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欧阳修的优美诗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欧阳修的优美诗文(精选7篇)

欧阳修的优美诗文 第1篇

一、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醉翁”,出自他贬官滁州时所作《醉翁亭记》;六一居士,出自他暮年为官蔡州时所写《六一居士传》,里面说他自己,藏书一万卷,收藏金石遗文一千卷(欧阳修是以金石为史料研究历史的第一人,今存其所作《集古录》十卷,收其金石跋文四百馀篇),有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徜徉其中的老翁一人,共六个“一”,遂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属吉安市。〕人。

欧阳修四岁丧父〔其父欧阳观,真宗朝进士,历任道州、泗州、绵州、泰州等地推官、判官。〕,随母郑氏往依叔父、随州推官欧阳晔。郑氏夫人出身江南名族,亲自督导欧阳修学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少年欧阳修勤奋过人,曾从邻人借得《昌黎先生文集》,“用心苦读,至忘寝食”。韩愈之文当时并不为人重视〔时人雅好杨亿、刘筠之文。〕,由于少年时的苦读,欧阳修独见其价值,立誓要弘扬韩愈古文运动传统。

十七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晏殊〔抚州临川人〕知贡举,始登进士第,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结识尹洙、梅尧臣、富弼等人。二十八岁,召试学士院,留京任馆阁校勘,与修《崇文总目》。

三年後〔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上书指斥弊政被贬〔时吕夷简为相。〕,余靖、尹洙等为之辩护,亦遭斥逐。欧阳修愤然上书指责左司谏高若讷不尽言责,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复徙为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康定元年〔1041〕召还,复为馆阁校勘,续修《崇文总目》。次年书成,改任集贤校理。因上书呼吁新政不受重视,自请外放,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通判。

仁宗庆历三年〔1043〕,晏殊拜相,召还范仲淹等人,欧阳修亦回京知谏院,迁知制诰。是年秋,范仲淹擢参知政事,厉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其事。不久,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复遭贬黜。欧阳修上疏剖辨,被诬与甥女有私〔欧阳修之妹嫁张龟正,龟正死,携其前妻所生之女张氏,时年七岁,往依欧公。张氏後嫁欧公侄晟,竟与其仆通。事发下狱。政敌闻知,逼令张氏牵连欧公。经三易勘验之人,冤狱终未得逞。〕,虽经勘验为构陷,仍贬知滁州。

此後历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有西湖,景致清幽,欧阳修甚喜焉,有买田卜居之意。复迁知应天〔今河南商丘〕府兼南京〔宋以宋州为南京应天府〕留守。

皇祐四年〔1052,四十六岁〕丁母忧。服除,任职吏部〔尝为宦官中伤,大臣纷纷论救,得免贬谪。〕。宰相刘沆荐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嘉祐元年〔1056,五十岁〕,经曾巩力荐,结识王安石〔时任群牧司判官〕,有诗互赠。次年,知贡举,主持科考,责令:凡为“太学体”〔盛行士子间的奇涩雕琢之文。〕者,一律黜落〔令下,有士子群起闹事,“街逻不能制”,终不为动。〕。一榜擢得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优秀人才,传为美谈。次年,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五十四岁〕与宋祁撰《唐书》〔五代时后晋沈昫已修《唐书》(更名作《旧唐书》),故名《新唐书》。二书各具特色,并存至今。〕成,迁礼部尚书,旋拜枢密副使。次年,擢升参知政事,封开国公。政绩甚著。然自“庆历新政”後,朝臣日趋保守,欧阳修虽居要职,亦难作为,不免苦闷,数次求去。〔此时心绪可见其《秋声赋》,如“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志之所不能”之言者是。〕。

英宗治平三年〔1066,六十岁〕,卷入“濮议”之争〔仁宗无子,以其侄赵曙为嗣,及赵曙即位,如何称其生父,朝臣发生争执。〕,虽获胜,而结新怨。次年神宗即位,即有御使诬其与长媳有染,经神宗亲自诘问,澄清了事实。经此事,欧阳修求去之志愈切。终于请得辞去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徙知青州〔今属山东〕、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1071,六十五岁〕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退居颍州西湖之滨。次年病逝,年六十六。谥文忠。

二、文学创作

(一)散文

1.北宋古文运动领袖

(1)晚唐、五代及北宋初年的文风:①晚唐五代的骈骊文风〔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到晚唐,影响渐衰,散文创作,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取得较大成就。五代十国,骈文更兴,自南朝梁、陈後,又达到一个高峰,文风绮丽,有严重的唯美倾向。〕;②太学体〔出现在仁宗庆历到嘉祐初年,以险怪奇涩为主要特征。宋祁有《对太学诸生文》,开头一句说:“诸生有过臣学舍,谂臣曰„„”“谂”就是询问、规谏的意思,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说,欧阳修、苏轼写文章是不使用这样生涩字眼的。他又说,宋祁的文章还不属于太学体,可见太学体生涩险怪更甚。〕;③柳开、穆修、石介等提倡古文,但未成气候〔

