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全身麻醉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全身麻醉范文(精选11篇)

全身麻醉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 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例, ASAⅠ~Ⅱ级, 其中男35例, 女45例。年龄28~75岁, 体质量48~75 kg, 随机分成全麻组 (A组) 和连续硬膜外+全麻组 (B组) , 每组40例。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安定10 mg和阿托品0.5 mg, 入手术室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 联合组先行硬膜外穿刺经T8~9间隙穿刺向头置管3.5~4.5 cm。平卧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0.447%罗哌卡因3 m L, 无全脊麻征象后, 开始全麻诱导。两组全麻诱导药物相同, 咪唑安定0.04~0.05 mg/kg, 维库溴胺0.08~0.1 mg/kg, 丙泊酚2 mg/kg, 舒芬太尼20µg, 地塞米松10 mg, 后行气管插管接, 麻醉机机械通气, 潮气量8~10 m L/kg, 呼吸频率10~12次/分, 呼吸比1∶2术中泵注1%丙泊酚+2%瑞芬太尼。A组30~35 m L/h, B组25~30 m L/h, B组常规追加硬膜外给药。A组术毕停药, 视情况给予新斯的明1 mg和阿托品0.5 mg拮抗残留肌松药。B组准备停气腹时停全麻药, 两组均待患者的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意识清醒后拔出气管插管。

1.3 观察项目

术中用监护仪持续监测ECG、HR、Sp O2、BP, 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 (T1) 、气管插管即刻 (T2) 、手术开始即刻 (T3) 、气腹后5 min (T4) 、手术结束即刻 (T5) 、拔管即刻 (T6) 的心率、血压。另统计患者术毕至清醒拔管的时间, 术毕使用催醒剂 (拮抗) 的例数, 丙泊酚及芬太尼的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s) 表示计数,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麻醉和手术期间各时点的心率 (HR) 、血压 (BP) , 麻醉前 (T1) , 气管插管即刻 (T2) , 手术开始即刻 (T3) , 气腹后5 min即刻 (T4) , 手术结束即刻 (T5) , 差异无显著性。但拔管即刻 (T6) , 拔管时间、拮抗例数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联合组明显优于全麻组 (P<0.05) 。上述具体数据见表1~3。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疼痛刺激轻, 但由于气腹时腹膜及腹腔肌肉持续受牵张刺激及高碳酸血症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荼酚胺。同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 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促进血糖相应上升[1,2], 因而LC的临床麻醉除了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外控制应急反应是达到理想麻醉状态的基本条件[3], 所以LC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全麻更利于气道管理, 肌松更易, 满足手术需要, 气腹时多无疼痛和不适[4], 全麻麻醉诱导和维持、术毕苏醒时间也较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便有了连续硬膜外+全身麻醉的方法。可提前停用全身麻醉药, 缝切口时只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就可满足。而现今短效镇静药丙泊酚及短效镇痛药瑞芬太尼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全身麻醉的苏醒时间。使两种方法都可随患者的要求而应用。本文就两种方法的比较可看出它们都能满足手术的需要。但连续硬膜外+全身麻醉仍有一定的好处, 可缩短连台手术的时间, 提前拔管, 且术后镇痛也有一定的优势。局限性是穿刺时较痛苦, 给患者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体验。总之两组麻醉均能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但B组患者拔管时间短, 术后恢复更好。

摘要:目的 比较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全麻两种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ASA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 (A组) 和连续硬膜外+全麻组 (B组) , 每组40例, 分别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即刻、气腹后5 min、手术结束即刻、拔管即刻的心率、血压及拔管时间两组间的比较。结果 两组血压心率变化无异常, 但B组患者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 (P<0.05) 。结论 两组麻醉均能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但B组患者拔管时间短, 术后恢复更好。

关键词:全麻,连续硬膜外,腹腔镜,胆囊

参考文献

[1]朱喜春, 霍树平, 刘晶晶, 等.异丙酚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氧化应激和心肌损伤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8, 30 (7) :937-939.

[2]周文涛, 张震波, 张尚民, 等.喉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1) :59-61.

[3]徐国亭.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报, 2006, 27 (19) :1819-1820.

全身麻醉 第2篇

[摘要]目的 探?可视喉镜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需要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患者105例,采用抓阄方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研究组患者53例,采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对照组患者52例,采用直接喉镜法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分别为(9.65±1.21)、(4.74±0.87)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可视喉镜应用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提高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和声门暴露时间,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值得推广。

[关键词]可视喉镜;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0(b)-010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visual laryngoscope in tracheal intub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Methods 105 patients underwent tracheal intub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6 to Jul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by drawing lots.In the research group(n=53),visual laryngoscope was applied for tracheal intubation,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n=52),direct laryngoscope for tracheal intubation was used.The tim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glottis exposure,and change of hemodynamic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im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glottal exposure in the study group [(9.65±1.21)s and(4.74±0.87)s respectivel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P0.05).Conclusion Visual laryngoscope applied in tracheal intub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obtains a great application effect an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at one time,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complications,and shorten the tim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glottis exposure at the same time,and have mild impact on hemodynamics of patients.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Visible laryngoscope;Tracheal intubation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Application effect

