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第1篇
本教学设计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展现美丽的大自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直观地揭示了草本植物的部分特征,使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课件演示与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手段,介绍线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生乐学易懂,加上音乐与活动画面的再现,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愉快。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生动的课堂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一课的导入,我设计得是从听虫鸣鸟叫声,到看有关草虫中的插画,引发联想。插画选的比较有童趣的内容,学生能回答出听到的声音,但在联想草丛中还有什么故事时,学生的`发言不积极。主要是我课件的图片播放太快,学生来不级欣赏图片的内容,我在提问的时候,目的不明确,应该设问:“想一想,草丛中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并出示一些物品,昆虫有关图片。
重点方法指导环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草叶变化的画法,以及线条流畅的画法。草叶变化的画法我采用的是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析没有变化的草叶和发生转折,遮挡,穿插,长短,粗细的变化特征。学生这一环节比较容易掌握,明白草叶的变化特征后,让学生欣赏了一张线描画,感受大师画的草叶韵律感。这一环节应该还多找几张线描图,让学生更近一步的理解消化。
理解了草叶的变化后,就是技能的训练。我的方法是出示一张写生草叶图片,我先示范画一片草叶学生再接着画出其他的叶片变化。画完后讲解总结要点:包括草的结构特点,线条流畅的特点。这一环节学生还是了解了,但在画草叶时要重点强调一下遮挡关系画法,点一下。
了解其他的草叶和花草,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一张一张的图片欣赏,结果发现这样效率很低,也没收到好的效果。其实把所有的草叶放在一张图片上,讲解草的形态各异,主要的结构有叶,有的有茎,有的有不同的花,最后在前面的草叶示范基础上再示范创作一棵有花茎的草就很好的解决了创作花草的方法。
最后我还出示了一张我画的完整的草叶插画,但我的主要目标没涉及好,只让学生观察老师画的不同姿态的花草,强调姿态的不同。而没讲构图的问题,如果在这一欣赏环节能重点讲解一下老师的构图方法,那学生的作业就不会出现构图小的作业了。
草中的故事我是删减了,这一节课只要求画草丛,那我的导入就可以再介些,可不涉及草丛中的故事。但是如果没涉及故事分开画又不好再去添加物品,人物了,万一学生画得很饱满了,下节课又怎样再去添加物品呢,所以要提醒学生注意留有一些空隙,下节课再画。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第2篇
这一堂课在四年二班上的时候采用了观察写生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但发现这方法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草的各种形状及穿插的关系,难度太大,问题得不到解决,只是停留于形式,学生画完后还是有很多困惑,但学生对作业形式非常感兴趣。在本课中我采用了长卷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共同完成作业。但课堂气氛没有我预期的效果好,学生显得有些呆板。
课后我经过反复思考和酝酿,在其他几个班上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我把观察草叶的形状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观察,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既能很好地解决草的形状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更广的知道草的形状。还设置了“百草园”这样一个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在解决草的转折问题上,我采用了观察实物的方法,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了解草叶的转折的画法。然后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去发现草的各种姿态。接着进行了改画练习,通过帮助老师解决难题来学习遮挡关系,设置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遮挡和层次问题是一个非常容易的,而消除学生的畏惧的心理。草丛是非常神秘而又充满乐趣的地方,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自主的`寻找草丛中的乐趣。
故事中的反思——教学反思点滴 第3篇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美国田纳西州, 有这样一个黑人男孩:父亲酗酒无度, 导致父母感情不和, 于是, 幼时的他就成了一个无人看管的“野孩子”。虽然他上了中学, 却不学无术, 整天和街头上一些小痞子胡混, 甚至还差点误入了黑社会。那年男孩十二岁。在学校里, 他整天打架、砸玻璃、欺负女孩子他成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钉、眼中刺。于是, 许多老师想方设法的惩罚他, 让他面壁, 抄课文、给他记过处分, 等等。但是, 结果不但于事无补, 他反倒折腾得越来越厉害。有一天早上, 上课铃响后, 老师还没有来, 同学们都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这时, 调皮的他偷偷把一个女孩儿的凳子抽掉, 让那个女孩儿坐了个空, 然后他拔腿就跑。没想到, 正撞在前来上课的凯瑟琳老师身上。跌倒在地的女孩儿捂着流血的伤口, 哭着向老师状告这个恶作剧的制造者。看到女孩的腿流血了, 他也吓傻了, 不知道老师会怎样惩罚自己。他一边想着, 一边做好了接受惩罚的准备。没想到凯瑟琳老师给女孩包扎好了伤口, 就笑着走到了男孩跟前说:“听说你很会演戏, 那么, 既然你犯了错误, 我就罚你演一场戏来给大家道歉
(上接第252页) 难的也最容易的便是“情”字, 情通了, 理自然就达到了。教育无吧。”男孩将信将疑地给大家演起他在戏唱里看到的段子, 他演得很成功, 博得了大家阵阵的掌声, 就连那个被他欺负的女孩儿此刻也开心地原谅了他。而他自己, 却哭得一塌糊涂。因为, 他长这么大, 还从没有见这么多人为他鼓掌, 更没有任何一位老师能像凯瑟琳老师那样, 用罚他演戏的方法来批评他。后来, 这男孩不仅与同学友好相处, 而且不在欺负别人。在凯瑟琳老师的开导下, 他还迷上了书本和电影, 令人惊奇的是, 他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第二学期, 在戏剧演出评比中, 他的独幕话剧在全州得了第一名;再后来, 经过自己的努力, 他不仅进入了百老汇, 还冲进了全球演艺梦工厂好莱坞。他, 就是美国著名的黑人演员摩根弗里曼。
