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第1篇
做良心
中小学1对1课外辅导专家
龙文教育周仁贵老师初升高衔接班语文学案
一、课题:《静女》
二、教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识记诗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阅读理解诗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3.通过诗中男主公的形象理解诗中传递着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刻画人物生动传神的写法。
难点:诗中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氓》一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诗句。 1.读准下列字音。
邶(
)
姝(
)
俟(
)
娈(
) 隅(
)
踟蹰(
)
炜(
) 2.通假字。
静通
爱通
冗通
说通
女通
归通
匪通
3.理解。 搔首(
)
洵美且异(
) ..静女其姝(
)
其黄而陨(
) ..4.翻译诗句。 俟我于城隅。(在城角僻静的地方等我。注意状语后置的句子的译法)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这美,美人之贻。
(三)阅读理解诗的意思。
1.这首诗共三节,概括每节大意。
2.诗中写了静女,哪些诗句是描写静女的?静女有怎样的特点。
3.哪些诗句是写男主人公的,这个男子有怎样的特点?
4.这首诗还注重了细节描写,特别传神,找出来阅读体会。
5这首诗还注重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找出来阅读、体会,看看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6.《静女》与《氓》两首诗都写了男女主人公。阅读这两首诗,看看《静女》与《氓》中的男主人公性格上有
什么不同。
(四)作业。 1.解释带点的词。 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 ..泣涕涟涟 .
④以我贿迁 .
2.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运用,意义也没改变,请仿照例子,各举一例。
爱而不见
例: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
来即我谋 .以尔车来 .女也不爽 .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 (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 (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 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 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 ),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 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 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 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 (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 (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
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 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第3篇
《酸和碱》复习课
一、复习导引
1、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填化学符号);
碱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填化学符号);
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和
。
2、浓酸的特征:
浓盐酸易
,当打开盛浓盐酸瓶塞,会看到瓶口有
;
浓硫酸具有
性,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可干燥
;浓硫酸还具有
性,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和衣服上,应立即
,再涂上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
沿器壁慢慢注入
中,并不断搅拌。
3、盐酸和硫酸的用途很广:如生活中都可以用它们来
等,人体胃液中含有
,可以帮助消化。
4、氢氧化钠俗称
、
、
;氢氧化钙俗称
和
。
氢氧化钠固体是
(色、态),溶于水时
热(放或吸),曝露在空气中易
和
,故氢氧化钠应
保存。
5、列举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生活中的应用
。
6、酸和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显示的颜色
酸溶液
碱溶液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7、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盐酸(
)
硫酸(
)
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镁
铁
铝
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铁锈
氧化铜
与碱的中和反应
烧碱
熟石灰
与某些盐的反应
碳酸钙
氯化钡
8、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钙(
)
与酸的反应
略
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SO2
CO2
与某些可溶盐的反应
碳酸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9、溶液的酸碱度可用
表示,用
可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
,溶液为酸性;pH
,溶液为中性;pH
,溶液为碱性。酸性越强,pH越
;碱性越强,pH越
。
10、中和反应特指
和
的反应,它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二、课堂演练
1、按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下列各组物质属于一类的是
A氯化钠和碳酸钙 B氢氧化钠和硝酸钾
C氧化镁和氯化氢 D氧化钙和氢氧化钙
2、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并发生化学反应的是:烧碱
生石灰
浓盐酸
浓硫酸
熟石灰
铁钉(
)
A
B
C
D
3、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时,如果先用水把试纸润湿,再把溶液滴在试纸上,则测得的结果与实际的pH比较(
)
A
偏低
B
偏高
C
不变
D
无法比较
4、混有水蒸汽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氨气
C
氧气
D
氯化氢气体
5、若不指示剂,要把氯化钙中少量的盐酸除去,使溶液达到中性,最好先用下列试剂(
)
A
Ca(OH)2溶液
B
CaO
C
CaCO3
D
NaOH溶液
6、下列试剂可用来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是(
)
A
石蕊溶液
B
酚酞溶液
C
盐酸
D
二氧化碳气体
7、从H、C、O、Ca四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下列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1)酸 ;(2)碱 ;(3)盐 ;(4)氧化物 。
8、可一次性鉴别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钙三种溶液的试剂有
、
。
9、为了验证久置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运用了酸、碱、盐来鉴别,则他们使用的酸是
、碱
、盐
。
10、在实验室用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
;
(2)为判断氢氧化钠是否恰好被盐酸中和,在滴加稀盐酸前,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2滴
,当恰好中和时,看到的现象是
。
(3)若某同学在实验时忘了滴加指示剂,实验后他对反应后溶液的pH进行测定,发现pH=8,则反应溶液的溶质为
;
(4)另一个同学等加完盐酸后再滴加指示剂,没有看到任何现象,则他认为恰好中和,你认为他的结论对吗?
