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精选16篇)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第1篇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有一只老鹰和一只蜜蜂是好朋友,老鹰常常背着蜜蜂在天上飞。

有一次蜜蜂正在采花蜜, 老鹰走过来,它说:“小蜜蜂你在采花蜜呀,”小蜜蜂说:“是的,”老鹰说:“你看我的`翅膀多有力而你的翅膀就这么小,”小蜜蜂说:“虽然你的翅膀比我的大,但你没有我勤劳,”老鹰听了话之后它心里想,我要好好学习小蜜蜂。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第2篇

起初,老鹰凶猛地扑向小鸡。小鸡们吓得一塌糊涂。母鸡见形态不好,就用尖嘴啄走了老鹰。老鹰陷入了困境。然而,小鸡们得意忘形了。老鹰抓住这个机会,向小鸡扑去。一只鸡被老鹰抓了,小鸡们失败了。第二次,老师重新选了一只老鹰,一只母鸡和一群可爱的小鸡。游戏开始了。这一次,鹰比上一只鹰狡猾多了。它先把母鸡牵到一边,然后飞快地冲过去抓一只鸡。然而,老鹰看不起小鸡,小鸡很聪明。他们一感觉到老鹰在后面追,就加快了脚步,抓住了前面鸡的衣服。玩久了,没抓到鸡,哈哈哈。

“丁,丁,丁”铃响时,学生们不情愿地离开了操场。

老鹰和小鸡

我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最喜欢的游戏是“老鹰和小鸡”,它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和笑声。

没想到陈老师带领我们在这个班玩“老鹰和小鸡”。我将是“小鸡”,而“老鹰”将是倪高乐。母鸡是詹红。首先,我们冲到大厅去玩。我们几乎无法阻止它。母鸡张开双臂与老鹰搏斗。鹰猛的盯着鸡,鹰左跳右跳,还是抓不住。小鸡藏在西藏。“鹰”用尽了一切办法,却一无所获。“鹰”又说了句:“我今天又要挨饿了!”鸡群乱作一团,老鹰趁此良机,猛扑过去抓了一只鸡。母鸡着急了,小鸡的心怦怦直跳。鹰突然得意忘形,母鸡束手无策,终于逃出了鹰的牙齿和爪子。激烈的竞争过后,学生们不情愿地离开了操场。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第3篇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教学就应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对作文感到十分陌生,导致学生容易滋生抵触心理。这是由于刚开始写作,学生缺乏对写作的兴趣,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需要用心感受学生的想法,巧妙地将写作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并通过恰当的手段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此外,学生还可能是担心自己写不好而怯于写作,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在写作训练的初期,每次作文之后教师需要认真点评学生的作文。恰当的、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针对这些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有的学生可能接受能力比较强,写作效率就高,写作能力就强。因此,对这类学生的写作评价可以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以便激发出他们的写作潜能。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在评价中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指导和鼓励。不要让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写作课上,作文题目是“一堂难忘的体育课”,有的学生只能够写开头,接下来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或者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有的句子或者字不知道怎么写,最后写完的作文中有不少错误。因此,教师要对这类学生进行鼓励,挑选出其中写得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再指导其他有错误的地方该如何写。

二、注重学生写作发展过渡

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二年级的看图口头表述学习之后,虽然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并没有接触过写作。有的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常常会借助肢体语言想尽量清楚地表达。一般来说,借助肢体语言虽然更加形象,但是在逻辑上并不是很严谨。而写作是一件严谨的事情,每一句话都需要经过推敲之后写在纸上。因此,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在写作训练中设置一些特定的写作练习,加强从口头表达的随意性到书面表达严谨性的训练程度,这是从说到写的过渡。除此之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础要求,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丰富,只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表达能力有限,还不能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小学三年级的写作训练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重点关注,结合学生的感知能力,鼓励他们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所得进行启发性的思考训练,也就是说要从观察过渡到思维上。只有经过思维加工的观察,才可以成为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写作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得他们的写作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写作段落训练

