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第1篇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常见于结核病、疟疾。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 (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
(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 (4)变异
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 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 (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通过后天获得的一种主动免疫。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①病人;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①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②水、食物--消化道;
③手、玩具、用具--接触传播;④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和机械性传播;⑤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⑥土壤
(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6.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①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城镇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②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类管理,还包括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12h内上报;③丙类:10种。
7.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2)体液和血液传播: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亦是HBV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
8.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标记物) ⑴甲型肝炎:①血清抗-HAV-IgG,:近期感染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②血清抗HAV-IgG:保护性抗体,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③HAV RNA ⑵乙型肝炎: 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 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②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 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在HBeAg消失后出现。 ③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HBcAg 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和DNAP: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 ⑶丙型肝炎:①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 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HCV感染的标记而不是保护性抗体。 ⑷丁型肝炎:HDAg和HDV RNA ⑸戊型肝炎:抗-HEV-IgM及抗-HEV-IgG 9.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慢性肝炎的使用指征:①HB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
干扰素一般用于10~65岁病人,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禁用。
2)核苷类药物:对HBV DNA复制有强力抑制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拉米夫定最先用于临床。其他:阿的福韦、恩替卡韦。
3)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等。
11.【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状和五期经过:
⑴发热期:1)发热:突起畏寒、高热,24h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多持续3~7天。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①(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③嗜睡、烦躁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①充血性皮疹: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②渗出与水肿:球结膜水肿;③出血:皮肤出血多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 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重者可见管型尿。 ⑵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轻者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为顽固性休克。 ⑶少尿期:多发生于起病后第5~8天,持续2~5天。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
⑷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持续约7~14天。尿量500~2000ml/d为移动期;尿量2000ml/d为多尿期,多尿后期尿量可3000m可再次出现继发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⑸恢复期:多尿期后,一般情况逐渐好转,尿量逐渐恢复至2000ml/d以下。 10.【病毒性肝炎】常用的护理诊断/措施
⑴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①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②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 ③心理疏导。 ⑵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1)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2)饮食原则:
①肝炎急性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和维生素。