气管插管在临床已非常普遍,在麻醉中气管插管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1]。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视喉镜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可视喉镜是一种新型的视频气管插管系统,应用可视喉镜就能在直视喉部的状态下来进行气管插管,使插管医师在操作时更好地控制力度,减轻对患者咽喉的刺激,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气管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应用在麻醉中具有重要意义[2-4]。我院以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可视喉镜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需要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的患者105例,采用抓阄方法分?槎哉兆椤⒀芯孔椤Q芯孔榛颊?53例,其中女性有23例,男性有30例;年龄20~68岁,平均(43.2±3.1)岁;体重41~89 kg,平均(60.2±1.7)kg。对照组52例,女性21例,男性31例;年龄21~69岁,平均(44.0±3.0)岁;体重40~89 kg,平均(61.0±1.8)kg。两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术后拔管困难者以及实验数据不完整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注射500 mg的阿托品,开放外周静脉,进入手术室后进行静脉诱导,麻醉诱导开始后采用面罩纯氧通气5 min然后用麻醉药,注射丙泊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和咪达唑仑。对照组采用直接喉镜法行气管插管,置入喉镜按照常规方法将喉镜挑起暴露声门,行气管插管。研究组患者采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采用的可视喉镜设备型号为TD-C-IV,操作医生用右手拇指和示指分开患者的双唇和上下门齿,同时右手持便捷式光源,将可视喉镜的镜头慢慢送入到患者的口腔,缓慢推进寻找悬雍垂、会厌和声门,当显示屏上观察到患者的声门暴露时,将事先塑形的气管插管插入到患者的声门,将镜身固定,气管导管推送到合适的深度,此时拔出可视喉镜,固定气管插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不同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其中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咽喉肿痛和牙齿松动,血流动力学指标主要包括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对患者诱导前、插管时以及插管5 min后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并发症发生率为3.77%,明显低于比对照组的19.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插管时,研究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75.60±8.97)次/min和(97.46±8.97)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操作较复杂和多样,需要将气管导管经过患者的鼻腔或者口腔插入气管内进行麻醉,气管插管的操作非常关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5-6]。气管插管会严重刺激患者,在导管置入阶段和声门暴露阶段会促使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分泌更多的儿茶酚胺,从而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出现波动,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搏骤停、脑血管意外和心肌缺血等,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7-8]。可视喉镜是近年来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新型设备,其是在镜下直视状态下进行插管,从而使操作更准确,能够有效减少对患者的气管和口腔造成的损伤和刺激,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9-11]。大量的研究表明,可视喉镜应用在气管插管中能够显著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其可控性非常强,对患者心血管造成的应激反应比较小,具有传统金属简便性的优点[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声门暴露时间短,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插管时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可视喉镜应用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是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气管插管,所有的操作更准确,一次穿刺成功率就会升高,其操作更简便、准确,因此操作过程中对患者的空腔和气管刺激的损伤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数据吻合[15],提示将可视喉镜应用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能有效提高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不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造成较大影响,同时还能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和声门暴露时间。

综上所述,可视喉镜应用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中操作简便,效果良好,能为插管医师提供良好的视野,从而提高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减轻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很高,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与护理配合 第3篇

【关键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50-02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98例,总结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实施护理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98例,其中男59例,女39例,年龄11~70岁,平均40.5岁。其中胸科患者81例,其余患者为普外患者。

1.2 方法:98例患者均实施静脉快速诱导,经口明视套囊气管插管。

2 结果:98例患者气管插管顺利,术后随访患者无不良心理反应,熟练的护理配合提高了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了麻醉后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麻醉前护理:①麻醉前探视患者,根据其病情,掌握其主要病情的心理特征,与患者交谈时态度热情、诚恳,向患者介绍自己是他手术麻醉时的护士,通俗易懂介绍麻醉过程及需要患者如何配合,麻醉时的感觉,使患者对麻醉有初步认识,作到心中有数,以消除患者对麻醉的恐惧与忧虑;②告知患者麻醉前应做好以下事情:禁饮食,并说明禁饮食的重要性;嘱患者除去义齿,身上装饰物品,必要时帮助患者更换衣物;男性患者嘱其刮胡须;③麻醉前护士应根据室内的温湿度作好适当的调节,使手术室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保持在40%~50%;④严格查对制度,查对麻醉前用药情况,常规用药有鲁米那、阿托品、地西泮等,注意观察用药后患者的反应,连接心电监护,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并询问患者禁饮食情况。根据患者体型、年龄、性别选择适宜的导管型号,常规准备两个型号,具体选用根据麻醉医生插管时暴露声门情况而定,以备急用。

3.2 麻醉中护理配合:患者入室后,护士尽量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在患者情绪趋向平稳情况下进行给药,保持手术室内安静,使麻醉医师和有关人員能集中注意力于患者,并且在患者未完全丧失意识情况下,此时要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喧哗,说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免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不良刺激。

