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雨水一农谚范文
二十四节气雨水一农谚范文第1篇
二十四节气农谚之春季部分
云南
陈华
农谚,是指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这些言简意赅的话,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描述了春季六个节气的基本谚语,为我们增加对春季耕耘、播种和物候变化的认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春季,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是万象更新的时期。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是欣欣向荣的繁花世界。经过寒冬的修整,人们又开始投入到了繁忙的春耕春播生产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农家谚语可谓生动而有趣。
立春(2月35日)
立春为“春天开始”之意。在农村,人们又把立春称作“打春”。立春虽然象征着春天的开始,但此时的气温仍然寒冷。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希望立春日呈现晴朗天气,因为农谚说得好“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这些谚语揭示了一个道理,立春的晴朗与该年的收成密切相关。
从饮食起居方面来看,立春强调早起晚睡,因为谚语是这样说的,“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另外,立春的着装也有要求,养生学强调“春捂秋冻”,就是要求春天穿的衣服不宜太少,否则会引发感冒等疾病。
雨水(2月1820日)
第 2 页 共 4 页
春天开始,冰雪融化,水分和湿气加重,雨水也逐渐增多,“春雨贵如油”道出了春天雨水的珍贵。在雨水节气,春姑娘的脚步声愈来愈近。农谚道:“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形象地说明了春雨带来的不仅是对万物的滋润,也是温暖号角在大地上的奏鸣曲。
雨水也是春季果树嫁接的黄金时期,谚语云,“雨水节,把树接。”毫无疑问,此时枝接果苗正合时节。雨水不仅适合嫁接果树,也适合种植水稻。谚语云,“雨水种落水(稻)”,说明此时种稻,顺应了节气的需要。
惊蛰(3月57日)
惊蛰为“春雷响动,惊醒蜇虫”之意。当时间的车轮走进惊蛰时节,大自然就真正活跃起来了。谚语讲得好,“春雷响,万物长。”在艳阳高照的日子里,气温回升,桃花盛开,小鸟鸣唱,雨水滴滴。尤其是惊蛰日打春雷,预示着当年必定丰收。所以农谚说“雷打惊蛰谷米贱。”此话道出了惊蛰闻雷兆丰收的道理。
惊蛰,不仅开始打雷,春耕春播也进入了繁忙时期,下面的谚语证明了这一点,“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以上关于惊蛰的农谚,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惊蛰节气为春耕春播拉开了序幕。
春分(3月2021日)
春分是太阳光由南回归线北移到赤道上的日子,所以春分为“春季平分”之意,即整个春季可以由春分一分为二。在这一天,
第 3 页 共 4 页
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相同。
春分时节下雨,预示着这一年将会有好收成。是故谚语云,“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这说明了春分下雨,确实是件好事情。
另外,春分也是越冬小麦生长旺盛的时期。农谚说得好,“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这就形象地说明了春分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清明(4月46日)
清明为“气清景明”之意。繁花似锦的春天,在清明表现得尤为突出。放眼大千世界,一片春和景明的新气象。果园中,各种花朵竞相开放;野地里,“草色遥看近却无”;树林中,鸟禽家族齐欢唱;田园中,农民点种奔波忙。总之,清明是人和大自然融合得最好的时期。
清明也是植树的最佳时期。谚语云,“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清明种下小树苗,其长势最旺最好。此外,清明也是种瓜种豆的好时节,谚语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指此时种下瓜豆,夏秋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清明也是我国民间祭祖扫墓的传统佳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列入国家法定节日的节气。近几年来,人们在清明扫墓、祭祖和踏青,已成为了寄托哀思和亲近大自然的重要行为,这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谷雨(4月1921日)
第 4 页 共 4 页
谷雨为“雨生五谷”之意。在我国北方,谷雨是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节气。谚语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是说,到了谷雨时节,既看不到雪,也看不到霜。气温回升,天气暖和。许多地方开始了采桑养蚕,农夫们早已在田里播了种,插了秧。
二十四节气雨水一农谚范文第2篇
雨水节气诗词
1、雨水节气诗词: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雨水节气诗词:春寒
(作者:王冕)
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
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
3、雨水节气诗词:春雨
(作者: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4、雨水节气诗词:临安春雨初霁
(作者: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雨水节气诗词:减字木兰花
(作者: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6、雨水节气诗词:《七绝雨水》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7、雨水节气诗词:初春小雨(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以上是小编推荐描写雨水节气的诗句的内容。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这是一年当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二十四节气雨水一农谚范文第3篇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七绝雨水》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春寒
王冕
春寒多雨水,地僻少轮蹄。湿气连山暗,孤梅近竹低。
林空饥鸟集,城冷野狐啼。回首关河道,风尘道路迷。
减字木兰花
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附加阅读:《春夜喜雨》赏析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然而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
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而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亦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而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但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这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而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二十四节气雨水一农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