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木刻版画
美术教师木刻版画(精选4篇)
美术教师木刻版画 第1篇
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
摘 要:版画的创作需要有感而发,需要把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们的感受通过版画的语言再现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们拒绝没有灵魂与面目的作品。
关键词:创作立意 素材 创作分析 创作黑白构图分析 创作过程分析说明
一、创作立意
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也应该是来源于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对版画语言的掌握运用。版画创作需要把生活中的事物以及对他们的感受通过版画的语言再现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需要有个性的艺术作品,人们拒绝没有灵魂与面目的作品。
二、素材
个人的艺术创作需要对生活素材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这需要艺术家对艺术一种连续性的思考。一个艺术家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不能抛开他的基础与之前的工作经验,与艺术史一样也是一步步通过积累而逐渐演化来的。我们个人的创作也一样,要通过对生活素材的逐步搜集与整合,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
三、创作分析
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一种工艺,创作黑白木刻从一种非常独特的黑白角度去观察事物,从结构、质感、形状、色调等方面来进行画面的.黑白设计。
木刻版画注重用木刻语言和手法来进行构思和创作,既可以利用木刻刀变化多样的特殊笔触体现情感,也可以用黑白自身的变化来概括画面的构图和节奏。它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黑白变化的节奏来调动观众的眼睛和思考,而画面的黑白变化主要是通过黑白两者的相互联结、对比、衬托、呼应等相互的精彩表演来转化成各种黑白木刻语言。
传统上,木版画普遍使用的材料是厚木版,即按照树干中与流动的树液和纹理平行方向切割的一段木头。它就是通常被称为“长纹”和“侧纹”的木头。我们常用的是椴木板(即三合板), 而纸张的选择种类很多,有卡纸,铜版纸,夹宣等。刻刀我们常用的是国产的“啄木鸟”,油墨是一般的印刷油墨。
四、创作草图分析
首先为作品选好主题,明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运用画好的小局部进行构图练习,创作草图的过程主要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仅作草图练习,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放进版画中,协调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新秩序世界。确立最重要的主体特征,经过黑白的处理或者用丰富的版画语言来强化细节与语境;在画面处理上合理、整体、概括,在构图中体现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匠心独运。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组织结构上深思熟虑,将成熟的审美意识转化成动人的黑白木刻作品。
五、创作黑白构图分析
好的构图是作品成功的一半。如何让画面看起来更舒服,更有感染力,需要对作品构图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和筛选。
六、创作过程步骤
1.绘制小稿,设计构图
绘制小稿是作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首先要把大的构图起好,然后再大体刻画其局部。
2.上板和刻制
(1)将绘制的正稿反印在木板上,大体用墨画出黑白关系,(如下图左)上红水粉色,以便刻制时让关系更加明确
(2)打磨木板,上蜡。分别用大中小号砂纸打磨,确保木板平整光滑,然后用熨斗将适量的蜡均匀的熨在木板上。上蜡是一是为了填满木板中的空隙,以便于刻制,二是为了保持原稿在板上的痕迹。
(3)刻制。这就是刀和板的“战争”了。
3.上墨印制
上墨印制是个很锻炼人的细活,不仅需要体力还讲究细致度。在印制过程中,经常出现用力过大,把纸划破的情况,那就前功尽弃了,很可惜。所以必须做到认真细致,用力适度。
4.修板调整
印完一版后画面经常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就需要修板。
5.最终印制完成(整体)
七、创作过程分析说明
黑白木刻不是简单的复制,它常常要求我们的艺术修养与感觉来控制画面的黑白关系。木刻刀既体现视觉也表达一定的心境,它的运刀方向和刀法组织的黑白设计上时常在现实、想象、具象、抽象与章法之间游离。所以,把握黑白的节奏和方向,常常是画面的关键。如果木刻刀以相近的角度、顺向的线条来刻画,其有秩序的图形组织会营造柔和的韵律;而强烈的情感和力量的夸张则必须依靠画面的黑白结构,和图形本身造成的方向与运动所不同,运用对立的、灵活多变的运刀方向和想法来实现。
木刻版画的黑白设计将生活的时空物象进行沉淀、错位、重构和创造,使画家的自我秩序通过木刻语言体现出黑白之美,思想之力。
参考文献
[1]苏新平.版画技法(上)[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周济祥.周济祥画文集[M].湖南美术出版社,
[3]谭书权.木刻教程新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4]杨劲松.国际版画名家作品集[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教师木刻版画 第2篇
