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第1篇
2、高职模具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基于毕业设计的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
4、数字化技术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
5、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探讨
6、“铸就交通特色、立足育人育能、提升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7、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研究
8、《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9、积极推进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着力打造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10、试析冲压模具设计中对机械运动的控制和运用
11、钣金零件成型模胎结构的优化设计
12、选试析冲压模具设计及要求
1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研究
14、浅议冲压模具零件的相关制造工艺
15、中职机械模具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实践
16、浅谈冲压模具工艺运动控制方法
17、攀枝花技师学院:从这里走出三名世界冠军
18、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19、探讨冲压模具设计的思路与发展现状
20、《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21、高职模具专业多课程并行授课模式的探讨
22、杯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23、现代教育技术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基于dynaform软件的冲压成形分析
25、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体会
26、中华书局等124种重点图书
27、摩托车内置油泵油箱清洁设计的研究
28、课程思政语境下非正式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29、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任务驱动式校本教材的编制
30、中职模具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活动干预实践研究
31、“双高”建设背景下《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32、探讨提高精密成形模具寿命的方法
3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的项目化教学
34、刃口尺寸计算的教学方法
35、王同岭:教学和产业的创新者
36、微型车前门铰链加强板(左/右) 冲压工艺浅析
37、通风管冲压工艺分析及模具设计
38、《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39、模具技师专业教学探讨
40、高职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41、基于模板的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快速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42、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网络课程建设之研究
43、《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多元混合模式教学探索
44、从钣金的加工工艺浅谈钣金的设计规范
4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模具拆装》实践教学的改革及效果
46、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改革方案
47、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进探索
48、基于Abaqus的某汽油机排气歧管隔热罩优化分析
49、典型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之我见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第2篇
内容简介:
掌握冲压工艺过程设计步骤、一般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以及相应的模具结构设计。
章节内容:
6.1 冲压工艺过程设计步骤 6.2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6.3 冲压工艺过程设计实例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冲压工艺过程设计步骤; 2.了解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方法。
重点内容: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难点内容: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以及相应的模具结构设计。
主要参考书:
[1] 王同海.实用冲压设计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冯炳尧.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复习思考题:
6-1 简述冲压工艺过程设计的一般流程? 6-2 分析图6.1零件的工艺性?
6-3 详细分析图6.9汽车空调前端盖的冲压工艺设计过程?
例题与解答:
[1]冲压工艺设计过程应用举例
电子教材
6.1 冲压工艺过程设计步骤 冲压工艺过程是冲压件各加工工序的总和。加工工序不仅包括冲压所用到的冲压加工基本工序,而且包括基本工序之前的准备工序、基本工序之间的辅助工序和基本工序之后的后续工序。工艺过程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生产条件,对这些工序的先后次序做出合理安排(协调组合),其基本要求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还要考虑操作方便与安全。冲压工艺过程的优劣,决定了冲压件的质量和成本,所以,冲压工艺过程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分析冲压件零件图
产品零件图是制订冲压工艺方案和模具设计的重要依据,制订冲压工艺方案要从产品的零件图入手。分析零件图包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