还有一个故事, 美国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 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 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 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 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 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 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 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 从那天起, 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 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 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 总是抱着这样一个观念: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 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入口, 功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得进不
学生管理中, 注重引导他们为实现职业理想,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了耳朵, 何来作用?上述事例中, 美国总统柯立芝的批评方法却反映了他的另外一种观念:良药未必苦口, 忠言未必逆耳而且更利于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理容易接受肯定、赞美、欣赏的信息, 排斥否定、批评、讽刺、挖苦的信号。
故事的叙述较为累赘, 可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关注的侧重点都是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并经常利用这个地位去处理学生所犯的错误, 我皇帝, 尔大臣, 君臣有别。上述故事里摩根.弗里曼所犯的错误,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说比较有代表性, 但是, 我们的处理方法要么是罚站或棍棒惩戒、要么是赶出教室请家长, 这种情况在那些“差生”的身上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而纵观我们的老师, 能像凯瑟琳一样去用善意的批评方式进行感化, 则寥寥无几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 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我常常听人说, 在社会生活中, 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往往比学习好的更珍重老师。教师不妨从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人手, 挖掘血生隐藏在其背后的闪光点。收集各种教学“病历”, 然后归类分析, 找出典型“病历’’, 并对“病理”, 进行分析, 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自己对学生的关爱是否做到位, 不单一的以成绩来考评学生, 用一颗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的心来从事教育, 在人格上尊重学生, 和他们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这才是上乘的教育境界。
人。
茂密草丛中优美的钢琴声 第4篇
那天夜晚,他们被老虎的吼叫声惊醒。大家悄悄躲到一棵榕树后面,不料,还是被老虎发现,它快速向榕树冲来……突然响起一阵“隆隆”声,老虎闻声,转身消失在黑暗中。
这时,走来三只大象,刚才那“隆隆”声原来是大象用脚敲打地面发出的,是它们救了他们。向导说,这些大象是盲象。在它们失去价值或惹主人生气后,当地人会将其眼睛刺瞎,遗弃在丛林中。见这些救他们的大象的命运如此悲惨,保罗毅然辞去大学音乐教授的工作,决定长期留在曼谷,改变盲象的命运。见保罗心意已决,妻子只好同意。
之后,保罗在曼谷北部的山区租赁了大片森林,建设了“盲象安身所”。
一天,他看到一群盲象,可刚走近,就被一只盲象一脚掀翻,它们对人是仇恨的。回到家,他打开收音机听世界名曲。半个小时后,保罗发现住处周围聚集了五六只大象,它们正安静地待着。随后几天里,保罗每天都会播放这些音乐,象群也每天都来欣赏。每当播放钢琴曲时,前来欣赏的大象比平时更多,安身所里的盲象一天天多起来。
后来,保罗让妻子把家里的钢琴邮过来,每天,他亲自为盲象弹奏钢琴名曲,让它们过上舒适的生活。保罗还将发生的事与在伦敦的妻子分享,终于,劳拉也辞职来到曼谷,和保罗一同照顾盲象。一天,保罗在路上走着,只听一声巨响,一幢房子倒塌了,有人喊“救命!救命!”房外的盲象无动于衷。保罗打开随身带的播放机播放钢琴曲。那盲象不一会儿就异常安祥,又有几只盲象奔跑而来。随后,它们合力救助被困的房屋主人。
原来,那是一只叫乔基雅的母象,不久前因拖拉沉重的木材不幸流产。乔基雅开始罢工,主人便用弹弓打它,它就拿鼻子甩主人。主人怒不可遏,用弹弓射瞎了它的眼,还逼它继续工作。这一天,乔基雅掀翻了一间侧房,房子倒塌了,主人被压在下面。当主人被盲象救出后,深感震惊,表示今后会善待盲象乔基雅。
为了让更多人来保护盲象,夫妇俩在居住的木屋前举办了“大象音乐节”。保罗夫妇多年来无私保护盲象的故事被媒体迅速传遍了世界各地,令无数人动容,当地人也不再刺瞎大象的眼睛了。
如今,保罗和妻子劳拉依然留在曼谷。保罗一如既往地在茂密草丛中深情弹奏,为失宠的盲象带来爱的慰藉和温暖。
“动物不是物。”这是《德国民法典》第九十条第一句话。在这个星球上,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是平等的生命,它们拥有人类的全部情感:爱、勇气、执著、尊严……
《草丛中》美术教学反思 第5篇
《草丛中》是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在美术中涉及到造型表现领域,以线描的手法进行造型活动,通过观察描绘小草的形态,并适当想象添画。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写生,让学生了解植物因种类、生长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高矮、强弱、粗细、大小、翻转等形态变化。在一片草丛中,植物的排列有前有后、遮挡穿插关系。教学由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四个环节组成,引导学生对单棵草、多棵草、和草丛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观察、记忆、想象的形式表现不同草的特点,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草。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用绘画语言表达对草的主次关系、疏密关系,以及近大远小的关系的处理。
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我把全班分成了四组,每一组有自己的一块领地,在本组的领地内“种植”一块草,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作业效果也特别好。
不过,教学中也留下不少遗憾,例如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线的疏密组织;用线处处都密,必然主次不分;用线处处都稀松,画面必然空洞;用线有疏有密,画面才有节奏感
《草丛中》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6篇
