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一、 学习目标
1、积累语句,熟读课文。
2、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言。
3、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二、知识方圆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印度是公认的世界传统舞蹈的发祥地。 “婆罗多舞”是最古老的古典舞蹈,舞者衣裙华丽,姿态优美,头戴半圆形花环,耳环和鼻饰闪烁,光彩照人,演员的手、眼、身、脚、步严密配合,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瞬息万变。
三、基础知识
1、 注音
本色当行(
)
颦(
)蹙(
)
粲(
)然
嗔(
)视
叱(
)咤(
)风云
浑身解(
)数
2、 填词语
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
笑容灿烂的样子。(
)
生气地看。(
)
形容威力极大。(
) 全身的本领。(
)
呼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
四、问题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舞蹈“飞动的美”?
思路启发:抓住舞蹈“飞动的美”这一特点,题意是让学生从内容方面了解课文。
2、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对于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语段,有感情的朗读并加以品味。
思路启发:用语言来表现舞蹈艺术是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的。题意在于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善用修辞、善用修饰性词语、善用动词、善于多角度描写。
3、 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思路启发: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非技巧之舞。通过找出有关卡拉玛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进而理解这句话,理解一个真正的舞蹈家的内心世界。
4、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思路启发:可以从这两篇文章写作语言上进行比较,还可以从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比较,等等。
五、当堂训练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阐述___
褶裙___
粲然___
嗔视___
供养___
惆怅___
2、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
本色当___
低回___转
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
尽态极___
息息相___
___合悲欢
3、仿造文章开头四个假如的句子,续写两句话来表达对卡拉玛姐妹的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分析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
),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
);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
);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
);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许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①这篇文章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原名_____,有诗集_____________。 ②从文中摘出照应“离合悲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对卡拉玛舞蹈时的___和___描写来展示其绝美的舞蹈。 ④将选段中空白的地方补充完整,并分别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上文中哪一句话能充分表现舞蹈者舞蹈时的最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上文中引用白居易“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三、基础知识
1、注音:hánɡ、pín cù、càn、chēn、chì zhà、xiâ
2、填词语:本色当行、粲然、嗔视、叱咤风云、浑身解数、息息相通
四、问题探究:
1、作者从身体、神态、服饰、心灵等方面来表 现: ⑴、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 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 ⑵、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 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⑶、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2、略
3、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4、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
五、
1、略
2、略
3、假如我是个指挥家,我就要用指挥棒,指挥出她们细响的铃声和轻捷的舞步 ;假如我是个摄影师,我就要用最精堪德技术捕捉窈窕的身姿何飘逸的发丝。
4、①《冰心全集》、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② “我们看到她忽而双眉颦蹙铮铮的弦响。”③神态、动作
④哀愁、喜乐、娇羞、盛怒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后形成受精卵,这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此后经过分化成为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怀孕,在子宫内大约发育280左右成熟,此时的营养或废物由母体通过胎盘和子宫提供。
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性器官为睾丸和卵巢,它们产生生殖细胞并分泌性激素。
步入青春期后,身高突增是显著特点,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月经和遗精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其中少生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晚婚晚育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人体内主要有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供能物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其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它含有消化液叫胆汁、不含消化酶,但以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 糖类在口腔初步消化,蛋白质在胃初步消化,脂肪在小肠初步消化。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审批人: 领导: 使用时间:第10周
学习目标:
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难点: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前置学习]:
1.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被称为 ,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 敌害或者 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 2.由于过度繁殖,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 3.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并将这些变异给下一代,而具有 的个体则容易被 。
4.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
3.动物的保护色一经形成,终生不变。( )
4.体表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并长有毒毛的毛虫,容易被发现,这种体色不利于毛虫的生存。( ) [合作探究]: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1分)狼群中存在不同种类的个体,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一般是 ,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2)随着环境的改变,鹿的减少,跑得快而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就是 。食物.环境对狼起了选择作用,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 。 (3)狼和鹿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 (
