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放射科DR机房防护项目招标文件
一、工程概况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3号楼一层放射科DR机房防护项目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古城西路6号。施工范围详见附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3号楼一层放射科DR 机房防护项目清单》,控制价为人民币11万元。
二、招标项目及技术要求
招标项目及要求详见附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3号一楼放射科DR机房防护项目清单》,投标人按工程量清单项目报价(注:本工程报价为含税报价),投标总价按包干总价报价,投标人应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费用,以上均包含在投标总价内。招标范围内的项目结算不再调整。如有项目变更,增加的工程量按工程实际发生的数量为准,并经发包人确认签证,增加的工程量单价及工程结算价款结算方式如下:① 增加的工程量如属于承包人投标书中的实物工程量清单之内的项目,则按承包人投标书中的实物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计算,但最终的工程结算价款仍以第三方审核后确定的总价款为准;②增加的工程量如不属于承包人投标书中的实物工程量清单之内的项目,那么该部分的综合单价按承包人中标价的综合单价编制原则确定;其他措施费、规费及税金按承包人在投标报价中所计取的费率标准计取相应的费用,但最终的工程结算价款仍以第三
1 方审核后确定的总价款结算。
三、招标要求
1、 资质要求:具有射线防护器材生产.销售.技术研究,辐射防护工程设计施工资质(要求提供有效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
2、 质量要求:达到(GBZ130-2013)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3、 工期要求:自合同签订之日起20个日历天内完成,逾期完成按每推迟一天扣除违约金人民币1000元。
4、 施工要求:现场施工期间全封闭施工,并采取降尘降噪措施,施工进出口设粘性地垫,每天收工之前必须进行现场清理,垃圾外运。对病区住院病人应充分考虑,尽量做到不影响病人休息。否则,每发现一次罚款人民币500元,并从工程决算中直接扣除。因承包人违反以上规定而造成经济损失及人身伤害的,承包人应承担所有责任并赔偿一切损失。
5、 保修期要求: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年。期间如需保修,中标人应在1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6、 付款条件:工程竣工经检测单位验收合格后(出具《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一次性支付工程总造价95%的工程款,5%作为工程保修金待1年的保修期满后无息付清。
7、 投标人必须对招标范围内所有项目进行充分掌握,投标文件对工程量清单不得变更,未尽事宜以双方签订的合同为准。
8、 招标公示时间:2016年6月 15日至2016年 6月21日。
9、 开标时间:2016年6月21日上午10:30 时。
10、 开标地点:思明分院1号楼六楼会议室。
11、 评标办法:招标控制价为人民币11万元。经评审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最低价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
12、 投标文件要求: 资质证书及营业执照要求为有效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投标报价及工期质量承诺函要求加盖公章并经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签字(授权委托人应提供有效授权委托书, 授权委托书应加盖公章并经法定代表人签字),违反本条规定者视为废标。
13、 查看工程现场或项目咨询联系人:陈国平 电话:2662124;13606002931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
2016年6月 15日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一、城市附属绿地的概念
依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城市附属绿地是城市绿地的一部分, 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中, 除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单位附属用地、道路用地等
二、城市附属绿地的分类
1、居住区绿地
给给居民创造一个清新、自然、优美的花园式居住环境, 是居住区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绿化则是体现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科学合理地规划居住区的生态绿化, 加强规划设计是今后居住区绿地建设的重点。
(1) 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 增加绿量
阜新市居住绿地面积128.07公顷, 旧居住区绿地率30%,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40%, 已达到建设部要求。由于土地资源紧张, 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来增加绿量。
(2) 改善植物种植模式, 增加绿量
结合各居住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理念的不同, 在居住区内充分考虑绿化的美学意识, 突出不同居住区的绿化特色。多栽植观赏性强的彩叶树和果树, 营造家庭的氛围。在突出夏、秋季观赏特色的同时, 兼顾四季的观赏需求。
(3) 增加立体绿化, 增加绿量
在居住区内可以进行墙面垂直绿化、构架的蔓爬绿化、屋顶绿化等, 增加绿量。利用藤本植物的缠绕、攀援、蔓生等方式, 栽植在乔灌木和地被植物所不能良好生存的建筑物墙面、屋顶、阳台、棚架、围墙、桥梁和山石裸岩上。
通过优化结构设计, 因地制宜地将有层次、厚度、色彩的藤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里中。
(4) 在硬覆盖上, 增加绿量
在已经规划好的居住区内, 在硬覆盖上最大限度的增加绿量。一般居住区建筑散水宽度为60110厘米, 可以在散水上面设置种植池, 增加绿量;在居住区内的停车场采用草坪砖进行铺装, 增加种植面积, 减少地表径流。
2、单位附属绿地
由于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与维护管理是由各单位自行负责, 如果让其放任自流, 规划就成为一种形式。因此从其规划、建设到日后的维护管理, 都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营体制, 以确保单位附属绿地的可持续性。
(1) 要因地制宜, 选择适当的植物材料, 做到适地适树。要选择抗旱、抗烟、抗毒等适应性较强的树种。
(2) 要见逢插绿。在城市建筑密集, 寸土难寻得情况下, 要见逢插绿, 寸土必争, 利用一切可以绿化的地方, 充分利用墙角、墙面, 种植藤本植物, 有条件的单位, 还可以采取屋顶绿化, 在不能栽植植物的地段, 可摆放盆花, 达到处处有绿, 三季有花的效果。
(3) 要与单位的环境结合起来。庭院绿化, 要与本单位的环境相结合, 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做到简洁明快, 环境优雅, 给人以美得感受。庭院绿化应尽量采用各种绿色植物进行绿化, 使整个庭院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3、道路绿地
根据道路所在位置, 采用分车绿地、行道树绿地、路侧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的模式适当的增加绿量。多栽植树乡土树种, 采用易成活、好养护、观赏价值高的品种, 形成整齐、绚丽的季相植物景观色彩
(1) 分车绿带
两侧分车绿带一般2.56米宽, 分车带的宽度应尽可能地加宽, 以加强分车绿带的作用。根据现有道路断面形式, 分车带绿地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景观上, 绿地景观的塑造主要应依据景观信息传达的内容。无论在形态上, 还是在色彩上, 绿带景观塑造皆应把握整体景观的效果, 遵循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 营造既有城市特色的景观效果。绿带不同层次的植物配置, 要尽可能地符合形式美法则。
