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文化范文
谐音文化范文(精选10篇)
谐音文化 第1篇
关键词:谐音,年俗饮食,年画,春联,年俗活动
近些年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各大商场播放的喜庆年歌一年比一年浓烈。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歌:“喜你发财、恭喜你发财……”这是香港艺人刘德华的歌。南方人过新年时特别喜欢唱这种吉祥喜气的歌。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人新年的问候语也是这句“恭喜发财”。大家都会说都会唱, 可很少有人会想为什么他们不说“新年好”、“新年快乐”呢?是因为广东经济发展快, 当地人赚钱发财的意识比内地人强吗?其实你要是在广东生活过一段时间, 你就会发觉这里有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这两句问候语用广东话来说就是:“新年猴”、“新年快落” (生意快速没落、下滑之意) 。不仅语音不顺且意思不详。
在北方年三十晚上, 有些父母会让到了已婚年龄的儿女去搬动装着动物油 (俗称荤油) 的坛子。许多大男大女们往往一头雾水, 不知何意。其实那是爹妈在为儿女们的婚姻着急, 通过动荤油坛子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快速启动婚姻, 尽快完成终身大事。 (因汉字中“荤”与“婚”读音相同)
上述两例便是语言中有趣的谐音现象。所谓谐音指的是利用语音相同这一条件, 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 (亦是一种修辞格) 。具有借音、借形两种形式。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年俗中还有哪些有趣的谐音现象。
一、饮食类
1、食物:
新年期间年, 南方吃年糕, 北方吃饺子。“糕”谐音“高”, “饺”谐音“交”。分别代表步步高升、团圆美满。近几年很多人开始吃猪蹄 (也叫猪手) , 而且是猪的前蹄。因“前”与“钱”同音, 表示手抓钱之意。真是又美味又吉利。但没人在新年期间去吃猪舌头, 因“舌头”谐音“折头”。表示生意折本、亏了买卖。生意人很忌讳这些。
江浙人在新年时有不吃豆类一说。“豆”与“斗”、“偷”谐音。大过年的打斗、偷窃可不是什么好事。韭菜近年被人们摆上新年的餐桌。“韭”与“久”谐音意为天长地久。“菜”谐音“彩”表示好彩头、中头彩。彩民们肯定喜欢这道菜。
鱼 (余) 和鸡 (吉) 在新年的餐桌上最常见了。有趣的是, 广东人年三十晚上的鱼做了但不吃, 要放到第二天才吃, 谐音的意思为“年年有余”。
2、干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瓜子、花生等干果外, 核桃、松子、莲子、开心果等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很明显都是为利用谐音图个喜庆吉利。如核桃“核”谐音“和”、“合”有平安幸福、和睦康泰之意。
3、饮品:
在新年的饮品类中可口可乐、乐百氏、美年达、七喜这些饮品不仅因其质量好还因其有了大众易于接受的吉祥名字而成了同类中的抢手货。例如乐百氏谐音 (乐百事) 。七喜在国外的原名为“7up”香港公司先译为“7起”。广东人发此音时就成了“7喜”后就取其粤语谐音“七喜”。
二、年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中不能缺少的内容, 画面鲜艳、内容丰富。其谐音所代表的意义很容易为大众理解。喜鹊、蝙蝠、莲花、鱼类几乎是所有的年画都会涉及到的。例如:画中的蝙蝠飞下, 谐音为福从天降、福在眼前。
鱼, 在年画中几乎是最常见的吉祥物。但多少还有些讲究, 种类上一般会有鲤鱼、鲫鱼、金鱼。“鲤”谐音“利”, “鲫”谐音“吉”。而“金鱼”谐音“金玉”。所以金鱼一般要和玉器画在一起, 有“金玉满堂”之意。这些谐音是要你细心去体会的。再如年画中的大象谐音万象更新。仙鹤的“鹤”谐音“合”, 取合美长久之意。有的谐音还有点深度。早几年有老人的家中一般会贴这样的年画:有只猫在一丛牡丹花下戏弄蝴蝶。其年画谐音就不易一眼看出了。猫 (同音耄) , 蝶 (同音耋) 都是谐音。“耄耋”古词语指老人。七十为耄, 八十为耋。这种年画即为猫蝶富贵之意 (牡丹寓意富贵) , 表示老年人长寿富贵。看来谐音的理解有时还需要点文化底蕴。
三、春联
春联是年俗文化中的一个传统形式, 由来已久。谐音更是春联书写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二零零五 (福) , 钱袋鼓鼓百事可乐, 吉 (鸡) 祥如意
这幅对联利用谐音意在说明2005年福气来临, 05年又是鸡年, 谐音吉祥如意。
四、年俗活动
传统年俗文化中有许多活动, 而这些活动几乎都与谐音息息相关。
1、扫尘“尘”谐音“陈”。即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2、守夜大年三十不睡觉要守夜。老北京说是为了避免睡觉盖被子, 为了不走背字。“被”与“背”谐音。