(一)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原因,有三点:一,北宋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二,儒学复兴思潮的再起;三,文坛反骈俪缛丽,反艰涩怪异文风的需要。见教材第9-10页。

(二)柳开是宋初文学中最早提出复古主张的。但柳开过于强调道,认为文道合一,加之他个人的才情,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影响不大。穆修、石介等人倡导韩柳古文,文学创作都有一定成就,但不大。如穆修,文章重在说理,形象性不足;石介文章缺乏文采,这点,他自己也认识到了(《答欧阳永叔书》:“仆文字实不足动人。”);〕;④王禹偁、尹洙、范仲淹等从事古文创作,较有成就。(2)大力推动北宋古文运动

①推崇韩愈,与尹洙、苏舜钦等唱和,鼓吹并致力于古文创作,扩大了古文影响〔欧阳修著作繁富,并一丝不苟。宋·何薳(wěi)《春渚纪闻》说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之示人”。他的散文创作也取得很大成就,在宋代,人们就把他和韩、柳、苏(轼)并称(如王十朋《读苏文》)。〕。②大力荐举文坛新进,培育一代文风。〔《宋史》本传称其“奖引後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苏轼父子、王安石等均得其荐举,以至一时之文坛俊杰,皆为其好友或门生。〕③知贡举时,以行政手段扼止“太学体”险怪雕琢之风,从另一侧面扩大了古文影响。2.欧阳修散文创作思想〔详见《欧阳修选集·前言》第8-9页。〕

(1)简而有法〔欧阳修《论尹师鲁墓志》:“述其文,则曰简而有法。此一句,在孔子六经惟《春秋》可当之,其他经非孔子自作文章,故虽有法而不简也。”〕;(2)反对为文而文〔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3)强调内容信实〔欧阳修《与徐无党书》:“述吕公事,于范公见德量包宇宙,忠义先国家。于吕公事各纪实,则万世取信。非如两仇相讼,各过其实,使后世不信,以为偏辞也。”〕;(4)肯定文相对于道的独立地位,主张为文不拘一格〔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5)重视作者的学习与修养〔欧阳修《答祖择之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事者果毅。”〕。3.散文创作成就

(1)政论文:剖析时弊,奏陈方策,析理透辟,议论剀切。如《朋党论》等。

(2)史论文:欧阳修著史书〔《新五代史》、《新唐书》〕,轻天命而重人事;仿《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笔,尤重各篇“序”、“论”撰制。《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其代表之作。

(3)记叙文:或重叙事,或重议论,或重抒情与写怀,皆有名作,而以《醉翁亭记》最为著名。亦有少量传记之作,《六一先生传》述其晚年志趣,堪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媲美。

(4)墓志文:以写朝廷名臣、文章知友最为出色。文字简炼精审,称述得体,评价适当,常寓《春秋》笔法,情意深长,既深刻含蓄又从容委婉。如《徂徕先生墓志铭》、《泷冈阡表》〔原名《先君墓表》。此文撰作,历时二十年。叙述先君寡母,娓娓道来,情意深长,对归有光之文多有影响。〕。

(5)序跋、笔记之文:①序跋文多在论人评文中寓托自己的文艺见解,如在《梅圣俞诗集序》提出诗穷而後工的著名论断;这些文章,既有议论,又善描述,抑扬唱叹,饱含情感。②笔记之体,起于魏晋,盛于赵宋,内容广泛而形式不拘。《归田录》为其晚年所作,记述从政所见,既具史料价值,又时含讽喻,而具文学意味;《六一诗话》对诗艺多有精辟之论,为首部“诗话”之作,开风气之先〔如记载梅尧臣论诗语:“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6)散文赋:《秋声赋》为宋代散文赋的先导,特点是:①变旧赋骈偶对仗为奇偶相间的散体;②变扬厉的铺张为适当的铺陈;③并能注意音韵的铿锵与节奏。〔《六一居士传》也是赋的写法。〕 4.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色:委婉自然,雍容舒缓,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1)意蕴含蓄深沉;(2)章法回环荡漾;(3)语言平易晓畅;(4)音调谐和铿锵。

(二)诗

附 宋初诗风:趋时与复古(1)学白居易——王禹偁

王禹偁《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树影池光映晓霞,绿杨阴下吏排衙。闲拖屐齿妨横笋,静拂琴床有落花。地脉暗分吴苑(苏州)水,厨烟时煮洞庭茶。青宫词客多闲暇,按曲飞觞待岁华。

