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精选11篇)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第1篇

1 言语行为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起,语用学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说,通过语用分析来理解语言使用的多样性,语言分析从逻辑角度转到了语境层面;奥斯汀开创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行为的角度描述语言交流活动;塞尔继承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仅从语境层面解释语言的意义,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意义是与说话人的意向相关联的。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语言哲学中出现的语用学转向直接受到奥斯汀和塞尔思想的重要影响,形成了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语用分析的方法:句子的真实意义不是由句子本身确定的,只有把句子和语境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搞清楚话语的真实含义。因为单从逻辑语义或句法的层面看待语言,只能让听话人明白语言的字面用意;而从语用的层面看待语言,则能从说话人的字面用意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使话语给听话人带来影响,导致出现某种思想、感情或行动。不同的语境使相同的话语产生了不同的意义。这种通过语境研究语言的思想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言语行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把对语言的研究从语言形式和语法转向言语交际功能,从语言本身转向语言使用者,动摇了结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以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2.1 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只学会组织符合英语语法的句子,在实际的英语语言场合中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出现各种书面或口头的语用失误,在实际交流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会。言语行为理论指导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各种语言形式的实际语境,使学生了解必要的语用知识,正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切实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2.2 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开展交际法教学

交际教学法也叫功能法,强调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目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使用,通过日常操练,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交际法符合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把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一言堂”转变为“互动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交际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的功能出发,分析说话双方在一定语境中的言语对话,注重语言的实际功效,为交际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3 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让他们掌握语言的用法,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推导能力和判断能力。言语行为理论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应用:

3.1 言语行为理论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

如何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是英语学习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仅限于纯语言形式的学习,还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提高语用能力,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掌握英语中灵活多变的交际手段,不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准确把握说话人在不同语境下的言外之意。

3.1.1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准确和得体地表达和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避免出现语用失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能够恰当地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准确理解说话人在各种语境中的言外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意识,关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背景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丰富实际交际的知识和经验。

2)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图片、英语歌曲和英语电影等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利用角色扮演、话题讨论、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模拟和创设英语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和交际能力。

3)选择合适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既考虑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又重视学生的语用能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

3.1.2 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被运用到英语翻译教学中。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出,因为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不一致性,往往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翻译源文。如果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断说话人的实际交际意图,翻译就会变得很容易。以下两个例子就能很好的体现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帮助。

例1:

(1)A:Do you have an umbrella with you?It’s raining.

B:Well,I never thought it would rain.

(2)A:How long have you known him?

B:Well,I should say about five years.

(3)A:Do you like pop music?

B:Well,no,not really.

这三个对话中,都出现了单词“well”。很明显,每句中的“well”都不能简单地翻译成“好”,要根据“well”在具体的语境中的言外行为来翻译。例(1)中的“well”表示说话人因为没有料到会下雨的惊讶,可以把“well”译为“哎呀!”。例(2)中的“well”的表示说话人需要思考的时间,可以翻译成“让我想一想”。例(3)中的“well”则表达说话人说话前的踌躇,通过上下文可以看出A期待一个肯定的回答,但B的回答却是否定的,“well”是使对方听到预料之外回答的缓冲,可以翻译为“嗯”。

例2:

(1)Come on!I have a word with you!

(2)Come on!You are welcome to our party.

(3)Come on!We’ll be late for the theatre.

(4)Tom!Come on!I already have enough of you!

(5)Come on!Will you stop the story?

这五个对话中都出现了“Come on”。例(1)中的“come on”表示说话人想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可以译为“喂!”。例(2)中的“come on”表示说话人鼓励听话人去参加聚会,可以译为“来吧!”。例(3)中的“come on”表示说话人催促听话人动作快一点,可以翻译为“快点吧!”。例(4)中的“come on”表示说话人对汤姆的淘气行为很厌恶,可以翻译为“别闹了!”。例(5)中的“come on”表示说话人想否定听话人的行为,可以译为“得了吧”。

由此可见,通过具体的语境准确地把握词语的言外之意是翻译的重要前提,这也是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在教学中应强调和重视。

3.2 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师素养方面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既是学习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工具。因此,教师的话语既是学生语言输入的来源又是教师教课的工具。教师应该注意使用正确恰当的课堂话语。教师的课堂话语使用得当与否,会对学生的语言输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和讲授语言知识时使用的话语,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对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给学生的评价等语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有必要了解言语行为研究的最新成果,深刻全面地掌握特定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通过相关的语用知识的输入,提高学生对言语行为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模拟和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讲授语言知识的概念和语用规则(言内行为),示范语言的使用情景等(言外行为),使学生学会正确恰当得使用语言(言后行为)。教师应该做到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创设良好的交际场景,使学生积极地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达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

4 结束语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使人们对语言教学的研究也转到了语用学层面。作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不仅对语言研究及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还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交际法英语教学,增强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必将能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Levinson C 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孙春.试论英语课堂中的教学言语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

[3]马建俊.语言的哲学思考与外语教学的理性回归[J].社科纵横,2011(3).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第2篇

关键词:语用失误;英语教学;语用能力;文化教学

收稿日期:2009-12-03

作者简介:凌飞(1968-),女,湖南平江人,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及全球化的发展,与国外的交流不断加强。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日益受国人重视,英语教学的地位更是日渐突出。然而,许多资料表明,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与外界交流时,语用失误屡见不鲜。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时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有两种倾向:一是把语言课上成知识课,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的词汇量以及所能读懂文章的数量,重视读、写,轻视听、说的训练,结果变成“哑巴”英语。二是主张英语学习者依靠大量的模仿来学习语言,重听、说,轻读、写,结果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低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侧重于词语形式和意义上的讲解,忽略了说明其使用语境和实际用法,更无暇涉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语用失误。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原因,论述了什么是语用能力、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原因

英语语用失误有下列几种情况(何自然1997)[1]:所说的英语不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按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英语中去;错误地将母语和英语的词义等同;只了解字面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用意;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等等。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指的是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语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

英国语言学家Thomas (1983)[2]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听话人不能正确破译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而造成的交际失败。语用失误可分为两大类: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笔者认为,中国学生语用失误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缺乏对西方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即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语法及词汇的教学上,忽视了文化的导入,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上的错误。例如,两位学生看望一位生病的同学,

A: Drink plenty of water.

B: Put on more clothes.

按中国人的文化,看望病人时通常用提建议的方法表示关心,但按英美人的习惯,通常不提这种建议,除非病人有这种需要,否则对于自尊心很强的西方人来说是不合适的,在上述环境中,用“I do hope you’llbe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等表达方式就准确了。[3]

英汉两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出不同。譬如汉族对时间的认识是先过去后现在,空间的认识先从大处着眼再到小处,这样的思维方式给人恢宏的感观;而英语民族对时间的认识是先现在后过去,空间认识从小到大,这种思维方式跟他们讲求现实、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价值观相吻合。由于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在用英语谈论到地点时,中国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照搬汉语思维——先大后小。

(二)套用母语中的语用规则

语言学家托马斯(J . Thomas)[2]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发生的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具有各自特定的一套语用规则。这些特定的语用规则是由属于特定文化群体的人们自孩提时代无意识习得,人们遵循这些规则也往往是无意识的。由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即交际时直接把自己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语用失误就难免发生。学习者尽管在英语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但在日常交往中,由于母语的干扰,还会不自觉地套用母语的表达形式,造成交际失败。

(三)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在学习中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时,也会出现错误。比如在向别人问“晚上好”时,脱口而出的却是“Good night”;在接电话时会说“Who are you ?”。学生并非不知如何作答,但由于缺乏练习口语的机会,在真正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就会因紧张、不适应而出错。

(四)缺乏对语体的认识

语言形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对话双方的关系、讨论话题的内容、背景、交际的方式等都影响对对话形式的选择。Halliday(1989)曾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传统的语言教学偏重于让学生死记语言规则,死背离开语境的孤立的句子,结果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不注意对方的身份,说话的氛围和场合,不注意使用恰当的语体而导致交际上的不得体。例如,对熟人、朋友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或对陌生人及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等。

(五)培养语用能力的意识淡薄是语用失误的根本原因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考察一下我们的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培养语用能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下面摘自国内一本英语教科书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 Guangdong. 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Hubei .

—Is your wife from Hubei too ?

—No,she isn’t . She is from Sichuan.

—Are you writing a letter to your wife ?

—Yes,I am.

—How often do you write to your wife ?

—Once a week.

