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接入范文
IP接入范文(精选7篇)
IP接入 第1篇
当前全网已经实现IP化改造的接口有Mc (MSS-MGW) 、Nc (MSS-MSS) 、Nb口 (MGW-MGW) , 相对于原来的TDM承载, IP传输极大的减少了传输资源, 降低了网络建设成本。但同时, IP的“不可靠”特性, 也为传统语音交换业务的可靠服务质量要求带来了不确定性。在现网的规划配置实现中, 引入了多种安全保障机制来弥补IP安全性的缺陷。
2 MSS侧接口IP接入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在软交换中, MSS用作信令控制的功能实体, IP化改造实则是信令 (No.7信令) 的IP化, SIGTRAN概念由此而生。从信令面协议栈来看, No.7信令协议栈中的MTP3/MTP2/MTP1 (SDH/PDH) 分别演进变为SIGTRAN信令协议栈中的M3UA/SCTP IP/Ethernet。其中M3UA层提供No.7信令的MTP路由, 同时提供监视功能;SCTP层提供IP信令点间的可靠连接, 同时提供纠错检错的流量控制;IP层提供IP节点间的非连接服务。
从协议栈的结构可看, IP化之后MSS的信令接口主要靠SCTP层保护, SCTP层的安全性保护引入了偶联、多归属的概念。在实现SCTP偶联的时候, MSS的两块接口处理板绑定为一个IP host (即SCTP EPs) 。因此一个IP host包含2个物理接口和2个IP地址 (安全考虑IP一般为两个独立的地址段) , 即Multi-homing多归属。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正常情况下, IP host只会使用其中一个激活状态的接口板来承载SCTP/IP层的业务。当主用接口处理板发生SCTP或IP层错误时, 偶联将会失效, SCTP EPs将迁移到备用板卡上。配对的IP接口处理板的配置是完全一样的, 因此偶联将重新建立。而当原主用板卡恢复正常后, 为避免偶联的中断, SCTP EPs并不会回迁, 原主用板变为备用就绪的状态。
现网中, MSS一般配置了多块处理板作为IP业务承载接口板, 即可划分为多对IP host。现网中为SCTP EPs分配的IP地址对处于不同的IP地址段, 由此把IP承载网接入划分到两个子网以实现地址段的容灾。所有IP host的主用接口板都与一个承载网入口CE1相连, 备用接口板与该CE1配对的承载网入口CE2连接。MSS端所设置的网关地址, 实则是对应的CE的VLAN接口地址。结合之前所讨论的接入安全保障机制, 无论故障发生在MSS侧或CE侧的任一层, MSS信令业务流都将自动切换到备用端口, 经由承载网入口另一配对的CE保持业务传输通畅。而当其中一个接口子网一旦出现错误, 业务将重选备选子网, 经由配对CE2接入承载网。
3 MGW侧接口IP接入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在软交换中, MGW上IP承载的业务有Mc口的MPT信令消息和ITU信令消息, Nb口的媒体流。因此MGW的IP接入机制要区分信令面和媒体面来分析。
3.1 MGW信令面的IP接入机制
MGW的IP接入保护机制和前面所讨论的MSS的保护机制相类似, 网络层都依靠SCTP层协议实现保护。而主要区别在于, 现网中MGW的信令处理与物理接口相分离, 即SCTP IP层与Ethernet物理层分别由不同的处理板实现。当物理接口板主用口发生故障时, 将自动切换到备用口从而保护数据通信。若故障出现在数据链路层或网络层, 则由信令板中的SCTP/IP层协议实现保护。
当故障发生在接口物理层时, 物理接口板将切换备用口通信。由于网关地址仍指向原来主用的承载网入口CE1, 因此, 业务流经备用口物理扭转到承载网入口配对的另一CE2后, 会通过CE1/2间的接口TRUNK绕回CE1作业务出口。正因如此, 承载网入口配对的CE之间必须放通信令面的两个VLAN,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接口物理层的保护。若CE03出现三层故障, 则通过SCTP协议层保护机制, MGW能识别主用地址段失效, 进而重选IP路径 (配对的另一地址段) , 经备用接口板的主用口传输。
3.2 MGW媒体面的IP接入机制
媒体面 (用户面) 和信令面的协议栈结构有明显区别, 对于媒体流来说, 更注重数据流的时效性均衡性而非安全性, 因此并未引入网络层保护协议的应用。
在媒体面, 各个IP物理接口板间采用负荷分担的工作方式, MGW侧只能实现接口板上主备端口的物理层倒换保护。IP接口板的主用口平均分配接入到配对的两个CE上。即正常情况下, 配对CE平分MGW的业务, 实现业务均衡接入承载网。另外出于安全考虑, 数据流同样划分归属于不同的子网, 以实现业务地址段的容灾。
在CE侧, 实则配对CE并不能区分MGW侧的主备端口, 因此, CE配置中引入了VRRP协议 (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 。VLANs所指向的网关地址不再像信令面配置CE的接口实体地址, 而是一个虚拟网关地址。通过在配对CE中定义虚拟网关优先附着在不同的CE, 以实现业务流的真正流量均衡。此外, VRRP的引入还有一大好处--当网关附着的CE出现故障 (特指L3故障) 时, 网关将自动附着在配对的另一CE上, 继续保持有效, 使业务不受任何影响。
结语
在移动通信中, 核心网采用了大量的安全保障机制以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发展。本文对当前网络IP接入机制进行的研究探讨, 有利于网络的安全建设与维护, 为促进我国移动通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金涛.软交换通信技术及其网络安全浅谈[A].第七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2]陈晓玲.软交换在固网智能化改造中的应用与配置[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李杨, 陈金鹰, 尚琴.基于软交换的VoIP网络结构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一) , 2006.
