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模型范文
ERP模型范文(精选9篇)
ERP模型 第1篇
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的不断恶化, 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环境绩效逐渐成为企业继续赢得市场的关键, 产品再生系统越来越被关注[1]。本系统关键活动是收集、测试/分类/分级、再处理、报废处置和再配送等过程。产品再生系统包括“正向+逆向”供应链。其中逆向供应链是以末端的顾客的产品作为起点, 经过退货、直接再重用、维修、整修、拼修、再制造、再循环回收或者废弃处理等逆向运作形成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逆向系统[2]。
2 产品再生系统的管理特点
2.1 产品再生系统的生产系统特点
较之于传统系统, 产品再生系统的生产系统更为复杂, 表1主要从生产活动、物流起点、物料流向、库存管理、质量、角色、生产规划和控制以及信息流管理来描述产品再生系统与传统系统的生产系统的区别。
2.2 产品再生系统的采购特点
较之于传统系统, 产品再生系统的采购更为复杂, 表2主要从采购内容、供应商、采购接收、运输管理和采购活动来描述产品再生系统与传统系统的采购的区别。
2.3 产品再生系统的销售特点
较之于传统系统, 产品再生系统的销售更为复杂, 表3主要从销售内容、物流、销售策略、市场需求和客户来描述产品再生系统与传统系统的销售的区别。
2.4 产品再生系统的回收管理特点
产品再生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较, 最大的特点是更关注销售后的产品的运作管理。产品再生系统的回收管理有如下特点 (表4) :
3 产品再生系统的信息视图
如图1所示, 产品再生系统的信息来自外部信息、运作信息与内部信息三个层次[4]。
4 数据流程分析
产品再生系统的ERP系统主要处理功能包括基础数据管理、采购管理、制造/再制造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回收管理与财务管理。其零层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
5 产品再生系统的ERP功能模型
根据产品再生系统的ERP系统的功能需求, 可利用IDEF0方法对ERP系统建立如图3所示的功能模型。下面对几个关键的功能模块进行研究。
5.1 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以闭环MRP为核心, 新增了拆卸计划和再制造计划。虽然再制造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MRP的生产控制能力, 但在物料计划范围内, MRP的逻辑仍值得借鉴。因为制造系统已经采用了MRP计算逻辑, 为此只需将制造和再制造两个子系统的物料计划集成起来。生产计划管理功能模型如图4所示。
5.2 库存管理
产品再生系统中库存管理需要正向库存和逆向库存集成, 库存管理系统与生产计划管理系统集成。库存管理目标是降低安全库存水平, 使企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充足, 成品能够及时满足客户需求, 回收处理后的废旧产品及零件能满足再制造的需要, 实现少积压或零库存。库存管理中对入库的回收品的质量登记, 根据质量状况入账。
5.3 销售管理
产品再生系统中销售正向物流需要与逆向渠道参与者信息集成, 进行紧密的合作和信息交互。产品再生系统的ERP的销售管理业务流程上可作如下操作:a.对数据库设置相应约束, 录入销售订单的同时系统自动触发或手工建立、关联相应的采购订单。b.与CRM集成, 与客户服务中心信息交互, 打通产品的销售与回收, 减少客户流失和客户抱怨, 提高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c.用PDM系统对回收产品进行数据管理, 使回收商、回收中心、原制造商、原供应商和原销售商可以交互使用集成信息[5]。
5.4 回收管理
回收管理是新增模块, 其中客户、分销商、回收商等实体在此统称回收商。回收物流从回收商逆向流动到企业的业务过程可视作采购。回收商管理模块应有回收商档案、可回收物料档案、回收物料档案、物料回收评价档案等数据;回收商资格评价、回收物料等级评价、综合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回收商选择功能。
5.5 财务管理
产品再生系统中财务管理解决方案:a.产品再生系统的成本管理复杂, BOM与物料主文件的成本数据要与零部件的状态码相对应。b.相应角色的复杂性导致账目设置的复杂性, 如在采购过程中新增加回收商总账;系统中对返回的回收品和零部件的企业进行应收和应付账款冲抵;采购流程和销售流程结束后会对同一分销企业产生应收和应付账款。c.回收品差别定价。
6 结束语
目前, 企业界和理论界都还缺乏支持产品再生管理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故本文首先分析了产品再生系统的管理特点和信息模型, 然后进行数据流程分析, 在DFD的基础上利用IDEF0方法建立ERP系统的功能模型, 且对关键业务功能进行了详尽分析, 给进一步的ERP系统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晓敏, 帅萍, 林英晖.产品再生系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 2009, 23 (1) :128-138.
[2]GUIDE V D R, HARRISON T P, WASSENHOVE L N V.Thechallenge of closed-loop supply chain[J].Interface, 2003, 33 (6) :3-6.
[3]包莉丽, 胡正华.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生产决策[J].中国管理学, 2006, 14专辑:152-155.
[4]常香云, 陈智高.制造商主导型逆向物流信息集成平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0:124-125.
ERP沙盘管理模型总结 第2篇
E组
营销总监
汤宁 200915141022(不过老师,我好像选错课了,所以您的花名册没有我的名字。)
经过两天的学习,对ERP沙盘模型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收获了很多。
一: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报表不平。
很惭愧地说做了四年的帐,没有一年是平的。最后的收获是知道怎么自己去调了(做假帐的调法)。尽管当初学了会计、也考了会计证。看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造成错帐的原因:一个是操作过急,在操作过程中有两步或三步的问题合成一步去做的,也有颠倒流程顺序的,这可能是导致错帐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是懒惰,减少了某此步骤。以为自己心中有数,其实(比如原材料不准备到位)很可能下一年出错的。其他原因未知。做帐是小组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
2、游戏规则。
因为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对我们组造成了很大损失。比如在第一次订购会的,我们拥有第二位选择权,却因为不了解订单各部分数据所代表的含义,选择了对我们不利的出货很少的选单。再比如在第四年的订购会上,因为不理解“1+2+2”的含义,导致广告的投入不够(只投了一个),没有拿到本该属于我们的订单,致使设备没有得到完全利用,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因为一开始掌握的不好,所以后面真的很被动。可以说经验是用“血”换来的,印象很深刻!,我们到最后终于知道游戏规则的时候,我们的课程已经结束了,真的是意犹未尽啊~
3、未能对落后生产线及时淘汰
因为对长远利益考虑不够,也因为没有切实地计算生产线的收益成本问题,导致落后产能的一直存在。对长期发展不利。
4、分工明确,但职责不明
虽然对人员进行了分工,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和所执行的工作。但每个人的职责不明。分在不同岗位的人,没有从自己岗位出发,切实考虑自己分内的工作计划与执行方案,而是集体讨论所有问题。虽然对问题确实做到了集思广益,但思考深度不够。二:做的比较好的部分:
1、在实施初期,就对整个计划(以6年为期)作了全局的考虑。在实施初期,就明确定了策略。逐步放弃P1,以P2为基本,P4为突破点进行发展。
因此,在第一年就进行对产品P4和P2的研发,并加入了对9K和14K的认证。以期在后期避免在P3上的过度竞争。
考虑了国际市场较小的因素(至少在6年内),在第一年同时开拓区域、国内、亚洲市场,放弃了国际市场。
在生产线上,因为放弃P1市场,所以对原生产P1的手工线和半自动线在第二年即进行了转产。同时第一年直接引进了一条P2的半自动生产线。在第二年同了一条P2,两条P4的生产线。并在第三年再次加入1条P2生产线。形成了P2年产20单位、P4年产8单位的产能。
但也存在,未能及时淘汰手工生产线的问题。
2、对方案及时地进行调整
对每个成员提出的方案大家积极思考,并予以论证后及时采取,保证整体相对正确的决策。
3、大家对沙盘课程的严肃和认真
这个不只是我们小组,是整个班级的氛围。大家相互窥探“敌情”,公司内部为一个建议争吵,公司间为订单发生争执。虽然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大家认真在做的情绪,并且相互感染。三:收获:
1、精细地分析与规划
在沙盘进行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公司进行了逐步进行和完善了粗略地规划。但是在老师讲过PPT之后,发现规划还是相当的粗陋。比如没有对手工线进行详细的数量上成本、收益分析,导致没有及时淘汰落后产能等规划上的错误。
现在正在进行考研的学习,通过ERP的经验,我会对我的计划进行更加详细的数据上的分析、调整和规范。
2、放开眼光、放大利润
作为一个思想比较保守的人,以前很不能接受贷款发展的模式。通过沙盘,有了新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只有开源,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支出,增加利润。
3、合作精神
合作不只是要有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的决心,更要有相互之间的支持与信任。
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不熟悉的、有着不同性格与学科背景的人坐到了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看问题的角度。出于对同伴的信任,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观点,也会在自己没有想明白的情况下就相信对方的选择。
相互妥协的过程,也是合作与成长的过程,也是信任与依赖增加的过程。
通过沙盘真的学到了很多。很累,收获很多,也很感激老师、同学。
感觉这真的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两天的持续学习,让大家很快熟悉起来,建立了友谊。也接触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虽然时间不长,但至少对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
同时,也感激老师您的付出。虽然不知道真正的大师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积极思考与鼓励,向我们展示了您的敬业与思维方式,同时也指点我们前行。
ERP模型 第3篇
关键词:.NET平台;SOA;ERP系统;模型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The Applications of SOA in ERP System Model Building for .NET Platform
Lu Lan,Chen Ming
(SiChu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ollege,Dujiangyan 611831,China)
Abstract:SOA i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is the thinking of the next-generation architecture is mainly us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oftware development,SOA loosely coupled and platform-independent,and so on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its ability to good system the flexibility and interoperability solution and therefore has been more widely used,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ha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SOA framework model and business processes,SOA,ERP systems,and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design of ERP systems in the SOA/.NET environment.