在开始诱导前应安置好常用的监测装置,以便在有连续监测的情况下进行诱导,并应读取诱导前的数值,判断宜否开始诱导和作为诱导时的参考。

除特殊情况下,全身麻醉诱导患者的体位均为仰卧位,头部垫薄枕,宜使患者松弛和感到舒适。在诱导前建立静脉通路,适当进行补液,必要时建立多条静脉通道。为了麻醉给药方便,常规选用一条上肢静脉通路并连接三通接头。保持静脉通畅是麻醉和手术中给药补液输血及患者出现危征时极为重要的一项抢救措施。

开始诱导前一般均用面罩给患者吸氧,在患者神志消失前不宜将面罩紧扣于患者面部,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与恐惧。

在气管插管前进行控制呼吸时,潮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富余气体经食道进入胃内造成胃部膨胀及胃内容物返流;再者是护士可用手掌或拳头按压胃部,以免引起胃胀气。

遵医嘱静脉推注全身麻醉诱导药物,在具体执行时,不宜“倾注”式注入,特别是对那些循环影响剧烈的药物最好采用分次注入的方式,既先注入小量观察患者的反应,再注入小量边观察边注射酌定所需剂量,对危重患者也可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在整个诱导给药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都有干扰,严密观察各项生理参数,及时分析判断,及早发现病情动态,随时配合麻醉医生妥善处理,积极参与抢救工作。

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全身麻醉诱导完成气管内插管并确认无误后,协助麻醉医生给套囊打气,妥善固定导管;在全身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全身麻醉的维持阶段,诱导与维持这两个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维持阶段持续至停用麻醉药为止。护士在整个麻醉维持过程中要注意与麻醉医生配合、用药核对,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及时配合处理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律失常等,尽可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和脏器功能的正常。

3.3 手术结束后麻醉与护理配合:①手术结束,麻醉并未结束,全身麻醉后麻醉中辅助用药过多或用量过大,患者代谢慢等都会导致患者延迟苏醒,拔管延迟等。因此,在患者未出手术室之前不能撤离各种监护及吸引器,一是为了拔管时需要,二是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拔管后的患者头要侧向一端,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排除,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②呼吸功能依据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及潮气量来评估,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及尿量,引流管及伤口渗出液颜色和量,并根据所得数据给予补液,药物应用。对于全身麻醉未苏醒患者还应观察患者瞳孔大小、意识状态等;③患者出手术室,护士和麻醉手术医生一起送患者回病房,并和病房护士进行交接。

4 讨论

患者入手术室后护士首先进行复核查对,包括患者姓名,抑实施手术名称(应与病历、手术通知单上一致,确认手术前访视过该患者),禁食情况,麻醉前用药是否执行及给药时间;观察麻醉前用药效果,检查血型实验室检查单及抑行的输血和输血浆的准备情况;对有活动义齿的患者应检查义齿是否已取出,对女患者要注意指甲染色和唇膏是否已揩拭干净[1]。此外,要了解皮肤准备是否合乎要求,患者的贵重饰物和手表等是否均已取下。

气管插全身麻醉分为三个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在这整个麻醉过程中护士要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种操作,执行医嘱做术中输液输血及各种特殊治疗,并且还要重点观察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是否稳定。护士在做各种治疗时一定要和麻醉医师核对,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参考文献

全身麻醉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使用单纯全麻,观察组31例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为34至81岁,平均(62.5±5.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为33至80岁,平均(61.9±5.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依次静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mg/kg、阿曲库铵0.6mg/kg以及维库溴铵0.1mg/kg,将双腔气管导管插入并固定导管,与麻醉机相连行机械通气。术中单肺通气,氧流量1L/min。给予2%异氟醚吸入持续麻醉,术中间断给予阿曲库铵、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若有必要给予麻黄素对血压予以维持。观察组采用联合麻醉,穿刺插管至硬膜外T7-8与T8-9,留置硬膜外导管深度约4cm,而后静推5ml0.25%布比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至硬膜外腔中,麻醉平面满意后予以全麻诱导。术中给予心率血管与血压活性药物,将关膈肌停止后给予全麻药物。记录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拔出气管以及苏醒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2.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标准差()以及均数(±)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全麻药物用量、拔出气管及苏醒时间对比见表1。

3 讨论

由于食管癌手术比较复杂,范围广且术中耗时较多,易出现手术创伤,继而导致机体出现应激反应,若过大则会诱发能量损耗、代谢改变以及器官衰竭[2],甚至会诱发并发症。食管癌术中气管插管机控全身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但为单肺通气,致使V/Q失衡,且大动脉受压与内脏牵拉都会激发应激反应。此时行全麻无法对麻醉刺激诱发的肾上腺髓质与脑垂体大量分泌应激激素予以抑制[3],且在气管插管与拔除时血压增高与心率加快,导致血流动力缺乏稳定性。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则会减少应激反应与麻醉药物用量,避免过多影响心血管,便于管理,且易于对麻醉予以控制,镇静、肌松以及镇痛效果均优良,还可对牵拉反应予以阻断.由于减少了交感张力,故而应激反应也有所缓解,缓解肝肾负担,患者术后可尽快苏醒与拔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便于术后镇痛。此外,还可以对患者应激反应与焦虑症状予以缓解,对于合并冠心病或者高血压等老年患者而言更为适用,降低心肌耗氧量,稳定血流动力学,并对心脑血管事件予以有效预防。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使用全麻,观察组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结果对照组全麻药物用量要明显多于观察组,苏醒时间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鄢宇星[4]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食管癌手术中使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要优于单纯全麻,且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术后患者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减少并发症现象,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本权.食管癌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凭全身麻醉的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7):2365-2366.

