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191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1篇

《美丽心灵》,对它定性的标签中有一块是传记,我负责任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传记类电影。约翰纳什,现实生活中被喻为普林斯顿的幽灵。他是数学天才,博弈论大师,二十二岁发表博士论文质疑亚当斯密,三十岁患严重妄想型精神分裂进入长达三十年的学术行为休眠期,之后奇迹般恢复,94年在一片质疑声中抱回诺贝尔经济学奖,坚持学术研究至今。伟人的一生再离奇都是传奇。纳什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和风靡重新备受瞩目,而他已是夕阳下颤颤巍巍独自走在人行道上的寂静老人。时间是唯一的绝对公平。

没有花哨的题目,没有宣传的噱头,也没有深刻的台词和宏大的场面,只是对纳什的一生的银幕再现!

看完之后,脑中的存留片段不断回旋。因为人际信任的缺失和对成就的期待,纳什才会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觉。孤独的心灵,必然需要某种形式去填补,只是真实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罢了!

看着电影的时候就心有点绞痛。无法想象纳什能和这样的“影子”和谐相处;无法想象有“人”一直跟随自己,施号命令;无法想象一个妻子可以这样不离不弃;无法想象他们可以看着过往一切淡淡地转身

在感慨纳什艰辛之余,更是难忘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我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心里)解决”,这是艾丽西亚-拉迪在纳什病情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绝望和愧疚时,温情拉着纳什的手,低头轻轻说的几句话。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离不弃,没有琼瑶式的苦情,没有大陆剧的独白,简单的几句话确实感动了我!

在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怀疑,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光爬上了纳什的额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俨然已经不重要!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痛苦和疯狂,但是带不走纳什脑中的幻觉和心中永恒的爱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非凡是没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要冒一点险,但人生又何尝不是靠冒险丰富起来的呢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2篇

观《美丽人生》有感

还记得那天晚上和百来个同学一起观看了在A楼组织观看的《美丽人生》。当时看着电影的前半段,感觉有些隐隐的乏味无聊。以为这又是一部老套的“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只不过王子与灰姑娘互换身份罢了。但是,随着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走进美丽的花房的那一幕开始,不仅仅是故事的时间轴推进的好几年,同时故事的基调也发生了三百六十度大转变。可以说,一直到最后最后,电影带给我的,都是巨大的震撼。看完后,我才明了,这是一部完全意大利式的电影,也是一部纯粹以剧情和演技取胜的电影。整部电影中,没有一处宏大的场面和夸张的音效特技,但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表演,使我完全忽略了这些因素的存在。

整部电影,都充满了爱和希望,让人看了以后不禁深深感慨。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男主人公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为了儿子能够生存下去,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他依然在为儿子编造着一个美好的幻想: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也正是因为这一个美丽的谎言,我们的小男孩才能够一直坚持到最后的最后,最终看见他梦中的坦克。当我看见黑暗结束后,男孩想着父亲说过会有坦克来接他们然后真的在街上看到坦克的刹那,我知道,奇迹发生了。父爱的奇迹,对生活的热爱的奇迹,对生命诊视的奇迹。

除了伟大的父爱,贯穿整部电影的爱情元素也深深的让人为之动容。为了妻子能够得知他们的消息从而安下心来,他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只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安好。还有那一句“早上好,我的公主”,就这一句,它抵得过万千的甜言蜜语,让人不禁心口一暖。不仅如此。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歌声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和信念。看完电影,脑海中还是一幕幕的回想着男女主人公相爱的画面。响彻脑海的还是那一句“早上好,我的公主”。能永远被自己所爱的人像称作公主,绝对是一件幸福至上的事情。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3篇

《美丽心灵》,对它定性的标签中有一块是传记,我负责任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传记类电影。约翰纳什,现实生活中被喻为普林斯顿的幽灵。他是数学天才,博弈论大师,二十二岁发表博士论文质疑亚当斯密,三十岁患严重妄想型精神分裂进入长达三十年的学术行为休眠期,之后奇迹般恢复,94年在一片质疑声中抱回诺贝尔经济学奖,坚持学术研究至今。伟人的一生再离奇都是传奇。纳什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和风靡重新备受瞩目,而他已是夕阳下颤颤巍巍独自走在人行道上的寂静老人。时间是唯一的绝对公平。

没有花哨的题目,没有宣传的噱头,也没有深刻的台词和宏大的场面,只是对纳什的一生的银幕再现!

看完之后,脑中的存留片段不断回旋。因为人际信任的缺失和对成就的期待,纳什才会有室友和司令的幻觉。孤独的心灵,必然需要某种形式去填补,只是真实和幻想、接受和否定罢了!

