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简介
《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简介(精选5篇)
《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简介 第1篇
古筝名曲赏析:如何细品《春江花月夜》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讲讲《春江花月夜》,所说的问题和想法都有差别,但当我问到有关这首曲子的作者,来龙去脉,由什么改编的等等一些细小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作为一个演奏者,弹一首自己喜欢的曲目,一定要了解一首曲目的来龙去脉,什么段落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情感,而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不一样,所弹出的味道也会不一样,全面了解一首曲子,对演奏有极大的好处,我们只需要多多的弹奏和揣摩,一首曲子所带来的意义也会随着了解加深而更加丰富。接下来我将带大家进入一个全面的《春江花月夜》的场景中,分享我的经验和不一样的味道。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其欣赏方法作如下介绍:
单曲表现《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情感
(一)乐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三)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 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绝无客声,对比流畅而多变,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音质响如金石,轻而不浮,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
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千练习得其趣妙,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END
合奏《春江花月夜》去了解更细腻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早在120多年前就已流传民间,建国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罗忠熔、昊祖强、黎海英、刘庄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加工整理,并伴随着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不断扩大而几经改编、配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春江花月夜》全曲结构由10段标题小曲组成。它以优美抒情的主题乐段为基础,根据每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加以“换头合尾”、“递升递降”等形式的变奏、重复、衍生来推进音乐情趣的发展和深化。用这种手法来描写意境,塑造音乐形象,不仅仅细腻精致,而且对主体的表达也更集中有利。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乏新鲜之感。
下面这段合奏视频是小编感觉最贴近《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和情感。
江楼钟鼓夕阳照江舟萧鼓动心弦
乐曲开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洞箫、古筝波音的奏出,则犹如远处钟声的回响,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优雅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乐队合奏出了那流畅、委婉的主题乐段。
这一江南风格的主题旋律以“鱼咬尾”的方式展开,使音乐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从而增强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所以,当这一主题乐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时,使人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此后,大鼓轻声击奏,反复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月上东山明月升长空江水泛涟漪
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乐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平稳,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风回曲水晚风轻吹拂江水起荡漾
此段旋律与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变化节奏在此得到拉宽。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节奏似乎又慢慢变得密集起来,从而使乐曲的情绪与“月上东山”的那种在宁静淡远中感受到的广阔深沉有了一种对比。似乎“风回曲水”那较为热情的曲调则更多的是表现江风拂水的情景。
花影层叠熏风弄花影层要映水中
一开始就由琵琶奏出了四个急促的华彩句,情绪陡然起伏,颇有气势。与前面恬静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
此时,水中倒映、两岸花木和空中明月变得层叠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纷乱之貌。之后,乐曲在“合尾”中结束,江面又归于平静。
水深云际皎空孤月轮水天云弄影
音乐此时进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区不断迁回变化,接着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乐器那饱满结实、醇厚深沉的音响,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雾的深沉阔大。
忽而,音乐中悠然飘出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筝的长颤音以及曲笛轻巧明亮的波音,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受。
渔舟唱晚歌声划寂静渔人唱晚归
此时萧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着,琵琶进行领奏,就仿佛渔夫一边摇槽一边歌唱,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犹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在这一段音乐中采用了同一音型不断的下行模进,营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悠远的气氛。然后,音乐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就好像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远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
回澜拍岸渔舟竟相归回澜拍江岸
一开始,由琵琶以扫和轮奏出一连串由慢至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萧、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犹如群舟竞归、破澜拍岸的动态。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轻弱而收。此段音乐流利酣畅、一气呵成,充满了律动。使整个画面静中寓动、动静相济,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
