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0-101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精选15篇)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 第1篇

当我如饥似渴的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儿童文学书。对于儿童文学,我自认为我已经远离了那个年龄阶段,所以,平时我几乎是不沾的。我自认为书中所描写的对于我而言都是不具备吸引力的。但是我发现我错了。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的悔恨我这种念头。就像文中马修对安妮的感觉一样,即使并不如他所愿但却舍不下她,然后慢慢的喜爱她,最后到生活中都再也离不开她了。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犹如精灵般的文字,它是那样优美穿插这生命力、渗透着活力,仿佛作者赋予书中的一切都有生命,那样栩栩如生。仿佛那片在阳光下熠熠放光的小湖是“巴里的池塘”,那座布满爬山虎、绿树成荫的老房子就是“绿山墙农舍”,里面玛里拉、马修和安妮一起祥静而舒适的生活着。

文中的主人公安妮,是一个被遗弃在孤儿院的孤儿。她骨瘦如柴,深深凹陷的眼睛还带着恐怖的绿色,脸上密布着星星点点的雀斑,头发还是惹人讨厌的火红色。可她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熠熠生辉的心灵,仿佛可以捅破一切黑暗,这正是那时的社会所缺失的。安妮的脑子里是对外界事物慢慢的新奇。她善于想象,这使得马修喜爱她这个“不安静、胡思乱想”的孩子,也使得即使生活在困苦的她依然快乐而满足。但是却也使得她不敢一个人独自穿过森林,她幻想着里面住着幽灵。

这本书不像童话般充斥着童真和华丽的梦,让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是只属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它妙趣横生,笔下的安妮总是惹出一大堆让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可是她绝不依靠刻意稚嫩的话语来将自身归纳为儿童文学,所以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更是一本不错的选择!

关上书本,揉揉微微酸胀的脖子,仰望蔚蓝的天空,天边那颗骄阳好像是编着火红色小辫子的安妮歪着头、瞪着大眼睛、咧着嘴朝我微笑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 第2篇

1.学会感恩,拥有快乐――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六(1)班 陈 彦 成

2.做快乐的自己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六(1)班 钭 昱 菲

3.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六(1)班 黄 琳 鑫

4.友谊、责任与爱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五(7)班 江 科 成

5.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充满阳光!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五(6)班 卢 师 臣

01

自我介绍

我叫陈彦成,是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六(1)班的学生。别看我长得肥嘟嘟的,那可不是虚胖,而是因为我的肚子里装了很多知识。我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一有空闲,我就会捧起书一头扎进去。书香伴我成长,培养了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书香伴我成长,培养了我丰富的兴趣爱好。我将伴着书香,在学习之路上越行越远。

学会感恩,拥有快乐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六(1)班 陈 彦 成

指导老师:蔡 颖

这个暑假,我拜读了蒙哥马利写的《绿山墙的安妮》。主人公安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笑声像一束灿烂的阳光,温暖了五千万个天真、善良的心灵。今天,她也深深征服了我的心灵。

爱幻想,总是喋喋不休的安妮是个孤儿,她阴差阳错地被绿山墙农舍的马修收养,开始了新的生活。她对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充满了爱心。 她对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怀揣着一颗善心。她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着一颗好奇的童心,甚至给绿山墙的每一个地方都取了很美的名字,“白色的欢乐小路”、“闪光的小湖”.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她那颗闪闪发亮的“感恩之心”.

长大后的安妮,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和努力考取了大学。但是,她为了照顾视力下降的玛瑞拉,放弃了学业,毅然选择留在绿山墙,做了一名教师。这份感恩之心深深地让我震撼。回想生活中的自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父母早出晚归,当医生的妈妈一头扎进诊所里就要到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家。岁月染白了她的头发,皱纹爬上了她的脸颊。可我不仅不体谅她,反而经常耍小孩子脾气,嫌弃她烧的饭不好吃,嫌弃她洗的衣服不干净,甚至因为早上晚一点叫我起床而大发雷霆,现在回想起来,内心泛起一阵悔意。妈妈啊!这份深情我该如何报答?

合上书本,隐隐约约听见安妮的笑声在耳边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我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我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我的智慧。

学会感恩,这是安妮给我最大的收获。

02

自我介绍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前身为崇正书院,是一所古老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百年老校。我是来自六(1)班的钭昱菲,一位文静可爱的女孩。我喜欢古筝的典雅风范,沉醉古筝的悠扬深远,迷恋古筝的柔柔似水。爱筝音阵阵的我也爱屡屡书香,读《鲁滨逊漂流记》,我和鲁滨逊一起荒岛探险;读《哈利波特》,我和哈利波特一起体验魔法的奇妙;读《根鸟》,我紧随根鸟脚步行走在寻梦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喜欢旅行的我攀登雄伟长城,漫步丽江古城,驻足三亚沙滩,玩赏苏州园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愿努力前行,感受成长之喜悦,感受天地之广阔,感受人生之美好。

做快乐的自己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六(1)班 钭昱菲

大作家马克。吐温在看到《绿山墙的安妮》后,激动快乐地写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 “红头发的安妮”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因为她无论处于多么困难的环境中,她总能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做快乐的自己。

安妮是不幸的,三个月大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因热病而死,四天后父亲也死了。成了孤儿的她,被别人收留后,帮他们辛辛苦苦照顾孩子。安妮认为 “要不是有想象力,我根本无法在那里住下去。”对于那时的安妮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她的脑洞该开得多大,才可以支撑下去。她的想象力确实非同凡响:她在火车站等马修时,她已经想好了,如果马修不来,她就钻到树上面,沐浴着月光,睡在一棵盛开着白花的樱桃树中,并且想象成自己正睡在一座大理石砌成的客厅里。一个十一岁的小姑娘在空无人影的长长的站台上孤独地等待,安妮依靠想象驱逐了寂寞、害怕和担心,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快乐,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从孤儿院出来的她,一路上叽叽喳喳地和马修谈论着,发挥着她那超强的想象力,把镶着白色花边的野李子树想象成一个身穿白色婚纱,头戴薄雾般的面纱的新娘子, 把一条林荫道的大路称作“洁白的喜悦之路”,把巴里的曲折狭长的池塘更名为“闪光之湖”.她完全没有到新环境的害怕和不安,一路上保持愉快的心情。