(回答对或不对),若不对,原因是
,若出现此现象,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可能情况有
。
11、小青吃完“美好时光”海苔后,对里面的一个白色小包产生了兴趣,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他把它带到了学校和同学一起研究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你和他们一起参与进来吧。
(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干燥剂中有氧化钙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配制成溶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干燥剂中含有氢氧化钙,干燥剂部分变质
(2)你认为步骤2严密吗,理由是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第4篇
一、轴定区间定
二次函数是给定的,给出的定义域区间也是固定的,我们称这种情况是“轴定区间定”。 例1. 函数f(x)x24x2在区间[[0,3]上的最大值是_______,最小值是______。
思维导图:第一步:对f(x)x24x2配方第二步:求出对称轴,判断图
像开口方向第三步:判断对称轴与区间[0,3]的关系第四步:确
定该函数在[0,3]上的单调性第五步:求最值。
解析:由配方法得y(x2)2,
其对称轴方程是x,且图象开口向下, 又2[0,3],
2 f(x)在[0,2]上单调递增,[2,3]上单调递减,
如图所示,故函数的最大值为f(, 2)220)2
最小值为f(。
同学们试着求一下:f(x)x24x2分别在区间[1,1],[3,5]上的最值。
小结:二次函数f(x)axbx在给定区间[m,n]内的最值情况:
,c(a0)
当a0时,
2bb4acb2
(1)当[m,n]时,f(x)的最小值是f(),f(x)的
2a2a4a
最大值是f(m)、f(n)中的较大者。
(2)当bbm,由f(x)在[m,n]上是增函数 [m,n]时,若2a2a
则f(x)的最小值是f(m),最大值是f(n)
若nb,由f(x)在[m,n]上是减函数, 2a则f(x)的最大值是f(m),最小值是f(n)
这样我们把二次函数a0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情况都罗列出来了,对a0时,二
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情况也可作类似的讨论。
二、轴定区间动 例2:求函数f(x)x22x2,x[m,m1]的最值。
思维导图:第一步:对f(x)x22x2配方第二步:求出对称轴,判断图
像开口方向第三步:讨论对称轴与区间[m,m1]的关系第四步:确
定该函数在[m,m1]上的单调性第五步:求最值。
解析:由配方法得f(x)(x1)21,
故其对称轴方程是x1,且图象开口向上
(1)当1[m,m1],即0m1时,
f(x)在[m,1]上单调递减,[1,m1]上单调递增,
故函数的最小值为f(1)1,
又f(m)f(m1)m2m2(m1)2(m1)22m1。
当0m
当
221时,ymaxf(m)m22m2; 21m1时,ymaxf(m1)m21;
2同学们自己完成m1时、m0的情况,
三、轴动区间定
二次函数随着参数a的变化而变化,即其图象是运动的,但定义域区间是固定的,我们称这种情况是“轴动区间定”。
例3. 求函数f在区间[1,1]上的最值。 ()xxax3 思维导图:第一步:对f配方第二步:求出对称轴,判断图
()xxax
3 像开口方向第三步:判断对称轴与区间[1,1]的关系第四步:确定
该函数在[1,1]上的单调性第五步:求最值。
22a2a
2解析:将f(x)配方得:f(x)(x)3
2
4 易知对称轴方程是x
(1)当a,图象开口向上 2a1,即a2时,f(x)在[1,1]上递增, 2
所以函数的最小值是f(,最大值是f()。 1)4a14a
(2)当a1,即a2时,f(x)在[1,1]上递减, 2
所以函数的最大值是f(,最小值是f()。 1)4a14a
(3)当1a1,即2a2时, 2
同学们自己完成第三种情况:
三、函数动区间动
二次函数是含参数的函数,而定义域区间也是变化的,我们称这种情况是“函数动区间动”。
(x1)2例8. 求函数f(x)(x4)a2在区间[2a1,)的最小值。
42解:将f(x)整理配方得f(x)5179(x)2a2 455
易知对称轴方程是x17,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a2),
55517961712a,即a时,
551717
f(x)在[2a1,]上单调递减,[,)上单调递增,
559172
则当x时,f(x)mina;
55617
(2)若12a,即a时,
55
(1)若
f(x)在[2a1,)上递增,
则当x时,f(x)min12a针对性测试题:
1.已知函数f(x)x2x1,x[0,3]的最值情况为
(
)
2
A . 有最大值3,但无最小值
B. 有最小值3,有最大值1
445179(12a)2a2。 455
C. 有最小值1,有最大值19
D . 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
4
2.求函数f(x)4x2x1,x[3,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2x41x; (2)y()
4.已知函数yx22x1, 求它当x[t1,t1]时的最小值。
5.求函数yx22ax1在区间[0,2]上的最值。
6.已知f(x)2log3x,x[1,9],求y[f(x)]f(x)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 x的值。
2212x23x4;(3)ylog1(x24x12)。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第5篇
常考类型题练习
1、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1,0)、B(3,0),与y轴交于点C.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点P为抛物线上的一点,点F为对称轴上的一点,且以点A、B、P、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求点P的坐标;
(3)点E是二次函数第四象限图象上一点,过点E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BC于点D,求四边形AEBD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点E的坐标.