在1984国庆期间,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在9个城市同时进行。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美术事业成果的检阅以及建国35周年活动庆典的一部分展览收集了三千余幅作品, 涵盖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前四届美术展受到革命的思想影响, 美术家大多以热烈的情怀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气象, 以批判的态度揭示了从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合理想象, 革命作品居多。然而, 本届美术作品展, 一位来自云南的版画家以参展作品《拉祜风情》一举摘取了美展金奖的桂冠。通过独特的人物艺术形象和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表达打破了云南美术在全国美展中“零”金奖的纪录, 开创了云南版画艺术的新纪元。云南版画通过描绘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展览中吸引了众多观众。在展览留言簿上留下过这样的文字:“版画真乃云南之瑰宝”“心灵上的悸动与享受”。
《拉祜风情》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有两个原因:一是, 寻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通过打破以往黑白木刻的常规效果和套色木刻的拘谨和局限性, 金黄色的色调, 质朴又不失华丽的村民是云南名族的明确象征。通过油印的叠加, 使得色彩准确而又独特的表现了这一现实场景。二是, 从美学角度上看是走出崇高。他偏离“史诗”题材, 不像多数人那样通过盲目的表现“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夺人眼球, 转而把视觉投向普通的百姓, 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协调了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引领了中国美术思潮的转变。
“艺术的创造过程是从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感悟, 到内心酝酿和构思, 再到诉诸艺术的表达。”云南绝版木刻通过观察至感知再由内心所想再表现的过程, 赋予版画独特的形。艺术创作就是赋形。如果说雕塑家是把分散的泥胎塑造成完美的雕塑, 把杂乱的树根雕刻成精致的艺术品, 那么版画家就是把毫不起眼的模板雕刻成艺术品再做成一幅画的两次赋形者, 绝版套色木刻就是更多次的赋形。艺术是一个解构再塑造的过程, 从无形到有。因此可以把艺术家理解为形式的发现者和构造者, 思茅绝版木刻的艺术家就是云南乡土的发现者和构造者。
二、云南绝版木刻的局部探索
第一批云南绝版木刻家虽然是从乡土中寻找创作性, 但从来没有人认为自己是一位风情主义者, 而是以当代的艺术眼光去审视生命与颜色的构成, 作品画面大量纯黄纯红的使用让不是艺术家的观赏者能直接的感受到云南美丽的景色。对于非艺术学专业的人来说, 欣赏一幅艺术品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看到云南绝版木刻时, 张弛有度, 情之所至的生动形象能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张力, 即使不了解艺术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云南特有的温柔与激情, 人性之美不期而至。
在画展数量暴增的今天, 画廊拍卖会比比皆是, 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次艺术家或美术品收藏家, 虽然流通的作品甚多, 但是能够真正领略手中作品的人却寥寥无几, 大多是为利益驱使。而看到贺昆的木刻作品却能最直观地感受到红色黄色的天空, 即使没去过云南这些颜色也会被印在脑子里, 而不单单印在纸上。如果说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把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作为基本元素重复排列, 让人被迫的接受了可乐罐子就是红色的, 美元钞票就是画着自由女神像的。那么, 贺昆、张晓春、马力等人就是版画届的波普大师, 看过他们的版画后, 你会觉得云南就是红黄交织的, 云南就是惬意的, 如果你喜爱云南你就会被迫喜爱上他们的版画。“美术创作, 作为文化现象的精神产物, 必然受制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环境, 必然面临传统与现实抉择的冲突”, 云南版画以其独特性和富于深度的整体风格, 取得了观众的认可, 而其独特性在两个方面。
(一) 云南形式美的民俗风情题材
我们注意到云南版画的内容是人物, 高原, 山川和小狗, 这都是普洱随处可见的。在郑旭的主要作品中几乎不存在特定的人物形象, 就像维纳斯雕塑, 只知道是人却不知道是怎样的人, 不知道她的个性不知道她的年龄, 只知道云南人很美。不管艺术家以什么为版画主体, 都必须表现在画面上。好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要表现美丽的还是丑陋, 都必须要有表现的欲望, 才能赋予画面中物体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欣赏《暮光》《原野》时, 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能够让你产生共鸣, 你可以通过观察云南绝版木刻发现很多有趣的事物, 甚至会迷恋画面描述的地方, 迷恋小城思茅, 迷恋周边天然茂密的原始森林, 迷恋这里常年绿荫覆盖, 花果交谢, 流光异彩。
(二) 云南内容美的绝版木刻颜色