Keywords:.NET platform;SOA;ERP system;Model;Application
一、SOA的原理及业务流程
SOA是一种架构模型,它的一个最核心的本质就是要把服务和技术完全分离开来,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把服务的集成和重组实现。它是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以及契约来把应用程序当中的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相互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使得任何一个在这样的系统当中得到构建的服务,都能够在松散耦合并且是按需提供的方式的作用之下实现彼此之间的交互。从而我们可以知道,SOA的主要思想就是能够在复杂且多变的环境当中,把各种各样的不同服务予以独立出来,之后,对每一个独立的服务都实行组件化的封装,那么,在这之后就是要在各种不同服务之间来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调用,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标准的接口来完成。
SOA架构就是把提供服务的一方与被服务的一方两者相互分离开来,需指出的是,这一分离主要就是要通过服务契约机制来得到实现的,换句话来讲,也就是服务消费者在对服务进行使用之前,就需要通过一种特定的途径来把提供服务的一方所发布出来的服务契约予以接收,之后定位服务并予以正确的使用服务。
二、SOA架构在ERP系统当中的应用优势
(一)能够在异构环境当中应用
对于异构环境来讲,主要包含了四个层次,也就是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但是,我们要想使得一套硬件、一套操作系统、一套数据库以及一套应用软件能够把企业管理当中的所有企业管理问题都解决掉,那肯定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来把管理当中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解决好,而通过支持SOA的ERP系统,企业就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二)能够减少企业的IT成本
在以前,绝大多数企业在进行ERP系统的建设的时候,通常都是会站在项目的角度上来考虑,但是,随着企业IT系统的不断增多,系统的集成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要想集成就会显得比较困难了。而SOA对企业提出了要求,要求企业必须要在建设IT系统的时候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必须要对服务之间的接口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这样,就能够使得企业的IT成本大大降低。另外,SOA改变了以往的软件购买模式,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在购买软件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成熟性的软件,必须要一个模块或者是一个系统来进行购买,这样,企业在购买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没有办法把那些企业不需要的功能剔除掉,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而SOA集团财务软件恰好可以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按需购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功能就购买相应的服务,这样就帮助企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三)能够完成企业IT系统的动态变化
SOA集团财务系统的使用,能够让企业的IT人员无需过多的对IT系统的底层技术予以关心,通过这一系统的使用,能够让IT人员更多的从集团财务业务的处理以及财务业务和IT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行考虑。另外,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在开发集团财务系统这一过程当中,往往把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盲目的耗费在重复功能之上,在这样的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如果企业发生任何的业务变化,这时要想对系统进行更改是十分困难的。现在,如果使用SOA,那么,对于企业来讲,它所面对的就变成了一个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服务,并且这些独立的服务之间要想实现相互之间的调用,只需要通过标准的接口就行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旦企业有业务变化的发生的时候,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把相对应的业务进行修改就可以了,从而大大降低了修改的难度和复杂度,进而保证了企业IT系统的动态变化。
三、SOA/.NET环境下ERP系统的设计
(一)基于SOA的ERP系统模型的构建
现结合ERP系统的主要思想,设计了建立在SOA上的网络服务的系统架构,对于这一架构,主要采用了四层架构,分别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以及数据层。
首先,用户界面层。对于用户界面层来讲,它主要是按照用户的各种不同的需求以及用户的权限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客户端界面,客户端界面的存在不仅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而且还可以是桌面上的应用程序。这一界面,主要为广大的用户提供的是调用业务的逻辑层Web服务的接口,在进行Web服务的接口的调用的时候,用户只需要按照界面所提供的接口以及功能说明来提供相应的参数就可以了。
其次,业务逻辑层。整个的业务流程都是在业务逻辑层当中的,对于业务逻辑层来讲,它在整个系统当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它是最为复杂的一个层次。这一层次主要是对各种业务实行逻辑封装,之后通过服务的形式把它进行发布,来为应用个开发提供调用,它主要就是对用户界面层所提出的请求进行响应,它和数据库之间主要是通過数据访问层来实现彼此的交互的。
再者,数据访问层。对于数据访问层来讲,它是和业务逻辑相独立开来的,在这一层,没一个系统都必须要和数据库之间实现交互。
最后,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存放的就是与应用程序相关的业务数据以及相关的控制数据,这些数据的存放可以是在一个数据库中,也可以是在多个数据库当中,数据访问层对数据库颁布操作命令,在将这一操作命令执行完成之后,再把结果反馈至数据访问层当中。
(二)基于SOA的ERP系统的设计
该系统是通过使用Web/XML标准来完成应用程序之间的互操作性,从而来实现业务流程之间的自动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开发平台来实现Web服务器,这两个开发平台在就是J2EE平台以及Microsoftnet平台,在本文当中,研究的是基于.NET平台的ERP系统的设计,那么,现按照系统的需求分析结果以及业务流程的分析结果,并结合上述的分析,来把业务划分成为七个不同的服务模块,这七个服务模块也就是供应商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计划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生产管理模块、销售管理模块以及分销管理模块,我们主要采用了Web Service所提供的标准接口,并通过SOAP这样的方式,来在这七个不同服务模块之间完成彼此之间的互访。具体的开发模型是:
四、结语:
总之,在引入了SOA之后,ERP软件的的双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着这样的环境之下,供应商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在每一项服务开发完成之后,把这一服务发送至注册中心,企业可以结合自己自身的需要,来灵活地进行新业务流程的搭配,大大增强了企业业务模型的灵活性。所以,对于ERP厂商来讲,只有尽早的对自己底层技术的升级进行考虑,才能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竞争优势,否则,改ERP厂商就很可能会被淘汰掉。所以我们说,SOA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作为企业构架信息化平台的一项新的技术,必定会对ERP市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国强.基于SOA技术的企业级软件构架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34卷2期
[2]丁兆青,董传良.基于SOA的分布式应用集成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年10期
[3]卢致杰,覃正.SOA构架与电子商务应用集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10期
面向ERP的安全库存管理模型 第4篇
关键词:安全库存,ERP,ABC分类,库存管理
我们曾对广东的S公司、T公司等制造业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 发现实施了ERP的制造业企业, 积压和缺货现象仍然很普遍。ERP系统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记录, 许多企业却没有充分利用数据和信息, 来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库存结构和服务水平, 而是基于简单经验法则来设定安全库存。我们也曾对用友、金蝶、天思、龙特等国内ERP软件进行了比较, 发现这些软件的安全库存管理功能薄弱, 存在进一步改进空间。有鉴于此, 本文将研究安全库存优化问题, 探讨如何把ERP系统与企业的安全库存管理实践相结合, 因而在内容侧重点上不同于国外学者的研究[1,2,3,4,5,6,7,8,9,10]。在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实施了ERP的背景下, 国内结合ERP研究安全库存的文献尚不多见, 因而本文在内容方面丰富了国内研究[11,12,13,14,15]。
1 ERP降低库存的机理
传统的库存管理一般把库存分为周期库存 (批量库存) 、在途库存 (运输库存) 、安全库存、预期库存。由于实践的需要, ERP系统对于库存的分类更为详细, 包括在单库存 (如采购计划、采购订单、生产计划、生产订单等) 、在途库存、安全库存等。在上述库存中, 有些库存是实体的, 例如在途库存和在库库存, 有些是虚的, 例如在单库存或某些批量库存。说库存是虚拟的, 是指诸如采购 (生产) 计划和采购 (生产) 订单等已经确认及审批, 但还未下达给供货商 (生产车间) , 随时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取消。
在用手工做物料的计划和控制的模式下, 企业降低和优化库存的难度很大。原因主要是在员工数量约束下, 员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举个例子:位于广东佛山的S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销售额为4亿元, 公司的PMC部门共5名员工, 负责物料的计划和控制;公司的物料大约有7200种, 平均每位PMC员工负责约1400种物料的计划和控制, PMC计划员每天要监视三四百种不同状态 (诸如采购计划、采购订单、在途运输、到货、待入库等状态) 下物料的库存量, 并且关注安全库存状况, 这对员工来说是难以做到维持低库存水平的。