三年级的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因此,对其进行段落训练可以尽快帮助他们学习写作知识。首先是素描性段落的训练,其中有静物素描、动物素描、人物素描和自然风景素描。一幅画和一栋楼房,一张桌子和一个花瓶,甚至是一块橡皮,都可以作为静物素描的对象。在静物素描的训练中需要从远近和整体与局部来进行。动物的千姿百态是进行素描的高质量素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动物素描需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进行。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任务,加上生活中的观察,可以发现不同年龄的人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小孩、青年人、中年人和老人在行为举止和表情、讲话的方式上都体现出各自年龄阶段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些不同人物的特点进行记录,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素材。将美丽的风景通过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自然景物素描就是要抓住自然风景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进行描写,同时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其次是叙述性段落的训练,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教师指导学生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之后,还要对学生写作顺序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段落训练。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三年级的写作训练对学生以后的写作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准备,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加以引导,循序渐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就会养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和心理特点,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打好写作基础。

关键词:小学作文,训练,兴趣,技巧,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宋道晔.小学低年级作文起步成篇实验研究报告[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2]周昕.小学中年级生活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三年级老鹰捉小鸡作文 第4篇

下课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好!”学生们欢呼起来。

老师领着一群蹦蹦跳跳的学生下楼。老师说:“第一次是第二组的学生玩。”我是一只大母鸡,思怡是一只凶猛的鹰,其余的都是鸡。“开始!”老师说。大厅里顿时沸腾起来,鹰不停地向右转,我跟着她转圈。突然,老鹰转向左边。我不甘示弱,展开翅膀保护“鸡”。我看到“鹰”摆出一副沉思的样子,这让我慢了下来。突然,“鹰”像饿虎一样冲向“鸡”。我心想:不!鸡肉被拿走了!我们看着那个叫方的“鸡”被带走,心里很不安。我很想对她说:“你为什么不蹲下?蹲着就不会被老鹰带走!”

00,上课铃响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我觉得:今天的抓鸡游戏真的很激烈!

老鹰捉小鸡三年级作文 第5篇

今天,阳光明媚,老师带我们到小操场,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我们选王老师当老鹰,钱乐怡当鸡妈妈,其余人都当小鸡。游戏开始了,只见鸡妈妈两腿叉开,两臂伸直,紧紧护着身后的小鸡,小鸡们紧跟着鸡妈妈。老鹰紧盯小鸡发起了进攻,可是被鸡妈妈给挡住了。小鸡紧跟在鸡妈妈身后左躲右躲,闪来闪去,老鹰怎么也抓不着。老鹰灵机一动,趁鸡妈妈不备,窜过去抓住了一个小鸡。其余的小鸡都慌了,四处逃窜,最后一个个都被抓住了,老鹰胜利了。

今天玩得真开心!

老鹰捉小鸡三年级作文 第6篇

我的课余生活很美好。放假的时候,楼下有许多小朋友。我们玩捉”捉迷藏“、”摸瞎“、”老鹰捉小鸡“——不过我最喜欢玩的还是”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一天下午,我们又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次是小红当”鸡妈妈“,小刚抓住”鸡妈妈“的衣服,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排成一排,我当”老鹰“。游戏开始了,”鸡妈妈“把手臂展开不让我抓,我往东跑,它也往东跑;我往西跑,它也往西跑;我一个也抓不住。我想:”不行,我得想一个办法。“我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我脚轻轻地往东踩一下,”鸡妈妈“以为我要往东跑,赶快往东跑,可是我切飞快地往西跑,一下子捉到了一个;慢慢地”鸡妈妈“熟悉了我的套路,我又捉不到小鸡了。这时我又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在草地上一动也不动,”鸡妈妈“和”小鸡们“以为”老鹰“不抓了,都停了下来;就在它们停下来的一刹啦,我向后一扑又扑到了一个,我得意地笑了笑。”鸡妈妈“和”小鸡们“说:”你真狡猾!“——我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得可开心了。直到天黑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有趣,它给我的课余生活带来了乐趣,还开放了我智力。

蜜蜂和苍蝇的不同命运 第7篇

你会看到,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 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 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 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 由于它们的智力, 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 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 因此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于蜜蜂来说, 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 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 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 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 四下乱飞, 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 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存在的出口, 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上面所讲并非寓言, 而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转述的一个绝妙的实验。

韦克总结道:“这件事说明, 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成功的设计实践总是跟实验、应变联系在一起的。打破僵化, 无拘无束, 保持宽松开放、生气勃勃的环境, 这是所有出色的设计管理的真谛。IDEO公司被称做“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设计公司”。其创始人托马斯·凯利直言:“IDEO是一个活生生的工作实验室, 永远处在实验状态中。我从大企业中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当每人都遵循规则时, 创造力便会窒息。”这里的规则也就是瓶中蜜蜂所坚守的“逻辑”, 而坚守的结局是死亡。