接入技术与IP工程的关系性研究 第2篇
[关键词]接入技术 ip工程 接入技术与ip 工程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97-01
一 Ip是指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为了使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在因特网上规定了一套大家都要遵守的协议,只要遵守了这套协议,无论是什么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与因特网相互连通,实现资源共享,就像只有说相同语言的话的人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一样,ip协议是各计算机在网络中必须遵守的。Ip实现网络互联的基本原理是因为ip协议是一套用程序及软件构成的协议软件,他能把各种不同的基本单元换成统一的ip数据包格式,因为像一些网站如以太网,交换网等等之所以不能相互通信就是因为它们的基本单元不同,而遵守统一的jp协议就能实现相互连通,ip协议常用的有:NEWBEUI(IBM开发的非路由协议),ipx(用于客户端/服务器的协议群组)等等,ip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ip地址,ip地址的格式IP地址=网络地址+主机地址或IP地址=网络地址+子网地址+主机地址。IP地址就是给所有在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安排了一个唯一的地址,就像是门牌号一样,正是由于这样门牌号的地址,使得能快捷简便的从众多的计算机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按照传输控制协议规定,ip地址用二进制表示,每个ip地址长32bit,也就是4个字节,如果是太长的地址,为了方便,也可以用十进制表示,当然唯一的地址并不是指一个计算机只能有一个ip地址,通过现在的技术,可以实现一台计算机拥有多个ip地址,还可以实现用多台服务器共用一个ip地址,除此之外,ip还包括虚拟ip和实体ip,虚拟ip与实体ip的区别是虚拟ip在使用时是有限制的,而实体ip的使用没有限制,还可以分为固定ip和动态ip,动态ip是ip地址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动态ip的安全性较高,通常用于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所,以及特ip,例如有些ip地址不能为设备分配,有的不可以在公网使用,有的只能在本机使用不能在其他地方使用,这些都是特殊ip,还有专用ip等等。
二 接入技术从接入业务来分的话,可分为窄带和宽带的接入网技术,如果根据用户入网方式区分,又可分为有线及无线接入。下面我针对现在一些主流的接入技术进行一下接入技术对比。
第一是基于双绞线的ADsL技术,非对称数字用户系统简称ADSL,是一种利用已有的双绞线电话资源的一种接入技术,利用现有的电话双绞线,可以达到高速的数据传输,因其采用的频分复用技术能在原电话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传输。ADSL能利用现有的电话线就实现宽带业务,并且ADSL的技术已趋于完善,ADSL的发展将会非常值得期待。
第二是基于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的Cable Modem技术,因为其强大的宽带和价格较低收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刚成立资金缺少的电信公司的青睐。它与传统Modem的差异在于传输介质,传统的Modem的传输介质在用户与服务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导致用户独享介质,而Cable Modem的传输介质是光纤和同轴电缆混合网,进而实现传输宽带与有线电视信号传输介质共享,除此之外,Cable Modem的结构由非常多的部分组成,与传统相比较为复杂,与ADSL相比它无需拨号上网,无需电话线,可提供24小时的服务。
第三是基于五类网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以太网在以前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占到市场总份额的百分之九十。之所以以太网这样受欢迎的原因是第一以太网已有的强大网络基础和市场经验,第二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基本都与以太网兼容,第三是以太网的性价比高并且非常可靠。以太网的~特点是网管功能强大,不但包括传统的配置、安全管理等等,还有强大的计费能力,能帮助计费系统按照信息量时长等各种方法计费。以太网比较适合密集型的居住情况,因而在中国印度等等人口密集型国家非常受欢迎。
第四是光纤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是指接入网中的传输介质是光纤的接人技术,是一种发展较晚的宽带接入技术,其优势明显具有容量大,质量好,传输不易受干扰,防电磁干扰等等,因为其优势明显,也将成为接入网的发展重点。光纤接人分为两大方面,有源光和无源光网络,有源光网络可以提供理想的网络性能,其将来的发展是支持ip接入,但至少需要支持以太网接口的映射。而无源光网络的特性较强,因为其纯介质特性,使其在传输过程中极难收到干扰,大大减低了设备的故障,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这样降低了维护投入,是电信部门梦寐以求的接入技术。光纤接人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潜力巨大,而且其传输质量高,传输距离长,节约资源等等。其缺点在于前期投人成本太高,尤其光节点离用户越近,费用在每个用户身上的越高。这样的缺点使得好多运营商虽然很想引入光纤,却只能望而退步。
三 Ip工程与接人技术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ip协议的发展是一步步成熟的,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壮大,ip协议的出现是一个必然,因为网络资源的强大作用,是我们都想利用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规则来约束它,不然就会出现秩序的混乱,为了更好的约束大家,使大家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于是就出现了ip协议,大家都遵守它的规则,进而促进了网络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就会想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完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ip协议就会变得越来越完美,各种各样的细节也就会被大家考虑到,ip地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帮助大家找到自己想找的东西,而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壮大,人们就会考虑要更好的利用它,于是就开始完善接入方式,从刚开始的ADSL到以太网,再到现在的光纤,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安全,传输速度也越来越快,虽然现在由于材料的原因,成本现在还很不好控制,进而还不能使所有的用户都享受到最好的网络接入技术,但是不完善的地方都会慢慢被改变,好的地方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自然哲理,所以说ip工程的关系与接人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他们都在完善并反过来在促进对方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享受到廉价且高速的网上乐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受益的将是全人类。