)
A.能量交流 B.相互竞争 C.共同进化 D.相互选择 (4)狼的进化过程是通过 实现的。 [拓展练习]:
1.生物进化的动力是 ( ) A.过度繁殖 B.生存竞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
2.生物界存在生存竞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物的本性 B.生物的强弱 C.生物生存条件有限 D.适者生存
3.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生物产生了
( )A.有利变异 B.可遗传的变异
C.不利变异 D.不遗传的变异
4.自然选择能很好的解释 ( ) A.生物的遗传现象 B.生物体的代谢作用 C.多样性和适应性 D.生长和发育
5.我国的金鱼品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众多金鱼品种的形成是由于 ( ) A.定向变异 B.过渡繁殖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6.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其中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 ( ) A.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物能产生各种变异
B.生物进化的外因是生物生存的各种环境条件
C.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各种变异进行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长期的生物进化,使生物出现了适应性和多样性
7.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 ) A.生存竞争 B.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 D.遗传变异
8.长颈鹿脖子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因经常吃高处的树叶 B.生物的变异一般是有利生存的 C.为了吃高处的树叶 D.环境对不同个体具有选择作用
9.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地壳岩石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是生物的祖先
D.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
10.生物生存必然要有竞争,其原因是 ( ) A.竞争好斗是生物的习性 B.竞争可使后代更强壮 C.生存所需要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有限的 D.竞争是自
11.一只雌蛙一次产卵最高可达5000个,受精后只有5%左右能长成为成蛙。达尔文对此现象的解释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12.多种海鱼一次产卵量可达数万粒以上,但鱼苗死亡率很高,因此发育成为鱼的数目很少。这些鱼的高产卵量现象是(
)
A.长期遗传变异的结果 B.一种适应 C.受非生物因素制约结果 D.适应的相对性 13.导致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动力原因是( )
A.环境的改变 B.体色的变异 C.体色的遗传
D.适应 14.长期使用某抗菌素会发现抗菌素的效用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A.定向变异的结果 B.抗菌素对病原菌进行逐代选择的结果 C.病原菌对抗菌素进行逐代选择的结果 D.遗传的结果 15.思考与练习
家养的动物与同种的野生动物相比(如家猪和野猪),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异,请解释其原因。
[学习评价]: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学生们大部分在初一上学期没有打好基础,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一定的技巧扎实他们的知识基础,同时渗透着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开学以来主要学习了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第一节水资源及其经济发展和第二节土地资源和农业,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其中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之又少,再加上人类利用的不合理和污染,水资源更加缺少。土地资源也面临着各种危机。所以本章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唤起公众珍惜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意识。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特征,对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备课前,我会将课本、教学大纲、会考说明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收集一些相关的事实材料,把握好每节教材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完整而详细的教案。同时,我会特别注意导入的设计,因为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其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地理大事件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以自己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这样不但对老师没有任何的挑战意义,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授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我积极地学习老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经验,平时主动了解时事动向,学习各种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
最后,课后时常找学生了解情况,比如上课的速度是否适宜,作业的完成是否有困难,及时收集同学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可以适时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让学生的学之有效。
作为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日为师,就应该扛起责任,为学生负责到底。因此,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第6篇
一、板书课题:
师: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经过唐朝的完善发展,明朝的强化,专制主义君主集已达到了顶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朝时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二、出示目标:
1、识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史实。
2、识记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识记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理解军机处设立的意义及文字狱产生的危害。
三、自学指导: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091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
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人物? ②、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
③、清朝的建立时间?何时清军入关?迁都何处?目的是什么?
【君主集权的强化】: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192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影响??
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目的、影响?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
拨:
点拨:
①、后金建立的时间:1616年;人物:努尔哈赤。
②、皇太极的统治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满洲族。 ③、清朝的建立时间:1636年;建立者:皇太极(清太宗);清军入关时间:1644年;迁都:北京;目的: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过渡语:清朝入关后,统治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大国,统治者本身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怎样才能有效地实行统治并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呢?