今天我的说课是湘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7课,题目是《草丛中》,草丛,是学生每天都要看到的,它装点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环境,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观察了解草的形态、结构、及穿插关系,并发挥想象进行相关的主题创作。
说教学目标:了解各种草的形态、结构、穿插关系,并发挥想象进行相关主题创作
说重点:了解不同草的形态、结构及穿插关系
说难点:富有创意地表现草丛中的各种穿插及动态关系 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贯穿始终,用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直观感受体验草的生命力,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草的不同形态、结构,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作品,并进行创作。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说教学流程:
引导启发,观察草丛
这一阶段,为自主探究阶段,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观察小草,解决问题:1。草是什么味道的;2。草丛中你发现有多少种草呢?3。谈谈草的作用?学生们可以看、闻、摸、等方式感受草的独特魅力,发现不同种类的草,分析不同草的形状、结构。小组长进行总结,并用语言描述,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丰富知识学会交流与合作。
欣赏更丰富、更美丽的小草:PPT课件展示各种单株草图片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分析、评述,请生试试画一画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画出2到3片叶子。引导示范,突破难点
分析单株草,逐步发现。师生共评学生试画的小草,不同的草,它的叶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就是一棵草的叶子,也会出现方向、宽窄、长短、大小等多种不同的变化。老师示范画法:1 正面时外轮廓线由两条线组成。2 当叶片弯曲时,我们画的叶片也会发生转折,叶面外轮廓线相交叉,能同时看到正反两个面。)再依据局部放大的小草图片,展示再由浅入深,师稍加引导添画草丛:(1)从刚才画的那棵小草后边空隙处添画各种不同的草;
(2)添画时,被遮挡部分要省略不画;(3)注意小草每片叶子的长短、大小、宽窄、弯曲转折等变化;
3、赏析探究,激发欲望。
请同学们欣赏卢梭作品及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分析阐述,教师引导大家谈谈这里是哪,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等进行讨论,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想象力,以及画面多种草的形态、穿插,动静的结合。并欣赏更多形式的绘画作品(PPT课件展示丰富的画面,并提示一些拟人、夸张的技法,创造想象环境)在畅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能力,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创作欲望。请同学们想想,并说你想表现怎么的草丛,草丛有些谁,在干什么,自由想象,大胆发言,为下一步创作奠定基础。
4、发挥想象,创作草丛
学生以绘画的手法,创作你的草丛,教师进行辅导,并与大家探讨先画什么,再画什么,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当遇到问题时,如画面的节奏感、线条和色彩等问题时,教师引导大家共同分析、解决,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创作时我会播放音乐及出示图片,作参考,寻灵感。
5、欣赏交流,感受成功
请大家将自己的作品一一展示,并进行简短表述,如自己画的是什么,最满意的地方等,使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后他评,说说你喜欢哪幅,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外与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最后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色彩奖、最佳环保奖。让学生们体验到成功,增加自信心。
6、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旨在了回顾本课的内容,并进行拓展,这么奇妙的草丛,我们要怎样对待它呢?引导生进行畅谈,培养学生爱护草丛,爱护环境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过程兼顾了观察性绘画和想象性绘画的特点,因为孩子们写生时常常把眼前看到的物体进行主观创造,所以我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写生,让学生了解植物因种类、生长速度的不同而产生的高矮、强弱、粗细、大小、翻转等形态变化。在一片草丛中,植物的排列有前有后、遮挡穿插关系。整节课我将镜头拉近,给小草来了一个全方位的特写,教学由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四个环节组成,引导学生对单棵草、多棵草、和草丛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观察、记忆、想象的形式表现不同草的特点,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草。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画家是如何用绘画语言表达对草的主次关系、疏密关系,以及近大远小的关系的处理。通过大量的图片感受小草的茂密,千姿百态的美感。
在认识草的转折穿插关系时,我由浅入深先观察一片草叶的转折变化,再到完整的一棵草所体现的穿插关系,然后我再范画,让学生形象的感受草叶的变化,再设置改画三片草叶的环节,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了练习和巩固。
在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时,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由单棵草到两棵草再到多棵草和草丛,不同的画面草的大小比例,主次遮挡效果各不相同,学生通过画面直观了解,效果很好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第7篇
活动目标:
1、感知乐曲诙谐,欢快,跳跃的特点。
2、学习借助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3、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悄悄出来的小老鼠
--以话语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引导幼儿仔细聆听,大胆想象: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乐曲,讲的是一只小老鼠从草丛中跑出来玩的事情。它是怎样跑的?会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东西?
