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191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1篇

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 (刘晔, 2010) , 人们使用语言模仿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声音, 在声音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 使语言更加形象化。拟声词可以在读者大脑中重现某个具体的声音, 是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 存在于每种语言里。比如:

拉丁语“tuxtax”和砰砰的声音对等, 模仿猛击的声音;

俄语“graf graf”是狗叫的声音;

法语“pan”是手枪或者大炮发出的声音;

汉语“miāo (喵) ”是猫发出的叫声。

使用拟声词可以让语言直接生动, 本文主要侧重研究英语和汉语拟声词, 从语音、句法功能方面对比英汉拟声词, 分析其异同, 总结英汉拟声词互译的翻译技巧。

2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对比研究

拟声词源于人们对自然世界声音的模仿, 因此发音和自然事物之间有着本质固有的直接联系。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决定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有相似之处;汉英分属不同语系, 有各自独特的语音系统, 又存在很多不同。

2.1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相同之处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同的物体, 英语国家的人们和中国人们在听力, 感受和模仿声音上共享很多相同之处, 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有时候相同或相似。我们可以发现在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拟声词, 它们的发音和所指代的意义非常接近。” (万石建, 2006) 比如:

2.2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不同之处

在某一具体语言中, 拟声词不只是对自然世界声音简单的记录, 也是一个民族根据固有的语言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重构和加工的结果, 融合了某一具体语言和自然声音。每种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模式都不同于其它语言, 每个民族针对同一声音的听力和模仿习惯存在差异, 文化传统也存在差异, 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也存在不同, 甚至大相径庭。例如:

2.3 汉英拟声词的多义现象

汉英拟声词都存在一个单词用来描述一种以上事物的情况, 但两种语言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些拟声词在汉语中用来模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 但在英语中每种事物都有对应的拟声词来模仿。比如, 汉语中的“呱呱”可以用来描述鸭子、青蛙和乌鸦的叫声而英语中这三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拟声词表述各自的叫声--quack, croak, caw。再以牛的叫声为例, 汉语中不管牛是公母老少, 都用“哞哞”来描述其叫声;而在英语中这些叫声区分得尤其细致:

(1) An ox lows (bellows) . (公牛)

(2) A cow moos (boos, lows) . (奶牛, 母牛)

(3) A calf bleats. (小牛)

从这个例子看出, 汉语的拟声词要比英语灵活, 英语的拟声词更加丰富。

一个拟声词在英语中代表不止一种事物, 一个拟声词在汉语中仅代表一个事物, 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以英语拟声词“rumble”为例, 可用来形容车辆、低沉的打雷声、人的肠胃声音;汉语中这些声音由不同的拟声词来模仿。

(1) The freight wagon rumbled past.火车轱辘轱辘地驶过。

(2) The thunder rumbled overhead.雷声在头顶隆隆响。

(3) 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肚子饿得咕噜噜地叫。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存在差异, 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因此译者要搜集相关知识, 在目标语言中重现客观世界中的声音, 让目标读者产生类似感受。

3 汉英拟声词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英语和汉语的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相似之处, 比如都可以担任独立成分:Pooh!What do you take me for?呸!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然而, 英汉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更多地展示了不同之处。

李国南 (1999) 指出, 英语语法中, 拟声词的词性界定相当清晰, 基本属于名词, 动词或者动词派生词, 如分词, 动名词;通常作主语, 谓语和宾语。例如:

(1) The boy left the room angrily, then came a bang of the door. (拟声词作主语)

(2) The crow began to hiss and boo him for his unsports man-like conduct. (拟声词作谓语)

(3) The rain came down with a splash. (拟声词作宾语)

李国南也指出, 汉语语法中, 拟声词的词性是个争议的话题, 它们的语法地位还不明确。汉语的拟声词作为形容词, 在句中可以作定语, 状语和补语。例如:

(1) 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叫人心烦意乱。 (拟声词作定语)

(2) 子弹 “嗖嗖 ”地飞过她的头顶。 (拟声词作状语)

(3) 她笑得咯咯的。 (拟声词作补语)

另外, 汉语的拟声词可以作动词, 在句中担任谓语。例如:

(4) 宝玉还欲看时, 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便“嗳哟”一声, 仍就倒下。

汉英拟声词在词性和句法功能上的差异给译者带来很多困扰, 了解二者语法和句法的区别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中采取灵活地道的句法结构, 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原文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

