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81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1篇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2篇

二、 各房间内均配有紫外线消毒设备,每日上午、下午在开诊前按规定程序进行紫外线消毒;内部设施(桌椅、地面等)用消毒液按规定比例进行湿抹及拖地。

三、 消毒时间、次数均应有记录。

四、 病人呕吐物、垃圾废物、检验师废弃物等必须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才能向外排放。病人用过的或接触过的用具(衣物、被褥、饮食用具、医疗器械及呕吐物容器)每次用后均应按照消毒清洗消毒的程序要求,严格消毒后再行使用。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3篇

诺如病毒遗传高度变异,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社区内可能存在遗传特性不同的毒株流行。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感染对象主要是成人和学龄儿童,寒冷季节呈现高发。美国每年在所有的非细菌性腹泻暴发中,60-90%是由诺如病毒引起。荷兰、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都有类似结果。在发展中国家,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普遍存在,也常引起暴发流行。在我国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5%左右,血清抗体水平调查表明我国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感染亦十分普遍。1995 年,我国报道了首例诺如病毒感染,之后山西、北京、安徽、福州、武汉、广州等地区先后发生多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

一、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二)诊断。

1.临床诊断病例:主要依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在一次腹泻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初步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

(1)潜伏期24~48h;

(2)50%以上发生呕吐;

(3)病程12~60h;

(4)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

(5)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

2.确诊病例:除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条件外,在粪便标本或呕吐物中检测出诺如病毒。

(三)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或支持治疗为主,一般不需使用抗菌素,预后良好。脱水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死因,对严重病例尤其是幼儿及体弱者应及时输液或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二、疫情报告

(一)疑似暴发疫情的判定标准。

以村、居委会、学校、托儿所、养老院或其他集体为单位,一周内出现20例及以上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断病例。

(二)暴发疫情的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疑似病毒性腹泻暴发疫情时,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疫情核实和报告,并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疫情调查和处理

(一)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医务人员等进行访视,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病例的核实诊断。

(二)开展病例的搜索、登记和个案调查,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明确感染来源和传播方式,追查传染源。

(三)采集病例粪便和呕吐物标本进行检测,以明确病原学诊断。

(四)对病例进行及时治疗,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五)对病例的呕吐物、排泄物及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处理。

疫情调查处理、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等有关技术方案详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

四、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一)疫情监测。

在病毒性腹泻流行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疫情监测工作,特别加强对集体单位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情况的监测,以及时了解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病原特征,正确判断疫情形势。

(二)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在疫情流行季节应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对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要吊销食品卫生许可证。

卫生行政部门应协调有关机构,加强对集中供水单位的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三)健康教育。

加强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习惯,要重点教育群众尽量不吃或半生吃海水产品等食物,进食海水产品前应彻底煮熟。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4篇

1 仔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和致病因素

1.1 仔猪腹泻病的流行特点

仔猪腹泻病流行多为地方流行或散发, 冬春寒冷气候多变季节为疾病高发期。如果仔猪生长环境差, 则由于抵抗力下降可能出现腹泻病[2]。各种品种仔猪均可感染, 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对于新疫区, 呈暴发性流行;对于老疫区, 呈地方性流行或间歇性流行。

1.2 致病因素

1.2.1 环境因素

对于仔猪来说, 断奶意味着全新的开始, 尤其是断奶1周内, 由于与母猪分离开, 与其他仔猪并窝生活, 在饮食、栏舍方面都发生变化;同时, 生理、心理和营养等各方面均受到断奶的刺激而发生改变, 采食量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消化不良。此外, 由于仔猪体质差、免疫力下降, 体温调节系统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机能不完善, 无法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气温骤降或潮湿的环境, 易由于机体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病。

1.2.2 饲料因素

断奶仔猪的饲养主要靠饲料, 而由吃奶到吃饲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断奶导致的应激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消化不良和腹泻病等。更换饲料是断奶仔猪出现腹泻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降低甚至避免断奶的应激刺激, 可将仔猪在原圈舍用原饲料饲养6~7 d, 待其精神、粪便和食欲都恢复正常后再逐渐改变其生活环境、更换饲料和饲养制度等。

