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第1篇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进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粗实的铁棒能被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生,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以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鳌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一、学习是修身立德之本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开篇之作,《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提出“学,不可以已”。他为自己的结论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押“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经过学习后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他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直”、“金就砺利”等比喻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识广博的人,能天天检讨自己的言行,就会更加聪明,不犯错误。荀子是善于从生活中悟出道理的哲人,普普通通的现象经过他过滤即成精义,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生体验。他以黑泥里的白沙不再其白、臭水中的白芷不再其香为例,告诉人们居住时要选个好地方;交友,要交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防止邪恶染身。“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继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为例,说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最后,他认为致志于学,要达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于有此治学精神,荀子才得以成为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响的大家习惯在心理学范畴里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的活动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其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而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学习习惯的形成更是如此。《劝学》中说:“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意思是说,笔直的木头,用文火将它煨为成为车轮一样的圆,以后虽然经过风吹日晒,而其轮形也不会伸直,这是用文火煨弯使它这样的。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旦“君子”广博地学习又经常检验省察自己,就会心智明晰,行为不会有什么过错。这样,习惯行为(或者说良好的习惯行为)也就形成了,并且能长时间保持。
《劝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归纳为:第一,学习要养成习惯。第二,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文火煨木”之功。第三,有目的养成学习习惯,做到“日参省乎己”,以达“知明”而“行无过”(错)。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缺少对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凭的是一时兴趣;有的知道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知道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但自己的懒惰心理与行为占了上风,图省事,搞投机,耍小聪明,不愿下“文火”之功;有的人是遇到难题了看看书,找找资料,算是学习了,问题解决了,学习也就结束了;有的人忙于应付公务,不能挤时间学习,即便是上级有要求,也是将学习放到次要或是可有可无的位置,以工作代替了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自己有基础,有知识,不用学习,放弃学习,不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认为与行为无疑是与《劝学》思想相悖,也是必须克服的。
习惯在心理学范畴里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的活动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其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而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学习习惯的形成更是如此。《劝学》中说:“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意思是说,笔直的木头,用文火将它煨为成为车轮一样的圆,以后虽然经过风吹日晒,而其轮形也不会伸直,这是用文火煨弯使它这样的。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旦“君子”广博地学习又经常检验省察自己,就会心智明晰,行为不会有什么过错。这样,习惯行为(或者说良好的习惯行为)也就形成了,并且能长时间保持。
《劝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归纳为:第一,学习要养成习惯。第二,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文火煨木”之功。第三,有目的养成学习习惯,做到“日参省乎己”,以达“知明”而“行无过”(错)。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第2篇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卡逊,我表示深切的敬佩。卡逊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所以作者受到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的抵制而感到吃惊。当时对卡逊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况且,卡逊是一位妇女,很多冷嘲热讽直接指向了她的性别,甚至把她称作“歇斯底里的”。大多数化工公司更是企图禁止《寂静的春天》的发行。当它的片段在《纽约人》中出现时,马上有一群人指责书的作者卡逊极端的,煽情的。即使现在,当向那些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人问起此类问题时,正如本书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前言中所讲到的,“你依然能够听见这种谩骂(在 1992 年的竞选中我被贴上了“臭氧人”的标签,当然,起这个名字不是为了赞扬,而我,则把它作为荣誉的象征,我晓得提出这些问题永远会激发凶猛的有时是愚蠢的反抗)。当这本书开始广为传颁时,反抗的力量曾是很可怕的。”