⑴冲压加工的经济性分析根据冲压件的生产纲领,分析产品成本,阐明采用冲压生产可以取得的经济效益。
⑵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是指该零件冲压加工的难易程度。技术方面,主要分析该零件的形状特点,尺寸大小,精度要求和材料性能等因素是否符合冲压工艺的要求。如果发现冲压工艺性差,则需要对冲压件产品提出修改意见,经产品设计者同意后方可修改。
2.制定冲压工艺方案
⑴在分析了冲压件的工艺性之后,通常在对工序性质、工序数目、工序顺序及组合方式的分析基础上,制定几种不同的冲压工艺方案。
⑵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设备占用情况、模具制造的难易程度和模具寿命高低、工艺成本、操作方便和安全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适合于工厂具体生产条件的最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
3.确定冲压并设计各工序的工艺方案
1>依据所确定的零件成形的总体方案,确定并设计各道冲压工序的工艺方案。
2>确定冲压工序的工艺方案的内容。
⑴确定完成本工序成形的加工方法;
⑵确定本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
⑶根据各冲压工序的成形极限,进行必要的成形工艺计算;
⑷确定各工序的成形力,计算本工序的材料、能源、工时的消耗定额等;
⑸计算并确定每个工序件的形状和尺寸,绘出各工序图。 4.完成工艺计算
5.选择模具类型与结构形式
工艺方案确定后,选择模具类型时,需综合考虑生产批量、设备、模具制造等情况,选用简易模、单工序模、复合模或连续模。一般来说,简易模(聚氨酯橡胶模、低熔点合金模、锌基合金模、板模、钢带冲模等)寿命低,成本低,通常使用于试制、小批量生产。对于大批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冲压件,应应用复合模或连续模。当冲压件尺寸较大时,为便于制造模具和简化模具结构,应采用单工序模具。当冲压件尺寸小且性质复杂时,为便于操作,常用复合模或连续模。 6.选择冲压设备
主要有:曲柄压力机、螺旋压力机、多工位压力机、冲压液压机、高速压力机、精密冲裁压力机、冲模回转头压力机。曲柄压力机:最常用,有开式、闭式压力机,单动和双动压力机。螺旋压力机:大型零件的冲压。使用于校平、压印等。多工位压力机:能够在同一工作台上,按顺序完成多道工序,每个行程产生一个零件。精密冲裁压力机:能冲出具有光洁、平直断面的工件(Ra0.8~3.2)。 7.编写工艺卡
6.2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6.2.1 工序性质的确定
通常,在确定工序性质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零件图上直观地确定出工序。 平板件冲压加工时,常采用剪裁、落料、冲孔等工序; 当工件平直度要求高时,需在最后采用校平工序进行精整;
当工件的断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高时,需在最后增加修整工序,或用精密冲裁工艺; 弯曲件冲压时,常采用剪裁、落料、弯曲工序;若弯曲件上有孔,还需增加冲孔工序;当弯曲件弯曲半径小于允许值时,常需在弯曲后增加一道整形工序;
拉深件冲压时,常采用剪裁、落料、拉深、切边工序;当拉深件径向尺寸精度较高或圆角半径较小时,需在拉深后增加一道精整或整形工序。
在某些情况下,需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后,才能准确地确定出工序性质。有时,为了改善冲压变形条件或方便定位,往往需要增加一些辅助工序。
6.2.2 工序数目确定 1.冲压件的形状、尺寸要求 2.工序合并情况
料薄、尺寸小的冲压件,宜通过工序合并,用级进工序进行冲压;形位精度高的冲压件,宜通过工序合并,用复合工序加工相关尺寸,反之宜采用单工序分散冲压。工序合并与否,还需要考虑冲压设备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造价及使用的可靠性。 3.冲压件的尺寸精度及形位公差要求
弯曲件弯曲角度公差要求较高时,需增加校正弯曲;有凸缘拉深件底部与凸缘有平面度要求时,要增加整形工序。
拉深件的口部、翻边件的边缘等都难以直接做到规则而平齐,因而一般情况下,拉深件、翻边件等最后都有一道修边工序。若对周边口部没有较高要求时,修边工序可省略。 4.操作安全与方便方面的要求
工人操作是否安全、方便也是在确定工艺方案时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些形状复杂、需要进行多道工序冲压的小型件,如果用单工序模分步冲压,需要用手钳放置或取出坯料/工序件/制件,多次进出危险区域,很不安全。还可能出现定位困难。为此,有时即使批量不大,也采用比较安全的级进模进行冲压。图6.5所示为一实例。
6.2.3工序顺序的安排
工序顺序是指冲压加工过程中各道工序进行的先后次序。冲压工序的顺序应根据工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工序的性质以及材料变形的规律进行安排。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对于带孔或有缺口的冲压件,选用单工序模时,通常先落料再冲孔或缺口。选用连续模时,则落料安排为最后工序。
2. 如果工件上存在位置靠近、大小不一的两个孔,则应先冲大孔后冲小孔,以免大孔冲裁时的材料变形引起小孔的形变。
3. 对于带孔的弯曲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先冲孔后弯曲,以简化模具结构。当孔位于弯曲变形区或接近变形区,以及孔与基准面有较要求时,则应先弯曲后冲孔。
4. 对于带孔的拉深件,一般先拉深后冲孔。当孔的位置在工件底部、且孔的尺寸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先冲孔再拉深。 5. 多角弯曲件应从材料变形影响和弯曲时材料的偏移趋势安排弯曲的顺序,一般应先弯外角后弯内角。
6. 对于复杂的旋转体拉深件,一般先拉深大尺寸的外形,后拉深小尺寸的内形。对于复杂的非旋转体拉深尺寸的应先拉深小尺寸的内形,,后拉深大尺寸的外部形状。 7. 整形工序、校平工序、切边工序,应安排在基本成形以后。 6.2.4工序件/半成品形状与尺寸
正确地确定冲压工序间半成品形状与尺寸可以提高冲压件的质量和精度,确定时应注意下述几点:
1. 对某些工序的半成品尺寸,应根据该道工序的极限变形参数计算求得。如多次拉深时各道工序的半成品直径、拉深件底部的翻边前预冲孔直径等,都应根据各自的极限拉深系数或极限翻边系数计算确定。图 6.2.4 所示工件出气阀罩盖的冲压过程。该冲压件需分六道工序进行,第一道工序为落料拉深,该道工序的拉深后半成品直径 φ 22 毫米是根据极限拉深参数计算出来的结果。
2. 确定半成品尺寸时,应保证已成形的部分在以后各道工序中不再产生任何变动,而待成形部分必须留有恰当的材料余量,以保证以后各道工序中形成工件相应部分的需要。例如图 6.2.4 中第二道工序为再次拉深,拉深直径为 φ 16.5毫米,该成形部分的形状尺寸与工件相应部分相同,所以在以后各道工序中必须保持不变。假如第二道工序中拉深底部为平底,而第三道工序成形凹坑直径为φ5.8毫米,拉深系数(m=5.8/16.5=0.35)过小,周边材料不能对成形部分进行补充,导致第三道工序无法正常成形。因此,只有按面积相等的计算原则储存必需的待成形材料,把半成品工件的底部拉深成球形,才能保证第三道工序凹坑成形的顺利进行。
材料:H62 厚度:0.3mm
1-落料、拉深 2-再拉深 3-成形 4-冲孔.切边 5-内孔、外缘翻边 6-折边