4 拟声词的翻译技巧

对于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和句法层面异同点的分析, 译者可以精准地掌握二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用法, 从而总结出适当的翻译技巧。

4.1 英语到汉语的拟声词翻译

4.1.1 音译法

人们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 经验根本上相同或者类似, 对人类、动物或者自然世界的声音模仿大多数情况下类似。如果英语拟声词指代的事物和汉语中相似, 翻译时可直接音译。例如:

(1) The stream went gurgling on. (溪水颤颤地流。)

(2) They heard the twitter of birds among the bushes. (他们听见树丛中鸟儿发出的叽叽喳喳声。)

这两个例子中, “gurgling”和“潺潺”“twitter”和“叽叽喳喳”和所模仿的事物声音接近, 可以采取音译。

4.1.2 转换法

由于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不同, 汉英在拟声词的对应方面不可避免出现空缺。译者可把细微的不同点放置一边, 省略声音源效果, 采用转换手段译成不是拟声词的汉语译文;也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句法角色。例如:

(1) The cop carried a stick, ready to thwack anybody whooffended his ears or eyes. (警察提了根棍棒, 遇到他不顺耳、不顺眼的, 动手就打。)

拟声词“Thwack”模仿重重的鞭打声, 译成汉语要灵活遵循自然化的规则, 可以牺牲声音的模仿特点, 根据上文的棍棒, 译成“打”。

(2) The clock ticked louder and louder in a quiet room. (钟的嘀嗒声在静静的房间里变得越来越响。)

“tick”作为拟声词在句中担任谓语, 如果不转换, 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译成汉语是“钟在静静的房间里嘀嗒地越来越响。”此译文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 采用转换句法和词性的手段, 译文就更加流畅地道。

另外, 由于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以及表达习惯的分歧, 有些英语拟声词在译成汉语时要增加动词如“地叫”“地响” (陈定安, 2004:143) .

(1) I heard the rain patter on the window. (我听见雨点叭嗒叭嗒地打在窗上。)

(2) They clattered the dishes and bowls in the sink. (他们在水槽里把碟子和碗洗得叮当叮当响。)

4.2 汉语到英语的拟声词翻译

第一, 翻译时保留原文拟声词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句法功能。比如:

(1) 杯筷陈设在个人面前, 暖锅里发出滋滋的有味的声音。

Wines-cups and chopsticks were laid out, and a delicious sizzling sound came from the chafing dish. (拟声词在原文和译文中都是形容词, 作定语)

第二, 可以转换拟声词在目标文本中的句法角色。比如:

(1) 噔!噔!噔!一阵楼梯板响, 匪徒们上楼了 。

Then followed a loud Clump! Clump! Clump! as they rushed up the stairs.

汉语中“噔噔”是独立成分, 译成英语作主语, 把句子的其他成分融入一起。

第三, 汉语拟声词译成英语, 可以省略, 不再使用拟声词。比如:

(1) 在喀嚓喀嚓的铡刀声中, 听到了死难者英勇的呼叫声“共产党万岁!乡亲们报仇”

Even as the chaff cutter did its grisly work, the last shouts of the victims rang out: “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Folks, Revenge.”

第四, 可以使用英语拟声词来替代汉语中原本不是拟声词的词语。例如:

(1) 她笑着说:“眉, 下边马路上有人看你!”

She tittered and exclaimed, “Mei, somebody down in the street is looking up you ! ”

“笑着”不是拟声词, 为使语言生动形象, 英语使用拟声词titter。

5 结语

拟声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丰富, 使用非常普遍;它的翻译是译者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拟声词在语音形式和句法功能上的异同点, 可以看出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词性和句法功能灵活多样, 可作动词、形容词, 也可担任主语, 谓语, 定语等, 这些异同点对于总结归纳拟声词英译汉和汉译英的技巧提供了基础。本文总结了比较具体的翻译技巧, 加以具体实例分析, 通过翻译更好地实现对拟声词这一特别的词汇类别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英语和汉语都有大量拟声词, 并且呈现出诸多共性和个性。本文从语音、句法功能对比英汉拟声词, 分析异同并总结拟声词英汉互译的技巧。了解和掌握英汉拟声词各方面的差异, 能丰富我们对于拟声词这一特别词汇类型的知识面, 提高译者对拟声词的翻译水平, 促进我们更加准确地实现拟声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

关键词:拟声词,语音,句法功能,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Nida, E.A.&Charles, R.T.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4.

