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入住该院的4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2012年8月2015年12月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随机分组。

实验组23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3、10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39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62岁,23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6.98±3.21)岁;有3例患者合并1型糖尿病,有16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有4例患者合并胆结石。

对照组23例患者男女分别为12、11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37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61岁,23例患者年龄均值为(46.56±3.11)岁;有2例患者合并1型糖尿病,有15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有6例患者合并胆结石。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类型等进行比较,P>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疾病治疗方法

对照组23例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实验组23例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急诊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术前准备:在对患者实施手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糖尿病治疗情况和既往病史,对患者的心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肝肾疾病,同时对患者的血糖及餐后血糖进行检测,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及胰岛功能,判断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及手术的耐受情况。(2)血糖控制:对患者实施手术前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其药物的使用量,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对于术前血糖值大于20 mmol/L的患者,应于术前1~2 h对患者静脉滴注胰岛素,同时术中应每隔两小时对患者检测一次血糖,使血糖控制在8.33~11.1 mmol/L之间,避免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对于存在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应先对其实施对症治疗,使血糖达到合理水平后,对其实施手术。(3)手术实施:对患者实施全麻后,对其行气管插管、消毒铺巾,协助患者采取头高足低体位,对患者进行人工气腹处理,在腹腔镜的帮助下,观察患者腹腔内的具体情况(胆囊的大小、是否存在穿孔、化脓及组织粘连等情况)。然后对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先对胆囊与周围组织进行分离操作,游离胆囊三角和胆囊颈,分离肝总管和胆囊管,取出石块或将其直接切除,对患者实施止血操作(电凝止血),冲洗腹腔,结束后放气,将患者腹腔关闭。若发现患者胆囊发生穿孔且使其局部出现严重粘连现象,应对患者实施胆囊造口术。其中23例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有13例患者行一般胆囊切除术,有7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开取石合并胆囊切除术,有3例患者行胆囊造口术。(4)术后处理:患者手术结束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抗感染治疗,避免患者出现感染现象。同时每天至少给予患者200 g葡萄糖,加强对其进行血糖监测。

1.3 评估指标及效果判定标准

1.3.1 评估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1.3.2 效果判定标准

结合患者的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2] 。治疗后,若患者的临床症状(高热、恶心、呕吐等)显著改善,且血糖恢复正常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血糖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结果用率表示,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结果使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其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8例,其总有效率为65.22%;两组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可得,组间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注:两组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主要是指机体的胆管出现阻塞现象,导致胆汁淤积并引起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所致,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恶心、呕吐等[3] 。若不及时医治,易使患者出现其他的并发症,例如胆囊穿孔、胆瘘、黄疸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4] 。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法主要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主要有胆囊切除术、胆囊造口术等[5] ,但是,有研究证实[6] ,当患者胆囊中的糖分浓度过高,会增加细菌的繁殖速度,减慢胆囊的收缩程度,导致胆汁淤积最终形成结石,这十分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而对于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胆囊内的糖分浓度较普通人群更高,细菌繁殖的速度更快,且加上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蛋白质的合成分泌会显著下降,导致抗体的合成下降,机体的防御能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感染的机率增加,胆汁中钙离子的含量会出现增多现象,机体更易形成结石[7] 。因此,对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应对患者实施血糖控制及血糖监测,降低手术的风险,促进患者预后。例如对于服用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可以将其改为短效胰岛素;对于术前血糖值大于20 mmol/L的患者,应于术前1~2 h对患者静脉滴注胰岛素,同时术中应每隔两小时对患者检测一次血糖,使血糖控制在一合理水平,避免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对于存在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应先对其实施对症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使血糖控制在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再对其实施手术治疗。同时,手术结束后,由于患者的免疫力较低,应对其实施抗感染治疗,主要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证患者葡萄糖的供应,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降低其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促进其康复。

该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2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2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高出26.08%,且实验组23例患者和对照组23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对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急诊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得出,应用急诊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显著,值得各大医院推荐采纳。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急诊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抽取入住该院的4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2012年8月—2015年12月)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23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23例患者采取急诊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65.22%)显著低于实验组(91.30%),且实验组23例患者和对照组23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急诊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糖尿病,急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杜德晓,宫轲,张能维,等.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J].山东医药,2011,51(10):76-77.