②黄疸消退期: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慢性期病人饮食原则:卧床或休息者能量摄入以84~105kJ/(kgd)为宜,中度活动者(上班)以126~147kJ/(kgd)为宜。蛋白质1.5~2.0g/(kgd),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瘦猪肉、鱼等;碳水化合物300~400g/d;脂肪以耐受为限,约50~60g/d,多选用植物油;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③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清淡、低盐 ④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禁饮酒。 3)观察胃肠道症状:观察病人食欲,有无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 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每周测体重,评估每天进食量 ⑶潜在并发症:出血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出血部位、发展及消退情况。2)一般护理:休息与饮食指导;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常见部位出血及护理:3)皮肤出血: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降温。4)鼻出血:①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 ②避免人为诱发出血:勿用力抠鼻; ③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出血严重时用凡士林油纱条行后鼻腔填塞。
5)口腔、牙龈出血:用软毛牙刷,忌用牙签剔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进食时细嚼慢咽。
12.【肾综合征出血热】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时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出血、感染。
⑴发热期:1)一般治疗:饮食,营养丰富、热量足、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安静,温度、湿度适宜,抢救设备齐全;静脉输液以补充血容量。 2)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者可短程予以激素。3)预防与治疗DIC:可用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滞性。有DIC时应尽早使用肝素。 4)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700~1000mg/d,连用5天。应在发病后第一周内尽早使用5)免疫调节:可选用甘草甜素制剂、干扰素。⑵低血容量休克期治疗:1)补充血容量:输液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晶后胶。2)纠正酸中毒:多用5%碳酸氢钠。3)强心剂的应用:毛花苷丙或毒毛旋花子苷k。 4)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等;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疗法。⑷多尿期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随尿量增加水分的补充;注意防止继发感染。⑸恢复期治疗:继续休息,补充营养,逐步恢复活动与工作。 ⑹并发症治疗:1)消化道大出血:注意病因治疗。如血小板减少引起,应补充血小板;尿毒症引起者需透析治疗。 2)心衰、肺水肿治疗: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给予强心、镇静、扩血管和利尿治疗。 3)ARDS:可给予地塞米松,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可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辅助呼吸。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抽搐者给镇静剂,脑水肿或颅内高压者可用甘露醇静滴。
13.【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要点:
⑴对症治疗: 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用亚东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d肌注。2)惊厥或抽搐:处理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安定))。 3)呼吸衰竭: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呼吸道分泌物梗阻者,注意吸痰、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化痰药物等;还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 4)颅内压增高:早期足量给予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呋塞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⑵中医中药治疗:白虎汤加减、清瘟败毒饮等。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 ⑶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注意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可行理疗、针灸、体疗、高压氧疗等 14.【狂犬病】的特征表现为:恐水。 预防接种:地鼠肾5针免疫方案,即咬伤后第0、
3、
7、14和30天各肌注一次,每次2ml。
15.【伤寒】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0~14天,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5周。 ⑴典型伤寒
临床可分为四期: 1)初期(病程第1周):也成侵袭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有畏寒,但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天可达39~40℃,可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四肢酸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状。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 ①发热:呈持续性高热,以稽留热型为主,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较长,持续约10~14天。②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腹胀,多数病人有便秘,少数病人表现为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③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人出现特殊的中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中毒性脑病表现。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相对缓脉]是指脉搏与发热不成比例上升,即体温每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重脉]是指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波动的现象。 ⑤肝脾大:多数病人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大,质软又压痛。部分病人有肝大,质软,可有压痛。若病人出现黄疸或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提示并发中毒性肝炎。 ⑥玫瑰疹:病程第7~13天,部分病人在胸、腹、肩背等部位的皮肤分批出现直径约2~4mm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退。 ⑦其他:高热期间,可有蛋白尿,后期可有水晶型汗疹(白痱)、消瘦及脱发。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肿大的肝脾开始回缩。可能出现各种肠道并发症。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体弱、原有慢性疾患或出现并发症者,病程往往较长。 ⑵其他临床症状:除上述典型表现外,伤寒可有轻型、暴发型、迁徙型、逍遥型、顿挫型及小儿和老年型等多种临床类型。