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除法定传染病以外的需进行网络直报的病种:恙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肝吸虫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及不明原因疾病。(按丙类管理)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师、个体开业医师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二、明确各职能部门、科室职责,医务处应急办承担传染病应急管理工作,公共卫生科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等传染病管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的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参与感染性疾病科的布局工作;医务处、护理部承担传染病诊疗、救治与护理管理工作;门诊部、急诊科负责包括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后勤管理部负责医疗废弃物的处置;感染性疾病科承担传染病的预检分诊、诊疗、报告、救护、消毒隔离、健康教育等具体工作。
三、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四、依法防控,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为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依法实行不同的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依法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五、开展医疗救治,按照医疗救治方案、指南开展患者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患者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并参与组成专家组负责医院、泰安市重大传染病的会诊工作。
六、实行首诊报告负责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首次发现法定传染病或其他传染病爆发、流行以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时,立即报告科主任、医务处和公共卫生科,组织专家组会诊,向分管领导汇报,一旦符合规定报告内容时,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程序上报,遵循传染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
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应急处置工作。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本着将****打造成****市一流的物业,特制定本管理方案,本方案所涉及的管理服务工作大体上分为接管验收管理、租户入住管理、保安管理、消防管理、清洁绿化管理、房屋及共用设备设施管理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各阶段的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逐项落实。
一、接管验收管理方案
为确保商业街区的环境、建筑和设施设备等符合有关法规政策及规划设计的要求,维护租户的合法权益,方便日后的物业管理,特制订商业街区接管验收方案。
1、管理内容:
(1)了解接管物业的基本情况;
(2)编制《物业接管验收计划》,确定物业验收的标准、方法和日程安排;
(3)与开发、设计、施工单位一起,依照接管验收标准,对商业街区物业进行现场初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记录在《物业交接验收表》上,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对验收中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4)与开发、施工单位一起,对商业街区物业进行现场复验,直至符合规定的要求和标准;
(5)与开发、施工单位联合进行商业街区物业交接:
核对、接收各类房屋和钥匙;
核对、接收各类图纸资料,并加以整理归档;
核对、接收各类设施设备;
核对、接收各类标识。
2、管理措施:
(1)组建接管验收小组,负责商业街区的接管验收工作;
(2)制定接管验收规程;
(3)掌握物业验收的标准和程序;
(4)提高对接管验收重要性的认识;
(5)实事求是地开展接管验收工作;
(6)按规定办理接管验收手续。
二、租户入住管理方案
在办理租户入住手续时,为租户提供方便、快捷、及时、周到的服务,对于塑造管理公司的形象,给租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特制定如下方案:
1、管理内容:
(1)在租户领房前将所有资料准备齐全。
(2)精心布置租户入住现场,为租户办理领房手续提供一条龙服务。
(3)凭租户所持的入住通知单和各类必备证明,发放交房资料。
(4)收回租户按规定填写的各类表格,收取租户应缴纳的费用。
(5)陪同租户验房,办理领房手续。在验房过程中,发现的房屋质量问题经租户确认后,填入《租户验收交接表》。
(6)对验房交接中发现的房屋质量问题,与租户约定时间,及时解决。
2、管理措施:
(1)制定《租户领房程序》;
(2)策划租户入住现场布置方案;
(3)按照租户领房程序,安排工作流程;
(4)热情接待,百问不厌,虚心听取租户意见;
(5)按规定办理租户入住手续。
三、秩序维护部管理方案
在商铺管理中,应当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工具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维护商业街区物业和租户的安全,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最为广大租户所关注,特制订常规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24小时全天候管理方案。
1、管理内容:
(1)常规防范:采取站岗执勤与巡逻执勤相结合的方式,协助公安机关维
护商业街区公共秩序,防止和制止任何危及或影响物业、租户安全的行为。门岗的任务:
a.礼仪服务(向租户行举手礼或注目礼);
b.维护出入口的交通秩序;
c.对外来车辆和人员进行验证和换证;
d.制止身份不明人员和衣冠不整者进入商业街区;
e.严禁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商业街区;
f.遇有外来人员将大件物品带出商业街区,即与物主核实,并作登记。g.为租户提供便利性服务。
巡逻岗的任务:
a.按规定路线巡视检查,不留死角;
b.巡查车辆停放情况,维护道路畅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c.对商业街区内的可疑人员进行检查防范;
d.商业街区安全检查;
e.装修户的安全检查;
f.防范和处理各类治安案件;
g.防范和制止各类违反商业街区管理制度行为。
(2)技术防范:应用安全报警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对商业街区内的治安情况实施24小时监控,确保商业街区安全。
对可疑或不安全迹象采取跟踪监视和定点录像措施,并及时通知值班保安就地处理。
值班保安接到治安报警,迅速赶到现场酌情处理,并把情况反馈到监控中心,监控员作详细记录,留档备查。
2、管理措施:
(1)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订各项保安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并严格付诸实施,以增强保安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2)强化保安人员的内务管理,开展系统化军事素质培训,提高保安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每年组织不少于4次会操。