西方人认为,在交际中直接打听他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宗教和政治信仰等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而在中国,这些信息一般都可以直接打听,无须避讳。教材编写者显然没有注意到汉语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用这样的教材来教学,学生是可以学到英语的一些正确形式,但它们都是一些不合适、不得体的英语。从使用英语的角度来判断,这就是语用失误。用这样的教材显然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能力的含义及语用能力教学的必要性

对语用能力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4,5]Savignon(1991) 认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语用能力是非本族语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在Bachman (1990) 的模式里,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被分成组织能力和语用能力两部分。前者由“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构成,后者由“施为能力”(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 和“社交语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 组成。施为能力指的是了解交际行为并懂得如何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社交语言能力指的是根据语境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

何自然先生(1997)[1]认为,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可以从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两个方面来解释。为使语言表达得体,语言使用者必须懂得针对特定语境,结合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而要真正理解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了解语言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比如能够区分以下两种意义:说话人所使用的词语本身的意义和说话人要通过这些词语意图表达的意义。

英语教学忽视语用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三个原因:有些语用知识具有普遍性;有一些语用知识可以成功地从母语迁移到外语里;语用能力会随着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发展而自然发展,并不需要教学介入。

教育心理学早已表明,学生并不总是把可用的知识和策略迁移到新任务里。外语学习者常常倾向于对话语作字面理解,而不对话语进行推理,也不充分利用语境信息。Fukushima (1990) 和Tanaka(1988) 就曾发现,虽然学生在母语里选择语用策略时对语境高度敏感,他们却对外语的语境变项不加区分。[6]可见,语用能力是需要教的。

教学所起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必须具有语用知识,鼓励学生把母语的语用知识合理地转移到外语语境里。Bardovic Harling 和Dornyei (1997)的报告提到,让匈牙利和意大利的英语学习者辨认两组不同的语句,一组是语法不正确但语用得体的语句,另一组是语法正确但语用不得体的语句。结果发现,学习者对第一组语句的辨认较之第二组要容易得多。这就足以表明,若不将语用能力纳入教学内容,外语教学只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但对学生外语语用意识的培养则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英语教学中要采取措施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防止语用失误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为交际能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用能力在英语教学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忽视培养语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语用能力欠缺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具备了语言知识却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语用能力需从提高语用意识入手,首先要提高教材编写者和英语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

教材编写者若有了强烈的语用意识,就会自觉地把语用能力纳入教学内容,本文所提到的那种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材就得以杜绝。与教材编写者相比,英语教师担负着课堂教学任务,教师语用意识之强弱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之成败,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语用意识尤为关键。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语用意识,增强自身的语用能力,进而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要提倡英语教师学习语用学理论,用理论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英语教学,纠正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偏差,把培养语用能力落到实处。

(二)创造语言环境,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

语言学家Little Wood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使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练习方式,如分组或配对练习,设计不同的语境,让下列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命令”这一交际功能:

1. You haven’t finished your homework.

2. You should not be late next time.

3. Do you want to come in now?

4. Why don’t you come over?

5. You might close the door?

以上练习旨在使学生明白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使其克服“在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划等号”的倾向(Criper and Widdowson 1975),这就有利于学生减少在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例如,学生也许不再错误地认为,要发命令就一律使用祈使句,要提问就一律使用疑问句。

人类的言语交际都是在特定的语境里进行。当说话人的话语模棱两可时,听话人就需借助语境来确定其含义。练习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交际中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可能会大大超出它按字面编码表示的意义,在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可以在语境的帮助下收窄或放宽字面原义(Deirdre Wilson 2001),以获取说话人刻意表达的意义。

情景教学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为他们提供能够开口说话的机会。如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模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打电话、看病、购物等语言功能。这种场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能从容应对。

(三)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尊重西方礼仪的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教授一门语言,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专业人士包括语言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 的培养,更应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的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把自己所了解的或亲身体验过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课内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对文化背景知识做到随时遇到随时教,这其中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向学生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书籍,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料。要让学生懂得语言知识,不等同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不了解外国文化背景,而从本国文化背景出发,来进行那怕是最简单的交际,说出来的话,即使语音、语法、词的搭配都正确,且符合“语言规范”,但人家却听不懂或说了有失礼貌,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四)改进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

在真实的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择是受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支配的。不同的场合,选用的语言及正式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向他们介绍不同的场合对语体形式的不同要求。让他们了解到,同样一种语言功能在不同的场合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影视作品是生活场景的载体,通过观察影视作品的语境里的表达手段,学生得以将社交语用学和语用语言学两方面结合起来,在语言形式、语用功能、社交环境和文化意义之间找到联系,获得发展自身语用能力所需的相关信息,提高语用意识。同时通过看这些反映英美人生活的影片,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学生能学到地道的、活生生的英语,而且能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以及年轻人对婚姻、爱情的观念。

英语教学应确保给学生提供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英语输入,不是让学生去模仿英语本族语者的行为模式,而是要保证学生在正确的输入基础上积累语用知识。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充分掌握和了解。英语教师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语用失误,同他们一起分析其原因,有意识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时的文化意识和语体意识,防止因此而导致的语用失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Thomas 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1983,(4).

[3]庄冬文.英语语用失误及对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4).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Wardhaugh Rona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2000.

[6]Shibata.A.M.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cept 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J].JAL T Journal,1998,20,(2).

简论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第3篇

掌握一门外语, 不仅应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而且必须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 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沟通的目的。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是培养的目标, 而语言知识是基础, 两者互为借用、互为补充。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后, 如何正确地把这些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 是外语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现状

目前, 我国外语教学有两种倾向:一是把语言课上成知识课, 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学生的词汇量及所能读懂文章的数量, 重视读、写, 轻视听、说的训练, 结果变成“哑巴”英语。二是主张外语学习者依靠大量的模仿来获取语言的习得, 重听、说, 轻读、写, 结果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大学英语教学由于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侧重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侧重于词语形式和意义上的讲解, 忽略了说明其使用语境和实际用法, 更无暇涉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 这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极大地削弱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结果偏离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普遍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

a) 由于受母语习惯的影响, 学生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b) 由于受母语负效应的干扰, 学生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 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生套英语, 结果使英语变成了中国式英语。

2. 社交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是由于语言障碍所引起的, 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则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谈话双方在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措辞, 以至会引起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此类语用失误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语境、话题熟悉程度等均有密切关联。就英语、汉语而言, 两者在称呼语、问候和打招呼、隐私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过于偏重读、写, 口语表达力低下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各项能力也包括“说”, 但由于客观原因, 国内权威考试只局限于笔试, 这无形中指挥着高校教学活动的安排。由于过分追求考试过关率和纯语言知识的传播, 教师仅仅满足于词和句子的表层结构的讲解, 强调阅读和笔头表达能力。学生在缺乏热情的情况下疲于应付强化训练, 即使通过了四级统考, 其口语水平仍达不到大纲规定的标准, 更不要说进行对话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二、语用教学的必要性

国内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强了进行语用教学、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在中国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下, 真实的语言环境相对贫乏, 课堂语用输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 和二语环境相比, 外语环境中缺少足够的目的语输入与接触, 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相对较慢。 (Cohen 2001;etc) 因此, 通过课堂教学, 增加语用输入, 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 培养语用能力。 (洪岗, 1991;何自然, 1997;高月琴, 2002) 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界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 对语言的运用不够重视, 忽视了语境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导致了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长期滞后。调查显示, 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不成正比, 语言能力强的人, 语用能力不一定强。 (何自然, 阎庄, 1986;洪岗, 1991) 即使学生的语言基础十分扎实, 但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 “他们的牢固的语言知识并不能被有效地激活和调用, 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与他们的语言知识相匹配”。 (何自然, 张巨文, 2003) 忽视语用能力培养的另一后果是学生语用意识薄弱,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语用失误, 包括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Thomas, 1983) 研究显示, 这两种语用失误在中国学生的目的语交际中都普遍存在, 而且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都可能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 (何自然, 阎庄, 1986;洪岗, 1995;孟梅, 刘秦亮, 2000;张小梅, 2002;等)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1. 正确处理应试教育与英语能力培养的关系。

要提高语用能力,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剔除封闭式教学方式, 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的关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2. 在教学中, 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

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说明, 只要语言一被人们使用, 被赋予意义, 它总是要与文化发生关系。可以说两者同时产生, 相互依存, 并行发展。长期以来, 由于我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不够全面, 所以, 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入缺乏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往往只着眼于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系统之外的文化因素, 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看成是外语教学的全部, 从而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发生分离。现如今, 我们要转变思想, 纠正片面做法, 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方针:课内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 这其中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加强学生跨文化语用意识的培养, 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 加强语境中语言的得体性教学。