参考文献
[1]独立ip的重要性分析,讯天科技,2012年11月
[2]接入技术,百度词条,2010年6月
航天器移动IP数据链路层接入研究 第3篇
关键词:通信网,移动IP,预测切换
航天测控网作为空间通信与探索的主要测控手段,其发展历来受到各国航天局的重视。目前国内对于移动IP技术应用于航天测控网中的航天器的移动接入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而国外移动IP技术应用于航天测控网的成功范例,特别是NASA的航天测控网[1,2],可以作为我国测控网发展的技术参考。由于航天测控网中航天器移动接入的特殊性,直接采用移动IP技术将在长延迟高误码率的使用背景下面临大量的问题,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于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1 移动IP的切换机制分析
移动节点MN(Mobile Node)切换的定义是:当移动节点从无线链路中离开当前子网,并连接到新的子网中的某个路由器的过程称为移动IP的接入(切换)。移动节点在从一个AP(访问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移出并进入另一个AP的信号覆盖范围时,移动终端首先根据新的AP的配置参数完成链路层切换,然后接收当前AP所发出的RA通告(路由器通告),并根据RA通告中的信息配置新的IPv6地址转交地址(Co A),之后向自己的家乡代理HA(Home Agent)和对端节点CN(Correspondent Node)发出BU(Banding Update)消息,用来绑定其新的Co A,HA和CN收到BU后会返回给MN相应的BA(Banding Ack)消息表示绑定注册成功[3,4]。
2 数据链路层切换机制分析
在链路层切换期间,移动节点不能收发IP报文,这就是链路层切换所引入的时延。移动节点发现当前接入AP的无线传输环境变弱,则进入通信中断状态,准备进行信号扫描;移动节点执行信号扫描功能,并将探测到的AP根据链路质量按照优先级排列(通常只是选取第一个满足通信的AP),MN选择加入某一个AP,并执行与所选AP的物理层和链路层时钟参数同步操作,接着MN请求与新AP进行认证,最后MN请求与新的接入AP进行关联,包括发送速率,通信调制方式调整等等。
在移动接入的2层接入中,信号扫描所带来的延时占主要部分(90%以上),所以有必要改进信号扫描带来的延迟影响。信号扫描本身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可连接性功率扫描以及可用信道扫描。
在空间链路长延迟和高误码率的情况下,难以保证扫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例如可能当前扫描接入基站(AP)中有一个基站突然发生信号强度的强烈变化,这将导致反馈给航天器的链路层参数不准确,而没能找到最优的AP,这将会使航天器接入到通信质量不是最佳的地面基站,而没有实现切换的最优化。
3 基于轨道信息预测的移动IP接入方案
本文的优化办法就是针对航天器轨道固定的特点而设计的。这样就将信号扫描策略更换为按规划时间切换。对于切换时间的规划,主要通过航天器轨道信息、航天器运行速度以及航天器实际通信覆盖范围的动态变化综合得到的。给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1)根据航天器与地面基站的基本信息,需要遍历出所有AP的位置信息(AP Position Information),该信息包括地面站的位置信息,BSS ID,可用信道等等,并且为可以根据地理位置信息规划出初步的切换次数(AP_count)。
(2)由于得到了轨道的位置信息,通过计算可得到航天器总的通信时间T,那么根据切换要求的精度,把整个的通信时间T上选取N个时间点,将这个时间点称为位置信息采样时间点,记为Ti(i=1,2,3,,N)。
(3)根据航天器轨道信息,在每一个采样时间点Ti,遍历航天器所处位置与所有可能接入地面站AP的距离,根据链路方程(1)以及路径损耗公式(2)。
其中Pt代表发射功率,Gt代表发射天线增益,Gr代表接收天线增益,Lp代表路径损耗,λ代表工作频率对应的波长,R代表信号传输距离。
上式为在理想状态下的链路损耗,而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由于氧气、水蒸气和降雨产生的衰减,链路两端天线产生的内部损耗,以及由于指向错误影响引起的消耗,等等。这样,链路方程常常被写为:
从以上几个公式分析,航天器在运行过程中大气损耗La对系统影响一般为0.74~15dB,路径损耗是在Lp虽然在各种损耗中是最大的一个量,但是距离因素的增减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量,而本文研究判断航天器在采样时间点Ti上的最佳接入AP,是在2层的最小时延意义下获得的,而不是像信号扫描策略那样寻找物理层的最佳接入,所以本文在求解最佳接入AP的判据上采取求最小距离的方法,这样可以最大的降低时延,只要比较在每个采样时间点Ti的对于航天器的最短传输距离的地面基站即可,然后选择出该基站,并记录下基站的基本信息。
在这里采取了一种分层查找的策略,这样的做法既增加了查找效率又降低了计算量,减轻了移动节点的负担,并提高了查找速度。
4 性能仿真分析
在仿真中,主要比较标准移动IP接入和预测式移动IP接入两种接入协议下的数据包收发和延迟数据链路层延迟,端对端延迟情况。
首先以数据包发送速率在32kbit/s的媒体业务背景为例,验证两种协议接入方式下数据的实际收发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a),(b)中可以看出预测式的移动IPv6接入情况良好,从收发情况来看没有发现丢包的现象,而标准移动IP接入则在切换时刻出现了明显的丢包现象,只有在切换完成后,才能够恢复通信,而这种丢包率将随着更高的业务强度而变得严重,这主要是因为高业务强度将带来高延迟,从这里看出基于预测式的移动IP由于呈现更低延迟以及丢包率,这将更适合在空间链路的应用背景下工作。
如图2所示给出两种接入协议在负载强度变化的情况下时延的变化情况。
从上面的仿真结果中可以看出,当负载强度变化中时,基于轨道预测式的移动IP接入数据链路层端对端时延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业务负载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到接入的时延特性,而标准的移动IP接入的时延随业务负载增加而明显增加,从这里可以看出基于轨道预测式的移动IPv6接入有着低时延且时延稳定的性能优势,这将更有利于航天器接入地面基站时获得高质量的通信性能。