[2] 熊文辉.82例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183-184.

[3] 李忠山,孔胜兵,陈德忠,等.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手术的相关因素评估[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5):364-366.

[4] 额日登毕力格.糖尿病合并体会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体会9例[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6):174-174.

[5] 彭志.急性胆囊炎伴2型糖尿病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3384-3385.

[6] 庞春宏,罗凤琴,刘长河,等.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的手术治疗53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64.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该科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157 例, 所有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反复右上腹疼痛, 部分伴有黄疸, 均经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等明确为胆囊结石, 均为2 型糖尿病。其中急诊手术85 例, 择期手术72 例。 急诊手术组85例中, 男45 例, 女40 例;年龄43~49 岁, 平均 (45.2±4.9) 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 (25.7±3.5) kg/m2;糖尿病病程3~15 年, 平均 (8.6±4.9) 年; 糖化血红蛋白 (8.2±2.3) % , 空腹血糖为 (8.5±3.1) mmol/L。 择期手术组72 例中, 男39例, 女33 例;年龄42~49 岁, 平均 (45.1±4.8) 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 (25.7±3.5) kg/m2; 糖尿病程4~16 年, 平均 (8.5 ±5.1) 年; 糖化血红蛋白 (8.6 ±2.9) % , 空腹血糖为 (8.2±2.9) mmol/L。 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平均体质量指数、血糖控制程度等资料均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安排膳食, 请内科医师调节降糖药物, 定时监测血糖和尿糖浓度, 术前3天均采用胰岛素静滴, 调整胰岛素用量, 血糖浓度要控制在7~9 mmol/L, 尿糖为 (-~ +) , 尿酮 (-) [3], 术中及术后禁食阶段严密检测血糖, 静脉滴注胰岛素、补充葡萄糖,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两组患者均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前30 min或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持续硬膜外麻醉满意后, 取仰卧位, 选右上腹经腹直肌做一长度约5.0 cm的切口, 暴露胆囊三角及胆总管, 于近胆总管约0.5 cm处结扎, 切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然后缝合胆囊床, 完成胆囊切除, 切除胆囊后再在胆囊管汇入胆总管下方约1.0 cm处, 于胆总管前壁纵向切一长度2.0 cm的切口, 取出胆总管结石后用胆道探条确认胆总管下端已通畅, 再用胆道镜检查确认已经清除干净胆管结石, 且解除胆道狭窄、通畅胆总管远端后, 常规放置T管引流。 术后继续使用2 d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 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切口感染、裂开、胆道出血、胆漏、肝肾功能异常、心肺功能异常、粘连性肠梗阻等) 。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5 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比较