如果我以后到陌生的地方,也可以像安妮一样,想象各种美妙的情景,让自己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当安妮戴着没有任何饰品的新草帽时,心里非常失望,但她总是有方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她采了一大束花编成花环戴在帽子上,顿时感到心满意足。我们可以和安妮一样,失望时想出新的方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安妮在桌子旁剥豆子时,充满激情地哼唱着那首《榛树谷中的奈莉》。放牛时,她大声背诵长诗《马米恩》中的战争 篇章。安妮总能让自己快乐。

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和孤儿生活的安妮比起来都不算什么,她都可以找到让自己快乐地方法,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呢?纯净善良、乐观直率的安妮是我们的偶像。

03

自我介绍

我叫黄琳鑫,是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六〈1〉班的学生。在学校,我团结友爱,对老师同学很有礼貌;在家里,我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在生活中,我热爱生活。在空闲时间里,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一起去打羽毛球。我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在同学面前,我十分幽默;在老师面前,我十分稳重;在家长面前,我十分乖巧。我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位老师,老师是祖国的园丁,培育了无数的花朵,为祖**亲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大家园!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六(1)班 黄琳鑫

马克?吐温曾经评价过这一本书: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的确,安妮就是这样一个惹人喜爱的女孩,她笑像一束灿烂的阳光,射入我的心中。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史。安妮是个活泼可爱,美丽的孩子。一头红头发像魔鬼一样。一脸雀斑,十分丑陋。那为什么我要说她美丽呢?她的天真和爱幻想闹了许多笑话,后来又因为善良与调皮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因为照顾生病的玛丽拉,她只好放弃学业留在家乡当教师。天真,爱幻想,善良,调皮体现了她的美丽,为了别人放弃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这值得吗?在安妮看来值,很值,非常值,正是这样,我才爱上了这本书。

都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安妮就是这样一个爱笑的女孩。生活中,我也是一个幽默的人,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我能自己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正是这样,我身边的同学总喜欢围在我身边听我讲笑话。因为乐观,我总是能把悲伤变成我前进的动力。还有什么比每天开心更重要的呢?哈哈!

但愿看了这本书后,你也像我和安妮一样,乐观向上,勇敢接受现在的自己!

04

自我介绍

我叫江科成,今年十二岁,是实验二小五(7)班的学生,我身材高大,圆圆的脸,浓黑的眉毛下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挺惹人喜欢,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好儿子,在学校我是班里的“看书王”我特爱看书,连在学校下课的时候我都趴在课桌上看书,一有机会我就让妈妈给我买书,《十万个为什么》・《一千零一夜》・《三国演义》这些书我都看过,我还经常到读书馆看书或借书。我就是这么一个爱看书的男孩,我喜欢书中知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能让我成长,让我进步。

友谊、责任与爱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五(7)班 江科成

指导老师 丁咏丽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本枯燥中透着吸引力的书,我承认,我一开始看这本书时也认为它是那么的无趣。但后来我渐渐地被这本书给吸引了。

故事主人公,安妮从小就感受了世界的残酷,她的命运是那么的多桀,从马修和马瑞拉因为一次意外认领了她后,她的命运就被他们改变了,富有想象力的她为“巴里的池塘”改了个名叫“闪光之湖”,她善良活泼、热情直率,但也因为这样,她惹了不少麻烦,不小心把葡萄酒当成紫莓甜酒给戴安娜喝,让戴安娜喝醉了,但她也一一改正,并且变得越来越懂事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莫属最后一章马瑞拉因为患上疾病,而他的丈夫马修又过世了,在丈夫去世,疾病折磨的这双重打击下马瑞拉终于做出选择,把绿山墙卖掉。闻讯而来的安妮阻止了她,并决定不去领奖学金了,自己留在马瑞拉身边,留在绿山墙。故事到这就结束了,合上书的我被安妮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心中默想如果我是她,我会像她一样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时候上大学那么不容易,我怎么会放弃这样的机会呢?

感谢安妮,为我打开心中那一扇一直锁着的大门,看到了自已内心深处那美丽的花园,也感谢作者塑造了这么一个富有想象力、善良活泼、知恩图报的女孩。

05

自我介绍

我叫卢师臣,就读于实验二小五(6)班。在学校里我在学校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的荣誉:“国学知识竞赛一等奖”、“崇正少年”、“神算手”、打破了“纸船承重吉尼斯纪录”

我喜欢打乒乓球,这能强健我的体魄;我喜欢看书,特别喜欢看科幻类小说,科学类杂志《快乐科学》和《探索奥秘》成了我身边的好朋友,可能是这个原因,我成了班里的小“万事通”,同学们问的十万个为什么,我基本上能够简答出一二;我是个热心肠,我经常主动教班里的后进生做数学题,能够帮助到别人,我觉得特别快乐。在老师的辅导下,今年的数学竞赛,我考了100分,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纷纷叫我“数学小王子”,我别提有多开心了。未来,我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正在朝我的目标前进,你呢?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充满阳光!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五(6)班 卢师臣

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绿山墙的安妮》,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玛德・蒙哥玛丽。以前,我总觉得孤儿是一种天生悲伤,无助的孩子。可是,安妮却生性活泼、乐观善良的,我从她身上读到了阳光的味道。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写了一个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的孤儿安妮如何在绿山墙农舍找到了温暖的家,考取女王学院,取得一级教师证书,并获得大学奖学金。安妮听到马修去世的消息后,她放弃了学业,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回家乡当了一位小学教师,来照顾眼睛快要瞎了的玛丽拉。她为了不离开绿山墙和收养自己的玛丽拉,放弃了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表姨妈:我的表姨妈今年50岁, 前段时间去医院陪查出脑瘤, 6月13日中午11时40分许在浙医二院神经外科做手术,表姨妈到了手术室,她笑着对亲人和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进去睡个午觉就出来了。”手术前后将近九个小时,她清醒的第一句话:“我午睡做了个梦怎么醒来就是晚上了,我做梦在老家山上摘梨子一筐都还没摘完呢?”医生护士和朋友们被她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后续手术后护理的巨大经费实在是很难承担。她在病魔面前表现乐观,平时更是人尽皆知的集勤劳、善良、乐观的人表姨夫在水滴筹上筹款渡过难关,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有人在水滴筹上直接给她捐了一万八千块钱,我想正是我的表姨妈“阳光品质”,让她在困难的时候,大家都愿意为她慷慨解囊。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 第3篇