【君主集权的强化】: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设立军机处;B、大兴文字狱。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内阁和六部,但军国大事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讨论;B、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C、乾隆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③、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来加强君主专制;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课堂小结:
一、满洲的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二、清朝的建立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三、君主集权的强化设立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后金建立的时间:( )年;人物:( )。
3、皇太极的统治管理措施:发展生产,改革内政,选拔人才,改女真族为( )族。
4、清朝的建立时间:( )年;建立者:( );清军入关时间:( )年;迁都( );目的:以建立起对( )的统治。
5、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A、(
);B、(
)。
6、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概况:A、清朝初期,设置( )和( ),但军国大事要经过( )讨论,连皇帝无权改变;B、( )时期,设立( )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决定;C、( )时期,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7、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时间:( )、( )、( )三朝;目的:从(
)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集权;影响:造成了(
),( ),禁锢了( ),严重阻碍了( )和( )。
二、选择题:
1、推翻明朝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 )
A、1616年,努尔哈赤 B、1644年,李自成 C、1636年,皇太极 D、1644年,努尔哈赤
2、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政权的是( )
A、完颜阿骨打 B、努尔哈赤 C、皇太极 D、忽必烈
3、下列政权把都城建立在今辽宁省境内的是( )
A、辽 B、后金 C、金 D、西夏
4、清朝第一个皇帝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多尔衮 D、顺治
5、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是在( )
A、1633年 B、1634年 C、1635年 D、1636年
6、军机处设立于( )
A、康熙帝时期 B、雍正帝时期 C、乾隆帝时期 D、顺治帝时期
7、清朝前期,掌握实权的是( )
A、宰相 B、宦官 C、外戚 D、满洲贵族
8、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是(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 )
A、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展 B、皇权得到限制 C、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封建制度的没落
10、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是( )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1、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处了一道“维民所止”而被免去官职。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2、文字狱最严重的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时期;B、康熙、雍正、乾隆时期;C、乾隆、嘉庆时期;D、雍正、嘉庆时期
三、简答题: (1)、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在军机处设立之前,清朝的军国大
事主要由哪个机构来决定?
(3)、说说军机大臣的组成及职责? (4)、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布置作业:练习册第17课作业 教学反馈: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板书课题:
师: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抗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指挥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胜利的故事。
二、出示目标:
1、识记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2、识记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等史实。
3、理解清初取得反抗外来侵略胜利的原因和《尼布楚条约》的性质。
三、自学指导:
【“开辟荆榛逐荷夷”】:请利用4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495课文第一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过程、结果?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意义?
【雅克萨之战】:请利用3分钟时间认真学习P9697课文第二子目,精读大字部分,快读小字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目的?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结果?意义?
四、先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情,发现问题,并注意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或做适当的点拨。
过渡语:好,时间到,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法:
五、后教:
【“开辟荆榛逐荷夷”】: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A、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B、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1661年,郑成功率领舰队抵达台湾西海岸,攻破了荷军占领的赤嵌楼;B、拒绝荷军头目揆一的无理要求;C、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结果: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②、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B、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过渡语:就在中国人民为巩固东南海防而斗争的同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遭到了来自于欧洲的沙俄的侵略。为了反击侵略者,维护国家的主权,康熙皇帝组织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雅克萨之战】:提问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学生讨论,学生更正,教师点拨
点拨:
①、雅克萨之战的原因: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碉堡,妄图进一步扩大侵略;目的:保卫祖国疆土。
②、雅克萨之战的过程:A、康熙皇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溃雅克萨的侵略军;B、清军撤走后,沙俄再度侵入,康熙帝再次派兵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六:课堂小结:
一、“开辟荆榛逐荷夷”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2、雅克萨之战
3、1689年《尼布楚条约》
七、当堂训练:(一个填空题2分,一个选择题2分,一个简答题3分。)
一、填空题:
1、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背景:A、明朝后期,( )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 );B、清初,( )在东南沿海抗清,决心收复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A、,( )年,( )率领将士抵达台湾西海岸,郑成功先击败盘踞在( )的荷军;B、拒绝荷军头目( )的无理要求;C、( )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
2、对郑成功的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
3、台湾府的设置概况:A、( )年,清军进入台湾;B、( )年,清朝设置( ),隶属( )省。台湾府的设置意义:( )的设置,加强了( )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 )海防。
4、雅克萨之战的背景:( )世纪中期,( )的势力侵入我国( )流域,以( )和(
)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5、雅克萨之战的过程:( )皇帝命令清军抗击围攻俄军,并击毙侵略军头目( )。
5、雅克萨之战的结果:( )年,中国和( )在( )签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它是一个( )条约,意义: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 )和( )流域包括( )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二、选择题:
1、1624年,侵占我国台湾的殖民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日本 D、荷兰
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
A、1652年 B、1661年 C、1662年 D、1672年
3、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1684年清政府就设置了台湾府,当时台湾府隶属于( ) A、福建省 B、浙江省 C、江苏省 D、广东省
4、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 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专制统治 D、巩固清朝海防
5、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皇帝是( )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6、历史上中俄双方签定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北京条约》
7、根据《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下列哪一地区不属于中国领土( ) A、黑龙江流域 B、乌苏里江流域 C、外兴安岭以北 D、库页岛
8、清朝设置台湾府深得人心,其根本原因是( )
A、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巩固了海防 D、开发了边疆
9、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是( )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