在风景画中, 色彩显得尤为重要, 一幅好的风景画, 整体色调一定是和谐的, 或典雅, 或幽静, 或浑厚, 或压抑, 或激情, 云南绝版木刻就是激情与浑厚的统一, 在画面里能感受到的是云贵高原的城, 普洱的水, 和当地人悠闲的生活。黄色加红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在当代艺术中, 人理解生命与视觉感知有关, 黄色代表快乐, 使人愉悦, 让人充满喜悦, 红色的反应是疲惫。红色与黄色主导了云南闲散愉快的生活节奏。如果你站在一幅画前静静地看上几分钟, 体会不到画中所蕴藏的内涵, 即使作品再优秀, 对特定欣赏者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的。而当观察者只因为画面丰富的内容爱上一座城市, 这件艺术品就是成功的。云南绝版木刻兼顾形式美内容美于一身, 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三、各地版画的创作思考
(一) 在创作的内容上
桂林的山水和云南不同, 著名诗人贺敬之有一句名诗:“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桂林以其独特的卡斯特地貌, 山水清秀作为旅游胜地。描绘桂林, 水性颜料则更合适, 由浅入深的套印更能表达桂林的景色。在颜色上, 不应像云南大面积的黄色和红色, 桂林更多的是绿色和蓝色。漓江和丽江是他们的代表, 虽然水的颜色是一样的, 但是漓江像一条绿色的绸带, 于峭拔碧翠的群峰之间。这就是桂林的颜色。云南绝版木刻是在传统套色木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 肌理效果丰富, 创作简练、自由,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艺术表现力强烈。恰巧这些肌理是表现云南的方式。人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过时的东西会在发展的不经意间更新再创造, 在各地的版画艺术的创作中, 必须产生出新的版画表达形式和内容, 版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 应当像当时的绝版木刻家一样保持内心的宁静, 注重原生本色, 留住本土情结。让当今木刻作品具备更高的艺术素养, 表达更多的艺术语言。地方艺术作品应当承载更多的城市文化内涵, 让不同城市版画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让作品自己说话来使人心动。
(二) 在创作的形式上
时代在不断改变, 版画制作的技术和语种也在不断丰富, 从黑白木刻到绝版套色再到丝网版画, 不管是制作方式还是表达形式都是形态各异。版画的表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 越来越能让欣赏者心起波澜。艺术家有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选择, 可以表现的手法越来越多。无论是哪个朝代, 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脚印, 必然是出现不同于前人的艺术风格。七彩云南, 仙境桂林山水, 古都西安, 佛教圣地拉萨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版画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艺术语言。运用版画的复制性映射出不同城市的春夏秋冬, 清晨与傍晚。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人们对自然的情感也是丰富复杂的。版画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形式, 必须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 才能永葆青春。
(三) 如何创作有“价值”的版画
在美术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艺术作品的天价并非主要由其艺术价值决定,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1995年10月7日北京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油画拍卖专场中, 《毛主席去安源》成为竞拍焦点, 在当时最终以550万元人名币落槌, 以605万元人名币成交价被买走, 一时成为全国新闻热点。此画是1967年完成, 而作者在完成此画时也只有23岁。与其说是一位名画家拿出了一件杰作, 不如说是这件在文革特定时代条件和气氛下迅速出名的作品。所以一件艺术品的的成功一部分取决于是否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 云南绝版木刻也是。在革命题材作品泛滥, 在题材匮乏的时候那些以地方、民族、传统为题材的作品更会得到观众的共鸣。但是在都市化的进程和交通业的发展今天, 云南边疆的钟种神秘慢慢的消失, 云南版画家将面临的挑战是“题材”, 绝版套色木刻将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 全国各地的版画应当学习三十年前创造出云南绝版木刻的精神, 即使在物资匮乏时依然专注于版画的创作, 带着艺术家的思想, 把对生活对城市的爱融入创作之中, 摆脱功利性, 在关注生活, 贴近社会的同时又不失自我内心的表达。在这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当代艺术”领域, 切入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创作出符合当代思想的作品。所谓情无景不发, 景无情不生, 让版画承载着更多艺术家内心之情这或许才能让版画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黎炬.对云南绝版木刻创作现状的思考[J].硅谷, 2009 (2) :194-1950
[2]严书林.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1) .