王禹偁《寒食》: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迳竹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2)学晚唐——寇准与林逋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寇准《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3)学李商隐——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

杨亿《夕阳》:夕籁起汀葭,秋空送目赊(遥远,渺茫)。绿芜平度鸟,红树远连霞。水阔迷归棹,风清咽迥笳。高楼未成下,天际玉钩斜。1.“诗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思想

《梅圣俞诗集序》:“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选集》第401页)〔一,欧阳修此论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一脉相承。欧阳修则从作者遭遇的角度探究其原因,更为透辟。二,相对于西昆诗人“历览遗编,研味前作”的主张,欧阳修的诗论无疑含有重视生活内容的精神。〕 2.诗歌创作成就

(1)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主要得之韩愈影响,渐开宋诗风貌。〕

〔一,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不是体现在句法上,而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选集》第31页)叙述宴游经历,平直周详,深得古文之妙。

二,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而避免了其枯躁艰涩之失。例如《再和明妃曲》中“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何能制夷狄”及“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按,王安石《明妃曲二首》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等句,新警可喜。〕

《古瓦砚》:砖瓦贱微物,得厕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2)语言清新流畅〔主要得之李白。〕

〔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选集》第45页),写好友万里相思和少去老来的感慨,时空跨度很大,情绪亦跌宕起落,然而文气仍很宛转,娓娓如诉家常。〕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sǎn,饭粒)。〔原注:西湖者,许昌胜地也。〕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原注: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遥知湖上一尊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的“颍州情结” 第2篇

一、从欧阳修的宦海沉浮看其“颍州情结”

欧阳修一生为官40余年, 特别是他出知颍州之后的20多年, 不论是得志还是失意, 始终念念不忘颍州, 怀有浓浓的“颍州情结”。南宋诗论家葛立方认为:“欧阳永叔居官之日多, 然志未尝一日不在颍也。” (《韵语阳秋》)

天圣八年 (1030) , 24岁的欧阳修中进士, 旋即踏入仕途。初入仕途的欧阳修, 意气风发, 以天下为己任, 敢于直言直谏。但这也使他在仕宦生涯中数困污蔑, 屡遭贬谪。虽然欧阳修对被贬之事常能怡然处之, 但曲折的仕宦经历也使他早早萌生了归隐之念。庆历五年 (1045) 因上书辨析朋党论, 欧阳修被贬知滁州, 自号“醉翁”, 可见已有避世之意。

皇祐元年 (1049) , 43岁的欧阳修在扬州任上“以目疾为苦” (《与韩忠献王稚圭》) , “求颍自便” (《与章伯镇》) , “正月丙午移知颍州, 二月丙子至郡”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这是史书记载欧阳修第一次到颍州的确切时间, 且有其《初至颍州西湖, 种瑞莲黄杨, 寄淮南转运使吕度支、发运许主客》一诗为证。初知颍州的欧阳修被西湖美景深深吸引, 感叹道“汝阴西湖, 天下胜绝, 养愚自便, 诚得其宜” (《与韩忠献王稚圭》) ;“皇祐元年春, 予自广陵得请来颍, ……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思颍诗后序》) 。可以说, 正是因为“乐西湖之胜”, 欧阳修才萌发了卜居颍州的念头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颍州任上, 他为颍州百姓疏浚西湖、扩建书院甚至亲自去传道授业……欧阳修对颍州的经营倾注了一种对待“家”的热情。也正因为如此, 即使母亲去世, 皇祐四年 (1052) 到至和元年 (1054) 欧阳修宁可选择在颍州为母守丧, 也没有依据常理回庐陵老家。这是其“颍州情结”之肇端。

自此以后的20多年, 欧阳修便与颍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颍州情结”在与其仕宦生涯的碰撞中越发浓烈。官位愈显, 思颍盼归之心愈切。

离开颍州之后, 欧阳修虽迎来了仕宦生涯的高峰期, “历仕三朝, 备位二府”, 但“宠荣已至而筋骸惫矣” (《思颍诗序》) 。治平四年 (1067) , 他在“濮议”之争中虽获胜但却得罪了一批朝廷大臣, 而后又因“帷薄案”遭人诬告。这一系列事件对向以风节自持的欧阳修打击颇大。在青州期间, 他又以擅止青苗钱一事获罪, 虽得免, 但亦使其求归之心愈切。亳州任上, 他连上五表五札子乞致仕, 未获准;转知青州后, 熙宁元年 (1068) 上任伊始, 八、九两月间他即连上三札子乞致仕, 亦未获准;又因寿州距颍州较近, 便于归计, 于熙宁二年冬上乞寿州两札子, 未获准;熙宁三年又连上六札子辞宣徽使, 获准, 九月由青州赴蔡州任。熙宁四年又连上三表二札子乞致仕, 才终获准……从这一份接一份的乞致仕、乞辞官、乞归颍的表奏中, 我们就不难看出历经宦海沉浮的欧阳修的决绝归退之心与浓浓的“颍州情结”。

