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汇报范文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生产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植保技术作为加强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支撑,不仅能很好解决了粮食减产问题,而且也能处理环境污染,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推广应用。
关键词:绿色植保;农业生产;发展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许多人对农作物的基本标准也在提高。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更大的生产利润,提高粮食生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往往超标,这种附着大量药品、农药、化肥的农作物产品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极大,所以迫切需要加大玉米等农作物中附着物的污染处理,保护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形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一、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尽管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它仍然停留在表面概念和形式上。许多植物保护人员只是被临时雇用,对相关工作进行了简单的培训,而对关键技能却缺乏扎实的掌握,从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部门应在就业过程中重视对植保人员相关技术的调查,并在生产后期对植保人员进行概念和技术方面的定期培训,时刻监管好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杜绝滥用农药的情况发生。
二、绿色植保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推广应用
(一)从综合角度出发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如果必须使用化学农药,就应严格按照国家用药标准,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频率和剂量,优化和整合农药轮换,做到交替使用,准确使用和安全使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积极使用新型绿色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积极采取好农业控制措施。
例如积极培育抗病虫害品种的农作物,采取合理种植,轮作和垄作的种植措施,全面加强水肥管理,做好田地周转工作,同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并再次积极进行诱导技术,以用于控制田间病虫害。具体做法就是将黄色粘性昆虫或杀虫灯放置在农田中,在田间进行集中捕杀害虫。此外,引诱虫剂也可用于控制病虫害。最后,積极应用生物防治技术,让常见害虫的天敌被引入,进一步消灭田地大面积的病虫害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防治系统
在当前农业生产的核心领域里,对于植物保护服务技术的重视度逐渐提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首先要充分把握当地病虫害的突出特点,运用先进技术和多种手段对虫害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以提供更多的管理服务,为制定防治病虫害的具体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然后对其他相关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逐步分析和总结病虫害的具体发生地点和规律,让植被保护服务技术充分发挥好管理作用。
例如有关监测技术人员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及时向当地农户提供有关病虫害的监测数据,并合理引导农户科学应用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以便他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方法进行虫害处理。技术人员除了帮助农民要积累好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知识外,还要指导农民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才能更好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
(三)不断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力度
对于当前的农业生产领域,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绿色植保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植保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加大对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在此过程中,为了确保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有必要不断提高植物保护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
例如继续加大对当地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以促进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大力推广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一方面,要从各个角度组织开展有关宣传活动,使当地农民能充分了解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植被示范推广体系,积极建立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并建立专门的植被保护服务机构。为了让当地农民体验到正确的植被技术方法,借助最先进的3D 技术全方位展示常用的保护方法,不断拓宽农民对植被保护的信息知识,及时并准确地向人们传达绿色植保技术的重要性,拓宽大家的环保视野,认识到使用超标农药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标准除草剂。只有合理的使用好绿色植保技术,才能大大提高农副产品质量,保证了农产品开发的高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村农民的年收入,也保证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作物的绿色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专家和学者正在探索更有效的相关环保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促进中国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利翠.绿色植保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7,37(22):67.