看着电影的时候就心有点绞痛。无法想象纳什能和这样的“影子”和谐相处;无法想象有“人”一直跟随自己,施号命令;无法想象一个妻子可以这样不离不弃;无法想象他们可以看着过往一切淡淡地转身

在感慨纳什艰辛之余,更是难忘他的妻子艾丽西亚-拉迪。“我让你感受什么是真实,这是真实也许问题不是在这里(脑袋),也许问题可以在这里(心里)解决”,这是艾丽西亚-拉迪在纳什病情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绝望和愧疚时,温情拉着纳什的手,低头轻轻说的几句话。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离不弃,没有琼瑶式的苦情,没有大陆剧的独白,简单的几句话确实感动了我!

在正常与幻觉之间,纳什在怀疑,纳什在坚持!30年的时光爬上了纳什的额头,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俨然已经不重要!时光带走了曾经的痛苦和疯狂,但是带不走纳什脑中的幻觉和心中永恒的爱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人的心灵起到的强大作用,也明白了为什么当年鲁迅先生要弃医从文,孙中三先生要弃医学从事革命。你可以身体残废,但是你不可以精神残废,身体上的残废,那是生理上的一种阻碍,只要你意志将强,你的人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你的生活一样可以充满阳光。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然而因为一件小事情而患上精神病的话,那么你的人生从此被你涂上了黑暗,是你把自己给填埋了。相信自己,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心灵枷锁。

爱,很多电影的主题。就算看了千遍万遍,就算看到腻了,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之所以能坚持不懈的过正常生活,而不是去精神病院过着什么事都不能做的生活,也是因为爱,为了世界上那些还带来爱给主角的人,妻子、儿子以及那些大大小小支持着人,当然,最重要的就属他的妻子。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非凡是没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虽然要冒一点险,但人生又何尝不是靠冒险丰富起来的呢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4篇

社会工作

卢欢

电影《美丽心灵》观后感

约翰纳什是个行为古怪的数学家,他致力于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每天的生活就是不停地在复杂的公式中计算。纳什生性孤僻,言语不多,拒绝社交,与其他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上课没有什么兴致,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不大。他的性格特点以及个体心理的易感因素很有可能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之一。纳什这个人非常敏感,警惕,多疑。这些性格特征在他发病初期可以看到。在他撰写了“博弈论”,开始享誉盛名之后,他幻想自己为国防部秘密工作,破解一些不为人知的密码。每当投递所谓的秘密信件时,他会不断环顾周边环境,非常小心和谨慎。在家的时候也会因为妻子开灯担心自己的住所和身份被发现。另外纳什的个人欲望很强烈,思维能力发达,内省力强,意识性强,执著性强。他存在着强烈的欲望并常与死板,刻薄的道德感相矛盾;存在着思维与情感发展的不平衡。他的思维方式多属封闭性的,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善变通,过分讲求秩序,喜欢作“惟一的”,“最好的”选择或判断。当其他同学都写出了博士论文并得到教授的肯定时,纳什还在坚持着他的原创理论,固执己见。但是当他看到餐厅中有许多教师把他们的钢笔放在一位教授面前表示尊敬时,他的眼中充满了渴望,这说明他需要得到认可。纳什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办事要求面面俱到。其实说通俗了就是“死心眼儿”。 和朋友下棋的时候,他每一步都计算到天衣无缝,但还是输了,他无法承认,并且最后匆匆离开并打翻了棋盘。他拒绝失败,害怕失败,并且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即使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却仍然无法得到他想要的理论,他愤怒地拿自己的头撞墙。电影里的这些情景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性格偏执的纳什。

另外,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也该是诱发纳什发病的原因。纳什的与世隔绝孤立了他与别人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当环境中产生压力时,就很容易转化为与环境的敌视状态,从而加重他的焦虑感。当时普林斯顿数学系的竞争非常激烈,纳什的同学先后通过博士论文并得到了工作机会,但是纳什因为没有研究成果而无法得到进入著名研究室的机会。这种状况非常不符合一贯优秀的他,他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和焦虑感。

幻觉和妄想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由此来判断纳什得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属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影片中的表现有,感知觉障碍。他幻想出了三个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同一个寝室的挚友查尔斯,查尔斯可爱的小侄女和国防部的威廉帕彻。他向查尔斯倾诉自己不被人喜欢,在自己被帕彻追击的时候向查尔斯求助。幻想中的查尔斯鼓励他,支持他,是他最忠实的朋友。纳什为帕彻做着危险但有价值的破译密码工作,但是又不能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告知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妻子。纳什膨胀的情感需要使得他的无意识 104042011023