[2] 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 李国南.英汉拟声词句法功能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4) .

[4] 李静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5] 刘晔.英汉拟声词对比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 第4期.

[6] 庞林林.英汉拟声词异同浅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 (4) .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2篇

1.1 理财规划以储蓄为主

在我国中低收入的家庭理财规划中, 大都以储存钱财为主的, 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家庭财产进行一定的管理, 但是这种存储方式的增值效果较低。据统计, 在2010年底,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了19万亿元, 在全球排名中都是名列前茅的。由此可见, 我国居民在消费之外, 主要集中于对资产的储存, 对于其他种类金融产品品种较少。就其弊处而言, 这种理财方式最大的缺憾就是其保值性和增值性较差, 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 而除此之外, 较高的储存倾向难以使得普通家庭在经济转折时进行资金周转, 必然会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有部分家庭会通过买房来使其增值, 但是就中低收入家庭而言, 买房的最终目的大都偏向于自己居住, 因此也不具有增值的价值投资。

1.2 家庭资产组合安全性能低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多元化的发展潮流, 中低收入家庭的金融资产结构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上常见的股票买入和基金投资等等都成了其家庭财产配置的重要结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这些并不是毫无风险的, 在2008年我国股市普遍大幅度跌落, 导致很多家庭的经济情况都受到了挫伤。因此, 这些方面的投资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 而不懂其规律的基本就是跟随大众的购买方向, 再加之普通家庭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 但凡出现危机都容易使得投资功亏一篑, 风险系数难以预测。

1.3 我国针对该群体的理财规划服务不健全

由于在我国理财服务的需求越发旺盛, 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在不断地兴起, 但由于对于该方面的认识有限, 客户的服务仍然停留在表面, 难以深入进行。我国对于理财规划师的相关专业人员和理财手段都严重匮乏, 整体的服务质量也因此难以得到提高。主要是由于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家庭特点都是因人而异的, 但是在进行理财规划时却不会综合考虑对方的个性化需求, 仅仅是依赖传统的理财方案和市场上比较普遍的理财产品来进行服务, 因此难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财规划。而我国理财规划服务行业之所以如此落后, 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客户对于理财人员的信任程度较低, 这也是局限, 我国理财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中收入家庭的理财策略分析

2.1 消费策略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由于资产有限, 在消费方面必须制定相关策略以此更好地控制家庭资产情况。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家庭的消费情况, 可以对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力求将家庭的财务情况数字化。同时家庭还可以根据月底和季度的财产消费情况进行对比, 进一步合理化财产支出, 做到开源节流。家庭还应当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购买房产投资, 主要倾向于经济适用住房, 这样就能够在低成本的条件下享受银行信贷,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除此之外, 家庭还要具有一定的偿债率, 也就是说家庭应当具有相关的负债情况, 从某种程度而言, 一定的负债 (一般不超过收入的40%) 能够有效地改善家庭财务状况, 同时也能够给予适当的压力促进家庭成长。

2.2 增收策略

在明确家庭消费, 还要具备一定的家庭收入增高策略, 防止坐吃山空。在当今的知识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之下, 知识程度逐渐决定了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能力, 在进行升职加薪时学历一般, 成为。虽然中收入家庭成员的自身技能水平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 在工作初期也可能只是从事劳力工作。但不论如何都应该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有必要可以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 提高自身价值和价值再生能力, 获取更多的工作报酬。再者, 中低收入家庭对于赚钱的来源, 不能仅仅依靠于主业, 还要尝试着在正常进行主业的情况下, 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 例如假日促销、写文投稿等等。这些兼职活动不仅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 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 充实自我。