图6.2.4 出气阀罩盖的冲压过程
图6.2.5 曲面零件拉深时的半成品形状
3. 半成品的过渡形状,应具有较强的抗失稳能力。如图 6.2.5 所示第一道拉深后的半成品形状,其底部不是一般的平底形状,而做成外凸的曲面。在第二道工序反拉深时,当半成品的曲面和凸模曲面逐渐贴合时,半成品底部所形成的曲面形状具有较高的抗失稳失稳能力,从而有利于第二道拉深工序。
4.半成品的过渡形状与尺寸时应考虑其对工件质量的影响。如多次拉深工序中,凸模的圆角半径或宽凸缘边工件多次拉深时的凸模与凹模圆角半径都不宜过小,否则会在成形后的零件表面残留下经圆角部位弯曲变薄的痕迹使表面质量下降。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改革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了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学思路,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多媒体教学
“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学生的重要专业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常用锻造方法,能够正确设计一般的锻造模具,具有初步分析产品缺陷、解决锻件质量问题的能力。与生产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是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一门学问。[1]随着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调整,各院校的教学计划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改变,河北科技大学“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由于学时压缩改为选修课程,并取消了课程设计,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因此笔者在河北科技大学教研项目支持下,对“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以提高学生兴趣,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类专业选修课提供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
一、“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目前的现状是:
第一,作为专业选修课的“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没有了课程设计,既降低了课程的重要性,又弱化了实践能力的训练,课程基本上是纯理论授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
第二,课程压缩至32学时,在教学内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学时的减少使得一些设计计算内容不得不删除,加之缺乏实践环节的支撑,定义、概念及原则学了不少,但却不知学有何用、怎样用,慢慢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授课对象由模具转为成型专业(铸造、模具、焊接),受众面增加,但学生对选修课重视不够,许多同学认为毕业后不会从事锻造相关工作,混学分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教师将平时考勤计入总成绩加以约束,但留住人留不住心,课堂效果不佳。
基于此,本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线,通过任务的完成,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所学知所用,提高实践能力;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重视过程考核,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避免“一考定成败”。经过教学应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它具有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图片、模型、仿真动画及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平时无法看到金属流动规律、设备、模具及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2]尤其适用于像“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这样的专业选修课的理论教学。
1.利用多媒体上好第一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往往来源于第一课。本课绪论的内容之一是介绍锻造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通过计算机网络、新闻报道、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收集素材,以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锻造的悠久历史及现代的重大成就。从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到隋代赵州桥的“铁拉杆”,[3]从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诞生到大型船用曲轴的国产化,都见证了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成就。同样,在每个知识单元的第一课将相关的新技术、新装备等学科前沿信息及探索性专题的视频资料剪辑后放给学生观看,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36000吨黑色金属巨型垂直挤压机诞生记”、探索与发现栏目的“百兵之神-龙泉剑”等,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利用多媒体了解典型锻件的应用背景
锻造工艺是为零件提供机加工毛坯的,锻件与最终零件仅形状就有很大的差别,无法一目了然。由于锻件是机器设备内部的重要零件,日常生活难见真容,例如大型锻件水轮发电机主轴,汽车发动机曲轴、连杆、凸轮轴等模锻件。因此课前通过多媒体展示水轮发电机组或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锻件的工作环境、所处位置及作用,则有助于提高相关知识学习的针对性,从而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将生产实景引入课堂