挠鸣远籁(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
唉乃归舟归舟溅浪花格声唱唉乃
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筝琶音衬托下,乐队合奏出复线式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不断起伏模进,紧促而有力。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槽声唉乃的意境,从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尾声归舟万籁寂春江更出静
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那清丽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静,在那星斗满天、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乐曲在诗晴画意和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结束了全曲。
古曲《春江花月夜》气韵优雅,刻画入微,既有继承,又有出新,于悠扬秀美中见气势,于优美抒情中见豪放,音乐丰满,起伏有致,富于形象,耐人寻味。不愧为万世流芳之本。
《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简介 第2篇
我国古代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尤其是古代音乐艺术更是博大精深,耐人品味。本课通过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和围绕古琴曲的艺术特点与古琴文化的探究,并适当扩展到其他中国古代乐曲和古代乐器的学习,从而对琴歌古曲有一个清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达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民族意识。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音乐教学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之上,掌握和领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风格、神韵和气质,引领学生高层次地鉴赏音乐,丰富音乐文化知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音乐鉴赏作为增进学生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在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中应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针对现阶段学生热衷流行歌曲、情歌和摇滚的现象和社会环境强大气流的冲击,所以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感情体验,初步认识、了解我国古代器乐曲的发展简史;感受、体验蕴含于古琴曲中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古琴曲《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这首古曲淡泊、优雅、深邃,意境深远。乐曲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作者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精神。该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个部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古琴的知识,感受古琴的音色,体会古琴的文雅深邃,并初步理解古琴曲的风格特征。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古琴曲《流水》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讲述、讨论、练习、自学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教学内容安排】
1、本节课以欣赏《流水》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课上教师提供《流水》音像资料,完整欣赏与重点段落聆听相结合,了解古琴各种演奏法,并对乐曲“起承转合”结构和音乐要素有初步了解。
2、利于课本教材及教参提供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教师提供音、视频学习资料,学生通过观赏古琴的历史、形制、曲谱以及与古琴相关的音乐故事来丰富知识。【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重点放在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上,也可采用“边听、边看、边讲、边讨论”的方法组织教学。
2、古琴知识性教学内容,根据课前提供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自学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活动,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3、拓展学习研究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国古代音乐走向世界的蕴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淡泊、优雅、深邃,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有关古琴的知识,并初步理解和感受古琴曲的风格特征。【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预习、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如:什么是古代“八音”?)并进行集中;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资料并进行整合,以便在课上资源共享。
2、教师方面:除对各小组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并积极准备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设计和制作课件以便对教学进行指导。【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赏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视频。
导语:同学们,看到眼前这一精彩的画面,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生成)教师:说得好!“击缶而歌”这种别出心裁的创意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的音乐文明与伟大。今天的课就让我们随着奥运的铿锵击缶一起来了解我国古代更多的乐 器。
3、对比欣赏,导入新课 ⑴、欣赏与思考:
◎课件1播放影片“战国时期古琴演奏家高渐离演奏古琴”的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请注意观察影片中的主人公在演奏什么乐器?你能说出影片所表现的年代吗?
◎课件2出示问题:
以上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说出影片所表现的年代吗? ⑵、学生交流:(略)
二、感受古琴文化,欣赏琴曲《流水》
1、对比古筝和古琴音色
◎课件3出示古筝和古琴的对比图
师:大家请注意,这两种乐器很相似,你们能从乐器的外形、音色和演奏方式进行对比、辨别后,能确定刚才播放的电影短片中主人公演奏的乐器是哪一种吗?明确:其实,现在大家说对了,刚才播放的电影片断中主人公演奏的乐器是古琴。那么,古筝和古琴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呢?
