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
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水产养殖病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许多养殖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开展水产病害防治,要在改良养殖环境,消灭病原体和增强养殖对象的自身免疫力等方面采取技术措施。
关键词:水产养殖;病害;措施
一、常见病害类型
1.细菌性败血症
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 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2.亚硝酸盐
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3.瓜虫病
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 20℃~25℃或者 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二、鱼塘清整消毒
1.鱼塘清淤
鱼、虾、蟹等经1年的饲养后,池底往往沉积着大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这些有机废物经腐烂$分解后在池底形成淤泥,而淤泥是细菌很好的培养基%因此,当淤泥沉积到一定厚度时,必须及时清除。银鲫类的出血病及罗氏沼虾、青虾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率的上升与池底淤泥不及时清理有一定的关系。按国外对虾养殖经验来看,高密度虾类养殖,最好每年将池底的1层浮泥予以清除,其目的也是去除细菌滋生所需的营养源。另外,淤泥中有大量的寄生虫卵及孢子等,挖除多余的淤泥亦可大大减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一般来讲,池底淤泥厚度只需15cm左右即可。这样既使水体有一定肥度培育浮游生物,满足水产养殖类对天然饵料的需求,又可减少致病菌的滋生场所和细菌密度。因此,每年对鱼池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
2.药物清塘
生石灰清塘可有效地杀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
3.池底曝晒与冰冻
池底每年需经15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二是改良池底的土质。
三、预防措施
1.每年开春以后温度回升,此时鱼类经历了一个冬天后体质较弱,比较娇嫩,此期间应该进行营养性的调养,使鱼类逐渐健康生长,体质增强,提高免疫力。在此期间,主要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或葡聚糖、酵母多、黄芪多糖和中草药等内服,以提高鱼类本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诱食、改善体色和肉质,增强鱼类抗应激的能力。此时,尽量少用或不用消毒剂、杀虫剂和抗生素等药物。
2.当水温升高到20℃以上时,是鱼类发病的高峰期,一旦发生急性细菌性传染病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应尽早尽快采用内服外用的方法快速有效地治疗疾病,这些疾病造成的损失大小与用药的早迟关系很大。对于烂鳃、腐皮、烂尾等病重点要放在对体表或鳃的处理上,要进行小水体高浓度药物浸泡,使伤口消毒,阻止进一步感染溃烂,促进伤口愈合,并防止水霉病的继发感染。在此期间对魚类疾病的治疗,应做到及早、及时、有效地对症下药%否则,延误治疗时期,导致病情加重,将给水产养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采用生物调控水质,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体质和抗病力。生物调控水质可采用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添加有益菌和培育浮游生物(如施肥)等。根据养殖品种选择相应的生物调控法。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水体富含氧气,减少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抑制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定期用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它们在水体中能快速将有机物质彻底分解成单细胞藻类可利用的无机营养盐,减轻有机废弃物的污染,而本身对养殖品种无害,同时自身在水体中能迅速繁殖生长形成优势菌群,通过食物、场所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生长。生物调控水质的方法可减少池水排换量,从而减少从外界水源带来的污染。
4.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友华,万小凤.水产养殖中强化鱼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J].南方农业. 2015(33).
[2] 加拿大水产养殖企业出口一半以上加工海参至中国[J].水产养殖. 2015(03).
[3] 苟福莲.中国水产养殖保险现状及发展特点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08).
[4] 郭印,苌建菊.农村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4(10).
