师便可提出: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再从原子结构( 是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氧原子总称氧元素的根本原因:这些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即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按照同样的方法,学生不难理解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再上升至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不仅如此,还会拓展到“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观念的形成、“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探究等。
2微 观模型在 “计算化合物组成元素质量比和某元素质量分数”中的妙用
教材中示例“二氧化碳(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12:(162)=3:8”。如果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晰 ,学生最多只会机械模仿。怎么办呢? 不妨引入微观模型试试看。借助于二氧化碳的微观示意图( )设问: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为多少? 学生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个碳原子的相对质量与两个氧原子相对质量和的比,即12:(162)=3:8。设问:10个二氧化碳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为多少 ? 学生很快说出:3:8。追问:为什么? 学生领悟到成“正比”。再设问:由N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学生不难发现还是3:8,因为N个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总称碳元素、所有氧原子总称氧元素。学生就能融会贯通: 任意质量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也是3:8,究其原因是二氧化碳分子的内部构成决定了这种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 而二氧化碳分子的内部构成是固定不变的。同理,如果让学生计算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学生更能很快明白: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氧原子数的乘积比上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再乘以100%,即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62/(14+162)100%。要让中、下学生归纳计算化合物组成元素质量比和某元素质量分数的一般规律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了!
3微观模型在理解“化学方程式量的涵义”中的妙用
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化学方程式量的涵义”,才能真正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以“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例,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换成化学式表示为: , 再引入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 。学生观察发现: 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两边碳原子与氧原子个数分别相等,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将“”更换为“=”就成为化学方程式: 。再在方程式上引入这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 。设问: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发现是1:1:1。接着问 :你能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读出这个化学方程式 ? 学生也会很快理解: 每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再设问:当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时,它们的质量比是多少? 学生也不难理解:就是三种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12:32:44。追问:当N个碳原子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多少个氧分子,生成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 学生很快答出:都是N个。再追问:N个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碳与N个氧分子构成的氧气、N个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物质二氧化碳质量比为多少? 学生也会很快答出:12:32:44。问:为什么? 学生会答:成正比! 问:你能从质量比的角度再读出这个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更会读: 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借助物质的微观模型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化解了难点。
摘要:九年级化学中有些抽象概念和“量”的理解成为教学中的难中难。经验告诉我们,遇到再难的问题,往往回归事物的本质,就会很容易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变化,是化学学习的本质所在,微观模型的构建是回归化学学习本质的具体体现。微观模型能在这些抽象概念和“量”的理解中发挥出奇妙的效能,巧妙突破教学难点。以微观模型在“元素”概念理解、“计算化合物组成元素质量比和某元素质量分数”和理解“化学方程式量的涵义”中应用加以说明。
飞机模型比赛规则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