择期手术组住院天数为 (10.5±2.1) d, 急诊手术组为 (13.4±2.7) d, 择期手术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急诊手术组, 两组住院天数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择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为 (68.5±15.7) min, 急诊手术组为 (93.4±20.1) min, 择期手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急诊手术组,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择期手术组72 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4 例 (切口感染1 例、胆道出血1 例、胆漏1 例、肝功能异常1 例) , 发生率为5.6%, 急诊手术组85 例中发生术后并发症14 例 (切口感染2 例、切口裂开3 例、胆道出血3 例、胆漏2 例、肝功能异常1 例、心肌梗死1 例, 粘连性肠梗阻2 例) , 发生率为16.5%, 择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急诊手术组, 两组率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结石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以往认为脂代谢紊乱、 胰岛素抵抗等是糖尿病伴发胆囊结石形成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又发现脂联素、瘦素、胆囊收缩素等也同样与之相关, 但很多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多主张对糖尿病伴发胆囊结石患者予外科手术治疗, 可选的手术方式有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低于普通患者, 尤其是高龄、病史长的2 型糖尿病患者, 往往胆管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晰, 加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脂血症, 血液粘滞度高, 影响血液微循环, 降低了胆囊壁抵抗炎症的能力, 影响手术后康复[4]。 传统开腹手术风险较大, 术后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使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风险降低, 但腹腔镜对术者及麻醉要求较高, 限制了在基层医院的开展。 该院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手术效果好, 术后并发症少, 康复加快。 最新研究表明, 在对糖尿病患者施行胆道系统手术时, 要特别注意急诊手术的患者, 这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5], 因为这些患者多为反复发作, 难免会多次应用各种抗生素, 一旦急性感染发病, 由于大多数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 内科保守治疗常常失败, 等到被迫急诊手术时, 成功率已降低[6]。 此外, 糖尿病伴发胆囊结石患者可长期无临床症状, 一旦发病, 即可迅速出现胆囊坏疽、穿孔, 甚至发生重症胆管炎、胰腺炎等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故若二者同时存在, 尽量择期手术治疗。 该文资料显示择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6.5%) 低于急诊手术组 (5.6%) , 住院天数及手术时间也明显短于急诊手术组。 提示对胆囊结石伴糖尿病患者有症状时, 应常规切除胆囊, 即使对无症状者也应作预防性胆囊切除, 手术方式尽可能采用微创术式, 降低手术风险。

摘要:目的 观察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6月该科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157例, 其中急诊手术85例, 择期手术72例。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平均体质量指数、血糖控制程度等资料均有可比性 (P>0.05) 。两组患者均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择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6.5%) 低于急诊手术组 (5.6%) , P<0.05;择期手术组住院天数为 (10.5±2.1) d, 急诊手术组为 (13.4±2.7) d, 择期手术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急诊手术组, P<0.05;择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为 (68.5±15.7) min, 急诊手术组为 (93.4±20.1) min, 择期手术组手术时间也明显短于急诊手术组, P<0.05。结论 对胆囊结石伴糖尿病患者有症状时, 应常规切除胆囊, 即使对无症状者也应作预防性胆囊切除, 手术方式尽可能采用微创术式, 降低手术风险。

关键词:胆囊结石,糖尿病,预防性,胆囊切除,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学宏.糖尿病合并胆结石并非偶然[J].医药与保健, 2012, 20 (9) :35.

[2] 张鑫, 王锦波.糖尿病伴发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 (6) :353-356.

[3] 胡峰, 邵翀飞, 张忠其, 等.糖尿病对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34 (2) :189-192.

[4] 杨杰斌.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4) :3352-3353.

[5] 赵红军.胆囊结石伴2型糖尿病114例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4, 20 (11) :105-106.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3篇

1.1 一般资料

收集长沙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肝硬化住院病人86例,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28例, 年龄32~81岁, 平均年龄 (53.94±11.67) 岁, 排除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胰腺疾病及心肾功能不全者。86例肝硬化患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62例 (72.09%) , 性肝硬化8例 (9.31%) , 乙型肝炎和酒精混合性肝硬化11例 (12.79%) , 血吸虫性肝硬化5例 (5.81%) 。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63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14例, 女性49例, 年龄34~75岁, 平均年龄 (44.37±8.11) 岁。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别,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腹水、门静脉内径宽度及胆囊壁增厚 (胆囊壁厚度≥3mm) 的诊断经B型超声证实, 凝血功能、肝功能检查均在B型超声检查前后2d内进行。

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01

1.3 统计学分析

2 组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表1、2、3、4、5)