⑶复发和再燃: 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部分缓解期病人体温下降还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上升,血培养阳性,持 续5~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⑷并发症 1)肠出血:是伤寒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可有粪便隐血至大量便血。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后很快回升,脉搏增快,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2)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4周。好发于回肠末段。穿孔前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穿孔时病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呼吸急促、体温与血压下降,经1~2h后体温又迅速回升,并出现腹膜刺激征等。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 3)其他: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16.【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学检查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该试验应用伤寒杆菌"O"抗原和"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O"抗体效价在1:80及"H"抗体效价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助于确定诊断。"Vi"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效价在1:40以上有意义。 17.伤寒的病原治疗: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目前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等。
诺氟沙星最常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喹诺酮类:是目前成人痢疾首选用药。】②第三代头孢菌素
③氯霉素
④其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基异口噁唑。
8.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痢疾 致病菌
沙门菌属(最常见)、副溶血性弧菌、金葡菌、大肠杆菌、蜡样杆菌 痢疾杆菌 传染源
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海产品 急慢性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苍蝇污染食物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可重复感染 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和青壮 年多见,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
发病较集中,夏秋季多见 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腹泻(先呕后泻)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
对可疑食物、呕吐物、粪便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同一病原体 WBC增多,粪便检查 治疗 对症治疗
病院治疗:喹诺酮(成人痢疾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对症治疗 潜在并发症
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 惊厥、脑疝 预后
良好、病程短,多在1~3天内恢复 急性菌痢经治疗1周左右痊愈 中毒型菌痢预后差,病死率高
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 流脑 乙脑 致病菌 脑膜炎奈瑟菌(细菌感染)
呈肾形或豆形,G-,专性需氧,抵抗力弱 乙型脑炎病毒(病毒感染)球形, 耐低温、干燥,抵抗力弱 病源体
带菌者和病人 猪(最主要)、牛、鸡、鸭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蚊虫叮咬 人群易感性
6个月~2岁婴儿多见 10岁以下儿童 发病时间 冬春季 夏秋季 潜伏期 1~10天 4~21天 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
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乙脑IgM抗体阳性助确诊 预后
早期治疗效果好,暴发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20%~50%, 主要死因:中枢性呼吸衰竭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第2篇
1隐形传染 2潜伏期 二选择题
1HBV母婴传播一般不会发生在那个阶段
A妊娠早期 b妊娠晚期 c分娩过程中 d产后喂养 2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措施中以哪项环节为主
A隔离病人和携带者 b疫苗接种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性服药 3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有病原体 b有感染后免疫 c有发热,皮疹 d有流行病学特征 4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时间是根据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病程长短 c最短潜伏期 d最长潜伏期 5甲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A输血 b飞沫 c垂直传播 d粪口途径 6有关伤寒对症治疗错误的是
A便秘时应用泻药一防止肠穿孔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毒血症 d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 7对传染病诊断价值最大的是
A体内检测出病原体抗原 b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 c体内培养或分理出病原体 d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8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人体的
A巨噬细胞 b cd4淋巴细胞 c cd8t淋巴细胞 d b淋巴细胞 9下列各项中可作为传染源的是
A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 b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 c被病原体污染的水 d受感染的动物
10在AIDS患者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是 A卡波济肉瘤 b原发性脑淋巴瘤 c肺癌 d肝癌
11伤寒病人粪便中的伤寒杆菌主要是在哪个部位繁殖产生的 A胆囊内 b肝细胞内 c小肠粘膜 d结肠粘膜 12伤寒病人具有确诊的实验室检查是
A白细胞计数降低 b肥大反应阳性 c嗜酸粒细胞增多消失 d伤寒杆菌培养
13伤寒慢性带菌者常有
A o抗体阳性 b h抗体阳性 c Vi抗体阳性 d s抗体阳性 14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咳嗽呕吐及拒食较常见 b长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 c常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 d颅压升高是出现囟门隆起 15在我国下列传染病中季节性最明显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麻疹 16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伤寒疗程一般为 A2-3天 b7-10天 c10-14天 d热退停药 17有关流脑血象改变错误的是