3、倒贴福字“倒”与“到”谐音, 意为福到了。人们对此太熟悉了。
4、大年三十钟表一定要上紧发条或装上新电池, 以防钟表停下来不走字了、不运行了即为谐音不走字、不走运之意。
5、饺子煮破了, 要说“挣”开了不能说“破了”。意味着挣钱。
6、三十晚上抱来柴禾煮饺子。“抱柴”与“抱财”谐音, 意味着抱来财富。
7、器皿打破了, 要说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
8、甚至近几年来春节期间电视动漫片中大家都熟知的喜羊羊 (喜洋洋) 也都是利用了谐音。
为什么年俗文化中会有如此多的谐音现象呢?其实这种现象是和新年的产生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过年的历史悠久, 可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生产力不发达, 在年初岁尾人们都要祭祀祖先、祭拜神灵。于是春节期间的活动就是以祭祀为主, 人们追求的是除旧布新、祈求平安、迎禧纳福等喜庆意向。求吉避凶的谐音话便在这种多彩的且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中产生了。并且随着年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谐音现象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充和发展。
五、结论
总之, 汉语谐音的这种语言现象在年俗文化中不容忽视, 它是我们传统年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构成手段。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年俗文化的内蕴, 生动展现了中华语言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2]赤尾昌.广告用语词典[M].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9.
[3]左安民.汉字概说[M].九州出版社, 2005.
谐音文化 第2篇
摘 要: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近年来在违法犯罪领域开始出现,成为了犯罪分子又一种隐蔽的交际工具。本文在大量收集这类隐语的基础上,探究数字谐音式隐语的特点与规律,这对公安言语识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谐音 犯罪隐语 特点 规律
一、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界定
数字谐音,就是以阿拉伯数字为素材,根据数字与汉字之间读音相同或近似的特征,对数字进行谐音化处理,从而来代表某个汉字,进而来表达特定的含义。20世纪90年代,数字谐音词语以其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特点,受到了年轻网民的青睐,出现了“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之类的流传度相当高的谐音语。
近年来,数字谐音这种造词手段也被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如2011年春,西南某市公安局在侦查一起毒品犯罪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手机里存有疑为毒品交易地点代码的手机短信,内容都是几个数字,如“0739”“45”“36”“87”等,侦破后才知这些数字竟是交际隐语,上面四组数字意思分别为“你去山脚”“是我”“山路”“别去”。这些数字式的话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特殊的隐语类型,加上他们和违法犯罪活动有关,因此我们称之为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
二、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基本特点及谐音规律
(一)基本特点
我们在大量收集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基础上,对这类隐语分析后认为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
1.从语义上看,具有多义的特点
例如“9”既可代表“久”“就”,也可以代表“酒”“求”“舅”;“74”可表示“气死”“其实”“七十”“起事”等谐音词;“5376”可表示“我先去了”“我上七楼”等。绝大多数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都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一般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方能理解其含义。