5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航天器移动IP接入地面网络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轨道预测式的移动IP解决方案。通过仿真分析,本方案在处理数据链路层切换时延方面具有突出的性能。有关网络层切换延迟、航天器移动IP接入的服务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等其它影响IP接入质量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Ivancic W,Stewart D,Shell D,et cl.Secure,Network-Centric Operations of a Space-Based Asset:Cisco Router in Low Earth Orbit(CLEO)and Virtual Mission Operations Center(VMOC).2005
[2]Cooke D,Lancaster R,Uckley J,Cisco Router3200UK-DMC Payload Interface Control Document.SSTL Internal Technical Document,2003
[3]Johnson D,Perkins R,Arkko J.Mobility Support in IPv6,RFC3775,June2004:5~30
IP接入网的资源控制和部署方法 第4篇
随着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发展,用户对在通信网络上实时传输视频和音频信息的要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各种多媒体应用都有确定的QoS要求,而未来的通信网络将是基于IP承载的,因此保证基于IP网络的QoS变得非常重要[1]。保证IP网络QoS的关键是如何解决网络传输资源的竞争问题[2]。由于核心网资源相对丰富,能够较容易地提供足够的资源给应用业务流以满足其QoS传输的需要,因此接入网的QoS保证是实现端到端QoS保证能力的瓶颈所在,接入网的资源控制是端到端IPQoS控制的关键问题。依据国际电联ITU-T的建议标准Y.1231[3]的定义,IP接入网是由提供IP用户和IP服务提供商之间必需的接入能力的网络实体组成,以提供IP用户接入到IP服务的能力。图1为IP接入网络的一般参考模型。CPN为用户驻地网络,其中CPE为用户终端设备,CPGW为用户驻地网关。IPAN为IP接入网络,其中LMA为最后一公里接入,IPAA为IP接入汇聚,AN为接入节点,SN为服务节点。当采用DSL[4]技术作为最后一公里接入LMA的技术时,则接入节点AN为用户数字线多路接入复用器DSLAM[5],而服务节点SN为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AS[6]。
一个IP接入网络可能同时与多个CPN连接,则同时连接多个CPGW。一个IP接入网内也可能同时具有多个AN和SN节点。为简单起见,图中都只标示了一个CPGW,一个AN和一个SN。在此需要指出,文中的三种资源控制策略同样的适应于一个IP接入网中具有多个CPGW,AN或者SN的情况。
基于上述的IP接入网模型,分别给出了三种IP接入网的资源控制策略。
1 全集中控制策略
如图2所示,资源控制器RC是一个物理实体, 与CPGW, AN以及SN直接相连。
在这种策略下,资源控制器RC负责处理用户驻地网CPN和接入网IPAN的接纳控制,资源分配,预留,路由计算,并通过相应接口控制网络边缘传输节点的QoS机制。RC的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信令处理模块,接纳控制模块,路由计算模块,QoS控制模块,资源数据库以及策略管理信息库。RC通过C1与C2接口分别与CPN和IPAN进行通信以获得CPN和IPAN的网络拓扑和资源状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保存在资源数据库中。而运营商的策略规则,用户配置信息和业务等级协定SLA(如果有)则保存在策略管理信息库中。信令处理模块完成QoS信令控制有关的功能,路由计算模块依据业务流的QoS要求和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在用户驻地网CPN和接入网IPAN中为业务流进行QoS路由选择,以满足业务流的QoS要求。接纳控制模块依据路由计算结果,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以及策略管理信息库中的有关策略和管理信息为业务流进行接纳控制。QoS控制模块则依据接纳控制的结果通过接口I1,I2,I3分别控制CPGW,AN和SN的QoS转发行为。
对于某个业务流,RC的信令处理模块接收到来自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的资源请求,该资源请求包括业务流的描述以及QoS请求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RC检索其资源数据库以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用户驻地网CPN和IP接入网IPAN的资源和满足业务流QoS请求的路由路径,若检索成功则接纳该业务流,为其分配资源和路由路径,并对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进行更新,将分配给该业务流的资源标记为已分配。此外,接纳控制可能还包括对接入网用户的配置文件,用户与接入网运营商签定的业务等级协定SLA和接入网运营商的策略规则进行确认或核对的过程。业务流被成功接纳,RC的信令处理模块还将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成功消息。若资源检索不成功,或者对用户配置文件,业务等级协定SLA或策略规则的确认或核对未通过,则资源请求不成功,该业务流的接纳将被拒绝。RC的信令处理模块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失败消息。
若资源请求被成功接纳,则RC将通过接口I1,I2,I3分别与用户驻地网关CPGW,接入节点AN和服务节点SN进行通信,以控制这些网络边缘传输节点的QoS机制并配置其QoS参数。包括对业务流的识别,分类,计量,整形,管治,标记,缓存管理,排队和调度,包丢弃等的控制。
当业务流的通信完成以后,RC的信令处理模块将接收到来自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的资源释放请求。RC根据该资源释放请求释放分配给该业务流的资源,将资源信息库中的该部分CPN和IPAN中的资源恢复为未分配状态。通过I1,I2,I3接口,RC分别删除该业务流在CPGW,AN,SN上的QoS配置信息。则若再有属于该业务流的数据包到达网络节点,数据包不能得到原来的QoS转发能力,而只能以best-effort的方式被转发或者被丢弃。资源被成功释放以后,RC还将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资源释放成功消息。
当IP接入网络规模较大时,一个资源控制器RC可能不足以完成整个IPAN的资源控制,则可采用多个RC,每个RC负责处理部分网络的资源控制功能,多个RC通过协议和接口协同工作,共同完成IPAN的资源控制。每个RC的结构和功能与IPAN中单一RC情况下的RC相似。
2 单点控制策略
如图4所示:资源控制器RC是一个物理实体, 只与SN直接相连。
在这种策略下,资源控制器RC只负责处理用户驻地网CPN和接入网IPAN的资源分配,预留和路由计算。RC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信令处理模块,路由计算模块,资源数据库。信令处理模块完成QoS信令控制有关的功能,并通过A接口与SN进行通信以获得CPN和IPAN的网络拓扑和资源状态信息,将这些信息保存在资源数据库中。信令处理模块还将通过A接口向SN发送业务流接纳控制请求和路由计算结果。路由计算模块依据业务流的QoS要求和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在用户驻地网CPN和接入网IPAN中为业务流进行QoS路由选择,以满足业务流的QoS要求。