--我们先来听一听它从草丛里跑出来的样子。教师引导幼儿聆听A段音乐,用手指动作表现小老鼠跑动的样子。
--教师合着A段音乐演示小老鼠出来的样子:瞧,我的两个手指就是小老鼠的小脚。
--小老鼠除了跑到我们的肩膀上,还会跑到什么地方玩一玩?
--小老鼠除了来到我们身体上,还会来到那里?(椅子上)--幼儿用手指在椅子上快速爬行,表现小老鼠跑动的样子。
--除了用手指,还可以用什么表现小老鼠跑老跑去的样子?(小脚)--幼儿尝试用小脚表现小老鼠跑动的样子。
机灵的小老鼠
--引导幼儿聆听B段音乐,用身体表现小老鼠的紧张,放松,下滑等情状。
--小老鼠听到了什么声音?(可怕的声音)小老鼠会怎么样?(很害怕,很紧张)可能是谁来了?(老虎,狮子,狼,猫等等)有没有来?(没有)小老鼠变得怎么样?(它放松下来,不害怕了)--仔细听听音乐,小老鼠几次紧张?又几次放松下来?
--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老鼠时而紧张,时而放松的样子。
--提醒幼儿随着音乐旋律表现小老鼠紧张和放松的情状。
--小老鼠放松下来很高兴,就把草丛当滑梯滑了下来。
--引导幼儿聆听音乐,表现小老鼠往下滑行的动作。
--跟随B段音乐,引导幼儿完整表现小老鼠紧张,放松,下滑等情状。
快乐玩耍的小老鼠
--播放C段音乐,教师描述相应情景:小老鼠来到了大草地上,看到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它学起了蝴蝶飞舞的样子。
--幼儿在位子上随C段音乐表现蝴蝶飞舞的动作。
--小老鼠看到一只又一只蝴蝶飞过来,可高兴了!我们像小老鼠那样和蝴蝶一起玩一玩吧。
--随着C段音乐,幼儿分别扮演小老鼠和蝴蝶,表现一起玩耍的情景。
--欣赏D段音乐,引导幼儿表现小老鼠天黑了赶紧跑回家的动作。
草丛中的小老鼠
--幼儿坐在位子上,和教师一边听音乐一边完整表现乐曲情景。
--这一次,草丛中的全体小老鼠要到外面去玩了,妈妈有点不发不放心,你们说说大家一起到外面玩耍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要碰撞)--幼儿四散和教师一起扮演小老鼠,跟随音乐进行游戏。
--幼儿跟随音乐进行游戏,教师在旁边给予提示,指导。
教学反思:
《草丛中的小老鼠》这段乐曲诙谐、欢娱、跳跃,恍如将你带进一个高枕无忧的丛林童话全国。全部音乐分段清晰,节奏理解理睬,每一段的旋律气概派头差异,易于孩子快乐、自由地想象,能随乐默示小老鼠一天的适意生计,针马糊幼儿年齿特性来说具备可感性、可收受经受性,我感想熏染相称切合幼儿园音乐鉴赏的选材要求。在本次步履中经由过程音乐鉴赏让幼儿想象音乐,在想象的根基内幕上用语言以及肢体行径,将音乐形象、自主地默示出来,从而达到较好地感触传染音乐、理解音乐、默示音乐的目的。本次步履目标为如下两点:一、感触传染乐曲诙谐、欢娱、跳跃的气概派头特性,感知小老鼠灵活可爱的音乐形象。(讲解难点)二、考试测验听辨乐曲旋律的变革,用身段行径来默示音乐形象以及内容。(讲解重点)
一、节奏前置,难点提早打破
在步履中,我采用节奏前置感知,铺开了节奏游戏《切马铃薯》“万万万万切马铃薯”,经由过程师幼用手掌切马铃薯行径的游戏来提早熟谙以及感触传染节奏、默示节奏,感知乐曲中几回体现的《草丛中的小老鼠》中典范的节奏型XXXXXXXXXXXX。操演乐曲中的典范节奏采用了乐曲先部分感知的行动措施,让难点分化打破,也即为整段音乐赏析做了豫备。在步履中孩子们也感想轻松、欢畅,每一个小朋侪都很投进,这既激起了孩子的癖好,也会合了孩子的重视力。
二、音乐故事,帮忙故道理解
让幼儿直接鉴赏感知音乐是有确定难度的,所以在步履中,我借助了音乐故事,帮忙幼儿理解记忆音乐的组织以及情绪(报告以及音乐连系的形式),依照音乐创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老鼠,它们每天都会排着齐整的军队出往玩,但是总会有一些狡滑的小老鼠跑出军队又跑归来回头拜别。走着走着,溘然听见了“狮子”的声音,再听一听,正本不是的;又听到了“老虎”的声音,再听一听,又不是的。克期的丛林很以及平,它们从速把乱了的军队收拾一下,起头爬上山坡,然后从高高的山坡上滑下来!小老鼠去前走啊走,它们来到了一片大度的草地上:花儿开患上美美的,不少不少的蝴蝶、蜜蜂都在跳舞,他们好喜悦地啊!天黑了,小老鼠们从速归家了!