当企业规模越大, PMC部门也越大越重要, 每位PMC员工平均负责的物料种数相应也越大, 其手工计划和控制物料的结果, 必然是计划出错率高, 控制缺位, 库存高企, 缺货与积压现象并存。例如, 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世界五百强外企T公司, 采用的是四班ERP, 并且仅用了采购模块, 其结果是物料计划和控制混乱, 一物多码和一码多物现象普遍, 库存积压严重, 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仓储空间;而由于仓储空间有限, 许多物料被放置仓库外, 例如有一批价值300万元的钢板放置在仓库外6个多月, 由于日晒雨淋和氧化作用 (钢板被盖上了防护布, 但效果不大) , 导致钢板厚度变薄了几毫米, 据生产管理人员介绍, 这批钢板基本上只能报废处理了。
在实施了ERP系统的情况下, 当企业PMC部做物料计划时, ERP系统做MRP运算, 通过计算不同状态物料的库存量 (如在途量、安全库存等) 来确定最终的采购 (生产可视为内部采购) 需求量, 这样既减少了手工计划下的出错率, 又能有效计划和控制库存。计算机克服了人在处理海量信息方面的弱点, 这就是成功实施ERP系统后ERP能显著降低库存的机理。
2 公式推导
在ERP系统中通常要手工设置安全库存, 因为大多数ERP软件都无法根据历史记录灵活自动地设定及调整安全库存, 所以若能在ERP软件里加入此类功能, 无疑将极大提高软件功能及企业库存管理能力。根据MRP计算原理, 当物料的库存量达到安全库存点或零点的时候, 每次运行ERP系统做MRP运算就触发物料需求计划, 产生相应的采购订单和生产订单, 故合理设置安全库存很重要。若安全库存设置太低, 则易发生缺货现象, 若设置太高, 则占用资金和仓储空间。
客户需求不确定、生产过程不稳定、配送周期多变、服务水平高低等是影响安全库存高低的因素。经典的安全库存公式表述如下:
undefined
式 (1) 中:undefined日平均需求量, undefined提前期的平均值, SS安全库存, z某服务水平下的标准差个数, σd日需求量d的标准差, σL提前期L的标准差。
式 (1) 看起来简单, 可是如果要在企业实践中广泛应用却是难度很大, 原因是对于具有几千种几万种物料的制造业企业或大型零售分销企业而言, 依靠手工收集数据, 作业量太大, 成本高昂而不可行, 而且式⑴对于周、月等其它时间单位并不适用。
2.1 提前期L不变
目前众多企业都重视供应链管理, 强调快速响应和协同预测, 重视实施ERP、SCM和电子商务来加强信息交流, 致力于大幅改善运输条件和准时交货, 强调对提前期变异的管理。如果提前期变异很小或近似不变, 那么可以假设提前期不变, 则式⑴的第二项undefined为零, 式 (1) 简化为:
undefined
不妨设一个时间单位周期为T (T=周、旬、月、季等) , 在需求随机分布并服从正态分布假设下, 单位周期T的需求量dT、标准差σT与日需求量d、日需求量标准差σd之间分别有如下关系式:
σundefined=Tσundefined (3)
undefined
式 (4) 中, di表示N个时期T的日需求量, di是一个随机变量, N表示周期T的个数, 综合式 (2) 、式 (3) , 得:
undefined
这是本文推导的第一个安全库存公式。
2.2 提前期L可变
如果提前期L变化很大, 则式⑴的第二项undefined不为零, 设式⑴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存在如下关系:
undefined
由式 (3) 、式 (4) 和式 (6) , 得:
undefined
本文把式 (7) 的k称为调整系数, 综合式 (1) 、式 (3) 、式 (6) , 得:
undefined
式⑻是本文推导的第二个安全库存SS公式。式⑻中, 定义k为调整系数, k∈[0, K] (K是一个充分大的正数) 。若k=0, 则提前期L不变, 式⑻就变成了式 (5) 。根据历史数据, 可以通过式 (7) 确定k值。
3 面向ERP的安全库存管理模型
对于一些大型的制造、分销和零售企业, 每日或每周的产品需求或原料消耗量很大, 这些企业通常会以周、旬、月为时间单位表示产品需求或原料消耗;对于特大型制造、分销和零售企业, 则会以日、周为时间单位。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以月度形式表示产品/原料需求, 是更普遍的情形。
式 (5) 、式 (8) 的含义和意义是明显的:对于那些实施了ERP系统的企业来说, 可以结合ERP系统的功能, 根据具体产品/原料的需求, 以周期T为时间单位, 采用式 (5) 和式 (8) 来设置安全库存;对于ERP软件商来说, 可以把式 (5) 和式 (8) 加入ERP软件, 作为库存管理功能的一部分, 并且能够以周期T为时间单位对安全库存设置进行灵活调整。本文接下来进一步讨论如何把式 (5) 、式 (8) 与ERP系统功能 (例如计划和控制功能) 和其它库存管理方法 (例如ABC管理法) 结合起来应用, 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3.1 提前期L
获取关于提前期L的记录, 最准确方法是通过ERP系统。ERP系统详细记录了采购订单的下达日期和到货日期, 并提供物料的分类功能, 只要把数据导入到Excel, 用到货日期减去下达日期, 即可得到物料的采购提前期L。通过此方式获得采购提前期L, 准确真实。
3.2 周期T的需求标准差σT
在式⑴中, 要计算σd才能得到SS, 然而在实践中, 对于一家具有几千甚至几万种物料的企业, 要直接计算出σd, 难度很大。虽然ERP系统详细记录了物料的入库出库记录及其金额, 对许多物料来说, 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物料的出库, 许多物料一个月才出库几次。考虑到每个时间单位周期T, 物料的出库量记录相对容易获得, 尤其是目前许多企业普遍实施了ERP的情形下, 故采用以周期T需求量标准差σT来计算安全库存, 具体操作方法可直接从ERP系统导入数据到Excel, 然后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STDEV来计算σT。
3.3 物料ABC分类
对于一家具有几千甚至上万种物料的企业, 采用式⑸、式⑻来计算安全库存, 数据收集量仍然很大, 况且物料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 管理方式也不同, 所以考虑采用ABC分类法。某些ERP系统, 提供多角度的物料ABC分类, 可直接将其导入到Excel表;若ERP系统不具备自动计算物料ABC分类功能, 则可根据ERP系统提供的物料出库金额记录表, 将其导入到Excel表, 然后使用Excel提供的函数 (例如SUMIF和COUNTIF) 来计算。
完成物料的ABC分类后, 对于A类物料, 可以采用式 (5) 、式 (8) 来计算安全库存SS;对于C类物料, 可以用简单的经验法则, 例如双箱法;对于B类物料, 企业可以结合实际, 对某些B类物料采用式 (5) 、式 (8) , 另一些则用诸如双箱法之类的简单经验法则。若企业能有效管理提前期L的变异, 则建议采用式 (5) , 因为这样能简化计算。
3.4 基于ERP的安全库存管理模型
根据物料的相对重要程度, 可以把物料分为ABC类;根据物料的计划方法, ERP系统把物料分为MRP物料和ROP物料等类型。对于实施了国产ERP软件 (例如金蝶和用友) 的企业而言, 把物料分为MRP物料和ROP物料一般可以满足企业实际需要。在ERP系统中, AB类物料一般采用MRP计划方法, 某些B类物料也采用ROP计划方法, C类物一般采用ROP计划方法。根据前述讨论和分析, 本文提出的安全库存管理模型如表1、表2所示。
4 应用案例
广东S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S公司) 1992年正式建成投产, 集科研、生产、检测、销售及服务于一体。S公司的生产模式为订单设计 (ETO) 、订单生产 (MTO) , 属于离散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制造业企业。2006年4月至6月, S公司信息管理部独立实施了用友U8 ERP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需求规划 (MRP) 、物料清单 (BOM) 这四个模块, 项目最终很成功, 获得了很大效益。ERP系统稳定运行后, 积压和缺货现象仍然普遍。
S公司是一家大中型商用空调企业, 物料有七千多种, 需求以月度形式表示。因此, 本文探讨时间单位T为月这种情况。不妨设一个月为T=30天, 则式 (5) 、式 (8) 、式 (6) 分别化为:
undefined
式 (10) 、式 (11) 中, σM表示月需求量标准差, km表示T=30时对应的调整系数。
空调需求的季节性因素很强, 我们以S公司需求量大的关键产品和核心部件 (如压缩机、电机、风机、铜管、钢材等) 的历史需求数据来研究km的分布情况及灵敏度, 如此求解km的作用, 类似于股市以成份股来表示股市所有股票的整体表现。考虑到S公司的物料有7000多种这个约束条件, 期望求出所有物料的km, 成本是很高昂的, 因此把物料适当分类, 以每一类中关键物料的需求数据求解km, 并以km近似表示同类物料的调整系数, 在实践中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操作方法。
当需求服从正态分布时, 就降低安全库存而言, 减少提前期变异比减小提前期的效果更好, 尤其是提前期变异很大时。若企业能有效管理提前期变异, 使σL的变异很小, 那么调整系数km具有良好的健壮性, 这样就能在保持同等的顾客服务水平CSL下, 维持较低的安全库存SS。在实际中, 客户需求是企业难以控制的 (通过σM来表示) , 而管理提前期的变化 (通过σL来表示) , 却是企业可有所作为的。
因此, 在保持同等的服务水平下, 减小提前期变异, 是企业有效降低安全库存的可行策略, 这也是我们对S公司提出的管理改进策略, 而表3则是我们针对S公司而提出的安全库存计算方法:对不同重要程度的物料, 则可采用不同的库存管理方式, 数据收集和计算量可以大为简化;而且对物料进行ABC分类后, 可发现许多管理问题, 例如物料种类太多, 可剔除一些物料及其相应的供货商, 进而简化物料管理, 降低成本。
5 结语
ERP模型 第5篇
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 《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对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标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其中工业企业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的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人以下, 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 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
Chun-Chin Wei认为成功的ERP项目包括ERP系统和供应商的选择, 系统的实施、实现业务流程的转变, 以及检查系统的实用性。由于可用资源的有限性、ERP系统的复杂性, 以及选择的多样性,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选择一个ERP产品, 因此, 一个全面系统的ERP系统选型策略对ERP项目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小型制造企业受到缺乏信息化人才等自身多种因素的制约,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很难明确自己的需求, 从而无法把握选型标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企业在ERP选型中受制于ERP供应商, 使得在ERP选型过程中面临很大的风险, 由于选型失败而造成ERP实施应用失败的现象非常普遍。
国内外许多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对ERP系统选型进行了研究:
(1) 选型指标。Vinod Kumar (2003) 对加拿大的20家实施ERP的企业的调查研究, 得出ERP软件/供应商的选择标准, 如系统功能、系统可靠性和供应商的支持等;陈启申 (2004) 总结了ERP系统选型时应考虑的因素, 主要包括功能、技术、实施能力、文档齐备程度、系统配置、价格, 以及供应商实力等;王少君, 王刚 (2005) 从软件的功能满足程度、技术水平、性能、价格、企业的适应程度, 以及软件的信誉与服务水平六方面建立了ERP系统评价指标体系;Chi-Tai Lien, Hsiao-Ling Chan (2007) 从产品和管理方面筛选出32个指标来构建ERP系统选型体系, 其中管理方面从供应商、成本、时间三个维度来确定指标, 在产品方面根据ISO 9126软件质量模型分六个维度, 即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可转移性来确定指标;朱宗乾, 石军霞 (2009)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 提出从产品、服务和发展视点入手, 运用实证分析, 构建了基于三阶段决策视点的ERP软件供应商评价模型。
(2) 模型计算。Mao-Jiun J.Wang (2004) 从专业报告和供应商采访两个角度对ERP选型评价标准模型进行了研究, 得出一个全面的ERP选型框架, 并且建立了以模糊评价为计算方法的ERP选型评价模型;Mohsen Ziaee, Mohammad Fathian (2006) 描述中小型企业ERP选型模型, 并应用0-1规划进行模型的计算;徐绪堪, 陈鹏 (2008) 在王少君和王刚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 构建了ERP软件选型指标体系, 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黄喜, 唐任仲 (2008) 提出了一种制造企业ERP软件选型技术, 即运用杠杆原理确定选型的参考序列, 根据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相对权重, 并且在此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原理实现了软件的优先级排序。
经过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大中型企业的ERP系统的选型, 而且选型标准及模型计算方法复杂, 不适合我国小型制造企业的ERP系统选型。
鉴于小型制造企业ERP系统选型得现状, 迫切需要一种可靠合理方便的选型方法, 应构建适合企业的ERP系统选型评价模型, 从而降低小型制造企业ERP系统应用失败的风险。本文针对小型制造企业的特点, 构建了ERP系统选型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最后根据专家综合判断法计算评价结果, 并给出了具体的实例。
2 小型制造企业ERP系统选型评价模型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总结前人的文献研究, 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分析, 针对我国小型制造企业的特点, 本文从功能、技术、项目和供应商四个方面建立了小型制造企业的ERP系统选型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该指标体系总共包括13个二级指标。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我国小型制造企业的企业资金少、员工素质不高、精力有限等现象, 要求企业的ERP系统选型工作要尽量精简, 既简单又实用, 考虑到以上要求, 本文认为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中应该引入层次分析法, 来能解决这一问题。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homas.L.Saaty教授发明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简单实用的多准则评价方法, 是指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 然后根据对客观现实的判断, 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表示。
(1) 构造判断矩阵
小型制造企业ERP选型团队成员运用两两比较方法, 如表1所示, 对相关要素进行评分, 用9种标度来表示同一层次的各元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元素的重要性程度。然后将所有人员的评分结果综合分析, 得到判断矩阵。
(2)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权重
为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的特征向量, 计算步骤如下:
其中, B为判断矩阵;λmax为B的最大特征根;W是与对应的特征向量。
(1) 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
(2) 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处理后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为;
(3) 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W= (W1, , Wn) T, 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4) 求得最大特征根λmax
(3) 一致性检验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能导致结构出现某种偏差, 破坏一致性, 为了保证层次分析法得到的结论基本合理, 必需把判断矩阵的偏差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为此需要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此引入判断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条件RI。
其中RI是在判断矩阵中随机输入1~9及其倒数时计算得到的CI的平均值, 对1~9阶矩阵其RI值见表3。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一致性比率CR作为检验判断矩阵一次性指标。
若, 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否则要修改判断矩阵。
(4) 计算各指标对于系统的权重
根据权系数合成原理, 某指标对其所在维度的权重与该维度对整体的权重的乘积, 即求得该指标对整体的权重。各项指标对总体的权重之和为1。
2.3 评价结果的计算
本文采取综合判断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 即ERP系统选型团队人员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 参照一定的标准, 对评价对象形成判断意见, 然后将意见进行综合, 形成对评价对象的总体判断。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参考标准
评价指标的参考标准, 主要依据企业经验标准、行业标准、小型制造企业实际情况、行业规范、国际公认标准和我国国情确定。参考标准具体可分为五个级别:A-优;B-良;C-中;D-低;E-差。每个等级对应的等级参数分别为5 (优秀及以上) 、4 (良好及以上) 、3 (较低及以上) 、2 (较差及以上) 和1 (较差以下) 。
(2) 计分方法
(1) 选型团队人员利用评价参考标准, 以综合分析判断的方式确定各项指标所处的等级, 并确定每个等级对应的参数;
(2) 利用每项指标相对于系统总体的权重与等级参数相乘, 计算每位评价者对每个指标的打分;
(3) 将每位评价者对指标的评分加权平均, 求得每个指标的最终分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3 实例分析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以某企业ERP选型为例, 现有三家备选ERP产品:A、B和C, 经过向该企业的选型团队的成员发放权重调查表, 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企业ERP系统选型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分别计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如表3所示 (篇幅限制, 仅列出一个) 。
将各判断矩阵计算得出的λmax进行一致性检验, 发现各一次性指标均小于0.01, 即满足一致性要求。最后计算出各指标相对于整体的权重。
3.2 评价结果计算
将各个系统各指标的得分调查表发放给该企业的选型团队成员, 然后通过计分方法中的公式将各位评分者的对各指标选定的等级参数与该指标相对于系统总体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 计算得出A、B、C三个ERP系统在各层次指标的得分, 如表4所示, 最后分别计算出三个系统的最后得分为:A为4.00, B为4.59, C为3.85。由此得出B为该企业ERP系统的最优选择。
4 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与专家综合判断法相结合的小型制造企业ERP系统选型评价指标体系, 不仅减少了人为决策的随意性和失误, 而且使得小型制造企业ERP系统选型更加规范化, 进而提高ERP系统的实施成功率, 对小型制造企业ERP系统选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如指标量化处理等, 这些问题将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Vinod Kumar, Bharat Maheshwari, Uma Kumar.An investigation of critical management issues in ERP implement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anadian organizations[J].Technovation, 2003 (23) :793-807.
[2]Chun-Chin Wei, Mao-Jiun J.Wang.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selecting an ERP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4 (22) :161-169.
[3]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4]王少君, 王刚, 吕民, 等.ERP软件选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13) :190-193.
[5]Mohsen Ziaee, Mohammad Fathian, S.J.Sadjadi.A modular approach to ERP system selection[J].Information Management&Computer Security, 2006 (14) :485-495.
[6]Chi-Tai Lien, Hsiao-Ling Chan.A Selection Model for ERP System by Applying Fuzzy AHP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2007 (15) :58-72.
[7]徐绪堪, 陈鹏, 陈力翔, 等.基于模糊理论的ERP软件选型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09) :163-166.
[8]黄喜, 唐任仲, 丁祥海.制造企业ERP软件产品选型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 2008 (39) :134-146.