1.2.3 饲养管理因素

对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很重要, 使断奶仔猪养成“定时、定点、定量”的生活习惯。其中, 定时指在规定时间内饲喂;定点是固定进食、排便和睡觉的位置;定量指根据仔猪需求给料, 以八成饱为宜, 不宜吃得太饱也不宜吃得太少。两阶段制饲养方式, 前一阶段5餐/d, 后一阶段喂乳猪料, 可逐渐过渡为乳猪料, 而不宜直接换成乳猪料。过渡期为1周左右, 前3 d用70%前料+30%后料;后4 d为30%前料+70%后料, 此后再过渡为全部用新饲料。

猪舍温度、湿度、微生物、通风和有害气体等直接受仔猪圈养密度影响, 且对仔猪采食、饮水、排泄、活动和休息等均会造成影响[3]。根据喂养时间, 一头15~16 kg肥育猪占地0.8~1.0 m2, 9~12头/群为宜, 这对于提高仔猪日增质量和最大程度地降低料容比最合适, 也能降低饲养成本。

但由于饲料价格连续上涨, 养猪业成本也水涨船高, 不少养殖户, 尤其是小规模的养殖户, 受不良观念影响也较大:第一, 不看重猪苗品质, 一味注重低价格;第二, 投料不重精, 肉猪吃饱即可;第三, 饲养不科学, 喂养时间、次数不固定;第四, 不注重疾病防治, 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第五, 忽视驱虫, 寄生虫也可引发腹泻。

2 仔猪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2.1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其中, 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症状为, 仔猪突发呕吐、急剧水样腹泻。体温上, 疾病初期升高, 腹泻后迅速下降, 仔猪出现厌食、被毛粗乱、精神萎靡等, 粪便由灰色变为黄绿色, 且常有未消化的饲料、气泡, 也会出现脱水、消瘦、口渴等症状, 对生长发育极为不利[4]。

而流行性腹泻典型症状为, 仔猪呕吐、水样腹泻,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且消瘦速度快, 严重者甚至出现脱水致死。轮状病毒仔猪, 病初精神萎靡、呕吐和食欲不准, 且不愿起身, 粪便为水样或糊状, 并且在腹泻3~7 d后发生严重脱水。

2.2 细菌性腹泻

猪沙门氏杆菌是仔猪细菌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菌, 好发于2~4个月的仔猪;病初仔猪体温略高, 临床症状为急性白血病与剧烈腹泻, 表现为粪便恶臭, 后腿、肛门和尾巴等处粘有含血液黏稠粪便, 并且慢性反复腹泻病猪粪便为黄褐色、淡黄色或淡绿色, 皮肤见紫斑等。

3 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3.1 剖检变化

仔猪腹泻病以消化道病变为主, 病患仔猪胃内满是内容物, 肠壁透明、变薄、出血及充血, 且偶尔出血广泛性。其中, 胃内内容物为液状或黏糊状, 颜色为灰黑或灰黄, 且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胃底黏膜见不同程度出血、充血或水肿型肿胀, 并且存在卡他性炎症, 时有出血或充血变化。

3.2 仔猪腹泻病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病重在防治, 而防治的原则在于补充体液, 避免脱水和继发感染。而仔猪腹泻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脱水, 这也是仔猪死亡的主因之一。在仔猪出现腹泻病后, 需要给予及时治疗, 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补液疗法。给予患病仔猪安维糖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 并同时给予患病仔猪氯霉素或长效土霉素注射液、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其中, 补液盐配置成分为:氯化钾1.5 g, 碳酸氢钠2.5 g, 食盐3.5 g, 葡萄糖20 g, 并将上述配置成分加水至1 000 m L[5]。

二是腹腔注射疗法。将仔猪倒提, 于脐部两侧1 cm处注射0.2%氯化钾的浓度5%葡萄糖盐水, 病患仔猪加庆大霉素8万U或丁胺卡那0.2 g, 1~2次/d, 50~100 m L/次。