◎课件4古筝和古琴的音色对比 学生交流:
归纳:古筝——音色清晰,弹性、穿透和颗粒状; 古琴——音色深邃,悠远、空灵和细腻感。
2、了解古琴文化
◎课件5播放古琴的简介视频(滚动式字幕与话外音)(古琴——)
师:声如其形,通过这段视频大家对古琴以及它的音色想必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3、聆听古琴曲《流水》
◎课件6播放古琴曲《流水》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古琴曲《流水》的描述走进时光的隧道,回到遥远的古代来感受千年久远的乐音,体验博大精深的古代音乐文化,感受乐曲中描述的那种缠绵悱恻、委婉动人的文人情致。师:听完这首曲子,你们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这首乐曲是否似曾相识,有谁在哪里聆听过?(学生根据以往经验进行交流发言)
学生1:讲述音乐小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学生2:讲述《流水》随“航行者”太空船遨游太空的情况。
(师生评价)
4、学唱主要旋律,记忆音乐主题。◎课件7古琴曲《流水》谱例
师:其实,要很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首先对乐曲的主题要能够熟悉和记忆。请大家打开课本167页,看着课本的谱例,跟老师的钢琴学唱这段音乐主题。在学唱的过程当中,请你们仔细观察谱例是采用了几拍子的节奏,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什么?并带着情感来演唱。(学生讨论回答)
5、音乐分析:
师:下面,我们尝试来对作品的音乐要素进行归纳。◎课件8古琴曲《流水》的音乐要素
节拍 节奏 旋律 情绪 风格 调式 曲式结构 主题
(变化拍子)2/4 3/4 4/4 自由富于 变化密集 和疏松相 结合 淡泊、优雅、深邃,意境 深远。平静 起伏 激越 舒缓
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 了朴实沉郁的风格。f 大 调 起,承,转,合。
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
6、复听琴曲《流水》。
师:通过分析,我相信当我们再次欣赏这首作品时,能够真正体会这首乐曲的内涵。那么,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呢?还是虚幻、臆想呢?(师生互相交流)师:好,我们欣赏到这里,你们能否感受到古人的一种文人情致,能否感受到音乐作品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三、拓展欣赏,探究我国古代音乐精髓。
1、了解中国古代八音。
师:同学们,不仅古琴,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中华民族音乐源远流长,这节课,借助了解古琴的契机,我们也来简单了解我国古代八音。这个问题有请我们班上擅长器乐演奏的xx同学来给大家介绍,其他同学根据他的介绍进行补充。大家欢迎!
2、学生1上台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介绍。◎课件9古代八音
中国古代乐器金之属—编钟 中国古代乐器石之属—编磬 中国古代乐器木之属—柷 中国古代乐器丝之属—琴 中国古代乐器匏之属—竽
中国古代乐器革之属—双鸟双虎吊鼓 中国古代乐器土之属—埙、缶 中国古代乐器竹之属—排箫 学生2推荐欣赏乐曲片段。
(编钟和乐队演奏的《梅花三弄》;埙独奏《离殇》。)
学生3:现在请同学们来听辩一组不同(八音)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请大家在聆听时对这些乐器进行“对号入座”。
◎课件8音色听辩(编钟、编磬、埙、古琴)
3、拓展赏析:
师:古琴曲的淡泊、优雅、深邃,也许对于你们来说,可能会感到“平淡、无味”,但是,音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经典的。许多古代经典的音乐作品蕴涵了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底蕴,所以成为很多当代作曲家索取的音乐素材。通过今天的课,你们也许会发现当代的音乐作品中会有古代音乐的身影 „„。
◎课件9古曲今唱。①流行歌曲《十面埋伏》。②影视歌曲《男儿当自强》。(音乐旋律采用古曲《将军令》)
4、课后作业:悠悠千年古乐,现如今被很多艺术家引用到各种种类的近代音乐作品和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表演中,这说明了什么?请同学课后思考,写一篇课后感言。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了古琴曲《流水》;感受了古琴文化;探讨了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初步了解了其他的古代乐器。这些内容只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只是在课上“蜻蜓点水”般的做了个大概的了解。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课,能让你们渐渐喜欢我国的古代音乐,让这些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音乐财富通过你们继续传承下去。
初中音乐赏析教案古琴曲《流水》 【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 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 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 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 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 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 探索。
【教学过程】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 心境?(注: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 给我一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生:„„(注:此环节因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反应,但大多班级的同学会产 生茫然无语的境地)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 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 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 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 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
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 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 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 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 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生:(同学们会意一笑,满怀期待)
四、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 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 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的牛皮筋,(此时同学们眼神中略带疑惑)请同学们保持刚才赏乐的心境,继续闭目静心聆 听古琴曲《流水》并随琴音的起伏轻轻拨动你手中的“弦”(注:皮筋),把自 己置身于鼓琴者的心境,想想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师:刚才我们静心完整聆听了古琴曲《流水》,请问,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生:畅所欲言
五、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
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想过它通过什么手段或手 法来演绎如此神韵的吗?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本:“拓展与探究”中第1、2 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探知感寻古琴曲《流水》带给我们的神韵。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 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注:投影板书:
一、古琴音色之特点
二、古琴常用演奏技法)
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 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 的是实景、还是实情?还是虚幻、还是臆想?