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第2篇
摘要:结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多年教学工作,阐述了从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等几方面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关键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学;思考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关于水产动物营养原理和水产饲料学的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大类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能量的营养原理和营养需求量,同时还讲授水产饲料原料的化学组成、分类、成分特性、饲用价值、品质判别、原料标准、配方技术、加工工艺、饲料法规与质量管理等内容。其最终目的则是阐明各类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特性及如何用适宜的饲料满足水产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解决水产动物的营养供给问题。饲料占水产养殖生产成本的50—80%,是水产动物养殖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对现代水产养殖生产和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推动和技术储备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营养学的理论知识及使用饲料原料设计出科学、实用的高性价比的水产配合饲料产品。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或就业奠定专业基础。本人自2006年来上海海洋大学任教以后,就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初是辅助陈乃松教授承担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蛋白质营养和糖类营养等的教学。后面相继承担动物科学专业必修课《动物营养学》、《饲料卫生学》和《饲料行业调查实习》、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研究生课程《分子营养学》、水产养殖专业必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饲料产业综合调查》、水生动物医学专业选修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水族科学专业必修课《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部分章节的授课工作,并参加了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的编写工作。在十多年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授课过程遇到很多教学的瓶颈和考验,在周洪琪、陈乃松和成永旭等老教授的悉心帮助和耐心指导及自己的不断努力下逐一攻克并逐渐提升教学质量,对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思索,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优良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教学内容提供的可靠保证,教学内容的优化始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室的老师积极参与麦康森院士修订主编的新版《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的编写,以新版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并结合水产养殖的新发展和饲料行业的新特色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在总结水族科学专业“水产动物营养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广泛查阅国内外观赏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相关文献,集体编著教材《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该教材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观赏水族動物着色的内容,并在饲料原料、饲料加工等方面突出了与普通水产饲料的不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鲜明水族科学特色。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专业、水生动物医学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动物营养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讲述为主,结合专业特色,特别强调“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在水产养殖、动物科学、水族科学或水生动物医学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使学生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学时压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使得课堂信息量巨增。因此,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整体把握“动物营养学”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某些内容进行取舍、扩充、合并或转移,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合各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对水产养殖专业,突出鱼、虾、蟹等养殖动物相关内容的讲解并增加授课学时至48学时,以便对重点、难点内容,在学时安排上给予充足保障;对水族专业,也增加授课学时至48学时且应用实例尽可能选择观赏鱼、观赏龟或观赏虾等观赏动物;对于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增加了营养与水产动物健康章节的授课时间,在营养学原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强调了营养缺乏症和营养过剩产生的营养代谢疾病的典型缺乏症和应对的营养预防干预措施;对动物科学专业,合并“水产动物营养学”内容到“动物营养学”一门课中,增加授课学时至48学时,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中,对与动物科学后续课程及养殖生产实践联系又不十分紧密的内容予以删减,突出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做到“精、简、少”。由于“配合饲料”和“饲料加工工艺”这两部分内容对于营养与饲料方向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特别重要,在“动物营养学”授课中不再讲述这些内容,而把他们分别开设为2门独立的课;对于水产养殖和水族科学专业,这两部分内容仍然保留在“动物营养学”的授课内容中,且结合各自行业特色作重点讲述,以适应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水产相关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参加生产实践或科学实验来实现。《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水产养殖、水族科学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仅设置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时安排。为了使《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有效结合,我们拟把这3个专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授课安排在短学期实习的两头。