[2]李祥福.单纯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食管癌手术的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4128-4129.

[3]魏本忠.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15.

全身麻醉 第5篇

【关键词】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精神状态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8-01

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老年人手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前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障碍,而是在手术之后发生的一种过性的或者永久性的认知功能性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及认知精神紊乱、意识障碍、社会生活能力下降等[1,2]。手术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较为复杂,诸多研究显示引发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是麻醉[3]。本研究选取了15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并分析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手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的150例老年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手术前意识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无长期使用镇静药史、无精神系统疾病史等。依据患者所接受的麻醉方式将其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每组平均75例患者,全麻组男性47例,女性28例,年龄为71-93岁,平均年龄(82.6±5.5)岁,体重为61-76kg,平均体重为(69.5±3.5)kg;椎麻组男性43例,女性31例,年龄为70-92岁,平均年龄(81.6±4.5)岁,体重为60-77kg,平均体重为(68.5±4.5)kg。病例纳入标准:接受膝关节置换术及股骨、髋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70岁),患者或者其家属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于比较。

1.2麻醉方法

手术前半小时,椎麻组和全麻组患者均口服安定(8mg),并肌内注射阿托品。全麻组患者使用快速气管导管进行插管全麻,并依靠异氟醚+瑞芬太尼静吸联合维持麻醉效果,使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效果;椎麻组在患者椎间隙施行硬膜外穿刺,依据患者的体重注入适量的布比卡因。依据实际情况追加利多卡因(0.25%)、手术后驼人微量止痛泵镇痛,并输注芬太尼和罗哌卡因,控制给药速度(1-2mL/h)。

1.3观察指标

观察监测患者的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中手术麻醉时间、脉搏及血压等常规指标。测定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使用MMSE(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试并记录MMSE评分,如果患者的MMSE评分下降10%则认为手术之后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检测时间分别为手术前6h,麻醉后的12h、24h、72h及96h。

1.4数据处理方法

02.1分析两组患者的常规监测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指标,结果显示椎麻组和全麻组患者的输液量、麻醉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中麻醉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仍然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隐患,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4]。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术后行为及认知意识障碍、记忆力及注意力下降,严重时会出现生活能力下降及精神紊乱等[5]。所以,麻醉师除了要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还要分析各种麻醉方式所产生的术后影响。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神经系统衰老的进程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加速,很容易引发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思维、情绪、记忆等[6]。

本研究结果显示,椎麻及全麻组患者的麻醉时间、年龄等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排除他们对结果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均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不同麻醉方式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显示椎麻和全麻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2,7],但是本次研究表明,相较于椎麻,全麻更容易引发老年患者短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依据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相比于全身麻醉,使用椎管内麻醉可以更高的降低手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率。

参考文献

[1]刘新伟.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10:47-48.

[2]许德奖,杨威,赵国栋.丙泊酚与气体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Meta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11:1623-1627.

[3]姜晓阳,张新疆,刘延超,蒋晖.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地方病通报,2010,01:78-79+82.

[4]史军远.不同麻醉方式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对照分析[J].现代养生,2014,12:153-154.

[5]段开明,常业恬,欧阳文,夏月峰,张文静.异氟醚与七氟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6,03:501-502.

[6]潘丽峰,王东信,李军.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05:510-514.

全身麻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100例, 均无硬膜外阻滞全麻禁忌证。随机均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试验组年龄22~68岁, 体重46~73kg;对照组年龄23~67岁, 体重45~74kg。两组体重、年龄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禁食, 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mg、地西泮10mg。试验组在3、4胸椎间穿刺麻醉, 置管头端3cm, 利多卡因5ml, 5min检验麻醉平面, 静脉维库溴铵0.1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3μg/kg、咪达唑仑0.08mg/kg麻醉性诱导, 给药3min气管插管, 连接呼吸机, 间歇正压给气。呼吸机:潮气量10ml/kg, 呼吸频率14次/min, 氧气浓度100%。术中稳定给予0.25%的罗哌卡因6~8ml, 45min后再给予6~8ml, 吸入异氟烷1.0%, 静脉连续每小时丙泊酚3mg/kg, 必要时给予芬太尼、维库溴铵。对照组单纯全麻。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过程中的时间点:进入手术室 (T0) 、麻醉诱导前 (T1) 、插管之前 (T2) 、插管之时 (T3) 、切皮之时 (T4) 、拔管之时 (T5) 舒张压与收缩压和心率改变状况;术后麻醉恢复状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4.0统计学相关软件对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χ2检验, 整个术中麻醉运用重复方差测量法进行分析,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运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生理指标