此外,在这种策略下,SN除了要完成本身的转发功能之外,还需要完成接纳控制,网络拓扑和资源状态信息收集,并通过相应接口控制自身和其它网络边缘传输节点的QoS机制。SN的结构如图6所示,包括信令处理模块,转发模块,接纳控制模块,QoS控制模块,资源收集模块,以及策略管理信息库。运营商的策略规则,用户配置信息和业务等级协定SLA(如果有)保存在策略管理信息库中。信令处理模块通过A接口与资源控制器RC进行通信,接受来自RC的接纳控制请求和路由计算结果。接纳控制模块依据RC的路由计算结果以及策略管理信息库中的有关策略和管理信息为业务流进行接纳控制。QoS控制模块则依据接纳控制的结果控制转发模块的QoS转发行为,同时也通过接口I1,I2分别控制CPGW,AN的QoS转发行为。转发模块依据配置的QoS信息对业务流进行对应的QoS转发。此外,资源收集模块收集IPAN的网络拓扑和资源状态信息,还通过接口C收集CPN的网络拓扑和资源状态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信令处理模块由A接口传送给RC。
对于某个业务流,RC的信令处理模块接收到来自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的资源请求,该资源请求包括业务流的描述以及QoS请求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RC检索其资源数据库以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用户驻地网CPN和IP接入网IPAN的资源和满足业务流QoS请求的路由路径。若资源检索不成功,则资源请求被拒绝,RC的信令处理模块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失败消息,该业务流的接纳被拒绝。
若检索成功,RC通过A接口向SN发送接纳控制请求和路由计算结果。SN接收到来自A接口的接纳控制请求和路由计算结果,其接纳控制模块对接入网用户的配置文件,用户与接入网运营商签定的业务等级协定SLA和接入网运营商的策略规则(如果有)进行确认或核对,若通过确认或核对,则资源请求成功,SN通过A接口向RC发送接纳控制通过消息。RC接受该消息后, 则依据之前的路由计算结果为该业务流分配资源和路由路径,并对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进行更新,将分配给该业务流的资源标记为已分配。此外,RC的信令处理模块还将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成功消息。若SN对用户配置文件,业务等级协定SLA或策略规则的确认或核对未通过,则资源请求不成功,SN通过A接口向RC发送接纳控制失败消息。RC接受该消息后,其信令处理模块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失败消息,该业务流的接纳被拒绝。
若资源请求被成功接纳,SN将控制其转发模块的QoS转发行为并通过接口I1,I2分别控制CPGW,AN的QoS转发行为,包括对业务流的识别,分类,计量,整形,管治,标记,缓存管理,排队和调度,包丢弃等的控制。
当业务流的通信完成以后,RC的信令处理模块将接收到来自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的资源释放请求。RC根据该资源释放请求释放分配给该业务流的资源,将资源信息库中的该部分CPN和IPAN中的资源恢复为未分配状态。然后RC的信令处理模块通过A接口向SN发送资源释放请求。SN的信令处理模块接受到该资源释放请求,删除其转发模块上有关该业务流的QoS转发配置信息,并通过I1,I2接口,分别删除该业务流在CPGW,AN上的QoS配置信息。则若再有属于该业务流的数据包到达网络节点,数据包不能得到原来的QoS转发能力,而只能以best-effort的方式被转发或者被丢弃。资源被成功释放以后,SN信令处理模块通过A接口向RC发送资源释放确认消息,RC接受该消息后通过信令处理模块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资源释放成功消息。
与全集中模式相同,当IP接入网络规模较大时,一个资源控制器RC可能不足以完成整个IPAN的资源分配和路由计算,则可采用多个RC,每个RC负责处理部分网络的资源分配和路由计算,多个RC通过协议和接口协同工作,共同完成IPAN的资源控制。每个RC的结构和功能与IPAN中单一RC情况下的RC相似。
3 分布式控制策略
如图7所示,资源控制功能分布的位于网络边缘传输节点CPGW, AN以及SN之中。
在这种策略下,IP接入网的资源控制由网络边缘传输节点EFN共同完成。EFN节点(CPGW, AN,SN)的结构如图8所示,包括信令处理模块,接纳控制模块,路由计算模块,转发模块,资源数据库以及策略管理信息库。EFN通过I接口运行路由协议或者其它协议与其他传输节点进行通信以获得CPN和IPAN的实时资源状态信息,并据此更新资源数据库。运营商的策略规则,用户配置信息和业务等级协定SLA(如果有)则保存在策略管理信息库中。信令处理模块完成QoS信令控制有关的功能,路由计算模块依据业务流的QoS要求和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在用户驻地网CPN和接入网IPAN中为业务流进行QoS路由选择,以满足业务流的QoS要求。接纳控制模块依据路由计算结果,资源数据库的资源状态以及策略管理信息库中的有关策略和管理信息为业务流进行接纳控制。转发模块则依据接纳控制的结果执行对应的QoS转发行为。
对于某个业务流,EFN的信令处理模块接收到来自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的资源请求,该资源请求包括业务流的描述以及QoS请求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EFN依据资源数据库为业务流在CPN和IPAN中进行QoS路由计算,然后信令处理模块为业务流发起资源预留过程,资源预留沿着路由计算的路径通过某种信令协议(如RSVP)进行,若路径的资源预留成功,则接纳控制模块将收到路径资源预留成功确认消息。此外,接纳控制可能还包括对接入网用户的配置文件,用户与接入网运营商签定的业务等级协定SLA和接入网运营商的策略规则进行确认或核对的过程。若上述过程都成功完成,则该业务流被成功接纳,EFN的信令处理模块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成功消息。若路由计算模块不能计算出满足QoS要求的路由路径,或者路径资源预留失败,又或者对用户配置文件,业务等级协定SLA或策略规则的确认或核对未通过,则资源请求不成功,该业务流的接纳将被拒绝。EFN的信令处理模块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业务流接纳失败消息。
若资源请求被成功接纳,ENF将控制其转发模块的QoS转发行为,包括对业务流的识别,分类,计量,整形,管治,标记,缓存管理,排队和调度,包丢弃等的控制。
当业务流的通信完成以后,EFN的信令处理模块将接收到来自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的资源释放请求。沿着业务流的路由路径,信令处理模块通过信令协议释放路径上为该业务流分配的资源,而接纳控制模块删除转发模块上有关该业务流的QoS转发配置信息,则若再有属于该业务流的数据包到达网络节点,数据包不能得到原来的QoS转发能力,而只能以best-effort的方式被转发或者被丢弃。资源被成功释放以后,EFN还将向主机或者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发送资源释放成功消息。