1 目的论简介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奠基理论和核心理论。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 世纪70—80 年代, 而目的论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78年赖斯和她的学生弗米尔合著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弗米尔认为, 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具体情况, 从原作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 因此翻译并不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弗米尔的目的论包含了三个法则:1) 目的法则。它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 该法则认为, 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 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行为需要达到的目的而决定的。而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目的读者, 因此在选择翻译策略时, 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需要和特点。2) 连贯法则。该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3) 忠实法则。该法则指的是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符合或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intertextual coherence) 。

有些批评家对目的论提出质疑,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翻译都带有目的。功能派从两方面给予反驳:1) 目的性已经包含在行为这个概念的定义中, 因而翻译也含有目的性。实际上, 行为本身并没有目的, 是行为参与者或观察者将其解释为带有目的性。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个特定的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 使译文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总而言之, 功能派对翻译准则的看法是: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贯穿所有翻译过程, 而其他法则或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以目的论为代表的功能派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给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革命。

2 运用目的论对任姗姗中译本的分析

2.1目的法则指导下译文的变化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原作在翻译的时候出现了两方面的变化。首先,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作者蒙哥马利的创作意图和译本作者任姗姗的翻译意图有所差别。蒙哥马利创作《绿山墙的安妮》是为了表现加拿大文学永恒的生存主题, 而任姗姗翻译《绿山墙的安妮》是为了让孩子在阅读中健康成长。其次, 原作和译本的读者对象不同。蒙哥马利原作的读者是成人, 而任姗姗译本的读者是广大青少年。

2.2译文的语内连贯性

语内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也就是能够让受众理解。因为译文的读者是广大青少年, 他们的理解力远远不及成人, 对于文章中涉及西方文化的地方很可能难以理解。任姗姗的译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处理的相对比较好。本文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2.2.1长句化短

《绿山墙的安妮》原作中有些英文句子很长, 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如果用同样长的句子来表达, 可能会显得不是很自然, 因为按照汉语习惯以短句居多。任姗姗的译文考虑到这一点, 因此翻译时把原作中很多长句转化成为符合我们汉语表达习惯的短句。

例如:

These stood or fell by the judgment of the fathers and mothers in Israel; but a certain small, red-haired girl who sat meekly in the corner of the old Cuthbert pew also had her opinions about them and discussed the same in full with Matthew. (Montgomery, 2010: 191)

这些候选人是否合格, 是由上帝的选民们来评判的。但是在教堂的一角, 坐在卡斯伯特家的座位上的一个红头发的小女孩, 对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并且和马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Ren:171)

2.2.2 注释的添加

《绿山墙的安妮》原作中有很多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词语, 这些词语很可能影响知识积累相对较少的青少年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在任姗姗的译本中, 对这些基础文化知识添加了注释。如第37 页的“foot” (英尺) , 第80 页的“ounce” (盎司) , 第118 页的“Pansy” (潘西, 加拿大女作家) , 第140 页的“Charlottetown” (夏洛特敦, 地名) , 第143 页的“croup” (格鲁布性喉头炎) , 等等。这些注释的添加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3译文的语际连贯

语际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应与原作之间保持某种对应关系, 即与忠实于原文类似, 但是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的。任姗姗的译本在故事情节上面没有太大变化, 基本是按照原作叙述顺序进行翻译的。值得一提的是, 考虑到译本的读者特点, 任姗姗的译本在保持原作的叙事基础上, 删掉了部分有关绿山墙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原作中的一些诗句, 使得故事的叙事更加紧凑, 也更能引起小读者的兴趣。另外译本中附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和爱德华王子岛省的地图, 与作品内容相呼应, 使得青少年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

2.4对读者因素的考虑

赖斯和弗米尔认为,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目的读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因此, 每一种翻译活动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作为给青少年阅读的《绿山墙的安妮》, 毫无疑问要考虑青少年的心理语言特点, 采用小读者们所熟悉的语言形式和方式,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在任姗姗的译本中, 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4.1语气词的添加

《绿山墙的安妮》原作中没有很多的语气词, 但任姗姗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译本中增添了一些语气词。这些词语的添加使译文朗朗上口, 进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

“Oh, look, there’s one little early wild rose out! Isn’t it lovely?Don’t you think it must be glad to be a rose?wouldn’t it be nice if roses could talk? I’m sure they could tell us such lovely things. And isn’t pink the most bewitching color in the world.” (Montgomery, 2010:42)

“噢, 看哪, 有一朵野玫瑰已经开了!它不是很美丽吗?做一朵玫瑰肯定是件让人快乐的事!如果玫瑰会说话该多好啊, 我保证他们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粉红色简直是世界上最迷人的颜色啦。” (Ren :36-37)

“Well, I don’t mind doing that, ”agreed Diana, relieved.“ How do you do it?” (Montgomery, 2010:97)

“那好吧, 我不介意这么做。”戴安娜松了口气, 赞成道, “要怎么做呢?” (Ren :89)

“well, Anne Shirley, ”said Marilla as soon as she could speak, “if you must borrow trouble, for pity’s sake borrow it handier home ...” (Montgomery, 2010:134)

“好吧, 安妮·雪利, ”当她又可以开口讲话时说道, “如果你一定要自找麻烦, 看在上帝的分上, 最好还是留在家里折腾吧。……”

2.4.2符合读者年龄特点

任姗姗的译本目的读者是青少年, 这一特定目的读者比较喜欢口语化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语言而非书面的、正式的语言。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较多采用浅显易懂、栩栩如生的口语词汇, 不仅可以更容易吸引青少年读者的注意力, 而且也更助于读者感同身受主人公的经历, 产生共鸣。比如下面例子中“顶嘴了”“敢动他孩子一指头”“要他好看”和“盼着她”一系列口语词的运用形象贴切, 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语言特点。

例如:

Sam Boulter had“sassed”Mr. Phillips in class and Mr. Phillips whipped him and Sam’s father came down to the school and dared Mr. Phillips to lay a hand on one of his children again; ...and everybody missed Anne so and whished she’s come to school again. (Montgomery, 2010:139)