A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一般在15-30*10e9/l b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c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在80%以上 d有瘀点瘀斑是红细胞常明显减少
18下列哪种人群不作为传染源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潜伏性感染者 d受感染的动物
19成年人发热10天,伴乏力腹痛腹泻,体温40.1度,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临床首先考虑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痢疾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伤寒 20在发展中国家,AIDS的流行下列哪种疾病发病率常明显升高 A炭疽 b病毒性肝炎 c霍乱 d结核病 三简答
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2被可以动物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如何进行伤口处理 四填空
1传染的预防包括1 2 3
2汉坦病毒至少8个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是 病毒和 病毒 3在我国诊断HIV感染者必须经过两次抗-HIV检测,他们分别是 实验和 实验
4伤寒的常见并发症是1 2 3 五病例分析
(1)男性,32岁,因发热咳嗽吐白沫5天,气短2天住院。否认吸毒史,有同性恋史10年。体检:体温38.5度,脉搏128次/分,呼吸44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发育营养正常,呼吸急促,唇发绀,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基底部轻度湿罗音,腹部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59g/l,白细胞3.8*10 /l ,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8%,动脉血氧分压24mmhg,肺部x线为间质性肺炎。入院后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血PaO仍低,且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入院后3天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1本病最合适的诊断 2诊断依据 3如何进一步确诊
(2)患者男性,15岁,持续发热伴乏力,厌食9天。体温40.2度,脉搏86次/min。表情淡漠,前胸可见数个淡红色斑丘疹。肝肋下1cm,无移动性浊音。血象:WBC3.9*109/l ,N64%,L34%,嗜酸粒细胞未找到。肥达反应O1:40,H阴性。肝功能:ALT 136u(正常<40u),血胆红素28.3umol/L。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第3篇
[摘 要] 传染病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研究目的:主要是解决传染病护理学理论学习时间短、学生去传染病院及感染科实习的机会较少以及理论与临床结合不紧密的难题,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选取山西职工医学院护理系2016级普通高职13-15班120名学生为实验组,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果:在线学习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学生评教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均显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参与度高,理论考试成绩平均为85.34±2.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结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护理教学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将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 键 词] 混合教学模式;传染病护理;蓝墨云班课
传染病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临床专业课程,它更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但是受课程教学时数、实习条件及传染病病种的特殊性所限,我院护理系的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短、实习传染病院及感染科的机会较小,如何将传染病房的设置及特殊传染病的护理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我们找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授课与移动信息化教学结合起来[1-3]。2017年3月,我们在本学院2016级普高护理专业学生传染病护理教学中加入“蓝墨云班课在线云教学平台”[4-5]的使用。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考试成绩优于传统授课班级,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满意度极高。
一、实验对象
选取山西职工医学院护理系2016级普通高职13-15班120名学生为实验组,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016级普通高职10-12班120名全为对照组,课程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两组学生为学院教务处电脑随机分班,在入学成绩、人才培养方案、学习的教材上均一致。
二、研究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授课教师相同,教学内容相同。传染病护理学共16个学时,其中隔离病院的设置、分区、工作流程,防护服、隔离衣的穿脱,艾滋病的健康宣教共3次6个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课上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这6个学时,试验组采取线上预习、线下实操,授课教师为试验组学生提供实训内容的视频、自我检测题、相关阅读资料,实验组学生利用在线资源辅助课前自主学习,提炼学习要点,绘制实训流程思维导图,实现课堂翻转。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设计传染病护理学混合教学式教学的授课内容
虽然传染病护理学授课学时短,但它在近年護士资格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应对护资,最大限度地利用在线资源,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们选择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欠佳及实践性较强的3部分内容:隔离病院的设置、分区、工作流程;防护服、隔离衣的穿脱;艾滋病的健康宣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蓝墨云班课在线云教学平台,提前学习教师课前发放的相关微课、视频及其他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学习任务,课上学生成为主体——自我展示,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蓝墨云班课在线学习
首先采用免费在线云平台——蓝墨云班课,创建班课,邀请实验组学生加入。授课教师将传染病院设置等教学课件、微课视频、章节自测题、相关阅读材料、作业通过云班课推送至教学平台,学生利用手机APP、平板或电脑进行在线学习。利用该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通过发放班级通知、组织班级讨论、完成作业点评等模块督促在线学习,并形成学习过程的完整记录;学生在平台上除了可学习教师发放的材料外,还可完成视频、图片作业的上传,并可以在平台上单独和教师进行沟通,通过手机APP推送消息给教师,提示教师及时上线回答。