故事变节与音乐的分段受室,帮忙了幼儿马糊音乐的理解,从而选拔了幼儿听辨音乐、理解音乐的本领。
三、肢体游戏,工致默示音乐
音乐是活动的、抽象的,若何如何样让孩子感触传染乐曲“诙谐、欢娱、跳跃的气概派头特性,感知小老鼠灵活可爱的音乐形象”,并能默示出来。经过几回思虑,不竭考试测验,着末,我借用“手指”、“手掌”等肢体游戏,以人命的律动,来归响反应小老鼠生动工致的音乐形象。
四、教具应用,再添情趣魅力
在着末一个枢纽关头团体游戏表演中,为孩子们经心贪图了小老鼠的“长门牙”,孩子们打扮成小老鼠,使幼儿在团体默示步履中加倍形象,更幽默味性,全部音乐步履表演情趣盎然,大大年夜大大年夜激起了幼儿插手的全力性,获患了极好的音乐体验。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第8篇
1. 核查区的自然概况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端, 北靠临汾地区, 南与河南毗邻西与陕西隔河相望, 版图位置是东经110°15′112°14′, 北纬34°15′35°16′, 地处黄河中游地带, 属于华北平原丘陵区。全市总面积14 098 km2, 整个地势由东北向南自然倾斜最高海拔2 328 m, 最低点229 m, 地形分为丘陵、盆地、山区三种类型。丘陵面积6 146 km2, 占总面积的43.59%, 盆地面积3 426 km2, 占总面积的24.56%, 山区面积4 490 km2, 占总面积的31.85%。
运城市气候特点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均温度为11.8℃~13.7℃, 年积温4 500℃~5 000℃, 日照2 400 h以上, 无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53.8 mm, 年季变化大, 且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 春季占20.2%, 夏季占48.1%, 秋季占28.4%, 冬季占3.3%, 全区平均年蒸发量2 027.6 mm。
全市共有天然草地17.33万hm2, 以暖性灌草丛为主, 共有14.73万hm2, 占全市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5%, 山地灌丛类草地1.55万hm2, 山地草甸类草地0.04万hm2, 低湿草甸类草地0.89万hm2, 林草地类草地0.13万hm2, 共计2.6万hm2, 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15%。
2. 样地的选择原则
样地的选择, 一是注重海拔的变化和主导草种的变化;二是在海拔接近的情况下, 则以较大的跨度来进行监测。在样地的选取过程中, 除海拔和纬度两个因素外, 随时注意草地主导草种的变化, 力求接近1980年草地普查时的草地类型, 以便对比分析。
3. 样方监测情况
(1) 晋03-永济-001位于永济市城西镇介峪村经度110°22.906', 纬度34°48.721', 海拔886 m。主要草种为铁杆蒿、苔草和水蒿, 平均高度为37 cm, 灌木为酸枣, 平均高度为35 cm, 总产草鲜重为6 152 kg/hm2, 风干重为4 631 kg/hm2, 含水量24.72%, 植被总盖度为90%。属于三等三级草地。
(2) 晋03-永济-002位于永济市城西镇介峪村经度110°22.912', 纬度34°48.866', 海拔829 m。主要草种为碱草和铁杆蒿, 平均高度为95 cm, 灌木为杏子条, 平均高度为125 cm, 总产草鲜重为18 922 kg/hm2, 风干重为10 384 kg/hm2, 含水量45.12%, 植被总盖度为100%。属于二等一级草地。
(3) 晋03-平陆-040位于平陆县洪池乡林场村经度110°55.485′, 纬度34°50.562′, 海拔859 m。主要草本为苔草、铁杆蒿。平均高度为24 cm, 灌木为酸枣和羊厌花, 平均高度为50 cm, 总产草鲜重为2 919 kg/hm2, 风干重1 721 kg/hm2, 植被总盖度60%, 属二等六级草地。
(4) 晋03-盐湖-002位于盐湖区东郭乡刘范窑村经度111°05.190', 纬度34°58.603', 海拔706 m。主要草种为芦茭草、苔草、蒿、狗娃花、扁蓿豆、大燕麦, 平均高度为25 cm, 灌木为狼架刺, 平均高度为160 cm, 总产草鲜重为8 815.5 kg/hm2, 风干重为4 466.5 kg/hm2, 含水量49.33%, 植被总盖度为90%。属于三等三级草地。
(5) 晋03-盐湖-003位于盐湖区东郭乡刘范窑村经度111°05.139', 纬度34°58.453', 海拔804 m。主要草种为苔草、芦茭草、扁蓿豆, 平均高度为36 cm, 灌木为酸枣, 平均高度为30 cm, 总产草鲜重为8 985.2 kg/hm2, 风干重为4 438.8 kg/hm2, 含水量50.60%, 植被总盖度为98%。属于二等三级草地。
(6) 晋03-盐湖-005位于盐湖区解州镇史家坟村经度110°51.624', 纬度34°52.973', 海拔625 m。主要草种为苔草、蒿、扁蓿豆、芦茭草, 平均高度为30.3 cm, 灌木为酸枣, 平均高度为60 cm, 总产草鲜重为9 496 kg/hm2, 风干重为3 628.7 kg/hm2, 含水量61.79%, 植被总盖度为98%。属于二等二级草地。
(7) 晋03-永济-003位于永济市城西镇介峪村经度110°23.102', 纬度34°49.054', 海拔714 m。主要草种为白羊草、碱草、扁蓿豆和蒿, 平均高度为36.7 cm, 灌木为黄刺梅和五加皮, 平均高度为47.5 cm, 总产草鲜重为5 559 kg/hm2, 风干重为3 297 kg/hm2, 含水量40.69%, 植被总盖度为80%。属于二等四级草地。
(8) 晋03-永济-004位于永济市于乡坦朝村经度110°34.849', 纬度34°50.158', 海拔662 m。主要草种为蒿、狗娃花、扁蓿豆、白羊草、苔草, 平均高度为20 cm, 灌木为酸枣, 平均高度为60 cm, 总产草鲜重为2 487 kg/hm2, 风干重为1 399 kg/hm2, 含水量43.75%, 植被总盖度为100%。属于三等六级草地。
