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第1篇
收复新疆
初备:涂建波
Ⅰ、教材分析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在边疆危机中,我国军民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在此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爱国热忱,十分令人感动。教材从学生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出发,配合较多的图片、故事、文献、动脑筋等资料,使学生很有兴趣地理解收复新疆的史实和意义。 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
2、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辩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认识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
2、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3、帮助学生讨论评价左宗棠,认识到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悲壮的爱国之举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情感。 Ⅲ、教学重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 Ⅳ、教学难点
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Ⅴ、教学过程
【导入语预案一(可针对21班学生)】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是诗人杨昌浚去新疆时有感而写。它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那么,新疆遭受了哪些国家侵略?左宗棠又是怎样收复的呢?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到的内容。
【导入语预案二(可针对19班学生)】同学们想一下,在我们学习过的历史中,有关新疆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在该地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地区。因此,新疆在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补充】后来像唐朝、元朝等都对新疆进行过有效管辖。可是到了近代,新疆曾一度被侵占,又被清政府收回。那么,新疆是如何被侵占的?又是如何收复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导入语预案三】请同学们看《新疆地图》。请同学们说出它的位置、面积、气候和物产等。 【学生回答】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总面积的1/6,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新疆的资源物产特别丰富,像石油、天然气、棉花、哈密瓜等,是一块宝地。
【教师导入】正是这样一块宝地,才引起了西方列强对它的觊觎。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得到沙俄支持的中亚浩罕国的阿古柏曾侵略新疆,后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阿古柏是怎样侵入新疆的?左宗棠又是怎样收复新疆的?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板书】第3课 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师过渡】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到了近代,特别是19世纪60至70年代,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却虎视耽耽地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阿古柏的入侵使这种危机变成了现实。
【板书】2.阿古柏入侵新疆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的内容,对阿古柏侵略新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武装斗争。这是由库车回族、维吾尔族人民首先发动,乌鲁木齐、莎车、塔城、伊犁等地纷起响应,迅速扩及全疆。这些武装反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割据政权,以排满、反汉、卫教(杀异教徒)等反动口号欺骗、煽动民族仇杀,并且相互攻伐,争战不已。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造成了浩罕国阿古柏匪邦和沙俄军队入侵的可乘之机。
1864年夏,原塔什米立克(今疏附县南)的行政官柯尔克孜族人思的克,在当地回民的支持下攻入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遭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反抗;又因久攻汉城(今疏勒)和英吉沙尔(新城之意)不下,便派牌素巴特(今伽师)的回族封建主金相印等赴浩罕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请求把匿居浩罕的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等遣回新疆,以便利用他的旗号,达到复辟“叶尔羌汗国”的目的。浩罕国摄政王派军官阿古柏与布素鲁克在浩罕搜罗了一批武装力量,于1865年初侵入南疆。
思的克将布素鲁克迎入喀什噶尔回城,但对阿古柏的到来非常不满,阿古柏随即驱逐思的克,又先后攻占英吉沙尔、疏勒、叶尔羌(今莎车),并于1866年吞并了以和田为中心的割据政权。1867年夏,又攻下阿克苏、库车等地,消灭了以库车为中心的政权,势力达到喀喇沙尔(今焉耆)和库尔勒一带。阿古柏把布素鲁克逐出新疆,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1870年,又进占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盆地,消灭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清真王”政权,势力延伸到玛纳斯。至此,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占。阿古柏实行一种军事封建采邑制度,对各族人民进行野蛮的压迫和恣意搜刮。在阿古柏的蹂躏下,新疆的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人民极度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等历史倒退现象。
【教师过渡】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他们承认阿古柏伪政权,与伪政权签订商约,还为阿古柏提供军火武器。阿古柏成为英俄两国分裂中国领土新疆的共同傀儡。那么,在新疆,英俄通过支持阿古柏都得到了哪些好处?下面我们再简单看一下英俄对新疆的侵略。