老鹰捉小鸡三年级作文 第8篇

“选谁来当老鹰呢?”易老师的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像雨后春笋般竖了起来,就像一片小手的森林。最后选定由郑思怡来当“凶猛”的老鹰,王璐扮演“慈祥”的母鸡,而剩下的只能当小鸡了。

游戏开始了!老鹰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一排小鸡,而母鸡张开“翅膀”,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小鸡们,不让老鹰抓到自己的“孩子”。但是老鹰还是穷追不舍,一会扑向向左边,一会又猛地冲向右边,不抓到小鸡绝不罢手。看得我的心怦怦直跳,紧张得不得了。而小鸡们则紧紧地抓着母鸡的衣服,被母鸡“甩来甩去”,就像一条小龙似的。

不一会,老鹰就累得气喘吁吁,为了打破这个僵局,老鹰眼珠一转,冒出了一个“鬼”主意。于是,老鹰慢悠悠,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然后又飞快地扑了上去。我们这些小鸡们吓得四处逃窜,有的哇哇大叫,有的不知所措,还有的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而我被吓得魂飞魄散,一边跑,一边忍不住大喊:“老天爷啊,快来救救我吧,我可不想被老鹰抓住啊!”

就这样,老鹰还是把我们一只一只地给抓走了。

三年级老鹰捉小鸡作文 第9篇

一天,天气很好,春风在刮风,朱老师带我们去操场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朱老师让我们先选“鹰”和“母鸡”。我们选唐王越当“母鸡妈妈”,选王志超当“老鹰”,选我和同学当“小鸡”。比赛开始了。一开始,“鹰”只在“母鸡妈妈”面前左右飞,“母鸡妈妈”也跟着左“挡”右“挡”,我们的“鸡”也是左右跑。“鹰”一点也不凶;朱老师让老鹰“扑”下去抓,可是老鹰一直在母鸡面前盘旋,不敢往下冲。结果老鹰一只鸡都没抓到。于是,朱先生再次推选徐嘉依为“雄鹰”参加第二轮比赛。这只“鹰”可以很凶猛。我看到“鹰”张开“翅膀”,扑向我们的“鸡”,但“母鸡妈妈”很厉害。它向右跑的时候,用“翅膀”挡住了“鹰”。但在我们恢复之前,“雄鹰”发动了第二波攻击。这一次,“母鸡妈妈”没有放“鹰”。我慌慌张张的离开队伍,只为了自己跑,却被老鹰抓了。

“老鹰和小鸡”这个游戏真的很有意思。我们玩得很开心。我希望朱先生带我们去操场玩游戏。

三年级老鹰捉小鸡作文 第10篇

郑航宇是一只母鸡,陆子艺是一只老鹰,我和我的其他朋友都是小鸡。

游戏开始了,老鹰开始抓,母鸡伸出手臂保护小鸡,我们的小鸡紧贴在母鸡的衣服上。老鹰跑了,我们的鸡哭着跑了。当我们的鸡跑到左边,鹰跑到右边。不一会儿,狡猾的老鹰抓到了一只鸡。现在轮到我最后了。我害怕,就把朋友的衣服抓得更紧。但是当我看到那只鹰突然左右转弯,向我们做鬼脸时,我笑得跑不掉了。最后我被抓了,不得不看他们打球。

只剩下一只鸡了。小鸡紧紧地跟着母鸡。老鹰用尽一切办法抓小鸡,最后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第11篇