2.3 投资策略

中收入家庭不能仅仅因为投资的风险性而完全拒绝投资, 要敢于冲破传统的理财观念, 承担一定的投资。如果仅仅是把钱存入银行,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大使得银行已经出现了负利率, 把钱完全投入银行但是不科学的。根据普通家庭收入情况, 可以通过结合实际的家庭财务情况来构建稳健的投资组合, 比如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投资和平衡货币基金, 债券型基金和平衡性基金, 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投资手段, 对于知识程度较低的投资者也同样适用。但必须注意的是, 于中低收入家庭投资而言, 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来进行资产的合理化配置, 也要长期掌握相关投资组合的变化情况, 避免投资的盲目性。不仅如此, 家庭理财一定要将财产保全放在首要位置, 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一定要进行相关的安排, 以此来增加原有财产的保障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转变传统的理财观念, 选择科学合理的理财方式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情况改善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家庭的财产情况进行策略组合理财是对家庭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积累一定的家庭财富。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家庭的金融资产也在不断得到重视, 家庭理财也成了大众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曾经有理财专家这样说过:“没养成好的理财习惯, 即使拥有博士学位, 也难以摆脱贫困。”对于中低收入家庭而言, 理财计划的制定是家庭收入增值的第一步。因此, 本文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理财现状进行分析, 立足于该基础之上对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的理财策略进行了相关策略的阐述。

关键词: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策略,理财现状

参考文献

[1] 张鹤等.成功理财的16课堂[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3篇

(一)看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生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课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哿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二)看学生的活动广度

学生的活动广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堂课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的渎、写、算能力,还有观察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参与广度,如学生举手答题率达到80%以上;学生围绕问题举手答题率占总共答题60%以上;学生小组活动率达90%以上等。

(三)看学生的活动时问

学生的活动时问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而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四)看学生的参与方式

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的参与方式可以是独立学习,可以是小组学习,也可能是多种的混合。这样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看学生的参与品质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品质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价值观的显现。具体表现如下:学生是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及时抓住重点;学生能否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质疑发问,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六)看学生的活动认知水平

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一项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的认知活动水平。传统的课堂是接受式、再现式的认知活动,是低水平的认知活动;现在的课堂应该是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即发现式、探索式的。 (七)看学生的参与效果

教学效果是评课的最有力的一点,具体看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点来看:95%以上的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向,是否得到了学会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等。新课程评课是依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在一定观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活动状态和价值所进行的判断。理念是判断标准的内核,标准则是理念的外显,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因此,在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评价者首先要有对评价理念的体悟和认同,否则,即使是同样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理念也会产生迥异的评价结果。

听课评课要多关注学生的“学”

摘要: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呢?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我应该“学什么”;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该“怎么学”;再次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得怎样”,形成自主评价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学生本人知道了每节课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将大大增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肯定大大提高。

关键词:听课 评课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而听课评课则是围绕上课展开的,它通过听评课,不断汲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从听评课的角度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听课评课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体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建构主义的引进,听课评课的立足点逐渐转移到了学生,从“教”到“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操作中,所谓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呢?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我应该“学什么”

这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导语、目标要求上,也表现在教师的过程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师学生的及时评价、鼓励上。一个学生,甚至到了初中、高中阶段,还不知道自己一节课都干了什么,干的效果如何,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念,放任自己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恐怕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儿童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在环境的熏陶下,教师、父母的教育下逐渐习得知识、能力、方法。同样学生一节课要学习什么,学习目标是一定要有的,目标还要分几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什么,最高层次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数。

学生读一篇文章,对读的要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不一定清楚,因为常听学生说“老师我读完了一遍”,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会读了”。学生本身的读,只是狭义地理解为;认识课文中的字词,能用“口”读出文章的“音”,没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充其量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而离深层次理解课文的高级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该“怎么学”

“怎么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过程和习惯。狭义的理解为学习质量,认真地学、注意地学、不遗余力地学、好好学等,这只是主观方面的愿望,还有客观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比如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如果只说你们4个人为一组,或你们6个人为一组,合作拼一个图形。学生不理解拼图为什么要合作,怎么合作,在小组活动中自己占什么地位,结果就自己干自己的,或者瞪着眼瞅别人怎么摆。如果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一人主摆,一人在旁边出主意想办法,及时为他递送相关材料,帮助他纠正自己认为不妥当的地方,那么两人合作的作品必然美观,制作速度又快。

有时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布置分组后不知道自己怎么学。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教给学生方法,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好方法,或者让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让看的同学主动发现问题,从而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锻炼,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观察、善于表达、善于动脑的习惯,让怎么学逐渐成为学生的心中的明确要求,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具体的一次次实践,让学生逐渐明白什么样的课型具体应该怎么学。

再次,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得怎样”,形成自主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目标理解基础上的,我们很有必要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问题,关心学生是否加深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

体验。比如语言的理解、语言的掌握与积累、语言运用是三个层次的学习结果,同样的一个数学知识点也分为理解、掌握内化、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及时评价学生是学习结果,还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能进行自我正确评价。所以说,在评价一节课时,“学得怎样”的问题,不仅要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更要看学生本人是否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

如果学生本人知道了每节课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将大大增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肯定大大提高。让我们在听评课中多多关注学生的“学”吧!