(2) 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常为1-2m宽, 以栽植高大的具有地域特征的乔木品种为主, 并配有具有色相变化的模纹和地被。当行道树绿地较宽时, 在行道树下可增添大小规格不同的灌木模拟自然姿态进行栽植, 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和林冠线变化,
(3) 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常宽为4-20m。根据所在的不同地理条件, 选择当地的自然植物群落作为种植设计的蓝本, 营造自然植物群落景观。这样不仅有利于植物良好生长, 而且在景观塑造上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交通岛绿地
交通岛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诱导交通。在中心岛上多栽植的模纹植物应追求整齐与观赏的均衡性, 选择重瓣榆叶梅、绿篱金叶榆绿篱、水蜡绿篱等耐修剪、易养护、观赏价值高的品种;花境植物选用金娃娃萱草、地被菊、丛生福禄考, 不但养护方便, 形成景观效果整齐、美观, 调节景观色彩的效果十分突出。目前, 阜新市区较大的交通岛绿地有人民广场、世纪广场、马家店三角地、红树广场、迎宾广场。
(5) 广场绿地
广场绿化应根据各类广场的功能、规模和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阜新市区面积最大的广场为街心广场。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附属绿地的利用和开发是扩大公共绿地总量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的方式, 日益受到重视。
摘要: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和改善城市附属绿地, 可以缓解城市公园绿地的供给不足, 是扩大城区公共绿地总量最有效、最直接、最廉价的方式, 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附属绿地, 它直接反映出城市的整体形象。本文主要针对城市附属绿地的概念和城市附属绿地的分类绿化作了简要的论述。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 低年级 ) 年级: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导语: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希望小朋友多读书,读好书。
书 名
作 者
我印象最深刻的优美句子
爸爸妈妈的话: 爸爸妈妈的话:
在阅读过程中,我认识的生字词 在阅读过程中,我认识的生字词
月
日
书 名
作 者
我印象最深刻的优美句子
爸爸妈妈的话: 爸爸妈妈的话: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西安交大附中求实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硕成果,1991年被命名为陕西省、西安市两级重点中学,2008年12月,被评为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先后获得“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创新型学校”、“全国红十字模范校”、“陕西省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陕西省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陕西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培训基地”、“陕西省绿色学校”等上百项荣誉称号。
【办学特色】
西安交大附中依托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积极探索进取,始终不渝地坚持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恪守“努力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把培养“有涵养、有责任心、有创新能力、有领袖素养、有国际胸怀的品学体兼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倡导“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既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人的成长与时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学校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各种学科节、艺术节、科技创新、体育比赛等活动,设立篮球学校、直通班、英语、德语、日语教改班以及校艺术团等特色教育渠道,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的平台。
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西安交大附中教育的终极目标。西安交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类的博爱精神,应该有一颗对美好事物的感动之心,对社会、父母、师长和同学的知恩、感恩、报恩之心,成为一个心灵美、举止文雅、宽容大度、严于律己的人,使他们在人格、身体、智力等方面更加优秀、杰出。男生要有绅士风度,女生要有淑女气质。这里的“绅士”和“淑女”不是指衣冠楚楚,而是要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学识、良好的品行教养、优雅的仪表举止等。
【国际化教学】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建设人才,是西安交大附中的不懈追求。近年来,西安交大附中特别重视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优秀学校建立了友好联系,开展相互交流和访问活动,同时也为学生迈向国际知名大学开拓了新的渠道。2009年4月4日至6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隆重举办第四届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本届论坛以西安交大附中校长王佩东所作的主旨发言《面向未来,博采众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为核心,英国伊顿公学校长TonyLittle、美国US中学校长莫瑞先生和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等200多名教育专家,分别就“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批判思维”、“从中学角度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钻研精神、创新能力和独立性思维”等6个议题展开对话与研讨,论坛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交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与实践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地多所名中学与交大附中达成了合作协议或意向,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开拓了新途径。