3 讨论

胆囊自身疾病与胆外疾病均可引起胆囊壁增厚, 胆外疾病多见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慢性心力衰竭、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B超检查如发现服囊壁增厚, 应仔细寻找有无胆囊结石、胆囊占位等, 同时扫查心、肝、肾、胰、腹腔等情况, 寻找可能病因, 判别是胆囊自身病变还是胆外其他脏器病变在服囊壁上的表现。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具体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通过对86例肝硬化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发现83.72%患者胆囊壁增厚, 显著高于对照组, 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肝功能Chil d-C级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明显高于肝功能Child-A级患者。与胆囊壁正常组比较, 胆囊壁增厚组血浆总胆红素水平、腹水发生率明显增高, 提示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与肝功能受损及门脉高压密切相关, 此与以往文献报道相似[1~2]。Ramazan等[3]报道, 肝硬化腹水胆囊壁增厚程度显著高于癌性腹水患者。本组结果显示, 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浆白蛋白浓度不是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主要原因, 考虑其可能与血浆-腹水白蛋白梯度及门脉压力有关[4~5]。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门静脉高压使胆囊静脉回流受阻, 胆囊毛细血管缺血,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 致使胆囊壁肿胀、增厚;另外, 门脉高压亦使胆囊淋巴回流障碍, 未吸收的淋巴液滞留在胆囊壁内而引起胆囊壁增厚。 (2) 肝硬化时肝功能异常, 血浆-腹水白蛋白梯度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胆囊壁内液体积聚, 致胆囊壁水肿、增厚。 (3) 肝硬化时体内醛固酮、雌激素增多, 导致水钠潴留。

注:肝硬化组男性与女性比较, P>0.05

注:2组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浆白蛋白浓度及血浆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分别为P>0.05、P>0.05、P<0.05

注:2组腹水发生率比较P<0.005

注:肝硬化胆囊壁增厚与Child-pugh分级相关联 (P<0.005) , Child-A与Child-C比较P<0.005

综上所述,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与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 (1) 胆囊壁增厚可反映肝损害程度, 随着胆囊壁厚度的恢复, 在一定程度上又可反映肝硬化治疗疗效, 并提示其预后; (2) 它可作为早期病所致腹水的鉴别。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长沙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期间86例肝硬化患者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28例) , 排除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胰腺疾病及心肾功能不全者, 并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63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14例, 女性49例) 。按照胆囊壁增厚和正常, 分为2组, 2组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研究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与性别、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浆白蛋白浓度、血浆总胆红素水平、腹水及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者为72例, 发生率达83.72%,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45%, 相对于胆囊壁正常者, 胆囊壁增厚患者血浆总胆红素水平显著增高 (13±7.6) mg/L, P<0.05, 腹水发生率明显增加 (86.11%, P<0.005) ;相对于肝功能Child-pughA患者, Child-pughC患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显著增加 (P<0.005) , 而性别、门静脉内径宽度、血浆白蛋白浓度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Child-pugh分级、腹水及血浆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与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相关联, 由此得出, 肝硬化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该研究临床意义主要在于胆囊壁增厚可反映肝损害程度, 随着胆囊壁厚度的恢复, 一定程度上又可反映肝硬化治疗疗效, 并提示其预后;另一方面, 它可作为早期预测门脉高压症的重要指标;还有助于肝硬化腹水和其他疾病所致腹水的鉴别。

关键词:肝硬化,胆囊壁增厚,腹水,血浆总胆红素,Child-pugh分级

参考文献

[1] Wang TF, Hwang SJ, Lee EY, et al.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7, 12 (6) :445~449.

[2] Ers G, Akarca S, Karasu Z, et al.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as a sign of esophageal varices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J].Turkish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999, 10 (1) :11~14.

[3] Ramazan S, Bulent Y, Alper S, et al.Gallbladder contractility in patients with cirrhotic versus malignant ascites[J].J Clinic Ultrasound, 2002, 30 (8) :477~480.