即讲授完“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后,同学们去生产单位参加短学期实习,实习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动物营养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实习结束后,我们接着再讲授“动物营养学”基本原理在养殖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同学们带着实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听课,授课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对于水产养殖专业营养与饲料方向的学生,“饲料分析和检测”是必须掌握的实用技能,为此,我们单独开设这门实验课程。并且在安排实验时,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减少验证性实验数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往往包含课程中多个章节知识的贯穿与联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会自学,会利用信息,善于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作用,且较高难度的实验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成功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了适应饲料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我们拟在常规饲料分析检测的基本实验基础上,分批次开设氨基酸分析、气相或液相维生素和脂肪酸分析、微量元素的原子吸收分析、电泳和层析等实验项目。结合学校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实验室和创新项目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各任课老师实验室的条件,让部分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大二甚至大一就参与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性实验设计和选择性开展有关实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们对营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必须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
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上好每节课,但如果要上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却不是那么简单。特别对于我而言,由于缺乏在水产养殖基地或饲料生产单位长期实践的经历,在教学中难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如按照营养学原则和方法设计的饲料配方,在实际生产中因缺乏某种原料或生产成本过高而没有应用价值。为了授课内容能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密切关注水产养殖和饲料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及时追踪和了解国外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的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本理论的讲解,又关注近期的生产实践及国外最新研究进展与课本内容的有机融合。牢记一个教师的圣神使命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节课,十年如一日地精心备课和悉心授课,千方百计地不断提升自我的授课水平,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全力以赴为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贡献自己菲薄的力量。
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第3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养殖06-4班安海燕0601101401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推动了养殖业的迅速发,增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疾病滋生,有严重困扰着养殖业的步伐。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来缓解疾病给养殖业带来的危害与损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挈机。国内外诸多学者将这一新兴科技用于病害防治,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相应的病原研究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近20年来,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细菌性病害的发展迅速,主要有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由于上述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用性好等特点,在国内外已成为多种水产动物病毒、细菌等病害的常规诊断方法。对鲑鳟鱼、对虾等的主要病毒和细菌病原的相应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病原检测技术多数都开发成了商品化的试剂盒。
近年来,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向,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对解决水产业的技术难题、开创新的领域、改造产业的传统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发与水产业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着力于开发新的优良养殖种类、培育高产抗逆的良种以及探寻检测和防治病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产养殖品种的疾病诊断领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原体检测上的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虾类、贝类、鱼类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十分严重,如何对水产动物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报与诊断,是摆在养殖业面前的第一道门坎。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快速、高效、灵敏的技术手段。
同时,免疫学快速诊断技术是一项特异、敏感和简便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尤其在生物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包括血清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上的应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位准确和应用广泛等优点。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免疫学对免疫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技术与免疫学相结合方法等 1