关键词:视屏,体育运动,超重,肥胖症,学生

儿童肥胖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儿童超重与肥胖率逐年上升[1]。我国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7~18岁学生超重与肥胖率已达到14.57%,男、女生分别为18.50%和10.64%[2]。体育活动不足和静态生活方式可能是儿童超重与肥胖发生的两个危险因素,但是不同研究中对于体育活动和静态生活方式与超重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3]。同时,由于体育活动与静态活动总是相伴存在的,因此了解两者如何影响学生超重与肥胖也尤为重要。Ekelund等[4]在研究学生看电视时间和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关系时,调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并检验其交互项后发现,看电视时间与学生超重与肥胖仍然存在相关性,并且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学生看电视时间与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关系独立于体育活动”的结论。Dollman等[5]根据看电视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是否达到推荐标准将学生分为4组比较组间的BMI时,发现2项指标均达标组的BMI低于其他组。本研究旨在研究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和视屏行为时间是否独立作用于小学生的超重与肥胖,并进一步探索两者同时存在时如何影响小学生的超重与肥胖情况,从而为小学生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城区12所小学,在每所学校选择约150名三~五年级的学生,每年级选择1~2班的所有学生,年龄范围为7~11岁。数据收集于2013年9—10月。排除身体残缺者、重要内脏器官有严重疾病者。在入选的1 917名学生中,根据体检的身高和体重数据以及视屏行为时间、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是否完整,并剔除消瘦学生和自述过去3个月曾采取增加运动的方式减肥的超重肥胖学生后,最后纳入1 170名非消瘦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对象。研究开始前已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学生的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

采用校准后的身高测试仪测量身高,要求儿童赤足、脱帽、只穿贴身衣裤,身高测量值精确至0.1 cm,测量2次,取平均值,2次测量误差不超过0.5 cm。采用校准后的双标尺杠杆式体重秤,要求学生脱去外衣和鞋子,体重测量值精确至0.1 kg,测量2次,取平均值,2次测量误差不超过0.1 kg,计算学生的体质量指数(BMI)。根据2004年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6],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超重与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

1.2.2 学生视屏行为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

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人员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当场收回并检查问卷是否填写完整,发现问题及时询问、纠正。问卷要求学生回忆在过去7 d中,平均每天看电视/视频的时间和玩计算机/游戏机/i Pad的时间,相加得到学生视屏行为时间。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儿童青少年视屏时间的健康指南[7],将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2 h判定为时间较短,>2 h判定为时间过长。问卷要求学生回忆在过去的7 d中,有几天中高等强度体育活动时间达到1 h。根据WHO体育活动推荐标准[8],将过去7 d中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都达到1 h判定为达标,<7 d判定为不达标。

1.3 质量控制

体格检查员和问卷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定执行;数据双录入并进行核查。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百分率的差异。参考既往文献,在模型中调整学生性别和年级2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法,首先将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放入模型,并加入二者的交互项(Model 1);由于交互项没有意义,将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放入模型(Model 2);然后将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组合作为一个变量放入模型(Model 3)。具体赋值方法: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2 h=1,>2 h=0;过去7 d达到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1 h的天数=7=1,<7=0;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2 h且过去7 d达到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1 h的天数=7=1(组1),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2 h但过去7 d达到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1 h<7=2(组2),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2h但过去7 d达到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1h的天数=7=3(组3),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2 h且过去7 d达到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1 h小于7=4(组4)。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学生中超重与肥胖的学生为118人,体重正常组的学生为1 052人。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 h学生和视屏时间超过2 h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4%和20.4%(P<0.01)。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达到1 h组和未达到1 h组的超重肥胖率均为10.1%(P=0.988)。将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组合后,组1到组4在超重与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平均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未达到1 h组最高(21.2%)。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视屏行为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与学生超重与肥胖关系

在Model 1中调整了性别和年级后,分别以每天视屏行为时间不超过2 h组和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达到1 h组作为参照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加入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的交互项(Model 1),结果显示,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 h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对超重与肥胖的OR值分别为1.86(P=0.264)和1.13(P=0.716),交互项OR值为1.40(P=0.582)。由于交互项没有统计学意义,将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放入模型(Model 2),结果显示,每天视屏时间超过2 h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对超重与肥胖的OR值分别为2.45(P<0.01)和1.27(P=0.411)。将学生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强度活动时间进行组合后,调整性别和年级,以组1作为参照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Model 3),结果显示,当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时,对于超重与肥胖的OR值达到2.94(P=0.005)。见表2。

注:性别以女为参照,年级以三年级为参照,视屏行为时间以≤2 h为参照,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以达到1 h/d为参照,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组合以组1为参照。

3 讨论

本研究超重与肥胖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每天视屏行为时间不超过2 h的学生超重与肥胖率低于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的学生。此结果与Thibault等[9]在法国学生中的研究结果类似,即视屏行为时间较长是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文献通过对最近10年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总结后发现,体育活动时间和视屏行为时间与学生超重与肥胖是否存在关联还没有统一的结论[10]。因此,今后还需要更大的样本量研究,以及用更加精确的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测量方式来验证两者与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关联。

