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11-191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1篇

其实,质量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之上的组织性的质量管理;二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的质量控制。

组织性的质量管理方法是指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人员工作方式的角度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它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之上,主要内容有制定质量方针,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QC小组活动,各部门质量责任的分担,进行质量诊断等。

统计质量控制是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控制图为起点,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很大发展,现在这些方法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初级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它主要包括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统计分析表、数据分层法、散布图等所谓的QC七工具(或叫品管七大手法)。运用这些工具,可以从经常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种数据,并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进而画出各种图表,计算某些数据指标,从中找出质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对质量的控制。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过,企业内95%的质量管理问题,可通过企业上上下下全体人员活用这QC七工具而得到解决。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也离不开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对这些工具的掌握与灵活应用。

(2) 中级统计管理方法 :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抽样检验方法、功能检查方法、实验计划法、方法研究等。这些方法不一定要企业全体人员都掌握,主要是有关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部门的人使用。

(3) 高级统计管理方法:包括高级实验计划法、多变量解析法。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复杂的工程解析和质量解析,而且要借助于计算机手段,通常只是专业人员使用这些方法。

这里就概要介绍常用的初级统计质量管理七大手法即所谓的“QC七工具”,供网友们参考。

(一) 统计分析表

统计分析表是利用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分析原因的一种工具,其格式可多种多样,这种方法虽然较单,但实用有效。

(二) 数据分层法

数据分层法就是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因为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如果不把这些困素区别开来,难以得出变化的规律。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数据分层法经常与上述的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

数据分层法的应用,主要是一种系统概念,即在于要想把相当复杂的资料进行处理,就得懂得如何把这些资料加以有系统有目的加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及统计。

科学管理强调的是以管理的技法来弥补以往靠经验靠视觉判断的管理的不足。而此管理技法,除了建立正确的理念外,更需要有数据的运用,才有办法进行工作解析及采取正确的措施。

如何建立原始的数据及将这些数据依据所需要的目的进行集计,也是诸多品管手法的最基础工作。

举个例子:我国航空市场近几年随着开放而竞争日趋激烈,航空公司为了争取市场除了加强各种措施外,也在服务品质方面下功夫。我们也可以经常在航机上看到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此调查是通过调查表来进行的。调查表的设计通常分为地面的服务品质及航机上的服务品质。地面又分为订票,候机;航机又分为空服态度,餐饮,卫生等。透过这些调查,将这些数据予以集计,就可得到从何处加强服务品质了。

(三) 排列图(柏拉图)

排列图又称为柏拉图,由此图的发明者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柏拉图(Pareto)的名字而得名。柏拉图最早用排列图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的状况,他发现当时意大利80%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后来人们发现很多场合都服从这一规律,于是称之为Pareto定律。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运用柏拉图的统计图加以延伸将其用于质量管理。排列图是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主原因素的一种工具,其形式用双直角坐标图,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如件数金额等),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如百分比表示)。分折线表示累积频率,横

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出现频数多少)从左向右排列。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可抓住影响质量的主原因素。这种方法实际上不仅在质量管理中,在其他许多管理工作中,例如在库存管理中,都有是十分有用的。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往往不知从哪里着手,但事实上大部分的问题,只要能找出几个影响较大的原因,并加以处置及控制,就可解决问题的 80%以上。柏拉图是根据归集的数据,以不良原因,不良状况发生的现象,有系统地加以项目别(层别)分类,计算出各项目别所产生的数据(如不良率,损失金额)及所占的比例,再依照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在工厂或办公室里,把低效率,缺损,制品不良等损失按其原因别或现象别,也可换算成损失金额的80%以上的项目加以追究处理,这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分析。

柏拉图的使用要以层别法的项目别(现象别)为前提,依经顺位调整过后的统计表才能画制成柏拉图。柏拉图分析的步骤;