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细胞传代所产生的高纯度、高特异性的抗体。它与常规血清抗体相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与针对性,且制备简单,因而在病原检测中得以广泛应用。80年代后期,已成功研制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出血病毒等单克隆抗体,并用于鱼类多种疾病的诊断。近年来。有学者已成功制备了抗鳗弧菌的单抗和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单抗。我国在单克隆抗体技术中,将其应用于检测草鱼出血病毒和对虾白斑病毒,均获得了较为
酶联免疫吸附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载体表面,通过酶与底物显色来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反应迅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目前,ELISA在鱼类病原体检测上的应用较广,国内诸多学者将此技术用于疾病检测上,如李焕荣等(1997)应用Dot-ELISA快速检测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胞外蛋白酶AhECPase54;黄?(1995)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到了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陈怀青等(1993)应用Dot-ELISA检测到了鱼类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国外对此项技术的研究较国内早,广泛用于对疖疮病、红嘴病、细菌性肾脏病以及爱德华菌病等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此外,Noel等将ELISA用于菲律宾哈上,成功检测出了弧菌PI满意的效果。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是指利用特定标记的DNA或RNA探针与病原生物中的与探针互补的靶核苷酸序列进行杂交,以此来确定宿主是否携带病毒的一类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方法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在病原检测中倍受青睐。Futo,Hiney(1992)将此技术应用诊断细菌性鱼病,Comps等(1996)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检测FEV病毒在鱼类中的表达,Bruce等(1994)利用DNA探针检测对虾杆状病毒。日本学者也采用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进行菌落杂交,用于鳗弧菌的鉴定。我国学者对导致我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已成功研制出核酸探针试剂盒,用于虾病的诊断。该法简便快捷,操作性强,已获国家专利。
聚合酶链反应
酶链反应(PCR)技术是指在引物的指导下,体外酶促反应,迅速扩增DN**段的一种方法。该法反应十分迅速,几小时内便可扩增到108-10倍,因而PCR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目前PCR在水产动物病原的操作中,已成功应用于毛蛤甲肝病毒,对虾桃拉病毒、的检测白斑病毒等,并研制出了诊断白斑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幼虾、成虾以及亲虾的带毒检测,同时还可对养殖环境中的宿主、底质、饵料等进行检测。另外有学者也报道了应用PCR技术检测贝类肠道病毒以及周围水体内的病菌等。
PCR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PCR不仅自身可以用来检测病原体,也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点。例如Sukhum-sirichart等(2002)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地高辛标记的dUTP,采用将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结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PCR-ELISA)从虾中检测出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通过比较实验,说明其灵敏度是southern杂交(Southern hybridization)的10倍,是常规PCR的20倍。该法避免了PCR中使用溴化乙锭的缺点,但是它也有实验成本较高的缺点。Schwab等采用一种从嗜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提取出的耐热性的同时具有反转录酶和聚合酶活性的酶rTth,与RT-PCR结合建立了DEIA(DNAenzyme immunoassay)法检测出了诺沃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NLVs),由于该法的结果是用数字表示的,这样也避免了电泳和Southern杂交时人的主观判断。del Cerro等等利用基于TaqMan探针的PCR检测了病原F.psychrophilum.。Heath等等利用竞争PCR扩增鱼类的一种病原体Piscirick-ettsia salmonis的核糖体RNA基因间(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部分序列,并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到了结果。
16S rRNA技术
16S rRNA是核糖体RNA的一种,具有分子量适中、所含的遗传信息丰富等特点。在结构上分为保守区(Conserved domain)和可变区(Variable domain)。保守区能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可变区能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被认为是最适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的指标。目前16S rRNA序列分析已广泛用
于水产动物病原菌的鉴定。Ragnhild等(1995)通过对分离于大西洋鲑鱼、虹鳟鱼、大菱鲆和鳕鱼中的致病弧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对鱼类致病弧菌进行分类。Carlos等(1999)通过对26株不同来源的鱼病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确定了鱼出血性败血病血症病原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类地位,并建立了基于16S rRNA基因的巢式PCR病原检测方法。Cerda等(2001)利用一种特异的16SrRNA基因探针对V.vulnificus 病毒进行检测。邹玉霞等(2004)通过对大菱鲆出血症病原菌的16S rRNA 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了该病原菌为鳗弧菌。耿毅等(2006)从发生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斑点叉尾鱼回肝脏、肾脏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细胞培养
当前,动物细胞培养也作为一类技术用于水产动物病原体的检测。如Lu等(1995)应用对虾淋巴器官原代培养细胞检测对虾黄头杆状病毒(YBV)。此外,水产动物细胞培养也可用于筛选抗菌药物、培育新型品种以及生产各类疫苗和免疫制剂等。
限制性酶酶切检测
限制性酶可识别DNA上较短的序列,在识别位点上切开DNA,单个核苷酸变化即可导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增加或缺失。因此,酶切后产生的片段数目发生了改变,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根据酶切后的DNA片段在凝胶电泳上进行分离,染色后即可观察各个不同大小的片段,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这种诊断对于病原微生物是相当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如Katja Einer-Jensen等通过RFLP技术分析鱼体棒状病毒血红素败血病病毒的基因型。