初中语文新课程听评课的标准

初中语文听课评课必须坚持发展性的教育评价观,准确把握听评课的四大标准:

1、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参与品质、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与广度、参与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即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主动提问、质疑,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3)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时间、数量和质量。(4)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

2、教师能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创造力表现和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开放性。(2)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3)学生主动提问、质疑的次数是多少?(4)学生用于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或探究问题的时间有多少?(5)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的时间有多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的方法。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能否从多角度思考问题;(2)答问是否有新意,有独创性;(3)分析问题是否深刻;(4)表达是否流畅,意义是否丰富。

3、教师是否重视学生高尚情操审美情趣的养成。

4、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创造性。教师教学设计创造性水平的高低,以及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教师教

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能以丰富的知识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较多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单元教学设计、单篇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提问设计、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结构设计等。

综上所述,听评一节语文课,必须站在全面的、发展的高度进行,体现现代教育观念,把学生参与学习效果、创新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等四个方面内容纳入到听课评课的指标、标准体系,从而确定各种听评课的具体标准,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

( 补充:评课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无论何种类型的课,都应从目标、过程和效果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评价。第一,要看教学目标是否正确,能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第二,要看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能否正确处理教材和教与学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因材施教。第三,要看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首先是上课老师说课。说课要说什么?我要上课老师58分钟把我的四个问题说明白。

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主题、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情况,要求上课的老师提供座位表,而且标出好学生坐在哪里,差学生坐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这节课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你的教学环节,你的教学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然后讲讲你的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你的创新之处在哪里,你的困惑在哪里。

上课老师的反思最关键的三点:

第一点:目标达成,目标的达成跟生成。

第二点:你的主要教学行为,比如这堂课主要是老师讲为主的,你自己反思这堂课的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三点:教案的变化。就是你教学设计的预设和生成(你原先是怎么设计的?你在课堂里又生成了什么?)就是教案文本设计(这原来是怎么设计的,到课堂里有什么变化。) 那么课堂文化又是由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学生学习所组成的一个课堂。一头猪,猪就是一个课堂文化,猪头、猪脚、猪尾巴就是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学生学习,那么我们怎么用复杂的思维来听评课呢?

第一个维度学生学习,五个视角: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4篇

刘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从哪儿出发?这对于老师来说毋庸置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老师讲得多,以老师的思路为主,这样现象仍然很多。

在假期教材备课时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个概念,回来后立刻找到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仔细读了几遍,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地讲课,原来却走了许多弯路。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又困惑,语文知识点的取舍,目标的设定等。五年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上课回答问题的顾虑多了,不爱发言,即使心中有,也不爱说等。

在备《怀念母亲》一课时,刚开始我尝试使用于永正老师先读再讲的教学方法。《怀念母亲》第一课时主要是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作者,再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品读语言,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行小练笔。但自己理解地还不够,第一课时教学时不够扎实,学生读得不够充分。第二课时以品读语言为主,小练笔的练习着眼有些低。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为五年级教学要加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因此,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根据课文的特点,年段特点,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语用训练点。二次备课时,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一次备课时,制定了“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这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有些重合,于是改为“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景交融或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样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操作与检查。

第一次备课时,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难度,看哪个句子都要讲一讲。其实课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自己对两位母亲的爱,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语句。而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即使讲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只要粗略地理解就可了。然后直奔几则日记,进行语言训练。这几则日记在表达上各有千秋。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明确表达方法,即借景抒情、借助人物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才是学生就应该学习的内容。小练笔时增加学生自主性,设计了两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练习。第二次教学中,学生的小练笔明显比第一次要好。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5篇

在烟草企业中,有少数干部职工政策意识不强、大局观念淡薄、执行力较弱,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有时甚至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影响行业改革发展进程。因此,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是烟草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决策的执行是管理者与执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实现良性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贯彻决策者意图,顺利达成目标。执行力不强,有执行者素质不高、执行不力的原因,也有管理者宣传不够、监督不力的因素存在。提升企业执行力,不能只要求执行者应该怎样去做,更要综合考虑,从决策的制订、宣传、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寻求突破。