而事实上, 皇祐二年 (1050) 七月, 欧阳修离开颍州时, 就开始为定居颍州做准备:“已约梅圣俞买田于颍上” (《续思颍诗序》) 。之后, 直到熙宁四年请辞官职退养颍州, 这21年间, 他曾多次到颍州亲历亲为筹划“归休之计”。知亳州时, 他因“以归休之计初未有涯, 故须躬往” (《与曾舍人巩》) , 便“乞便道过颍少留”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青州任上, 他开始在颍州建造宅第, 同时“乞寿州便私计”, 他这样做的目的“惟寿近颍, 亦便于归计尔”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改知蔡州时, 他颇感欣慰, 因为蔡州“兼出颍数程, 便于归计” (《与直讲都官》) , 甚至途经颍州时以“足疾”为由, 在此滞留了一个多月;在蔡州, 他更号“六一居士”, 并作《六一居士传》以自明心志, 流露出了强烈的退隐之心, 还一再申明“归颍之志虽未遑也, 然未尝一日少忘焉” (《续思颍诗序》) 。直至熙宁四年六月, 65岁的欧阳修终遂心愿, 获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 七月, 便急切率全家老幼回到颍州, 开始了他向往已久、也是一生中最后一段闲适的生活, 直到次年闰七月去世, 终老于颍州, 为他的“颍州情结”画上了完满的句点。可以说, 欧阳修的宦海沉浮与归隐之愿是促成其“颍州情结”的主要原因。

二、从欧阳修的咏颍州诗词看其“颍州情结”

如果说宦海沉浮与归隐之愿是促成欧阳修“颍州情结”的原因, 那么咏颍州诗词就是他“颍州情结”的见证者。据施培毅先生统计, 《欧阳文忠全集》收录诗词1000多首, 而其中与颍州有关的诗词就有100多首。这些咏颍州诗词既见证了他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的思想轨迹, 也记录了他的“颍州情结”。

1. 宦海沉浮的思颍之作。最能够体现欧阳修“颍州情结”的是他的思颍诗。他的思颍之作字里行间充满对颍州的热爱与思念, 伴随着强烈的归隐情怀, 这种感情到晚年更加炽热。“盖自南都至在中书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 在亳及青三年而得十有七篇, 以见余之年益加老, 病益加衰, 其日渐短, 其心渐迫, 故其言愈多也” (《续思颍诗序》) 。他的思颍诗, 不仅流露出“拳拳于颍者非一日”的真情, 同时也是他“颍州情结”的最好注脚:在京城读书时, 要“买书载舟归, 筑室颍水岸” (《读书》) ;在宫中当值, 听到鹎鵊的叫声, 马上想到“颍水东岸村陂阔, 山禽野鸟常嘲晣” (《鹎鵊词》) ;在京师吃鸡头 (即芡实) , 即言“何时遂买颍水田, 归去结茅临野水” (《初食鸡头有感》) ;在青州时, 一再感叹“自怜思颍意, 无异旅人愁” (《谒庙马上有感》) ;他始终渴望有朝一日能够“鹿车终自驾, 归去颍东田” (《秋怀》) 。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正如欧阳修所言:“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玉楼春》)

2. 咏颍州风物、西湖美景的赞美之作。欧阳修的咏颍州诗词还有许多赞美颍州风物风光、西湖美景的, 如《初至颍州西湖》、《再至汝阴三绝》等。特别是《采桑子》十首, 开篇起句都直言“西湖好”:“轻舟短棹西湖好”, “春深雨过西湖好”, “画船载酒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 “何人解赏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 “荷花开后西湖好”, “天容水色西湖好”, “残霞夕照西湖好”, 以及“平生为爱西湖好”, 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西湖自然风光的热爱。据说, 欧阳修临薨最后一首题为《绝句》的诗依然献给了颍州, 诗曰:“冷雨涨焦陂, 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 鲜鲜对高阁。”

3. 以颍州为家的乡情之作。欧阳修的咏颍州诗词还流露出了他对颍州“家”与“故乡”的情感, 写下了“西湖烟水我如家” (《酬孙延仲龙图》) 、“朱轮昔愧无遗爱, 白首重来似故乡”、“十载荣华贪国宠, 一生忧患损天真。颍人莫怪归来晚, 新向君前乞得身”、“十四五年劳梦寐, 此时才得少踟蹰” (《再至汝阴三绝》) 等等诗句。在他的咏颍州诗词中, 实际上已赋予颍州“家”的情怀。

