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精选11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1篇
《古诗两首-春晓》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猜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最聪明!(生端正坐好)
师:每个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生踊跃发言,却无人猜得对答案。
师:好吧,猜了那么半天,看来呀,还是要老师来公布答案,每个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呢?看看老师的动作(师做睁眼的动作)生:(齐声)睁眼
(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与快乐)
师:那么你们每天早上起床一睁开眼会看到什么呢? 生抢答 ……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这么多的好东西,可是在唐代有个叫孟浩然的诗人,他一起床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和你们可不一样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配乐朗读)
(此时,生不自觉地给老师以掌声,而且迫不及待地也想去读诗了。)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掌声,我真开心呀!现在我看到你们的表情,知道你们一定很想读这首诗了,去读读吧!(生迫不及待地翻书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把这首诗读好了,现在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些好朋友,好吗?(检查生字)
师:好朋友都认识了,诗也一定读好了,对吗?
此时一生说到:老师你上节课说要我们小组比赛读的,这次我们就来小组比赛吧!师:(微笑地)好吧,既然老师答应你们的事情,那就一定要做到,对吗?那我们现在就来小组比赛读吧!(小组比赛读,师生共评)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诗读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生读,师巡视。)
师:好了,谁来告诉我呢?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啦?
(生翻译句子,其间第一行对他们来说比较难,但还是有同学能够大概说出意思,老师只是稍加点拨而已。)
师:(配乐朗读,生闭眼想象)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日子里,当诗人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听!还能听到小鸟的鸣叫声呢,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多清脆、多
第 1 页 好听呀!他推开窗子,放眼望去,多美呀,好多花,黄的、红的、紫的、淡蓝的,五颜六色,争相开放,真美呀。可是经过昨夜一晚的风吹雨打,都不知道落了多少花呢!今后我们可要好好爱护它呢!好了,同学们,你们可以睁开眼了,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生练习说话)
师:那你能把这么美的画面读出来吗?(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均配乐)师:你们能背吗?
(生自己试背、指名背、齐背,均配乐)师教授生字 ……
第 2 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2篇
师生谈话:
师:是到老师从哪里来吗?宁夏。
(播放录像)师介绍:这是一百零八塔、西部影城。沙湖。这就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迷人塞北风光,欢迎同学们去游玩。
生: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徐州,我们这里有云龙湖、云龙山,有丰富的汉文化,在龟山汉墓、汉王陵等,欢迎在座的老师听完课一定去玩一玩。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二,认识了一些生字宝宝,他们又要和我们见面了,看,他们来了,自己认认,还认识吗?
(出示:架、鼻、骆 驼、碧、影、廊)如果都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会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指名读。并组词。
师:大家看,这幅桂林山水图就是生字宝宝带给我们的惊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识字二。(板书“识字二”一起读)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究竟美在哪里了。听清楚,读第一行、第三行词串,看看借助图你们能理解哪些词语。(生自主读书)
生:我理解了笔架、碧水。
师:谁能把第一行、第三行词串连起来读。指名读、齐读。(播放画面)
师:美吗?(美)这么美的景,能不能读得更美?(能)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出示“请你填一填”:桂林的山真奇啊,有的像(),有的像(),还的像()。你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可以用上你的资料,也展开你的想象。生:有的像馒头,有的像猫耳,有的像羊角,真是多姿多彩啊!生: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真是多姿多彩啊!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三行,一起想像一下。(生齐读)
师:我们继续前行,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录像)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对歌。
师:对歌就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读读第二行,有不懂的词语吗? 生:老师,请问“壮乡”是什么意思。师:真有礼貌,谁来帮帮他。生:“榕树”是什么意思?