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反应,把荧光素作为抗原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呈现荧光的特异性抗原复合物及其存在部位,在水产动物病原体的检测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鄢庆枇等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牙鲆体内的弧菌。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广泛地与其它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尤其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为水产动物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带来了
福音。快速准确的病原体检测手段,高效免疫疫苗的制备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病害所带来的严重损失。然而目前许多快速诊断技术都处实验室研究阶段,将这些快诊技术应用于生产,还有待于条件方法的优化以及仪器设备成本的降低。随着研究的深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技术的研发也渐有突破。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已经成功开发出利用DNA晶片快速诊断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新技术,利用DNA晶片的诊断法与过去只能检出特定病原菌的PCR法或培养法相比,不但在检察时间或步骤上缩短许多,在成本上也比较便宜。利用该技术,以往被归为不明原因的细菌性疾病也能在一次的诊断中检测出来。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快速诊断技术确实是一种敏感性强、精确度高的有效检测手段。
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第4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大量的饲料投入和鱼代谢产物的积累不仅造成水资源污染,而且水产养殖废水的释放还导致周围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方法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无二次污染的优点,是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水产养殖;生物疾病控制
自21世纪初以来,水产养殖生物疾病的发病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爆发和传播。这个因素对海水养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在海洋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专家对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学成果。海洋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用于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应用主要包括用于生态育种的生物修复技术,评估和预防生物疾病的繁殖。
一、海洋生物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中,过去已经研究并广泛使用了许多微生物制剂。这些制剂的共同特征是在繁殖环境中减少氨氮,硫化氢和亚硝酸盐,增加溶解氧等,并对繁殖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但是,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农药日益污染海洋环境。几乎所有的天然微生物都缺乏分解卤代烃所需的酶。消除这些有毒化合物的一种可能方法是使用生物技术制造新菌株,并使用必要的酶降解它们。还可以构建转基因细菌和转基因藻类,以防止诸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等污染物,从而恢复繁殖环境。海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关键领域是海水养殖,其目的是利用生物技术改善育种和生长的总体条件。海洋生物活性和生物技术成分的使用意味着新一代化学品的开发以及制药,酶,夜苗和诊断试剂的工艺,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天然产物的开发,酶的开发和应用以及脂肪酸的制备是目前引起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的主题。海洋酶的来源和性质,酶分离的生化和工业应用前景是重要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集中在海洋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开发领域包括使用生物或产品以减少污染物和降低毒性。
二、我国水产养殖的隐患
中国的大多数水产养殖生物是野生型。除了具有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强适应性的优点外,它们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也更加明显,例如水环境的破坏和病原体的入侵。由于培养的野生水微生物难以适应不断恶化的环境,因此长期的集约化水产养殖很容易造成大量死亡。另外,在野生型种群中多代繁殖后,一定比例的后代性状将被分离,某些生物可能对某些环境敏感并导致其死亡。目前,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生态程度不同的海洋地区的水产养殖种类中非常普遍。如果特定的海洋区域适合某种类型的生物水产养殖,则水生生物量将严重超过环境负荷。长期集约化养殖在当地沿海地区具有单一结构,很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消耗,并导致生态失衡。导致赤潮和致病生物的发生。而且,由于食物链短和能量转化率高,但效果不佳生态系统稳定,很容易引起疾病和流行病的暴发。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很高。此外,动物物种繁殖过程中释放的植物物种,人造诱饵和代谢产物中有机物的腐烂将对水环境造成破坏。在当今社会,中国的水产养殖业将朝着生态和工程水产养殖发展。它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现代生物理论和技术工程来调整文化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良好的水產养殖生物育种,高质量和高价值的水产养殖产品以及清洁的水产养殖环境,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技术自动化和可持续的长期战略。
三、水产养殖
水中的氧气来源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水中的浮游植物在日光的作用下产生氧气。水产养殖者应注意水中的氧气来源。氧气是许多动植物的生命气。没有氧气或氧气不足,水产养殖生物将大规模死亡。大多数生物一直在呼吸,呼吸的主要有用气体是氧气。实际上,水生动植物和陆地上的动植物一样,都需要呼吸氧气。这个问题必须记住。水中的氧气含量低于空气中的氧气,因此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将随时面临缺氧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者必须注意氧气的重要性。藻类一直消耗氧气。尽管它在白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氧气,但它也正在呼吸并同时消耗氧气,但白天的氧气产生速率高于消耗速率。水生植物在夜间消耗氧气,而淹没的植物则活着并在呼吸中消耗氧气。
四、结束语
介绍水产养殖环境容量的概念,并根据繁殖水域的最大环境容量确定物种的大小。综合利用各种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和其他互补和互惠互利的特性来建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通过在多营养学科体系中回收能源和材料,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大型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优化了水产养殖废水的不排放方法。传统水产养殖业的大量排水造成污染。
参考文献
[1]王清印.海洋生物技术在海水养殖动植物品种培育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J].生物工程进展,1996(06):41-48.