4 结论
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特征是承载与控制分离,基于IP技术传输数据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涌现,提供QoS保证成为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端到端QoS保证的重点在于接入网部分的QoS能力,本文基于IP接入网的模型,分别提出了全集中模式,单点模式和分布式三种资源控制和部署方法,为进而实现端到端的QoS保证能力提供了基础。
摘要:当前,端到端的通信网络中,通常接入网络部分是实现QoS保证的瓶颈所在。研究了在IP接入网上布署资源控制的方法,给出了三种可能的接入网的资源控制体系架构,以提供应用数据流在接入网中的QoS保证能力,为最终实现应用数据流端到端的QoS保证能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QoS,IP接入网,资源控制
参考文献
[1]阿米特吉.IP网络的服务质量:多业务互连网的基础.隆克平,龚向阳,阙喜戌,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陆慧梅,向勇,史美林.Internet QoS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23(7):786—791
[3] ITU-TRecommendation Y.1231.IP access network architecture.2000
[4] ITU-T Recommendation G.992.1.Asymmetrical Digital SubscriberLine Transceivers.1999
[5]郭茂文.IP-DSLAM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2003
IP接入 第5篇
1. 移动软交换网络IP接入技术的应用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实现了IP化改造的接口有Mc(MSS-MGW)、Nc(MSS-MSS)、Nb口(MGW-MGW),相对于原来的TDM承载,IP传输具有减少传输资源、降低网络建设成本等优势。同时,IP化的不可靠性给传统语音交换业务对可靠服务质量的要求带来不确定性。所以,通过对现网的规划配置,引入多种安全保障机制来弥补IP安全性的漏洞。一、IP化改造的原则。现阶段,我国的移动网络已具备大规模推行IP化的条件,在结合现网设备的实际情况和IP化最新进展的同时,控制IP化改造的实施成本,发挥现有传输资源和IP承载作用。IP化改造必须坚持现网稳定原则、业务集成原则、分阶段实施原则(先核心后接入、先承载后信令、先局部后全局)、站点接入原则。二、IP接入的技术要求。IP改造的技术要求,具体是对设备技术和接口协议两方面的要求。设备技术要求包括:MSC Server要求采用2/3G共核心网的方式组建WCDMA端局,以实现2/3G资源共享。另外,相同MSC Server所覆盖的2/3G无线区域应该相同,以达到网络质量的提高。MGW要求按本地网来设置,以完成传输电路的组织和调度,同时,MGW站点应从传输节点上选择,而MGW与相连的RNC尽量要同机房设置;本地IP承载网内设两支汇聚路由器DCE,以实现与IP承载网的骨干网连接,按照本地网内业务量情况与节点,形成本地业务接入路由器ACE与汇聚路由器DCE;或单独设置两种路由器[1]。此外,各业务节点部位接入路由器应该成对设置,本地汇聚路由器DCE与本地业务接入路由器ACE间呈“口’字型连接。
2. MSS侧接口IP接入机制的应用
在软交换中,MSS用作信令控制的功能实体,IP化改造实则是信令的IP化。从协议栈的结构侧面可以看到,IP化后,MSS的信令接口主要靠SCTP层保护,SCTP层的安全性保护引入了偶联、多归属的概念。在实现SCTP层偶联时,MSS的两块接口处理板绑定为一个IP host(SCTP EPS).所以,一个IP host包含两个物理连接口和两个IP地址,即Multi-homing多归属。
正常情况下,IP host只会使用其中一个激活状态的接口板来承载SCTP/IP层的业务,如果主用接口处理板发生SCTP或IP层的错误,偶联就会失效,SCTP EPS将会迁移到备用板卡上。配对的IP接口处理板的配置是一样的,偶联因此而重新建立。当原来的主用板卡恢复正常时,为了避免偶联中断,SCTP EPS不会再回迁,原主用板将保持被用就绪的状态。
现网中,MSS通常会配置多块处理板,作为IP业务的承载接口板。现网中为SCTP EPS分配的IP地址对应不同的IP地址段,由此把IP承载网接入划分到两个子网,以实现地址段的容灾。所有IP host的主用接口板都与一个承载网入口CE1连接,备用接口板与CE1配对的承载网入口CE2连接[2]。
综上所述,无论是MSS侧还是CE侧的任一层发生故障,MSS信令业务都将自动切换到备用端口,以保持业务传输流畅。
3. MGW侧接口IP接入机制的运用
在软交换网络环境中,MGW上IP承载的业务有Mc口的MPT信令消息、ITU信令消息、Nb口的媒体流。因此,MGW侧接口IP接入机制需区分信令面和媒体面分析。
第一,MGW侧接口信令面的IP接入。MGW的IP接入保护机制与MSS的保护机制类似,网络层都依靠SCTP层协议进行保护。区别在于,现网中的MGW信令处理与物理连接口相分离,即SCTP IP层与Ethernet物理层由不同的处理板实现。若物理接口板主用口发生故障,将自动切换到备用口来保障数据通信;若数据链路层或网络层发生故障,则由信令板中的SCTP/IP层协议保护;若接口物理层发生故障,物理接口板将切换到备用口通信。
第二,MGW媒体面的IP接入。媒体面即用户面,与信令面的协议栈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媒体流而言,其更加注重数据流的时效和均衡而不是安全,所以,没有引入到网络保护协议的应用中。在媒体面,每个IP物理接口间采取负荷分担的方式进行作业,MGW侧只能实现接口板上主备端口的物理层倒换保护。IP接口板的主用口平均分配到配对的两个CE上。正常情况下配对的CE平分MGW业务,使业务均衡接入承载网。从安全层面出发,数据流划分于不同子网,实现业务地址段的容灾。在CE侧,引入VRRP协议,即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因为配对的CE不能区分MGW侧的主备端口。VLANS所指向的网关地址与信令面CE接口实体地址不同,它是一个虚拟的网关地址。通过虚拟网关将配对CE附着在不同的CE,以实现业务流的流量均衡。VRRP的引入,使得网关附着的CE出现故障时,网关能自动附着在配对的另一CE上,使业务不受影响。
4. 结语
在移动通信中,核心网通过安全保障机制来维护网络安全和稳定运行。网络IP接入机制有利于网络安全建设和维护,对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参考价值。
摘要:由于软交换既能执行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轻松整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一时间成为电信行业中倍受青睐的时髦用语。以Internet为代表的分组交换网络的兴起,立足于分组交换网络上构建下一代网络能够统一向用户提供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成为业界的共识。
关键词:移动软交换网路,IP接入技术
参考文献
[1]万学庆,刘存良.移动软交换网络IP接入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1):50-50.