(三)实现翻转课堂教学
课前学生按照平台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相关微课完成自学,绘制传染病院(科)平面图,完成防护服、隔离衣穿脱及艾滋病宣教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熟悉整个实训过程的流程;课堂上学生成为展示者,介绍传染病院的设置、分区、工作流程,演示防护服、隔离衣的穿脱,小组展示艾滋病健康宣教。课堂教授过程采用云班课的举手、选人等功能随机抽取学生演示,整个教学过程保证兼顾每一个听课者。
(四)教学效果评价
1.评价在线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蓝墨云班云学习平台中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完成自测题、上传作业等模块,可以获取一定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的统计评价学生在线学习。
2.课程考核
课程教学结束后,参照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及试题类型,随机抽取我院护理系试题库中的传染病学试题,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试题,考毕密封试卷,教研室教师采用集体流水阅卷,保证分数的客观性。学生成绩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五个层次。
3.学生评价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教学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4.实验数据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三、实验结果
(一)在线学习评价
利用云班课学习平台的统计功能提供数据,通过统计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头脑风暴参与情况、随堂测试成绩、答疑讨论区参与讨论次数、课堂举手次数等指标评价学生云班课学习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经验值。实验组学生的16学时传染病教学中经验值最高设置为60,从平台统计数据来看:经验值满分率为78%,达到90%以上的占18%。
(二)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均分组间比较t值为4.83,P<0.05。
(三)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四、讨论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
我们在传染病护理学的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解决了课堂教学学时短的难题,利用线上教学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学生课前预习观看视频自学,课堂集中讲授重难点,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较实验组明显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成绩优秀、良好人数达到70人,占比58.33%,总成绩均分85.34±2.7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了随堂抽测及平时测项目(见表2),较对照组而言,增加了检测机会,督促学生预习、复习。而课堂上采用手机摇一摇点名的方式,也有效减少和预防了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合理,效率更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
从在线平台的统计数据来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增加,经验值满分率达到78%,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发放预习任务,预习完成后绘制传染病院(科)平面图,完成防护服、隔离衣穿脱及艾滋病宣教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课堂上学生成为展示者,介绍传染病院的设置、分区、工作流程,演示防护服、隔离衣的穿脱,小组展示艾滋病健康宣教,这样的翻转课堂模式调动了每一个参与者,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明显提高,课堂的参与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而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也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增加,平台的心意值、心意卡等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跟踪了解学习效果;学生对翻转课堂、个人及小组展示的项目也较为满意,对学生的深入思考、护理思维的训练起到促进作用。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广大的网络空间延伸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6]。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化教學平台“蓝墨云班课在线云教学平台”,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克服了传染病护理教学中实训条件、传染病特殊性的限制,学生的眼界变宽,对传染病院的设置、布局更加了解,传染病病种的学习范围更广,对传染病的健康宣教更加贴近临床。目前,实验组学生已踏上临床实习岗位,我们将继续对该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工作方法等能力进行进一步的调研。
综上所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与基于在线平台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变被动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与教师的能动性,节约有限的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护理教学的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今后必将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George PP,Papachristou N,Belisario JM,et al.Online E-learnin for undergraduates in health profess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 on knowledge,skills,attitudes and satisfaction[J].J Glob Health,2014,4(1):1-17.
[2]Lewis EC,Strike M,Doja A,et al.Web-based software to assist in the localization of neuroanatomical lesions[J].Can J Neurol Sci,2011,38(2):251-255.
[3]邢唯杰,王君俏,卢惠娟,等.混合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课程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1):14-17.
[4]许晓源,黄涛,黄刚,等.蓝墨云班课在护理学本科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8,2(1):106-107.
[5]徐素波,郭丹.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普通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7(23):32.