试验组进入手术室前血压、心率与对照组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试验组麻醉诱导前、插管之时、切皮之时、拔管后的舒张压、收缩压与对照组分别对比, 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2 两组术后麻醉体征恢复状况对比

试验组苏醒时长、拔管时刻、呼吸恢复时刻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本试验所运用的硬膜外阻滞全麻能有效达到肌肉完全松弛、镇静、镇痛的效果, 并且能阻断各器官间的牵拉反应[1,2]。

乳腺癌手术创伤大, 有强烈应激反应, 尤其是全麻苏醒时。而单纯全麻只是抑制大脑皮质的边缘系统或下丘脑针对大脑皮质投射系统的抑制作用, 没有达到完全抑制刺激性传导, 因此不能切实有效地抑制手术中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全麻可较大限度地对机体应激反应产生抑制, 尤其对伤害性传导有明显的抑制, 浅麻便可顺利完成手术,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并有苏醒快、应激反应少等优点[3,4]。

本研究试验组的硬膜外阻滞全麻过程中舒张压、收缩压、心率都比对照组稳定且低于对照组, 说明硬膜外全麻能明显改善术中带来的应激反应——降低血压波动、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试验组患者术中疼痛感轻微, 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胸段进行硬膜外阻滞全麻, 因交感神经传导已经被药物阻断, 血流动力学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 复合全麻时为了降低对血压、心率、诸多方面的影响, 宜采用低浓度的局麻药。盐酸罗哌卡因是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毒性较低, 并且具有多动感神经阻断弱的优点, 低浓度用于胸段即可达到阻断要求, 而且安全性较好[5]。

总之, 硬膜外阻滞全麻在乳腺癌术中是安全有效的, 术中产生的应激性反应也能得到合理的抑制, 麻醉效果明显, 患者术后恢复快, 临床上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单纯全麻与复合全麻在乳腺癌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全麻, 试验组予以硬膜外复合全麻。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 (心率和血压等) 。结果 手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比对,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诱导试验组, 插管、切皮、拔管收缩压、拔管舒张压分别与对照组比对, 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硬膜外阻滞全麻在乳腺癌手术治疗期间安全有效, 麻醉术后恢复快, 效果恰到好处。

关键词: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乳腺癌

参考文献

[1]杨文华.不同麻醉方式用于乳癌根治术的对比观察[J].临床医学, 2010, 30 (10) :75-76.

[2]冯志顺, 罗福荣, 张立贤.高位硬膜外麻醉在乳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2326-2327.

[3]陈受业, 梁肇明, 石显江.丙泊酚加芬太尼辅助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 2010, 32 (6) :696-697.

[4]黄红梅, 许威华, 周民伟.静脉麻醉与高位硬膜外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应用的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 2009, 37 (6) :1126-1127.

全身麻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46例需行全身麻醉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共有12例、女性共有11例,各占总数的52.2%、47.8%;年龄在19-69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1.4±4.1)岁;手术时间在2-23小时之间不等,平均手术时间(10.2±2.3)小时。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共有13例、女性共有10例,各占总数的56.5%、43.5%;年龄在18-71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2.2±3.8)岁;手术时间在2-25小时之间不等,平均手术时间(11.6±2.7)小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对研究组的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首先采用静脉泵对患者持续输注1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248)+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10min;然后采用丙泊酚注射液(Fresenius Kabi AB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80023)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初始剂量为20mg,随后以20min/min持续注射,直到患者的意识消失;最后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μ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2022076),并行气管插管通气。

1.2.2 对照组

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丙泊酚行全身麻醉诱导:首先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

然后采用丙泊酚注射液(Fresenius Kabi AB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80023)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初始剂量为20mg,随后以20min/min持续注射,直到患者的意识消失;最后再给予患者静脉注射2μ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2022076),并行气管插管通气。

1.3 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对其中的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静评分

研究组患者给药后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全身麻醉药物使用量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咪唑类药物,该药物的主要作用是能够缓解中枢神经系统,正因如此,使得该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特异性,所以可以应用于临床麻醉当中。基于右美托咪定的特性,其在临床麻醉中应用之时应当选择合理的形式与剂量,并且医护人员首先要明确辅助全身麻醉的重要性,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手术需要而进行合理的选择。另外,由于右美托咪定是一种具有很强依赖性的镇定剂,所以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副作用较少,比较安全。若想取得更好的全身麻醉效果,医护人员在应用该药时应当先认真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提升其对麻醉操作的配合度。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给药后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得出

4 结论

采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镇静效果显著、药物使用量较少,值得于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佟凯.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及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4,01:122-123.

[2]李毅.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5:3434-3435.

[3]徐荣莉,赵波,刘丽君.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181-182.

[4]刘超.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及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作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20:137.