[4] Saverymuttu SH, Grammatopoulos A, Meanock CI, et al.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congestive cholecystopathy)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a sign of portal hypertension[J].British J Radiology, 1990, 63:922~925.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89例, 男31例, 女58例, 年龄25~90岁, 平均57.5岁。术前B超检查, 其中胆结石55例, 胆囊萎缩胆结石7例, 胆结石胆总管结石17例同时伴肝内胆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10例。术前配合医生完成血常规、凝血四项、胸透、B超、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检查。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详细的入院健康宣教, 介绍医院及病区环境、做各种检查的准备和要求, 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减少患者恐惧、焦虑的负面情绪,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平静的心理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种检查, 排除手术禁忌证。 (2) 饮食和肠道准备术前

3 d清淡饮食, 术前晚清洁灌肠1次, 以排除宿便和积气。

(3) 按手术要求备皮及清洁皮肤, 术前晚、术日晨测T、P、R、BP, 并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6h, 每1小时测1次生命体征, 并做记录。血氧饱和度90以下时需吸氧, 保持呼吸道顺畅。重症及全麻手术患者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5分钟巡视病房1次, 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 并记录。24h后如无异常, 可停用多参数监护。患者清醒后12h待病情平稳后可取半卧位, 这样可利于改善呼吸, 减轻疼痛, 便于分泌物和残余液的引流及炎症局限。

3.2 引流管护理

各管应标志明确并妥善固定好各引流管, 严防脱出、扭曲、受压及阻塞。术后24h内每1小时观察引流液体的色、质、量, 确保引流通畅。腹腔引流管一般在进食2d后, 如无异常可拔管;胃肠减压管在术后2~3d肛门排气后可拔出;尿管一般术后麻醉完全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后24h内可拔出。

3.3“T”形管护理

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 确保引流通畅是手术后护理关键, 应加强巡视与护理: (1) 妥善固定保持通畅, 勿使其受压、弯曲, 每日晨记录全天量及更换引流袋[1]。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端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 (30~40m L) 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 (切禁用力推注) , 再轻轻回抽后接上引流袋。 (2) 注意观察引流物的质、色及量。如有异常 (血性、浑浊、量少) 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 拔管:一般术后12~14d, 无特殊情况下可以拔管[2]。21例患者术后7~8d即间断开放“T”形管, 拔管前1~3d全日夹管。期间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发热及黄疸症状。如无说明胆总管通畅, 可予拔管。 (4) 拔管后局部伤口用无菌凡士林纱布堵塞包扎, 再观察3d患者无异常变化可出院。7例带管出院。复查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均痊愈。

3.4 定时检查伤口敷料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情况。评估及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有无黄染。我们护理中无一例合并出血及感染。

3.5 饮食指导

术后24~48h禁食, 待胃肠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可给予流质易消化饮食, 次日半流质饮食, 1周后可进普食, 以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清淡饮食为宜[3]。忌食辛辣刺激肥腻食物。

3.6 出院指导

胆结石术后患者, 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 尽量少吃油腻食物。我们认为坚持普通饮食即可, 尽量多吃蔬菜, 少吃肥肉和动物油, 规律饮食, 戒烟酒, 少吃零食, 加强运动锻炼。如果不坚持清淡饮食, 仍然吃大量油腻饮食, 吸烟喝酒, 容易导致结石复发。胆结石手术后, 平时不需要服用药物预防。应定期检查, 可6个月~1年上腹部B超复查1次, 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4 体会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除一般护理外, 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 注意腹部切口情况及正确饮食。对危重患者要着重加强“T”形管的护理, 严防扭曲、脱管, 注意观察引流物的色、质、量并记录。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减少住院日期及早日拔管, 促进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对胆结石, 胆囊萎缩胆结石, 胆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伴肝内胆管扩张, 胆总管结石共89例患者术前, 术后实施精心护理, 饮食及出院指导。结果 89例患者如期痊愈,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围手术期全方位的护理, 合理, 正确的饮食干预, 对有效防止并发症, 促进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关键词: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艳春.浅谈胆囊炎合并胆石症术前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5 (6) :560.