这完全是一场激烈的、有财政保障的反击战,不是对一位政治候选人,而是针对一本书和它的作者。但是,纵使面对这样激烈的抨击,卡逊也没有屈服。卡逊在论战中具有两个决定性的力量: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段话。现实已经证明,她的警言是言简意赅的。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当写作《寂静的春天》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卡逊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还没有增长到产生骚扰的程度,但它已导致一定的变化。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人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在当前这种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变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过程中,化学药品起着有害的作用,它们至少可以与放射性危害相提并论。 我们所做的却远远不够。环境保护署于1970年成立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卡逊所唤起的意识和关怀。杀虫剂管制和食品安全调查机构都从农业部移到了新的机构,而农业部自然只是想了解谷物上喷洒农药的好处,而不是危险。从1962年,国会就号召确立杀虫剂的检验。注册和资料的标准,不是一次,而是三番五次,但大部分标准都被忽视、推迟和废弃了。1972年在1969年美国开始限用 DDT 等农药,发布《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与环境不可分割被广泛认同。1985 年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与 1987 年 9 月的《蒙特利 尔议定书》是对臭氧层的保护。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到 2009 年 12 月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这对温室气体的关注无不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的自救行为。我们从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慢慢地将自然界掠为己有,甚至以战胜自然相标榜,向自然界贪婪地索取,将自然环境肆意破坏。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第3篇
读《光阴》有感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应自勉,岁月不待人。”这是陶渊明的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它让我们懂得要学会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这是我读《光阴》这篇文章的感悟。
《光阴》这篇文章一拟人的手法,写了光阴一去不复返和它的公正、宝贵。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光阴》这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激励了我:他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日历,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是啊,是从没有停止过脚步,它按时撕下一张又一张空白的日历,只有情分好学、珍惜时间的人才懂得在日历上刻下自己伟大的成就,而虚度光阴的人,只懂得让时间遗憾地撕去一张又一张空白的纸张。鲁迅先生一生珍惜时间,争分夺秒,临终时还加紧时间工作,为我国留下了六百万字的珍贵文化遗产;伟大的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争分夺秒的作曲,为世人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乐章;著名画家王冕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为人家放牛时,一有时间,就学习。后来,王冕有开始学习作画,最终也成为著名的画家有太多太多珍惜时间成就伟大的名人了。“岁月不待人”,人的生命不能改变,我们只有在这固定的时间内,珍惜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生活中,不珍惜时间的人也有很多。比如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在写作业时,这玩玩笔,那动动笔盒,玩玩头发,导致最后我们都写完了,他才写几个字、几道题,这是特别不对的。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争分夺秒,这样才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完事情,不是吗?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第4篇
第十六章的名字叫甘当革命的傻子’,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一九六〇年
八、九月间,团政治处连续收到两封表扬雷锋的地方来信。一封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来的;另一封是中共辽阳市委来的。和平人民公社的信是感谢雷锋支援他们一百元钱的事,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在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里,运输连驻地附近的人名群众敲锣打鼓,放着鞭炮热烈庆祝市人民公社成立,雷锋在街头上看到这种情形,他想:我作为一个人民战士,自己能为刚刚建立的公社做点什么能?想着想着他拿出自己省吃俭用一百元钱捐到了人民公社,说:我在苦里生,甜里长,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都献给党,献给人民。中共辽阳市委的来信,是热烈赞扬雷锋给灾区人民寄去一百元钱的深情厚意,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雷锋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消息,辽阳地区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对辽阳,雷锋有说不尽的深情厚意啊!他在那儿参军,在那儿住过,劳动过当雷锋在报纸上看到中央和毛主席派飞机给灾区人民送粮送衣的时候,心里想:我这个人民战士,能为灾区做点什么呢想了想,他又凑了一百元钱,写了封慰问信,顶着大雨,跑到邮局,把一百元钱和慰问信寄给了辽阳市委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第5篇
寒假里,我读了《英雄人物的故事》这本书以后,我认识了许多字,还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
每天晚上我的爸爸、妈妈都要给我讲这本书上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这本《英雄人物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奋不顾身的王杰”、“清贫一生光明磊落的方志敏”、“和平年代的英雄苏宁”、“放牛郎王二小”和“雷锋的故事”。