(3)加强保安人员的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服装统一,佩证上岗,言语文明,
举止得当。
(4)严格执行保安巡更点到制度,确保巡逻质量。
(5)监控中心设备每天检查、保养,监控系统沿线影响监控效果的杂物及时清除。
四、消防管理方案
消防管理是物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根据消防法规的要求,并结合商铺的实际,切切实实地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确保租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1、管理内容:
(1)做好消防监控中心的管理;
(2)做好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
(3)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
(4)加强商业街区装修期间的消防安全管理;
(5)严禁携带、储藏易燃易爆物品;
(6)防止电器短路、管煤泄漏等引发火灾因素。
2、管理措施:
(1)制订并落实消防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责任制,做到责任落实,器材落实,检查落实;
(2)制订消防事故处理预案,防患于未然;
(3)建立义务消防队,每月组织一次消防安全学习,每季组织一次消防演习;
(4)定期进行消防检查,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5)做好消防器材、设备的检查保养,使之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6)制止任何违反消防安全的行为;
(7)积极开展防火安全宣传教育,定期向租户传授消防知识;
(8)发生火灾,及时组织补救并迅速向有关部门报警 。
五、清洁绿化方案
清洁绿化作为物业管理的重头戏,是商业街区内不可缺少的部分,关系到整
个商业街区的形象,也是测定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故拟订以下管理方案:
1、管理内容:
(1)绿化养护:绿化工应做到管理日常化、养护科学化。
根据气候,给花木适量浇水。
根据花木长势,给花木适量施肥,适当松土;
及时清除杂草、枯枝,春秋两季定期修剪花木,对遭受损坏的花木及时扶正、整修或补苗;
制定预防措施,防治病虫害;
做好恶劣天气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 定期(每年8月、11月)修剪草坪,使其生长茂盛,平整美观。
(2)商业街区室内公共区域的绿化布置;
(3)清洁卫生:通过日常保洁工作,使商业街区公共环境和公共部位整洁,公共设施洁净、无异味、无破损。
绿化区域:每天打扫一次、捡拾绿化带内杂物,清洁商业街区所有设施(含各种标志牌),随时清除各类污渍,清扫积水,每周对垃圾桶进行清洁、消毒;每月对照明设施进行擦拭,定期清洗外墙面。
垃圾房:每天收集一次各楼层的垃圾,清运到垃圾房,并清洗垃圾房内外墙壁及地面;每月对垃圾房消毒二次。
洗手间:每天擦拭墙壁、地面、踢脚线、门及门框、厕所隔板、蹲坑、小便斗、镜面、洗手盆等,清理并清洗垃圾箱,点燃卫生香,小便斗放置卫生球;每月擦拭、清洁照明灯、通风口,彻底清洁和消毒洗手间内的设施,拂去天花板上的灰尘。
外墙:定期清洗。
2、管理措施:
(1)建立绿化保洁制度,狠抓落实;
(2)按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
(3)加强绿化保洁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专业技能;
(4)以“三查”形式对绿化保洁工作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三查”指:
保洁公司清洁督查巡查、管理员巡查、管理部经理抽查);
(5)抓好绿化保洁人员的行为规范管理,要求服装统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室业务人员组成,要有专人负责。
2.本室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熟悉病例具体情况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的病种:甲类传染病(2 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具体疾病病种详见传染病防治法。
4.负责人收集传染病人的信息、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查重和资料备份
工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每月进行一次传染病漏报调查,以规范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
传染病登记制度
1.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门诊日志,肠道门诊设立肠道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 门诊日志登记的基本项目: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
2.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簿,对本科诊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
及时上报。
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3.规范使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本,必须建立异常信息反馈机制,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登记并及时将异常检查结果返回送检医生或科室,并做好有反馈记录或医生签
字)。
检验、影像部门登记本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检
查人员签名。
4.医院传染病管理部门设立传染病登记簿,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家长姓名14岁以下儿童时必填)、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校或托幼机构名称)、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疾病名称、订正时间、报告时间、报卡医师等。
5.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
6.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填报人签名,字迹清楚,
不得随意涂改。
传染病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
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或轮岗的医护人员适时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4.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报告管理技术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传染病报告自查奖惩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分析、总结,定期上报乡卫
生院疫情管理领导小组。
2.村卫生室内组织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漏报调查。