第 1 页 师:壮乡就是壮族。(出示榕树图片)这就是榕树。(生齐读第二行)
师:再读读第四行,看看江面上都有什么? 生:“鸬鹚”是什么? 生:这是一种用来捕鱼的水鸟。
师: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出示图)指指哪里是“竹筏”、“鸬鹚”。指的对吗? 生:对。
师:这么美的景色,就像一幅长卷。更是一个(画廊)连读两遍。能给老师一次机会吗? 请你们闭上眼睛,听听。
(师读,生鼓掌)你们的掌声让老师更加自信,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好? 生:有感情。生:很美。生:很流利。生:很流畅。
师: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学学,不好的地方,改改,一会儿来比比。(生自主练读)
师:(指名读。)认真听,他读得怎么样?(生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给你鼓掌。
(再指名读)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男生先读,女生再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师:我们来轻松一下,快速摆好你面前的词卡。师出示图,学生找词语。找准了,读两遍。
(依次出示:骆驼、象鼻、竹筏、鸬鹚)
师:想让学生们还当一次小导游,你可以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先同桌说说。(生合作练说)
师:老师带来了导游证。
生:欢迎大家来到桂林,这里真是名不虚传。有的山的像五根手指头,叫五指山,有的像大象的鼻子,叫象鼻山。坐上竹筏,你可看到漓江的水,清澈见底。生:这里的壮乡等着你,这里的锦绣等着你,这里的碧水也等着你。
生:欢迎你来到桂林。这里的山有的像象鼻,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笔架。欢迎你来玩。生:欢迎你来到桂林,你可以看壮乡、乘竹筏、看鸬鹚、听对歌,不来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一定要来啊!
师:看,下面听课的老师都为你鼓掌了。说得好,我们还要写得好。
第 2 页 师:(师范写“架、廊”)如果你觉得老师写得不好,可以对照书写。听老师的口令,看谁听最认真。头正、肩平、身正、足安)描一个写一个。(生写字,师巡回指导。)(出示学生作品,生点评)
师:我们班学生书写真的很不错,是老师学习的榜样。看一下作业。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3篇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屐齿(jī jǐ)柴扉(fěi fēi)住宿(sù xiù)...无处寻(xún xín)一径(jìnɡ jìn)深 ..
二、给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可怜,让人同情。②爱惜。
2.儿童急走追黄蝶。().①奔跑。②很着急地走开。
三、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
①应该爱惜留在这翠绿苔藓上的胶印。②应该爱惜这翠绿的苔藓,不要踩坏了它。2.树头花落未成阴。()
①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的新叶不多,不够茂盛。
②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了很多新叶,形成了一大片树阴。
四、填空。
1.《游园不值》是 代诗人 的作品。题目的“值”是 的意思。诗人游园未遇到主人,本是扫兴之事,却笔锋一转,吟出了千古名句“,”,似乎让我们叶看到了园内一定是 的美景。
2.《宿新市徐公店》是 代诗人 写的。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描写了篱笆、、、、、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喜爱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参考答案:
一、jī fēi sù xún jìnɡ
二、②①
三、②②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4篇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会写“乃、随、潜”等7个生字。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杜甫)
简介: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二.自学。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3.指名朗读,正音。三.导学。
1.师范读,生齐读两遍。
2.师:同学们已经读了《春雨》这首诗,觉得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一场雨?
生:描写的是一场好雨。
师:什么样的雨才是好雨呢?
师:庄稼正需要雨水的时候下的雨就是好雨。
生:不耽误人们做事、生活的雨,比如夜里下的雨是好雨。
生:能浇灌花草树木的雨是好雨。
3.师:《春雨》这首诗中的“好雨”有这些特点吗?从哪儿能看出来?
生:这场雨是夜晚下的,不妨碍人们工作、休息。我们是从“随风潜入夜”看出来的。
生:这场雨正是庄稼需要的时候下的,吓得很及时,我是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生”看出来的。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诗的意思。“知”:知道。“时节”:时令,季节。
“当”:正当,就在。“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4.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这场雨能浇灌花木,我是从“润目细无声”中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场雨好在不是太大呢?
