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

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讲授新课]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 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1、 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2、 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类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活动一:展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 我国的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洪涝多发区大多在我国

以南的地区(即南方地区) 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河流较多,易发生洪涝。

2、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 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

西伯利亚,大致沿东南方向运动。

4、 寒潮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寒潮影响我国除

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南方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并且受重重山脉的阻挡,所以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小。

5、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台风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大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引发洪涝,但也可环境旱情,如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过度: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活动二:展示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 我国的地震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和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 我国超过8级的大地震位于哪几个省区?

超过8级大地震位于

从图中可看出台湾省发生的地震最多。

3、 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为什么?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的山区,以

最为集中。位于地势第二阶梯,地处我国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地面崎岖,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承转: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防灾减灾呢?

(三)防灾减灾

活动三:结合课本59~60的图片

1、 这几幅图反映了什么内容?(防灾减灾措施)。

2、 掌握常见的避灾方法;地震的预防,泥石流的预防

3、 救灾时感人画面,提高珍惜生命意识。 [课堂小结]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我们只要注意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就能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作业布置]

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四节自然灾害

1. 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3.防灾减灾 教学反思: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 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2篇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包括“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3部分。

“五十六个民族”、“中国的民族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独特的民族风情”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 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过程与方法

1. 熟练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 通过查找资料提高信息搜索的目的性、筛选能力、组织能力。 3. 通过联系时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2.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和睦统一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我国民族组成的基本情况。 2.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及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1. 收集、归纳资料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服装、文化艺术、体育、传统节日等的图片、文字资料、录像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集、归纳资料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服装、文化艺术、体育、传统节日等的图片、文字资料、录像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引起注意,集中思维,心情放松,为上课做好准备。

教师:《爱我中华》是为了1991年召开的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在这悠美的音乐里,大家听出来了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了吗?

学生:56个民族

师:对,下面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游览我国的民族文化宫,认识民族知识墙,走进民族风情园,了解民族关系窗。 【民族知识墙】

各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课本第17页图1-14“中国民族分布”,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解决如下问题:

1.图中汉族是用什么图例表示的?(用笔圈出来)观察图中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2.剩下的其他图例代表的民族我们统称为什么?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哪些地区? 3.一句话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师生归纳: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4.观图找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哪一个?(提示:一种图例代表一个民族,也即寻找一个图例数最多的省份)

5.请在图上找出台湾省和福建省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哪些?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习惯,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正如谵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各民族的民族风情。

2 【民族风情园】

服饰: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壮族等

音乐:马头琴(蒙古族)、《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傣族)等 节日:那达慕大会、刀杆节、端午节等 美食:泡菜、竹筒饭、马奶酒、手扒肉等 【民族关系窗】

不同的民族在人数上有数量的不同,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也大相径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不同民族间的这些差异呢?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发民族风情旅游的意义有哪些?

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交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歌曲:《爱我中华》歌词解析

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过渡: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就在我们“口袋”中!观察我国第四套人民币,读教材P.16图1-14 “中国民族分布”,说出人民币上的民族的主要分布省区。 【课堂比一比】

1角: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 2角: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

5角: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等省区。

和谐、平等、

团结、共同繁荣 1元: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省区,瑶族主要在广西、湖南等省区。 2元: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5元: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3篇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所以本节课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

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四、 教学策略

本校学生家住农村的占大多数,所以学生对动物、植物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的很多,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举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学生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学习本节课内容。

五、 教学资源准备

1、准备一个小型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2、课件

六、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观察水族箱,听一段优美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对课本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4、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5、观察录像,讨论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6、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7、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 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

8、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九、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组成

十、教学反思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4篇

1. 教学目标

、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会进行简单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4、激发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5、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 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1、展示五指山市地理位置与五指山景观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五指山主峰二峰的海拔1867米,海南第一高山,可是长期生活在五指山市的同学却说主峰高1538.5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却有两个高度呢?

2、展示五指山与五指山市的地面高度的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直观简化图,让学生判断与回答,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1、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制作一座硬币五指山二峰山(五指山市为起点),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投影学生的绘图,并让其他学生评价,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课件图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师重点讲解

2、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习题,并总结出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3、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参加爬山活动,你会选择AB哪个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并总结出等高线的另一个特征:“线密坡陡,线疏坡缓”

承转:同学们,我们爬山会看到山有千姿百态,但是不外乎由几个基本部位组成,你都认识山地的哪些部位?

1、展示山体不同部位地形景观图,指图让学生说出山体的不同部位。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3、根据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与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师生互动,总结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点并总结出:

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高 鞍部:两个山峰的中间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4、引导学生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 引领学生完成探山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旅途中寻找出山体的不同部位(比一比谁准又快)

以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评价,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应用,并思考地形图还可以用什么的方式更直观的表达。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

2、特点: 同线等高,同图等距。 坡度疏密:坡陡线密

坡缓线疏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5篇

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导游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介绍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

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几种特有动物)。

学生活动: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并推荐四名同学以导游身份向大家介绍这四种动物。

同学甲:游客们,大家好。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袋鼠,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是澳大利亚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风景。你们看,前面那只袋鼠正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怀藏可爱的“小宝贝”,跳跃着前进在澳大利亚广袤的牧场上,整洁的城市里。

同学乙:旅客们,你们看那只动物像不像阿拉伯沙漠中的鸵鸟?其实,它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鸸鹋。不过它比鸵鸟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不过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会飞翔,但善于奔跑,有“飞毛腿”之称,并能连续长跑,因此赢得了“长跑运动员”的声誉。