(9) 晋03-永济-005位于永济市于乡王官村经度110°40.971', 纬度34°49.634', 海拔843 m。主要草种为铁杆蒿、狗娃花、扁蓿豆、白羊草、苔草, 平均高度为30 cm, 灌木为黄刺梅, 平均高度为120 cm, 总产草鲜重为6 648 kg/hm2, 风干重为3 851 kg/hm2, 含水量42.07%, 植被总盖度为95%。属于三等三级草地。
(10) 晋03-永济-043位于永济市于乡镇王官村经度110°40.739′, 纬度34°49.979′, 海拔627 m。主要草本为艾蒿、苔草、棘豆。平均高度为31 cm, 灌木为黄刺梅、羊厌花, 平均高度为92 cm, 总产草量鲜重为6 649 kg/hm2, 风干重3 512 kg/hm2, 植被总盖度85%, 属四等三级草地。
4. 运城市暖性灌草丛的特点
(1) 天然草地的水分含量远低于人工草地的水分含量以上实际测产样方的含水量均在40%左右, 这说明天然草地含水量远低于人工草地和农作物, 这可能是由于天然水分的状况不如农田, 说明水分含量较高的草种在天然草地上分布较少。
(2) 浅山超载、深山轻牧或未利用这次测产发现中条山前山、浅山的暖性灌草丛呈退化趋势, 多年来由于草地的权属不清或承包发证后得不到保护, 林业侵占草地、农民保护草地没有积极性, 同时也没有法律制约, 养殖户只牧不管, 掠夺式利用, 造成前山草地退化较快, 有的地方地表已严重裸露, 几乎不能利用, 草地生态功能也难以保持, 迫切需要加以保护,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 深山大部分草地发育良好, 植物种数多样, 盖度几乎达100%, 产草量较高, 多数没有加以利用, 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3) 草种据1980年草地普查资料, 运城市暖性灌草丛草地14.76 hm2, 其中低山丘陵白羊草组为13.99万hm2, 占到暖性灌草丛总面积的94.4%, 而根据近两年的草地普查测算, 以白羊草为主导的草地类型仅占到10%, 而多以苔草和蒿类为主, 其他优良品种如:白羊草、碱草较少, 而且在有蒿类的地方, 由于退耕年数短, 往往是植物种数少, 形成的极不稳定的群落, 地表裸露面积较大, 生态相对脆弱。
(4) 积水状况的优劣决定优势草种的种类地势较陡, 积水状况差的地方, 主要以苔草为主, 反之在积水条件较好的地方, 如弃耕地, 坡势较缓处, 地表覆盖度大的地方, 一些喜水草种如碱草、芦茭草等一些宽叶品种得以茂盛生长。
5. 建议
(1) 大力推行移民政策, 退耕还草在这次草地监测过程中, 凡是在一些自然村附近, 生态破坏就十分严重, 而近年来推行移民政策后, 退耕地、弃耕地的植被正在缓慢恢复, 有的地方还长出1 m左右的碱草, 长势良好, 虽然同周围相比, 还没有恢复到相同的草地类型, 但是正朝好的方向转化, 减少人为破坏是恢复生态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 减少在山上活动的人数, 可以有效地防止草地火灾, 2007年3月27日到4月1日, 运城市的盐湖、平陆、万荣、闻喜、绛县等五县 (区) 发生5起火灾, 起火原因全是因村民生产、生活用火引起, 造成很大损失。
草丛中教学设计 第9篇
自然界的花草除了本身的形态各有其特点外,花与花、叶与叶、茎与茎之间的相互穿插、遮挡所产生的空间感也非常生动。本课以“草丛中”为主题,让学生表现平时不大注意的草类植物,较容易引起学习兴趣,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线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活动,观察、描绘几种野生草类植物,适当想象、添画。本课兼具了观察性绘画和想象性绘画的特点。因为儿童写生时常把眼前所见之物进行主观改造,所以本课综合了写生与创造两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在引导学生观察写生时,让学生了解植物因种类、生长的速度不同而产生了高矮、强弱、粗细大小等形态变化。在一片草丛中,植物的排列有前有后、有弯有直,画面应表现出草叶之间的前后、遮挡、穿插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真观察、分析草本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并能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能大胆想象添画,使画面内容更丰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知道草本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知道草叶之间、草与动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教学重点:
认识草本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
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能大胆想象添画,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教学准备:
课件,待添画的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考验
一、1、观察桌上的小草,给图中的三片草叶添画出草叶转折的部分。
2、观察对比学生添画的草叶,学习添画草叶转折的部分。
三、考验二
1、在图中的那株草周围添画更多的草,注意草叶的转折和草叶之间的相互穿插、遮挡。
2、对比观察学生添画的作业,学习添画草叶转折的部分。
四、考验三
1、观察学生习作,欣赏教师范画。
2、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能大胆想象添画,使画面内容更丰富。
五、作品评析
六、拓展延伸
草丛中的发现 第10篇