(1) 将要处置的事,以状况(现象)或原因加以层别。

(2) 纵轴虽可以表示件数,但最好以金额表示比较强烈。

(3) 决定搜集资料的期间,自何时至何时,作为柏拉图资料的依据,期限间尽可能定期。

(4) 各项目依照合半之大小顺位左至右排列在横轴上。

(5) 绘上柱状图。

(6) 连接累积曲线。

柏拉图法(重点管制法),提供了我们在没法面面俱到的状况下,去抓重要的事情,关键的事情,而这些重要的事情又不是靠直觉判断得来的,而是有数据依据的,并用图形来加强表示。也就是层别法提供了统计的基础,柏拉图法则可帮助我们抓住关键性的事情。

(四)因果分析图

因果分析图是以结果作为特性,以原因作为因素,在它们之间用箭头联系表示因果关系。因果分析图是一种充分发动员工动脑筋,查原因,集思广益的好办法,也特别适合于工作小组中实行质量的民主管理。当出现了某种质量问题,未搞清楚原因时,可针对问题发动大家寻找可能的原因,使每个人都畅所欲言,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来。

所谓因果分析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以系统的方式图解,即以图来表达结果(特性)与原因(因素)之间的关系。其形状像鱼骨,又称鱼骨图。

某项结果之形成,必定有原因,应设法利用图解法找出其因。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的是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所以特性原因图又称[石川图>。因果分析图,可使用在一般管理及工作改善的各种阶段,特别是树立意识的初期,易于使问题的原因明朗化,从而设计步骤解决问题。

(1) 果分析图使用步骤

步骤1:集合有关人员。

召集与此问题相关的,有经验的人员,人数最好4-10人。

步骤2:挂一张大白纸,准备2-3支色笔。

步骤3:由集合的人员就影响问题的原因发言,发言内容记入图上,中途不可批评或质问。(脑力激荡 法)步骤4:时间大约1个小时,搜集20-30个原因则可结束。

步骤5:就所搜集的原因,何者影响最大,再由大轮流发言,经大家磋商后,认为影响较大予圈上红色圈。步骤6:与步骤5一样,针对已圈上一个红圈的,若认为最重要的可以再圈上两圈,三圈。

步骤7:重新画一张原因图,未上圈的予于去除,圈数愈多的列为最优先处理。

因果分析图提供的是抓取重要原因的工具,所以参加的人员应包含对此项工作具有经验者,才易秦效。

(2) 因果分析图与柏拉图之使用

建立柏拉图须先以层别建立要求目的之统计表。建立柏拉图之目的,在于掌握影响全局较大的重要少数项目。再利用特性原因图针对这些项目形成的原因逐予于探讨,并采取改善对策。所以因果分析图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连接柏拉图使用。

(3) 因果分析图再分析

要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追根究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成问题之主要原因找出来以后,再以实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分析,拟具体实验方法,找出最佳工作方法,问题也许能得以彻底解决,这是解决问题,更是预防问题。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企业均有它追求的目标,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总会有许许多多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而这些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何于形成,这些障碍如何破解等问题,就是原因分析图法主要的概念。一个管理人员,在他的管理工作范围内所追求的目标,假如加以具体的归纳,我们可得知从项目来说不是很多。然而就每个追求的项目来说,都有会有影响其达成目的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这些原因就是阻碍你达成工作的变数。

如何将追求的项目一一地罗列出来,并将影响每个项目达成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也整理出来,并使用因果分析图来表示,并针对这些原因有计划地加以强化,将会使你的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同样地,有了这些原因分析图,即使发生问题,在解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更快速,更可靠。

(五)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柱状图,它是表示数据变化情况的一种主要工具。用直方图可以将杂乱无章的资料,解析出规则性,比较直观地看出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状态,对于资料中心值或分布状况一目了然,便于判断其总体质量分布情况。在制作直方图时,牵涉到一些统计学的概念,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组,因此如何合理分组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分组通常是按组距相等的原则进行的两个关键数字是分组数和组距。