3.英、俄对新疆的侵略 【教师讲述】新疆的**和阿古柏的入侵,加剧了英俄鲸吞我国新疆的争夺。阿古柏与英国驻印度总督之间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沙俄在1865年就攻占浩罕国北方重镇塔什干,把它并入俄国地图。1866年,浩罕被迫臣服,成为沙俄附庸。从1866年到1868年,沙俄与阿古柏约定,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的行动。互给对方入境追捕逃犯的权利。1870年8月,俄军占领莫扎尔特山,扼住了伊犁通往南疆的咽喉。1871年,俄国扬言“伊犁永归俄辖”。伊犁地区各族人民沦于沙俄侵略者残暴的殖民统治之下。并且通过和阿古柏签订条约,取得了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商队过境、设置商务专员等特权;俄国货物的关税定为2.5%。以后英国也取得类似俄国的特权。
【教师过渡】面对西北边疆的严重局势,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呢?1865年阿古柏就侵入新疆,为什么一直到1875年,才开始任命左宗棠出兵平叛呢?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清政府内部的“海防”“塞防”之争
【教师讲述】1874年我国东南、西北正处于多事之秋,引起清政府内部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谁轻谁重的争论。
李鸿章是“海防”论者,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因而反对出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要求把“塞防”经费用于扩充海军之需。
湖南巡抚王文韶是“塞防”论者,认为“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因而他积极支持西征。
陕甘总督左宗棠则持“海防”与“塞防”并重论。他认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殃,防不胜防,则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所以“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的观点符合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得到朝野普遍赞扬。此次论争,也是清政府下定决心,着手筹建三洋海军之滥觞。
【教师过渡】左宗棠的“塞防”“海防”并重论,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得到了朝野的普遍赞誉。清廷经过权衡利弊,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下面,我们来看第2个问题:左宗棠收复新疆。
【板书】2.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看书时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二是收复新疆的步骤;三是收回伊犁的方法。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制定了怎样的策略? 【学生回答】采取分三路进军,“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教师提问】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怎样?
【学生回答】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紧接着挺进南疆,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喀什噶尔,阿古柏兵败身亡。
【教师提问】伊犁是采用什么方法收回的?
【学生回答】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时,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用军事手段。他的意见得到朝野爱国人士的赞成。清政府外交官曾纪泽出使俄国,进行交涉。俄国多方要挟,蛮不讲理,曾纪泽据理力争,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因此,伊犁是采用以外交为主、以武力为后盾的方法收回来的。 【板书】方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喀什噶尔伊犁
【教师引导】收回伊犁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最后一个问题。 【板书】3.新疆行省的设立
【教师讲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刘锦棠为新疆省第一任巡抚。新疆设省后,进行了改革:1.建立了一套军政管理制度,消除封建割据政权,置郡县,实行新伊分治。新疆省城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伊犁将军仍驻惠远,权力大大削减。2.整顿财政金融,裁兵节饷,统一货币,田赋实行按亩计征制度。3.举办屯田,兴建水利,提倡种桑养蚕,发展农业和缫丝业。4.恢复义学,新增三十多处新义学,开设书局,刊印书籍。这些措施,使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对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布置作业】1.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虎视耽耽想争夺新疆的两个国家是(B)
A.英、法
B.英、俄
C.英、日
D.英、美 2.1876年兵分三路收复新疆的清廷大臣是(A)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曾纪泽
D.张之洞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的政权机构是(C) A.伊犁将军
B.乌里雅苏台将军 C.新疆行省
D.西域都护府 4.“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是谁的观点(A) A.左宗棠
B.曾纪泽
C.李鸿章
D.王文韶 Ⅵ、板书设计
第3课 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阿古柏入侵新疆 3.英俄对新疆的侵略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清政府内部的“海防”“塞防”之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
方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喀什噶尔伊犁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第2篇
第3课 收复新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2.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分析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重要性。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2.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得较少,且对左宗棠其人和收复新疆不了解,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收复新疆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重点难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音乐片《我们新疆好地方》,提出问题:这是我国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风光景色?