[2] 张作鹏. 构建绿色环保体系加强植保技术推广 [J]. 农业与技术,2017,37(08):21.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第2篇
摘要:欧洲国家在对农业源污染治理过程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重视农业源污染的源头治理、农业环境补贴采取经济诱导方式、成员国积极承担治理责任。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存在缺失,应借鉴欧洲经验完善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
关键词: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欧洲模式
一、欧洲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启示
(一)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有以下特点:
1.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相衔接。欧盟在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肥料和农药合理施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行政监管之外,在经济上实行农业环境补贴,将对农业补贴与环保标准的贯彻情况挂钩,对减少肥料和植物保护剂的使用、实施或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耕作或者使用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其他生产技术都可以给予补贴 [1],并大幅度增加用于环保措施的资金。
2.严格的制度保障。农业环境补贴标准是以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的投入额度为参照系,农民为农业生态建设投入越多,其获得的补贴也就越多。农业生产经营者申请农业生态补贴项目时必须承诺预期成果和保证措施,若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则不能获得全额的农业补贴甚至不能获得农业补贴。欧盟2007—2013财政规划,进一步将补贴用于整个农村大环境的综合保护与治理。
欧盟制定的农业生态环境补贴政策为纲领性政策,其所有农村发展措施都不仅仅是一种指导原则,而是一些操作性非常强的具体措施,对于资金来源、支持条件、支持额度、违规的处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以合作方式引导农户实施环保行为。成员国在执行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时,尊重公众意愿。欧洲农业环境保护主要是以自愿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参与,财政补贴往往以合同方式落实。从20世纪90年代荷兰开始实施新的农村政策。在联盟政策框架内,区域联盟的国家,民间社会和市场各方开始寻求通过具体项目方式的处理农村问题 [2]。法国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于农业经营单位为减少和防止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氮化物、硝酸盐等污染物排放而采取的环保防范措施,给以一定的公共资助。(2)农业经营单位与政府签订为期五年的合同,农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合同规定的环境标准,政府给予相应补贴 [3]。
4.成员国积极承担责任。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框架内,成员国对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采取积极补贴政策。英国政府规定,农民负责对农场附近的树林、河沟的保护;养殖农场必须有环保计划书。农场遵守了这些措施,政府支付105英镑补贴费;农场在改变土地用途过程中,不施用氮肥,政府则每公顷补贴450~550英镑。在氮污染敏感地区,如果农户每公顷氮肥施用量小于150公斤,则补贴65英镑 [4]。
在德国从事生态农业每公顷土地每年可以得到450 马克的补助。德国农业部还提出了资助农村综合发展新思路。这一新思路的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把各种资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改进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场工作条件,以达到有效促进有关地区综合发展的目的 [5]。
(二)启示
1.在经济上鼓励农业清洁生产,重视农业源污染的源头治理。欧盟农业环境补贴鼓励基于环境利益,从源头预防农业污染,不是单纯的事后治理。
2.采取经济诱导方式,激发农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直接与生产利润预期相联系。自愿方式摒弃了强制命令的不足,能够激发农户发自内心地能动地参与农业环保,有利于农业源污染治理的持续性。
3.成员国对责任的积极承担是欧洲农业环境保护制度保障。
二、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缺失
目前中国农业源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存在严重缺失:
(一)农业环境技术推广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农民缺乏当地农技推广系统的技术指导。据农业源污染控制课题组进行的农村调查发现,在最近的二十年间,只有不到15%的家庭接受过施肥培训,有的地方多达40%的家庭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庄里有任何推广活动。很多农民对农药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有所了解,但不知道化肥也会造成严重污染 [6]。
农民对清洁农业的认知受教育程度、习惯以及对农业产出追求的限制,对农民进行农业环境技术培训是政府的公益性职能。然而,财政支持农业环境技术推广受到限制,表现为人员经费、推广经费无保障。其原因,一是公益性环境技术推广范围模糊,法律没有界定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服务职能范围。二是保障制度软化。法律只是原则上规定了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财政责任,但缺乏具体的保障制度。
(二)财政政策设计缺乏农业源污染源头治理的考量
中国目前农业源污染的治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推进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二是控制农村废弃物的污染;三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前两项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中国正通过实施农村沼气项目,推进农作物秸秆等污染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对从源头上采用清洁农业生产,预防和减少农业源污染却缺乏足够的财政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财政支农补贴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导向性不强,对于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对土地资源节约、保护、节水灌溉等生态方面的建设没有针对性的补贴;农民采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等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生产措施,农民对生态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选择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农业清洁生产缺乏税收优惠。
环境是财富潜在来源,减少化学物质、农作物轮种等,使农民真正受益,必须清楚农民获利目标与社会环境质量目标是冲突的,为了发展农业,政策必须致力于提供财政上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财政手段缺乏使农民环保意识内化的机制
一方面,农业清洁生产的环境技术标准不健全,缺乏认证、评价农业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过分依靠监管和处罚等行政措施,而缺乏合同和指导等积极措施。农业清洁生产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成本,无直接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较长的实现周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农民选择低碳技术的欲望。由于农民自愿为前提的农业环境补贴政策的缺位,农民对生态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选择得不到良性激励。
三、完善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重视农业源污染治理中的财政作用
与欧洲相比,中国农业源污染治理更加艰难。困难来自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管理等诸多层面的不合理性。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化模式,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和农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欧洲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失时机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农业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保护措施,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应加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视农业源污染治理中的财政作用,将农业补贴建立在环境保护理念之上。