(六)散布图

散布图又叫相关图,它是将两个可能相关的变量数据用点画在坐标图上,用来表示一组成对的数据之间是否有相关性。这种成对的数据或许是特性一原因,特性一特性,原因一原因的关系。通过对其观察分析,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种问题在实际生产中也是常见的,例如热处理时淬火温度与工件硬度之间的关系,某种元素在材料中的含量与材料强度的关系等。这种关系虽然存在,但又难以用精确的公式或函数关系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用相关图来分析就是很方便的。假定有一对变量x 和 y,x 表示某一种影响因素,y 表示某一质量特征值,通过实验或收集到的x 和 y 的数据,可以在坐标图上用点表示出来,根据点的分布特点,就可以判断 x和 y 的相关情况。

在我们的生活及工作中,许多现象和原因,有些呈规则的关联,有些呈不规则形有关联。我们要了解它,就可借助散布图统计手法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七)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为管制图。由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博士在1924年首先提出管制图使用后,管制图就一直成为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在质量管理方面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它是一种有控制界限的图,用来区分引起质量波动的原因是偶然的还是系统的,可以提供系统原因存在的信息,从而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控制图按其用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分析用的控制图,用控制图分析生产过程中有关质量特性值的变化情况,看工序是否处于稳定受控状;再一类是供管理用的控制图,主要用于发现生产过程是否出现了异常情况,以预防产生不合格品。

统计管理方法是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但在应用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否则的话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是:1 )数据有误。数据有误可能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人为的使用有误数据,二是由于未真正掌握统计方法;2 )数据的采集方法不正确。如果抽样方法本身有误则其后的分析方法再正确也是无用的;3) 数据的记录,抄写有误;4 )异常值的处理。通常在生产过程取得的数据中总是含有一些异常值的,它们会导致分析结果有误。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2篇

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确定性的一面,也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对前者可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对后者可主要采用定性评价,如采用描述性评语来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交流的主动性、所提出方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定性评价是对定量评价的反思与革新,但从根本上讲,定性评价应该内在地包含定量评价。而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上,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更能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彻底改变以前由学期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将书面考试成绩、开放性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教学与评价真正溶为一体,真正做到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二、评价主体要开放

要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在评价主体上,就要改变由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做法,重视评价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加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人员要根据评价内容来确定,可以是任课教师、科代表、小组学生代替、小组内学生、实验员以及辅导教师、家长等。如对学生制作的细胞模型,可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后由小组评价,再由科代表或小组长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评价。由于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使过去只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变成了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向交互活动评价,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三、评价内容要多元

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评价内容上要力图把生物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尽可能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强,且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评价可按以下内容进行(表1)。

四、评价操作要科学

为兼顾学生的差异和特长,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操作方法一定要简明、有可操作性。为此,可把难以用笔试评价的如“调查、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态度、课内外表现”等学习内容细化成若干评价项目,用表格和得“★”(优秀★★★较好★★一般★较差)的形式作为评价的主要方法,期末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得“星”的总体情况,作出综合评定的等级。如“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时,可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评价(表2)。

五、评价过程要动态

教学的结果是静态的,而教学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只有致力于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而要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一定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如为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表现,开学初,要为各小组准备一本学生发展记录本和一个档案袋。学生平时的测试情况、写的报告或小论文、小制作或标本、查阅的资料、收集的生物图片和照片、剪报、获奖、活动情况和课堂上的表现等,由科代表、组长、同伴等相互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发展记录本和档案袋”中,教师主要进行指导。这样做,不仅能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还能清晰、全面的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评价重点要突出

人教版生物课标教材主要设置了资料分析(收集)、探究、实验等六大板块栏目,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要根据不同的板块栏目突出重点,(见表3)。

七、书面考查要突破

书面考查虽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发挥书面考查的导向作用。书面考查应切忌只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要在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开放性(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答案开放等)、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性,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等。如在试卷中可写些能激发学生积极答卷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语言;在栏目设置上,可使用“请你选一选、请你填一填、请你帮个忙”等;还可设置“自由发挥”栏目,供学生选做;在考查方式上,可设A、B卷,供学生选考;允许不及格学生申请补考;还可发动学生出考题,供考查选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3篇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都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型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