同学丙:除了袋鼠、鸸鹋,在澳大利亚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上,还生长着一种世上特有的动物,那便是鸭嘴兽。它是哺乳类却会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亦兽亦鱼,而又非兽非鱼。它是水陆两栖动物,它通过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鸭嘴兽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争论,才将鸭嘴兽列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动物”。

同学丁: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堪与我国大熊猫媲美的树袋熊。它长着一张胖乎乎的孩儿脸,一个黑黝黝的大鼻子,一双黑豆似的圆眼睛,两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爱、憨态可掬。它们虽然属于走兽,但几乎从不下地行走,它们吃在树上,睡在树上,以树为家。

总结过渡:参观完了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同学们一定发现这些动物都是在世界其他大洲看不到的,是澳大利亚特有生物,并且从生物学角度可以看出,这些动物都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古老生物种类。在今天看来,它们虽然显得有些原始,但是却成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活化石,澳大利亚也因此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板书: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古老特有的生物 过渡: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澳大利亚的位置吧!

电脑展示:课本73页图8.35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

学生活动:①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②以它为中心,找出与澳大利亚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学生指图回答,老师归纳:澳大利亚是一块独立的大陆,并且是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澳大利亚西北面为亚洲,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处于两洲与两洋之间,地理位置很重要。

过渡:为什么澳大利亚孤立在南半球上,却会有一些地球演化史上古老的生物呢?我们还是回忆“大陆漂移学说”吧!

电脑展示:下图大陆的漂移

大陆的漂移

复习旧知识:①大约在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大洋) ②各大洲自然条件相似区域的生物种类有无区别?(没有,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共同进化演变) ③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6500万年前) 引申思考: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言。 学生发言:略 老师小结:澳大利亚较早地与其他大陆分离,独自孤立于南半球上,自然环境过于单调,减缓了生物进化速度。也因此使一些古老动物保存到今天。

提出问题:澳大利亚自身的生物环境是否有利于这些古生物的生存?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略

老师补充小结:由于澳大利亚远离其他大陆,海洋阻碍了各大陆间的动物迁徙与交流,使旧大陆上的高级食肉猛兽,如狮、豹、虎、狼等无法自己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也使这些古老动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独特位置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板书: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引申思考: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引导读图:大陆的漂移

①引导学生观察,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后,分别漂向何处?(澳大利亚大陆漂向南回归线附近,南极大陆漂向地球最南端) ②启发思考: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有何区别?(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属于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较为优越。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得出结论: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是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得以生存至今的原因。 板书:自然条件优越 总结过渡: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环海,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几千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同其他大陆分离,孤居一方,独立发展。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比较单一,动物演化缓慢,又没有大型食肉天敌的侵扰,许多珍奇的原始动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实含义。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模拟播音员给大家朗诵课本74页资料。

师生互动:老师问,学生答来帮助学生抓住资料当中的关键词语。 师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植物? 生答:9000种。

师问: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他大洲没有的鸟类? 生答:450种。

师问:全球有多少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

生答:全球150种除了南美洲有几种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亚。 板书:种类繁多 [课堂小结]

澳大利亚因其古老的、特有的生物,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反馈练习]

1.世界上唯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

B.印度

C.加拿大

D.丹麦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是(

) A.树獭

B.大食蚁兽

C.鸸鹋

D.长颈鹿 3.下列国家中,位于南半球的国家是(

) A.澳大利亚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4.下列国家中,南回归线横穿中部的是(

) A.巴西

B.秘鲁

C.印度尼西亚

D.澳大利亚 5.识别下列图形各是哪些大洲的何种动物?

A__________、__________洲,

B__________、__________洲, C__________、__________洲,

D__________、__________洲, E__________、__________洲,

F__________、__________洲, G__________、__________洲,

H__________、__________洲, K__________、__________洲。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5.A.巨嘴鸟

南美

B.斑马

C.河马

D.长颈鹿

非 E.大食蚁兽

南美

F.袋鼠

大洋

G.企鹅

南极

H.鸭嘴兽

大洋

K.树獭

南美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澳大利亚

●活动与探究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6篇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彭茂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说出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观察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产和生活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和珍爱生命的观点让学生乐于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难点:器官和系统等概念的归纳总结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3分钟)

1、什么叫做组织?

答:我们把形态、功能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构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动物、植物有几种组织?

答:动物有: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綈组织;

植物有:营养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二)、创设问题情境:(3分钟)

1、构成高楼大厦的基本单位什么? 答:砖和瓦

2、砖瓦简单的堆积在一起就形成了高楼大厦吗? 学生:认为不能,从而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24分钟)

(师:那么,我们多细胞生物体又是怎样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讲桌上的这株盆景,看下它有哪些器官。) 展示教师讲桌上的一株盆景,让学生观察它有哪些器官。 学生: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教师:这些器官又各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你能把它分成几类,怎样分呢?

学生:分为两类: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教师:既然植物体有这么多种器官,什么叫做器官呢?

(器官:由不同 组织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教师:好,大家说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那么组织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组织 即:细胞经过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呢? 学生: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展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设疑: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何异同。 学生:动、植物体都是:细胞组织器官,只是植物体是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动物体由器官构成系统,由系统再构成动物体。

教师:让学生观察书本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除此之外,人还有那些系统呢?

学生:呼吸、运动、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

(四)、知识迁移:(5分钟)

人体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有人说,靠运动系统就可以完成各种运动,这种说法正确吗?(得出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五)、达标检测:分别写出山羊和青草的结构层次。(10分钟)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

第四章第四节教案纸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