2、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另一个交点为A,且与y轴相交于C点
(1)求m的值及C点坐标;
(2)在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它与B,C两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此时M点坐标;若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
(3)P为抛物线上一点,它关于直线BC的对称点为Q,当四边形PBQC为菱形时,求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答案);
3、如图,抛物线经过点,与轴负半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且.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在轴上,且,求点的坐标;
(3)点在抛物线上,点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以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A(-1,0)、B(3,0)、C(0,3)三点,直线l是抛物线的对称轴.
(1)求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设点P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PAC的周长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
(3)在直线l上是否存在点M,使△MAC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两点,B点的坐标为(3,0),与y轴交于点C(0,﹣3),点P是直线BC下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
(1)求这个二次函数y=x2+bx+c的解析式.
(2)连接PO,PC,并将△POC沿y轴对折,得到四边形POP′C,如果四边形POP′C为菱形,求点P的坐标.
(3)如果点P在运动过程中,能使得以P、C、B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C相似,请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
6、抛物线y=﹣3x2+bx+c(b,c均是常数)经过点O(0,0),A(4,43),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点B,且抛物线对称轴与线段OA交于点P.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和顶点坐标;
(2)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l,若点Q是直线上的动点,连接QB.
①若点O关于直线QB的对称点为点C,当点C恰好在直线l上时,求点Q的坐标;
②若点O关于直线QB的对称点为点D,当线段AD的长最短时,求点Q的坐标(直接写出答案即可).
7、如图,抛物线y=ax2+bx+4交x轴于A(﹣3,0),B(4,0)两点,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BC.点P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点P的横坐标为m.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点M,PM交BC于点Q.试探究点P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得以A,C,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过点P作PN⊥BC,垂足为点N.请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N的长,并求出当m为何值时PN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8、二次函数y=ax2+bx+2的图象交x轴于点(﹣1,0),B(4,0)两点,交y轴于点C.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方向运动,过点M作MN⊥x轴交直线BC于点N,交抛物线于点D,连接AC,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二次函数y=ax2+bx+2的表达式;
(2)连接BD,当t=时,求△DNB的面积;
(3)在直线MN上存在一点P,当△PBC是以∠BPC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求此时点D的坐标;
(4)当t=时,在直线MN上存在一点Q,使得∠AQC+∠OAC=90°,求点Q的坐标.
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点M(2,0)为圆心的⊙M与y轴相切于原点O,过点B(﹣2,0)作⊙M的切线,切点为C,抛物线y=-33x2+bx+c经过点B和点M.
(1)求这条抛物线解析式;
(2)求点C的坐标,并判断点C是否在(1)中抛物线上;
(3)动点P从原点O出发,沿y轴负半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下运动,当运动t秒时到达点Q处.此时△BOQ与△MCB全等,求t的值.
10、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c(a≠0)经过A(-1,0),B(3,0),C(0,3)三点,其顶点为D,连接BD,点是线段BD上一个动点(不与B、D重合),过点P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BE.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并写出顶点D的坐标;
(2)如果P点的坐标为(x,y),△PBE的面积为,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S的最大值;
(3)在(2)的条件下,当S取得最大值时,过点P作x的垂线,垂足为F,连接EF,把△PEF沿直线EF折叠,点P的对应点为P′,请直接写出P′点坐标,并判断点P′是否在该抛物线上.
11、已知抛物线y=﹣x2﹣(m+3)x+m2﹣12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且x1<0,x2>0,抛物线与y轴交于点C,OB=2OA.
(1)求抛物线解析式;
(2)已知直线y=x+2与抛物线相交于M、N两点,分别过M、N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1、N1,是否存在点P,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①P为抛物线上的点,且在直线MN上方;
②:=6:35
若存在,则求点P横坐标t,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2、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3,0)、B(9,0)和C(0,4),CD垂直于y轴,交抛物线于点D,DE垂直于x轴,垂足为E,直线l是该抛物线的对称轴,点F是抛物线的顶点.
(1)求出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及点D的坐标;
(2)若Rt△AOC沿x轴向右平移,使其直角边OC与对称轴l重合,再沿对称轴l向上平移到点C与点F重合,得到Rt△A1O1F,求此时Rt△A1O1F与矩形OCDE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
(3)若Rt△AOC沿x轴向右平移t个单位长度(0
13、如图1,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2,0),B(0,2),与x轴交于另一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C的坐标;
(2)点P是抛物线y=﹣x2+bx+c在第一象限上的点,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求四边形ODPE的周长的最大值;
(3)如图2,点P是抛物线y=﹣x2+bx+c在第一象限上的点,过点P作PN⊥x轴,垂足为N,交AB于M,连接PB,PA.设点P的横坐标为t,当△ABP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时,求t的值.