生:“细无声”(师点头赞许)
生:“潜入夜”
师:潜入夜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潜入夜”是在夜里悄悄地来了。这样的雨不会太大。
师:“潜”:暗中。“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四.练习。
1.出示:乃 随 潜 润 细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重点指导:“乃”是鼻音,“随”是平舌音,“潜”是第二声。(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时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懂得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3.揭题 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a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二.自学。
1.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2.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三.导学
1.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2.齐读这两句诗。
3.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5.齐读这两句诗。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盱眙县第一小学
语文二(下)
《1 古诗两首》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四.练习
1.指导生字,出示:晓 眠(1)读准字音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口头组词。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在田字格中描写生字。
(5)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2.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五.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春雨》 《春晓》
喜爱春天 爱春惜春
教后记:
这一课的内容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雨》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而《春晓》则侧重对春天易逝的惋惜之情。在备课的时候,我感受到无论是生字还是重点词的意思,第一首诗都比第二首难度大一些。因此将两首诗分两个课时分开教学,并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及时反馈。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2.“乃”“随”的笔顺要掌握。教学重难点:掌握“乃”“随”的笔顺。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二首
二、自读古诗
1、解题:《春雨》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2、自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nai
sui
run
乃
随
润
2、指名读:注意润的音。
3、自学生字的开,借助笔顺记住“乃”“随”的笔顺
4、在书上描红。
四、品读古诗:
1、指名朗读。
2、看图细读。
(1)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2)图文对照自悟朗读。(3)指名朗读试说诗意
3、理解生字的意思:
当:正当,就在乃:就
潜:暗中,悄悄地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2)指名试说诗意。(3)师:“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4)诗人为什么说它是“好雨”呢?(来得及时)(5)齐读第一句诗。
(6)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7)指名试说诗意。
师:春雨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8)齐读这两名诗。
三、指导朗读。
1、指出重点的词语:“好”、“知”、“当乃”、“潜、细、无”
2、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试背古诗。
四、写字:
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三个生字。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 板书:春晓
解题:晓:早晨
春晓:春天的早晨 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
春眠
不觉晓
啼
3、检查自学情况。
4、师范写“晓”学生在书上描红。
四、细读古诗:
1、看图读古诗,试说古诗的意思。
2、理解单字的意思: 眠:睡觉。
不觉晓:晓指天亮。不知还、不觉天就亮了。间:听到。
闻啼鸟:闻鸟啼,听到鸟的叫。
3、理解诗意:
(1)指名读第一句。
(2)讨论:联系单字的意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师: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4)齐读一、二两行诗。(5)指名读三、四两行。(6)这两句写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师: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7)齐读这两句诗。
4、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四、指导朗读:
1、指导朗读节奏、韵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6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了解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介绍作者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4.学习这首诗(1)出示整首诗(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拓展:你还了解李白的哪些诗句,能给大家背背吗?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遥看 瀑布 挂 前川。飞流 直下 三千 尺,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绝句是我国古代诗体的一种,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这首诗都是七绝。绝句是诗体的名称,并不是诗歌的题目。诗人兴之所至,来不及细想题目,就以“绝句”为题了。)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有“诗圣”之美称。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与愉悦的心情。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诗人闲坐草堂,借窗观景,赏景作诗时的心情是喜悦舒畅的,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所以,其笔下之景是明快的、优美的。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 黄鹂 鸣 翠柳,一行 白鹭 上 青天。近景
窗含 西岭 千秋 雪,舒畅愉快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7篇
《池上》
教材分析:
《池上》是四年级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小娃撑着小艇,偷偷采了白莲。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踪迹,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乘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4、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现在已是初夏时节,荷塘里的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5、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
1、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交流:
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三)小结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熟读成诵。
三、拓展延伸
1、《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2、背诵课文。
3、默写《池上》。
4、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材分析:
《小儿垂钓》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一二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他随便坐在长满青苔的草丛中,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虽然衣着不整,头发蓬乱,但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有趣,很可爱!三四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由于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意思是:你再等等吧,等鱼钓到了再告诉你!整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2、你会提什么问题?梳理问题。
预设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自探提示:
1、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交流: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一)、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二)、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7、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8、指导背诵。
(三)、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三、拓展运用
1、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钩()准()摇()
3、背诵《小儿垂钓》 板书设计:
小儿垂钓
专心致志
样子
蓬头稚子学垂纶,姿势
侧坐莓苔草映身。
神态
路人借问遥招手,表现
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8篇
春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晓、眠、啼”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徉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教师出示生词卡片,检查字词读音。3.指名朗读,正音。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眠:睡眠、睡觉。
闻:听到。啼:叫。
四、练习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读诗的语气和停顿。2.指名朗读,读后评议。3.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4.同桌互背古诗。5.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小结: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2.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少:第一笔是竖,不是竖弯钩。
夜:第四笔是竖,不是坚提。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
草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认识4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 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识字: 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
(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指导读句:离离/ 原上/草,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识字:吹 又(注意“吹”翘舌音)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含要认识的字)。2.用“春风”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朗读、背诵课文。
2.说说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不作过高要求,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皆可,说通就行。)
3.认读生字。用“原、岁、吹、火”口头组词。
二、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三、抄写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指导:这首诗不完整,有的句子没写完整,有的整行没写,你能把没写出来的字填上吗?