萨姆·布特在课堂上跟飞利浦先生顶嘴了, 飞利浦先生用教鞭打了他, 然后萨姆的爸爸气冲冲地跑到学校, 他说如果飞利浦先生再敢动他的孩子一指头, 就会要他好看;……还有, 大家都很想念安妮, 每个人都盼着她再回到学校。 (Ren :125)

3 译本的缺点

纵观任姗姗的译本, 很明确地突出了读者对象——广大青少年儿童, 较好地运用了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性, 完成了译者的翻译目的。从目的论的标准而言, 任姗姗的译本堪称一部佳作。但白璧微瑕, 其译本中也存在一些较其他译本显得不妥的地方。下面这个句子的翻译, 任姗姗的译本显然不如马爱农的译本。前者删掉了部分有关绿山墙自然景色的描写, 而后者则更忠实于原文的描述。例如:

Anne came dancing home in the purple winter twilight across the snowy places. Afar in the southwest was the great shimmering, pearl-like sparkle of an evening star in a sky tht was pale golden and ethereal rose over gleaming white spaces and dark glens of spruce. The tinkles of sleigh-bells among the snowy hills came like elfin chimes through the frosty air... (Montgomery, 2010:165)

当冬日紫红的暮色笼罩着遍地积雪的景物时, 安妮轻快地跑回家来。在闪着白色微光的大片旷野和云杉茂密的漆黑的峡谷上面, 淡黄色的天空显得优雅飘逸, 西南角上的远处有一颗珍珠般晶莹夺目的晚星在放射光芒。凛冽的寒风带来了白雪皑皑的山丘间清脆的雪橇铃声, 仿佛是精灵们敲出的和谐的钟声。 (Ma :175)

在冬日紫色的黄昏下, 安妮手舞足蹈走在回家的路上。远处, 西南方玫瑰色的天空中缀满繁星, 闪耀着珍珠般光芒, 白雪皑皑的山坡上雪橇铃声飘荡在寒冷空气里。 (Ren :149)

值得一提的是邓少勉和马新林的译本, 里面的风景描写也极其优美、活泼生动, 让人流连忘返。比如, 一开始, 安妮坐在马车上经过苹果树大道的时候, 她说, 漂亮这个词不合适, 美丽也不行, 是美丽绝伦 (把Wonderful翻译成美丽绝伦) ;还有她给这条大道起的名字叫作“雪径通幽”。再比如, “波光湖”“情人径”“魔鬼森林”“树神泡泡泉”“旷野”等的翻译也是很好的。

4 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 译文的目的和目的读者可能和原作一致, 也可能和原作不完全吻合甚至大相径庭, 此类现象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也常常遇到, 比如本文中任姗姗就把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之作《绿山墙的安妮》翻译成一本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的青少年读物, 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 帮助孩子积极健康地思考现实生活, 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对于这样的译文我们无法只从原文本的角度来进行评价, 目的论的产生及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目的论, 翻译的好坏及成功与否, 不再仅仅以原文本为准绳, 而是以译文预期目的是否实现为标准。任姗姗的译本考虑到了译本在目的语中的预期作用及特定的读者对象, 从而使其翻译的目的得到很好的实现。

摘要:《绿山墙的安妮》的原著和中译本在写作目的和读者对象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目的论的目的法则、语内连贯、语际连贯以及对读者因素的考虑四个方面, 对任姗姗的《绿山墙的安妮》中译本进行分析, 这一译本尽管存在一些缺点, 基本上还是实现了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的目的。

关键词:《绿山墙的安妮》,目的论,中译本,翻译

参考文献

[1]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Gammel, Irene and Elizabeth Epperly.L.M.Montgomery andCanadian Culture[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0.

[3]葛珊.翻译目标决定翻译方法——功能派翻译理论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 2004.

[4]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M].马爱农, 译.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

[5]马新林, 邓少勉译.绿山墙的安妮[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0.

[6]蒙哥马利.绿山墙的安妮[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绿山墙的安妮 第4篇

年迈的兄妹马修·卡思伯特和玛丽拉·卡思伯特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来照料他们日后的生活。可是阴差阳错,在布赖特河车站等候的,是一个苍白瘦小,一头红发的古怪女孩子。天性害羞而又善良的马修不能丢下她不管,也不能对这个眼睛闪闪发光,开心地握住他的手的孩子说事情出了差错,于是,马修把女孩领回了绿山墙农舍。

这个女孩子就是安妮。父母双亡后,小小的安妮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帮每个肯收养她的家庭照看孩子,那些家庭破裂后,只好呆在孤儿院,直到来到绿山墙农舍。

一路上,安妮对所见到的每一样事物都表示了最大的惊奇和喜爱。她用自己的方式给它们命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赞美它们,甚至连一棵天竺葵,她也要叫它邦妮。尽管在这之前她见过许许多多不堪入目的事物,可是这孩子仍然保留了对美的极度敏感。玛丽拉打定了主意要留下安妮。不过,玛丽拉是个性格坚强而又实际的女人,她和同样自尊自信却又爱幻想的安妮之间产生了不少冲突。

安妮要去主日学校上学了。玛丽拉给她做了新衣服,可是衣服上没有时兴的宽松鼓起的袖子,因为玛丽拉觉得那种袖子荒唐可笑。于是安妮在去学校的路上采了鲜花装饰在朴素的帽子上,引起了所有人的注目,也给玛丽拉带来了困扰。

学校要办野餐会了,安妮为此期待了一个星期。可这时玛丽拉宝贵的胸针意外丢失了,她认为是安妮弄丢的,就对她说不坦白交代不许参加野餐会。安妮为了参加野餐,惟妙惟肖地编造了一段弄丢胸针的坦白。不料玛丽拉更加生气,还是不许她去。最后玛丽拉发现自己错怪了安妮,她向安妮道歉并替她准备了野餐的食物。

学校里最英俊的男生吉尔伯特·布莱思为了引起安妮的注意,取笑她是“红发鬼”。安妮气得把她写字的石板敲在他的脑袋上,石板被砸裂了,老师罚安妮站在讲台旁。又因为在树林里漫游,安妮被罚和吉尔伯特坐在一起。她觉得是莫大的耻辱。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黛安娜来参加安妮的茶会,结果安妮错把葡萄酒当做木莓甜酒招待她,让黛安娜喝醉了。黛安娜的妈妈由此觉得安妮不是黛安娜适合交往的小姑娘,禁止她们来往。安妮伤透了心。