[9]严广乐, 张宁, 刘媛华.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ERP模型 第6篇
ERP理论的出现,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促进了供应链的整合等。随着企业管理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ERP的发展瓶颈越发体现出来。然而随着SOA概念的提出,ERP再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将SOA思想导入ERP系统将对ERP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软件架构体系的发展
纵观软件发展史,软件业的发展经历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面向集成的几个阶段,随着软件架构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面向服务的思想应运而生,这就是SOA。
1996年,全球IT调查协会Gartner集团提出SOA思想;2002年12月,Gartner提出SOA是“现代应用开发领域最重要的课题”,并预计在2008年,SOA会成为占有绝对优势的软件工程实践方法。
事实上,软件业对SOA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只是做了初步的界定:一个SOA系统由一组Service组成,每个Service都是可以以外部明确定义的服务的自治系统[1],此处提到的服务(Service),包括企业的每个业务细节。服务是整个SOA实现的核心,在SOA中所有的服务都是组件化的,是独立的,外部组件不需要知道服务内部的代码和流程,而仅仅关心是否返回期望的结果,这些服务通过接口向外部组件提供调用,接口的绑定和调用采用可以互操作的、位置透明的协议。SOA是一种企业架构模型,它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使企业中的服务标准化,实现企业的IT系统适应企业的动态变化。
SOA具有松散耦合、基于标准、共享服务和粗粒度等特点,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2]。
2 ERP导入SOA的优点
传统上,ERP系统通过在整个企业中建立通用数据库的方法,使企业所有业务活动都由一类信息系统支撑,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共享,使企业的信息流变得统一、流畅、高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和反应速度;在社会层面上,ERP的影响也同样有巨大经济的、技术上的以及社会性影响。但是传统的ERP系统也有一些无法回避的弱点,诸如:不适应企业应用系统的异构集成;企业实施成本过高;系统的各个模块之间关系复杂,耦合性较高等。
SOA思想融入ERP将会给ERP的发展带来一场革命,SOA作为构架企业信息化平台的新技术,将对ERP市场的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支持异构集成
由于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差异性以及各个软件供应商产品针对性的不同,导致了在选择应用软件时,不同的部门往往会选择不同的平台和应用系统,结果往往会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同时存在多个平台、多套数据库、多套应用软件。在导入SOA的 ERP系统中,企业可以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企业应用集成的解决方案,满足自身的需要。
(2) 技术与业务应用相分离
构建灵活的业务流程在现实应用中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为了适应自身的需要,有些企业要求业务的流程可以随时调整。例如,企业中订单处理流程,传统的ERP在开发完成后,如果企业处理订单的流程发生改变时,系统更改将比较困难或者更改成本较高。而在SOA的思想中,可以将订单处理流程中包含的创建订单、审核订单、审批订单等封装成几个基本的模块,在需要进行流程变更时,只要对上述服务进行重新组织就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变更,从而降低了软件修改的难度和复杂度。
(3) 软件购买模式的变化,降低IT投入成本
SOA的思想的导入将使ERP提供商将其应用产品进行合理的拆分,使其组件化,这样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定制各种组件化的应用,灵活集成新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成本。
3 基于SOA的ERP模型的设计
SOA是近几年在IT业界频繁出现的词汇,它的出现也给ERP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此,作者提出了基于SOA的ERP系统架构,该框架可分为如图1所示的五层。
3.1 表示层
表示层是集成框架的用户接口部分,是用户与集成框架应用接口交互信息的窗口。系统将用户接口从组件中分离出来,应用层通过表示层向用户显示其所提供的功能,为用户访问服务提供解决方案。表示层通过浏览器来呈现。
3.2 应用层
该层是系统框架的核心,系统通过应用层进行信息交互,从服务引擎接收客户端请求数据,把业务层返回数据按照服务定义包装,再返回给服务引擎。
Web服务是实现SOA的方式之一,在此应用层的设计基于Web服务技术。应用层包含如下功能模块:
(1) Web服务模块
该模块是应用层的核心部分,将向外提供的功能封装成Web服务,其中包括新开发的Web服务和将系统中原有功能模块封装成的Web服务。此模块提供的服务可化分为:①商业服务或者商业过程。这类服务是一个企业可以提供给外部用户或者合作伙伴使用的服务,比如提交订单等。②商业功能服务。这类服务会完成企业的具体业务功能,被商业服务(过程)调用,大多数情况下此类服务对外部用户是透明的。
(2) Web服务客户端模块
该模块用来调用其它系统的Web服务。Web服务客户端与Web服务之间有动态绑定和静态绑定两种形式,在静态绑定的情况下,Web服务客户端通过调用Web服务的Stub类调用Web服务;在动态绑定的情况下,首先利用Web服务查询模块从注册中心查询特定的Web服务,然后编写代码完成Web服务调用。
(3) Web服务注册模块
该模块将Web服务的WSDL描述注册到UDDI注册中心。
(4) Web服务查询模块
该模块在Web服务客户端和Web服务动态绑定的情况下,实现从注册中心查询特定Web服务的功能。
(5) 消息包装器
该包装器用来向原始SOAP消息添加信息和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添加身份令牌信息、加密、数字签名、消息监控和压缩信息等功能。
(6) 消息过滤器
该过滤器用来过滤包装后的SOAP消息,将消息还原并对消息作进一步处理,实现解密、解压缩、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消息完整性检测和消息监控等。
(7) 消息路由控制器
该路由控制器用来控制消息在消息包装器组和消息过滤器组中的流动,控制消息路由器可以控制消息流经哪些具体的包装器或过滤器及流动的顺序。
(8) 交互信息监控模块
该模块用来监控本系统与集成系统之间的交互信息,并将交互过程及内容存入数据库,交互信息监控模块在B2B电子商务集成中尤其重要,因为在电子商务中需要对交易信息有一定的记录以便以后出现问题时有帐可查。
(9) 交互信息查询模块
该模块相对于交互信息监控服务台,主要是将交互信息监控模块记录在数据库中的信息以一定的格式反映给表示层。
在设计应用层时应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共性分析,将业务流程中公有的部分能够单独提取出来,尽量保持Web服务的高内聚、低耦合,这样对某个Web服务修改时,就不会影响其它的Web服务。
3.3 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主要封装数据库访问逻辑,并向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库访问接口,供应用层调用该接口访问数据库。通过数据访问层,系统实现数据库与应用层的分离,提升了系统的可移植性、灵活性。
3.4 数据持久层
数据持久层包含系统运行的数据存储系统,例如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文件管理系统等。
3.5 应用基础层
应用基础层主要提供与具体业务场景无关的通用功能部件,包括权限控制中心、系统错误日志中心、安全、事务管理服务等。
4 总 结
ERP在国内的发展不能一帆风顺,应该归咎于ERP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如果将SOA思想融入ERP产品中,ERP产品将具有良好的柔性,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需求。基于SOA的ERP架构模型研究到实际应用还有待时日,此模型的合理性还需通过实践来进一步检验。
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判断,是保证ERP生命力的基础之一。ERP厂商要把握住每一次重大技术升级带来的机会,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大型数据库、C/S(B/S)三层/多层架构、跨平台技术(早于Java的出现)、中间件、SOA等。优秀的ERP厂商如果不能引领ERP技术方向,至少也要对ERP技术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否则就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
摘要:服务导向架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软件方法论,已得到IT业界越来越多的青睐。SOA的出现给企业资源计划ERP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SOA融入ERP将会推动ERP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SOA的介绍,以及对传统ERP发展瓶颈的分析,提出了基于SOA的ERP体系结构模型。
关键词:SOA,ERP,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朱海萍,李增智,杨怀洲.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业务管理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27).
[2]Min Luo,Mark Endrei.Patterns: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and Web Services.2004:13-25.
[3]苏建东.商业IT系统向面向服务架构(SOA)转型—写自2005中国网络服务及SOA研讨会[J].信息与电脑,2005(5).
[4]Open For Business Homepage.http://www.ofbiz.org.
[5]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5-28.
ERP模型 第7篇
本研究为实证研究, 旨在验证理论架构及假设。以问卷调查法为主, 辅以深度访谈, 通过发放问卷来进行研究调查, 并利用定量分析的方式来了解现状及总结验证模式。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法从已经实施ERP系统的企业中收集数据, 用SPSS13.0来分析并总结出ERP关键成功因素构面, 从而形成模型。
1.1 问卷开发
在IT/IS研究领域, 很多学者已经对诸如高层领导支持、项目管理、用户满意度等变量的测量作过研究。这些学者开发的量表经过了效度 (validity) 和信度 (reliability) 检测, 比较成熟。本研究以前人量表为基础, 结合中国的语言、文化特点和ERP实施的具体情况, 开发了一份问卷来测量, 试图找到各个变量因素构面, 进而形成模型。问卷采用了通行的十分制形式 (被试认为最为关键的可给最高分10分, 一般的给中间相应的整数分, 最不重要的给予最低分1分) 。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 首先经过多轮的同行专家评议, 然后又实地对多位ERP项目经理进行了访谈。根据同行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反馈意见, 对问卷作了反复的、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形成最后的问卷。