生:„„(注: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 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确切的答案?在这次聆听时请同学们 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琴曲《流水》,再入佳境探古寻音„ „(注释:此环节老师出示若干装有水的盆或桶,引导学生把手置于水中随琴韵 在水中游动)(意图说明: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 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俱像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师:有了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你已经有“弦外之音”了吗?
生:畅所欲言
师:很好,同学们对琴曲《流水》进一步的心灵感悟为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感情 基础,那么同学们想过琴曲《流水》是如何通过古代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来表 现“大音希声”之境界的吗?
六、大音希声话神韵,古曲艺术荡心魂
师:古琴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大多非常自由、狂放,结构中“忘形”的成分 较多。鼓琴者由于注重个人浮想联翩,因此鼓琴时基本上是心到手到。当然,由 于鼓琴者的思绪并不紊乱,所以琴曲的陈述,也总会有某些结构规律可循,只不 过其结构规律比较模糊、隐蔽而已。相对而言,琴曲中采用“散起—入调—入侵 —复起—散出”等音乐陈述过程者,最为多见。例如古琴曲《流水》的结构就是 如此: 投影板书:
古琴曲《流水》曲式结构 起 承 转 合
散起:深沉、浑厚 入调:清澈、透亮 虚虚实实、若隐若现
入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复起:跌荡的旋律,使人目眩神移,惊心动魄......散出:清越的泛音,使人沉浸于古调希声中......师:古琴不仅音色优美,同时还具有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深沉蕴藉、潇洒飘逸 的风格特点,古色古香、典雅质朴的文人气度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其艺术 深邃高妙而又源远流长,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古琴音乐最擅长用 “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 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同学们只有用心深 入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
(说明:此环节在恰当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琴曲《流水》的同时,向学生们分发 介绍古琴文化内涵、古琴音乐美学等相关文字资料。此举目的是:通过学生对相 关资料的阅读延伸学生对中国古琴音乐更深层次的了解。)六:古韵回荡,情意延绵
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解读 第3篇
《春江花月夜》分为:“江搂钟鼓、月上东山、风迴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等十个段落。相同的结尾, 犹如一条长长的丝线, 将十幅景色不同、风格俊逸的山水风景画串联起来, 使得它们既有对比、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换头合尾”式的变化展开的手法, 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这是一段节
奏自由的散板。琵琶、洞箫和古筝模拟出阵阵鼓声, 钟声回荡, 很自然地将人们带入山水之间。
2. 月上东山几乎渗透到
每一个段落。这段脍炙人口的曲调柔美、和谐。琵琶、二胡、洞箫和古筝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而又富于典雅的色彩, 音调轻盈平稳, 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 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
3. 风迴曲水很容易使人
联想到“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诗句。琵琶在低音区的拨弦漂浮在古筝低沉的音色之上, 仿佛可以看到水面上斑驳的、晃动着的月光。
4. 花影层台一阵清风将人
们的视线引到江岸上:楼台亭阁, 错落有致, 有人簇拥, 花影摇曳。音乐一改前面的轻盈平稳, 由琵琶奏出一段节奏“凌乱”的旋律, 打乱了人们游玩的秩序, 同时打乱的还有月光投在地上的花的影子。
5. 水深云际浑厚低沉的
音色仿佛江面上浊浪推涌, 连绵起伏, 而琵琶在高音区的拨弦, 则犹如涌动的江水上闪烁着点点细碎的月光。后半部分水鸟的活动, 将游人的目光从水面引到天空, 又从近处引到远处, 天水相连、一望无际的江面意境展现开来, 音乐逐渐变得气势磅礴, 进入一个高潮, 使全曲的情绪由柔美转为壮阔。
6. 渔歌唱晚由梆子打出
弱起的节奏型风趣而生动。洞箫的领奏和其它乐器的齐奏, 一唱一和, 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有致, 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7. 洄澜拍岸一个个浪头打向岸边, 江水推涌, 浪花飞溅。
8. 桡鸣远濑船桨击浪, 水声
荡漾, 形象生动, 轻松悠闲。水面荡起的波纹, 一层一层慢慢地散开去, 最后消失在远处的江面。
9. 欸乃归舟这是全曲的高