[6]高瑛,买文丽,王涛,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在医学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7,39(3):169-170.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第4篇
1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首先应制定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学中的教学目标[1],包括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等)、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如要让学生掌握夏季是肠道传染病好发的季节,冬春季则易发呼吸系统传染病,以便能针对不同传染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如让学生掌握心情开朗、情绪乐观、能及时接收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的患者病情恢复的能更好,相反,如果患者情绪悲观、消极抑郁、没有足够的关爱,则容易使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病而不易治愈。通过这类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为、心理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从而在使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进一步帮助患者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健康。同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教育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传染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改善预后。此外,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知识,如各种消毒隔离方法,能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并根据病程阶段不同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措施。
2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所谓健康教育,是指医护人员通过系统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人们主动去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2]。健康教育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需要护理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所谓“教育”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有聆听着,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体现其价值。人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地位以及文化修养均能影响到病情的预后。在教学中,笔者以慢性乙肝患者为例向学生说明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因素对病情预后的影响,如开朗乐观、家庭关系好、朋友多的患者病情恢复较快;而悲观抑郁、单亲家庭、缺少朋友的患者病情恢复则较慢,尤其是大量酗酒、发怒、熬夜、劳累等不良行为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对促进传染病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比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更加重要。因为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大多数传染病比如麻疹、水痘等病毒性传染病,多无特殊治疗方法,治疗关键就是通过对症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慢性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多数情况下,这类传染性疾病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几乎无法治愈,因此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知识宣传,使更多的人群了解慢性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理及预防措施,让健康人群对自己的行为生活习惯加以管理,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而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对于疾病的治疗。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不仅可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可有效地减少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免疫预防接种的普及,现代急性传染病明显减少,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会有一些特殊的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生,而且易引起爆发性流行;此外,目前对全世界威胁性最大的艾滋病仍没有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因此对艾滋病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健康宣教。因此,从传染病护理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模拟护患沟通,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传染病患者常需要隔离住院治疗,由于突然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又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还有经济压力的原因,容易产生恐惧、孤单、紧张、焦躁不安甚至悲观失望的心理,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教学中,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克服怕传染的思想,对待患者要有同情心,要处处关心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要将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引导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可让学生进行传染病患者角色模拟表演,模拟练习与传染病患者进行沟通的方法。比如可以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为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角色,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问题,并现场解答,让学生有身处临床的感觉。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并且尽量多运用鼓励性的言辞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举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讲明观点,从而达到指导目的。此外在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免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利疾病康复。
4让学生掌握不同健康教育对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宗旨,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哪些,并且需要对不同的人群做哪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要从事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有健康人群、住院患者及家属、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的患者和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对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让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方式、易感人群、季节分布等流行病学常识,懂得传染病重在预防,预防措施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如对传染性患者进行隔离可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可切断传播途径,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目前对人类生命健康威胁极大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为注射吸毒及性传播,可在健康人群中大力宣传吸毒及性淫乱的不良后果,切断艾滋病的传染途径,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当学生充分掌握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知识时,才可以将预防保健知识宣传的更加科学、客观和全面。