1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x﹣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D,点E(4,n)在抛物线上.
(1)求直线AE的解析式;
(2)点P为直线CE下方抛物线上的一点,连接PC,PE.当△PCE的面积最大时,连接CD,CB,点K是线段CB的中点,点M是CP上的一点,点N是CD上的一点,求KM+MN+NK的最小值;
(3)点G是线段CE的中点,将抛物线y=x2﹣x﹣沿x轴正方向平移得到新抛物线y′,y′经过点D,y′的顶点为点F.在新抛物线y′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FGQ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5、已知抛物线y=﹣x2﹣x+2与x轴交于点A,B两点,交y轴于C点,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交于H点,分别以OC、OA为边作矩形AECO.
(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如图2,P为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在对称轴上有一动点M,当四边形AOCP面积最大时,求|PM﹣OM|的最大值.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第6篇
1、师:第六单元有很多的四字词语,我每次报四个词,每一小组写一个和自己小组对应的词。每一小组再选一个上黑板写。 出示:自主评改。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怒发冲冠
倾盆而下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博览群书
翔实可信
流传千古
鸿篇巨制
可想而知 意想不到
家徒四壁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体弱多病
茶饭不思
扑面而来
年老体弱 不可多得
名垂青史
奋笔疾书
一袭破衫
荒山野岭
毫不气馁
劈山筑路
滴水穿石
微不足道
翻山越岭
不懈努力
自谋生计
炉火纯青
古今中外
三心二意
半途而废
师:请注意这些标注为红色的,是值得大家容易写错要加以注意的。另外,请同学们看看这些加上横线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与动脑筋思考有关系) 让我们看清字形,记住词义,边读边想象画面,齐读。
2、在积累的四字词语中,还有哪些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指名答。出示:聚沙成塔 积水成渊
精卫填海
绳锯木断
铁杵成针 愚公移山 齐读。
同学们,在这些四字词语中,有些字的意思和现在的常用意思或者字面意思不一样,你记住了吗?出示:博览群书 博:家徒四壁 徒:一袭破衫 等等
二、回顾课文
师:这一单元的内容大多以名人的故事为主,这些人物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但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百折不挠”。
1、出示《天火之谜》ppt。指名答。 《天火之谜》一文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后来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 揭开了雷电的秘密。他还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他是一位勤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善于创造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 齐读。
2、出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ppt。指名答。
谈迁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撰写了明朝编年史 《国榷》 ,“厄运”意思是苦难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谈迁花费20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国榷》被偷走。然而年过花甲的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倒,经过几年的奋斗,终于完成了一部更加
翔实 、精彩的巨著。谈迁也因此
名垂青史 。齐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出示ppt,齐读。
课文中8处运用了数字,更清晰地表达出《国榷》的来之不易,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出示ppt。指名口头填空。
出示:课文中8处运用了数字,更清晰地表达出《国榷》的来之不易,表现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感受到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齐读。
3、出示《诺贝尔》ppt。指名答。 出示: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诺贝尔用所有遗产设立了 “诺贝尔奖”,奖给在物理、 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 、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诺贝尔奖后来还增设了 “经济学奖”、“地球奖”、“环境成就” 等3个奖项。曾有_____获得诺贝尔____奖。知道是哪一年获得吗?齐读。
4、出示《滴水穿石的启示》ppt。指名答。
出示: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三个人物的事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齐读。
请你用词语来概括一下,“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什么?“滴穿”怎么理解?“顽石”什么意思?及时出示ppt。
对文中列举的三个人物你了解吗?出示ppt,指名答。
出示: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访名医、尝草药,走遍大半个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数十年来“不教一日闲过”,从没停止过作画。 齐读。
5、同学们,练习里面我们认识了几种飞行器,你还记得吗?指名答。你还知道哪些?
我们还学习一首童话诗,认识了这样两个人物:浪花与礁石。知道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吗?及时出示ppt。
在口语交际里面,我们还知道了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知识,出示ppt。
三、总结课文: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一个习作与一个练习组成。 本组课文主题是“百折不挠"。《天火之谜》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叙写了谈迁确立信念.编成《囯榷》,遭受厄运.竟至失落,又重新编写的经过.说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诺贝尔》一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介绍事理的说明文。这篇课文的脉络清晰,由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到的启示,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这些人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我们再来诵读几条有关励志的名言,出示ppt,齐读。 关于励志的名言:
1、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休想使我屈服。贝多芬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熹
3、有志者事竟成。蒲松龄
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