一个夜晚,大人们都到镇上去了。村子里的小姑娘明尼·梅突然生病了,安妮凭着以往的经验,成功地救护了明尼·梅,也得到了大人们的信任和黛安娜妈妈的尊重。

圣诞节的时候,马修送了安妮一件她渴望已久的有宽松袖子的漂亮衣服,安妮的眼睛充满了泪水。

安妮通过了女王学院的考试,和吉尔伯特等阿冯利的孩子们进入了女王学校。玛丽拉为她做衣服时,不禁回忆起安妮初来绿山墙农舍的那个晚上,“那个长相古怪,心惊胆战的小孩子,穿着一身滑稽可笑的绒布衣服,一双泪眼里流露出悲痛欲绝的神情。”回忆中的某种东西使玛丽拉自己的眼睛里也涌出泪水。

安妮获得了奖学金,这使马修和玛丽拉十分自豪。可是,“收获者的名字叫死亡”,安妮长大了,而收养她的兄妹俩老了。不久马修去世了。而玛丽拉也面临着失明的危险,为了照顾玛丽拉,也为了不让绿山墙农舍被别人买走,安妮回阿冯利教书。这时她得知,本来这个教职已经给吉尔伯特了,可是吉尔伯特把它留给了安妮,这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读完大学。当安妮见到吉尔伯特时,她终于和这个多年的竞争对手和解了。他们生来就应该成为好朋友的。

作者简介

《绿山墙的安妮》的作者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莫德的童年与少女时代都是在风光秀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上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度过的,家的四周都是苹果园。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强烈体现在作品里安妮的性格当中。

母亲早逝,父亲经商在外,孤独的小莫德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反映在小说里,安妮就曾经把书架上的玻璃门里映出的影子当作另一个小姑娘,并对她倾诉一切。

莫德的外婆是个朴实的农妇,也很爱她,但是不理解儿童。有一次她干了一件小小的淘气事情,外婆罚她跪下祈求上帝原谅,要她承认自己是一个坏女孩。这让莫德很伤心。小说里的玛丽拉身上,无疑带有外婆的影子。

小说1908年出版,之后不断再版。谁都想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结果蒙哥马利一共写了八部以安妮及其子女为主人公的小说。作者笔下对自然景色诗意的描写,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刻画,对少女的纯洁心灵的摹写,还有幽默的文笔,超越时空博得大半个世纪以来各个阶层、各种年龄层次读者的欢迎。这样的一个女作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像是读者们自己的姑姑,姐妹。

马克·吐温评价道:“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这本书也是继《爱丽丝漫游仙境》以来最能掌握永恒生命,且令人愉悦、永驻人心的伟大作品,这是一部理解人性,令人吃惊的作品!”

我和安妮

如果特别着迷一本书,我往往会拥有它的两到三个不同版本。

《绿山墙的安妮》就是这样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绿山墙的安妮》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1987年的文联版。当我从图书馆的一个角落把它拎出来,打开,读到这段:“我已经决定了,如果你今晚不来接我,我就顺着铁轨走到拐弯处那棵大野樱桃树下,爬上去呆它一夜,我是一点也不会害怕的,睡在月光下一棵开满白花的野樱桃树上准是非常愉快,你不认为是这样吗?”我立刻借了这本书,连夜阅读。接着它迅速在宿舍流传开来,一圈8个人读下来,书又回到我手里,我再重新开始回味。就这样赖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一直没舍得还回去。

后来我要毕业了,我战战兢兢地对图书管理员说,我把《绿山墙的安妮》弄丢了。因为是1990年前的版本,我付了数倍的钱,以50元的惨痛代价把安妮留在了身边。

等我再次在书店看到安妮的时候,它已经有了译林版和南海版,都是10来块钱,恨得我捶胸顿足。

可是我并不后悔。每当我翻开1987年版那破旧的书页,就会回忆起那个红头发的小安妮坐在马修的马车上,睁大了一双爱美的眼睛,把林阴道叫做“白色的欢乐之路”,把巴里家的池塘叫做“闪光的小湖”,把小溪称作“森林女神的水泡”。

在人类所有的天性中,与神最接近的就是想像力。那么我想,说安妮是神的孩子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我从未见过如此有想像力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她不是个完美无缺的孩子,而是个活生生的,有缺点的,却又自信,热爱生活的孩子。我永远忘不了安妮说:“对种种事物心存着期望,也就得到一半的欢乐。也许你不可能得到那些事物本身,但任何事情也剥夺不了你期待它们时产生的乐趣。”

当你遇见安妮和她打招呼的时候,请别忘了在她的名字后面加个“e”,因为这是她要求的,这样才有“浪漫色彩”。

安妮语录

1.那棵树不是很美吗?它浑身雪白,镶着花边,从路旁探出身子,这种神情会使你产生什么感想呢?

2.在浮想联翩的时候,你可以感到极大的安慰。但利用想像力的最大缺点是,时间一到,你不得不停止想像,这就会使你惘然若失。

3.如果我一个人在东山墙的屋子里,那就可以毫不费劲地把袖子想像成宽松而隆起的,可是在真有这种袖子的女孩中间,就非常非常困难了。

4.我觉得有些针线活是很美妙的,缝碎布片却没有一点儿想像的余地。它一条缝口接着一条缝口,你好像永远看不到有个尽头。不过,当然啦,我宁愿做绿山墙农舍的缝碎布片的安妮,也不做其他任何地方不用干活可以随便玩耍的安妮。可是,我仍然希望缝碎布片的时间过得和我同黛安娜玩耍的时间一样快。

5.我似乎感到自己不该把苹果花采下来,缩短它们可爱的生命——如果我是一朵苹果花,我就不愿被人采下来,可是,那种诱惑是不可抵挡的。如果你遇到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你怎么办呢?

6.枫树真是喜欢交际的树,它们总是沙沙作响,向你低声耳语。

7.走回家去,并且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家,真叫人高兴。

8.我会把秘密藏在心底,野马也拉不出来。不过,野马会用什么办法从一个人的心底拉出秘密来呢?