三是群体用药。给予病患仔猪使用土霉素粉500~1 000 g/t饲料或50~100 g/t阿散酸, 给予用药3~5 d。如病患仔猪病情严重, 则可给予收敛性药物, 如次硝酸铋矽炭银, 注射适量阿托品, 对于减轻由于剧烈腹泻而导致的严重脱水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免疫接种。给予仔猪接种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和流行性腹泻病毒疫苗, 防治腹泻。

4 结语

仔猪断奶后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方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在这段时间内, 仔猪生理、心理和生长等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腹泻病发生率升高, 也是仔猪病死的高峰期。为了降低腹泻病发生率, 在仔猪饲养管理中,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对仔猪饲养日常管理。根据本研究, 环境因素、饲料因素和管理因素是仔猪腹泻三个因素, 针对上述因素, 需要做好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 定时、定量喂养, 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影响, 促进仔猪健康成长。

摘要:仔猪常见和多发病之一是腹泻病, 该病多发于断奶后两周的仔猪, 这段时期也是仔猪死亡的高峰时期。分析仔猪死亡高峰期内腹泻病发生的原因, 找出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 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对于降低仔猪死亡率, 确保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对仔猪腹泻病病因、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与论述, 旨在为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预防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促进仔猪的健康成长, 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临床症状,病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韦华永, 覃大真.仔猪腹泻病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 2013, 34 (2) :51-53.

[2] 唐旭, 唐勇.仔猪腹泻病的发生与防治[J].禽兽业, 2016 (7) :12-13.

[3] 杨明爽.早期断奶预防仔猪腹泻试验[J].畜牧与兽医, 1999, 31 (1) :28.

[4] 万遂如.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防控技术[J].猪业观察, 2008 (1) :10-13.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腹泻患儿96例, 均符合《实用儿科学》关于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1], 均于发病48h内就诊,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形状改变。常见稀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增高, 粪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全部患儿分为2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年龄1~7岁, 平均年龄 (4.64±1.05) 岁;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3例。观察组患儿年龄1.5~7岁, 平均年龄 (4.54±1.21) 岁;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4例。2组患儿从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补液、退热、饮食管理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思密达口服治疗, 根据患儿年龄确定给药剂量, 1~2岁, 1.0g/次, 3次/d;2~4岁, 1.5g/次, 3次/d;4~6岁2.0g/次, 3次/d, 均空腹服用[2], 连续治疗3d。观察组患儿给予培菲康与思密达交替口服, 三餐后30min给予培菲康口服, 1~4岁, 1包/次, 3次/d;4~6岁, 1.5包/次, 3次/d, 连续治疗3d。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临床效果的差异。

1.3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的疗效标准进行判断。

显效:服药24~48h内患儿大便次数恢复到正常次数或减少至2次/d, 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有效:服药48~72h内患儿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 大便成形, 水分明显减少,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无效:服药72h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3]。

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d后, 对照组患儿显效16例, 有效25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85.42%;观察组患儿显效18例, 有效2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3%。2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 消化酶活性较低, 对食物质量的变化耐受能力较差。小儿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弱, 抗感染能力差。当发生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 不能抵抗细菌的肠道定植, 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 胃肠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发生腹泻后小儿易继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部分小儿甚至发生久治不愈, 迁延反复, 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造成营养不良等后果, 临床应予以重视并及时处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培菲康与思密达交替应用, 可以起到协同作用, 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和重建, 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培菲康与思密达交替应用预防小儿腹泻病的效果,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腹泻患儿9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思密达口服治疗, 观察组患儿给予培菲康与思密达交替口服, 连续治疗3d, 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患儿显效16例, 有效25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85.42%;观察组患儿显效18例, 有效2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3%。2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培菲康与思密达交替应用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培菲康,思密达,小儿腹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86.

[2] 杨桂玲, 林鹏宇, 张晓红.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9 (1) :149.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

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1篇&bull;&bull;腹泻病自查报告范文第2篇二、 各房间内均配有紫外线消毒设备,每日上午、下午在开诊前按规定程序进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