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交际的场合和话题、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社会和文化背景, 以及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等,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境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所起的作用。语境对语言交际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一方面要遵守该语言的形式规则, 即讲出来的话, 必须用词准确, 语法正确。另一方面还要遵守该语言的使用规则, 即讲出来的话, 必须符合交际情景, 否则会出现语用失误, 导致交际失败, 甚至会伤及对方的感情。在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言的具体形式和它在特定语境下所具有的交际功能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语境中去真正领悟语言形式的功能及意义, 并创造条件, 让学生在模仿、实践、运用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外语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无论是知识的获得, 还是能力的形成, 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将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为此,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学会, 更要使学生会学。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语言知识的传播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以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为基础。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语言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巩固和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 (2) 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通过各种课堂活动, 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能力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协调课堂教学中各方面因素, 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 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井然有序地展开。 (3) 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组织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时,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 参与到学生的行列中去, 和学生一起讨论, 交流思想, 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这有利于学生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5.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教学一般采取的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堂主角, 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英语各项技能的提高, 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才能实现。由于我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根本无法保证学生大量接触英语, 课堂就成了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 因此, 大学英语的改革重点应放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上, 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的需求, 为学生提高和巩固语言综合技能服务。教师要精心准备、合理安排好每一节课, 但课堂教学远远不能达到语言实践的需求, 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 以教材为主要素材, 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如小品、独幕剧、故事和演讲赛等。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 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放弃的一块重要阵地。

结语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第4篇

论文摘要:语用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一部分,是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要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课堂教学对语用能力的习得有直接的帮助。在外语教学中,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来创造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进而提高实际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语用能力 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

一、语用能力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语言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语言学各领域,语用学研究是其中发展比较系统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detence)一词虽然已出现多时,但其确切的定义与具体范围还未有定论。关于语用能力的这一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定义或解释。有人认为语用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也有人解释其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也有人把其分为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detence)。总体来说,根据语用能力研究的范畴和其基本理论,我们可以归纳语用能力为学习者通过识别不同的交际语境,认识话语的言内及言外意义,根据语用及各种交际之原则,得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语言的能力。它是研究在特定情形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在不同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您太慷慨了”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交际意义。即使同样都是吃完饭A付给B小费,如果小费数目惊人,B说这句话,那意思可能是“你真是太慷慨了,我很感谢您”;如果小费数目是一般,喊这句话,那意思可能是“谢谢,我客气一下”;如果小费非常少,B说这句话,那意思可能是“你怎么这么小气”。类似这样的例子,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应该如何理解和运用,正是语用能力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语用能力的研究是离不开语境的,否则不能恰当地理解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威多森认为,语言能力包括了知识和技能两个部分,即语法能力及语用能力。其中,语用能力可以进一步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指的是,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正确利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以及在一定语境条件下,正确使用语言形式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主要指依据一定社会文化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而我们外语教学或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用于实际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就是其中一个核心部分,它包括以言行事能力(illocutionary comd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等。这种能力不仅仅只是单词和语法的堆砌,也是社会和文化的,更是策略和智慧的。语用能力的研究内容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说话人希望通过话语表达怎样的信息或意图,以及语境如何对所说的内容产生影响。其核心是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往往会根据谈话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去组织、构建自己希望表达的内容或信息。这就要求人们特别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作为一门使用者的第二语言,由于文化差异、地域差异、习惯差异等,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语用失误问题。而现阶段,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但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正确理解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通过外语学习,尤其是通过对语用能力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去发现和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要求学生在使用目的语时充分考虑社会和文化语境因素,灵活恰当地将所掌握的词语、语法规则运用到恰当的交际场合,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研究和提高语用能力,对于英语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英语语用能力对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说话者在将信息传递给同母语的接收人时,由于同文、同习惯、同背景等,任何微小的暗示、借喻、隐语等往往可以做到言简意赅,于含意之外有含意,对于接收者而言也可以洞悉一切于不言中或是在言外。但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在通过口头或是书面的交际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输出或是接收,往往存在相当的难度。即使是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如语音、语调、语法、词汇、句型)和语言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后,在实际的英语交际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便于利用英语语言来进行交际的现象,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看见一些人即使有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说流利的英语来交谈,但交际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实质上引出了英语语言能力不等同于英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因此,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就有不少的学者开始关注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研究,其概念及其范围逐渐为人们所知。通过对语言的语音、语调、语境等研究,语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被提出来,并使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

作为中国人,英语毕竟不是母语,在语言的运用中,如果需要有良好英语交际能力,较好的英语语言水平(包括基本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用英语进行良好沟通交际的前提条件,这个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了。但显而易见,良好的语言水平并不等同于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应该不限于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英语语法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也应该包括理解言外之意和运用这种技能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在复杂的国际环境或者人际关系中,如果只有单纯的英语语言能力,那是远远不够的。时机不妥,语气表达不当,人们甚至无法进行最平常的言语交往和思想沟通。所以交际能力的核心之一就是语言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实现交际目的与效果的能力。综合来说,就是知道在合适的时候和地点,对特定的人知道用得体的方式来直接还是间接地说,少说或是不说,以确切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

1.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革以及我国开放程度的深化,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重要性在学校和社会中正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也在不断激发学习者以高度热情去学习。但毕竟英语是第二语言,在课堂或是课外英语学习中,很多学习者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背了大量的单词、语法和句型等,但一到英语的日常交流时,还是出现张口结舌的现象。这就表明,即使经过了大量的单词语法的训练,很多学习者仍然不能很好掌握英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英语语言能力的不足,而是语用能力的缺乏或是训练不足。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听说技能的培养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重视口语教学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支持。尽管如此,但是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却绝少有学校能提到学生英语能力教学培养的实践中,这是我们目前英语语用能力教育的薄弱之处。

2.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必要性。我们常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在相同的风俗文化等背景下,作为同一母语的使用者或受听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或运用言中之意或言外之意的话语并不是太难的事;但对绝大多数英语的中国学习者和使用者来说,在使用第二语言的英语的交际过程中,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差甚远。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远远落后于英语语言能力。但我们所面临的外部世界越来越复杂,对英语的使用要求早已超出一定语言水平的层次,所以要倡导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提高英语实际交际水平和能力,使之成为我们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语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交际能力的外语课程设置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语言特点往往体现其固有的传统文化背景或是与外来文化杂糅交织的文化历史。人们在交谈过程中会不由自主遵循母语的说话习惯和规则。对于中国人来说,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我们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再加上运用语言实践经验的不足,经常会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所以,要想高层次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要在课外能自发深入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等;对于教师来说,也要意识到英语交际能力中英语的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要有目的地在教学中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语用学知识,既能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结构,也能让学生根据语境恰当、得体、灵活地使用语言。

1.加强文化背景知识输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包括了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英语教学是偏向于单词句段等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对语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正如Cripper & Widdowson所指出的,在外语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在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之间划等号致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发命令就一律使用祈使句,提问就一律使用疑问句。这种做法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在英语日常教学的同时能将英语的文化习俗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和思维习惯等教授给学生,必定能使学生利用英语这一第二语言来进行交际的能力大为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能明白相同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语用功能,看起来完全相反的词或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完成近似或相同的言语行为。语言的使用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复杂的,有时简单的一句话可能蕴含着复杂的内涵,需要信息的接收者能在不同的环境下迅速理解、准确掌握。如果教师不为学生分析这些特定的语境中句子的语用功能,即便学生知道了句子的表面意思,可能也无法掌握说话者的真正含意,在实际交际中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学生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不能理解或得体地使用那些带双关语意和有隐语等的语言形式,往往也会造成交际障碍,产生语用失误。教师要通过课程设计,适当增加语用输入,引导学生能意识到语用能力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培养语用能力。 2.开展课堂英语模仿活动,减少文化背景差异

在有英语交际的背景环境中,通过模仿实践和教师对英语语用知识的传授与强调,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用能力基础后,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来组织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所学的语用知识设计相关的活动话题和类型,让学生通过各种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来充分理解和运用基本的语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从而培养、掌握和提高语用能力。通过对语用学理论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开展课堂外语教学实践既可以解决不同语言间结构差异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外语教学中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一系列语用失误的问题,促使学生显著地提高英语理解和交际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认为课堂是否能让他们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主要看教师是怎样安排教学和指导课堂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理解语言的本意与言外之意,训练学生运用语用的知识和使用必要的语用技巧等,关键看教师是如何设计组织课堂活动,进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配课时比例,设计语言交际的背景与假设前提,鼓励学生自主地在课堂上针对不同语境与案例进行模仿和交际。当学生交流遇到障碍时,要进行提示、启发,并在最后评价学生的课堂模仿的好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学习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实践中寻找机会,适时介绍相关的交际策略、语用知识和浯言背景等,使学生能意识到掌握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觉努力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水平和结合语境的语用水平。

使用第二语言英语来进行交际,实际上是两种文化双向交流的过程。当以汉语等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通常会容易发生一些带有共性的语用失误。因此英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与训练,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和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比如在口语短剧的训练中,在让学生学会英语句式表达的同时,了解英语适合的语境,包含的文化习俗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此外,教师应在课堂内创造更多不同的充满戏剧性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掌握语用知识,有了一定的语用能力后,还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的交际活动。通过模仿英语语言的特点及特定语境训练,熟悉语用及文化规范,使英语的交际活动由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向语用能力的提高进行转化。

四、结语

本文综述了外语语用能力的理论及其与外语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和研究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在当今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热潮中,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在外语教学中要认识到语用能力对于实际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要建立能够提供更多的自然语用信息,培养跨文化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语用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 Leech, Geoffrey. 1983.Principals ofpragmafics. London: Longman.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Widdowson H G. Teach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5] Leech. Geoffrey. 1983.Ptincipals of pragmaitcs. London: Longman.