读《绿山墙的安妮》 第5篇

爱幻想、天真无邪、总是喋喋不休,留着一头奇怪的红发女孩——她就是安妮。

阴差阳错,使安妮——这个一头红发又满脸雀斑的11岁孤儿来到了美丽僻静的村庄,住进了这个叫做绿山墙的农舍,成为了一对上了年纪的独生兄妹马修和马瑞拉的女儿。在绿山墙,她经历了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个又一个春秋,在马修和马瑞拉的帮助下、好朋友们的关心下、与死对头吉尔伯特的比拼下更是在安妮自身的努力之下,终于考入了女王学院,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安妮,没有优越的家境、没有过人的本领,但她却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对生活的惊奇感和充满乐观的想象力。对于她而言,每天都充满着期待和惊喜,她不怕盼望落空,因为她已经从盼望中享受了一半的的喜悦感。安妮毕竟是安妮,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人保持着这份想象力?还有多少人对新一天充满希望?还有多少人能拥有像安妮那样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6篇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安妮・雪莉的童年时光。安妮・雪莉本是一个没有人要的孤儿,长着一头红发,很大的眼睛,脸上有许多雀斑,而且喜欢想象,但并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安妮来到了美丽的绿山墙。马瑞拉・卡斯伯特和马修・卡斯伯特这对老兄妹本想领养男孩,可他们却在事情中出了差错,安妮就这样来到他们的生活中。

安妮睡觉前不会对上帝作祷告、不会认真干活……但她来到了绿山墙,就改变了这一切。善良的马瑞拉和马修认真地教着她,善待她。她渐渐地有了许多知心朋友――戴安娜・巴里、简・安德鲁斯、鲁比・吉利斯等女孩。安妮还在学校中与男孩吉尔伯特・布莱思产生了矛盾――吉尔伯特故意叫安妮“红毛”!安妮最讨厌喊他“红毛”的人!结果安妮居然没去学校上课,仁慈的邻居雷切尔・林德太太富有经验地告诉马瑞拉这段时间别让她去学校。可是,安妮因为不小心让戴安娜喝紫莓甜酒让她喝醉了而失去了好朋友戴安娜!安妮只好再回到了学校。

安妮是一个学习上的优等生,她什么几乎都是第一,只有几何是她的弱项。她因为和吉尔伯特产生的矛盾,在学习上与吉尔伯特争锋相对,在家苦练几何。安妮最后以全岛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女王学院!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7篇

这本书讲述了住在绿山墙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决定领养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帮忙做农活。但是马修领来了一个爱幻想、爱说话、善良乐观的红发女孩安妮・雪莉,安妮与戴安娜成了好朋友。安妮在生活中闹出了许多笑话,她长大考上了大学,这时马修去世了,安妮为了照顾马瑞拉放弃了学业,成了一名教师。

安妮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他人善良,安妮虽然失去了父母,但她还是坚强挺了过来;为了朋友戴安娜去去跟约瑟苏姑婆解释“跳床**”;她刻苦用功,努力学习,以全岛第一名考进女王学院,又获得了艾弗里奖学金;她总能发现别人觉得平常事物的美丽,为每一处景色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看安妮总是很乐观、坚强,可我呢?一遇到难题,总是不愿意自己去思考,总是要求助他人。一遇到挫折就退缩,不能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挑战困难,遇到困难就怕的要命。看了这本书,我一定要改掉这个缺点,让自己变得坚强、乐观。我还要变得善良,安妮就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她善良,所以她变成了永远幸福的人。

《绿山墙的安妮》 第8篇

马修和玛莉娜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11岁小女孩安妮。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会在冰雪覆盖下欢笑;玫瑰会说话,会给她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是自己的两个知心朋友,可以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又有一颗爱美之心,小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地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有关本书

作家蒙哥马利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友谊的故事。该书问世至今,已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部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安妮的足迹。

有关作者

露西·M·蒙哥马利,加拿大女作家, 15岁开始发表诗作,后以教书为生。1904年,蒙哥马利灵感迸发,花费两年时间创作了《绿山墙的安妮》,引发了销售狂潮,备受世人瞩目。马克·吐温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他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蒙哥马利生平的著作包括《清秀佳人》《说故事的女孩》《银色森林的芭特》等。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9篇

安妮在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笔下显得淋淋尽致,安妮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要学习她的聪明、自信、善良、乐观。安妮经常向那些从来不想象和现实不同的事情的人惊呼;“你错过了多少东西?”是的,我们该自问;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豪宅、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

安妮在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笔下显得淋淋尽致,安妮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要学习她的聪明、自信、善良、乐观。安妮经常向那些从来不想象和现实不同的事情的人惊呼;“你错过了多少东西?”是的,我们该自问;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豪宅、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

在今日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我们该自问,我们是否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列如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般的想象力,以及那些煞它风景的事物,是否让你耿耿于怀……《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将会帮你解开所有谜团。

安妮是一个11岁的孤儿,一头红发,满脸雀斑,整天都在做白日梦,还不断闯些小祸,假如允许你收养一个孩子,你会选择她吗?大概不会,马修和马瑞拉是上了年纪的兄妹,她们也不想收养思念你的,但由于误会,收养成了令人遗憾的事实,之后,安妮住在一个叫绿山墙的农舍里,安妮的故事从这就开始了。

老师推荐给我们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看了以后,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主人公红发女孩安妮是个孤儿,她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颗真诚的心。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俩没有孩子,本来想领养一个男孩,结果阴差阳错的收养了一个满脸雀斑、长着红头发的安妮。安妮用自己真诚的心感动了所有人,而且还结识了一位可爱的女孩戴安娜,成了安妮的知心朋友。安妮从来都没有觉得孤单,因为她有自己的另一片天地——想象世界。每当安妮无聊时他就会在脑子里浮想联翩,他以乐观的态度得到了自己充实的童年。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其实真正的幸福的人应该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应该要自己清楚,只要我用微笑来面对世界,世界也会微笑地对待你。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只要凭着自己的善良,就一定会感动上天,最终达到自己的幸福。按你就是一个孤儿,可是她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觉得悲惨,而总是认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幸福的和生活。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的好朋友时,一定要珍惜她,并好好的和她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而且知道,他是我的唯一。当自己在悲伤中徘徊时,就应该为自己想象出美好的境界。