(二)改革补贴方式
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存在两种选择,一是通过征税、收费等惩罚手段抑制农民的非生态行为,二是通过补贴、减税、减费等财政手段奖励环境保护行为。积极以财政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可以培育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意识。由于农业环境补贴的额度与其环境保护投入相关,在利益驱动下农民可以自觉地把环保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中,做到环保生产和清洁经营。这种积极引导方式是农业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
借鉴欧盟的经验,对于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合理减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农户给予补贴。补贴应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可以包括亏损补贴和奖励补贴。同时坚持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最低环境技术标准的实施采用强制方式,对高于最低环境标准的农业清洁生产采取自愿原则。
(三)扩大财政资金来源渠道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农业清洁生产的财政扶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资金来源。
1.设立鼓励农业清洁生产的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的财政投入。同时建立严格的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立法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的范围,建立资金使用问责制度。
2.城市反哺农村。长期以来,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和城市,与此相比,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财政支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稳定。建立资金向农村流动的机制,在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资金以外的资金投入少制约着农村环境保护的实现。中国目前立法中,由于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投入补偿等财政措施的缺位,其他参与者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的动力不能被有效调动。应尽快完善保障和鼓励私人投资者利益的法律规定,立法规定税收减免,风险损失补偿,贷款贴息等财政工具的适用。
参考文献:
[1]余瑞先.欧盟的农业环保措施[J].世界农业,2000,(11).
[2]Chapter 9 Dutch Rural Policies at a Turning Point Froukje Boonstra [G]// B.Arts and P.Leroy (eds.).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Springer,2006:183-201.
[3]周淑景.法国农业公共支持的变化趋向及其启示 [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
[4]英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及启示[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4,(11).
[5]高晴.德国的农村发展政策[J].国土资源情报,2007,(10) .
[6]朱兆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工作报告[EB/OL].http://www.cciced.net/procedings /200908/.htm.[责任编辑 吴高君]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第3篇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推进资金统筹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财预〔2015〕23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公共预算安排用于促进农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效能等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共同管理,按照“政策目标明确、分配办法科学、支出方向协调、绩效结果导向”的原则分配、使用和管理。
财政部负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编制,会同农业部分配及下达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绩效管理。
农业部负责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指导、推动和监督开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作,会同财政部下达年度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做好资金测算、任务完成情况监督,绩效目标制定、绩效监控和评价等工作。
第二章 资金支出范围
第四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直接发放给农民,下同)、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畜牧水产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下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支出方向,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其他重点工作。
第五条 耕地地力保护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保护耕地地力。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予补贴。
第六条 适度规模经营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运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
第七条 农机购置补贴支出主要用于支持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以及开展报废更新、新产品试点等方面。
第八条 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
第九条 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支持高产创建、良种良法、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旱作农业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方面。
第十条 畜牧水产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优质高效苜蓿示范基地建设、畜牧水产标准化养殖及畜牧良种推广等方面。
第十一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品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
第十二条 农民专业合作社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
第十三条 农业结构调整支出主要用于支持粮改豆、粮改饲、耕地休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
第十四條 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地下水超采重点地区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方面。
第十五条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支出主要用于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
第十六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兴建楼堂馆所、弥补预算支出缺口等与农业生产发展无关的支出。
第十七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八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可以采取直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资产折股量化、担保补助、设立基金等支持方式。具体由省级财政部门商农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十九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和工作成效等。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分为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两类,不同支出方向的工作任务(任务清单)根据任务特点、政策目标等选择相应的具体因素和权重进行测算分配资金。工作成效主要以绩效目标评价结果为依据。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资金及相关试点项目资金可根据需要采取定额分配方式。