提升执行力,科学决策是前提。只有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才能谈提升执行力的问题。对于一项正确的决策来说,执行力越强效果越好,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不切合实际甚至错误的决策,则会“南辕北辙”,执行力越强负面效应越大,给行业带来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提升企业执行力,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立足实际、放眼长远,经过全面慎重的考虑和认真仔细的调研,广泛征求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坚决杜绝“闭门造车”,确保决策的科学合理。

提升执行力,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知程度是关键。既然决策的执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那么,要确保决策的深入贯彻,就不能搞“单边主义”,仅靠管理者“一头热”。只有管理者和执行者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执行才会有力度。这不仅要求管理者对将要施行的决策搞好宣传,更重要的是平时要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在国家、行业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执行者的理论水平和对决策的认知程度,促进决策的有效落实。

提升执行力,明确执行主体的主次关系是基本条件。任何一项决策的执行都会有重点执行主体和辅助执行主体之分,两者在决策执行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如果执行主体主次不分,则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不利于决策执行。因此,在执行决策前,管理者要明确下属的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根据决策的具体内容,把重点执行责任落实到单位、部门和个人。同时,要积极培养团队意识,强化沟通协作,落实辅助执行责任,确保“一个声音喊到底”,切实增强决策的贯彻执行力度。

提高执行力,强化执行过程监督是保障。监督是约束,也是促进,实施有效的指导监督,对于提高企业执行力来说同样有效。一项决策出台后,管理者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倾向,严肃处理顶风而上、执行不力的人员,促进决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6篇

1感知文章的语言

《新课程标准》对语言赏析提出明确的要求 :“体味和推敲重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力的语言”。语言赏析的角度很多, 要根据具体情况找准切入点。常见的方法有关注修辞技巧,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恰当地运运用这些修辞,可使语言产生鲜明的效果。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为“我”送别深厚感情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用其深无比的桃花潭水作比,把抽象的东西说得具具体形象,理解就很容易了。关注句式,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如在文章中常用排比、反问问等句式表达强烈的激情、赞美、抨击等思想情感,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一段议论水到渠成,气脉贯通,情感深沉,给阅读者以强烈的思想冲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题思思想。关注节奏优美,情感鲜明的语言及引用的哲理名言。在文章章中最优美的语言同时也蕴含着最深刻的思想情感, 正像在爱情情诗中将最美的赞语给予爱人, 在革命文学中将最壮烈的豪情赋赋予英雄, 所以在一篇文章中找到了优美的语言也就抓住了文章章的主题,并体会到运用语言表达主题的方式方法,对于写作能力力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文章中引用的哲理名言通常是文章的点点睛之笔,常令读者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因此寻找文章中的格言言警句也是归纳主题的一种便捷途径。

2感知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它是思路外在在形式的表现。思路, 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

感知文章的结构要辨明文体,选准角度。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如《雨中登泰山》的移步换景法;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对比结构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如古文名篇《岳阳楼记》通过阴天和晴天两种不同的景物映射出两类不同的官场心态。在阅读中注意掌握对比角度的选择和材料的运用;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3探究文章的背景

文化背景知识在文学作品理解过程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原因不言而喻。每一篇文章有其当时写作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小说、说明文、议论文都如此。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主张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并在历史中同时演变。文化影响和塑造着语言,而离开文化及社会背景的语言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西南联大教授罗庸先生认为“一段国史,假令有一段好的文章陪衬着,便异常感人;一篇国文,如能与其有关的史实相参证,便越加亲切”,文史互证搭起了理解的虹桥。如秦朝灭亡这一段史实,《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秦朝的奢侈残暴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犹历历在目, 而两位作者的良苦用心更深深的镌入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文言文学习如果只关注语法, 忽略了历史环境在做翻译时常常会错误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对于传记类文章,如果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特点如官职名称、皇帝年号、风俗习惯等知识背景,可以扫除很多的阅读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文言文时, 应从这些特殊的信息入手, 确定传主生活的历史朝代,根据朝代特征掌握思想特点,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

从家庭策略角度探讨范文第1篇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 (刘晔, 2010) , 人们使用语言模仿自然世界和人类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