从今天起,我要向安妮学习,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世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感恩社会上的所有好心人,做一个善良的孩子。

最近,老师推荐给我们一本书——《绿山墙的安妮》,听老师说,这是一本感动上万个善良心灵的经典小说。于是,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这本书讲了绿山墙的马修和玛瑞拉想领养一个男孩,帮助做家务。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了一个富有幻想·喋喋不休的女孩安妮。她不断闯祸,也不断的改正错误,她改变了兄妹俩,牵动着她们的爱心。后来,安妮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并拿到了奖学金。因为要照顾玛瑞拉,而没去上学,在村里教书安妮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善良、有同情心、并且富有想象力的小姑娘。她很让我同情,从小就没父没母,在孤儿院里独立生活,最后,她凭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马瑞拉,还是放弃了学业,让人敬佩。再想想自己,有父母的照顾,从不用想安妮那样干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好生活,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我们要向安妮学习独立的精神。

★ 读绿山墙的安妮300字有感

★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三年级作文

★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作文500字

★ 平凡女孩不平凡――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 读后感-绿山墙的安妮》。

★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 绿山墙的安妮学生读后感

★ 五年级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10篇

安妮被马修领回家,还认识了林德太太、马瑞拉、黛安娜、吉尔伯特安妮的童年,是幸福的。一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孩,被善良的马修带回了家,并且马瑞拉、马修这兄妹俩还把按你当做女儿看待。这也很幸福不是吗?与其他孤儿院的孩子比起来,安妮是多么快乐、幸福。在这儿,在绿山墙,安妮把所有的事物都幻想的那么的美好。“闪闪的小湖”、“幸福的白路”“幽灵森林”,多么奇妙有趣的名字,这正是安妮为他们取得。安妮一直对任何事都很乐观。安妮认识的第一个朋友叫“黛安娜”。在安妮把葡萄酒当做木莓甜酒给黛安娜喝,不小心让黛安娜喝醉的时候,巴里太太也很讨厌安妮了。但安妮却仍旧帮助着黛安娜一家,帮助他们把黛安娜的妹妹――“米尼”的病治好了。安妮是个很善良的孩子。

使我印象最深的,让我最激动的,当然还是安妮与吉尔伯特之间的故事。由于吉尔伯特嘲笑安妮的红辫子是多么的难看,安妮就再也不理吉尔伯特了,无论吉尔伯特怎么道歉,安妮仍旧置之不理。我读到这,在心中暗暗感慨:啊!哎呀安妮,你干嘛不原谅他嘛。你要是原谅他,你们的关系肯定很好的。你不急,读者都急了嘛。安妮,你就原谅他吧。我激动得都要跳起来了。安妮也许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在听到外人的嘲讽时,安妮承受不了打击,就是因为这个安妮才不肯原谅吉尔伯特的吧?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吉尔伯特不计前嫌的帮助了安妮,两个人终于和好了!我的内心泛起一圈圈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11篇

安妮那天真、想象力丰富、直率的性格宛如一道绚丽、独特的风景线,像是荒漠里的一朵娇艳、引人入胜的花,又好比湛蓝的天空上镶嵌了一朵悠悠的白云。若是没有了安妮,绿山墙或许就失去了快乐,将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气氛里;若是没有了安妮,这个小城市会变得呆板、无味。

安妮来到这里,像是给大家吃了一剂返老还童丸。“闪光的湖”“森林女神的水泡”“情人小径”原本那些美景,好似抹上了一层幻想的绚丽色彩,显得诗情画意、扑朔迷离。人们常常为安妮的活泼可爱、天真逗得哈哈大笑。他们从安妮身上获得了童真,得到了一种未曾有过的乐趣,原本讨厌安妮的玛丽拉,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孩子。

倘若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风景线,那该有多么美好!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时,同学们个个沉默不语,担心晕车。或许他们晕车的原因就是心理作用造成的。空气似乎凝固了,静悄悄,只有汽车颠簸发出的声响。我忧虑地坐着,随着车的摇晃摆来摆去,心里焦虑地想着:噢千万别吐啊,早知道这么悲惨我就不来了这时候,老师轻快的声音划破了宁静:“我们来唱歌吧”有些同学跃跃欲试:“唱这首,我有带Mp3。”几个同学害羞极了,收音机似的听着,笑逐颜开,饶有兴致地望着他们。一句简单的话语,一首首简单动听的歌曲,却换来了喜悦,免去了晕车的痛苦。

一天,我在电视前百般无聊、无精打采看着动画片。突然,一只憨厚可爱的狼垂涎三只,两眼放光的看着玩玩的月亮。一只羊问他:“你在干什么?”他大声地说:“香蕉”我笑得前仰后合,被他那纯真的形象都笑了。

《绿山墙的安妮》 第12篇

When Marilla and Matthew Cuthbert of Green Gables, Prince Edward Island, send for a boy orphan to help them out at the farm, they are in no way prepared for the error that will change their lives. The mistake takes the shape of Anne Shirley, a redheaded 11-year-old girl who is very talkative. Fortunately, she has a sunny nature and an odd imagination, which quickly win over her reluctant foster parents1). Anne's feisty2) spirit soon draws many friends—and much trouble—her way. Not a day goes by without some melodramatic3) new episode in the tragicomedy of her life. Lucy Maud Montgomery's series of books about Anne have remained classics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er portrayal of this feminine4) yet independent spirit has given generations of girls a strong female role model.