[2] 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委员会.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1.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3 年11 月2015 年10 月期间所收治的48 例老年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 均经CT、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被确诊。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2]。 将48 例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实验组 (n=24) 与参照组 (n=24) 。 实验组中男性14 例, 女性10 例;年龄均在60~76 岁, 平均年龄为 (68.3±2.2) 岁;糖尿病分型:1 型糖尿病2 例, 2 型糖尿病22 例;糖尿病病程在2~10 年之间不等, 平均病程为 (5.3±1.3) 年。参照组中男性15 例, 女性9 例;年龄均在60~78 岁, 平均年龄为 (68.8±2.4) 岁;1 型糖尿病1 例, 2 型糖尿病23例;糖尿病病程在2~13 年之间不等, 平均病程为 (5.6±1.5) 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临床对比。 排除标准:将60岁以下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此次研究具有知情权, 均可积极配合治疗。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术前30min, 取2 g头孢曲松钠予以患者静脉滴注, 防止发生感染;之后对其实施气管插管全麻, 形成气腹, 在腹腔镜引导下将胆囊准确切除。

参照组患者予以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 术前30 min, 取2 g头孢曲松钠予以患者静脉滴注, 防止发生感染。对患者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 之后在其右上腹取一经腹直肌切口, 将胆总管、胆囊三角充分暴露, 并将胆囊管与胆囊动脉分离结扎, 对胆囊进行剥离, 并将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仔细切断。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并及时更换敷料。

血糖测量:在手术前3 d、术后后3 d, 均需对患者进行血糖检测, 并取平均值。 在手术前, 要对患者的血糖加以控制。 手术结束后, 在患者的进食期间需进行肠胃营养供应。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并将患者手术前后的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予以记录。 并发症包括感染、胆瘘、术区脂肪液化、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酮血症等。

1.4 统计方法

此研究中, 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数据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均为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差 (±s) 表示并进行t检验。 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 采用 (%) 表示并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

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 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两组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处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手术前, 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均有所升高, 上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均有所提高实验组的上升程度小于参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数据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经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中共有1 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1/24) ;参照组患者中共有9 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 (9/24)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数据见表3。

3 讨论

老年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 免疫力低下, 身体器官功能逐渐减退, 对疼痛或炎性刺激的敏感性较差[3]。病变胆囊多为慢性的炎性反应, 糖尿病胆结石患者通常出现胆囊壁水肿情况, 易使胆囊与其附近组织粘连, 为手术治疗增加了难度[4]。 因此在糖尿病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要加以重视。 文中为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对于该院近期收治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 开腹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逐渐引用腹腔镜胆囊切术, 较易被患者接受。 针对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 不管病情轻重, 均需给予及时的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在出现急性胆囊炎后, 会严重影响其血糖控制效果, 因此及早为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尤为必要[5,6]。 腹腔镜属于微创技术, 还可为手术提供更为清晰的视野, 将病变组织准确切除, 也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传统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 可将患者交感神经激活, 增加肾上腺激素分泌, 加快糖原的分解代谢, 致使患者血糖明显上升, 引起多种并发症, 在增加手术风险的同时, 也不利患者的术后康复[7]。

此次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参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 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参照组,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经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糖尿病胆结石患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优势, 利于血糖控制, 降低手术创伤性与风险, 同时也可减少并发症, 利于术后康复,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该文就不同胆囊切除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实验组 (n=24) 与参照组 (n=24) 。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参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血糖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 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参照组,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具优势, 可降低手术创伤性与并发症发生率, 利于术后康复, 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胆囊切除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袁文昌, 李杰.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 (10) :42.

[2] 徐辉, 王荣寅, 沙元霞, 等.胆囊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J].淮海医药, 2011, 29 (1) :72-73.

[3] 刘绍琴.老年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4) :136-138.

[4] 杜德晓, 宫轲, 张能维, 等.老年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J].山东医药, 2011, 51 (10) :76-77.

[5] 高志强, 李建文, 蔡宏俊, 等.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及开腹胆囊切除术81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12) :815-817.