社会工作

卢欢

通过幻想表现出来,人格逐渐分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纳什内向、孤僻,从不轻易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影片中,当纳斯感到危险并表示不愿继续工作下去时,他受到了帕彻的威胁,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对于他来说,那些幻觉都是真实的。当他被带入精神病院,并被告知他已经患病时,他不相信,并认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这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被害妄想,也是一种思维障碍。他看到有人监视着自己,并且被人追杀。当纳什听到妻子告诉自己,他之前所做的一切破译密码的工作都不是真的,他只是生病了,他完全无法接受,并且迅速逃离,无法面对和逃避这些事实。但是他又是完全信任他的妻子的,于是纳什的幻想世界开始受到冲击,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在医院里接受了一年的治疗之后回家了。可以看到,纳什在治疗之后病情有所好转,他甚至可以和曾经的朋友开一些小玩笑。但他仍然想要继续工作,从事他所喜欢的数学研究,却因为吃药无法继续,也无法回应妻子的需要。于是纳什背着妻子偷偷地停药,不幸的是,他的病情再度加重,又出现了幻觉,却固执地以为那是真的。直到他差点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他突然惊奇地醒悟和发现,查尔斯的侄女一直没有长大,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纳什发现了那三个人是自己的幻觉,但是他不想再回到医院接受那可怕的治疗。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出他固执的性格特点,他想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精神分裂。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5篇

以前,我总觉得伟大的情感与凡人的距离是很遥远的,英雄只属于华丽恢弘的史诗。可是当片子展现那灰黄的背景和那群灰不溜秋的人,他们嗑碰着上演这些伟大的情感时,我被真切地打动了。影片的主题丰富,让人越品越有味。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主人公在平凡中超越。平凡的张美丽没有平平常常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她总想“成功”

,因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6篇

摘要:影片《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展现了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东线作战部队的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该片自上映以来票房势头高涨、好评如潮,本文利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英雄原型”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探究《长津湖》的热映原因。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英雄原型;《长津湖》

若说2021年最火爆的电影,非《长津湖》莫属。2021年11月24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抗美援朝题材战争电影《长津湖》含预售票房已超56.94亿,正式超越2017年上映的《战狼2》摘得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为什么近些年来抗战类电影能深得民心、票房热卖呢?因为这类电影触及了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英雄原型”,人们从内心深处崇拜英雄,所以人们热衷于这类题材的电影。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在论及文艺思想的时候曾经运用了其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集体无意识 (Collective unconscious)。他说“: 我之所以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同个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1]荣格还认为: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 型。”[2]荣格进一步解释说“: 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相遇。” [3] 从本质上讲,原型是一种经由成为意识以及被感知而被改变的无意识内容,从显形于其间的个人意识中获取其特质。这种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被称为原型意象。荣格所识别和描述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英雄原型、太阳原型等。按照原型心理学的解释,英雄是在人类集体意识中存在的某种原型,这种原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如同基因一样,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世代遗传却难意识到,这种文化基因,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英雄形象作为民族精神的符号载体,拥有持久的文化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二、中国式“英雄原型”

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英雄辈出。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后羿射日、从大禹治水 到女娲补天、从豫让死君到华元卫宋、从荆柯刺秦到苏武牧羊、从文天祥誓死不降到谭嗣同勇赴刑场,从杨靖宇到黄继光,从雷锋到徐洪刚,从焦裕禄到孔繁 森......一部华夏史就是一部慷慨豪壮的英雄史,英雄行为成为鼓舞并滋润一代又 一代人发奋图强的生命基因。[4]对英雄的崇敬隐性地存在于中国人的种族记忆和民族文化意识中。那么中国人所崇敬的英雄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与西方“超能力”式英雄不同, 中国的英雄往往都是“凡人”。我们的英雄植根于中华大地,我们的英雄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他们不会魔法、不会刀枪不入、不会吐丝织网、不会飞天遁地,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如果非要说我们的英雄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聪明才智和钢铁般的意志。

第二,英雄不等于完美的人,英雄也是常人,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会有性格上的缺陷,但往往他们会经过一系列的历练而成长起来。也就是说:

第三,英雄的结局往往是悲剧的。什么是英雄?英雄是那些在危机时刻、在面临自然灾害或人為灾害挺身而出的人,与灾难较量并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次的斗争都会伴有英雄的受难甚至牺牲。无论是神话中的夸父、精卫,还是古代的岳飞、文天祥,亦或是现代的赵一曼、杨靖宇,英雄的归宿往往是让人心痛的。

第二,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中国文化是提倡集体主义精神的,中国式英雄形象往往来源于生活中具有突出品质的普罗大众,一个有名的英雄可能是千千万万无名的英雄的缩影。

三、《长津湖》中的英雄形象

《长津湖》这部电影以中国历史上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疫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故事。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中丰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式的“英雄原型”,触及到了观众的“集体无意识”,才得以创票房新高。