锻造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是锻造工序及其操作方法、典型锻件的锻造工艺过程,完全的口头讲解及图片展示,枯燥而缺乏真实感。利用工厂的真实生产录像加以展示,例如汽车前桥热模锻压机锻造生产自动线、汽车连杆热模锻压机锻造等,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具体的、实用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任务”,并围绕具体的“任务”展开教学,学生直接参与“任务”的全过程,在完成指定“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新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5]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教学大纲要求制订“任务”,要具有难度适中、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涉及知识的全面性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努力既能顺利完成又能提高综合能力。笔者最终选择长轴类锻件的自由锻造生产工艺、锤上模锻生产工艺及锻模设计作为本课程的“任务”(如表1所示),通过设置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锻件来避免“任务”的雷同。
表1 中小型阶梯轴锻件锻造工艺设计和锻模设计的任务分解
任务编号 任务名称 相关理论知识 提交成果
任务1 自由锻件图绘制 自由锻件的分类,自由锻造工序及其分析,自由锻件图的绘制方法 自由锻件图
任务2 自由锻造工艺卡片绘制(协作完成) 中小型自由锻的生产工艺流程(下料、加热、锻造工序、热处理),锻造设备及选择,自由锻工艺规程的制订内容 自由锻造工艺卡片
任务3 锤上模锻冷锻件图绘制 模锻件分类,模锻工艺类型,冷锻件图的作用及绘制方法 冷锻件图
任务4 计算毛坯图的绘制,制坯模膛的设计 模锻工步的分类,计算毛坯图的计算与绘制,制坯工步的选择,制坯模膛的结构、组成、作用及尺寸设计 计算毛坯图,制坯模膛截面图
任务5 热锻件图的绘制,终锻模膛的设计 冷热锻件图的区别,热锻件图的作用及绘制,终锻模膛的结构、组成、作用及尺寸设计,模锻工艺方案及切断模膛的设计 热锻件图,终锻模膛截面图
任务6 锤锻模结构设计 锤锻模结构要素,模膛排布方式,错移力平衡及锁扣设计,模块设计要点 锻模结构及模膛排布图
任务7 锤上模锻工艺卡片绘制(协作完成) 毛坯计算,锻前加热,锻造后续工序,锻造设备的选择 锤上模锻工艺卡片
组织和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顺利进行的保证。“任务”应在第一课布置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以“任务”为中心,有的放矢地进行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4~5人组成任务小组,可自愿组队,实行组长制,组长负责全组分工协作。分组应本着“组内互补、组间平衡”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在教师的主导下,任务小组通过借阅资料、查阅手册,学习相关知识要点并完成各项任务,提交各项任务的图纸、工艺卡片等成果。任务驱动教学法给了学生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个“任务”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课程知识点。首先教师应根据“任务”的进程,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章节为顺序的授课方式,应以“任务”为主线,通过课堂讲授、师生讨论、辅导答疑等方式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实现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其次“任务”未直接涉及到的知识点则利用多媒体穿插讲解,形式多样,例如绪论、锻造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内容用多媒体教学;大锻件自由锻、其他压力机模锻等内容采用讲座式教学并以小论文方式结题;锻造加热和热处理方法及缺陷、部分后续锻造工序等内容采用自学方式以缓解学时紧张的状况。受课时限制,“任务”会挤占学生课下时间,因此辅导答疑必不可少;阶段性检查、监督进度是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法宝。
四、改革课程考核形式,摒弃“一考定成败”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检查自身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对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监控作用。[6,7]随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难以达到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将随之改变。变知识型闭卷考试为贯穿始终的过程考核;将单一考核变成平常考核、期中小论文、“任务”考核、知识小结、抽签答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表2所示),全面考核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完成“任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表2 课程考核任务一览表
考核任务 分数所占比例 考核内容
平时成绩 10% 出勤、课堂问答等
“任务”完成 50% 工作态度、学习能力、任务贡献、团队协作、成果质量
期中小论文 15% 针对大锻件自由锻造方向
知识小结 5% 其他压力机上模锻
抽签答辩 20% 针对“任务”成果及理论知识
课程考核中占比最大的是“任务”完成一项,这是由于“任务”完成需要课程绝大部分理论知识的支撑,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过程的参与至关重要。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能力、贡献、协作及质量都是考核的内容,力求考核客观、公正和全面。最后学生需携带“任务”成果及抽签题卡参加答辩,教师针对“任务”及题卡上的理论知识面询,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及“任务”完成中的水分进一步过滤和把关,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五、结束语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专业选修课“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是可行的,它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学知所用,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一考定成败”,对于促进学生参与“任务”主动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素玲,王丽娟,韩鹏彪.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0,(12):257-258.