4. 定居颍州的情趣之作。欧阳修的咏颍州诗词还抒发自己定居颍州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诗人或载酒泛舟于西湖, 或流连烟柳绿波, 或与友人赋诗酬唱, 亦颇乐在其中。如“老得闲来兴味长, 问将何事送余光。春寒拥被三竿日, 宴坐忘言一炷香” (《答枢密吴给事见寄》) ;“谁为颍水闲居士, 十顷西湖一钓竿” (《寄韩子华并序》) ;“无用物中仍老病, 太平时得作闲人。鸣琴酌酒留嘉客, 引水栽花过一春” (《答判班待制见寄》) 。

总之, 欧阳修意味深长的“颍州情结”, 实际上是欧阳修一生宦海沉浮, 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 转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心灵写照。确切地说, 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凝成了他的“颍州情结”。当他的身心与颍州遇合以后, 他的精神才有了寄托之所、慰藉之处。

参考文献

[1]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2]胡珂.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3]脱脱, 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4]李兴武.欧阳修与颍州[M].合肥:黄山书社, 2003.

[5]施培毅.欧阳修诗选[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2.

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崇高与优美 第3篇

关键词:陶渊明;崇高;优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31—02

陶渊明对于我们而言,跨越了一个悠久的年代,从这一点而論,就注定了他的崇高。康德认为“悠久的年代是崇高的。假如它是属于过去的时代的,那么他就是高贵的。”[1]但我们认定陶渊明崇高并非单单以这个美学范畴上的关于崇高的阐释为唯一标准,而是从他的优美的诗歌中读到了他人格的崇高。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是一个集崇高与优美于一身的人。

一、崇高

东晋是一个大地主世族专政的时期,政治的腐败,官场黑暗。按照康德的理论,由于正当的厌倦而怀着忧郁的心情离开纷纷攘攘的世界,就是一种高贵。那么,作为隐士的陶渊明无疑就是一个高贵的本体。隐逸便也是崇高的一种表现形式了。“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序并诗》)陶渊明在几次挣扎之后,终于选择了隐逸这种崇高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高洁的心灵。

“一般地说,浮夸似乎是一出最难提防的毛病。一般力求壮丽的作家,为了避免人们指摘其虚弱无力、枯燥乏味,就不觉陷入此种过失。”[2]魏晋诗坛由于受清谈之风影响似乎正陷入了这种情形,对于这种情形,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以认真自然、不饰雕琢的品质在魏晋诗坛中卓然独立,在这些诗中陶渊明表现出了对归隐生活的安贫乐道,正是朗基努斯所赞扬的崇高作家的精神。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长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谨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愿。

在这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里展示出的是作为农民的普遍感受,“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也是唯有亲自参加农耕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则将由仕途而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展露无疑。他的田园诗正如朗基努斯所言是以朴素的心灵回响来展现崇高的。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在这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里,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在生活上诗人常常是粮酒断绝,困苦潦倒,甚至是夜幕降临盼清晨,而当清晨来了时又盼太阳落山。即便如此,归隐之后,他也不肯赴任何一个征召或邀请,因为此时,“九域甫已一”(《赠羊长史》)的政治理想已经破灭,他对统治者彻底丧失了信心,既然无法扭转乾坤,只能在贫困中坚守自我。

上文已经说过陶渊明生活十分贫苦,迫于生计他出来做官。他为什么不一直把官做下去,然后毫无后顾之忧地或者写诗作文,或者把酒赏菊呢?他就是以这种清高表达着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而也是这种清高使他在生活中陷入窘境,于扭转政局更是没有丝毫影响,所以诗人更加悲愤愁叹。在《杂诗》中他把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对于时光易逝而又无能为力的慨叹,这种慨叹并不是单纯的惜时之叹,而是为自己的身世际遇和动乱的时局而叹,这在他的许多诗文中均有体现,因此,这更突出了他形象的崇高。

二、优美情怀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以生机盎然的自然景物为美,多表现出对自然景物观照时所体验到的欣喜和美感。例如《与子俨等疏》“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文中所描绘的正是春夏之交充满生机的景象,这使作者由衷地感到欣喜;又如《归去来兮辞》中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欣欣向荣的树木和汩汩而出的泉水焕发出一片勃勃的生机,我们从诗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绽放的优美;再如《时运》中说“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又展示了大自然生机勃勃、活泼流动的优美景象。