本研究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发现,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和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未达到1h单独存在时,学生超重与肥胖的风险均增加,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对学生超重与肥胖的风险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视屏行为和中高等强度活动对于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检验学生视屏行为时间与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的交互项时,并未发现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对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此结果与以往的文献报告结果一致[4,11]。说明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是独立作用于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同时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对于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OR值大于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虽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提示视屏时间过长对于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危害有可能大于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不足。也有一些国外研究发现,看电视的视屏行为时间过长相比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不足对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危害更大,可能是因为视屏行为不仅减少了能量消耗,同时还可能增加了能量的摄入,如可能会存在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等行为[12]。该发现还需要今后的研究来验证以及进行深入原因的探讨。

为分析视屏行为时间和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是否对小学生超重与肥胖存在联合作用,本研究将每天视屏行为时间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未达到1 h组与每天视屏行为时间不超过2 h且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达到1 h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前者发生超重与肥胖的风险增高,并且该风险大于仅有其中一项危险因素存在时的风险。欧洲的Helena[13]研究发现,当学生每天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和视屏行为时间均达到标准时,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有积极的作用[13]。由此可见,在提高中高等强度活动时间的同时控制视屏行为时间对于学生超重与肥胖的控制乃至提高身体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年级老鹰捉小鸡作文 第12篇

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玩老鹰捉小鸡。

游戏开始了!我自告奋勇地当了威风的“老鹰”,毛余昕当了“大母鸡”,其他人就都变成了小鸡。老师一声令下,我这只“老鹰”开始扑来扑去,我扑到哪里“大母鸡”就跟到哪里。看来,我不用阴招是不行了!我来了个声东击西,我先向右跑“大母鸡”来拦我的时候,我来了一个180度急转弯,捉到了好多“小鸡”。我知道,这招已被“大母鸡”识破。现在,我用了第二招阴招,我先向“大母鸡”冲过去,再蹲下,从“大母鸡”的“翅膀”下面钻了下去,“小鸡”们看见“大母鸡”没防住我,吓得惊慌失措。我一口气将全部的“小鸡”捉住,大获全胜!

老鹰捉小鸡真好玩!

三年级老鹰捉小鸡作文 第13篇

我最喜欢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了,它可好玩了――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先找一个人充当老鹰,其它的`人都充当小鸡,老鹰要捉到所有的小鸡才算赢。小鸡们都要拉着前面的那位,最前面一个是鸡妈妈,张开双手以免最后一个小鸡先被捉到。小鸡们不能围攻老鹰,小鸡还要捉紧,以免散开。鸡妈妈要跑快些。

大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玩玩,同时也可以锻炼身体哦!

三年级老鹰捉小鸡作文 第14篇

真热闹,楼下已经聚集了好些小朋友了。我们商量了下,决定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大姐姐丁丁讲明了游戏规则,接着安排了角色,她来当老鹰,我荣幸地当上母鸡,其余的小朋友当小鸡。

游戏开始了,小鸡们一个个躲在我的后面,排成一条长龙。老鹰立刻瞪大眼镜,扇动有力的“翅膀”,大喊:“我来了!”小鸡们顿时紧张起来,死死地拉住前面小朋友的衣角,左躲右闪。

面对老鹰的攻势,我横着跑,守着老鹰不放。几次进攻失败后,老鹰一只小鸡都没抓到,就蹲了下来,假装在系鞋带,眼睛却不时地看着我们。我们见老鹰停止攻击,就放松警惕,一不留神,老鹰突然冲过来,把队伍后面小鸡抓住了,我要拦住已经太迟了。老鹰高兴地叫起来,我们却都垂头丧气了。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第15篇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的经典作品,全书围绕 “没头脑”和“不高兴”展开故事“: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别人劝这两个孩子改掉坏脾气,他们都不以为然。为帮他们改正缺点,故事中,暂时把他俩变成了大人。在一系列遭遇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并决定努力去改正这些缺点。

《没头脑和不高兴》情节生动,故事有趣,尤其是在人物特点的刻画方面,独树一帜,其中,“没头脑”的口头禅“对不起,我把……给忘了!”和“不高兴”的口头禅更是反复出现,让人印象深刻。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在写人的尝试当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记流水账等问题。 “利用口头禅来描写人物特点”,能降低学生写人习作的难度《。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人物描写,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样本。学生在直观形象地感受“利用口头禅来描写人物特点”的具体描写方法后,再进行创作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 感受《没头脑和不高兴》中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2. 依托《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文本片段,感受用口头禅写人的妙处,学习借助口头禅描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口头禅”

1.我们来玩个游戏,名字叫“猜猜我是谁”。

2.出示游戏规则:根据屏幕中出现的话,猜猜这个动画片中的人物是谁!