夏天,我和我的妹妹在草丛中玩耍。我正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妹妹在草丛中听见“沙沙”的声音,就扒开小草看见一只小西瓜虫,我走过去问她:“你在干嘛呢?”妹妹说:“你看我在草丛里发现了 这个。”她拿起西瓜虫说。当她把西瓜虫递过来时,我嗷嗷直叫:“我最讨厌这东西了,把它拿远点。”妹妹说:“这个很好玩的。”说完他就把西瓜虫往天上人扔。那只西瓜虫长的可怪了,它穿着黑 色的衣服,一瘸一瘸地走着,它走着的时候像一只小乌龟,当我把它拿起来的时候就像个西瓜。我想 “西瓜虫”这个名字就是来源于这只虫子长得像西瓜而起的吧。当我玩西瓜虫玩的目不转睛的时候草 丛中又出来一只小蚂蚁,我发现这只蚂蚁出来的时候走得很慢,回去的时候搬起一粒面包回家。我看见蚂蚁洞里有好多的蚂蚁和食物。我看着食物对蚂蚁来说可不小,我有点疑问:“蚂蚁怎么会搬起那 么大的东西呢?”我想,夏天来到了蚂蚁搬那么多吃的肯定想好好过这个夏天吧!
草丛中的发现 第11篇
春天到了,到处都是草长莺飞、柳丝轻拂的景象,我们去学校西北角的草丛中探险。泥土里钻出了嫩绿的小草,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块绿色的地毯,地毯中还夹杂着五彩缤纷的野花,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当然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忽然,我发现前方的.草丛中有一只小小的“西瓜虫”。我连忙走过去把它抓住,可是,当我向着手心不小心吹了一口气的时候,西瓜虫却飞走了,没办法,它实在是太轻了。我急急忙忙地再把西瓜虫捉住。这次,我吸取了教训,不再吹了。我仔细观察它,数一数,原来西瓜虫腹部有12只脚,头顶上还有两只小小的触角,由于我的影子遮住了阳光,它居然不让我观察它,把身体蜷了起来,成了一个圆圆的小球,像一粒小小的西瓜种子,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过了好一会儿,西瓜虫的身子终于打开了,变成了一节一节的,就像穿上了盔甲的威武的将军,如果它和别人打架,一定会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吧!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第12篇
一、对比实验, 让学生理解好对比概念
取一定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10毫升, 放入100毫升的小烧杯中, 加入80毫升冷水, 会发现烧杯中无明显变化, 只是溶液颜色由于加水稀释而略微变浅, 此时配得A。向80毫升沸水中, 缓缓滴入3~5滴三氯化铁稀溶液, 会看到溶液颜色变成了比三氯化铁黄色溶液颜色更深的红褐色溶液, 待溶液自然冷却, 此时配得B。向一定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中, 加入足量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会看到溶液中迅速产生红褐色沉淀。待其静置后, 可看到下层为红褐色固体, 而上层为无色溶液。此时配得C。由实验现象, 结合已给的分散系的定义, 不难判断出, A为三氯化铁溶液, C为氢氧化铁悬浊液。而B呢, 外观看上去和溶液差不多, 是均一透明的, 而实际由于溶液颜色加深了, 我们可以推测B不是简单的三氯化铁溶液。此时, 我们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 来分辨A, B是否属于同一种分散系, 通过激光照射可以发现, B中出现一条光路, 而A中激光穿过溶液, 却没有形成光路, 由这个特殊的现象, 我们就可以判断B为另一种分散系, 胶体。通过这组实验对比, 学生能很直观地掌握住溶液、胶体、浊液三者在外观特点上的差异。同时可以很好地观察到溶液和胶体的特点“均一, 透明”而悬浊液经过静置, 可看到固体分散质沉淀下来, 而上层为透明清液, 同样回想如果是苯和水也可以配成乳浊液, 而通过静置后, 同样苯和水的乳浊液也会出现分层现象, 从而得出浊液特点“不均一, 不透明”。
二、从实验入手, 使抽象概念变得“平易近人”
在定义分散系的分类时, 从本质上, 我们是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来进行分类的, 分散质粒子小于1nm的分散系为溶液, 大于100nm的分散系为浊液, 而在1nm到100nm之间的为胶体, 但是, nm是一个微观度量单位, 学生听上去也很抽象, 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设计, 来帮助同学们形象理解, 不同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不同的。, 最后有关三种分散系的对比中强调了溶液, 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滤纸, 而浊液的分散质不可以通过滤纸, 而溶液和胶体中, 只有溶液的分散质可以通过半透膜。而教材上只要求演示了半透膜实验。那么胶体的分散质粒子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是否刚好不能通过滤纸却又能通过半透膜呢?如果按照正常教学只能让学生推测和教师的讲授引导了。但是作为一个实验现象的描述, 最好的讲授方法就是把实验现象展示给学生:滤纸实验, 刚才配得的A三氯化铁溶液, B氢氧化铁胶体, C氢氧化铁浊液, 不同的分散系, 将它们分别取少量, 滴加在重叠好的两张滤纸上。片刻后, 观察两张滤纸上的颜色变化;实验现象:可以看到, 滴加了A的下层滤纸出现了黄色, 滴加了B的下层滤纸同样出现了红褐色, 而滴加了C的下层滤纸无颜色变化;结论: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可以通过滤纸, 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这个滤纸实验, 即利用了实验一中所得分散系, 让学生对概念理解产生联系, 同时, 又利用了这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本身有颜色的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 都很容易成功。再结合半透膜实验,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能具体形象地呈现定义中的抽象数据, 能让学生感受的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魅力, 同时, 丰富了课堂的形式, 避免了一言堂。有时, 会觉得做实验浪费时间, 还不如几句话就跟学生讲清楚了, 其实不然, 一个实验所能阐明的道理, 不是老师几句话就可以阐述得清楚的, 而且,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而言, 从一个试验中观察和学到的, 不光是老师要讲的课本知识, 还有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 我建议, 在课堂上, 能用实验说明问题的地方, 我们老师绝对不可以省略。不可以用语言草草带过。