书里的人物个个都是英雄,在作者的描写下,这些英雄显得更加神勇、机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就说王杰吧,他在寒冷的冬天第一个脱掉棉衣,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打桩修桥。对自己的战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人民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哪里有危险的任务,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有一次,在执行炸弹试爆的时候,谁知,炸药发生了意外,而当时让大家撤离已经来不及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王杰奋不顾身,扑到了炸药上12名民兵和人民武装干部安然无恙,而王杰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青春的赞歌。王杰牺牲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再说说方志敏吧,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个除了一块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没有一文钱的人。就像方志敏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当时才36岁。还有“和平年代的英雄苏宁”中的苏宁,他也是一个处处为人民着想、做好事;处处为祖国做贡献的人。他用自己学习到得知识,为实现祖国军事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一次投弹演习中,发生了意外。苏宁为了保护战友,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少年英雄王二小是一个我们都要学习的榜样。王二小是中国少年抗日英雄。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雷锋叔叔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我爸爸经常和我说,要我学习雷锋叔叔的精神。一开始,还不是很清楚雷锋叔叔的故事。但是看了“雷锋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我就知道了,雷锋的精神。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虽然这些英雄为了别人都牺牲了,但他们永远会活在我们的心中,不仅如此他们舍己救人的精神也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排除万难,努力克服,集中精力把学习搞上去,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用所学的知识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学习他们对人民无比挚爱的崇高品质,努力去关心别人,对困难学生和家庭要多献爱心,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第6篇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作者:汤敏英
她的故事像鸟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着我。
他的电报长的像信,她的结婚礼物是一副豪华的完整的骆驼头骨。他穿着深蓝的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她找了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一把香菜别在草编的阔边帽子上。他们步行去结婚,笑笑地看着年轻的法官发抖的手,又步行回沙地吃那可贵的新鲜奶油蛋糕,补戴那忘交换的戒指。
荷西是个苦恋的男人,三毛是个随性的女人。她是一匹黑羊,找了一个丈夫来一起走走人生的路,跳脱了自己的圈,1974年跳入了黄沙温狂的撒哈拉,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
生性极度敏感的三毛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偏执、认真与敏感,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万水千山地流浪。人生世相,悲欢离合,大千世界。她懂得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走出了旷达、洒脱的三毛。她开始有情有致的去爱人,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有滋有味的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如一瓶很冰的啤酒、一碗很香的牛肉饭、一次煮得很成功的番茄汤、一包味道特别的浴液,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算什么呀,但三毛和荷西,这两个把沙漠坟场装饰成波普罗马的人,就会真诚地善待并感激着生活给予的每一个乐趣。
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埋在立领的风衣里,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是否也算是三毛对荷西隐晦的表白?
《撒哈拉的故事》“走过”与“历程”流转着浓淡皆宜的生命情调。她的文章就是她的生活。她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死在这片荒原里。”她在迷宫山寒冷的夜晚独自甩掉了趁人之危的撒哈拉威嬉皮,从泥淖中救起了快被冻死的丈夫;她遇到了拘谨孤单年轻的沙仑,他舍得这片沙漠,舍得撒哈拉威人的根去不顾一切追逐抓住爱情,即使仅是沙伊达情欲上的给予,是金钱的讨要,是假的爱情;他们有很多借了东西却不愿出借的芳邻,他们做素人渔夫,她差点因毛里塔尼亚的巫术符咒而死,她遇到了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只为换取他仇恨的撒哈拉威人的生命的沙巴军曹;有一阵,她把讨来做家具的木箱看的比自己还重要。她和荷西白手成家,也有声有色地打发着漫长而苦闷的岁月。
居住沙漠,沙粒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人生存在这儿只不过是拌在沙里面的小石子罢了。她奔走进荒凉的沙漠,做着从没做过的事,其实生命的意义不就在于去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去等待自己没有想像到的未来?我们经历着突然降临的一切,像演员进入初排,一些东西我们没有把握,但是如果我们去尝试,就有机会去把握。人生总是伴随着种种的得到与失去,其实,东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的过程。
《哭泣的骆驼》是最后的章节,也是最悲剧的结尾。沙伊达在巴西里死后在人群中被撕扯掉裙子与前襟,在骆驼嘶叫的悲鸣中被强暴后死去。“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但是野蛮、粗暴、无知也在三毛的心中凌虐,像沙伊达与哑奴这些底层的人,这些受到三毛尊敬的人,受着折磨与煎熬,他们跌跌撞撞地跑向自己的家,头发在大风里翻飞,沉没在了大漠的夕阳里。
作家司马中原曾经提到过,如果生命是一朵云,他的绚丽,她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用她云一般的生命,无论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是精神的文明,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就像有温度的张爱玲一样,人情冷暖,她是温热的三毛。
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自然没有第二个三毛一样的只能臆想而不能触摸、灵魂骑在纸背上的流浪者。
那是自然,是洒脱,是一颗百转千回的心。
风里带来了她的笑声和小河般流满了面颊的泪。
记着她,行走着却孤独着的人。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