(学生活动):看画面,欣赏音乐舞蹈思考回答:新疆,维吾尔族。 (教师引导):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可是在19世纪60至70年代,这里一度被外国侵占。那么我们是怎样收回新疆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正气之歌,看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
【讲授】师生互动,探究新课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新疆面临危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省区分布图》提问:新疆位于祖国的什么方向?新疆占我国领土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可以用地图的比例计算,也可以用地理老师教的知识记忆作答,还可以大致估算一下。(西北部,占六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省份,可见新疆地位的重要。 (教师引导):但19世纪60至70年代英、俄都想争夺新疆。新疆面临危机这时,中亚的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并擅自建立政权,对新疆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2.阿古柏侵占新疆。 (教师活动):请学生上黑板勾画阿古柏入侵路线和伪政权窃据地区。师问:阿古柏建立的这个政权合法吗?为什么?看课文第十二页的动脑筋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最早可到西汉,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就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以后历代都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提示: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巩固了新知识。 (教师提问):英、俄两国为什么却承认这个伪政权呢?(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
3.1871年沙俄占领伊犁。
(教师活动):幻灯片出示《伊犁版图》并指出:面对新疆局势危机,清朝统治内部产生分歧。由此导入: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海防”与“塞防”之争
(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让学生分成“李派”和“左派”就“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展开辩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还用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归纳):清廷权衡利弊,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1875年,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看书时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策略;二是收复新疆的步骤;三是收回伊犁的方法。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制定了怎样的策略?
(学生回答):采取分三路进军,“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教师提问):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怎样? (学生回答):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紧接着挺进南疆,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喀什噶尔,阿古柏兵败身亡。 (教师提问):伊犁是采用什么方法收回的?
(学生回答):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时,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问题。如果达不到目的,再采用军事手段。他的意见得到朝野爱国人士的赞成。清政府外交官曾纪泽出使俄国,进行交涉。俄国多方要挟,蛮不讲理,曾纪泽据理力争,左宗棠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左宗棠的壮举,有力地支援了曾纪泽的外交斗争,迫使俄国归还伊犁。因此,伊犁是采用以外交为主、以武力为后盾的方法收回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伊犁是收回来了。但是,我们从课本上可以知道:在交还伊犁时,俄国又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而且索取了大量的赔款。从图上来看,伊犁的地方并不大,收回这么大的一个地方,丢失了一大片领土,而且还有赔款。现在要同学们回答的是:清廷这样做值不值?这不是因小失大吗?大家讨论一下,亮出你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收回伊犁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教师总结):播放《左公柳》图片,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爱国教育 播放有关”东突“恐怖活动资料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下的今日新疆风貌的对比资料。请学生为新疆的发展写一句标语。
【练习】分层巩固,共同进步 【巩固积累】
1.19世纪6070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2.19世纪中期,率兵侵入我国新疆的是( ) A.噶尔丹 B.大小和卓 C.阿古柏 D.华尔
3.1878年,除下列哪一地区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 A.伊犁 B.乌鲁木齐 C.喀什噶尔 D.吐鲁番
【拓展延伸】
1.“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强调东南海防的重要 B.强调西北边防的重要 C.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2.湖南自古人才辈出,诗人称赞的“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大将是( )
A.曾国藩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阿古柏
3.下列发生在新疆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 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④中国收回伊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4.新疆有一种柳树,枝叶繁茂,被称为“左公柳”,这种柳树是为了纪念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一个著名人物,他是( )
A.左权 B.阿古柏 C.左宝贵 D.左宗棠 5.阅读下列材料。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侵略军。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回答,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2)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左宗棠收复新疆有何历史意义?
(4)伊犁当时还被谁占据?后来是怎样收回的?新疆设立行省是在哪一年?