玛瑞拉·卡思伯特和马修·卡思伯特住在爱德华王子岛的绿山墙农舍,当他们请人送一个男孩孤儿过来帮他们在农场干活儿时,他们绝对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个将要改变他们一生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安妮·雪莉,一个十分健谈的11岁红发女孩。幸运的是,她有着开朗的天性和奇特的想象力,这使她很快就赢得了原本心存勉强的养父母的心。安妮充满活力的个性没过多久就给她引来了许多朋友,当然也给她自己招来了诸多麻烦。她的生活是一部悲喜剧,每一天都有某个充满戏剧性的新插曲出现。露西·莫德·蒙哥马利所著的有关安妮的系列作品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一直都是经典之作。她描写的这位充满女性气质但又独立自主的人物已经为一代又一代的女孩提供了一个坚强的女性榜样。

小编推荐理由

虽然很早就失去了双亲,虽然孤儿院的日子孤独、清贫,她依然苦中作乐,从未丢弃自己的乐观天性。来到绿山墙农舍后,她用活泼、开朗的性格感染了马修和玛瑞拉两兄妹,也收获了人生的挚友。她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爱幻想,也爱给身边的一切事物起名字,林阴道、池塘和樱花树在她口中变成了“幸福的白路”“闪闪的小湖”和“白雪王后”。她爱说话,总是喋喋不休,但她讲的话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小说中的巴里小姐这样评价主人公安妮:“她像彩虹那样五彩缤纷、变幻莫测。”其实,安妮身上的所有品质大抵都源自她对生活怀有的一颗热忱之心吧。这份热忱让她在逆境中不忘寻找希望,在幸福中又懂得珍惜与感恩;这份热忱让她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乐于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当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你微笑。

经典语句

*It's been my experience that you can nearly always enjoy things if you make up your mind firmly that you will. 我的经验是,如果你下定决心你将要享受生活,那么你就几乎总能享受生活。

*Life is worth living as long as there's a laugh in it. 只要有开心快乐的事,人生就值得一过。

*Next to trying and winning, the best thing is trying and failing. 除了尝试而后成功,最棒的事情莫过于尝试而后失败。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13篇

安妮长着一头红头发,这让她很不喜欢,她是一个孤儿,后来好心的汤姆斯太太收留了安妮,搬到了马力斯威尔,帮托马斯夫妇照顾他们的孩子,可是汤姆斯太太不幸被火车扎死了。安妮只能和哈蒙德夫妇一起生活,哈蒙德先生死后,哈蒙德太太被沉重的家务拖垮了,把孩子分到亲戚家,自己则去了美国,安妮走投无路,只能去了孤儿院。这就是安妮悲惨的身世。

四个月后,安妮被马修和马瑞拉收养。上了学,还交上了戴安娜这个好朋友,安妮学习成绩优异,还上了皇后学院并取得了爱普林奖学金,可是马修去世了,安妮只好放弃了学业,回绿山墙照顾马瑞拉,又去学校任教,尽管她生活的道路变窄了,出现了曲折,可她依然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安妮纯洁正直,性格倔强,心地善良。不被自己不幸的身世而感到悲痛欲绝,这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幻想,才会希望,才会有追求。书中的安妮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她看见一棵开满白花的樱花树,就给它取名为“白雪王后”;看见一片很清、很美的湖,就给她取名为“耀眼之湖”。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14篇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安妮的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她是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出生不久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她被邻居抚养,又到别人家看孩子。后来,绿山墙的马修和玛莉拉收养了她,她赢得了友谊,又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生病的玛莉拉,又放弃了学业。

看了这本书,我不禁心潮腾涌:安妮的身世多么凄凉啊!她的父母都是穷人,并且在她三个月大时就去世了,只留下安妮一人,邻居对她也不是很好。但当她来到绿山墙时,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直率赢得了友谊和真挚的爱,并且在学习上苦下工夫,如愿考上了皇后学院和大学,取得了成功。

是啊,即使没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许多人常抱怨自己条件差,把这当作阻碍自己成功的借口,但他们不知道一切都是要靠奋斗才能取得的!家里贫困的,可以上名校;生在山区的,可以当老板;站不起来的,可以去奔跑而做这些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努力!

让我感动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安妮的善良、知恩图报。她为了马修和玛莉拉考取了大学,却又为照顾生病的玛莉拉放弃了学业。如果她上了大学,她的前途会更美好,也将会拥有一份更体面、更轻松的工作。但是,她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依然留下照顾玛莉拉,当了小学教师。因为她要感谢马修和玛莉拉,是他们收养她、教养她,使她渐渐成长。马修已经去世,她更应该照顾好玛莉拉,不能弃她而去!而我也明白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第15篇

一个小女孩背对着我们,双手张开,风轻轻吹拂着她那长长的红发。她的头发轻轻地飘起,身边是生机盎然的绿草,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我不禁在想,小女孩是在闭着眼睛静静的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还是睁着眼眺望着远方的美景?抑或是想到了一些美好的事情,而在那浅浅的微笑?这些我们都不曾知道,但是我能感觉到小女孩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那种恬静自然的幸福,我忍不住想知道小女孩都经历过什么,都有过哪些故事,我便情不自禁的买下了这本书。

幸福的意味就是美丽的,不管我们的生活怎么样,不管我们的童年怎么样,不管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只要你懂了幸福的意味,就知道了幸福的快乐。幸福不是你说了算,那样子你永远不会懂幸福的意味。

我有一个习惯,便是每读一本书必须去看看它的作者都经历过些什么,因为我觉得一个有故事的作者才会写出一个有故事的故事。我了解到作者露西.莫特.蒙格玛丽是一位加拿大家喻户晓的小说家,出生在风景灵秀的爱德华王子岛。爱德华王子岛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我不禁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本书的主人公安妮是一个孤儿。绿山墙农舍的卡思伯特兄妹本想领养一个男孩,但是却阴差阳错的把我们的小安妮领了回家。我们的小安妮过上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幸福生活,可以去自己想要去很久的学校,但是她却经常闯祸,给大家惹了很多的麻烦。可是她却用她的天真,她的活泼,她的可爱让很多人都对他生起了喜欢的心情。她是一个努力追求梦想,也懂得珍惜当下的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安妮是一个很有梦想的女孩,她用她自己身上独特的魅力,让所有接触她的人都对她产生了喜欢之意。我也不禁觉得自己好喜欢这样一个,可爱又单纯天真的小女孩。

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是柔风拂面的惬意,是玫瑰盛开时的芬芳,是湖面传来的小曲。体验幸福,要有一颗纯净的心灵,要有甘于淡泊的胸怀,要有一颗细心观察的心,要有宠辱不惊的风度,幸福在你心中,只要你心存幸福幸福将伴你一生。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它。只要你心存幸福,幸福终会来到你的身边。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幸福,只要看你想不想要获得它。幸福其实一直都在。

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安妮,那个幸福可爱的小安妮?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

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精选15篇)读《绿山墙的安妮》心得体会 第1篇当我如饥似渴的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这是一本儿童文学书。对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