第二十条 农业部于每年5月15日前,提出当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支出方向的各省分配建议,函报财政部。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90日内,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和农业部分配建议函等,审核下达当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抄送农业部和各地专员办。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结果在预算下达文件印发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资金,按规定通过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达拨付。
第四章 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除用于约束性任务的资金不允许统筹以外,各省可对其他资金在本专项的支出方向范围内统筹使用,并应当全面落实预算信息公开的要求。
第二十四条 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转结余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农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和财政部、农业部下发的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和绩效目标,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省年度资金使用方案,于8月31日前以正式文件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二十六条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核实资金支持对象的资格、条件,督促检查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完成情况,为财政部门按规定标准分配、审核拨付资金提供依据。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地专员办根据财政部、农业部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任务清单)和区域绩效目标,加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预算执行监管,根据财政部计划安排开展监督检查,形成监管报告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八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行绩效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作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农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资金分配、审核等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个人(或项目)分配资金或者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标准分配或使用资金等,以及存在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资金使用单位和个人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挤占挪用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及存在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按照《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中用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部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农业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报送财政部和农业部,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各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员办是指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財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农业主管部门是指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等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5〕11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05〕18号)、《财政部关于印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160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奶牛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164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农〔2007〕18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办〔2012〕3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3〕1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3〕156号)、《财政部 科技部农业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4〕31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74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修订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238号)同时废止。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第4篇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塑造新型农民,加快建设新农村”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省、州、县文件精神,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出发展我乡的现代农业规划,做好“一村一品”布置好我乡今年农业产业目标任务。
二、 工作目标
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今年预计种植杂交水稻3100亩,同比去年增加200亩,杂交玉米7100亩,同比增150亩。拟办示范点两个,书记、乡长各负责一个,(其中,杂交水稻100亩示范点一个,杂交玉米100亩示范点一个。)。烤烟生产计划种植2050亩,拟办100亩烤烟示范点一个,核桃种植预计增加到900亩,其他类作物400亩,蔬菜300亩,绿壳蛋鸡养殖15000羽,继续扩大养羊规模。
三、 工作重点及措施:
1、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突破口。积
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措施,落实办法,确保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
种补贴等惠农资金到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
产、测土配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增收增效用技术。依靠政策
和科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做好防
灾减灾工作,落实各项备耕措施,保证种子、化肥等农作物生产资料
供
2、 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我乡五个村按照一村一
品的工作思路进行科学规划,打造我乡的一些特色产品,通过示范引
导,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在格丁村以种粮带动养殖,主要以养猪为主;板丛村以种粮带动养殖绿壳蛋鸡;中坝村以发展养羊和林下养鸡;翁拉村以养羊兼种核桃;茅山村以优质烤烟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布局来推动农业发展。
3、 抓好科技培训,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加快农
村技术人才培养,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内容,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需要,今年计划在两杂品种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优质烤烟的生产,养羊,养鸡,养猪等技术培训上下功夫。
4、 提供服务:一是乡政府专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日渐增大,电力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0kV配网供电是城市供电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其可靠性的分析,不断完善改进管理措施,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就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