(1)我一定会回来的。 (2)臭狗熊,给我站住。

(3)真相只有一个! (4)哆啦A梦,胖虎他欺负我!

(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灰太狼、光头强、柯南、 大雄)

3. 为什么看到这些话,你就能马上猜出这个人物呢?像这样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称它为“口头禅”。

(设计意图:以孩子所熟知的动漫人物引出口头禅,能拉近孩子与老师、孩子与习作之间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亲近人物,学写“口头禅”

板块一:亲近“没头脑”,认识“口头禅”

1. 出示图片,认识人物。

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朋友,认识他们吗?(出示“没头脑和不高兴”图片)

看来有些小朋友已经看过这本书了,还对这两个小家伙印象深刻。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两位吧, 先看“没头脑”。出示描写“没头脑”的段落:

2.自由读读,发现“口头禅”。

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边读边想“:没头脑”的口头禅是什么?说了几次?

(学生“:没头脑”的口头禅是“对不起,我……给忘了”。说了两次)

3.合作朗读,发现“口头禅”出现的规律。

我们来合作读读这两个场景。我读字体变粗的部分,你们读后面的部分。

4.练习说话,小结规律。

如果让你学着他的样子,继续往下说,你会吗?

我刚把门给关上,嘭嘭嘭,外面又敲门了。

学生:我刚把门给关上,嘭嘭嘭,外面又敲门了。我开门一看,又是没头脑“。对不起,我作业给忘了。”他进屋找到作业,走了。

学生:我刚把门给关上,嘭嘭嘭,外面又敲门了。我开门一看,还是没头脑“。对不起,我笔给忘了。”他进屋找到笔,走了。

……

小结:口头禅就是这样一种语言,它被人挂在嘴边,反反复复多次出现。读着这样的口头禅,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粗心、丢三落四的“没头脑”。所以, 借助口头禅,我们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板块二:亲近“不高兴”,学写“口头禅”

1. 认识“不高兴”。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不高兴”的。 读读片段,你觉得“不高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出示片段:

(学生:喜欢和别人对着干的、爱闹别扭的、爱唱反调的……)

2. 观看视频。

知道了不高兴的脾气,我们去视频中看看这个“不高兴”吧。边看边想:不高兴的口头禅是什么呢?他说了几次?(观看视频)

(学生:这个片段讲了没头脑的帽子丢了,被不高兴捡到了,不高兴不愿意把帽子还给他,还耍着他玩。不高兴的口头禅是“不高兴”,说了三次)

3. 学写“口头禅”。

你能用上“不高兴”这句口头禅,把这件事写清楚吗?出示写作要求:

把事情写清楚;口头禅“不高兴”反复出现了三次。

4. 交流写话内容,评价。

学生读自己写的片段“:没头脑”的帽子丢了,被“不高兴”捡到了“。不高兴”将帽子顶在棍子上面,边顶边喊“:谁的帽子丢了?谁的帽子丢了?”“没头脑”听见了,连忙追上去说“:我的帽子,我的帽子,快还给我!”这下,“不高兴”不高兴了,他嘴巴一撇,眉头一皱,说“:不高兴!”说完,继续顶帽子,“没头脑”赶紧追上去,“不高兴”故意把帽子放得很低,让“没头脑”去拿,正当“没头脑”要拿到时,他又故意把棍子竖起来,边竖边说“:不高兴!”“没头脑”急了,追着他要帽子,“不高兴”一边跑一边喊“:不高兴!”

(评价:他写了不高兴的口头禅“不高兴”,还把事情写清楚了)

(设计意图: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家描写“没头脑”的片段,感受口头禅的特点——反复出现、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借助口头禅写人有初步认识。同时,利用视频,于学生兴趣高昂处仿写,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迁移运用,习得方法。)

三、联系生活,再写“口头禅”

1. 联系生活,拓宽思路。

生活中,除了“没头脑和不高兴”,还有很多其他性格的人,比如慢性子、急性子等,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脾气性格的人?(学生:暴脾气、贪吃鬼、调皮蛋……)

2.发现这类人物的口头禅。

比如慢性子,他的口头禅可能是什么?那么急性子呢?