[6] 杨文秀.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 (3) :5-8.

[7] Kasper, G .. Classroom 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A]. In K R. Rose & G Kasper (eds).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I .Cambridge: CUP.

[8] Cripper C, Widdowson H.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aage Teaching[A ]. Allen J P B, Corder S P. Papers in App lied Linguistics[ G]. Oxford: OUP, 1975.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第5篇

【关键词】: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用分析;听力理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65-02

1. Grice会话含意理论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所有的参与者在交际中都应遵守一个基本的原则--合作原则,即在参与会话时,要根据谈话的目的和方向,使你的会话符合需要。随后,Grice又将此合作原则细分为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准则.1Grice主张人们在交际时应遵守合作原则,但同时他也承认,在进行言语交际时,人们并不总是严格地遵守其准则的。对这些准则的违反,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悄悄地、秘密地违反,表现为交际一方说谎而对方没有意识到;另一种是公开地违反,即说话人有意识地违反合作原则以期传达一种隐含的信息或言外之意。根据Grice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会话含意。所谓的“会话含意”就是听话人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推导出来的说话人隐含的意图,它可分为一般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前者的推导不需要特定语境,而后者必须依靠特定语境。

2. 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补充和修正Grice合作原则基础上,于1986年在其专著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以关联为原则,以明示一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2。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一推理和互明的过程,话语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强调人的认知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认为“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是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会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可以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根据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即认为在正常交际中,听话者总是力图以付出最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为了获得最佳关联点,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为“相关”的信息上。关联原则旨在从认知角度解释明示一推理交际,既包括明说的内容,也包括隐含的,因此对话语更具阐释力。

3. 关联理论与听力理解

听力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听和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是提高英语总体水平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无论是一般要求还是较高要求都规定: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近年来国家在各级英语考试中都加大了对听力水平的测试,难度也逐年上升。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运用“话语”传递信息的某些规律,它们有助于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3.1 词义选择与关联理论知识的运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过分地依赖辞典释义,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词义,特别是一些隐含有特殊语用关系的词。因为英语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作出有效推导。如一四级测试听力题:

M:Did Bill have any plans to buy a house?

W:Hardly.A house is beyond his means.

Q:What is true about Bill?

A)Bill cannot afford a house.

B)Bill decided to buy a house.

C)Bill doesn't mean to buy a house.

D)Bill goes beyond the house.

“beyond”一词要理解为表达一种比较具体的意义,而不是它的字面意义(越过;超出;非??可及)。根据关联理论把Man说的话看作是现时的语境假设,Woman说的话看作是新的语境假设,那么通过Woman回答中的Hardly可以推断她的话是否定现时的语境假设。当按字面编码表示的意义不能满足听话人所期待的关联时,就需要收窄或放宽这个意义,构建一个新的、特定的意义。Man说的话中提到买房,那么通过Hardly.传递的信息,买房对Bill来说应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将例句中“beyond the means”的意义放宽为负担不起或买不起。正确答案为A。

3.2 反语的理解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还对反语作出新的解释,反语绝非有意违反准则。关联理论认为,在反语中说话人不是在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重复回应对方的话语,并巧妙地借用别人的话表达了自己不同看法

例:M:My car is in the shop.Will you lend me yours for the evening?

W:MY CAR! That’s good one!

Q: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A)She won't let her friend borrow the car

B) She will shop for a car

C)She has a good car

D) She will lend her car to her friend.

Woman刻意加强语气语调表明这是一个不合常理的做法让对方去推断,重复回应他的话语是为了表明她认为这句话荒谬、可笑或冒犯,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作者未明示的信息,因而找不到最佳关联,缺乏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只要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帮助学生找到关联,就能获得新的语境效果。在话语理解时以最少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3.3 依据关联进行推导

根据关联理论,用于交际的话语只是一种明示,一种用来提示说话人信息意图的证据(evidence)因而其符号意义(即话语的字面意义)只是推断话语显义和隐义的基础3。据统计,在四、六级考试中推理题约占20%。在听力测试中即使学生听懂了每个句子,也会出现判断、推理上的偏差,导致错误的选项。所以通过关联原则可以使学生把握他人的弦外之音和真实意图关联理论进行推导。

0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理解第5题:

M:Mary doesn't want me to take the job.She says our child is too young and the job requires much traveling.

W:You should talk to her again and see if you can find the way out.Think about the gains and losses before you make a decision.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The man is thinking about taking a new job.

B)The man likes a job that enables him to trave1.

C)The man is sure that he will gain more by taking the job.

D)The man doesn’t want to stay home and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

从小孩可以判断“他”与玛丽是一家人,因为小孩的原因她不喜欢他的工作。从常识来判断他不应该喜欢经常出差的工作,因为这正是玛丽报怨的原因,所以B项不能选;从他问别人的口吻知道他拿不定主意可以推断他自己拿不定主意,所以C项也不对;而D项中没有提及未选择的根据;通过推理,父母都是非常爱小孩的,再加上他向别人咨询应该是在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犹豫,因而就可推导出正确的答案A。

02年1月四级考试听力部分第l题:

M:Jessica,could you forward this e-mail to all the club members?

W:Sorry,the computer broke down this morning,I'll do it for you as soon as I have it fixed.

Q:What does the woman imply?

A)She has to post a letter instead.

B)She has to turn down the man's request.

C She's not sure if the computer is fixed.D)She can't send the message right now.

男士让对方发电子邮件给其他成员,而对方告诉他电脑坏了,如果修好就及时通知他。那对方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是想表达字面含义而是字符所传达的隐义。电脑坏了,那么现在肯定不能发。而又说修好的话就及时通知,那说明也不是拒绝对方。而A、C两项的内容对话中未提及,所以推断出D为正确的答案。关联理论解释了如何在会话理解过程中根据事物的关联性组织语境,把新信息和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因此,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中人的心理认知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教师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关联理论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关联理论相关的知识,帮助学习者敏锐地捕捉关联因素,达到准确理解,无疑会促进学生外语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4. 对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在我国具有权威的CET考试改革中,听力理解由原来20%提高到35%,可见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理解会话含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确理解话语的会话含义关系到是否真正理解讲话人话语的真实意图,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学生的难题4。将语用学这些相关理论应用到听力教学中,可使学生在深刻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掌握一定语用知识和交际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语用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这也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Grice,H.P.1ogic and Conversation[A].Vo1.3:Speech Act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 58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谌莉文.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J].外语教学,2005,(1):68—70.

语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第6篇

一、“语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然。以计算机为中心, 通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CAI应用技术, 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⒈语用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需要

“语用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语用学的发展历史、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了解传统语用学的研究体系及分析单元, 了解各种交际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及其局限性, 培养学生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话语分析的能力。语用学课程理论知识较多, 学习内容抽象性较强, 学生学习难免枯燥乏味, 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显性教学方式, 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 营造学生参与度高的课堂氛围, 创设交际语境,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使学生结合特定语境理解话语含义,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⒉解放课时资源的需要

“语用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 教师需要讲解学科形成和发展历史, 讲解传统语用学研究体系的主要课题, 介绍各交际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 介绍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言语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选修课程, “语用学”教学时间为一学期, 每周仅2学时, 教学时间资源非常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占用过多课时资源, 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解决课时紧张这一问题, 加快教学进度, 降低教材难度, 使单位时间内讲授和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增加, 并能加深理解, 深刻记忆, 从而在确保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⒊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需要

高等教育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而且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条件下, 学生无法接触更多的学科发展动态。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长处于一体的“语用学”多媒体课程能够提供多种感官综合刺激, 按照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 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枯燥的语言理论的理解能力, 强化记忆, 让学生在现代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认识语言现象, 让学生原先对语用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学习后的理性认识, 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理解、学习和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各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语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的策略

“语用学”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改革, 依据语用学教材, 结合相关材料, 把教学内容整合为九章, 有篇头、主页与作者简介, 对不同章节进行不同程度的技术处理, 在各章节之间链接和交互, 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运用电脑技术处理课程信息, 构建视觉、听觉、触觉与思维等多种教学途径合一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语用学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把平面的变为立体的, 把抽象的变为直观的, 使原先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 取得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对“语用学”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下几点策略:

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营造教学互动环境

语用学不是孤立地研究语义, 而是将语义置于运用语言的语境中去研究, 旨在取得最佳的交流效果, 这就要求“语用学”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协调发展。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纯的“教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形成的单向过程,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双向交流过程。多媒体教学组织过程中, 教师从传统教学活动的“独奏者”身份过渡为“伴奏者”, 主要职责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 而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学生完成学业。“在教学观上, 形成并贯彻教师与学生、讲授与修习是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系统观点”[2],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媒介只是一种技术载体和手段, 只发挥提高辅助作用;关键的因素还是“人”, 有赖于教师教学法的支撑, 又有赖于学生求知欲的调动, 而二者均属于“人”及其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的典范, 具有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图文并茂等方面的特点, 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保证。

⒉拓展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近年来, 高校教学改革一直致力于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多媒体教学系统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有益而丰富的学习资源, 拓展了教育学习的空间, 使教育摆脱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束缚, 对贯彻新型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拥有更多的教学时间拓宽教学的广度、挖掘教学的深度。多媒体教学缩短了教学信息的获取时间, 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 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课件中文字、表格、图片、流程图等多种表现形式, 实现形、声、色的动态显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准确、生动、详实地传达授课教师的意图。如在讲授“语境”这一章时, 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 实现教学目的。

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乐于接触某一种事物并力争参与同此事物有关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 或是人们对该事物需要的一种表现。传统教学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模式。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课效率低, 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甚至逃课等现象屡尽不止, 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 教师通过语音的描绘、文字的表达、图像的展示、音乐的渲染等方式, 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双向性、生动性的特点, 烘托出生动热烈的教学氛围, 为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教学互动功能,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平台。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够适应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个性鲜明的特征,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信息化建设推进“语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

“语用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相比,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具有明显的优点, 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五年的实际教学, 我们感到“语用学”课程多媒体建设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

⒈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 深化与完善“语用学”课程体系建设

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 又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深化研究, 使之不断完善。目前, 由于时间、经费和个人经验及水平的关系, 本人制作的“语用学”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主要还是文字、表格和图片信息, 语音、动画及视频信息尚难以制作, 在研制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创意和想法没有能够实现。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软件水平的提高, 将面临技术更新和观念更新带来的新挑战。

⒉建设网络化课程,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强调互动交流, 多媒体教学改革就是要提高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语用学”课程多媒体建设的下一步努力方向应该是实现网络化。“语用学”网络化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导航系统以及热键方式等的整个设计安排, 应该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展。网络化课程的教学教育方法上最根本的创新, 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让学生的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学习充分体现出来。网络化课程充分利用超文本、多媒体技术, 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 构建由学生任意浏览的综合知识载体, 帮助学生系统梳理并掌握本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框架。“语用学”网络化课程的建设应该能够开设教学资源丰富、功能齐全的网络化课堂, 提供与普通课堂教学相同的教学资源, 还具有在线讨论、远程答疑、远程布置作业和提交作业、远程考试和评卷、邮件等功能。网络无限, 需求无限, 目前人力有限、精力、财力有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需求, 去开发研制具备以上设想的“语用学”网络化课件, 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摘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但教师仍然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语用学”课程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实践、解放课时资源与培养并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需要, 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等策略。“语用学”多媒体课程建设不仅要继续深化与完善, 而且要向网络化课程发展。

关键词:语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

参考文献

[1]耶夫·维索尔伦, 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大学英语课堂与语用学中的礼貌策略 第7篇

近二十多年来,J.L.Austin, Brown, Levinson, J.R.Searle, H P.Grice, G.Leech等诸多西方学者,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J.R.Searle提出了他的“间接语言行为(in derect speech act)”理论,探讨了委婉话语的表达方式,解释了人们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时为什么不用直接的命令式而用疑问式。Brown和Levinson (1978)提到言语交际涉及社会关系和文化,因而存在礼貌策略问题,并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面子”问题和对面子的威胁(face-threatening act,简称FTA)。

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1975年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为使交际顺利进行,双方都须遵循一定的基础原则。例如,交流要限制于某一范围内,要有共同的目的,如果交际的双方答非所问,交流就无法进行。在1976年,Grice还提出了”会话含义学说“(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这一学说对我们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和解释礼貌语言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对礼貌现象作系统研究的应属英国学者G.Leech。他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Principle of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

二、正面礼貌策略与负面礼貌策略

由于“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何自然,1997),礼貌策略往往通过语言来实现。课堂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同样需要采用礼貌策略,然而,这一点往往会被忽略。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了用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就必须研究和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活动规律。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往往直接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动机的支配,受教师工作态度、情感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所谓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积极面子的保留决定于这种愿望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所谓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指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Brown和Levinson认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所谓“威胁面子的行为”。而为了保证对方的积极面子不受威胁,说话应该使用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尊重听话人,使其面子得到保留。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指的是为保证对方的消极面子不受威胁,说话人使用道歉、贬己等策略。

三、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

从2005年担任英语教学工作以来,笔者积累了4年多的英语教学工作经验,与学生朝夕相处,渐渐地了解了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态度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个体群体差异。

学生大都是80末,90初的独生子女,朝气蓬勃,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由于大学英语学习困难的增加,对英语的好奇心不是很强,只有少数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说英语;他们富有感情和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认可,得到同学的尊重和赞扬。得到表扬的学生,他们更愿意与老师在课堂内外互动,他们往往是课堂上的活跃分子,敢说,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支配和推动,如兴趣、求知欲、好奇或好胜等;同时也受考级、表扬、批评、成绩、分数等外部因素的支配。

四、英语课堂上正面礼貌策略的应用

1. 认同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和兴趣等方面的认同。

教师应当适当地运用这一礼貌策略,及时地对正确回答问题、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表扬。如:“Well done!Good!Very good!Good job!Perfect!Excellent!”之类的词语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同时,要尽量避免苛刻地责备学生,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如:“This is a silly mistake.Haven’t I pointed it out to you time and again?”How many times have you made this mistake?”“I don’t understand why you have so poor memory!”用如此不耐烦的语气指责学生是不礼貌的;而且,把责任完全推到学生身上也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换一种说法:“Well, perhaps I did not emphasize that in the previous class.”“Well, it’s really an very important point, let’s try together to remember it.”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宽容,也使学生的积极面子得以保留,避免了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

2. 表明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态度。

教师在课堂中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学生疑问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表示出合作态度。例如,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老师可回答:“Maybe you are right.I’ll check it out and tell you later.”而不能意气用事地说:“No matter what you say I am right here.Just remember this.”这样,很容易造成直接的正面冲突。而且,如果学生从其他途径得到正确而满意的答复后,这位教师将会失去威信,失去学生的信任,甚至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给教学造成不利影响。

3. 尽量使学生的正当需求获得满足。

哈格波尔特(P.Hagbolt)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当能够了解学生的愿望,并对满足他们的愿望充满信心(贾冠杰,1996)。在讲解完某一语言点后,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疑问,使其好奇心获得满足。

4. 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密切或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多用“we, us, let’s, together, you and me”和“should, perhaps, maybe, possibly”等词语来代替“I, myself, you, yourself”和“must, have to, need, exactly”等强制性或个体性强的词语。如在讲解语法时,老师可说:“We can say...”“We don’t say it that way.”在组织课堂活动,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句子。

5. 以乐观、积极和鼓励的态度感染学生。

教师这一特殊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英语学习中,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的心态,尤其是课堂上喜学或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和影响学生,例如,在学生犯了错误后,说:“Never mind.Next time you will make it.”“Don’t worry, I believe you can surely remember it next time.”“We all know the question is important but difficult.Let’s study it together.”“Failure breads success.”等。

四、负面礼貌策略的应用

1.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

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应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教师的课堂用语礼貌而得体,学生才乐于接受。但是,万一遭到拒绝,教师一定要保持风度,照顾学生的心理,千万不要强求,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向学生道歉,表示无意在感情或行动上伤害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环境下,教师需要做的是放下架子,向学生道歉,虽然这样做会使老师的面子受到威胁,但是却避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伤害。

英语课堂上经常用到的表示道歉的句子有:“I am terribly sorry.I did not mean to hurt you.”“I am sorry.I should have told you that.”“sorry, I’ve forgot you have done it.”“I hope I can takeback what I said just now.”等。

3.向学生致谢。

在课堂上致谢也是一种礼貌策略,它遵循于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誉。它不但不会使教师的面子受损,反而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应多使用如“Thank you, Thanks a lot”等表示致谢、感激的词。

4.尽量减轻对对方负面面子的强加。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非常害怕犯错误,认为犯错误很丢面子,因而不愿意去尝试一些较难的问题和活动。教师便可通过这一策略来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如说:“Could you have a try?It doesn’t matter even you make a mistake.”“Don’t worry.It’somewhat difficult.”“Not bad, just two words missing.”“It’s quite natural to make mistakes in this case.”