1.2 抽样和数据收集
笔者首先从一家著名ERP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80家企业, 然后电话联系这80家企业, 选取了那些已经实施了ERP系统并且愿意配合调查的企业为研究对象。这样一共有58家合格企业。发出问卷后, 笔者定期对没有反馈的企业进行电话跟踪, 从2007年3月1日到5月1日, 共回收51份问卷, 其中48份为有效问卷, 有效反馈率为82.8%, 有3份问卷因为缺失值太多等原因被剔除。
1.3 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的企业在行业分布上以制造业为主, 这说明尽管近年来ERP应用虽有向商贸、金融、公共服务等行业拓展的趋势, 但制造业还是ERP的主要市场。企业规模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但小企业ERP应用的比例也不小, 这说明目前小企业虽然面临许多实际困难, 但对ERP应用还是逐渐重视起来了, 加之国内ERP系统软件品牌出现和ERP软件售价降低, 使得中小企业有了实施的可能。从应用的ERP系统看, 使用国产ERP产品的企业占58.6%, 使用国外ERP产品的企业占31.2%, 还有10.2%的企业是在原有MRPⅡ的基础上自行或合作开发的ERP系统。排在前6位的ERP供应商分别是:用友、金蝶、SAP、神州数码、Oracle以及天心。由此可见, 国内ERP厂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已经改变了过去ERP软件由国外大厂商一统天下的局面。
1.4 问卷内容说明
为了真正清楚掌握影响ERP项目成功实施应用的关键因素, 首先制定了15个方面的考核指标, 与ERP息息相关的主题被纳入考虑, 归纳出15点关键成功因素, 即;
(1) 实施前员工的电脑应用程度、用户培训及新业务流程的宣传教育 (X1) ; (2) 以软件厂商提供的功能及作业模式为未来实务流程的标准, 减少定制 (X2) ; (3) 体系结构的选择、数据分析和转换 (X3) ; (4) BPR (X4) ; (5) 有能力的高层 (顶层) 管理者的始终支持参与与承诺 (X5) ; (6) 专项财力资源支持 (X6) ; (7) 清晰的目标和目的 (X7) ; (8) 认真仔细的软件包选择及考察软件提供方的合伙情况、开发工具情况 (X8) ; (9) 项目团队的能力 (X9) ; (10) 项目管理 (X10) ;, -. (项目) 策划指导整合 (X11) ;, /.上线前员工的接受与配合及各部门协同工作 (X12) ;, 0.顾问公司的雇用情况 (X13) ;, 1.最小限度的定制 (定型) 化 (X14) ;, 2.软件提供方的支持 (X15) 。
1.5 小样本资料因子分析过程
(1) 定义变量及标签, 输入数据。建立15个变量, 分别为被试厂商编号, X1~X15, 其含义如上说明。
(2) 操作流程的简要说明
选择从SPSS中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 打开Factor Analyze主对话框;选择X1至X15, 点击箭头向右按钮, 将15个变量移到Variable下端矩阵框中, 进行相应的操作 (略) 。
1.6 分析与总结
1.6.1从SPSS因子分析结果输出的情况解释
(1) 从SPSS因子分析结果输出Correlation Matrix (相关矩阵) 表可知, 在15个变量中许多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 要对被试作正确的判断很不容易, 所以需要作因子分析;
(2) 从变量的共同度 (Communalities) 表可看出;变量X3到X15都很好地被4个因子 (主成分) 解释, 因为这13个变量的因子共同度均在0.8以上;
(3) 从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解释方差总和) 表的特征值可看出, 第一因子的特征值λ1=5.716, 占方差的38.107%, 基于过程内定取特征值大于1的规则, Factor过程提取了前4个因子, 4个因子的特征值共占方差的81.361%。可见, 被放弃的其他11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仅占不到20%, 因此说明前4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4) 从Scree Plot (碎石图) 可看出因子1与因子2、因子2与因子3、因子3与因子4、因子4与因子5之间的特征值之差值比较大, 而因子5, 6, , 15之间的特征值差值均比较小, 所以可以初步确定提取4个因子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
(5) 从Components Matrix (因子负荷矩阵) 表, 通过这个系数矩阵可以用各原变量写出因子表达式, 以便了解因子的含义。同时可看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因子, 即F1, F2, F3, F4在原变量上的载荷值都相差不大, 故不太好解释它们的含义, 因此须进一步因子旋转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含义;
(6) 从Rotated Component (旋转后因子负荷矩阵) 表可知, 转轴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两极分化, 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F1中的系数绝对值大的有:X5, X6, X8, X10, X11, X12, X13, 而这7个变量主要概括反映影响ERP实施成功的组织因素影响构面;F2主要由X1, X9, X15确定, 反映为人力因素影响构面;F3主要由X4, X7确定, 反映任务因素影响构面;F4则依赖于X3, 即反映为技术因素影响构面。即各构面下包含的部分内容为:
组织构面:有能力的高层主管的支持和承诺、财务结构、成员部门间的目标沟通、上线前员工的接受与配合、使用者的建议和回馈等;
人力构面:实施前员工的电脑应用程度, 使用者的教育培训等;
任务构面:监视流程的合理性、导入成本、选择适当的项目团队、企业流程再造与变革、项目小组的能力与表现等;
技术构面:体系结构的选择、数据分析和转换、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能力、定制化程度、软硬件之间的整合、系统时间测试的长短、系统的维护等。
(7) 从Component Plot in Rotated Space (旋转后的因子散点图) 可看出, F1, F2, F3, F4与15个原变量之间的关系;
(8) 从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及Component Score Covariance Matrix (因子得分协方差矩阵) 表可知有关因子得分信息。可根据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表中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计算各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 从Component Score Covariance Matrix (因子得分协方差矩阵) 表可看出旋转后F1, F2, F3和F4不相关。
2 小样本研究结论
由本研究分析总结得出的四大因素构面F1至F4, 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即F1最重要, F4相对不重要, 笔者十分赞同这一总结。首先是组织因素构面, 因为对于ERP这样一个涉及企业流程全过程的应用系统的实施, 其中含有变革管理方式的意味, 组织工作做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ERP项目的成败, 而做好组织工作的主体应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 说明ERP是“一把手”工程。其次是人力因素影响构面, 说明ERP项目成功与否, 人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中尤其是人的素质不可小视, 由此也说明要想使ERP项目获得成功, 必须首先提高员工素质, 不然低素质的员工就会成为ERP项目获得成功的瓶颈。再次是任务因素影响构面, 说明事前制定清晰、可行的实施目标有助于项目的成功。最后才是技术因素影响构面, 说明影响ERP项目获得成功的技术因素固然重要, 但相对组织等其他几个影响因素构面, 技术因素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实际情况反映为在产品日趋同质化今天, ERP厂商的软件趋于雷同, 排名前几位的品牌, 一般的功能大多能满足多数企业的需要。在实际的调查中, 还了解到四大因素构面还是相互作用的, 由此勾画出如图2所示的钻石模型, 其相互作用形态正如Leavitt (1965) 所提出的钻石模型, 真是不谋而合!
2.1 研究模型架构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结果来看, 影响ERP系统实施成功的因素很多, 来自企业内外的影响因素均有, 在企业内部因素的方面总结为:领导及内部配套因素、企业变革因素、项目本身管理因素等, 在企业外部因素的方面总结为:ERP厂商与顾问公司因素、ERP系统本身特性因素等方面。基于研究文献、上一章的研究分析结论, 构建出两大模型如下:
模型1影响ERP成功实施的因素架构模型 (如图1所示) ;
模型2因素构面及其相互作用模型 (如图2所示) 。
2.2 研究模型架构解释
从图1可看出, 左边的组织因素影响构面、人力因素影响构面、任务因素影响构面、技术因素影响构面为自变量, 而右边的ERP实施成功为因变量, ERP实施成功的标志为; (1) 系统运行集成化; (2) 业务流程合理化; (3) 绩效监控动态化; (4) 管理改善持续化。
小样本的调查分析结论的因素构面,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态正如Leavitt (1965) 所提出的钻石模型, 用以解释企业引进新的系统或有变动变革时, 企业内部产生的影响。模型中认为一个组织或企业内部, 可以分成4个构面, 分别是;任务 (Task) 、组织 (Organization) 、技术 (Technology) 、人力 (Agent) 。这4个构面分别描述了观察企业的不同角度, 进一步来说, 此模型说明企业组织在引进新的系统或有变动变革时, 企业内部4个构面是互相影响并彼此牵动的。例如, 当技术发生变化时, 会影响原本任务的执行方式;当组织分工和决策方式发生改变时, 会影响技术的采用;若人员的素质发生改变, 会牵动组织的文化;若任务发生改变, 则需要员工观念和行动的配合。
摘要:基于对相关主题文献的初步研究总结得来的关键成功因素 (CSF) , 形成调查问卷, 对随机选取的小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中的每一CSF采用1~10分的打分测试, 对这一小样本的调查问卷得来的数据, 利用SpssforWindows13.0的Factor过程进行因子分析, 同时综合评价这一小样本的应用影响因素情况, 从而总结出影响ERP项目成功实施应用的关键因素模型, 其研究的目的为找出ERP的关键成功因素构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进行合理的规避, 对企业正确认识并应用ERP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ERP,关键成功因素 (CSF) ,模型 (MODEL)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 H.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2]Holland, C P and Light, B.A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Model For ERP Implementation[J].IEEE Software, 1999, May/June:30-36.