6、关注西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
材料一 正当阿古柏在新疆大肆扩张、俄国占领伊犁地区、西北局势紧张之时,日本侵占我国台湾,东南海防也日趋紧张。清政府内部,要求加强海防的呼声也随之高涨,直隶总督A认为“既要加强海防又要收复新疆,很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说“不收复新疆不会伤中国元气”。陕甘总督B力主收复新疆,认为如果自行撤退,那么“我退一寸,侵略者要进一尺”,所以必须全力西征,这样俄国侵略者的野心就不会得逞,主张“欲挫败俄国人的阴谋,必定回部;欲收伊犁,必先攻克乌鲁木齐”。然后向俄国人表明清朝对伊犁寸土不让的决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中A、B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他们对新疆问题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最后听从谁的主张,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清政府的决定正确吗?为什么?
材料二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是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暴力犯罪事件,导致197人死亡,超过1600人受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乌鲁木齐“75”事件在新疆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精心策划的,是他们真相和本质的一次大暴露。乌鲁木齐“75”事件一方面给广大干部群众造成了严重伤害,另一方面也使各族群众认识到,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是很激烈的。
(3)请你结合材料,发表对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的评判。
【作业】梳理知识,小结本课 制作《左宗棠收复新疆》大事年表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难点: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给括号前的字词注音:
袅袅( ) 陆厥( ) 橘( )徕( ) 柳恽( ) 沈佺( )期 寒砧( ) 庾( )信 涔( )阳 万应锭( ) 门栓( ) 窸( )窣( ) 冉冉( )
三、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2
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林庚
木叶 疏朗 ︳ ︳
相去无几暗示性一字千里
︳ ︳ 树叶 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 3
意义)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 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 4
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 5
“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
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 6
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 7
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 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 8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第4篇
汉字与书法知识框架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汉字的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汉字的成熟 :(1)甲骨文 (2)“金文”
3.汉字的统一 ; (1)背景
(2)概况
小篆
后来(隶书) (3)意义
总结:汉字发展的总趋势 1. 由繁到简。
2.汉字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二.书艺历程
1.魏晋南北朝:(1)阶段特征 2.隋唐:(1)阶段特征
3.宋代:(1)阶段特征
4.明代:(1)阶段特征
(2)历史条件
(2)历史条件
2)历史条件
2)历史条件
3)代表人物和作品
(3)代表人物
(3)代表人物
(
(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第5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勇于探索未来才能体会人生真谛
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魅力。怀揣着为国家和民族科技发展的探索梦想,面对危险与困难永不言弃,才能取得今日的累累硕果,同时这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及思索。
在今年《开学第一课》第三篇章中,参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大飞机C919试飞的邹礼学、聂飞、刘立苏来到现场,回顾了试飞组所面对的危险以及他们的坚持。
大飞机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则展示了C919大飞机的各项数据和科技成果,并讲述自己实现飞机设计梦想的过程,展现了一代中国航空人为国家和民族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历程。
对于未竟的事业,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还要有孜孜不倦求创新的意志。未来是我们心中美好的信念,是我们的向往所在,只有探索未来的人才可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有些人,他们往往会放弃面对现实,以至忽略未来,例如我们即将面临新学期的我们:以往,每次月考成绩出来,当看到自己糟糕的成绩时,我们见成绩单如老鼠见了猫般害怕,未问过自己成绩为何如此低,为什么考不到自己所渴望的名次。如若害怕面对现实,困难无法解决,缺点也就无法发现,那么梦想从此便变为了空想,挫折缠身,忘记了未来的康庄大道,从此困于失败中。
还有些人,他们一路探清事实,探索未来,得到成功无数。例如:牛顿,苹果砸在别人头上或许也就一骂了之,而牛顿在被苹果砸中后却不禁疑问:为何空中苹果会掉落而不是悬于空中?一个小小的疑问激起了他的探索之心,从此创立了经典力学中的重力学,成为经典力学鼻祖。另一个人便是洗澡洗出疑问来的阿基米德,当阿基米德看到自己坐到浴盆中时,水的浮力让他感到疑问,经过不懈的探索,终于创建了浮力学原理。
由此可见,探清现实、探索未来是多么重要,对此正确的态度,便是我们成功的基础,让我们铭记于心。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用创新创造明天
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大有不同,也都会给芊芊学子留下不同却又深刻的印象。今年“创造向未来”的主题让我想到了无数探索未来、探索世界的开拓者们,是他们在无形中带领我们走进未知的浩瀚宇宙。