2.从结构上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征
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每个数字都对应一个字音,由于谐音性强,因此这类隐语都很短,否则就容易产生歧义。多数情况下,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都在四位数以内,我们收集的300多条谐音语中,有78%是四位数以内的。
3.从使用上看,具有条件限制性
这种条件限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只能在书面语上使用,多运用于秘密短信、微信、QQ等环境中;二是部分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含义需要使用者“约定俗成”,否则在运用时就不能理解其代表的特殊含义,因此还具有临时性的特点。
4.从语音上看,具有方言性特点
不同地区的犯罪集团,使用的数字谐音隐语在语音上往往具有方言性。例如“9”在粤语地区用来表示“够”,因为粤语中“9”“够”音近;西南地区一些拐骗团伙用“6”来谐音“路”,“同6”指“同路”(即“同伙人”),这也是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广东一些贩毒团伙用“1”来表示“药”(即毒品),因为粤语中“1”“药”音近。由此可见,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有比较强的方言性。
(二)谐音规律
数字谐音所用的数字是“0/1/2/3/4/5/6/7/8/9”10个单位数,而且每个数只能谐一类音。正因如此,数字的谐音是有限的,它会受到谐音材料(即0-9十个个位数)及谐音规律的制约。总的来说,这类隐语的谐音规律主要有:
1.声母谐音规律
探讨声母谐音规律之前,我们先把0-9十个数字的声母情况用下表罗列:
表1中,除“2”属零声母音节,不能考察其声母谐音规律外,其余九个数字都有声母。而这九个数中,“0”和“6”的声母均为“l”,“3”和“4”的声母均为“s”,因此这四个数字分成两组即可,不必分开讨论。此外,“5”的声母“w”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尚未发现它与其他声母谐音的情况。如下是数字声母的谐音规律:
(1)数字“0”和“6”的声母“l”可与声母“n”谐音,例如“0”可以代表“你(ni)”“能(neng)”。文章开头部分我们举的例子“0739”中的“0”就代表“你”。
(2)数字“3”和“4”的声母“s”可与声母“x/sh”谐音,例如“3”可以代表“先(xian)”“山(shan)”,“4”可代表“是(shi)”。
(3)数字“1”的声母“y”可与声母“r”谐音,例如“1”可代表“日(ri)”。
(4)数字“7”的声母“q”可与声母“c/ch”谐音。例如一些吸毒者常用“7”来表示“吃”,“781”代表“吃白药”(即吸食白粉)。
(5)数字“8”的声母“b”可与声母“p”谐音,例如“8”可代表“怕(pa)”。
(6)数字“9”的声母“j”与声母“q”谐音,例如“9”可以代表“求(qiu)”。
总结起来,0-9十个数字的声母与其他声母谐音有如下总规律: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可以相互谐音,如舌面声母j/q互谐,双唇音声母b/p互谐,鼻边音声母l/n互谐;发音方法相同的声母可以谐音,如送气声母c/ch/q互谐,擦音声母s/x互谐。
2.韵母谐音规律
探讨韵母谐音规律之前,我们先把0-9十个数字的韵母情况用下表罗列:
表2十个数字中,“1”“4”“7”的韵母相同,均为i;“6”和“9”的韵母相同,均为iu;其他数字韵母各异。我们总结出的谐音规律如下:
(1)数字“0”的韵母“ing”可与韵母“eng/in”相谐,例如“0”可代表“能(neng)”“林(lin)”。在一起盗窃案中,犯罪分子用“90”来表示犯罪地点,即“旧林”。
(2)数字“1”“4”“7”的韵母“i”可与韵母“ao/ü”谐音,例如“1”可表示“要(yao)”,“7”可表示“去(qu)”。
(3)数字“2”的韵母“er”可与韵母“e/ai”谐音,例如吸毒者常用“2”来谐音“饿”,即表示想吸毒了。
(4)数字“3”的韵母“an”可与韵母“ang/iang/eng/en”相谐,例如“3”可代表“上(shang)”,也可代表“想(xiang)”,还可代表“生(sheng)”和“身(shen)”。如一些犯罪团伙用“1314”来表示“要生还是要死”。
(5)数字“5”的韵母“u”可以与“o”相谐,例如“5”可代表“我(wo)”。
(6)数字“6”“9”的韵母“iu”与韵母“e/u/iao”相谐,例如“6”可代表“了(le)”“路(lu)”,数字谐音隐语中的“9”可以代表“脚(jiao)”。
