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第1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某次革命的历史功绩。这次革命最主要意义是 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③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④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艰难曲折,探索中深入发展,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维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9.获取信息,归纳答案,是历史学科答题的一种方法。有这样一道题:依据周恩来、第一枪、建军节三个信息,可得到的正确判断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0.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21.“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年风范,建立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这幅挽联,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叶挺 B.张学良 C.李宗仁 D.孙中山
22.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国民政府北伐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23.小明对中国城市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列出了曾作为国民政府所在地的几个城市,你能按照其先后顺序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的是 A.武汉广州南京重庆 B.南京武汉广州重庆
C.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D.重庆武汉广州南京
24.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洗刷了民族耻辱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几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A.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签署了《双十协定》 C.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D.通过了《共同纲领》
26.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武汉、南京)插了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7.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次战役是 开始时间 指挥者 结果
1948年9月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8.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周学熙
29.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民报》 D.《申报》 30.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作为一代伟人和鞠躬尽瘁的楷模,他的事迹至今还影响着我们。据新浪网调查,认可周总理的网民高达98.7%。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①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 ②担任黄博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③领导南昌起义
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⑤参加抗日战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达著《物种由来》一书盖自有哥白尼而后天学明,亦自有达尔文而后生理确也。斯宾塞尔者,与达同时,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其说尤为精辟宏富。” 材料三:“驱除鞑奴,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回答:
(1)举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向西方学习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3分) (2)材料二表叙了怎样的思想?该思想在当时又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三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个部分内容?“三民主义”是由谁提出来的?(2分) (4)依据材料
一、
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特征。 (2分) 2.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仅用28年时间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令人瞩目伟大成就。农村面貌得到改变,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阅读下列材料。(6分) 材料一:
材料二: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的大旗,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再现了1919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四项重大事件,请为这组图片归纳一个主题。(1分) (2)通过历史课本学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请你举出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上重大胜利和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两个事例。(2分) (3)依据材料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包含的深刻道理。请结合所学的史实谈谈你对歌词含义的理解。(3分) 黄冈市启黄中学2011年秋季八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6.A 17.B 18.D 19.B 20.B 21.B 22.C 23.C 24.B 25.B 26.D 27.A 28.C 29.D 30.D
二、非选择题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第2篇
一、方法: (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二、步骤:
第一步:先回忆后看书 。
第二步:先看题后做题。
第三步:先复习后笔记。
三、基本要求 (1)复习前要抓紧平时学习时间,做好准备工作。要利用平时零星的时间,围绕复习中心内容把有关的笔记、书本、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
(2)复习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
(3)要坚持用循环复习的方法。
(4)要做点综合性题目。
(5)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
(6)制作复习笔记。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第3篇
在第13周下半周,初二数学全面进入复习阶段,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复习,我们初二数学组的几个成员讨论并拟定了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原则:
1.基础性原则
钻研课标,掌握课标要求,低起点复习。回归课本,立足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面向所有学生,让所有人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2.框架性原则
梳理知识,扫除盲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提升。
3.规范性原则
强调例题的示范作用,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规范地进行思考和规范地进行书写。要让学生对几何证明由“有感觉”过度到“有把握”,解题由“会做”到“做对”。 4.先学后教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教了还不会的不教。
二、复习方法:落实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在复习中做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扎实有效,避免做无用功。
三、时间安排
13周下半周 第五章复习 (共三课时)
14周
六、
七、八章(各两课时,共6课时)
15周上半周 九章(两课时)、十章(一课时)
15周下半周、16周综合测试(3~4套综合模拟试题)
四、复习主线
1、以报纸专题知识梳理为主,学生对照课本复习基础知识,并完成每个专题后的2~3个小题.
2、教师结合报纸上专题后的例题,再补充上以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出现错误题目,以此来突破重难点.
3、学生独立完成报纸上单元测试(教师要经过删减),查缺补漏.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第4篇
孟广辉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4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
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 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
1. 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 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第5篇
第二章《光现象》综合练习(A卷)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4.)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光的____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9.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 B.0°
C.180° D.45°
10.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 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
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 m/s B.9 m/s
C.拉长4.5 m/s D.拉长9 m/s 1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1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3.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
B.10点20分
C.10点40分 D.11点20分
14.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则平面镜则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15.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面镜 D.潜望镜
16.一个同学从一块小于他身高的平面镜里恰好能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本文档来自互联网,注册为百度用户可免费下载
17.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里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硬币的位置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8.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9.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
20.一束平行光线与水平面成2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进入一竖井中,镜面与水平方向成的角应为
A.30°
B.35°
C.45°
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甲
乙 2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5.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
27、28题各10分,共28分)
26.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 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7.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 m,竖直立着的2 m长的竹竿的影长2.2 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28.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本文档来自互联网,注册为百度用户可免费下载
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
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
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 0 6.折射
反射
7.硬币的像
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
∠6 ∠3 9.B 10.A 11.A 12.D 13.C 14.D 15.C 16.C 17.B 18.B 19.B 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
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23.
24.26.0.0239 s 27.6.27 m 28.(1)
25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第6篇
孟广辉
一年一度的期中考试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我所任教的4个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
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4. 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结果学生无从回答。
三、其他方面:
1. 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 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老师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多接触了解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给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我们全体老师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教改中求发展。
初二历史期末考试题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