5.避免尴尬的课堂口头语,设身处地为台下着想。

2010年1月笔者参加了我院的教学比赛,这次的组织讲课听课比赛,给笔者的感受很深,真正地体会到了自己平时上课有很多的不足,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印象最深的是教研讨论中提到一位口语老师在课堂上的习惯口头语:Understand?Understand?Grammer is nothing.这位老师的语言表面没什么,可让台下听课的老师们疑惑不解,不知所措。虽然言语中并无不礼貌词,可台下的师生明显感觉到尴尬。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从听话人及学生的角度设问,其实,教师可考虑改用以下一些询问方式:Is it clear?Did I explain it clearly?Shall I say it again?

五、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做为一个特殊的语言交流场所,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地发挥礼貌用语正面策略,促进师生互动。礼貌策略的运用是一门技能,也是一门艺术。适当而巧妙地运用礼貌策略能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本文意在引起英语教师对课堂礼貌策略的重视,主动加强语用学理论的学习,有意识地用语用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Dave Wills&Jane Wills.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Jim Scrivener.Learning Teaching:A Guidanc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United Kingdom, 1994.

[3]Kripa K.Gautam.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 Critical Study Methods&Approaches.Harman Publishing House, 1988.

[4]John Cutting.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Routledge.

[5]Li Qishu.Teaching English to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1997.

[6]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7]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胡壮麟, 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马登阁.从语用学看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及英语礼貌语言的表达方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 (2) :1-6.

[10]王丽琴.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65-66.

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第8篇

语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是对语言的使用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学科。它研究的不是语言的语法关系,而是言语的交际关系,即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特定的语境中,如果语言运用得不合时宜或者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就会出现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或者叫做语用误差(pragmaticerror),往往会引起种种不愉快或无解,甚至有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语用错误,在英语学习者和母语使用者中都会出现,尤其常见于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语法上正确而在特定的交际或语言使用环境中不得体的语言现象,即所使用的话语与话语情景不符。如在问候招呼方面,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和英美人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汉语中的问候经常以询问的方式,如“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had your meal?”等,但如果用这种方式和英美人打招呼,就会被视为一种语用失误,因为“它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英美人打招呼多为礼貌性的问候,如“Good morning”或“hello”,“hi”,“how are you”等,有时候还可以用谈天气跟人打招呼。如果他们听到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的方式,就会感到非常费解,在他们看来,汉语中询问方式的问候是在打听他人的私事,有干涉他人隐私之嫌,他们会感觉很尴尬。这种具体语境下误用语言的情况,就是典型的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语用失误是原本并没有语法错误的话语用到了不恰当的话语环境而造成的,而且犯这种错误的人大多是英语学习者。在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用失误呢?

(一)语言语用失误,即由于所学的英语水平有限出现的语言本身的语用错误。

这种错误的产生首先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即语言使用者本身的英语语语言运用能力差而导致的。语用能力不仅指能够正确地使用语法规则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特定语境下正确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语言能力是确保正确使用语言的基础,所学英语水平不过关,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语言的使用,出现语用失误。例如,有一位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帮助外教圆满地完成了课程展示,他的外教感到很满意,对他说:Thanks a lot.That’s great help.学生立即回答:Never mind他想表达的是不用谢,没关系之类的意思,但用了英语的Never mind.该句话的语言形式并没有错,但Never mind常用于对方表示歉意,而自己一方表示不介意的场合。例如:A:I am sorry for being late.B:Never mind.所以,上例准确回答应该是:Itis my pleasure.

(二)母语的消极迁移或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

母语对于英语学习者影响非常大。我们在学习母语时,连同母语的习惯、风俗等也一并习得,而在学习第二语言(如英语)时情况则不同。第二语言的学习大都局限在课堂上,缺乏母语习得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大都只学会了如何正确拼写、朗读、造句等,却不知如何在恰当的场合下使用。英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受母语影响,将汉语的语言习惯生搬硬套到英语中,先用汉语思维,再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转换成英语。这种汉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必然会造成语用失误。

比如,中国学生经常把“你有空吗?”机械地译为:Are you free?或Do you have time?其实,在英语本族人中问别人是否有空时很少用free或have time。正确的英语表达应为:Are you busy?Could you spare me a few minute? (Have you) Got a minute?When will it be convenient?因为free常表示“免费”或者“坐牢”。相对应地,当对方听到Are you free?时,可能会回答:I’m not free, but I’m not too expensive.或者I have been in prison for 1year.

另外,在和外国人交谈时,中国学生常谦虚地说:My English is poor.来表示“我的英语很差”。其实,英美人很少说:MyChinese is poor.而常说: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Chinese./I’m not good at speaking Chinese, I’m afraid.等。

(三)社交语用失误,即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对方的社会文化因素缺少了解而造成的语用失误。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交礼仪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等。还是以打招呼为例,在中国,人们见面时常用的招呼语是:“你吃过饭了吗?”我们可以推测出对方的意思而回答“吃过了”或“还没有”。在英美文化中,人们见面打招呼时往往谈论天气。如果你对英美人套用此句 (Have you had your meal?) 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就认为你打算邀请他们一起外出用餐,对年轻的英美女士来说,还有“约会”的含义。

在汉语中,两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逢时常说:“你变化不大。”或“你还是老样子。” (You haven’t changed much.) 以示亲热、友好,通常为一种称赞语,但在英语文化中,变化 (change) 是受到推崇的,不变是不受欢迎的,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容易引起误会。

三、语用失误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分析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错误产生的三种原因,笔者感到语用失误的出现和教师教学中没有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关。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避免出现语用错误,进行顺畅成功的交际呢?

(一)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进行语言结构的教学的同时,重视语言功能的教学。一种语言形式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语言功能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语言形式是基础,语言功能是目的,它们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出现语用失误。学习英语不能只注意语用中语言的表达形式,还要了解这些形式能实现一些什么样的交际功能。这是丰富语言表达,促进交际得体的有效途径。

(二)要从根本上避免语用失误,就要结合课堂教学。

教师讲解课文时不仅要分析作者布局谋篇的结构和单词句型的含义,还要探索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研究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认识判断语境,学习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教师设置的语境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越是接近真实的自然情况或实际生活的语境,越会收到实效。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们应大量模仿地道的语言材料,提高语言使用速度及熟练程度;教师应注重语用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对于学生所说的英语,特别是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及时纠正,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不断地犯错、改错中逐步得到提高。

(三)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多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语境。

掌握一门语言只具备说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获得这种语言的交流能力,而语言交流是离不开文化背景的。但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少与外国文化直接接触的机会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将文化知识融词汇、语法、课文讲解和课后练习于一体,将技能培养与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步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原版英文报刊、杂志、文学作品,观看英文电影,定期进行文化讲座,对比汉英文化的差异,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增强对语言本身及其文化的认识。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课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身语言能力的限制,母语的干扰和文化背景知识不足而犯错,但这种错误会随着学生对英语的熟练掌握及对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而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消除,学生最终学到地道、流利的英语,并能进行正确、得体的交流。

摘要:本文针对普遍存在的英语语用失误问题, 对英语语用失误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释和研究, 着力分析英语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推进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出对策和建议。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第9篇

师: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雷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生读)

师:生字的字音读正确了吗?请拿出生字卡片, 同桌互相抽查。哪个字音读得不正确, 就教教他。 (生互相抽读、教读)

师:同学们, 咱们来玩个游戏, 给拼音小帽找朋友, 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出示拼音小帽) 它的朋友在哪里?

生: (找到相对应的汉字, 举起来回答) 它的朋友在这里。

师: (打开生字卡片) 自己看看对不对, 对了你就读3遍。压一声读得很准确。垂读准了翘舌音。

师:生字回到词语里, 咱们来开火车, 读词语。对了大家就跟着读。 (生练读) “来”, 在这里读轻声, 要读得又轻又短, 再读一次。轻声读得真好, 全班读。

生:垂下来。

师:注意轻声, 又轻又短, 谁再来读?

师:真好!向他学习, 全班读。这两个带有轻声的词语咱们再读读。 (生看着课件反复练读压下来, 垂下来。)

师:词语回到句子里,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

生: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读得真好, 带着这样的感觉, 谁来读读第二句?

生: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逃走了。

师: (课件) 小蜘蛛, 雷雨要来了, 可要逃得快一些啊!谁再来读? (抽读)

师:你把这两个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让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蜘蛛悄悄地、快速地逃走了!谁再来读? (抽读) 像他那样读好轻声, 一起读。

师: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做做压下来这个动作? (自由做压下来的动作) 是的, 像这样, 从上往下用力, 就叫压下来。 (课件出示) 雷雨前, 这么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 假如你就是图画中的小朋友, 抬头看着这样的乌云, 有什么感觉?

生:我心里很紧张。我心里很难受。我觉得很害怕。

师:孩子们, 带着自己的感受, 自由读读句子。 (生有情有味地练读) 垂下来, 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请蜘蛛来做做动作。 (出示课件:蜘蛛垂下来的动画) 谁来说说垂下来的意思?