IP接入 第6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铁运行环境中的控制信息、通信信息将越来越趋向于无线技术,WLAN(无线局域网)由于其开放的标准、良好的接入、具有足够的固有容量,以及在不影响列车控制应用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轨道与列车间的额外应用如视频、语音等,目前正越来越受到各大厂商的关注,包括西门子、阿尔斯通等。作为无线网络中的重要组成之一的无线AP(接入点),开发遵守IEEE 802.11、IEEE 802.1d以及IEEE 802.3等协议,主要包含桥接与移动管理的功能,目前市场上成熟的产品大部分是实现了网桥的功能,并不上升到网络层,因此,移动主机的散步只能在同一个ESS(扩展服务集)内。而地铁长度从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列车作为一个移动节点与各AP的通信不可能只是在一个ESS内,因此,移动中的通信依靠现有的AP是无法充分满足要求的,同时,列车的高速移动以及无线接入的频繁切换,也将是无线接入设计的制约因素之一。
1 移动IP协议简述
移动IP协议定义了MN(移动节点)、HA(家乡代理)和FA(外区代理)3个实体。HA是MN家乡网络中的路由器,维持MN家乡地址到转交地址的映射;FA是MN访问的外区网络中的路由器,它将数据包转发给MN点;MN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IP地址为家乡地址(Home Address)来标识自己,一次登录后就可实现在任何位置上保持与主机的通信,实现网络漫游。当MN离开家乡网络后,为了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它会获得一个临时地址,称为CoA(转交地址),用来作为路由。
当MN在网络中移动时,移动IP实现的基本过程是:
a) 代理发现:判定MN当前是连在家乡网络上还是外地网络上,检测它是否切换了链路。当连在外地网络上时,MN会得到一个CoA。
b) 注册:MN根据当前所在的位置,如果它当前在外地网络,它要得到外地代理的路由服务,将得到的CoA通知HA,可以使一个注册生效。当它回到家乡网络时要进行注销。
c) 移动时的通信:当MN完成注册后,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家乡地址在外区网络上通信,这种通信对MN和与之通信的对方主机来说是透明的,发往MN的数据报经由HA用隧道方式发送到MN的CoA。
2 移动漫游的设计
在设计的方案中,继承了移动IP的原理,不仅要求移动的STA(站适配器)以及AP本身对移动性进行支持,也就是要延伸到网络层,提供基于IP的转发,而且要求在网络中引入移动代理这样的实体。结合实际的硬件平台情况,在网络层借鉴移动IP协议的设计思想,设计了特定于地铁环境下网络层移动漫游方式,将移动代理功能与AP进行分离,由PC机来实现,网络结构的设计如图1所示,其中A网段为家乡网络,B、C网段为外地网络。
2.1 移动与代理的设计
HA和FA的代理功能是由PC机实现。AP和MN STA功能及性能由专用ARM嵌入式芯片、无线收发芯片以及Linuxdrv.o驱动程序提供保障。其中,驱动程序Linuxdrv.o工作在各个开发板AP和STA的底层。
在实际工程中,同一外地子网内一般存在多个AP,若移动代理由AP实现,也就是存在多个FA,由于移动节点STA的高速移动,将导致与之连接的AP频繁切换,FA频繁变更,对于系统而言开销会很大,有效的通信时间非常短。同时,受硬件性能的影响,如果在上面承载移动代理的管理功能,增加了AP的处理负荷,对AP自身的性能也有影响。因此,考虑移动代理功能由PC机提供,在一个子网中只存在一个移动代理。同时,AP需要与MN STA建立连接,建立到STA的路由信息,并且经过一定的判断,然后发送注册请求给其所在网络的代理。
由于代理功能与AP分开,网络的组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层次比较多,路由器的负担和网络的复杂度有一定的增加,但是保证了注册过程和隧道技术的实现,而AP的功能也就较为单纯可靠。
对于移动性问题的解决,我们基于Linux的Redhat9.0操作系统的开放内核,使用标准C语言,编写完成移动IP通信程序,所有程序经过Linux内置gcc编译器编译通过,然后移植到AP、STA和代理服务器(包含HA和FA)上,可以保证STA在家乡区域和外地区域的网内网间切换的正常性。在Linux平台上实现了代理协议功能,该协议采用socket编程实现,以进程方式运行在后台,随时接收或截获数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
2.2 代理发现
STA移动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位置,即它当前正在与哪一个AP连接,正处在哪个网络中。在移动过程中要实现这个功能,STA必须实时地监控移动途中的AP,并且能够找到所在范围内信号最强的AP。所以,在STA运行后,开启了一个守护进程Daemon,实时扫描所移动的范围内的AP信号强度,并且能与合适的AP建立连接,通过监测MN STA与AP的连接状态,提供相应信息给STA上的进程,确定自身的位置。
为了在STA与AP建立连接后AP第一时间得到该STA的信息,在STA上开发了进程模块stabc和stagw,在AP上开发了进程模块apconn。STA系统启动,在无线驱动加载之后就启动进程stabc,不停地发送广播包,AP在收到STA发送的广播包后,启动进程模块apconn,分析广播包的内容,确定该广播包是STA发送的广播包后,会给STA上的另一个进程stagw发送应答数据包消息,然后STA无线口要通过这个进程stagw经过一些判断后,知道自己在哪个网络中,决定设置网关,或者不设置,或者删除原有网关、设置新网关。同时,AP上的apconn进程还要建立到STA的路由信息,并把所得到的STA相关情况告知本网络的代理PC机。
2.3 注册与隧道建立
AP上的进程apconn收到STA的连接请求后通过有线网络发送通知给MN STA目前所在区域的FA或HA,代理将设置到STA的特定主机路由。此外,如果STA是在外区,HA上的进程将收到来自FA上进程发来的注册信息,由HA上的进程建立隧道,实现到STA的通信链路的建立。注册与隧道流程如图2所示。
FA通过运行agent和toproxy这2个进程来完成自身的功能,其中agent进程接收AP上进程apconn发来的注册信息,判断注册信息的内容,设置到STA特定主机路由,然后激发toproxy进程,由此进程将注册请求信息发送给HA。
HA通过开启proxy和mobileip这2个进程来完成自身的功能。其中:proxy进程用来接收STA在家乡网络时,家乡网络的AP发来的注册信息,设置到STA特定主机路由;mobileip进程主要用来接收从外区网络的FA发来的注册请求,收到注册请求后,建立到相应FA的隧道,隧道技术采用的是由RFC2003定义的IP in IP封装技术。这样,当MN漫游在外区网络时,HA代替它在家乡网络上接收发往MN的数据包,然后通过隧道进行转发,使得通信不会因为MN的移动而中断。
2.4 移动的工作过程
因为在组网上的层次设计上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进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完成传统移动IP方案中的注册和隧道建立过程,还要考虑路由的建立、更新或删除等问题,工作过程也就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果MN只在家乡网络中移动,则不用建立隧道,只要进行正常通信的方式实现通信对端与移动主机的通信。在家乡网络中进行切换时,如STA由AP1切换到AP2,STA更新自己的网关指向AP2,AP2通过进程apconn通知HA上的进程proxy,proxy收到控制信息后,更新指向STA的特定主机路由。
