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12篇)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1篇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 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 题材。(2分)
(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2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①明妃:指王昭君。
②去:离开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3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4篇
yǒng huái gǔ jì qí èr
咏怀古迹其二
dù fǔ
杜甫
yáo luò shēn zhī sòng yù bēi , fēng liú rú yǎ yì wú shī 。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chàng wàng qiān qiū yī sǎ lèi , xiāo tiáo yì dài bù tóng shí 。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jiāng shān gù zhái kōng wén zǎo , yún yǔ huāng tái qǐ mèng sī 。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zuì shì chǔ gōng jù mǐn miè , zhōu rén zhǐ diǎn dào jīn yí 。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阅读题
1、诗人为何会“怅望千秋一洒泪”?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请对本诗起句“摇落深知宋玉悲”进行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1)感慨宋玉风流儒雅,富有才华,并推崇他,但此人已逝,徒留伤感 (伤心故宅荒台,历史变迁);
(2)叹息宋玉不为人理解,虽有故宅凭吊,却只知其文采辞藻,不了解其诗文背后的抱负、精神;
(3)感叹自己虽与宋玉不同时代,却同样萧条失志,壮志难酬,怀古伤今。
2、(1)以 “深知宋玉悲”表明对宋玉的了解,有异代知音之感;
(2)这一“悲”字,奠定了情感基调;
(3)化用宋玉《九辩》典故,以草木摇落而悲秋,点明时节天气。
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5篇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咏怀古迹(其三)
参考答案 达标体验
1.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
2.解析 例句为借代手法。刀尺:指代裁剪新衣。A.比喻,春风面:比喻昭君貌美;B.借代。胡语:指代胡人的乐曲;C.比喻,繁霜鬓,比喻愁苦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D.比喻,猛虎、长蛇:比喻叛乱的人。
答案 B 拓展提能 3.(1).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把握。理解时应从时局、个人遭遇、所含感情几个角度入手,结合诗句分析作答。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年暮,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中不难看出“烟尘”“鼓角”为借代修辞,指代战争;“请缨”属用典,答题时分别指出来,并进一步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时局的艰危。
杜甫《咏怀古迹 其四》翻译赏析 第6篇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诗咏怀了刘备,赞颂诸葛亮与刘备生前一体的亲密关系。寄与了自己境遇的苦闷。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
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7篇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七言律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 ①垂:流传。
②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③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④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⑤纡:屈,指不得施展。
⑥筹策:谋略。
⑦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译文】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赏析】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 《咏怀古迹·其三》
★ 《咏怀》教学设计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 咏怀古迹 教学反思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指导
★ 咏怀古迹·其五原文及赏析
★ 拟咏怀诗 十三,拟咏怀诗 十三庾信,拟咏怀诗 十三的意思,拟咏怀诗 十三
★ 《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8篇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一、从学习目的角度导入:
为了继续提高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积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知识积淀,请大家根据上节课归纳的鉴赏这类诗歌的基本鉴赏规律,拓展阅读《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
二、朗读《咏怀古迹》五首中的另外四首,然后根据注释品读诗歌含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①。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②。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③。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④。
[注释]
①支离:流离。东北风尘际:安史之乱中诗人由东北避地西南。西南天地间:指诗人入蜀后居无定所,飘泊于西南成都、夔州一带。
②五溪:在今湘黔交界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共云山:言自己与溪人共处。
③羯胡: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指。且未还:飘泊异地,尚未还乡。
④庾信:梁朝诗人。梁元帝派他出使北周,正逢江陵被陷,梁朝灭亡,庾信就被迫长期留在北朝。庾常怀乡关之思,不忘江南,有《哀江南赋》、《咏怀》传世。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伤乱哀时,兼咏庾信。“支离”、“飘泊”写出诗人一生的不幸,从“淹日月”到“且未还”写诗人思乡之情,最后作者以庾信自比,庾信滞留北魏,作者则漂泊西南,同样不能返回家园,同样有故国之思,同病相怜,不能不感慨万千。全诗笔调悲凉深沉,凄婉动人,堪称隽永佳作。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①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②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③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④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赏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咏怀古迹其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
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①。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②。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③。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④。
[注释]
①宗臣:人们所宗尚的贤臣。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②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立,割据天下。纡筹策:纡曲周密地运筹策划。云霄一羽毛:高空飞翔的大鸟。
③伯仲之间:指不相上下。伊:伊尹,辅佐商汤。吕:吕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伊吕二人俱是开国贤臣。萧曹:指汉相萧何、曹参。
④运移:国运转移。祚(zuò):国统,皇位。
[赏析]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本诗主题极为鲜明,字字句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致、无限崇敬之情,真挚动人。其中如“垂宇宙”、“纡筹策”、“失萧曹”等用字,洗炼明快,活现了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和卓越才华。本诗气象浩大,气势恢宏,一韵到底,音韵和谐。
三、学以致用:高考模拟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和鑫夤,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明确: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9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第10篇
秋兴(其三)
杜 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①。
秋兴
谢 榛②
地旷蘼芜老,庭空蟋蟀寒。
山河秋瑟瑟,风露夜漫漫。
白首谁同醉,黄花只自看。
吾生真浪迹,沧海一渔竿。
注:①轻肥:轻裘肥马。②谢榛,明代布衣诗人,曾为明代“后七子”之首,后为李攀龙所排挤。一生浪迹天涯。
1.两首诗中诗人的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联系两诗请分别概括诗人各自的心境。(4分)
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杜诗主要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归不得,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以及报国无门,坎坷不得志的情感。谢诗主要抒发了一生漂泊的孤独之感。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二两联写景,三四两联抒情。
不同点:杜诗还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颔联以渔人和燕子的自由愉快,与诗人孤寂、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他感到更加忧伤落魄。颈联借匡衡和刘向表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杜诗赏析:
前四句写明净的秋色与烦扰的心情。
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自己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着留宿江中的渔船,燕子总是在上下翻飞。“泛泛”、“飞飞”连用表示动作重复;“还”、“故”,流露诗人烦恼的心情。 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汉元帝初,日蚀地震,匡衡上疏,帝悦其言,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议亦常被采纳,而诗人曾为“近臣”,几次上疏,却犯忌被斥,其遇与不遇与匡衡形成鲜明的对照。东汉刘向,在朝历宣、元、成三世,诏颂校中五经,秘书等职,成帝时,诏与其子刘歆同领秘书,哀帝时,歆复领五经,卒父前业,对儒学传播起很大的作用。诗人想象匡、刘自比,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第11篇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课型:讲授课、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境:传统课堂。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杜甫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 明妃(fēi)朔(shuò)漠 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点评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首联 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
颔联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 颈联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 尾联 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根据本节课所分析的内容,将《咏怀古迹》改写为一篇4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第12篇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咏怀古迹(其三)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省(xǐng)识(2)理解词义:
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2)概括主要内容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合作探究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 比较阅读:
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典型例题】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变式拓展】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学校:寻甸县第一中学
学科:高一语文
编写人:陆贞穆
审核人:韩娟
三、学习总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四、随堂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①夜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②
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③④
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①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②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③步榈:檐下的走廊。④凤城:长安。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诗歌的题目是《夜》,前两联破题、承题写夜景。抓住前两联写露水、秋夜、空山、疏灯、孤帆、新月等景物可以看出是凄清悲凉的秋夜图景。描写景物的目的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