1

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4篇

1)假名是日语语音的最小元素,单词和句子都是由假名组成;

2)每个假名都是单音节,由一个元音和一个辅音(也可能没有辅音)构成,辅音不单独发音,必须和元音一起组成一个假名的完整读音(促音、拨音除外);

3)日语的元音为五个:あ い う え お,辅音有 k s t n h m y r w g z d b p以及促音和拨音。

4)日语为音拍语,一个假名为一拍,即是说,每个假名在同一个句子中占有等同的时间间隔,不可或长或短。拨音和促音单独占一拍。

2、五十音图

五十音图是日语语音的基础,更是整个日语学习的根基。五十音图作为一个发音图表,具有一个其它语言的字母表(比如拉丁字母表或者希腊字母表)所不具备的性质,那就是五十音图的语法属性。因此,熟记五十音图,尤其是按段熟记每个假名,是今后学习语法,尤其是用言的活用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五十音图•表一•[元音•清音•拨音•促音](平假名/片假名/罗马字表示法)

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 あ行あゕ aい゗ iうウ uえエ eおオ o か行かカ kaきキ kiくク kuけケ keこコ ko さ行さサ saしシ shi/siすス suせセ seそソ so た行たタ taちチ chi/tiつツ tsu/tuてテ teとト to な行なナ naにニ niぬヌ nuねネ neのノ no は行はハ haひヒ hiふフ hu/fuへヘ heほホ ho ま行まマ maみミ miむム muめメ meもモ mo や行やヤ ya(い゗)ゆユ yu(えエ)よヨ yo ら行らラ raりリ riるル ruれレ reろロ ro わ行わワ wa(い゗)(うウ)(えエ)をヲ o/wo拨音んン n

促音っッ q(单独用时表示法。在词中另有表示法)

说明:

1)这个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十音图,其中や行的い、え和わ行的い、う、え与あ行重复,因此加上拨音和促音,五十音图的实际假名数量为47个。

2)发音上,元音的发音近似于国际音标中的[a:][i:][u:][ε:][o:],辅音的发音也基本和国际音标中的相应音标发音近似,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

*し(shi/si) 发音类似于汉语“西”,国际音标[∫i:],而并非类似国际音标[si:];

*す(su) 发音类似于汉语“思”,但嘴唇要收圆,不像“思”那样扁平,也不要读成“苏”的音(唱歌除外);

*ち(chi/ti) 发音类似于汉语“七”,国际音标[t∫i:],而并非类似国际音标[ti:]或者汉语“踢”; *つ(tsu/tu) 发音类似于汉语“此”,但嘴唇要收圆,不像“此”那样扁平,也不要读成“粗”的音(唱歌除外),更不可读成“突”;

*ふ (hu/fu) 发音类似于汉语“夫”,但并非咬唇音,而是双唇微贴呈扁平状,气流从双唇缝隙中吹出发音,不可读成“忽”;

*う段假名发音时嘴唇收得比汉语里的“乌”要更小,而且略微扁平,需要注意体会;

*ら行音为弹舌音,发音类似于汉语中的l(了)为声母的音,或者国际音标中[l]为辅音的音,不可以读作[r]为辅音的音,更不能读成汉语中r(日)为声母的音。某些地区(譬如关西腔)的弹舌特别明显,类似于俄语、德语、法语等欧洲大陆语系语言中的弹舌音。动漫作品中比如犬夜叉(山口胜平)的弹舌音就比较明显;

*を (o/wo) 一般来说发音和お完全一样,并无区别,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如歌曲中)也会读成类似于汉语“我”的音;