潮段落, 旋律的进行, 由慢而快, 由弱到强, 演奏的乐器由少到多, 逐一加入, 急剧将音乐推向高潮, 使得曲调紧凑有力, 激动人心。在一阵狂欢之后突然静下来, 仿佛可以听到人们惬意地喘息。之后, 平稳而从容地转入了尾声。
1 0. 尾声尾声的音乐飘渺
而悠长, 仿佛小舟已在江面上渐渐地消失了。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 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春江花月夜》似乎不是仅仅在“咏春、歌江、赏花、颂月、唱夜”, 而很大程度上是在“悲春、愁江、惜花、叹月、泣夜”。因为人的心灵是超然物像, 超越时空的, 所谓物有恒姿, 心无定检,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对于春天, 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 举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夜”之感。
春苏东坡说过:“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扬花, 点点是离人泪”。
江江水带走的只有无情的岁月,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李后主一声“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多少人的无尽感慨。
花美艳的鲜花往往使人慨叹青春不再、人生苦短,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月月亮, 这永恒而又短命的月亮, 更使自古多少人望月兴叹,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江畔何年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夜至于夜带给人的寂寞、孤独与无奈, 再愚昧无知者也颇感其深,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蒲, 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鸟语花香的融融春景, 执着隽永的滔滔江水, 千娇百媚的盈盈花容, 映照古今的纤纤月光, 幽远深邃的漫漫长夜, 带给人的不仅是肆水凌云、心旷神怡, 尤其对于一些情深感锐的文人和乐师们, 良辰美景, 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哀切的急弦!
武瑞, 甘肃会宁郭城镇初级中学教师。
摘要:《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 乐曲结构严密, 艺术构思巧妙严谨, 表现手法深沉含蓄;音乐主题新意不断而又相互联系, 显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全曲的主要旋律柔美舒展, 新的因素层出不穷, 给人以新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简介 第4篇
作为一首典型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乐曲幽远绵长的韵味,柔和优美的意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听众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历经改编成了合奏曲,用小型丝竹乐队演奏,在琵琶外,又加入了洞箫、二胡、扬琴等乐器,名称也改为《春江花月夜》。该曲谱分10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晚唱,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和尾声。这些曲名,代表了改编者对该曲内容的理解:春天的温暖柔和、江面的寥廓空阔和月夜的恬静朦胧交织为一体,构成优美和谐、温蔼怡人的意境。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分。一开始,清脆的琵琶以挑音起奏,模拟江船上的鼓声;继之,洞箫吹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写出月未升之前江面的优雅宁静,给人以江面宽阔波光粼粼之感。接着用丝竹乐器合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曲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写出了夕阳余辉下江面江岸景物的绚烂色彩。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连锁接句的方式展开,使旋律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增加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句尾衬托着大鼓的滚奏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然后,乐曲进入主题的变奏部分。变奏是在第一段主题乐段的基础上作“换头合尾”式的变化重复,以推进音乐的发展。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三段《风回曲水》是第一、第二变奏部分,前者以恬静而流畅的旋律描写了月亮初升时江面清澈粼粼的优美画面,后者则以较为热情的曲调抒发了舟中游客在和风习习、江水回流时的欢快心情。第四段《花影层叠》,是乐曲的第三变奏部分。开始,琵琶奏出四个急促的音型华彩句,与前段形成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水中倒映的两岸花木和空中明月,此时突然晃荡破碎,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之后仍作“合尾”收束,江面复又平静明滑。第五段《水云深际》,是第四变奏部分。