生:我知道, 因为蜘蛛垂下来时, 有蜘蛛的丝连着。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 (点头) 我在农村老家看到过。

师:你真了不起, 联系生活就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用到这两个词, (出示图) 看图, 想一想, 哪些时候习惯用“垂下来”?哪些时候习惯用“掉下来”?同桌看着图互相说一说。

生: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树叶从树上飘下来, 掉下来。

师:两种说法都可以。继续说。

生:小兔子的耳朵垂下来, 向日葵的头垂了下来

师:看来, 在生活中, 我们会正确运用这两个词了。对比一下, 我们会发现, 这两个词都有从上往下落的意思, 如果一头向下, 另一头还连着, 就用 (生齐) 垂下来;如果另一头完全分开了, 就用 (生齐) 掉下来。现在想想, 刚才那个男孩说的, 蜘蛛垂下来时, 有蜘蛛丝连着的, 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看来, 他在生活中观察得很仔细, 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明白课文里为什么说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而不用掉下来了吧?谁再来说说?

生:因为蜘蛛垂下来时是有蜘蛛丝连着的, 就不会摔下来, 这样就更安全了。

师:说得太好了。瞧, 课文用词多准确呀, 咱们一起读。

师:我们一边读句子, 一边理解了“压”和“垂”的意思, 咱们试着来用一用。看图 (课件) , 想着意思, 选生字, 补充诗句。第一句, 你觉得该用哪个生字, 就高高地举起那个生字卡片。

生: (思考后, 举起卡片) 垂。

师:都用“垂”, 那我们把生字送进去。 (课件) 生活中, 我们也常常把柳树叫做垂柳, 一起读 (生:垂柳) 春天到了, 绿绿的枝条垂下来, 多美啊, 这就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一起读诗句。

生: (有感情地) 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第二句, 选谁呢?

生: (举起卡片) 压。

师:对了吗? (课件出示答案) 那么多的花, 感觉沉甸甸地压着枝条, 所以诗人写了千朵万朵压枝低。一起读。

生: (有感情地) 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理解了词语、读好了句子, 我们再次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 (指板书)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生自由读课文)

师: (一边贴图, 一边说) 孩子们, 想象着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谁能把这几幅图按课文写的顺序重新摆一摆?

(生上台摆图)

师:大家同意他的摆法吗?

生:同意。

师:看来, 你读书很用心, 看图也很仔细, 把掌声送给他。咱们的课文就是按雷雨前、中、后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评析:轻其所轻, 重其所重。该教学板块的任务有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等等, 余老师把教学重心铆在提升低段学生语用能力上。淤积淀和内化“轻声”的知识和朗读技能。于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遣词造句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垂下来”的教学策略值得玩味:先观察蜘蛛垂下来的动画表演, 初步感知“垂”的意思;接着比较“掉下来”和“垂下来”的异同;再创设生活情境迁移运用 (苹果“掉下来”、兔子耳朵“垂下来”) ;然后返回文本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再创设语境 (诗句填空) 体会表达效果。摄取消化运用积累融为一体, 这才是词语教学的本真, 这种“涵泳”过的词语积累才是“活”的语言积累, 用时方可信手拈来。学生经历过这种切入肌肤的理解和感悟, 方能提高阅读品位和文化品位。】

二、读通课文, 练说变化, 初感神奇

师:我们先来看看, 雷雨前的景象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一起读第1~3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雷雨前的图) 雷雨前, 闪电

生:越来越亮。

师:雷声

生:越来越响。

师:作者用上“越来越”, 就具体地写出了雷雨前景象的变化。那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8自然段, 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师出示雷雨中的图) 来, 孩子们, 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什么越来越怎么样呢?谁来说?

生:雨越下越大, 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越来越亮。

师:你一句, 他一句, 连在一起, 就能用上好几个“越来越”连续说雷雨景象的变化。谁来试试?

生: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越来越亮, 雨越下越大。

师:说得真好, 刚开始雨越下越大, 那到后来呢?看看课文。

生:雷声越来越小, 雨也越来越小了。

师:真有变化!你瞧, 会听, 会记, 就更会说了。

师:咱们再来说雷雨后的景象变化, 看看图, 再看看课文, 同桌说一说。 (生互动交流) 谁来说给大家听?

生:树叶越来越绿, 花儿越来越红。

师:你说到了颜色的变化, 真好。

生:天越来越亮, 云越来越白, 天越来越蓝。

师:你说到了天空中颜色的变化, 真棒!

生:阳光越来越灿烂, 彩虹越来越清晰。

师:你也越来越会说了。天空有变化, 其他地方也有变化。再看看课文, 雷雨前, 蝉一声也不叫, 雷雨后, 蝉的叫声越来越怎么样呢?

生:越来越响亮。

师:还有它的动物朋友青蛙的心情越来越来怎么样呢?谁能把这对动物朋友说到一起?

生:蝉的叫声越来越响亮, 青蛙的心情越来越快乐。

师:小朋友们会读书, 会听, 会记, 也越说越丰富了。刚才, 我们用上“越来越”, 就把雷雨前、中、后景象的变化说明白了, 这样的变化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咱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体会体会。听 (课件:风声雷声)

(生害怕, 捂住耳朵, 抱住身子。)

师:带着感受, 读第1~3自然段。

生:满天的乌云, 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听 (课件:大雨的声音)

生:哗哗哗, 雨下起来了 (读第4~7自然段)

师:快看 (课件:雨后的美景配乐)

(生微笑, 摇头晃脑, 一副快乐状。)

师:雨过天晴, 大地焕然一新。瞧, 孩子们都笑了, 带着感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吧。

生:雨停了

师:孩子们感受到了变化, 课文读得真好!课文就是围绕雷雨, 写出了景象的变化, 大自然因为这样的变化显得更神奇、更美妙。

【评析:这个板块的教学过程独具匠心。余老师整体采用创生语用环境的策略, 以运用文本语例“越来越”这个描写景物变化的典型句式为抓手, 牵一发动全身。从引读雷雨前景色变化开始, 理解“越来越”的意思和用法;再让学生运用句式说雷雨中、雷雨后看到的景色变化;然后启发学生追溯全文, 有联想、有创造地说雷雨后花儿、天空、阳光颜色的变化, 蝉鸣声的变化, 青蛙心情的变化。从说一句起, 到用上好几个“越来越”连续说变化, 表达一组完整的意思。这样的学习过程一箭“多”雕:把握课文内容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迅速筛选和整合阅读信息能力的提升;思维品质的提升;创新精神的激活每一个学生听说读思的语用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梳理规律, 运用方法, 练写生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字, 理解了词语, 读通了课文, 感受了景象的变化, 接下来要争取把字写好。 (课件) 这是本课要写的生字, 读一读。 (生读12个生字)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最多, 这节课写这类字。先来挑战这一组带“虫”字旁的字。 (课件出示:蜘蛛蝉虹)

师:左右结构的字, 咱们写过很多, 谁来说说, 要注意什么?

生:左右结构的字, 部首和偏旁不要离得太远。

师:对, 左右两个部件要靠拢。

生: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 左边窄一些, 右边宽一些。

师:说得太好了, 要注意宽窄。 (课件) 咱们加个框, 看一看, 我们不仅要注意左右部件的宽窄, 还要注意

生:还要注意部件的高矮。

师:这是我们已有的写字经验, 要从整体上去观察, 还要注意什么?

生:还要注意“虫”字旁的一横要变为一提。

师:是的, 左右结构的字, 还要特别注意左右部件交接处的关键笔画, 比如:“蜘”的长撇, (课件:笔画变红) 长撇穿到哪里了?

生:长撇穿到“虫”字旁的下面去了。

师:这在书法上叫穿插。咱们一起说, 穿插。 (生:穿插) 你还发现哪些字有笔画的穿插?