[3]段保国.绝版套色木刻在版画史上的意义[J].美术研究, 2010 (04)
[4]戴雪生.云南绝版套色木刻的色彩应用意向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 2014 (05) .
[5]甘露.从民间美术中获取无限作用力[J].当代文坛, 2014 (06)
探析木刻版画的发展之道 第3篇
回望明清木刻版画艺术的辉煌
版画作为三大传统绘画种类之一,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明代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文艺逐渐形成,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这种追求最先带来的自然是明清民间小说戏剧以及话本等艺术的广泛流行,如小说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戏剧《牡丹亭》、《 西厢记》、《桃花扇》等。随着这样的追捧,人们更加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和听书看戏等,于是催生了视觉艺术的发展,市民文艺也由此进入读图时代。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说:“把这种市民艺术转变为视觉艺术的,正是明中叶以来沛然兴起的木刻版画。”这一时期的版画以复制版画为主,作为当时文化传播的载体善于选择有戏剧性的情节的画面,摆脱时空的限制,利用戏剧小说诗词等文艺作品的盛行打开了销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出现了丁云鹏、陈洪绶,改琦,彦涵,叶浅予等等版画大家,为当时的版画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版画艺术在明清时代达到高峰,也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同时也对西方的艺术大师产生一定影响。明代末期,版画艺术到达极盛的鼎峰。
溯源当代木刻版画艺术
然而伴随着清政府对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木刻板画日渐衰落。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崛起,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倡导者成立了木刻讲习会,由此兴起了革命浪潮中轰轰烈烈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木刻版画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一时期的版画与时事相结合,为了抵抗西方文化的“围剿”和国内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于文化的压制,广大革命进步文艺工作者在鲁迅同志的带领下大力倡导创作版画,产生大量具有思想教育性质的版画作品如野夫的连环木刻《水灾》和《卖盐》,新波的连环木刻《平凡的故事》,温涛《她的觉醒》等等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
到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中期,木刻版画更是发挥了它便于印刷的特点获得极大发展,出现了以上海和延安为代表的较为繁荣的版画运动,胡一川、陈铁耕、陈烟桥、古元,力群、马达等优秀的版画家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版画巡展、版画研究会成立,为木刻版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不得不说的是鲁迅先生1934年鲁迅在《木刻纪程》的小引里写到“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所以事实上新兴木刻版画大力引进并出版苏联、英、美、法、日、德等国艺术家的木刻版画作品,并且聘请日本著名版画家进行技法讲习,因此此时的木刻版画是吸收了广泛的西方文化发展而成的,大部分属于创作版画的范畴。
直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版画艺术的发展一直延续这样的传统。
寻求当代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
大时代的进程里,各种艺术形式纷繁出现是不可逆的,艺术与经济社会不断融合产生更新的艺术,木刻版画身处其中自然在劫难逃。那么是继续苟延残喘随等待被历史淡出,还是打破常规适应新环境寻求新发展便成了当下木刻版画艺术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古代木刻版画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木结构建筑装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在近代木刻版画艺术又杂取百家,找到了新的表现性。那么时间运行到新时代新时期,在这样的瓶颈期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我们可以暂且回头看看:中国第一步版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在唐代便有出版发行,明清之际更是木刻版画艺术的顶峰,先不用说“徽派版画”等诸成就,单单看航海使得中国的版画艺术被传播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最终形成的不同的版画艺术风格又被我们拿来借鉴就足以让我们反思。求变求新求融合才是木刻版画艺术的发展之道。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为艺术融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在快餐速食式的生活节奏之外着实更需要的是一份通俗简单宁静,带有归属感关怀感要因的艺术作品,情感需要愈发成为艺术审美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传统的“慢艺术”恰巧迎合了这种需要。而木刻版画作为“慢艺术”的一种所能带来的稚拙、朴素充满人性化的感觉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与现代人的需要不谋而合,因此木刻版画在当代的发展是有巨大潜力和基础的。而今在徽派版画的故乡黄山版画院,一批年轻人正在践行此事,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参与并关注木刻版画艺术,这种深入心灵的艺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借助现代信息推广技术一定会愈来愈被现代都市人所认可。