*拨音ん是鼻音,出现在元音之后,单独占一拍时间,拨音有三种发音,分别类似英语中的

[m][n][ η],通常在あ さ た な や ら わ ざ だ行假名前读[n],

在ま行前读[m],其他假名前读[ η]。这对掌握现代日语中由拨音便演化过来的词的发音颇有好处,比如 てんのう(天皇),按照音读,天是てん,皇是おう,连起来应该是てんおう,由于发生了音便,拨音和后面的お连在了一起,变成了の,同理,陰陽(おんみょう)等等。另外在演歌和老一点儿的传统歌曲或者一些年纪大的人唱的歌曲中,拨音通常被一律唱成

[m],这也是唱歌和说话的区别之一;

*促音在后面有单独说明。

五十音图•表二•[浊音•半浊音]

が行がガ gaぎギ giぐグ guげゲ geごゴ go

ざ行ざザ zaじジ ji/ziずズ zuぜゼ zeぞゾ zo

だ行だダ daぢヂ ji/diづヅ zu/duでデ deどド do

ば行ばバ baびビ biぶブ buべベ beぼボ bo

ぱ行ぱパ paぴピ piぷプ puぺペ peぽポ po

说明:

1) 浊音是由か さ た は四行清音浊化而成,发音时伴随着声带的(预先)振动,类似于英语中的浊辅音+元音的发音。

2) じ和ぢ、ず和づ是两对发音完全相同的假名,一般情况下使用じ和ず,ぢ和づ只出现在连浊(浊音便)等场合,比如はなぢ(鼻血)つづく(続く)等;

3) 浊音中的が行在位于单词或句子中间时,会产生“鼻浊化”现象,其发音是日语语音的难点之一,在后面将有单独说明。

4) 半浊音实际上是清音,只是习惯叫法而已,在发音上ぱ行半浊音和ば行浊音构成清浊对应,但是一般意义上把ば行和は行进行清浊对应,请注意区别。

五十音图•表三•[拗音](片假名省略)

やゆよ

ききゃ kyaきゅ kyuきょ kyo

ししゃ sha/syaしゅ shu/syuしょ sho/syo

ちちゃ chaちゅ chuちょ cho

ににゃ nyaにゅ nyuにょ nyo

ひひゃ hyaひゅ hyuひょ hyo

みみゃ myaみゅ myuみょ myo

りりゃ ryaりゅ ryuりょ ryo

ぎぎゃ gyaぎゅ gyuぎょ gyo

じじゃ ja/jya/zyaじゅ ju/jyu/zyuじょ jo/jyo/zyo

ぢぢゃ dyaぢゅ dyuぢょ dyo

びびゃ byaびゅ byuびょ byo

ぴぴゃ pyaぴゅ pyuぴょ pyo

说明:

1) 拗音是由い段假名(い除外)和や ゆ よ三个音相拼而成,每个拗音为一拍;

2) 拗音的写法是い段假名和小一号的や ゆ よ紧挨在一起,や ゆ よ位于い段假名的右下角。五十音图•其他•[长音•促音•清音不送气音•鼻浊音•特殊假名]

1、长音

长音是将假名发音延长一拍的音。其基本构成是:あ段假名后加あ,い、え段假名后加い,う、お段假名后加う(在某些情况下え段后是え、お段后是お),片假名长音一律加长音符号“ー”。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具有长音形式的单词都是长音,比如~ている,虽然“てい”是长音形式,但在这里就不是长音,发音时不能按照长音的发音方法把て延长一拍,而是因该分开读作te i;拗音的长音构成同や行。

2、促音:

促音っ为小写的つ,在单词中不发音,但是占一拍时间,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发音到此时作一拍停顿,然后接后面的假名。促音一般只出现在か さ た ぱ四行假名之前(外来语和特殊用法除外),在促音后是さ行假名时,发音时在促音停顿处有一个预先送气(漏气)的过程,然后紧接着发出促音后的假名。

促音的罗马字表示法:双写促音后第一个假名的辅音。比如さっき sakki 、がっこうgakkou等。特殊:ざっし zasshi 一人ぼっち hitori bocchi (也有写成 botchi 的)等。

3、清音(半浊音)的不送气音:

か、た、ぱ三行假名位于单词或句子中间时,会出现不送气音。其发音特点是抑制本应从喉咙里冲出的气流,减少气流与口腔的摩擦,声音较之正常送气的发音略微沉闷,缺少清脆感。其发音类似于汉语里的以g(哥) d(得) b(波)为声母的发音。

清音的不送气音在日常口语中非常常见,初学者容易将其跟浊音混淆(尤其是汉语普通话没有清音浊音之分,使得其更难区别),误称之为“清音浊化”,必须多加听力练习,体会其中的区别。清音不送气音说到底还是清音,将其跟浊音区分开来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其没有浊音那样的发音时的声带(预先)振动。

4、鼻浊音:

浊音中的が行在位于单词或句子中间时,会产生“鼻浊化”现象,其发音类似于国际音标中的

[ηa:][ ηi:][ ηu:][ ηε:][ ηo:],这是日语语音的难点之一,初学者可采用以下办法体会:读一个以eng为韵母的汉字,保持住后鼻音,然后依次顺势带出a i u e o的元音,以此方法多练习相信很快就能掌握鼻浊音的发音方法。在各省方言中有不少带有鼻浊音的字,比如山东话中的“俺”,广东话中的“我”等等,懂方言的朋友也可以在那里寻找相应的发音进行体会。

5、特殊假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大量从西方各国引进外来词汇,直到今天仍然如此,因此导致了外来语部分产生了一部分特殊假名,比如非かさたぱ四行前的促音(如キッド)、特殊的拗音,如下面提到的ヴゔ行等等。

* ヴゔ ヴゖ ヴ ヴェ ヴォ

这是为了迎合英语中辅音[v]和其他元音拼读的相似性而生造的一行假名,读音其实和ば行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这行假名没有平假名形式而只有片假名形式。

* フゔ フゖ (フ) フェ フォ

这是为了迎合英语中辅音[f]和其他元音拼读的相似性而生造的一行假名,同样只有片假名形式,读音近似为[fa:][fi:][fu:][fε:][fo:],同样其中的フ部分仍然是唇间缝隙吹气,而并非咬唇吹气。

* テゖ デゖ

由于日语中没有类似“提”“低”的音,为了迎合英语中[ti:][di:]的相似性而生造的这两个假名,发音类似于“提”、“低”。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5篇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 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这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是科学的。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的观点和内容,一旦发现教学中的错误,应及时纠正。

(2)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说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材,各学科教材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各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应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学科各部分教材有各自的特点,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语文为例,有的课文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陶冶情操,有的课文是通过人物的刻画来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有的课文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某个观点批判某种错误等。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努力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并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实际,结合知识进行教学,恰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做到学懂会用。

(1) 要以理论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求把知识讲清讲透。

(2) 要恰当的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广泛的,一般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品行的实际;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当代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方法被苏格拉底称为“产婆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就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自信心。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发扬教学民主

四、 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转化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触的具体实物或形象,可以减少学生

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教学要根据学科的性质、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

(2) 直观手段的运用与教师的讲解密切结合。 (3)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五、 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教材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记》:“学不躐”,“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南宋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教学要求。当代美国教育家哈伯德认为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像爬山一样,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攀登,上升的坡度必须合适。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是:

(1) 要按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顺序进行教学。 (2) 要抓好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3) 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 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技能,使之能持久的保持在记忆中,需要时能正确的再现出来,加以运用。这个原则又称积累与熟练原则。 孔子要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教学要引导学生清晰的感知和深刻地理解教材,为巩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要有效的组织好复习和练习工作。

(3) 要教会学生在运用和学习新知识中巩固知识。

七、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得到健康发展。

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由来。《学记》中也提出“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教学要有统一的全面的要求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6篇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2)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3)测验法

例如常用的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品格测验、智力测验、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在管理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心理测验常常被作为人员考核、员工选拔、人事安置的一种工具。

(4)量规法 (5)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特征是:

①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 ②作品的收集是有意而不是随意的;

③档案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6)观察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范文第1篇其实,质量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之上的组织性的质量管理;二是以数理统计方法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