[2]于琳华,殷秋菊,周超梅.多媒体技术在模具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校,2009,(4):50-51.
[3]王德拥,王丽娟.追溯中国古代的锻造[J].塑性工程学报,2006,
13(3):115-117.
[4]林红旗,杨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模具设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学研究,2013,(5):94-95.
[5]傅宝根.项目教学法在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0-111.
[6]陈胡兰,陈海红,黄珍,等.《有机化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5(1):46-47.
[7]李江昊,常丹华,张宝荣.议“随堂考”的公平性与效果性[J].教学研究,2013,(4):108-110.
(责任编辑:王意琴)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第4篇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试卷二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试卷二
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未注圆角R0.4 生产批量:大批量
材料:08F 料厚:1mm 设计要求
1.对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根据工件图纸,分析该冲压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要求和材料性能等因素是否符合冲压工艺
的要求。(15 分)
2.确定冲压件的最佳工艺方案
通过对冲压件的工艺分析及必要的工艺计算,在分析冲压性质、冲压次数、冲压顺序和工序
组合方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可能的冲压工艺方案,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和比较,确定最佳
工艺方案。(10 分)
3.确定模具类型
根据冲压件的生产批量,冲压件的形状,尺寸和精度等因素,确定模具的类型。(5 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工艺尺寸计算(30 分)
1) 拉深次数和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2) 冲孔、落料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3) 弯曲凸、凹模尺寸的计算
4) 排样设计并画排样图
5) 冲压力计算及压力设备的选择
5.模具简图(30 分)
绘制模具简图,说明模具的主要结构,包括模具的定位零件,卸料和出件装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参考答案
一. 工件的工艺分析
a)
工件材料为08,其塑性、韧性较好,抗剪强度 t为260~360Mpa,抗拉强
度sb为330~450Mpa,有利于各种工序的加工。
b)
工件尺寸均没有公差要求,故精度不高,属于一般零件,其公差按 IT14
处理,给模具制造带来一系列方便。
c) 该工件总体属于圆筒形拉深件,两边有宽4 mm 的直边凸缘,凸缘前端有
弯曲部分,底部有孔;工件圆筒形部分高度为 6mm,需计算确定拉深次
数;弯曲部分直边高度 H=2mm=2t,相对弯曲半径 r/t=0.4<0.5,属于无
圆角弯曲;拉深件底部孔径 f=3.5mm,较易冲出,可安排在拉深工序之
后进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综上所述,此工件可用冷冲压加工成形。
二.零件工艺方案确定
1. 模具类型的确定
制件公差为 IT14 级,形状较简单,但批量大,宜采用级进模或复合模进行
加工。
2.
制件工艺方案的确定
从工件结构形状可知,所需基本工序有拉深、冲孔、弯曲、落料等工序。
因为工件精度要求不高, 且从生产效率要求高的角度考虑, 可以先采用切口、
拉深、冲孔、落料连续模,进行有工艺切口的带料连续拉深,实现工件的拉
深和底部冲孔及落料,再采用落废料,弯曲复合模,完成切除凸缘废料,凸
缘弯曲的工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故成形工艺方案为:切口拉深冲孔落料切废弯曲。
这样可以减少模具、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只需两副
模具就可实现加工。缺点是模具结构较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如果一次即可拉深成功,也可以采用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模具数
量仍为两个,但工序安排得到简化,具体工艺方案为:
落料拉深冲孔切废弯曲。
是否可以一次拉深成功,需要进行计算。
三.工艺尺寸计算
1.