结论
在传统文艺大受瞩目的时代形势下,结合新时期新内容不失本我的借鉴融合其他艺术的精华,利用其自身感情意味浓厚的特点加入现代科技推广手法,创作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打动人心的作品是当今木刻版画艺术重回大众主流视野的可求之道。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油印水印套色木刻版画之比较 第4篇
关键词套色木刻油印水印
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版画的种类由过去传统的木刻到铜版、石板、丝网版画,现在又有吹塑版、事物版、综合版、电脑和摄影技术版画等等。其中,木刻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青睐,木刻的直接、概括、纯粹的语言和本身的自然纹理,是其它画种望尘莫及的。如:刀法的丰富,黑白灰颜色的对比,色彩的鲜艳等等更有助于作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自己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意图。
套色木版画是通过多个色版的运用来进行形象塑造和艺术表现的木版画。根据套色木版画制作原理和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版套色法和绝版套色两种表现方式。和黑白木刻相比,套色木版画在色彩表现上更为丰富、自由,更适于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它使木版画语言突破了单色表现的固有局限,而具有了更为宽广的表现空间。
1 油印套色木刻——艳丽、强烈
油印套色木刻版画是用彩色油墨和油印工具印制而成的套色版画。印画的油墨以胶印油墨为最好,印刷工具与黑白木刻印刷工具相同,以橡胶滚筒均匀滚墨上色,局部色彩可用油画笔或小布包着色。油印套色可以手工印刷,用硬性擦板(木蘑菇、马连擦子)压印,也可用凸版机或凹版机印刷效果更佳。油印套色的色彩鲜明、饱满、强烈、稳定,色面平整均匀但变化较少,版面上各种细微的刀痕、版痕、凹凸肌理都能清晰印出,如果利用油墨的不同厚薄、浓稠和粘度巧妙印刷,能产生多种不同的印刷效果。油印套色版画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具有优美的板材肌理和自然情趣。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形式趣味的版画作品。
晁楣的油印套色版画《北方九月》,遍地高粱,一片火红的色彩,给人以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他在色彩方面是大胆的,并且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注意到木刻的本身其黑白色调的对比非常强烈;因此,他改为强调色度的变化,来减弱这种对比,并在明暗、冷暖对比之间,敢于使用很重的中间色,以收到景物凝重、浑厚、逼真的效果。杜鸿年套色版画《林溪》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主题寄托在五只逍遥在上空的白鹤身上,以森森的疏林为背景,似乎一切生物都在窃窃私语。于是林溪虽幽而实在不静;图画不语而天籁在鸣。诗遂从画里产生,画也表达了诗境。
2 水印套色木刻——润泽、清逸
水印套色木刻版画是用水性颜料和水性纸张印制套色版画的技法称为水印套色木刻版画。水印套色版画的艺术效果与油印套色木版画迥然不同,印画的颜色可以是水粉、水彩、国画色。颜色的浓度可以用水在调色盘调色,印刷使用的工具油印不同,是用各种笔刷在板子上,印刷擦板、透明拷贝纸、复写纸、旧报纸、毛巾、浆糊。印纸选用宣纸、皮纸、滤纸等各种吸水性纸。由于水印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而产生洗练、明快、润泽、清逸的艺术效果。是木版画技法中不可取代的印制方法。
水印套色版画与中国水墨画艺术十分相近,在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绘画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水彩、水粉等西方绘画的用色技巧,更由于使用水墨颜色、吸水性宣纸等材料的特性,自然也就形成了水印套色版画所独有的干湿浓淡、虚实强弱、彩晕墨化的水色墨韵情趣。在以油印为主的各种版画中,水印套色独树一帜,以其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受到世人的喜爱。
如赵海鹏水印套色版画《雪霁》一画所画冬树折枝,乱枝穿插,掩映有致,枝上积雪,侵蔽了枝干的轮廓遂从中生发出金石韵味。王晓林水印套色版画《迎正月》就是表现冻饺子情景的。这幅画在刻的时候,舍弃了刀味和版味的追求,因为是水印,应着意在颜色设置和拓印上下功夫。蒙希平水印套色版画《孩子、妈妈》在色彩上用了比较明快的色调。使人感到小鸡身上的毛很绒,体形很活泼。木门和柴垛的色彩,用了浓淡墨加以表现,意图是加强北方的泥土味,并通过色彩的对比,使鸡的形象更加鲜明、可爱。
美术教师木刻版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