(学生:别急啊,慢慢来,没事的……快点、快点,来不及了……)

3.借助表格,再写“口头禅”。

生活中,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口头禅会不一样,你能借助口头禅来写写你所熟悉的这个人吗?你可以借助下面的表格,选择一种性格特点的人来写。

4.交流写话内容,猜猜性格。

大家都写好了,我们来玩个游戏,你给你写的这个人定个名字,不要出现他的这个性格特点,等会你读给大家听的时候,看看大家能不能借助口头禅猜到你写的这个人是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小明是我的同桌,有一天上课,我发现自己橡皮忘记带了,就拍拍他的手臂,说“:小明, 橡皮借我用一下。”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说“:我也没带。”我无奈,只好问后面的同学借了。作业写到一半,水笔写不出了,我又问他“:小明,水笔借我用一下,好不好?”小明说“:我也没带。”我指了指他打开着的文具盒说“:那不是你的水笔吗?你带了5支,就借我一支呗!”小明把文具盒“啪”地一下合上,说“:告诉你没带就是没带。”

(学生猜测:小明是个非常小气的人,因为问他借东西,他都说没带。口头禅“我也没带”写出了一个小气鬼的模样)

学生交流:一天,兰兰去理发店理发,刚走进理发店,她就对理发师傅说“:师傅,我赶时间,您快点行吗?”理发师手上正有一个顾客在理发,就微笑着说“:好嘞,马上就好了,好了就给你剪。”兰兰坐在一边的椅子上等,2分钟不到,兰兰就从凳子上起来, 走到理发师旁边说“: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好吗? 我赶时间,您快点行吗?”理发师回过头说“:快了快了,你看,就收尾这么一点点了,10分钟保证好!” 兰兰只好又坐下,1分钟后,兰兰又转到理发师身边说“:快好了吗?我赶时间,您快点行吗?”

(学生猜测:写的是急性子,“我赶时间,您快点行吗?”总是说这句话,好一个急性子!)

(设计意图:课堂是练习基地,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从《没头脑和不高兴》中走出来,将“借助口头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广袤的生活实际中,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在实际写作中有所启发,有所运用。)

四、回归文本,回味“口头禅”

1. 小结本课。

刚才我们借助口头禅写了这么多可爱的人物, 这种借助口头禅来写人的方法学会了吗?言为心声,抓住了口头禅,就抓住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希望这种写作方法对你写作文有所帮助。

2.推荐阅读。

刚才老师向大家介绍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来自一本书——《没头脑和不高兴》,作家任溶溶在这本书里刻画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人物,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把这本书买来看一看。

老鹰捉小鸡三年级作文 第16篇

上课了,老师让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为的是让我们回来写。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老鹰”和“鸡妈妈”站在一排,“老鹰”要捉住队伍最后面的“小鸡”,如果 “小鸡”实在逃不掉,就可以蹲下来,“老鹰”不能捉蹲下来的“小鸡”,但蹲下来的时间不能超过十秒,游戏时间为两分钟。

第一场游戏开始了,何芊瑶当“鸡妈妈”,林思怡当“老鹰”。“老鹰”像一个老谋深算的家伙,“老鹰”见“鸡妈妈”有一点放松了警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得意洋洋恶狠狠地朝“小鸡们”扑去。小鸡们吓得乱作一团,哇哇大叫,把三只“小鸡”甩在了后面,幸亏“鸡妈妈”及时赶来,否则这三只“小鸡”就被捉走了。可是,“老鹰”还是捉走了一只叫方昕涵的“小鸡”。

第二场游戏开始了,我和几个同学当“小鸡”,倪高乐当“老鹰”,詹泓当“鸡妈妈”。狡猾的“老鹰”围着鸡群团团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的目标,突然,“老鹰”猛的一扑,当要捉到“小鸡”的时候,一只“小鸡”推了“老鹰”一下,“老鹰”进攻失败。周旋了好久,总算捉到了一只“小鸡”。紧接着,后面两局,“老鹰”也取得了胜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回到了教室。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精选16篇)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 第1篇老鹰和蜜蜂三年级作文有一只老鹰和一只蜜蜂是好朋友,老鹰常常背着蜜蜂在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