辽宁大连 大连工业大学 116000
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第5篇
摘 要:水产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文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色与需求,对高校水产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初步改革探索,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水產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理论与水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水产微生物学内容覆盖面大,知识点多,与众多学科交叉,是未来进行科研、生产实践等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探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和人工调控方法,以挖掘、改善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从而为水产(淡水、海水)养殖、水族科学服务。学习这门课程对鱼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极有帮助,同时对学生了解生产、开展实验室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3]。该课程的很多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动物产量和质量,加快水产业发展。笔者针对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探讨“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该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有12年。对于一门生命科学而言,12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及时的更新、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与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存在交叉学科内容,应该避开重复,同时也要突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出以下的调整:(1)在第一堂课绪论的讲解中,除了讲述微生物及分类地位、主要特性、作用等,还着重讲解微生物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敌、友关系),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有利、有害方面),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2)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系统地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人工培养及致病性,随后,把水产动物中的病原微生物章节提到这里讲解,主要讲在水产中的已经发现的细菌、真菌、病毒案例,归纳有益、有害菌群,如何加以利用、控制等,做到不仅仅空泛地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讲述中,通过水产业中的模式细菌为例进行讲解,如链球菌,以危害鱼的海豚链球菌为例,在培养基上的形状、染色后的形状加以讲解,强化记忆;在细菌结构方面的讲解中,突出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之间的结构区别(例如细胞膜LPS,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比较琐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生产例证、知识点的比较串成葡萄串的形式进行讲解,容易被同学接受,强化记忆。(3)微生物的分类是这个学科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这是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讲解中除了教授书本上内容外,也要结合现在技术发展,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增加实战经验。(4)交叉学科重叠内容相对简化讲解:如“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与“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相关内容重叠,“免疫学基础”也会与鱼类免疫学有内容重叠,因而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因而可以相对简化讲解,但是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感觉不到重复,又能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整了相关的学习内容[4]。(5)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6)水产品与微生物相关的内容讲解中要配上实际生产中的案例、病害图片,并且在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中要介绍,这样会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水产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肉眼很难看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易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及影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5]。(1)借助显微镜下的实际图片、模式图讲解,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解细菌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借助显微镜下染色照片以及模式图讲解,将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同学容易掌握、记忆。(2)借助音像资料讲解一些难懂的过程及生理状态: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先用音像制品给同学介绍,同学有了宏观的概念,在讲解及实验操作中,就会简单明了;在讲解真菌的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的形态及功能时,也借助音像制品,学生的理解就会从抽象转为具体,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记牢。(3)借助实际生产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水产病原微生物时,可以展示在水产养殖中真实发生的病鱼图片、解剖图片,让同学有个直观的了解,加深记忆;继而讲解微生物与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关系等,理论联系实际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在生产中的技术运用。
3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通过:(1)讨论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设置几个与水产微生物相关的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进行文献查阅、讨论,完成PPT制作,然后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等手段,深化学生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环节,都允许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进行教学,运用网络技术等与学生随时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外书籍、网站图片和视频等制作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建设了微生物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利用大量图、表、视频将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网络化,并使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3)利用E-mail、QQ、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学习群,为学生提供空间随时分享学生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一方面可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6-7]。
4 结语
微生物學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 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来讲述微观发生的事件,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曹海鹏,何珊,吕利群.我国水产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8-11349,11351.
[2] 孙际佳,杨慧荣,刘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
[3] 郑兰兰,刘变枝,高春生.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192):224.
[4]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 安晓萍,齐景伟.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0-31.
[6] 许丹,吕利群,杨金龙.水产养殖专业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49-9150.
[7] 谭凤霞.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8):9965-9966.
水产动物病害生物学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