全身麻醉 第8篇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镇静

右美托咪定属于咪唑类衍生物的一种,不但有较高治疗性能,还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和针对性[1]。有报道显示,右美托咪定的α2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α2︰α1为1 620︰1)高于同类型药物可乐定α2肾上腺素受体的选择性(α2︰α1为220︰1)[2]。由此可见,美托咪定是医师在临床镇静治疗中使用的首选药物,同时在全身麻醉药物的节俭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作用。本研究选取100例全身麻醉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全身麻醉患者,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30~55岁,年龄中位数39岁。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年龄30~55岁,年龄中位数40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2 h。排除两组患者中哺乳期妇女、妊娠期妇女、镇静药物及麻醉药物过敏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和精神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注射完毕后,给予患者丙泊酚诱导其全身麻醉,第一次注射剂量为20 mg,后以20 mg/min的速度采用静脉泵持续注射,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停止丙泊酚给药,记录丙泊酚总计使用剂量;然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及芬太尼,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芬太尼剂量为2μg/kg,维库溴铵的注射剂量为0.1 mg/kg,注射时间为2 min,注射完毕后,为患者安置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同时注意患者氧气量和潮气量,应其分别控制在2.0 L/min、8~10 ml/kg;通气频率应维持在8~10次/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应维持在35~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最后给予患者七氟烷镇静药物,以维持其全身麻醉,并监测患者使用七氟烷后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注意切皮前5 min患者的麻醉深度应达到1.3 MAC;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MAC深度应小于0.6 MAC。如果手术中吸入麻醉深度达到1.3 MAC 5 min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仍然高于麻醉诱导开始前水平的20%,则给予芬太尼1μg/kg静注,直至平均动脉压降低至诱导前水平的20%以内,停止给药,记录芬太尼用量。

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治疗,其中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1μg/kg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采用静脉泵进行输液治疗,输液持续时间为10 min,注射完毕后,给予患者丙泊酚诱导其全身麻醉,第一次注射剂量为20 mg,后以20 mg/min的速度采用静脉泵持续注射,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停止丙泊酚给药,记录丙泊酚总计使用剂量;然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及芬太尼,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芬太尼剂量为1μg/kg。如果手术中吸入麻醉深度达到1.3 MAC5 min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仍然高于麻醉诱导开始前水平的20%,则给予芬太尼1μg/kg静注,直至平均动脉压降低至诱导前水平的20%以内,停止给药,记录芬太尼用量。

治疗结束后,观察和计量两组患者切皮后2 h的用药量、心率、血压、脉搏及应激反应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采用Ramsay镇静评分对患者的镇静效果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和麻醉诱导剂的用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和麻醉诱导剂用量比较

经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用药10 min后Ramsay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丙泊酚、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情况比较

全身麻醉前,两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术中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传统镇静药物,虽能有效缓解由患者焦虑、紧张所诱发的麻醉前高血压,同时镇静效果良好,但患者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3]。与之相比,右美托咪定在辅助患者全身麻醉过程中,有减退患者记忆力的功能,具有一定的顺行性遗忘作用[4]。即是患者处于较深的镇静状态中也能被唤醒,以便于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合作,使得手术能够顺利的进行[5]。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果良好,可起到抗焦虑、镇定作用[6]。

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机制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钙流至其神经末梢来减少递质释放,使得患者的突触前发生抑制,以激活患者体内细胞钾通道,致使患者体内细胞发生超极化。同时突触后也随之发生抑制,致使患者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患者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从而达到降压、镇静的作用[7]。

有研究表明,使用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可有效的降低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丙泊酚的用量[8]。经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用药10 min后Ramsay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均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由此可见,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患者的镇静效果良好,不但可有效改善患者在手术中心率和血压情况,还具有显著的节俭作用,可有效的缓解全身麻醉患者的疼痛感。

参考文献

[1]赵景伟.右美托咪啶在胃癌根治术全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9):152-153.

[2]王宏志,韩冲芳.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老年患者肺癌根治术围术期中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9):1274-1275.

[3]黄贵林,赵玉阳,勾宝晶,等.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3):352-354.

[4]卢彬,余璇,周易,等.盐酸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咪唑安定以及杜氟合剂镇静效果的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6):55-57.

[5]李先慧,刘德责,杨勇,等.盐酸右美托咪定在严重烧伤患者镇静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1,32(10):1624-1625

[6]贾淑芬,于司源,孙旭颖,等.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010-1011.

[7]于国军,姬永琴.右美托咪定对清醒气管插管患者插管反应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16-17.