陶渊明深爱自然,以真为美。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五中说“士岂能长守山林,长亲蓑笠,但居士朝轩冕时,要使山林蓑笠之念不忘,乃为胜耳,渊明《赴镇军参军》诗曰:‘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似此胸襟,岂为外荣所点染哉!”[3]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桃花源之前的一路优美景象已经令人陶醉,而进入桃花源之后,更显一派恬淡宁静的自然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展现自然风光的优美之后,作者便开始真正为我们描绘淡泊宁静中呈现出来的优美景象:“相命肆农耕,日入所从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桃花源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体,更是陶渊明社会审美的至境。

虽然东晋时期的政治黑暗腐败,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一旦脱离了束缚,就更加不吝对生活的赞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说明他当然明白衣食是生存的重要前提,但在足以维持生活后就不必再去追求了,因为它们的作用只是用来保障心灵的安逸娴静。他之所以多次出仕,原因也正在于此。他满足于这种虽然贫穷,却能使精神自适安然的田园生活,“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缕空常宴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虽然布衣蔬食,箪瓢屡空,他却仍能从窘境中体会到精神的欢愉和快慰,依旧显露出娴静洒脱、怡然自得的优美。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生死的问题历来是争论的焦点,唯物主义认为形尽神灭,形神相依;而唯心主义认为形尽神不灭,形神可分。陶渊明虽受玄学影响,却并未陷入清谈求仙的论调,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唯物主义的一边。他在《挽歌诗》三首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他认识到有生必有死,形尽则神灭。最集中最形象地表达形影统一、形尽则神灭的观点的作品是他的《形影神》三首。

三、崇高与优美的辩证统一

而在康德的理论中,纯朴和高贵也是崇高的表现形式。“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强而有力”[1],“另一方面,优美感当中完全缺乏高贵的成分时,就会蜕化变质,于是人们就称之为愚昧可笑。”[1]陶渊明的诗文多表现为崇高的思想,却让我们不觉得他的崇高高不可攀。如著名的《停云》诗有:“蔼蔼停云,■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前四句影射时局,奠定了崇高的感情基调,而接下来的四句又淡化了诗的开端所带来的压抑情绪。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作寄托着深远的政治理想。如《归鸟》:

其一: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其二: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其三: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其四:

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

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缴奚施,已卷安劳!

这首诗约作于与《归园田居》同时,也就是陶渊明彭泽归田之后。明代黄文焕的《陶诗析义》认为本诗是以比体做赋,上承《诗经》“比”的传统写法,用归鸟喻己,铺陈赋事也用比喻。首章重点落于“八表”,抒写自己高洁而自由的心志;次章的重点在于云林,极写性爱自然;三章落于归栖,反映诗人“不思天路”的淡泊;末章重点在寒条、森标。“■缴奚施,已卷安劳!”再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的开头即显露出了出世归隐的淳朴的高贵,而接來下的景物描写又显出静谧闲适的优美,这是在优美中感受到他品格的崇高的极好佐证。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论崇高感和优美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古罗马]朗基努斯.论崇高[C]//章安祺.谬灵珠美文译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王瑶.陶渊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龚斌,较笺.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龚斌.陶渊明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1]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2][梁]萧统.文选[M].[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章安祺.谬灵珠美文译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5][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欧阳修,永远的课本 第4篇

庐陵人、中国人, 甚至外国人一提起欧阳修, 崇敬之情油然顿生, 心中闪现人类最美好的字眼:

伟大、崇高、正直、磊落、伟岸、大爱、至善、乐观、豁达、博学、多才

如果说,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璀璨的星空, 那么, 欧公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如果说, 政治是风云多变的舞台, 那么, 欧公演绎的无疑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如果说, 中国文学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那么, 欧公无疑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他历经沧桑的一生, 他的传世之作, 他的人品, 他的文品, 则是我们毕其一生也读不尽的课本。

走进课本, 品读他、认识他。在欧公身上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一个文化人, 竟那么全面地展示他的才华:政治的、文学的、史学的、经学的、目录学的、金石学的等等, 他编辑的人生“课本”, 竟然和谐地汇合了那么多元素。品读课本, 除了对美的动容, 内心总有一股不可言传的温馨, 并凝固成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柔、如海之深的印象。这独特的感受刻骨铭心, 伴随着我们永远。

走进课本, 我们品出欧公政治生涯中的精彩瞬间。他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他光明磊落, 疾恶如仇。但历史烟尘浩渺诡谲, 每场政治风波都透视着它的复杂、险恶、残酷、无奈甚至荒唐。欧阳修坚定地站在大宋王朝的险峰, 坚持正义, 对是非不辨的小人, 予以痛斥:“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欧公把一个“人”字, 写得认认真真, 写得堂堂正正, 写得气壮山河。