如果MN STA移动到外区网络中去,就要启动FA的功能,如从AP2切换到AP3时,STA通过进程stagw更新自己的新网关为AP3,AP3上的apconn进程模块触发FA模块中的agent进程,由它更新指向STA的特定主机路由,然后触发toproxy进程向HA发送注册请求消息,HA收到后由mobile IP进程处理,先搜索旧隧道,如果存在时删除旧隧道,建立HA到FA的隧道,如果不存在旧隧道就直接建立隧道,同时,删除原来指向STA的特定主机路由。
如果STA是从外区网络回到家乡网络,如从AP3切换到AP2,在proxy得到这一信息后,在更新完STA的特定主机路由后要触发HA进程mobile IP,由它搜索与外区网络代理服务器之间的旧隧道,找到后删除旧隧道,并发送删除隧道的信息给对应的FA,FA通过进程agent来删除旧的指向STA的特定主机路由。
3 结果与结论
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此移动漫游方案的性能进行测试:
1)使用IxChariot软件
IxChariot软件能够统计漫游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各种参数,如最高速率、最低速率、平均速率和速率分布等,并能直观观察传输速率的实时变化情况。其参数设置为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窗口为1 200字节,重传超时为500 ms,重传尝试50次。测试脚本中file_size=4096,packet size=1024。
先在同一网络内进行移动测试,如图1中在AP1与AP2间来回移动,STA的移动速度分别为10 km/h、30 km/h和50 km/h,观察近10 min,结果记录如表1所示。
在不同网络间进行移动测试,如在图1中的家乡网络和外区网络间来回移动,用同样的方法测试,记录结果如表2所示。
2)使用ping方式
通过从通信对端ping MN的家乡地址来验证隧道路由,以及MN是否能够用家乡地址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发送100个数据包,测丢包率。MN的移动速度分别为10 km/h、30 km/h和50 km/h,结果如表3~表6所示。
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所开发的移动漫游软件的功能,能够完成控制MN STA在无线接入点AP之间快速正确的切换,在不同的网段中移动时实现了漫游功能,并且保持与有线网络的连接畅通。
本设计利用Linux内核的开放性,利用软件在网络层上实现了移动漫游功能,使得这种漫游相对于网络层以下的层次是透明的,与网络底层设备无关。它继承了移动IP的思想,但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使得代理的主要工作与AP分离,保证了漫游通信的性能。在符合嵌入式开发板系统配置的参数条件下,软件系统运行是稳定可靠的。由于受到硬件条件与资源配置的限制,在传输速率及切换的高速性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完善。
参考文献
[1]CALHOUN P,PERKINS C.IP Mobility Support for IPv4[R]IETF RFC3344,2002.
[2]PERKINS C.Mobile IP.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7,15(4):54~58.
[3]PERKINS C,JOHNSON D.Route Optimization in Mobile IP-work in progress[EB/OL].1999-02-25.http://www.ietf.org/proceedings/99nov/I-D/draft-ietf-mobileip-optim-08.txt.
[4]熊刚,文远保.支持移动IP的无线接入点研究与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2,30(7):36-38.
[5]高音,李杰.应用于WLAN的可管理快速切换技术在AP的实现[J].中兴通讯技术,2006,12(5):45-48.
IP接入 第7篇
3月21日下午, Technicolor特艺为媒体举办专场演示会, 特艺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吴斌亲临会场, 并向媒体介绍了特艺以全IP解决方案和一系列宽带接入产品加速向广电宽带产业战略布局的新发展思路。
在三网融合的推动下, 广电网络流量面对迅猛增长的趋势, 这对业务承载网络尤其是接入网提出了挑战。就目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 广电网络接入层一般采用的是DVB等非IP模式。在电信网全面IP化的趋势下, 有线电视网的IP化也在加速, 因为不断增加的业务使频率资源逐渐紧张, IP技术的优势愈加明显。基于此, Technicolor特艺中国推出了创造性的有线电视全IP解决方案。
特艺此次推出的有线电视全IP方案, 实现了接入层的IP化, 通过特艺所展示的TAS特艺多媒体业务管理平台、CMC、Cable网关、智能高清电视机顶盒方案组合, 可以将广电网络的IP化一体贯通。尤其是特艺刚刚完成了对C-DOCSIS CMC产品和相关网管软件的收购, 完善了特艺的全IP解决方案,
特艺的有线电视全IP方案不仅能够完整地支持高清和标清直播电视、电视回看、点播电视、广告, 还能支持视频通信、高速宽带数据接入以及绑定的OTT等业务, 协助广电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据介绍, 其CABLE网关能够支持高达300Mbps以上的带宽, 并且能同时支持7个屏看电视, 无论是高清还是标清;它不仅在国际上大量销售, 在国内也已经大量部署。该CABLE网关使同轴电缆这条“智能管道”既可以支撑各种业务到2020年以后, 也提供基本的家庭网络, 为用户使用各种服务提供方便;机顶盒则使用通用性较好的IPTV/OTT机顶盒, 或直接借用智能电视内置的“机顶盒”。总之, 该方案是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在“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发展论坛”上, 特艺中国技术总监于劲飞也对该方案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他指出, 该方案具有的可管可控、支持家庭网络和多屏应用等特点, 不仅可以与现有的基础DVB电视系统并存, 而且支持广电运营商实现基于IP构架的三网融合, 在建设“智能管道”的同时, 完整地支持高清和标清直播电视、电视回看、点播电视、广告、视频通信、高速宽带数据接入以及绑定的OTT等业务;其更低的单节目码率、更少的带宽占用、更清晰的画面、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容易扩展等特征, 能够协助广电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IP接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