节目里,国产C919大飞机震撼空降现场,大飞机设计师吴光辉叔叔也来到现场,为同学们带来“巅峰之作”。没有创新,我们的大飞机无法飞上天空;没有创新,我们的大飞机飞不到很远的地方,创新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当今世界局势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现实下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更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倘若将这些团体比作飞机,那创新就是将其托上天空的机翼。若无创新意识,就好比没有机翼的飞机,连自己都无法腾飞,那还谈什么梦想、什么未来呢?!所以身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用创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甚至几亿中华儿女的中国梦,用创新来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创新并不只是那些所谓的天才们才有的事情,创新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要你愿意创新。即使你暂时比不上别人也没关系,只要肯努力,创新是不会放弃每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求助者的。
相比那些抄袭者,他们为什么不用创新来证明自己?与其和他人一样走一条死板的路线,倒不如自己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虽然也许会遇上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但你却有了一条专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经历。现在这个年代,没有创新的人或许活得下去,但是没有创新的国家却是无法存活的。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人民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但却是创新赋予了人民这个能力。没有创新,什么梦想、未来不过是一句空头支票。
创新的力量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誉和地位。它犹如一双手,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有梦想才有未来
今天观看了《开学第一课》,成龙为大家讲述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个人和家国梦想的经历,用亲身经历告诉广大青少年迎接未来要永不言弃,坚持奋斗、勇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理想。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梦想是前进的动力,有梦想、有追求的国家是伟大的。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中国梦,梦之蓝”。那蓝色的中国梦,蓝得深沉而不苍茫。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而青春,却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最容易消逝的一段时光。我相信:夜空中的流星虽然短暂,但是它划破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年轻的新中国、中国的青春是这么美好,青春年华的梦想更是泛着灿烂的光芒!
打开沉重的中国历史之门,深深地伤痛像刺刀一样刺向我们心中。这些伤害像寒冷的狂风在过往的灾难中跌宕起伏,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和人民成为有识之士的梦想。
展望现代,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国家的局势慢慢由坏转变为好,经济发展也越变越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7万亿元,平均每年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水平的3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放眼未来,我希望,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到处飘着瓜果的芳香。美妙年轻的歌曲,已经甜醉了人们的心房,如今,已经告别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在及未来的社会安详和谐,人们安康乐业!
青春飞扬,承载着梦想的航舫。青春是活力的象征,是奋斗的代名词。青少年怀着祖国强大的梦想,活力四射、朝气蓬勃!所以说,青少年作为祖国下一代的主力军,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不可懈怠的责任。青少年若能把握时间,拥有振兴中国的梦想,一定能为今后中华民族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实现民族振兴、祖国强大,是世代中华儿女的梦想,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我希望,这个梦想能在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第6篇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10. Shall we go to the t_________ tomorrow evening? There is a new plat on show.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10. Shall we go to the t_________ tomorrow evening? There is a new plat on show.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10. Shall we go to the t_________ tomorrow evening? There is a new plat on show.
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补全单词
1. I didn’t go to bed u________ 12 o’clock last night.
2. I can’t understand you. Would you please r________ ?
3. Shall we meet o_______ the school gate at two o’clock this afternoon?
4. Please pay a__________ to your handwriting.
5. He got very a________ and shut the door a _________.
6. Don’t behave (举止) so r_________. I can’t b_______ you.
7. The bell is r__________ now. It’s time for class.
8. Your father’s sister is you’re a_________.
9. He’s gone to Beijing on b__________(出差).
第3课情感的记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