生:“蜘蛛”的“蛛”字右边部件的长撇有穿插

生:“蝉”字右边部件的长横有穿插。

生:虹字右边的长横没有穿插, 要靠拢。

师:观察特别仔细, 真好。前面三个字都有穿插, 穿插有什么好处?咱们对比着看看。 (课件)

生:有了穿插, 两个部件挨得更紧密一些了。

师:对, 注意了穿插, 部件就亲亲热热地靠在一起, 字就写得紧凑了。小朋友, 咱们写左右结构的字, 就要这样从整体到部分地来观察, 一起读。 (课件)

生齐:一看宽窄, 二看高矮, 三看笔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字, 你们用这“三看”来提醒老师。 (老师范写“蜘”) 一看什么? (生:一看宽窄) 右边笔画多, “虫”字更要窄, 二看什么? (生:二看高矮) 撇和“虫”一样高, 三看什么? (生:三看笔画) 长撇穿到“虫”下去, “口”字矮下来。这个字就写好了, 小朋友写字也要这样看清楚, 写端正。孩子们, 做好写字的准备, 注意姿势。 (课件, 音乐)

生: (齐读) 头正, 身直, 肩放平, 脚着地。

师:拿好笔, 把这四个带“虫”字旁的字各写一遍。 (生在音乐声中写字)

师:孩子们, 我们用这“三看”, 一起来评星。 (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写字单) 第一看宽窄, 认为他做到左窄右宽的, 举手。 (生绝大多数举手) 好, 得到一颗星。看看你的字, 自己评。 (生自己评星)

师:第二看高矮, 和例字比一比, 认为他做得好的, 举手。 (生大多数举手) 都赞同, 得两颗星了, 自己评星。 (生自己评星)

师:第三, 重点看笔画的穿插, 认为他做到了, 举手。 (生全都举手) 得到三颗星了。你的字呢? (生自己评星)

师:和他一样, 得到三颗星的举手。表扬你们非常棒。没得到三颗星的也没关系。这儿还有四个左右结构的字, (课件出示) 睁大眼睛, 用上这样的观察方法, 仔仔细细地看清楚。一看, 二看, 三看, (音乐背景中生静静地观察) 哪些笔画有穿插, 自己找找。

生:“阵”的长横, “沉”的长撇, “彩”字右边的第三撇有穿插, “乱”字要靠拢。

师:小手举起来, 自己书空。 (生认真书空)

师:看清楚了。来, 写端正, 注意姿势。 (生专注地写字)

师:这一次, 咱们对照三看, 同桌评星, 评完后把意见告诉他, 让他在下面的空格里再写一写。

(生同桌评星, 交流意见, 再写生字。)

师:来, 孩子们, 得到3颗星的举手, 表扬大家, 有进步, 相信大家的字也会越写越好。下来后, 还可以在空格处, 把你认为不够满意的字, 再写一写。

师:孩子们,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知道了写左右结构的字, 要一看宽窄, 二看高矮, 三看关键笔画, 这样就能写好字。

生:我知道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景象都有不同的变化, 大自然真神奇。

生:我认识了生字, 知道了要读好轻声。

生:我还知道了“垂下来”和“掉下来”是不一样的, “垂下来”的时候是连着的。

师:孩子们的收获真多, 学习就要这样, 自己尝试, 边学边用!希望以后的每一次学习都能有收获。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国际交流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由于交际双方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很有可能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发生语用失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如果想要顺利地将交际进行下去,减少因误解和语用失误的产生而导致交际失败的情况,就很有必要了解双方的语言文化差异。相应地,了解了双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能使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下去,减少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她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她站在听者的立场上定义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即“不能理解所说话语的含义(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语用失误的出现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不熟悉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性,常常导致对彼此话语含义的不明白或者误解。语用失误包含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语言语用失误是指交际的一方错误地将母语中的会话原则和交际策略运用到对方身上,从而导致语用失误。而社交语用失误则是因为交际双方在各自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宗教信仰、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而产生的语用失误。

发展语用学研究关注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语用学能力是指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消除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所犯的错与,即语用失误。语用能力的提高对于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语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言语知识,其终极目的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行培养。语用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交际能力可以通过语用能力体现出来。

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语言学习者的语用失误越严重即意味着他的语用能力越低下,反之则是越高越强。语用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施为能力、推理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语用能力的提高,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方针,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交流的双方常常会不自觉的将各自母语中的一些语义或者语法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用于其中,但是由于其中一方为非本族语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非本族语者的话语就违反或者偏离了对方的言语交际原则与策略,与对方的话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完全不同。对方很难弄清楚非本族语者的表达方式和话语真正的含义,因此在交际中很容易产生误会。比如,中国人打招呼喜欢用“你去哪里?”、“吃饭了吗?”等来向对方打招呼,但是如果用这样的话语和外国人打招呼,外国人会觉得很奇怪,因为他们觉得“你去哪里?”这样的问题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外国人很重视自己的隐私,不喜欢别人问他的隐私。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学好语用知识、英语语用语法知识以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同时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语用教学。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使用英语,首先自身必须要有具备语用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减少学生的语用失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教授给学生一些语言学方面特别是语用学方面的知识,比如语用学当中的语境的含义、会话含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前提和预设、指示语和经济原则等相关的语用学知识,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增强言语交际意识,减少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多讲授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语言知识只是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学生还要掌握英美国家的文化。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外语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而是针对学生使用外语进行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在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同时,还要锻炼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而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知识,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也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务必要对本课程的教育大纲认真学习和领会。对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大纲中应该加入语用教学的意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师对语用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语用教学的力度,扩大学生的语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所谓的通识教育就是把英语语言知识、中西文化和多学科的知识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范围内。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多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知识,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了解了更多的英美国家的文化,学生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才能减少因为语用失误的出现而产生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情况。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公选课让学生选择,并给予学分。学生可以尽量多修些公选课,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得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

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对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重视程度很高,但是却不够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忽视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在大学英语考试方面,我们应该改进传统的语言考试模式,增加文化知识和语用知识的考查,加大学生对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学习的力度,从而使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五、结语

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用外语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用失误。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要提高对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和革新,通过丰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科学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知识以及语用知识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减少跨文化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适应社会对交际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作者单位: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Louise D.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 New Jersey: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2]Richards J C, Platt J, Platt H.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第11篇

一、理论来源:分析的基础

语用失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也可以称之为跨文化语用失误, 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语用能力。这是由学界普遍认同的美国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交际能力”理论, 依照他的观点, 交际能力或者语用能力是指在具体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前者表达的是形式上的精确性;而语用能力表达的是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表达的得体性。二是语用失误。鉴于此, 我们能够发现, 语用能力的鉴别要比语言的掌握更加突出。

二、问题的发现:寻找恰当的图式分析

我们都知道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曾把交际中听话人因不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恰当的反应称作语用失误, 同时还明确指出, 语用失误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其次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1. 语用语言失误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错误的使用了听者本国语言表达方式;

抑或说者没有弄清楚听着本国母语的正确的使用和表达方式, 只是依葫芦画瓢地照搬本国语言的表达模式, 这样就会令目的语国家的听者产生误会, 不可避免地导致交际失败。我们可以试举例分析, 好比有如下语境:一个大学生真诚邀请一位老外给帮忙照张相, 同时简单地说明照相的操作办法, 在按快门前, 这位老外为了确认下, 便问道:“Shall I just push this button?”该学生回答道:“Of course.”这个回答让英国人听起来十分不高兴。在语法使用的意义上, “Of course”等同于汉语中的“当然”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但是如果从实际的语用分析角度来看, 那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种语境下, 使用“ofcourse”, 在英语国家的人听来是一种讽刺, 甚至认为是对其智力的怀疑。那么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表达能到做到比较得体呢?笔者认为, 应该用“Exactly”, 或者直接说“Yes”就可以了。

2. 所谓社交语用失误一般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 学习者因为

不了解或者不熟悉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 特别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特定的文化差异的存在, 在某种场合的语言选择上出现了失误的一种现象。辩证的来看, 把语用失误区分为这两类语用失误, 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语境及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意图的不同理解而定, 所以辩证地看待语用失误我们已经要具体问题问题分析, 不能全盘否定或者全面肯定。可能是语用语言失误, 也可能是社交语用失误。因此为了减少误解和交际失败, 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产生语用失误的具体原因, 而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

三、理论的解决:原因分析的合理途径

1. 母语局部惯性牵引作用。

具体体现在爱我们在学习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碰到中介语和语用迁移, 尤其是负向迁移, 这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样把听话人放在指示中心充分体现了对听者的尊重和显示出说话者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语言使用的能力。

2. 缺乏相应的跨文化语用知识。

我们通过研究分析, 一般来讲, 没有很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从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弄清楚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 文化习俗, 思维方式以及交往过程中应该共同遵循的约定俗成的某种原则缺少应有的了解。或者说事先功课不到位, 没有很好地知己知彼, 这样岂能百战不殆。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我们有几个比较常见的事例, 仅供大家分析, “黄果树”牌香烟不能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直译为“yellow plant”;“红豆”衬衫不能直译为“Red pean”。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具有完全不同的构成意义, 因此, 我们在认识某一语言要注意使用不能的语言习惯。

四、实践反思:语用失误在教学中的规避

语言失误或者语用失误的研究, 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认真进行分析吸收。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加强这方面实践反思, 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比较。寻找到规避由于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存在种种症结, 此时来提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方法策略, 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 促成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 从而达到语用能力的渐进性提高。

1. 增加跨文化知识的输入量。

指导大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收看英语新闻广播、电视访谈节目或英文原版电影、阅读文学作品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真实的第二语言”的习得。

2. 利用情境教学法,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 相得益彰。

通过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每日英语口头报告、个性才艺表演、游戏、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英语辩论会或演讲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在参与课堂互动的过程中真正收获到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Hymes, D.H.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in C.JBmmfit&K.John son (eds) 1979,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to LanguageTeaching[C].5-2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精选11篇)语用学与英语教学 第1篇1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起,语用学成为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维特根斯坦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