(一)平凡的英雄伍千里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士,他出生于普通的渔村人家。在生活中他只是一个一心想着给父母盖房子、给弟弟娶媳妇的普通汉子,他大概是千千万万志愿军的缩影吧,平凡而普通。在军队里他是一个有威信,有智谋的经验丰富的战士。

为什么他能在一次又一次炮火中存活下来?不是因为他有主角光环,只是因为在战场上只有不怕子弹的人存活下去的概率才更高,他靠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得以存活。比起其他人物形象,伍千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不像梅生一样会说英文;也不像余从戎一样能驾驶坦克;甚至不如他的弟弟能精准投雷。但就是这样平凡的人,才能触动观众。英雄不是刻意捏造、表演出来的,真正的英雄就是像他一样平凡普通,为谋生路而无惧死门。

(二)逐步成长为英雄的伍万里

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是一个逐步成长起来的英雄。在真正走上战场之前他就是一个小混混的性格,天不怕地不怕,来当兵只是为了能让哥哥看得起自己。他不懂规矩敢于拦首长的车,他拿枪指着自己的哥哥,他与捉弄自己的战友打架,他调皮地用弹壳砸雷公…..七连的人没有人说教他,真正让他成长起来的就是战争的残酷,他亲眼看着和自己同龄的少年还没抵达战场就成了残骸,他亲眼见证的生与死让他从最浅白的杀20个敌人就是英雄到理解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他也从捍卫自己家分到的那块田变成了守护祖国江山的英雄。

他的成长史让观众看到了英雄也不是完美的人,英雄也是需要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伍万里的经历也符合观众对于“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心理认同模式,这种心理认同使得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都会以这个标准来预设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以及故事情节,而影视制作者也会按照这种“套路”来拍摄电影。[5]久而久之,这种“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心理认同模式不断得到增强,慢慢在观众心中形成了观影无意识,伍万里的成长经历自然是符合观众的这种心理预期的。

(三)悲剧英雄雷公

胡军演的雷公雷睢生,大身板大嗓门,是一个带有一些匪气的老兵,最开始还喜欢拿新兵万里逗趣。但正如大家伙叫他“雷爹”,他像这些后辈的父亲一样,他护犊子,心思细腻,教新兵如何在战场生存。他教别人如何生存,自己却是向死而生:影片最后他把美军投放的轰炸标识弹抱起来,放在车上,一路穿过枪林弹雨,开车拉到了美军营地,让美军飞机错误地轰炸自己的坦克——雷公也在轰炸中不幸牺牲。临死前,雷公在喊疼,说不要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还有牺牲前唱了来自故乡的歌谣。他在影片中的经历也符合英雄的基本叙事范型,即:战斗——挫折——牺牲——胜利。

在他牺牲一刻,观众看到的仿佛不是一个影视人物,而是扑枪口的黄继光、忍火烧的邱少云、受严刑的赵一曼……他的表现将英雄放归于普通人,也正如电影中的“哪有打不死的英雄”这句话所说,他们都是肉体凡胎,我们的英雄也会怕疼、怕死、怕孤独。英雄的人生是辉煌的,英雄的人生往往也是悲怆的,这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雷公就是英雄走向毁灭的典型,他的壮烈牺牲也触及到了观众心底对于“悲剧式英雄”的惋惜、心痛的集体无意识。

(四)集体英雄冰雕连

电影最后,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摄氏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他们的任务是狙击败退过来的美军,在战斗命令下达前谁也不能动。他们等来了敌人,却再也无法亲自击杀敌人了。电影的这一幕颇为震撼人心,每一位士兵都是平凡人,在极寒的自然条件和对敌军的未知中,他们至死不退。

英雄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胆识和勇气。在他们的一生中可能承受挫折、失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肉体虽死,但英雄精神永存。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他们以集体的形象出现,“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由此可见,《长津湖》的成功不是偶然,它的票房也不是靠“水军”刷出来的。《长津湖》这部电影用个体生命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众血肉丰满的“人性化英雄”,在不经意间触动了观众无意识的英雄情结,唤醒了观众的民族精神,引发了观众对于和平年代来之不易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荣格,《四个原型》,第3-4页,伦敦,1972年版。

[2]荣格,《荣格文集》英文版,卷九,(一分册)第4 页 。

[3]荣格,《荣格文集》英文版,卷八,第137-139页。

[4]谢鹏鹏,《灾难新闻中的“英雄拯救”原型主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

[5]郭学军、王列,“集体无意识”中的“英雄情结”——《士兵突击》热播原因探析[J],《电影评介》,2008年第16期,51-52頁。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

电影美丽人生分析范文第1篇《美丽心灵》,对它定性的标签中有一块是传记,我负责任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传记类电影。约翰纳什,现实生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