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精选5篇)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第1篇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江西庐陵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严谨,为人平和。
他晚年取号为“六一居士”,别人问他:“六一’是什么意思呢?” 欧阳修回答道:“吾家藏书一万卷,录三代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酒一壶。”“但这只有五一啊!”欧阳修笑道:“以吾一翁老于此,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和朋友们行酒令,规定各人作诗两句,内容必须犯徒刑以上的罪过。于是,一位吟道:“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另一位也吟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欧阳修接着吟道:“酒粘衫袖湿,花压帽檐偏。” 有人认为他的诗不至于犯徒刑,因而提出疑问。他笑着说:“列位想想,被酒佯狂,放荡无羁,还怕不犯徒刑以上的.罪吗?”
有一天,欧阳修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两位年轻人,自称为诗人,说要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便提出要与他们一块坐船去,但没有说明身份。这两人走到半途,看见一只白鹅跳下了清水池塘,于是诗兴大发,作起诗来。甲吟道: “远望一只鹅”,乙续道:“扑通跳下河。”可是再也吟不下去了。欧阳修不假思索,立刻接着吟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泛清波。”很自大的两人说: “虽然不好,也还勉强可以。”
一会儿,船到了一个地方,看见岸上有一堆灰,两人又做起诗来。甲说: “远看一堆灰”,乙道:“近看灰一堆。”下面又联不出来了,欧阳修只好又续道:“一阵狂风起,满天作雪飞。”两人仍然自大地说:“虽然不好,也还勉强。”
这时,欧阳修虽然有修养,不便发作,但对这两个自称诗人的草包早已看清。正好那两人又作起诗来,甲说:“两人同一舟”,乙道:“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就不等他们再说,立刻接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 说完,扬长而去。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第2篇
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关家家道中落,出于无奈,关盼盼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关盼盼入府后,虽然张家妻妾成群,他却对关盼盼情有独钟,情投意合,十分恩爱,使关盼盼得到了莫大的爱抚和欣慰。
诗人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一次远游来徐州,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喜,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时,张愔让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想借机展露一番自己爱妾的才艺。关盼盼欣然领命,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借着几分酒力,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白居易见了大为赞叹,当即写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意思是说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这样的盛赞,又是出自白居易这样一位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之口,使关盼盼的艳名更加香溢四方了。
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徐州,葬于洛阳北邙山。树倒猢狲散,张愔死后,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燕子楼地处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张愔生前特地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春夏季节,常有双双对对的燕子穿柳而过,翩然飞至楼头,给这里幽静的环境增添几分生机,因此称之为燕子楼,这是关盼盼和张愔一同议定的楼名。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常常双双在燕子楼上看夕阳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多少个月明之夜喁喁低语,数不清的晓雾朦胧中相偎相依;如今却是风光依旧,人事全非,独对长夜寒灯,形单影只,夜夜刻骨的思念,日日无望的期盼,冬去春来,去年的燕子今年又飞回,却不见去年伉俩。住在记满旧情的楼中,关盼盼心中只剩下悲思和无奈,日复一日,全靠着沉醉在回忆中打发时光,不再歌舞,也懒于梳洗理妆。昏昏暗暗中,不知不觉竟也度过了十度春秋,关盼盼的这种忠于旧情、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
元和十四年,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关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并且深为盼盼的重情而感动,因关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让白居易观阅。白居易展开素雅的诗笺,上面写着这样的诗:
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诗中展示了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繁华过后,世事沧桑,白居易不由得为关盼盼黯然神伤,于是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于是又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关盼盼接到诗笺,先是有一丝欣慰,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显然,此时的白居易已不是一曲琵琶说沦落,“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了。因而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说罢,她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第3篇
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在任中,他时常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与山下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成了好朋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犹豫着说:“大人,这里好像啰唆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逸马杀犬于道”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众人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了这一情景,最短的也用了两句话才表述完,更有甚者,说了长长的一大段。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三人连忙请教:“那您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欧阳的故事 第4篇
在每个故事前,欧阳都习惯地来上这么一句。我们起哄道,快说快说,谁在乎是不是真的,不就一个故事吗?我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听故事的爱好是欧阳培养起来的。欧阳是我们班最喜欢讲故事也最会讲故事的一个。课上完了,闲着没事了,我们就说,欧阳,来一个。欧阳说,行。我们就围着欧阳坐一圈。欧阳先酝酿一下感情,眼睛一眯,然后说,这是真的。故事就开始了。
欧阳是在高二那年从上海转到我们学校来的。他似乎读了很多书,文学作品,还有那些古怪离奇的东西被欧阳信手拈来,渲染得气氛十足,很能扣住我们的心。有时说鬼故事,讲到紧要处,欧阳总是故意停一停,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又想听下去。欧阳看我们一眼,得意地笑笑,才把结果说出来。
欧阳把结果说出来,我们就觉得这故事说到底也就是个故事,细节上经不起推敲。故事讲完,我们就批判他,什么这是真的,这能是真的吗?故弄玄虚。
但欧阳也确确实实讲过一些挑不出一点儿毛病的故事,说他有一个叔叔怎么怎么样,有一个姨妈怎么怎么样,开头像拉家常,说着说着就进入剧情了,故事都挺感人,弄得我们偷偷流泪彼此都不敢对视一眼,还忍不住要听下去。当然在每个故事的开头,欧阳依然说,这是真的。可是不久我们发现,如果那些故事都是真的,欧阳总共有几十个叔叔,十几个姨妈。这可能吗?