(7)数字“8”的韵母“a”可以与韵母“ai/ie/u/ao”相谐,例如“8”可代表“拜(bai)”“别(bie)”“不(bu)”“保(bao)”。在一起网络诈骗案中,犯罪分子用“81”来表示“别要”,“87”表示“不去”,这两个隐语中的“8”就是根据这个谐音规律造出来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探讨的规律,都是排除了同音相谐现象的。所谓同音相谐是指声母或韵母都相同的谐音,比如“3”与“散、伞、山”谐音,“4”与“死、司、寺”谐音,“9”与“久、旧、就、酒”谐音,“6”与“流、刘、留”谐音等等,这些同音相谐现象比较容易把握,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三、结语
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本身具有结构短、多义、语义模糊、使用条件限制性大等特点,加上要受谐音规律的制约,使得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不会无限“繁殖”,这就为我们识别这类隐语提供了条件。对于从事公安言语识别的人来说,要善于把握这类隐语的特点及谐音规律,进而分析其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欧阳国亮.近年来涉毒隐语的新特点及识别思路[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5,(1).
[2]岳俊发.言语识别与鉴定[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游汝杰.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趣谈谐音 第3篇
避讳, 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 成于秦, 盛于唐宋, 到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于尊长和皇帝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 否则就要因犯讳而受到谴责, 甚而至于坐牢或者掉脑袋。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要避的字, 一般不同音, 也有少量同音不同形的。避讳的对象有四类:避讳帝王, 避讳长官, 避讳圣贤, 避讳长辈。
避讳帝王, 就是对当代皇帝及其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 “秀才”被改作“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个字, 为的是避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还要避皇后, 如吕后名“雉”, 臣子们遇到“雉”, 要改称“野鸡”。
避讳长官, 就是下属要避长官及其父祖的名讳。一些骄横的长官甚至严令手下及其百姓讳其名。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个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 不准下属及其州中的百姓叫他的名字, 也不准写他的名字。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 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 因为“登”“灯”谐音, 便改写“本州依例放火三天”。由此, 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到今天, 人们仍习惯称呼领导的官衔, 而不直呼其名。特别是当着领导的面。姓李而是书记的, 我们叫“李书记”, 姓王而是县长的, 我们叫“王县长”。这是避长官的名讳。
避圣贤讳, 主要是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讳, 有的朝代也避黄帝、周公、老子的讳。比如孔夫子名“丘”, 北宋朝廷下命令, 凡是读到孔丘的“丘”字, 都应读成“某”字, 同时还应用红笔在“丘”字上画一个圈。清朝尤甚, 凡是姓丘的, 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朵旁, 改姓“邱”, 并且不能发音为“丘”, 要读成“七”。
避长辈的讳, 就是避父母和祖父母的名讳。李贺的父亲名“晋”, 他一生都不能举“进士”, 因为“晋、进”谐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母亲叫“贾敏”, 林黛玉遇到“敏”字, 便写作“米”或“密”。杜甫父亲叫“杜闲”, 杜诗中无“闲”字;母亲叫“海棠”, 杜诗中无海棠诗。苏洵的父亲“序”, 苏洵写“序”叫“引”。
不管是避帝王讳、圣贤讳, 还是避长官讳、长辈讳, 都是不准读出本音或谐音, 避讳的方法是改字形变字音。秦始皇名政, 正月的“正”要读平声。阴历第一月本来叫“政月”,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要在一年的第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到秦朝, 由于秦始皇是一月出生, 取名“嬴政”, 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并且要读为“zhēng”。汉文帝叫刘恒, 汉朝就把“姮娥”改为“嫦娥”, 把“恒山”改叫“常山”;汉武帝叫刘彻, 就把“彻”改为“通”, 蒯彻就叫蒯通;汉明帝名刘庄, 就把《庄子》改叫《严子》。李世民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叫“户部”。