前言:我国的电力事业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用电需求的增长,也对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0kV配网供电作为城市供电系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一旦在配网输电中出现问题,就会使电站电压不稳,需要提高其可靠性,制定更有效的管理措施,营造出良好的供电环境。
1 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分析
1.1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相关概述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主要是指对用电客户的供给电能和分配电能的可靠性,以及配网自身输送电的可靠性[1]。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加大了对电的需求,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认识,积极寻求更好的管理措施。
1.2 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外力破坏是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增长,原有的10kV配网已经不能符合现今用电可靠性的要求。例如在一些规划网并不完善的地区,由于用户急需用电,使接线变得更具临时性。而一些与交通重要路线相邻的新建筑,由于供电量大,也使线路运行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在电网运行中,电气设备需要承受多种不同的过电压,一旦受环境影响,在施工前期出现爬距不足的情况,就会对电网的安全产生影响。因此,10kV配网的过电压也是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闪络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具有影响作用。由于设备边缘所承受的工作电压强度较高,因此,当设备表面污渍达到一定的含盐量,并处于相对潮湿的环境时,就会产生闪络。并且污渍能够使绝缘冲击性大大降低,一旦受到雷电或是内部电压的冲击,就会造成闪络。
现阶段的线路维护队伍,具有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技术水平低,巡视意识缺乏的特点,使巡视力度严重不足,线路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极易引发出更大的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分工制度,大大降低了事故处理速度,责任的不明确使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频频发生。配电线路的巡视维护水平较低,也成为了影响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供电可靠性指标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可以分为参考指标和主要指标两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经性指标的合理制定。其考核主要是依据用户供电的可靠率,即某一时间段内,用户供电可靠性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例如停电总时间、供电可靠性时间等。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提高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减少用户停电时间,并加强对配网的升级技术改造。例如,配电网运行方式、电力系统设备容量、变电站中接线和电网结构可靠性等[2]。
2 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措施
2.1 加强生产管理
优秀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保障供电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加强供电企业的生产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收集整理水平,通过建立网络接线图、配网设备台账等对基础资料进行不断完善,以保障供电可靠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的进行故障预测,并提前进行电路故障处理计划,以便出现故障时,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要求明确各部门人员职责,切实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上。对停电记录进行仔细核对,严格控制停电次数,要求各单位在记录停电情况时,要更加细致、严谨,不断提升单位的责任意识,减少停电次数和时间。
在进行供电可靠性管理过程中,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电力企业制定部门要制定每一年度和季度的目标值,保证生产部门能够明确目标,并根据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具体目标计划。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整体管理意识,以便顺利完成可靠性指标。
提高企业整体人员素质是增加配网科学含量的重要举措,工作人员需要充分意识到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对电网设计、检修、运行等工作的熟练程度,并了解自动化的维护和运行配电网的工作情况。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安排专业知识教育和实践技术讲解,实行考核制度,科学的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及时反馈考核结果,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根据不同时段负荷特点,开展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负荷预测工作,预留备用容量,避免自动拉闸限电[3]。备品备件的不足会造成突发事件中抢修时间的延长,并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工作进度,因此,还需要加强对备品备件的管理,避免出现备品备件不足的情况。
2.2 加强施工计划管理
停电维修与保证供电可靠性是相对矛盾的两个事件,而在日常运行中,10kV配网经常会出现故障,因此需要加强对施工计划的管理,以保证供电可靠性。首先要明确临时抢修的停电范围,以保证因临时施工而造成的大范围停电能够及时得到控制。对配网线路的结构进行分析,避免出现重复停电的情况,尽可能的缩小停电范围,减少停电对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加强对临时停电抢修工作的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抢修时能够有效控制停电时间,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抢修效率,根据配网运行情况,合理安排停电时间和送电时间,在抢修完成后,及时上报配网情况,并等待线路送电,确保送电正常后,在进行下一个配网线路的维修。
2.3 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供电可靠性。要加强对配电操作的管理,合理安排停电操作顺序,改变陈旧的操作方法,尽可能的减少停电时间,加强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加强停送电管理,在进行检修工作时,要求工作人员提前到达现场,并做好准备工作,及时对停电设备进行检修,并在检修后,尽快恢复送电。加强工作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单位停电时,能够科学的落实管理措施,控制停电时间,将检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维护抢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尽量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在进行检修时,需要对停电范围进行科学的控制,以免对其他线路的运行产生影响,对故障进行综合处理,避免重复停电。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完善,将老化线路和通道彻底维修改造,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新线路的设计,为了减少检修时放电时间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可以在线路连接处设置认为耐张杆。
提高科学技术是提升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措施。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成果。例如全联数字网的供电可靠性较高、在10kV配网断路器装置中加装防污罩解决闪络问题、用瓷横担替换针式绝缘子以提高抗雷击能力等。
结论:时代的不断发展对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电力企业加强对供电可靠性的分析,加强生产管理、施工计划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研究更具有效性的管理措施,保证10kV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推动电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燕亮.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及升级技术改造设想[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33):166-167.
[2] 杨广.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分析与管理措施及升级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5(15):143-144.