学校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自然,走进社会,开展了诸如陕西省农村现状调查、秦岭野生植物标本采集、“长安八水”的水质污染考察、西安市商业街布局分析、“行走在天路青藏铁路沿途环境保护状况调查”、“西安浐灞新区发展调查与规划”等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们的许多研究性学习成果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获得了国家和省市教育科技部门的奖励。目前,西安交大附中是陕西省唯一的“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定期聘请大学教授、院士、科学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和讲座,对学有所长的学生进行学习和课题研究指导;积极实施“春笋计划”,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邀请了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含物理、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学科)来校为师生讲学,与学生“零距离”交流,让学生感受科学大师的风采,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2010年9月,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三位航天英雄走进交大附中为师生作报告,他们勇于为科学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对英雄们的崇尚与与科学的热爱。
自2004年秋季开始,交大附中受西安交通大学委托,为交大设立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教改试点班”(采取“2+2+4”即“中学本科硕士”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直通班”)进行两年预科的学习培养,积极探索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在直通班预科教学实践中,我校尝试了对资优学生在无高考约束状况下如何实施高中课程的教学试验,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张扬,教学效果显著,他们到大学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不少学生已经在国内、国际科技大赛中获奖。
【素质教育】
交大附中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创造空间,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文艺、体育等比赛成绩斐然。2002年以来,交大附中篮球代表队连年荣获陕西省高中组冠军,2003年获得全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第三名,2008年获得全国初中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亚军。乒乓球队获2005年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团体第三名;2008年1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棋院棋类比赛暨全国青少年棋类冬令营活动,分别获得全国男子组国际象棋赛冠军和亚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大附中每年举行一次校园艺术节,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七届。学生在各级各类书法、绘画、演唱等艺术活动比赛中获得大奖。2008年7月,西安交大附中学生乐团作为我国西北五省的唯一代表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二届国际青年音乐节,获得了广泛赞誉;2012年7月,校民乐团参加第六届“至高荣誉”维也纳国际青少年音乐节,获得音乐节最高奖项“杰出演出奖”的荣誉。由于交大附中艺术教育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命名为“西安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艺术示范学校”等称号。
春华秋实,有耕耘就有收获。交大附中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激活了学生的个性优势潜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交大附中的高考、中考、竞赛成绩优异,一直在陕西省、西安市名列前茅,大批优秀毕业生被输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国际、国内中学生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中,整体成绩在陕西省遥遥领先,在全国也是斐然夺目。2009年和2011年,学校还先后成功承办了第18届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决赛和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2010年8月,樊帆同学获第21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这是继吴明扬同学曾获第21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林晓帆曾获第20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铜牌之后,交大附中在国际奥赛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绩。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大运学校招生地段
小学部、初中部:颐安都会中央、大学城片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师范大学付属龙岗大运学校简介
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简称“华附大运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新城龙飞大道106号,于2016年秋季建成开学。
学校总占地面积46852平方米,分两期办学,办学总规模为72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48个班、初中部24个班。一期占地面积29628平方米,建筑面积24233平方米,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24班、初中部12班。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第6篇
建议项目范例
(项目目标与任务、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目标与任务
(一 )项目研究目标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联合国内3~6家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综合性技术转化基地,形成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团队,初步建立集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学科建设、项目研究四位一体卫生技术体系。
通过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降低脑血管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1.基础数据: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建立适当的卒中二级预防督促和宣教体系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形成适合国情的抗栓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
3.疾病诊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范并制订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选择可有效指导个性化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并指导临床治疗,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其推广到其它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打好基础;