[3]陈启申.ERP——从内部集成起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ERP模型 第8篇
截止到2006年年底,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和自身业务的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认识到用ERP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化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纵观国内外的ERP市场, 可谓是群雄逐鹿、烽火连天。一方面, 众多ERP厂商铺天盖地的宣传, 使中小企业难以抉择;另一方面, 知名ERP产品昂贵的价格又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选择合适的ERP产品, 对中小企业来说是需要相当慎重的。
二、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特点
现代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小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求生存, 就必须及时沟通供应链上下游信息, 迅速响应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生产。核心企业的ERP系统成为供应链的神经中枢, 与各节点企业的ERP系统共同组成了供应链神经网络。因此, 拥有良好的ERP系统, 一方面能够帮助中小企业摆脱信息闭塞的困境, 准确把握市场趋势,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管理模式, 走上结构化的自我优化之路, 从内到外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1. 中小企业的特点
作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 他们与大型企业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1) 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型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战略和组织, 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关键业务。中小企业各自为战的比较多,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也就造成了在供应链上保持与合作伙伴的密切协作有一定难度。
(2) 利益。不同于大型企业注重长期的效益和利益, 作为中小企业, 由于资金有限和市场的风险性, 决定了中小企业更重视短期的利益。
(3) 成本敏感性。中小企业投资少, 利润少, 对盈亏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大型企业, 在进行大规模投资时更小心谨慎。
(4) 人才结构。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资金的限制, 招聘素质高并有丰富经验的人才很困难, 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在经验丰富之后容易流失。
2. 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特点
企业的规模不同, 对ERP的要求不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 常是出自企业自身提高管理水平和优化业务流程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强烈愿望。由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比较朴实, 强调以较少的IT项目整体投入、相对简单的日常业务应用、较高的个性化满足程度, 来快速地提升企业管理应用的整体水平。因此中小企业在进行ERP选型中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模式, 而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与大型企业没有本质区别。中小企业的ERP涉及财务管理、物料管理、需求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等诸多方面, 只是在管理层次和流程上比较简单。把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有机整合起来, 最终实现整体运营活动的全面集成和协同。
(2) 中小企业对ERP要求实施周期短、见效快。一般来讲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 基金有限, 在有了资金后多用于产品开发和销售、建设渠道等方面。一旦将大量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也希望短期内获得回报。根据调查结果, 中小企业的ERP实施一般不应超过3个月。
(3) 中小企业更重视ERP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对成本的敏感性较高, 在选择ERP产品的时候, 价格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价格低廉并能够提供高适用性功能的产品才能进入中小企业的选型范围。
(4) 中小企业对ERP要求更强的易用性。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且员工的IT技能普遍较低, 因此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软件产品必须有更强的易用性, 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同时, 由于中小企业处于成长阶段, 变化快, 要求ERP产品有很大的柔性, 能灵活适应需求。
(5) 中小企业ERP必须适应中国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特点。要有层次性, 由低到高不断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要有灵活性, 适应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要有个性化, 满足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特殊性。因此, 要求ERP厂商有强大的服务能力, 提高应用成功率。
三、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ERP选型策略模型
中小企业ERP选型主要涉及到3个角色:企业、咨询机构和软件供应商。企业是选型决策过程的主导者, 是决策过程的主体。咨询机构和软件供应商是选型过程的辅助因素。咨询机构主要为企业提供技术、方案咨询、选择和实施等, 是企业的决策参谋;软件商为企业提供产品并获取销售利润, 是决策的利益关联方, 其产品是企业决策的客体。ERP的选型过程实质是企业和咨询机构作为博弈的一方和多方软件供应商之间对围绕信息化软件的需求和购买活动而展开的一场博弈。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特点出发, 建立了基于需求的E R P选型策略模型D B E S M (Demand-Based ERP Selection Model) 。
整个模型的架构如上图所示。本模型提出ERP的选型必须重视企业的特征和对E R P的需求特点以作为选型的起点和驱动力, 模型的主体部分由三个层次组成, 分别是策略层、执行层、保障层。下面对各个层次进行说明。
1. DBESM的策略层分析
策略层作为整体性的框架, 是进行选型战术安排的基础和方向, 是协调指挥选型过程的行动纲领。
(1) 对于不希望承担过高风险、总是希望短期见到收益的中小企业而言, “总体规划, 分步进行”更适合其需求状况。企业从选型初期就开始分析自己的需求, 着眼于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 考虑在这期间的经营管理需要什么工具来辅助, 用科学的方式把系统分解为不同的功能, 最终确定选择合适的ERP产品。通过渐进性的选型方法, 力求让企业看到效果, 从而加强了推行的力度。
(2) 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这样的一种企业管理现状就必然要求企业在ERP选型的同时, 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 (BPR) , 按照先进的ERP管理要求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改造。由于中小企业管理基础的约束, 流程重组不能全线出击, 而应该选择存在问题最突出的环节或核心部分进行改造。
(3) 中小企业选择ERP系统的根本原则是在保证实施效果的前提下, 将ERP系统设计的越简单越好。选择ERP的标准功能可以降低实施难度, 缩短实施周期。同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 对软件的个性化要求是必然的。我国企业选择ERP系统主要有四种类型:独立开发、委托开发、购买商业软件、使用开源软件。
这四种选型策略的优劣比较见表。
表4种选型策略的特点比较
2. DBESM的执行层分析
(1) 建立科学的ERP选型小组。ERP选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企业在决定实施ERP的最初应该建立科学的ERP选型小组, 由最高决策层和技术、IT、财务、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参加, 并聘请有成功实施ERP经验的专家作为项目小组的咨询顾问。ERP选型小组的成员应该对ERP有一定的了解, 并熟悉本部门的需求。
(2) 分析企业的需求。企业需求是选择ERP系统的重要依据。企业既要考虑当前需求, 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这要从企业的行业特点、当前运转状态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通过需求分析, 找到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哪些低效环节, 明确企业的规模、生产类型, 以及希望ERP系统解决哪些问题。宏观方面, 企业要考察:企业的市场环境、生产特点、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用ERP的时机是否成熟、资金能否到位;微观方面, 企业要考察:各个部门需要处理的业务需求、软件使用权限、业务报表需求、现有系统的调查。
(3) 考察ERP供应商与产品。中小企业所选择的供应商应能够清楚地理解公司的业务, 有长期的经营战略和技术研发能力, 有较多实施成功的案例。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 循序渐进地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和改进。在考察ERP产品时, 要权衡软件的功能和技术, 中小企业可以参考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的ERP软件四区域技术功能矩阵 (图2) , 进行综合考虑。该矩阵纵坐标表示软件产品功能完备程度, 横坐标表示软件产品技术水平高低。根据各种ERP软件产品功能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将其分别对应安置在不同区域。这四个区域的含义分别为:Ⅰ区域为保持优势 (Remain) 区域, 该区域内的软件产品在功能和技术方面较好, 是E R P软件产品的市场领导者;Ⅱ区域为有待加强 (Reinforce) 区域, 该区域内的软件产品技术先进, 但功能有待完备和加强;Ⅲ区域为重新构造 (Rebuild) 区域, 该区域内的软件产品功能方面得分很高, 但技术得分较低, 从长远看这些软件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Ⅳ区域为重新考虑 (Review) 区域, 该区域的软件产品技术和功能都较差。
从这个矩阵看出, 凡是进入Ⅳ区域的软件产品是不可选择的;Ⅲ区域的软件产品是尽量不要选择的;Ⅱ区域的软件产品是可以重点考虑的对象;Ⅰ区域的软件产品一般都价格昂贵, 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因此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投资和需求进行综合考虑。
3. DBESM的保障层分析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ERP系统刚刚开始接触, 在选型过程中, 借助咨询顾问的经验和对整体项目的把握, 确定企业需求, 这是保证实施成功的重要前提。专业咨询公司在ERP选型与实施过程中承担着解决方案的策划、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对日常工作重定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理等工作。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咨询公司的优势, 为企业进行业务诊断和流程再造, 参与企业ERP选型与实施的全过程, 降低实施风险。此外, 中小企业要考虑咨询公司介入深度, 一般定位在对企业前期调研、培训、确定目标与系统选型。
实施ERP系统是一场管理革命, 只有企业决策层领导在深入理解ERP的基础上, 动员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加, 才能取得成功。ERP选型的培训保障在人员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企业领导的培训, 通过对公司领导和部门领导进行ERP理论和应用操作培训, 使领导层能够结合企业管理情况对系统提出明确的意见, 并能够运用ERP系统了解企业的管理信息;其次是项目小组的培训, 项目小组负责选型的全过程, 其培训应包括较为广泛的内容, 包括ERP理论、系统初级高级应用、实施方法与项目管理等;最后是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任何ERP系统都要依靠基层的员工来具体操作, 培训工作应根据部门业务要求和员工能力基础, 有针对性地进行。
四、对中小企业ERP选型的建议
在经过了成长初创期后, 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有了稳定的产品, 进入了发展期。在此阶段, 原有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在企业内部形成更为规范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制衡的治理结构, 更为有效地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但是, 中小企业不能力求一步到位、盲目上马, 应该理性分析、循序渐进。
1. 选择合适的时机。
成功实现ERP的最佳时期是在企业的兴盛期和呆滞期, 在初创期和衰退期很难成功。在兴盛期和呆滞期, 企业会居安思危或寻求出路, 很自然地产生革新念头, 这是成功实现ERP的最佳时期。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有明显的阶段性递升的特点, 国内ERP成功率一直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盲目跟风急于求成。企业在准备ERP项目前必须理性分析企业的现状, 明确引入ERP的目的, 这样在选型和实施中才能有的放矢。
2. 客观认识ERP。
许多企业不认真考虑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管理基础, 而是将ERP当成企业的救命良方, 希望通过实施ERP, 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一系列弊病。ERP对企业来说, 不在于治病, 而是通过优秀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思想, 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 并确保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共享和高效畅通。企业自身体制和组织结构上的问题需要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解决, 只有管理问题、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才需要ERP去提升。
五、结束语
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 应用ERP实现信息化是我国中小企业迎接挑战、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就是做好ERP系统选型。面对众多的ERP供应商, 企业必须理性分析自己的信息化需求, 把握合适的时机, 选择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ERP系统。