主要由琵琶和大胡重奏,音色浑厚有力,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势的深沉阔大;然后又以琵琶飘逸的泛音和二胡、筝的长颤音,用清晰的笔触,勾勒出江面深邃幽远、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第六段《渔歌晚唱》,是第五变奏部分。在该段的前部,音乐悠扬明亮,接着以同一音型的变形乐句作两度或三度的重复下降。这一段旋律,采用同一音型作下旋模进,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幽远的气氛,写出渔船渐行渐远,渔歌渐行渐微的“远去”动势。然后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出现了一系列新颖别致的“闪板”切分节奏组成的短句,句头与句尾同音承接,音乐断续相连,表现了欢快、兴奋的情绪。好象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逝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是乐曲的第六变奏部分。开始由琵琶弹奏出一连串顿挫有力、富于生气的短句,速度逐渐加快;接着,箫、二胡、大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转弱而收,确有江水回流,轻拍堤岸,发出阵阵声响的效果。第八段《桡鸣远濑》,是第七变奏部分。因其旋律与第九段重复,故演奏时常删去。
第九段《欸乃归舟》,是乐曲主题的第八变奏,亦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欸乃”是形容摇橹声,音乐以四节一组的短促音型旋律,不断起伏,紧凑而有力,有如波浪之起伏、桨声之欸乃,形象地写出了归舟由远而近的态势。最后,音乐又渐慢变轻,筝从低到高的轻拍划奏,以及碰铃的重拍击节、二胡的抖弓技法等,与音乐相互配合,把破水归舟的意境,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十段为《尾声》,先以琵琶、大胡奏出悠扬徐缓的主题旋律,接着由洞箫吹奏出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优美轻柔,使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和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结束全曲。
《春江花月夜》名曲赏析 第5篇
才子张若虚写在长江上的一篇《春江花月夜》千百年来流入了多少人的心。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着美的体味。同名名曲借用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一唱三叹,不激越,也不豪放。温柔的弦音撩拨起宁静的空气,一幅人生至美的山水画渐渐展开:在暮鼓送走夕阳,萧音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南的秀美与诗句的隽永,柔柔地融入委婉质朴的旋律和流畅多变的节奏之中。音乐委婉优美,节奏流畅多变,配器晶莹剔透,使人回味无穷。
琵琶声起,一幅幅精致的画面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如流动的音符一样地弹出;琵琶啊,你身拂着的是古人的风吗?诗的气息氤氤氲氲地弥漫;你手叩着是典故的门吗?门开处那惊鸿一瞥的,是女子伴月盼君归的双眸?
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核心音调为基础的旋律展开手法,它以两个核心音调为基础环节进行模进或变奏,构成旋律的呈示与展开。各段音乐在发展变化后往往用一个共同的素材作为小段的合尾,把全曲贯穿起来,使乐曲听起来十分和谐。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上的欣赏习惯与运用特点,在宁静中不断有新的表现和流动,这个流动又淹没在中庸与典雅的秀美之中。
当二胡与箫先后奏出悠扬的主旋律,音乐又回到乐曲开始时的诗情画意中。结尾处轻而缥缈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有深远、悠长的意境。好似轻舟渐渐远去,江天一片宁静的夜色。
曲子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听众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有人说,这首曲子 “哀而不伤”,在展现春江花月之夜迷人景色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丝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思考;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哀而不伤,怨而不乱。一方面是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而在这感叹之中也包含着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无穷生命力的体悟。明月长存,江流不尽,相比之下,人生是渺小而短暂的,然而也正是这渺小而短暂的人生,面对这无穷的宇宙,便有了一份超越于生存局限之外的沉思与梦想。另一方面是对生命的.顾慕与流连。漫步于江畔,春夜静谧,玉兔东升,江面荡舟,花影摇曳。耳边琵琶弦动,丝丝入扣……
最后的最后,散了,静了,离去了,只剩无尽的江水和皎洁的明月。春江花月之夜的良辰美景,渺茫的江天,无穷深邃的宇宙,这样的情景总能勾起人渺茫而又低回不已的思绪。耳边的乐声有些沉重,犹如长着的低吟,深厚凝重的乐声,不需要言语,却仿佛在向世人发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不知是谁第一个惊诧月色的皎洁,更无人能知晓,这光照春江的明月,是从何时开始洒遍人间。短暂的生命总是过于脆弱,岁月总是那样的无情,琵琶演绎的沧桑诉说着人世变幻的道理:人生如此渺小短暂,哪及宇宙之深邃永恒。抬头仰望明月,不知今夕是何夕。
《春江花月夜》古筝名曲简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