4.疾病治疗:①脑血管病:将推广与转化3~5项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2~3项关键技术;使示范区医院治疗关键绩效指标达标率较前相对提高5%-30%。其中溶栓比例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抗血小板应用比例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50%。卒中复发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2%。初步建立国家级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形成以三级专科医院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示范基地的转化模式。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将建立1~2个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诊疗技术的研发、推广、示范基地,提高神经外科整体诊疗水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二)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和技术路线 1.项目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分解
对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所急需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进行详尽的分析、论证后,将首先启动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工作,以疾病的早诊早治、个性化治疗和微创诊疗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基础数据、预防干预、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4个方面展开初步研究。
(1)基础数据
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以网站为中心,将设置行业主管部门用户、项目组成员用户、医生用户、患者用户的不同权限,开放相应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任务监督、财务监管、成果共享、定期网上汇报项目进展、远程会议;医生网上培训、多媒体形式的技术推广;患者疾病宣教、网上会诊、网络随访等内容,将其打造成面向各级终端的服务型网站,探索项目监管、技术推广、疾病预警的新模式。
(2)预防干预
本着“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预防为主”的原则,初步建立包括群众健康促进、早期预警症状识别、早期临床干预等环节的以疾病早诊早治为核心的预防干预体系。
① 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转化与推广应用
通过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高危人群卒中复发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作用。本研究预计在全国15家医院建立示范基地,入选2000例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卒中风险评分即ESSEN评分≥3分),随机分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组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间卒中复发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以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路径。
②抗血小板规范化治疗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规范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证最广的抗血小板药物。建立包括10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100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登记研究,并进行1年随访工作;了解目前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明确抗血小板药物的长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与患者结局事件复发的相关性;建立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监测;明确不同病因亚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如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形成适合国情的抗血小板药物的分层用药指南,将更好地指导中国神经内科临床医师的规范用药。
③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主要研究拟通过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试验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药与单阿司匹林用药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人群3个月内发生或再发卒中(包括缺血性、出血性)风险的作用;比较两种治疗组的安全性。预计研究在全国80家中心展开,入选2000例受试者。
(3)疾病诊断
选择国内3~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15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制定垂体瘤的分子病理诊断标准,筛选并确定合适的的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指导个性化治疗;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
垂体瘤分子病理诊断指导个性化治疗
通过仔细研究比较,选择国内外应用基础研究中已有共识的几种与垂体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的几种分子标志物,并应用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分别选择100例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和无功能腺瘤患者,通过RT-PCR检测患者肿瘤标本DR2-L、DR2-S、ESR
1、PTTG和SSTR1~5表达水平,按照mRNA表达水平的高低将病人分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药物疗效,统计学分析基因表达水平与药物敏感性、患者预后间的关系。
(4)疾病治疗
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死、致残率高的现状,以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和微创手术治疗为核心,进行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神经功能缺失治疗相关技术三个方面相应技术的研究、转化与推广应用,逐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
①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在40家三级及以上医院、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推广与示范3~5项基本成熟的符合循证医学指南的适宜技术,并联合2~3家大型神经内科中心,研究、转化2~3项脑血管病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脑血管病综合防控水平的提升。