2.各自在书上填写,尽是不看课文与生字。3.指名(多人)读一读,了解默写的情况。4.集体背诵古诗。
五、补充阅读
白居易的《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9篇
案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主要板书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 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10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11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桑兰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生动描写,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2、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师选择板书。
二、初读指导、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通过猜字,记忆生字。
3、检查
(1)出示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a、重点理解:
失声痛哭:控制不住而大哭起来。
剧痛:剧烈的疼痛。
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大汗淋漓:汗水向下滴。
b、学生提,并当场解答。
4、生再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5、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所承受的“一切”指什么?用笔画出有关句子。并指名回答。
6、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桑兰坚强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小结
桑兰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天大的不幸”,为什么还能微笑呢?她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指导写字
、出示字,并齐读。
2、指导,注意:
选:注意笔顺。摔:注意右上的左右两边。
套:注意中间有三横。疗:最后一笔为“竖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2、过渡:17岁的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有什么样的精神呢?
二、精读课文2—3自然段
投影出示:
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齐读。
2、桑兰的美好人生是什么?自由轻读第2、3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画出最能体现桑兰人生美好的词,有感情地读。
4、“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这句话什么意思?这对于桑兰来说意味着什么?
5、指导朗读。
三、精读4—7自然段、桑兰是怎样面对这天大的不幸的呢?
自由轻声读第4—7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指名读最后一段。
2、再读4—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桑兰这个坚强的小姑娘,她用无比的勇气承受着一切,她以一贯的微笑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出示:队员们看到桑兰的伤势后都忍不住失声痛哭,而桑兰却表现的怎样?
指导用坚强的语气朗读,品味。
(2)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是什么意思?用“康复”造句。当医生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的时候,桑兰总是怎样做?
指导朗读。
(3)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桑兰可以自己刷牙,自己穿衣,自己吃饭了。但有谁知道,在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背后,桑兰是怎样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
你觉得怎样读才感人呢?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的桑兰大姐姐,她为所有的瘫痪者做出了榜样,也为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做出了表率。
2、课后,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默读全文,完成填空。
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然而她用的毅力,的精神,承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二、仿照第4自然段,想象作文。
、出示第4自然段,分析
(1)默读,看看每一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讨论交流。
2、出示第5自然段,想象仿写。
(1)指导朗读。]
(2)请你在桑兰的刷牙、穿衣、吃饭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3、生想象作文,师巡视指导。
4、生交流、反馈。
三、作业
、造句。
(1)康复——
(2)意外——
2、在下面句子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1)桑兰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轻轻哼着乐曲。
(2)前来探望的队友们失声痛哭,桑兰没掉一滴眼泪。
(3)桑兰是个坚强的小姑娘,她能微笑着承受一切。
板书: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人生
↓
天大不幸坚强
↓
微笑着承受
5、《雪儿》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理解“我”对雪儿的感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和可爱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趣
、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过渡:“我”和雪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指导
、自学课文
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不会的字可查字典解决;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有不理解的词句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3)初步懂得写的是什么事。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理解词语
明媚:(春光)鲜明可爱。
信使:奉派传达消息或担任使命的人。
快慰:痛快而心里感到安慰。
(3)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剩”“鸽”“捡”“盼”“线”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以及“哀”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讲了什么。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一读
2、自由读一读,想一想,我为什么一个人在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3、指导读“冬天过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
五、学习生字
、自由读一读
2、用你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交流
六、作业、继续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比一比,组词。
划hu()便bin()转zhun()传chun()
hu()pin()zhun()zhun()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读词语
2、过度,导入
二、精读第2、3段
、出示投影,问:
这是一只怎样的鸽子?学生说。
文中的“我”和“爸爸”是怎样对待它的呢?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课文中用——画出做的,用波浪线画出想的句子。
交流
2、出示: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蓝天上那飘篇悠油的白云„„
此时,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第2段,读出作者的怜爱之情。
4、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交流“于是,我更盼望着雪儿的伤快点儿好起来。”
我为什么更盼望呢?
指名读文中的句子。
区别“飞越”和“逾越”,“传递”和“传送”。
用波浪线画出并理解表示信鸽品格的词。
5、指导朗读
6、小结并过渡
“于是”可换成什么词?渴望雪儿好起来干什么?作者见到雪儿展翅飞翔是,心情会怎样?