4.2对住院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收住院的传染病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接受疾病,认识疾病,保持好的心态,控制情绪波动,并进行相关疾病的隔离知识指导,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扩散。告知他们患者是传染源,密切接触的家属很有可能成为易感者,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消毒和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3];此外,可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或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可预防接种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如可给乙肝患者讲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通过血液、性生活传播,其次密切接触也有传播的可能,因此患者的剃须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不可与他人混用。对家属及接触密切的同事,进行乙肝预防知识的宣传,建议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结果全为阴性者可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此外,由于当前社会对乙肝患者存在歧视及不良商家夸大宣传的误导,乙肝患者常有自卑及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正确宣传乙肝的原因、发生、发展及转归,告诉他们仅有少数人转为肝硬化,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悲观、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3对出院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经过治疗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目的主要为后期康复。如菌痢、伤寒等某些传染病恢复期仍然具有携带状态,故出院后仍应隔离消毒一段时间;脊髓灰质炎患儿出院后应该继续进行家庭康复,教给患儿及家属按摩肢体及功能锻炼的方法,使患肢功能进一步得到恢复;乙肝患者出院后应合理饮食,戒饮酒,更不可酗酒,要遵医嘱继续用药,不可乱求医,不可滥用偏方,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对年轻女患者宣传母婴阻断防止下一代感染乙肝病毒的方法及重要性[4]。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第5篇
1隐形传染 2潜伏期 二选择题
1HBV母婴传播一般不会发生在那个阶段
A妊娠早期 b妊娠晚期 c分娩过程中 d产后喂养 2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措施中以哪项环节为主
A隔离病人和携带者 b疫苗接种 c切断传播途径 d预防性服药 3哪项不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有病原体 b有感染后免疫 c有发热,皮疹 d有流行病学特征 4确定传染病的隔离时间是根据传染病的 A传染期 b病程长短 c最短潜伏期 d最长潜伏期 5甲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A输血 b飞沫 c垂直传播 d粪口途径 6有关伤寒对症治疗错误的是
A便秘时应用泻药一防止肠穿孔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严重毒血症 d腹胀时禁用新斯的明 7对传染病诊断价值最大的是
A体内检测出病原体抗原 b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 c体内培养或分理出病原体 d体内检测出病原体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8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人体的
A巨噬细胞 b cd4淋巴细胞 c cd8t淋巴细胞 d b淋巴细胞 9下列各项中可作为传染源的是
A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 b被病原体污染的空气 c被病原体污染的水 d受感染的动物
10在AIDS患者中最常出现的恶性肿瘤是 A卡波济肉瘤 b原发性脑淋巴瘤 c肺癌 d肝癌
11伤寒病人粪便中的伤寒杆菌主要是在哪个部位繁殖产生的 A胆囊内 b肝细胞内 c小肠粘膜 d结肠粘膜 12伤寒病人具有确诊的实验室检查是
A白细胞计数降低 b肥大反应阳性 c嗜酸粒细胞增多消失 d伤寒杆菌培养
13伤寒慢性带菌者常有
A o抗体阳性 b h抗体阳性 c Vi抗体阳性 d s抗体阳性 14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中错误的是
A咳嗽呕吐及拒食较常见 b长出现典型脑膜刺激征 c常有烦躁不安尖声哭叫 d颅压升高是出现囟门隆起 15在我国下列传染病中季节性最明显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麻疹 16喹诺酮类抗菌药治疗伤寒疗程一般为 A2-3天 b7-10天 c10-14天 d热退停药 17有关流脑血象改变错误的是
A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一般在15-30*10e9/l b有DIC时血小板明显减少 c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在80%以上 d有瘀点瘀斑是红细胞常明显减少
18下列哪种人群不作为传染源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潜伏性感染者 d受感染的动物
19成年人发热10天,伴乏力腹痛腹泻,体温40.1度,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临床首先考虑
A病毒性肝炎 b细菌性痢疾 c肾综合征出血热 d伤寒 20在发展中国家,AIDS的流行下列哪种疾病发病率常明显升高 A炭疽 b病毒性肝炎 c霍乱 d结核病 三简答
1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2被可以动物咬伤后为预防狂犬病如何进行伤口处理 四填空
1传染的预防包括1 2 3
2汉坦病毒至少8个血清型,在我国流行的是 病毒和 病毒 3在我国诊断HIV感染者必须经过两次抗-HIV检测,他们分别是 实验和 实验
4伤寒的常见并发症是1 2 3 五病例分析
(1)男性,32岁,因发热咳嗽吐白沫5天,气短2天住院。否认吸毒史,有同性恋史10年。体检:体温38.5度,脉搏128次/分,呼吸44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发育营养正常,呼吸急促,唇发绀,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基底部轻度湿罗音,腹部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色素159g/l,白细胞3.8*10 /l ,中性粒细胞79%,淋巴细胞8%,动脉血氧分压24mmhg,肺部x线为间质性肺炎。入院后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机,血PaO仍低,且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入院后3天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1本病最合适的诊断 2诊断依据 3如何进一步确诊
(2)患者男性,15岁,持续发热伴乏力,厌食9天。体温40.2度,脉搏86次/min。表情淡漠,前胸可见数个淡红色斑丘疹。肝肋下1cm,无移动性浊音。血象:WBC3.9*109/l ,N64%,L34%,嗜酸粒细胞未找到。肥达反应O1:40,H阴性。肝功能:ALT 136u(正常<40u),血胆红素28.3umol/L。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第6篇
2.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 )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 )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 )内完成网络报告或数据交换。
3. 乙肝病原携带者,包括( )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不需要报告。以往曾在本院或其他医院诊断并明确报告过的乙肝病例,不需再次报告,应在门诊日志等登记册中记录为( )。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 )、( )、( )和时限报告。 答案:
1.
39、鼠疫、霍乱、
2、
传染病护理学试题库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