A.rt-PA溶栓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完成登记溶栓病例信息600例,评价质量改进策略效果;提高溶栓比例及规范应用程度,降低致残率,降低溶栓出血率;3h组与3~4.5h组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否相当,为更新中国指南提供证据;研究能够良好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指标来帮助筛选适宜溶栓患者。
B.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制定及技术转化研究与推广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与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 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的制订包括: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干预手册和卒中医疗服务标准稽查指标与流程;同时,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包括评价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的效果以及对医疗机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技术转化推广,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完成8000例患者登记,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 C.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与推广
3年内通过对10家示范基地医院推广颅内动脉瘤诊疗常规和基本操作技巧,拟完成病例10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基本操作常规。
D.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临床资料并组织专家分析、讨论,初步制定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技术规范,3年内通过在10家示范基地医院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操作常规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指南。预计临床应用研究在全国10家神经外科中心展开,入选病例1000例。
E.急性动脉瘤性颅内出血介入治疗技术的转化、研究与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并通过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动脉瘤性脑出血病例500例,探讨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完善和改进指南,并在全国推广。
F.新型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规范和推广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指南。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3年内对连续的急诊处理的脑动静脉畸形病例各250例(两组共500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技术。总结和推广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规范化技术。
G.不同栓塞材料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性价比及疗效的综合研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推广的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最昂贵的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价格中等的进口裸弹簧圈,和廉价的国产弹簧圈)的细节化技术指南;然后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8家单位的平诊动脉瘤栓塞病例,随机分为3组,各150例,分别使用进口生物涂层弹簧圈,进口裸弹簧圈,国产弹簧圈。验证操作指南的效果,总结和推广性价比最高的栓塞材料使用方法;将该技术进行推广,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个性化治疗及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根据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选择国内4~5家大型神经外科中心 500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依据选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行长期随访,分析其治疗效果,根据结果制定垂体瘤的诊疗规范,并对现代神经外科的微创诊疗技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筛选、规范、整合,按不同种类疾病特点,个性化分析,评估各种微创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建立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并将其结果在10家省级医院首先示范与推广。
A.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垂体瘤的规范化治疗
首先组织专家初步制定垂体瘤诊疗规范,包括: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内分泌化验结果,对病人进行总体评估,然后分别行手术(神经内镜下手术、显微镜下手术、开颅手术)、药物或放射治疗(普通放疗和γ刀),术后根据病理结果(根据WHO标准行HE染色、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病人症状、体征和术后影像学和内分泌改善情况选择相应辅助治疗。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连续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1000例垂体瘤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对组内所有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评估规范化治疗的远期效果。以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对标准化的垂体瘤诊疗操作规程。
B.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应用 a.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
总结已有经验,组织专家探讨并以专家共识的形式初步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规范,多中心选择1000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颅底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病例组患者均严格依照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接受标准化诊治,对照组仍沿用传统诊疗方式,通过对全体入组患者的随访,比较两组在降低手术死亡率、致残率、住院治疗费用以及后期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评估各项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评估整体治疗规范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重复性,并加以进一步完善。建立并完善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体系,所获成果向10~15家省级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推广。
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