全身麻醉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成功实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6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患者的ASAⅠ~Ⅱ级, 年龄从26~66岁, 平均 (48.5±6.6) 岁;体质量41~69kg;身高156~171cm。子宫肌瘤72例, 卵巢囊肿46例, 异位妊娠16例, 输卵管积水26例, 并排除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子宫肌瘤与巨大卵巢囊肿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腰-硬联合阻滞 (A组) 与插管全身麻醉 (B组) 两组, 每组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疾病类型的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式

A组患者采用腰-硬膜联合阻滞麻醉达T5~T6之后, 予咪达唑仑0.04~0.06mg/kg和杜氟合剂1/2~2/3, 当开始CO2充气时候, 缓推丙泊酚0.4~0.8mg/kg, 连接微泵以2~4mg/ (kg·h) 输注辅助, 在结束手术5min时停止输注[1]。B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现采用丙泊酚、舒芬太尼等药物进行诱导, 然后进行气管插管以调节患者的呼吸, 在手术当中通过氨氟醚吸入与丙泊酚静脉输注20~30mL/h, 可以万可松2~4mg维持肌肉松弛[2]。

1.3 参考吴新海等的相关研究评定标准[3], 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

醉5min后的HR、SBP、DBP、MAP和SpO2值, 以观察不同麻醉方法患者的效果。

2 结果

麻醉前, 两组患者的HR、SBP、DBP、MAP和SpO2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麻醉5min后, B组患者的HR、SBP、DBP、MAP均低于A组, 而SpO2则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妇科手术的方式逐渐向腹腔镜手术等微创方式转变。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疼痛较轻等特点, 然而应采取何种麻醉方法则仍未有定论。

注:与A组相比, *P<0.05

有众多学者主张采用插管内全身麻醉以对呼吸进行控制, 有助于对氧合和通气的维持, 沈国容等认为[4], 若采用右美托咪定, 可以较好地一直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并且减轻心血管的反应, 令患者的麻醉深度更令人满意。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腰-硬膜联合阻滞辅助浅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佳。腰-硬膜联合麻醉结合了腰、硬麻醉的双重优点:腰麻的用药量较小、起效快, 在调整麻醉平面的3~5min后便可实施手术, 而硬膜外麻醉连续给药, 可延长麻醉实践, 手术时间较长, 不良反应较少, 令麻醉的成功率与效果得以提高[5]。

综上所述, 两种麻醉方式都可以保证良好麻醉效果。腰硬联合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妇科手术应用中更为安全可行, 较插管全身麻醉更好控制其应激反应, 患者表现比较安静, 通气量代偿性提高, 供氧保持平稳, 并且无需其他特殊设备。因此我们认为腰硬联合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是一种麻醉效果更好、更为经济使用的麻醉方式, 适合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有才, 蒋孟杰, 李军利, 等.腰硬联合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与插管全身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5) :22-23.

[2]唐美云, 贺腊梅.腰-硬联合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14 (15) :211-212.

[3]吴新海, 龚琼, 刘晓.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0) :10-11.

[4]沈国容, 陈莺, 赵志斌.右美托咪定对预防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1, 14 (11) :3870-3875.

全身麻醉常见意外和并发症及处理 第10篇

在我们日常手术工作中,全身麻醉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全身麻醉时,由于受到麻醉药物影响、手术直接创伤、神经反射亢进以及患者原有病理生理变化的特殊性等,均可能导致某些系统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应该充分了解全身麻醉常见的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减轻全麻手术病人的伤害,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全身麻醉的意外和并发症主要出现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其发生与病人情况,麻醉手术前准备,麻醉、手术期及术后处理有密切联系。为此必须强调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

1 呼吸系统常见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1 呕吐和窒息:呕吐发生在麻醉诱导期,术中或麻醉苏醒期。饱食后的急诊、肠梗阻、剖宫产术及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全麻过程中易发生。呕吐前常有恶心、唾液分泌增多、频繁吞咽及痉挛性呼吸的先兆症状。一旦发生极易发生误吸引起窒息。处理:一旦发生立即将病人上身放低,头偏向一侧以利呕吐物排出,避免进入呼吸道。迅速清除与吸尽口鼻腔内呕吐物,如有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应诱发咳嗽或行气管内插管彻底吸出。胃液入气管除给予氨茶碱和抗生素外经气管插管或支气管镜用5-10ml盐水反复冲洗支气管。另外完善术前胃肠道准备,成人择期手术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飲4小时;以保证胃排空,避免术中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或误吸。

1.2 呼吸道梗阻:以声门为界,呼吸道梗阻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

1.2.1 上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舌后坠和咽部分泌物积聚,吸气困难为主要病症,舌后坠时可听见鼾声,咽喉部有分泌物则呼吸时有水泡音。处理:托起下颌,或置入口咽通气管,并及时吸除分泌物。梗阻即可解除。其它原因诱发的喉痉挛,病人呼吸困难,吸气时呈鸡鸣声,发绀。应立即去除诱因加压给氧,若不缓解,可用粗针头经环甲膜穿刺,开放气道。如痉挛仍不解除,静注肌松剂后做气管插管,用麻醉机控制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1.2.2 下呼吸道梗阻

常因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积聚或唾液、呕吐物误入下呼吸道引起,宜可因气管痉挛引起,多发生于有哮喘史或慢支病人,应用硫喷妥钠气管插管也可发生支气管痉挛。

处理:有效吸除分泌物,给予解痉药物,必要时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2 循环系统并发症

2.1 低血压:常见原因是麻醉过深、血容量不足,术中大量出血,手术牵拉或直接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性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