拉深次数和拉深工序尺寸的确定
板料厚度为 1mm,按中线计算
(1)修边余量的确定
凸缘直径d t=( a+b+c+0.6t )=(23-2+1+1+0.6)=23.6mm ( 教材表3-6) 相对凸缘直径 dt/d=23.6/10=2.36,查教材表4-3得修边余量 d=1.2mm,
故实际凸缘直径d t=(23.6+2′1.2)=26mm。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预算毛坯直径
22222121221214328424.56Ddrdrdhrdrddp p= + + + + +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r =r =1.5 mm
p1
h=2mm
2.拉深凸、凹模尺寸计算
(1)拉深凸、凹模尺寸计算
查教材表4-14得单边间隙Z/2为1t;查表4-15得dd= 0.04 dp=0.02
工件公差为IT14级,查机械设计手册,得 D=0.43,代入下两式,得
+dd +0.04 +0.04
(D p
+d +0.02
d d =(d xZ ) =3.68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D+ d min min 0 0
查表 得x=0.5 D=0.075
落料尺寸: r 落= 28mm
Zmax= 0.20t=0.20 Zmin= 0.14t=0.14 dd= 0.025 dp=0.02
.dd.+ .dp .=0.025+0.02=0.045< Zmax-Zmin= 0.20-0.14=0.06
d -D
故:Dd =(Dmax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x )0 +d =27.935 + 0 0.0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D- 0 =27.795 0 Dp =(Dmax xZmin )-dp -0.02
查表 得x=0.5 D=0.13
(3)弯曲凸、凹模尺寸计算
凸模圆角半径:rp =r0 =0.4
凹模圆角半径:R凹 = 4t=4
凸、凹模单边间隙:Z =t +D+ ct
=1 0.09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0.1 1.19
+ (查教材表 34 与 35)
+=
凸、凹模横向尺寸:
+d +0.023 d L =(L -D=22.93
0.75 ) dmax0 0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Lp =(L d -2Z) 0 -dp =20.55 0 -0.023
3.排样及材料利用率
该排样根据落料工序设计, 考虑模具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用单排排样设计。
查表2-14得a=1.2mm,b=2.0mm,条料B=D+ 2 a=28+2+2=32mm,进距
h=D+b=28+1=29mm 材料利用率
S /4
h= ′100% =66.3%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故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S 32 29
22 0
/428100%100%D Bhpp′=′=
4.冲压力及压力设备的选择
拉深力:
=ps .kN F拉 dt 1 b K1 =3.14 7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40 10
F压=0.25F=4kN
冲裁力:
t ) 350
F裁 =KLt =1.3 p (D +2r 孔 .50kN Fz=F + F +F =64kN 拉 压裁
压力机公称压力: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取 Fg=1.6Fz=100kN
根据冲压力可初选冲压设备型号为 JH2125。
四.模具简图
落料、冲孔、拉深复合模简图如下
切废、弯曲复合模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实施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调查和总结。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
(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
(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
(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1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
(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外,还准备了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
(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1-2学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17个问题,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118份。在学生认同度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
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祁红志. 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4-47.
[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 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重点[J]. 模具工业,2011,37(5):1-4.
[3] 郑伦楚,徐晓军. 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推进策略[J]. 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
[4] 刘冰,陈厚,倪文莉. 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思路[J]. 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
[5] 籍建东. 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 职教论坛,2011(5):43-45.
[本文工作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基金“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的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文和平]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第6篇
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 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1 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 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 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 因才施教, 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 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 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 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 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 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 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 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
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 因此,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 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 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潜力, 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
2.1 实施素质教育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 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 因此, 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 一些学校“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 所以, 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3 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 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比如, 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 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 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特别是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 更需要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在加强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确保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好的满足岗位要求, 从而为我国模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摘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本文将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相关内容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军, 赵寒, 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30 (02) :97-99.
[2] 史朝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J].模具制造, 2014, 14 (11) :88-91.
[3] 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 2013.
[4] 韩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 2012, (06) :38-39+41.
[5] 蒋建中.课改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J].职业, 2012, (15) :23.
[6] 王嘉, 任志宏.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 38 (05) :76-77.
[7] 吴慧敏, 杨灿, 张义俊, 姬素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河南农业, 2012, (04) :23-24.
冲压模具设计与工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