针对促进显微神经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包括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神经导航技术,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分析每种技术的有效性、风险性。各选择500例病人,并选择相应对照组病例进行研究。通过对手术效果的对比、分析,建立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的操作标准,保证手术安全,提高肿瘤全切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b.神经内镜技术
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500例鞍区肿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鞍区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同时改进颅底重建技术,采用术中选用多层复合材料修补鞍底的方法,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使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左右。将该操作规范在5-10家医院中推广,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降低医疗费用到原有水平的2/3。
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
通过总结原有经验,并组织专家研讨,初步建立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择400例颅底肿瘤手术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评估神经内镜颅底肿瘤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先进性,并将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通过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明显提高颅底肿瘤的全切率,减少肿瘤复发机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脊髓内镜的应用
针对国内脊柱、脊髓内镜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初步评估脊柱、脊髓内镜应用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完成神经内镜下脊柱、脊髓肿瘤切除、椎间盘切除手术共100例,积累经验,进行技术储备,为后续研究中大规模开展脊柱、脊髓内镜手术,减少病人创伤奠定基础。
c.γ刀技术
总结分析10年的中枢神经系统瘤治疗资料(良性:听神经鞘瘤、垂体瘤、脑膜瘤;恶性:脑转移瘤),初步制定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操作规范。然后选择多中心1000例连续接受γ刀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对照γ刀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效果,并对本组患者肿瘤变化(MRI检查)、症状缓解/恶化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情况长期跟踪随访,评价γ刀的长期治疗效果。通过该规范的推广应用,将使γ刀对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d.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和推广示范点
针对目前国内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水平地区差异大,尤其是基层医院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操作精细、掌握困难、须经长期培训的特点,通过建立神经外科微创技术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国进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各种培训班的举办,发挥大型神经外科中心的技术优势和辐射效应,长期、持续的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计划每年培训20~40名神经外科医生,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基层医院各占1/3。
重点选择国内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型医院,同时考虑到区域的分布特点,建立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推广示范点,主要面对地区内神经外科医生,定期举行本地区范围内的新技术培训班、学术会议,有神经外科微创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派人进行扶持、指导,更好的发挥技术优势单位的辐射效应,使神经外科新技术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二、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
1.建立适合国情的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筛选和实施流程,使示范基地卒中高危人群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较常规治疗降低卒中复发率2%以上;降低病死率2%以上;降低致残率4%以上;
2.建立包括150个推广站在内的中国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质量监测与评价网络,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分层治疗操作规程,使研究单位抗血小板应用比例较前相对提高10%,规范程度也相应明显提高。
3.建立双重抗血小板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操作手册,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事件的相对危险度降低15-20%。
4.制订符合中国国情、临床切实可行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溶栓操作规程;建立中国溶栓技术转化网络,开发并完善急性卒中电子病历和溶栓绿色通道电子化流程管理软件;出版发行溶栓治疗专著一部,溶栓培训光盘一套;使参研单位溶栓比例较前相对提高30%,规范程度相对提高80%,致残率相对下降5-8%。出血率相对下降15%。
5.通过改良Delpi法和基于国家医疗登记数据库数据开发形成中国卒中医疗服务标准,开发一套以监测为基础的持续性质量改进体系,提高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建立40家中国卒中医疗技术转化与推广量监测与评价网络,登记较上一各项关键医疗考核指标相对提高5%-30%;
6.制定急诊动脉瘤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和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10%和复发率降低10%;
7.制定非粘附性栓塞材料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操作指南,降低死亡率5%、致残率5%,治愈率提高10%;
8.制定颅内动脉瘤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进行各种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和术中监测技术的应用评价,分别对急性SAH病人、高级别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进行个体化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规范化治疗方案并推广。
9.制定高血压脑出血标准化外科治疗的技术规范,使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生存率相对提高5%,致残率降低5%。