3.疫情管理人员每月开展一次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工作,发现漏报和迟报的,对当事人给以
一定的处罚。
4.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对工作突出的个人,卫生室给以适当奖励,对漏报、迟报科室
和个人扣除一定的奖金。
村级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 组,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业务人员组成。
2.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熟悉病例具体情况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 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4.疫情报告人员负责本机构传染病信息收集、审核、上报、报告卡的订正和资料存档工作。
5.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所在乡镇的卫生院防保站,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所在乡镇的卫生院防保站,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6.疫情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做好疫情的收集报告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进行两次传染病报卡签收(包括节假日)。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规范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簿等资料的登记工作,做好自查统计,实施奖惩制度,并将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存档。传染病报告卡等纸质资料保存3年。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为了控制以霍乱,感染性腹泻,手中口病为主的肠道传染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分类管理,使我院的传染病管理纳入规范化。我院针对传染病管理进行了自查,现报告如下:
一、管理机制
医院领导对传染病管理非常重视,成立了以院长、副院长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相应成立了 “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传染病管理科,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了传染病的规范化管理。
二、规章制度
以《传染病防治法》为依据,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包括:“疫情报告制度”、“疫情登记制度”、“门诊病历日志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检查制度”、“传染病疫情资料建档制度”、“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 “消毒隔离与个人防护制度”、“发热门诊工作制度”、 “隔离留观室工作制度”、“肠道门诊工作制度”、“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等,做到了对传染病的管理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
三、人员职责
从院领导到传染病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做到了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职责分明。
四、人员培训
为了规范传染病的管理,规定了全体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定期培训,组织全体职工反复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学习传染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反复学习我院有关传染病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专业水平。
五、应急措施
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相关人员立即报告院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疫情管理
根据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报告疫情有专人负责。门诊、急诊室,均填写了门诊日志,若发现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填写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填写疫情报告卡,送本院防保科,各登记本均逐项详细填写。
每季度接受市疾控中心对我院的疫情管理及报告质量检查一次,接受主管部门的批评指导。业务院长、防保科科长对本院的疫情报告管理进行了不定期检查。
七、重大传染病管理
医院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订了处置予案,必要时可立即启动预案。
八、消毒管理
医院成立了以主管业务的副院长和护士长牵头的消毒管理小组,与各科室部门密切配合,使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消毒监测,保证了消毒效果。
九、宣传教育
我院由基层卫生科主办传染病宣传板报,定期更新,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十、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1、人员学习不够,决定以后在每年定期培训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
2、制度还需进一步落实 ;
3、有关传染病管理的硬件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幼儿园传染病发现、收集、汇总、报告
管理工作制度
建新街幼儿园第一责任人为园长,兼职负责人后勤主任。
1、幼儿园做好晨午检。发现异常,立即排查。如发现传染病早期症状(发热、感冒、皮疹、腹泻、黄疸等)及时上报,并做好检查记录。
2、幼儿园对因病缺勤的幼儿要及时了解,追查病因及时掌握情况。
3、幼儿园对每日的消毒、通风等防控工作,进行检查落实。
4、幼儿园对防控人员、防控物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落实到位,及时掌握情况。
5、幼儿园发现园内同一班一天有1例或连续2天有3名幼儿患病的应及时上报园长。
6、幼儿园有多名幼儿(3人以上)发现不明的高烧,呼吸急促、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要及时上报中心校。
7、幼儿园应在第一时间将疑似病情的幼儿电话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8、上级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指挥小组开始工作。
9、救援组、救护组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理。
10、幼儿园应立即隔离师生,进行诊断排查。并对现场消毒,开窗通风。
11、领导小组及时与当地医院联系,对疑似幼儿进行进一步诊断治疗。
12、对整个幼儿园进行彻底消毒。
传染病工作管理制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