不过只要故事好听,谁在乎真假。欧阳讲故事的绝活儿使他在班上人气很旺,实际上就是不会讲故事,欧阳也算个好男孩:开朗活泼,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一天到晚笑呵呵,还喜欢弄些小花招逗人乐。有一天,欧阳居然剃了个光头,戴个帽子来上学,简直乐倒了全班人。欧阳故意痞里痞气地问我们酷不酷。课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就摸着欧阳的光头说,哥们儿,来一个。
欧阳依旧很爽快的样子,说:行。欧阳说,从前有一个男孩,和我们年纪一样大吧,当然也和我们一样有很多美丽的想法,比如想上一所中意的大学,想周游世界,想做一些令人瞩目的事。按道理,只要努力,这些想法中至少有一些能实现,这几乎是不用怀疑的事,男孩也一向这样认为。可是,突然有一天,医生说男孩得了绝症,至多只能活两年。当然医生没有直接告诉男孩,是男孩偷听到的。男孩当然很绝望,他变得脾气暴躁,谁也不想见,父母也整天对他低声下气,赔着笑脸,一家人都很痛苦。后来有一天,男孩看见父母躲在一个杂物间里相拥而泣,因为其他任何房间都容易被男孩发觉。男孩震动很大,他想,他失去了所有机会去实现梦想,但他至少还有孝顺父母的机会,他为什么要让他们难过呢?于是男孩对父母说,我还是想去上学。男孩想通了:他的一天相当于一个月,他不能浪费。他来到学校,可是他发现每个人都对他特别好,特别热情,这种特别让他受不了。他的父母说,那我们搬家吧,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
说到这里,上课铃响了,我们回到座位。说实话,这个故事不算精彩,欧阳的语气也有点平淡,不过我们还是想知道男孩后来到底怎么样了。可是一放学,欧阳就回家了,说家里有事,明天再讲吧。
到了第二天,欧阳没有来,第三天、第四天也没有来。后来班主任说,欧阳不会来了,欧阳回上海了,欧阳的病很重你们知道不知道?
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想起欧阳的那个没讲完的故事,想起欧阳的光头,我们还想起,唯一一次,欧阳没有在故事的开头说这是真的。
但恐怕这是欧阳说的唯一一个真实的故事吧,虽然我们都希望它是假的。
苏家父女对诗 第5篇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邃、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经典代表。它超越时空,陪伴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长大。徜徉在诗词的世界中,我们认识了李白、杜甫、王维……还有这样三个人,他们都姓苏,被人们称为“三苏”,那他们是谁呢?
对,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选文讲的是,三位诗人都根据当时赏花的情景,以“冷、香”二字為内容,作出了三句意境不同的诗。这显示出苏家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三苏”在诗词方面的卓越才华。
苏洵以常见的景物“水”和“风”为引,其中“流出冷”和“过来香”既写出了水和风的来源,又将它们从动态角度表现出来,诗句对仗十分工整!所以苏洵的文章以说古论今、纵横评说居多,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他的代表作是《六国论》。
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体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这句诗对仗并不明显,但是却以自身的行动为依据,应和了当时的情境。传说苏小妹才华横溢,果不其然。她有着独特的女儿情怀,通过细致的观察,将小动物引入诗句,让诗句更加生动,更加接近自然。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他的诗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不仅为苏家赏花对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又为人们展现出另一番美好的意境!
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兴趣,也试着以“冷”“香”为内容,写两句诗吧!
(许立红)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四人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以“冷、香”两字出题,命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要符合当时的情景。苏老先生带头作诗,他缓步踱到花池边,吟道:
“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辙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蜡梅,弹了下手指,曰:
“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苏辙刚要笑她模仿自己,小妹却云:
“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住。女儿情态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一拂石凳,仿佛骑上马就要走。苏老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呀。”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祜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因为欧阳修非常赏识这父子三人,便推誉他们的文章,因此很快三人就闻名于世。士大夫们争相传诵他们的诗作,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的称号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三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较高地位。
(选自《有趣的古诗故事》)
欧阳修对诗趣事的故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