[3] 陈晓东.强化管理提高10kV配网供电可靠性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1(11):140-141.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第6篇
摘要: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情况,分析其在智慧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从服务意识、体系构建、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完善气象服务体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气象信息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体系;智慧农业;精准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较高要求,使得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利用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助推现代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立足农业生产实际,论述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和完善策略,以期发挥气象信息服务应有的作用。
1 气象信息服务及其发展
气象是指大气中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的总称,包括风、云、雨、雪、光照等,其与气候、天气等在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传统的气象信息服务操作单一,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满足日常生活对天气情况了解的需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中明确提出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为我国气象事业指明了方向。当前,气象信息服务以多媒体网络为平台,借助现代气象监测技术自动收集、分析和整理气象数据,然后通过手机、平板、网站、新闻、广播等渠道告知农民,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规避气象灾害的作用更强。
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有效规避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基于B/S结构构建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农民收到气象信息后,对灾害性质有大致了解,并根据气象提示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2.1 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指导农事活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基于B/S结构的气象信息服务站,为广大农户提供形象具体的气象信息,有助于农民抵御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可以说,智慧农业成为继工业农业、科技农业后又一发展新趋势,通过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来指导农事活动。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在实现耕地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卫星技术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帮助广大农民掌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预估生产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以便能够灵活调整用肥用药方案,提高水肥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降本增效。
在经济作物生产中,依托传感器、水肥系统等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并结合气象阈值所提供的灌溉依据,在降雨时直接执行延时灌溉指令。在此过程中,降雨量、延时灌溉时限、避免低温对农作物影响等信息,与气象、土壤等数据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实现数据互通共享,使气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
2.2 利用实验监测站提供精准气象数据
通过气象实验监测站监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并以此作为确定农作物全育期和各个生育关键期的依据。同时,气象站实时监控风向、风速、温度、光照、降水量、土壤水分、测土施肥等气象要素,为农业生产提供详实全面的数据。
依托气象APP实现实时服务与预警功能,及時向农民提供气象预警和灾害评估信息,并根据灾害发生概率提供科学的预防意见,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尽可能将经济损失降至最低。另外,通过APP直接向农户发送农业技术等信息,并根据气象分析结果提供精准服务,有利于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站引进各种先进的系统和技术,使气象信息服务更加精准,与当地地理信息的融合更加深入,可为广大农户提供个性化、可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
3 依托气象信息服务保障农业生产的应对之策
3.1 强化服务意识
在面向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责任意识和坚持气象发展方向,严格执行“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站台”的建设要求,做到实时监测和准确预报。同时,加强服务主观能动性,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敏锐度,想政府之所想,急社会之所急,念百姓之所念,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推动气象信息服务立体化、多元化发展。不断完善气象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建立涵盖多元主体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并改善服务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切实满足广大农户对气象信息的需求。
3.2 构建综合性信息体系
为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作用与价值,还应构建完善的综合性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各部门的交流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服务机制。此外,气象部门还应加快气象预警发布平台和实时监控平台的建设,并通过奖励机制提高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与评估,增强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中的防灾减灾抗灾水平。
3.3 提高信息服务精准度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科学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其转化成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助推农业生产有序开展,提高气象信息的服务效能和精准度。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良好的应用体系,及时向农户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气象要素。同时,完善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气象信息发布流程,有序开展农业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3.4 加強人才队伍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与气象信息之间关系密切,亟需一批具有丰富气象知识和扎实气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出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通过高薪引进优秀的气象技术人才,推动气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同时,气象局还应依托政府部门与高校合作,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共同培养现代气象人才,为气象队伍储备人才。
4 结语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这使得农业生产与气象服务的联系愈加紧密。发生气象灾害时,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补救,能够减少农业损失。近年来,气象信息服务的精准性明显提升,在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恶劣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发挥气象信息服务的价值,使其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书奇,张亚光,张鹤,等.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化农业,2020(4):10-11.
[2] 赵继锋.浅谈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127-128.
[3] 乌日罕.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6):154-155.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 Haiyan, YI Hang, ZHANG Li
(Chao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Chaoyang Liaoning 122000, China)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precision
农业生产汇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