三、精读第4——6段
、导读
自由读第三部分,看看哪些动作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边读边圈出有关词语。
2、讲读
(1)比较: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有一天,雪儿展开翅膀飞起来。
通过朗读,比较两句语气上的差异。
(2)“啊”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还有哪个词也可以表现这种心情?是什么使“我”如此惊喜?
“弧线”指什么?“划”又指什么?在句中加上一个比喻词。
这样的景象美不美?作者会怎样欢呼?你能想象当时的景象吗?
(3)“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你听懂它在叫什么吗?
“我”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动作表现?
(4)雪儿渐渐地从“我”的视线中消失了,“我”此时变得——(),高兴的是什么?得到的安慰又是什么?
3、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指名看板书,口述全文。
2、讨论:“我”的腿伤好起来后,会做些什么令父母惊喜一番呢?
3、教师小结。
五、作业
、写近义词
本领()似乎()快慰()
向往()忠实()于是()
2、背诵课文。
板书:
雪儿
洗澡
盼望←敷药
取名
渴望←飞越万水千山
传递信息
快慰←欢呼望着喃喃说道轻轻捧起
6、《花瓣飘香》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不知所措惶恐懂事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小屋清晨惶恐红艳艳阳台花丛懂事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舍不得。
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
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
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
⑷比较句子:
“摘花瓣做什么呀?”“摘花瓣做什么?”
6、读了对话说说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板书:让妈妈高兴)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的一颗金子一样的孩子吗?(懂事的好孩子)
8、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⑴齐读第11自然段。
⑵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
“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
(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
(板书:不解买花送花)
⑶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讨论:与小女孩比一比,你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
2、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
四、作业
、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
习作二《我的好友武建设》
教学要求:通过习作将自己熟悉的人或者想象中的人的特点表现出来。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开课,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同学肖像。(找个有鲜明特点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画的是谁?
师:你们看,老师画的像吗?哪些地方画的最像?
师及时小结:老师画的像是因为抓住了这个同学的主要特征。
一、范文引路,掌握要领
、小朋友,你们看这副图,图上的小朋友可爱吗?
2、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长什么样?
3、赵建设小朋友不仅把自己的好朋友画的很生动,而且抓住了好友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得很生动,小朋友来读一读。
4、我们来看看,赵建设是抓住是什么来写的?
外貌
兴趣
爱好
5、图文对照,你看看武建设的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呀?
6、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我们为别人画像,用习作介绍别人,要注意什么?
7、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出示。
A、介绍人物要写人物的外貌、兴趣、爱好
B、介绍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与别不同的特点
c、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D、图文尽量保持一致
二、各自画像,尝试表达
、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人或者自己的好朋友长什么样。
2、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及时提供一些描写人物外貌和兴趣爱好的语句。
3、画出好友的样子,可以给他穿上各种衣服,手上拿着他最喜欢的东西。
4、小组交流,说说这个人的兴趣爱好。
5、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
四、评价交流、尝试写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
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练习2
教学要求:、按笔顺规则,把“施”、“剩”、“缘”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2、学会用数比画查字法查字典。
3、写出意思相近的词。
4、照样子改写句子。
5、照样子修改病句。
6、熟记8个成语。
7、进行“关于春游建议”的口语交际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齐读“施”、“剩”、“缘”3个字。
(2)从笔顺规则来看,它们的规则是什么?
(3)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4)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范写。
3、练习
(1)按笔顺规则,书空这三个字的笔顺。
(2)每个字练写两遍。
4、反馈
(1)指名板演。
(2)展示好字,表扬。
(3)指出存在问题。
二、教学第二题
、审题
2、指导
(!)出示卡片:专
指名读。
(2)从字形结构上看,“专”是什么结构的字?
你能说出这个字的部首吗?
(3)师生按笔顺数笔画。
(4)学生把字典翻到“难检字笔画索引”,按笔画找到该字。再按后面所标注的页码,翻到字典正文部分,找到该字。
3、练习
学生根据以上方法,自行完成书上的填空。
4、反馈
学生口头汇报。
三、教学第三题
、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行填写。
(2)学生汇报所填。
(3)集体讨论,确定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3、练习
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其他同学修改。
4、反馈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吗?
(2)有什么不同呢?