走进课本, 我们品出欧公的淡泊与豁达。他仕途坎坷, 宦海沉浮, 面对惨烈的现实, 淡定从容, 吟诗自慰:

残雪压枝犹有橘, 冻雷惊笋欲抽芽。

欧公是“菊”是“笋”的化身。他的言行闪烁着智慧之光, 令我们后人于迷蒙中清晰, 于混沌中了然。

有一位诗人说:“我将穿越, 但永远无法抵达。”欧公一生追求的境界没能抵达, 但他是一个失败的成功者:政治上失败, 文学上却获得成功,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有着永远不可动摇的地位。

走进课本, 我们品出欧公的诗文, 文简意深, 清丽自然, 笔随兴至, 炉火纯青, 彰显妙笔生花的生命力。且看名篇《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历代学子争相诵读, 那是养耳的音乐, 养眼的清流, 养心的绿竹。难怪与欧公同代的著名诗人曾巩对他热情洋溢地评价:“四海文章伯, 三朝社稷臣。”难怪前几年一个高鼻子、蓝眼睛名叫劳格文的哈佛博士, 到吉安考察庐陵文化, 发出由衷的赞叹:“宋朝庐陵出了个欧阳修, 太伟大了, 我们美国学者都敬佩他!”

欧公用手中的笔, 耕耘中国的方块字, 直到晚年, 依然不衰、不减。他留给后世丰硕的经典:散文500多篇, 诗850多首, 词170多首今天, 我们捧着这沉甸甸的雄文巨著, 情不自禁地欢呼:“古今文雄谁敌手?欧阳修!”

走进课本, 我们品出欧公的大度与大爱。他奖引后进, 不厌其烦, 用心良苦。一拨一拨品学兼优的后辈, 经其指点, 受其濡染, 从而芳名远播, 登峰造极。他对挚友关怀备至, 尽管自己身处逆境, 举步维艰, 但仍心系零落远方的知交, 去信致候:“别后安否?”“旧疾平否?”“秋寒矣, 千万保重。”言辞切切, 爱意绵绵, 柔情似湖水荡漾。

走进课本, 品读欧公, 品出人格的亮光, 品出人性的清香, 品出催人奋进的天籁之音。

永远的欧阳修, 永远的课本。品读这课本, 生命与生命对接, 思想与思想碰撞, 精神与精神传承。跨越千年时空, 我们与欧公心相印, 情相通, 使命相连。我们不负欧公, 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撰写自己的“课文”, 编辑自己的“课本”。

欧公的课本, 代代有人读;时代的课本, 代代有人写。中华则大兴, 欧公则大慰!筻

欧阳修的严谨 第5篇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第6篇

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在任中,他时常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与山下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成了好朋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犹豫着说:“大人,这里好像啰唆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众人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了这一情景,最短的也用了两句话才表述完,更有甚者,说了长长的一大段。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三人连忙请教:“那您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欧阳修的养生之道 第7篇

欧阳修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是“劳其形”、“任其自然”,极力倡导自然之道。他将古代两位名人夏禹和颜回作了鲜明的对比。他说:“禹走天下,乘四载,治百川,可谓劳其形矣,而寿百年;颜子萧然,卧于陋巷,箪食瓢饮,外不诱于他,内不动于心,可谓至乐矣,而年不过三十。”就是说,夏禹为防治洪水,疏通河道,四处奔走,常年跋涉,劳碌于形、运动于身,获得了长寿;而孔子的学生颜回,终日闭门不出,端坐读书,既不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运筋动骨,也不注重“养内之术”而操神费心,表面看来是安乐度日,结果不到三十岁就短命折寿了。在这两个人的分析对比中,欧阳修提纲掣领,得出了“劳其形者长寿,安其乐者短命”的养生之观。

所以他提倡“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唯不自戕贼,而各尽其天年”。意思是应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应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对身体没有损害,就自然会活到应该活的寿命,专门去“茹草木,服金石,吸日月之精光”的操劳大可不必。但他也不否认对身体有益的“养内之术”,如“炼精气,勤吐纳,专于内守”等强体活动,都可达到“全形而祛疾”的养身之益。他的这种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养生理论。

不计私怨宽宏大量

欧阳修待人宽厚,他的雅量常使人叹服。江邻几与欧阳修本来关系很好,然而江邻几晚年时,却在所著的《杂谈》一书中竭力诋毁欧阳修而抬高自己。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也对此事愤愤不平,认为江邻几狂妄自大,不近人情。而欧阳修自己却毫不介意,处之泰然。后来,江邻几病故,欧阳修还亲自前往吊唁,并对江邻几的儿子说:“先公埋后,修当任其责矣。”表示要为江邻几撰写墓志铭,在墓志铭(即碑文)中欧阳修对江邻几无一字之贬。时人看了后,深受感动,认为欧阳修不计私怨,宽宏大量,令人敬佩。