总之, 在教学的环节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 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 应善于不断创新, 将演示实验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 学习的不光是科学知识, 还有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技能、实验技巧, 让一堂概念课, 也可以变得栩栩如生。也避免了实验变成了课堂上哗众取宠, 可有可无的“把戏”, 有的教师不愿做实验, 害怕做实验, 就是觉得一节实验课下来, 学生只是看热闹去了, 真正该看的没关注到, 于是遇到有实验的部分, 就一节课把一章的实验全部做完, 讲到对应部分时让学生回忆当时看到的实验现象。试想, 如果当时做实验时学生都以哗众取宠的心理在看, 事后又有几个同学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现象呢?一节课做5, 6个实验, 学生如何有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实验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于是教师得到的便是参考书上关于实验现象及实验注意事项的标准“复述”。而学生得到的只是标志性的实验现象而已。其实, 引导课堂的是教师本身, 如果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 就把实验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每个实验用以解决一个问题, 这样,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 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而且, 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 穿插学生设计实验, 就课本中的问题请几个同学来设计实验, 请全班同学来进行评估, 最后来演示其中的一到两个实验, 看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 这样的实验课, 学生学习的就不光是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还有如何根据所给材料, 来分析、验证化学问题的科学分析方法, 像这样参与性强的实验, 学生又如何能置身事外的“哗众取宠”呢?关于什么是科学教育, 一直一来都在激烈的争论, 而我认同科学教育应超越中小学、大学的科学教学和教师培训等传统的范畴, 拓展至科学同社会相互作用的层面, 即将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和社会对科学的作用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教师, 在授课时, 就没有什么不能讲、不可以讲, 只要是学生认知水平可以接受的, 我们都可以传授, 在方式方法上, 也要为以后的大学学习做铺垫。科学素养及STS教育的思想已经成为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主流思潮, 回想这一变化, 就要求我们打破只注重学科领域的中学化学教育, 进一步拓展它的视野。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化学教学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 凡参与其中的广大师生大多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 特别是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也取得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重庆作为全国课改的最后一批, 在最后这一届老教材的教授过程中, 教师们也受到了新教材理念的很多冲击, 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一些与时俱进的革新, 本文结合自己备课中的一些体会, 提出一些粗浅的观点, 期望与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共同交流和讨论。
关键词:备课,实验,胶体,分散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备课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 (9) .
[2]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思路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 (10) .
[3]教学内容与课型选择和谐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 (10) .
《草丛中》的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