[6] 邓小军.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两种不同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1) :102-103.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通过多次的实践证明, 我们对50例并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的划分, ASA1~4级 (ASA1~2级总共有36例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 ASA3级总共有12例并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 ASA4级总共有2例并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 , 而从我们将这50例患者按照23~81岁, 体重为55~110kg分出这几种级别。我们通过系统的检查与划分其中我们在这50例并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当中检查出了换有高血压与冠心病的患者其中存在着2例, 并且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其中在这50例当中存在着15例并且我们还发现患糖尿病的患者有5例, 并患有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有2例。

1.2 麻醉方法

我们在做手术之前一定要做好各项的检查与措施, 我们在对并为控制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麻醉前需要30min肌注鲁米那钠需要0.1g、阿托品需要0.5mg。监测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以及心电图等检查, 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才能够确保麻醉的效果。首先我们需要进行的是麻醉诱导在麻醉诱导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一切不良反应瑞芬太尼0.4~0.6μg/kg、丙泊酚1.5~2.5mg/kg、阿曲库铵0.1mg/kg进行静脉注射, 我们通过上述的麻醉诱导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麻醉目标。当我们在对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所维持这着:0.0008%瑞芬太尼、0.14%丙泊酚、0.02%阿曲库铵于当我们将注射液插管后连续静脉滴注当中, 我们要通过在手术当中依据手术的情况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反应调整滴速, 在我们做完手术的前5min我们开始停止对患者输注麻醉药剂。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记录下患者在麻醉前、诱导后 (A) 、气管插管后 (B) 、麻醉手术中 (C) 、气管拔管前 (D) 的SBP、DBP、HR、SPO2等几个重要的时间中患者的反应情况及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还要记录下手术结束后5min内患者的苏醒例数以及在麻醉术中严重高血压患者与低血压患者以及手术后高血压患者等严重并发症例数等, 来确保患者的手术成功与安全。

1.3 统计学处理

由于我们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组间行可以用t检验、P<0.05相对来说对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P<0.01有极重要的意义, 计数资料我们用%来表示。

2 结果

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对并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麻醉诱导基本安全顺利, 通过对未控制高血压患者进行诱导后SBP的降幅 (36.3±11.8) %、HR降幅 (26.9±11.4) %, 所得出的结果与诱导前有着极其显著性的不同 (P<0.01) ;当我们把气管插管后SBP、HR的结果明显的比诱导后升高 (P<0.01) , 但是我们可以与诱导前相比结果并没有明显性的区别和差异 (P>0.05) ;当我们将气管拔管前SBP、HR出现的数值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这样的结果与诱导前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P<0.01) 。当我们对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的手术结束后5min内50例 (100%) 当患者完全清醒后;手术过程中没有一例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3 讨论

我们通过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会有较小的创伤、恢复快、住院费用低安全性高等很多优点, 与此同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相对会有一部分高血压病患者是在进入手术室后通过监测血压才发现的高血压, 而高血压患者在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一定要加控制血压的升高。我国经过研究表明一到二级的高血压腹部手术, 手术前是否进行抗高血压治疗并不增加手术危险性, 与此同时也可以证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与方便性。与此同时在我们现代社会的医疗条件下, 麻醉师需要对患者的靶器官功能的状况与心血管危险以及高血压合并症进行认真了解与紧急的评估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当中紧急状况的处理, 这样患者的生命才可以完全的得到良好的保障。

摘要:目的 科学研究指出瑞芬太尼、丙泊酚它们是应用于未控制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的麻醉效果以及方法。方法 我们通过使用了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对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LC我们对患者完全可以进行全身的麻醉诱导与维持。结论 通过研究得出麻醉的效果相对好于在, 手术的中血压比较容易控制, 剧烈循环的波动发生率相对较低, 手术后并未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综合症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应用于未控制高血压的患者LC的麻醉, 瑞芬太尼、丙泊酚的使用方法简单便捷、效果明显确切, 安全可靠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麻醉,高血压

参考文献

[1] 邓硕曾.高血压与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 17 (8) :466~467.

[2] 汪静, 吴言涛.高血压患者腹部外科手术5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280~282.

[3] 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5~574.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

胆囊炎患者的饮食范文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取入住该院的4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2012年8月2015年12月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