宋庆历年间,欧阳修在朝廷担任谏官,他积极支持范仲淹的以整治吏官的改革。后范仲淹被罢免宰相,欧阳修也受牵连遭贬,先后在滁州、扬州、颍州等地做了九年的地方官。当他调任时,途经陈州,陈州知州陈执中竟拒而不见。后来欧阳修奉诏还朝,迁翰林学士,主修《新唐书》,而那时陈执中已回朝升宰相,欧阳修从不登门拜访。不久,陈执中罢相,出任亳州知州。欧阳修身为翰林学士,凡是皇上之命,均由他起草,陈执中认为他的罢相制命,经欧阳修之手必定没有好词,但等到“内制”一颁出,竞无一句褒贬之词,其中还谈到陈执中“办事认真,处事谨慎”之句。陈执中看后,十分感叹地说:“欧公如此宽度,令人敬之,恨不早识其人也。”

宋英宗五年,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第二年又升任参知政事,身居宰辅,手握重权,他不是千方百计地邀宠固位,而是积极地奖引后进,为国荐贤。有一次,英宗要他推荐三名可以担任宰相的人。欧阳修在同一札子上推荐了三个人:吕公著、司马光、王安石。这三个人不但不是欧阳修的至交好友,反而与他均有前嫌,有的甚至极力地攻击和贬低他。如吕公著在庆历年间曾极力攻击欧阳修,谎奏他是范仲淹的同党,为此,欧阳修被贬谪滁州当了地方官。英宗即位时,朝中曾围绕濮王(英宗的生父)可否称皇父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司马光的观点与欧阳修完全对立,王安石也极力反对欧阳修的看法。尽管如此,欧阳修并不耿耿于怀,却认为他们三人确有宰相之才,于是一同举荐,请皇上定夺。

对于反对派推荐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欧阳修都极力向朝廷荐贤。庆历初年,张安道与欧阳修同朝为官,但二人政治主张不同。所以对于欧阳修支持庆历新政,张安道曾屡加弹击。仁宗嘉祐初年,张安道调任成都地方官,欧阳修在朝廷作翰林学士。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此时尚是一介布衣,未为人知。他们父子三人从眉州赶到成都,希望得到张安道的赏识任用。张安道表示爱莫能助,请他们去京城找欧阳修,张安道还给欧阳修写了一封引荐信。欧阳修并不因为是张安道所引荐就意气用事,拒而不纳,更不是文人相轻,嫉贤妒能。他看了苏氏父子所著的诗文,如获至宝,大为赞赏,认为他们确是难得的人才。后来他向朝廷推荐,从此,苏氏父子得以闻名。

诚恳谦虚一丝不苟

欧阳修作为一个著名文学家,他写的文章“天才自然,丰约中度,超然独鹜,众莫能及”。但他从不自视其高,傲然天下。当时人都说:“欧公文如其人,虽满腹经纶,却从不炫耀自己。”他平时写文作诗时,极其认真,一丝不苟。韩琦曾在相州建造一居室,取名“昼锦堂”,请欧阳修为其写一篇《昼锦堂记》,准备刻在白玉石碑上,欧阳修欣然应允。碑文写好后差人送给了韩琦,其中有“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句子,韩琦看了十分珍赏。过了几天,欧阳修又派人送来一篇碑文,说,“先前写的那篇,有不足之处,可换这一篇。”韩琦再三把读,发现两篇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仕宦”、“富贵”下各添一“而”字。一字之加,文义就不同了,读来更流畅顺口。韩琦对欧阳修这种对文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非常敬佩。欧阳修在晚年,曾经自编平生所作的诗文,他废寝忘食,费心斟酌,改了又改,用心良苦。他夫人劝道:“你何必这样自找苦吃,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笑着说:“不怕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因为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一字一句都应慎重负责啊!”正是这样,欧阳修这种对文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终于成为我国文坛上的大家。

欧阳修对书法艺术也是精益求精。他还主张“学书为乐”、“学书消日”的养生之道。他坚持单日学草书,双日学楷书,以澄心静虑的艺术活动来度过自己的休息日,以书法的艺术美感来陶冶自己的身心,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他一生非常欣赏“老劲可喜”的《泛爱寿碑》,并在《集古录》中说:“秋暑郁然,览之可以忘倦。”因而艺术欣赏也成了他消暑去疲、宽心养精的精神食粮和养生之法。(据《养生月刊》)

欧阳修的优美诗文

欧阳修的优美诗文(精选7篇)欧阳修的优美诗文 第1篇一、生平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醉翁”,出自他贬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