中小企业的ERP选型涉及众多因素。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选型策略模型DBESM, 但是对企业的需求分析还不是很全面。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 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区分, 以建立不同行业的选型指导策略, 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中小企业迫切要求引入先进的ERP系统提升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企业对ERP的需求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ERP选型策略模型DBESM, 并对模型的策略层、执行层、保障层进行分析, 最后对中小企业进行ERP选型提出了两点建议。
关键词:ERP,中小企业,选型
参考文献
[1]http://www.ndrc.gov.cn/zxqy/zhdt/t20070608_140378.htm[J/OL]
[2]黄晓敏侯晓燕:中小企业ERP选型的思考[J].情报探索, 2006 (5) :67
[3]黄林军张勇闭珊珊:ERP选型的策略与流程[J].财务与会计, 2007 (5) :54-55
[4]周玉清刘伯莹周强:ERP与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91-193
ERP模型 第9篇
关键词:ERP,数据包络分析法,管理效率
一、引言
“ERP”即“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是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 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员工提供经营管理和业务执行的平台。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不同程度的ERP实施和应用, 国内的ERP软件有用友ERP、金蝶ERP、神州数码ERP、浪潮ERP等, 国外的ERP软件有微软ERP、ORACLE ERP、SAP ERP、Sage ERP等。ERP能否全方位地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 使企业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运作效率?ERP的有效实施应用与企业规模有无关联?笔者通过对国内一些引进ERP的中小企业的调研,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通过企业引入ERP后最近3年 (2007年至2009) 的数据为依据, 来测算引入ERP企业的相对效率, 考察其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30家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作为分析的样本。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连续性和分析的全面性, 样本中小企业均在2006年以前引入ERP, 以2007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依据, 来测算引入ERP以后中小企业管理的相对效率, 考察其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的变化情况。本文的样本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各中小企业公布的各年年报、深圳证券交易所。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是一种线性规划技术, 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 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 A.和Cooper W.W.等人于1978年提出。DEA方法直接使用评价单位的投入、产出数据, 对待评单位做出综合评价, 得出待评单位有效性的综合数量指标, 确定有效的 (即相对效率最高的) 单位, 定量地指出其他单位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 从而获得反映企业系统状态的各种管理信息。由于DEA方法注重个体而不是平均值, 因此对个体的差异尤其是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的绩效和相对效率的考察有着独特优势。常用的DEA模型主要有CCR模型和BCC模型。
(1) 测算总体效率的CCR模型。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 (引入ERP企业) , j=1, 2, , n。每个DMU都以m种投入获得s种产出, xj= (x1j, x2j, , xmj) T为DMUj的输入;yj= (y1j, y2j, , ysj) T为DMUj的输出。对于某个选定的DMU0, 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相应为X0, Y0。基于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的公理假设, 可以得到如下带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的CCR模型:
S-是与投入相对应的松弛变量组成的向量, S+是与产出相对应的剩余变量组成的向量;λ为决策单元线性组合的系数;θ表示投入缩小比率。用该模型可以评价DMU的技术和规模的综合效率, 称为总体效率。设式 (1) 的最优解为λ*, s*-, s*+, θ*则有:若θ*=1, 且s*-=0, s*+=0, 则DMU为DEA有效, 即在这n个评价单元中, 在原输入X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输出Y已经达到最优。若θ*=1, 且s*-≠0或s*+≠0时, 则DMU为弱DEA有效, 即在这n个评价单元中, 对于输入X可以减少s*-而保持原输出Y不变, 或在输入X不变的情况下将输出s*+提高。若θ*<1, 则DMU为DEA无效。当∑λj=1时, 表示DMU0的规模收益不变, 也就是说该决策单元处于规模扩张线上, 已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点;当∑λj>1时, 表示DMU0的规模效率递减, 该值越大, 规模递减趋势越大, 也就是说该决策单元没有必要再增加投入, 因为增加投入量不可能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增加;当∑λj<1时, 表示DMU0的规模效率递增, 该值越大, 规模递增趋势越大, 也就是说该决策单元有必要再增加投入, 使其带来更高比例的产出增加。
(2) 测算纯技术效率的BCC模型。Banker, Charnes和Cooper (1984) 将CCR模型的假设放宽到规模报酬可变, 提出了BCC模型。由于BCC模型的假设是规模报酬可变, 所以加入一个约束条件
其最优解ζ*评价DMU0的单纯技术效率有效情况, 设ξ*为规模效率, 则ξ*=θ*/ζ*。其经济学含义如下:当ζ*=1, 且s-=s+=0时, 该决策单元为技术有效;当ζ*=1, 且s-≠0, s+≠0时, 该决策单元为技术弱有效;当ζ*<1时, 该决策单元为技术非有效。
(三)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了如下指标体系: (1) 输入指标。输入指标为职工人数 (x1) 、无形资产 (x2) 、营业成本 (x3) 。引入ERP以后, 企业在职工人数 (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 上会有所变化, 体现ERP对人员效率的影响。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ERP产生的成本可作为无形资产入账, 所以将无形资产作为输入指标。根据有关文献, ERP的引入对企业成本有影响, 故将营业成本作为输入指标。 (2) 输出指标。输出指标为利润总额 (y1) 、总资产周转率 (y1) 、存货周转率 (y1) 。利润总额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在原始的输入输出数据中, 由于指标的特性, 是存在负数的, 如利润总额等, 因此, 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所有数据的值在区间[0.1, 1]的范围内。归一化公式为: 数据归一化后, 决策单元DMU形成的前沿面只会发生平移和按比例放缩, 总体形状不变, 即DMU间的相对关系不改变, 因此对最后的评价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相对效率分析
样本的输入输出指标见表 (1) 至表 (3) 。结合规模报酬不变 (C2R模型) 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 (BC2模型) , 用DEAP2.1软件计算, 可得到这30家中小企业引入ERP后的相对效率, 结果整理如表 (4) 。企业效率的高低采用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种效率值判断。第一,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一般而言, 综合技术效率为1表示最有效率的单位;纯技术效率值越高表示其投入资源使用情形越有效率;规模效率可以分为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三种情况。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为5家, 占总样本数的16.7%, 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534, 高于平均值的企业为14家, 占总样本数的46.7%, 低于平均值的企业为16家, 占总样本数的53.3%。规模效率有效的样本中小企业, 综合技术效率都有效。处于规模收益不变区域的中小企业, 都可以实现综合技术有效;处在规模收益递增区域的中小企业, 综合技术效率无效;处在规模收益递减区域的企业, 综合技术效率均无效, 并且62.5%是规模无效导致的。第二, 纯技术效率分析。纯技术效率 (即ERP管理效率) 有效的为14家, 占总样本数的46.7%。纯技术效率无效的为16家, 占样本总数的53.3%。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35, 高于平均值的企业有17家, 占总样本数的56.7%, 低于平均值的企业有13家, 占总样本数的43.3%。从纯技术效率可以发现, 在规模效率递减的情况下, 即使纯技术效率有效, 也会造成综合技术效率无效。第三, 规模效率分析。规模效率有效的企业为5家, 占总样本数的16.7%。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企业5家, 占总样本数的16.7%;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企业为1家, 占总样本数的3.3%;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企业为24家, 占总样本数的80%。可见, 大部分企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减区域。
(二) 投入冗余率及产出不足率分析
由表 (5) DEAP2.1结果整理可知, 共有16家企业纯技术无效, 当纯技术效率无效时, 才会产生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 也即冗余不足率与纯技术效率密切相关。在纯技术效率无效的企业中, 2家企业即12.5%的企业利润总额不足, 8家企业即50%的企业存在总资产周转率不足, 9家企业即56.3%的企业存在存货周转率不足, 9家企业即56.3%的企业存在职工人数冗余, 12家企业即75%的企业存在无形资产冗余, 1家企业即3.3%的企业存在营业成本冗余。如第2个DMU, 即深圳市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纯技术效率为0.828, 主要是由于存货周转不足率为0.070, 职工人数冗余1061人造成的, 所以得润电子可以通过提高存货周转率, 通过培训等改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进而提高ERP的管理效率。而DMU14,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的纯技术无效, 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不足和营业成本冗余造成的。也就是说,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总资产周转率, 改善经营发展能力, 合理控制营业成本, 来达到纯技术效率即ERP有效的目的。
注:irs, -, drs分别表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
(三) DMU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
根据DEA理论, 非DEA有效的DMU在生产前沿面上的投影是DEA有效的, 即通过适当调整非DEA有效的DMU输入、输出数值可以使其达到DEA有效。下面以DMU6, 即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要使其达到DEA有效, 需要对其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调整。要达到DEA有效, 即要使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达到1, 需要把各项输入的数据调整为:职工人数x1=387人、无形资产x2=7447944元、营业成本x3=18560万元。输出数据调整为:总资产周转率y1=0.745、存货周转率y1=3.638。这样, 数据达到最优值, DEA为有效, 总体效率为1。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30个中小企业样本的调查,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通过具体指标对中小企业引入ERP的相对效率和规模收益进行了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ERP在企业中运行效率一般。ERP成功实施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制造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运营效率。但是就样本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ERP在中小企业中运行效率不高。当纯技术无效时, 会产生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样本企业中, 纯技术效率 (即ERP管理效率) 有效的为14家, 占总样本数的46.7%, 说明ERP在中小企业中的运行效率一般, 而造成纯技术效率无效的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无形资产冗余造成的, 存货周转率不足和职工人数冗余也是造成纯技术效率无效的原因, 采用ERP以后, 如果实施不成功, 存货周转不够快, 人员效率不够高, 就体现不出ERP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企业应合理控制ERP成本, 与软件供货商一起考虑ERP系统建置规模, 提高存货周转率, 改善人员效率, 从而更好地发挥ERP在企业中的运行效率。第二, ERP的运行效率与企业规模密切相关。样本企业有24家企业规模效率递减, 5家企业规模收益不变, 1家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样本企业中, 纯技术效率 (即ERP管理效率) 有效的为14家, 占总样本数的46.7%, 但达到综合技术效率有效的仅为5家, 占35.7%。有64.3% (9家) 的企业在纯技术有效的情况下由于规模效率无效而导致综合技术效率无效。而规模无效的企业大部分是属于规模收益递减。调查结果说明, 很多中小企业的ERP与其规模并不匹配, 所以在ERP的选型过程中, 企业要考虑的不仅仅是ERP软件的价格, 更要考虑企业的需求, 企业需要的是哪些ERP管理功能, 怎样通过ERP合理利用资源和优化内部管理、有效控制库存与流动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 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 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ERP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 (DEA) 》, 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ERP模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