10.以垂体瘤为模板,建立脑肿瘤的个体化诊疗规范,使使垂体瘤的总体治愈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80%;在10家省级医院推广脑肿瘤标准化、个性化诊疗规范,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具备创新能力的符合现代需要的神经外科人才; 11.建立颅底肿瘤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的操作规范和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规范化治疗指南,降低复杂颅底肿瘤的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使示范区医院手术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致残率由目前的60%降低到50%。
12.建立神经导航技术、术中神经功能监测技术的诊疗规范,明显降低因手术带来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3.建立神经内镜治疗鞍区肿瘤、颅底肿瘤和颅底重建的操作规范,使手术死亡率、医疗费用明显降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降低到1%以下;
14.建立γ刀治疗中枢神经肿瘤的操作规范,使γ刀治疗颅内良性肿瘤的控制率达到90%以上,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更加合理、有效;使之达到获益最大化的疗效终点。
15.评估不同针刺疗法对中风患者的影响,建立针刺对中风疗效的科学判断方法。
(二)主要经济指标:如技术及产品应用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益等; 1.制定不同动脉瘤栓塞材料的技术指南。在不影响治愈率和复发率的基础上,使治疗费用降低15%。
2.通过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将间接获得深远的经济效益,节约社会资源,使更多的劳动力能重返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三)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示范基地、中试线、生产线及其规模等; 本项目将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3~6家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神经内、外科中心,建立3~6个技术示范和推广基地和多家共享的资源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基地建设,将之建成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行业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各省市重点实验室机密衔接,良性互动。以此为基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全面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神经科学人才,形成可持续的神经系统疾病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促进各参研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并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辐射效应,最后形成自上而下的以卫生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先导,以省级、地区级医院为中心,以区县和社区医院为基础的示范转化模式。
1.脑肿瘤个性化治疗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收集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记录相应的临床资料,建立中国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基因差异表达的数据库,推动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分类为基础的个性化治疗。
2.神经内镜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09年建成。负责建立国人神经内镜解剖数据库,研究、转化和推广神经内镜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包括神经内镜切除颅底肿瘤的研究,颅底重建技术的研究,脑室系统病理条件下脑脊液动力学变化的规律的研究等。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转化医学研究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机制和治疗措施的研究,包括高压氧、磁刺激和针灸技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
4.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研发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脑血管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转化、推广和应用。
5.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基地:2010年建成。负责研究、评估和推广现代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显微神经外科技术、γ刀技术、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外科监测导向的微创手术技术。
6.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数据管理和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监督、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服务和技术推广网络;
(四)人才队伍建设
项目实施以技术研究、转化为导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如建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就需要神经内、外科与影像科、病理科、内分泌科、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及上游基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推动学科融合,产生新型的边缘、前沿学科。培养大批符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需要的
新型高素质人才,充实国家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带动神经科学发展,提高我国神经内、外科疾病诊疗水平,推动神经科学的全面发展。
通过每个项目单元、子课题的顺利实施,进行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将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最终形成符合解决神经系统疾病重大问题的、包括技术创新、技术转化、技术集成和技术推广人才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体系。
通过示范基地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通过示范区内的社区培训,培养社区医生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知识,发挥大型神经内、外科中心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疾病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幼儿园附属实施方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