处理:及时调整麻醉深度,补充血容量,有效止血,必要时暂停手术刺激。

2.2 高血压:高血压是全身麻醉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包括并发原发病变,如原发性高血压、颅内压增高等;手术、麻醉操作,麻醉浅、镇痛药用量不足;药物等。处理方法是完善高血压病人术前护理,有效控制高血压,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2.3 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麻醉过浅、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可引起心率增快。手术牵拉等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动过缓,严重者可以出现心搏骤停。处理方法是密切监测病人心率变化,必要时停止手术去除诱因及时处理。

以上是全身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对因对症处理,防患于未然。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 外科护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40

[2] 李树贞.现代护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55-763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第11篇

1 对象

36例需进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 其中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9岁。手术前身体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无其他身体疾病, 可进行手术。

2 麻醉过程

进行手术前, 医生护士先和患病儿童及其家属进行交流, 目的在于通过此种方式达到与患儿熟悉, 消除陌生感的目的。进而消除患儿及家属对手术过程的恐惧。同时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告知家长, 避免家长的焦虑和担心。同时要求家长鼓励患儿, 进一步增加患儿信心, 减轻恐惧心理。一切就绪后开始进行麻醉, 首先进行全身麻醉诱导:用全身麻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 患儿意识消失, 进入麻醉诱导期, 此时进行气管内插管。为了减小组织水肿可静推3~5mg地塞米松。同时要维持麻醉, 可通过输液器输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进行维持。注意手术时间, 对于儿童麻醉手术时间不宜过长。

3 评分

3.1 麻醉评分 (表1)

3.2 疼痛评分 (表2)

4 结果

36例患儿扁桃体切除手术都顺利完成, 手术用时17~45min, 停药至拔管时间为9~22min.镇静评分:1分患儿1例, 表现症状为不配合, 哭闹, 后经家长安抚入睡。其余患儿反应良好。疼痛评分:剧烈疼痛1例, 表现为哭闹, 口腔疼痛。用曲马多进行药物镇痛后安静。以上数据表明用此种方式患儿绝大部分能够安静, 合作。且疼痛大部分可以忍受。表明此方法行之有效, 适宜推广。

5 讨论

对儿童麻醉手术的护理难度一般比成年人大很多, 其原因是因为小儿生理发育尚不健全, 机体抵抗力与成人相比要差很多, 而且病情也不像成人那样稳定, 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造成儿童对于手术和麻醉的适应性比成年人低。因此, 要想更好的做到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 就要全面了解小儿护理方面的医学知识, 还要加强麻醉用药特性及小儿生理特性的掌握。

麻醉过后的疼痛常常会引起麻醉尚未清醒的苏醒期患儿的躁动不安, 此时患儿意识模糊, 为了防止敷料被拉扯或引流管脱出等情况发生, 应适当给以保护措施, 如加床挡保护、约束。麻醉后还应该对膀胱充盈情况进行观察, 必要时进行导尿。如果患儿发生麻醉意外的情况, 此时要保证药物的输入, 从而使机体的酸碱状态和电解质保持正常水平, 以便实施紧急抢救工作。此时应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维持体液平衡。麻醉结束后, 应时刻估计麻醉的深度, 可以通过观察患儿的神经反射脉搏、血压、瞳孔、呼吸等来估计。患儿苏醒前也是有表现的, 例如:脉搏略快、瞳孔较大或者正常、眼球转动灵活、血压上升、呼吸浅速不规则、睫反射存在。此时护士应该加强巡视, 注意患儿安全, 防止坠床等情况发生。如果患儿短期内不会苏醒其具体表现为:瞳孔较小、脉搏缓慢、呼吸深而均匀、浅反射消失等。麻醉尚未清醒的患儿如果出现躁动, 则应该分析原因并实行相应的措施, 但一般不允许应用青霉素等药物, 因为此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外界环境是影响麻醉期患儿的一个重要因素, 麻醉期患儿身体抵抗力大幅度下降, 如遇到天气寒冷, 对流风等情况很容易着凉, 患感冒及其他疾病。所以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措施, 如果周围环境温度过低应该实施盖被, 灯照等手段保暖。如风较大应及时关门关窗减小对流风引起感冒的可能性。患儿手术完成后, 由手术室回到监护病房的一段时期, 也至关重要, 应做好护理工作,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医生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抱着对患儿负责的态度做好麻醉苏醒期的护理, 保证患儿早日康复。并从中总结经验, 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赵颖新, 王平, 王海南.小儿骨碱性磷酸酶测定结果及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0) :1239~1240.

[2]俞淑敏, 沈时霖, 仇健樱.对佝偻病诊断标准中部分指标的几点看法[J].中华儿科杂志, 2002, 40 (1) :52~53.

[3]刘梅, 尹芳革, 王宇.小儿佝偻病骨碱性磷酸酶测定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 23 (6) :95.

[4]金允淑, 马虹.全凭静脉与吸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 2007, 21 (2) :62~64.

[5]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J].中国期刊网, 2004, 8.

[6]秦刚天.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与教育[J].信天学院学报, 2005, 3.

全身麻醉范文

全身麻醉范文(精选11篇)全身麻醉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 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例, ASA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