(3)教师小结:在中,有些句子如果改变词序,则意思会随之改变,而有些句子即使改变词序,基本意思也不会改变。
3、练习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其余同学在书上填写。
4、反馈
及时纠正黑板上的错误。
二、教学第五题
、审题
2、指导
(1)齐读例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2)指名读第一句,讨论:李明是我们学习的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讨论:谁会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了?
(4)指名读第三句,讨论: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吗?
3、练习
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修改病句,其余同学自行在书上修改。
4、反馈
教师巡视,有错误及时纠正。全班同学反复练读修改好的句子。
三、教学第六题
、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课前准备:
(1)把教室桌椅如书上插图拼成八个小组,学生按小组围坐。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写有:这次春游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3、指导
(1)启发谈话:这个星期六,我们班将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高不高兴?你们想去哪儿?可以安排哪些活动?春游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提出要求:
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参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课后,每人写一份《关于春游的建议》。
4、练习。
(1)每人在小组里练讲。
(2)代表发言。
二、教学第八题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第11篇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碟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是四行诗句,课上容易完成背诵。此外,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诗句。
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一场春雨过后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古诗中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2.揭示课题:是啊,春天的景色太美了,引得人们常乘着春光到处游览,有一位诗人,他也乘着春光去游园,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生齐读课题。
3.我们课前作了预习,作者是谁呀?(叶绍翁)4.师补充、出示叶绍翁资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诗题:
师指着板书:咱们来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不值”,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那“不值”呢?
2.自读全诗
⑴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再说一说。
⑵出示: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⑶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句的停顿。请生读。3.提示难读的字:
⑴这首诗里有三个字老师认为比较难读好,谁能发现?(屐、苔、扉)你们说古代的“屐”和“扉”就是咱们今天的什么呀?(“屐”是鞋子,“扉”是门)
⑵指名读诗。
4.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要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就必须理解诗意。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有哪些方法来帮助理解的?(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句 ④看插图 ⑤互相交流)
下面老师就给你们5分钟时间,用你熟悉的方法来弄清诗意,快快行动起来吧!(小组交流)
三、结合插图,品读、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读懂的句子,教师因势利导。
出示插图和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⑵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⑶重点理解“怜”(爱惜)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带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⑷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久”的时间、读出爱惜的感觉)⑸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⑹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的意思吗?(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⑺正当诗人有点失望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大伙儿一起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关、出”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⑶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读出喜欢)2.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⑴同学们,这一枝探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⑵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的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⑶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一下春天的美景呢? 3.品味诗句
⑴品味一下,这首诗好在哪儿了?
⑵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⑶激发学生想象,出示:一枝红杏()出墙来?它出墙来()? 学生可填:伸、冒、爬、探
⑷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示图、文
⑸从填字中你感受到什么?(春天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得出: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的。)
4.配乐朗诵、升华情感。
这么有品味的好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富有情感的背一背。
四、拓展、小结。
1.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肯定又会吟出许多优美的诗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碧玉装成一树高,春眠不觉晓,好雨知时节,万条垂下绿丝绦。处处闻啼鸟。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夜来风雨声,随风潜入夜,二月春风似剪刀。花落知多少。润物细无声。—— 贺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2.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了解了诗人,读懂了诗句,还明白了古诗中蕴含着的哲理。古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只有通过背诵这些如“红杏”般的古诗,在感受古代文化的“满园春色”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也像诗一样的美。作业设计:
1.根据〈游园不值〉编一个故事或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写。2.预习《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怜)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爱)
第 二 课 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诗题:
看到这个题目,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交流。
宿:过夜、住宿。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3.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句 ④看插图 ⑤互相交流)今天也用这种方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配乐齐读
4.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⑴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⑵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⑶思考: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提示:“篱、疏”的写法、发音 2.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出示诗句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疏疏:稀疏。深:深远”
⑶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⑷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⑸指导朗读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走:跑。急走:快跑” ⑶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⑷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指导朗读。4.你喜欢这首诗的那句?为什么?学生交流
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再读,读出后两句的喜爱之情。⑴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⑵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补充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朗诵,深化理解。
4.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写下来,要写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5.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黄(绿)(黄)
6.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色彩鲜明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引导练笔
1.读到这首诗,你还想到哪些富有童趣的乡村生活的诗词?能背诵一下吗?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听了这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老师眼前也浮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样子。那我们能不能按《宿新市徐公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一下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枝头(静)春景
儿童、黄蝶、菜花(动)童趣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1古诗两首-春晓_苏教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