避讳, 可以理解为一种“礼”。因为避讳牵涉到谐音问题, 我认为它就是谐音文化的一种。在现实交流中, 人们还利用谐音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 就有这么一段:“再如, 一个人专心致志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政治上懂得少一些, 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 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 天天谈政治, 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 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 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还有, 上世纪80年代, 经济没有走向正轨的时候, 知识分子工资低, 社会上就流传着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倒鸡蛋的。”周恩来的话中, “导弹”和“捣蛋”谐音, 社会上流传的话“导弹”“倒蛋”谐音, 给人对比鲜明的印象。《红楼梦》中一句话:邢大舅就喝了一杯说道:“那土地道:这墙砌的不结实。’众神说道:你瞧去。’土地一看, 果然是一堵好墙, 怎么还有失事?把手一摸道:我打量是真墙, 哪里知道是假墙 (贾蔷) 。’”众人听了, 大笑起来, 贾蔷也忍不住笑, 说道:“傻大舅, 你好!我没有骂你, 你为什么骂我?快拿来罚一大杯。”这里用“假墙”与“贾蔷”谐音, 引起大家欢笑, 也是现实中常用来说笑话的方式。有这样一个笑话:战争年代, 一个侦察兵是大舌头, 他向指挥部报告:“前方发现一个营, 七个旅, 又七个连。”指挥官大惊失色, 经过证实, 原来是“前方发现一个人, 骑个驴, 又吃个烟”。说笑话用谐音, 制谜语也有用谐音的。如:“妇人原来本姓倪, 生成一个大肚子, 嫁给懒人吃酸菜, 嫁给勤人吃鱼肉。猜一用具。谜底:菜坛子。”在此谜面中“倪”“泥”谐音, 因为陶瓷菜坛子是用泥做胚子烧成的。谐音类歇后语是利用音同或音近, 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另一个需要的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 才能领悟它的意义, 因而也更有兴味。如“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 (冻) 人”, “一二三五六没有事 (四) ”,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 (煤) 透了”。利用谐音字创作的谐音对联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如“娃挖蛙出瓦, 妈骂马吃麻”,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叶能如荷叶圆”。又如“移椅倚桐同玩月, 点灯登阁各攻书”, “童子打桐籽桐籽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这几联中, 上下联各用了一组谐音, 让人耳目一新。造字六法中有一法叫“假借”。就是本没有此字, 为了表达的需要, 用一个同音字顶替。比如“反、返”“早、蚤”, 也是采用了谐音的方法。当代还有谐音广告。有一个美容店广告:“趁早下班 (斑) , 请勿逗 (痘) 留”, 诙谐明了, 过目不忘。
古代诗词, 特别是民歌, 经常用谐音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如古诗词中常用“莲”谐“恋”, “丝”谐“思”, “柳”谐“留”。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含蓄的民族, 特别是在表达恋情的时候, 是委婉的, 而不是直白的, 这就有了谐音的方法。牛希济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 满眼相思泪。终日劈桃穰, 仁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 早晚连成理。”穰, 指果核。《正字通》说:“凡果实的子叫犀穰。”“仁”“人”谐音。“终日劈桃穰, 仁在心儿里”, 字面说桃仁在桃核的心里, 实际表达“那人在我的心里”。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有一句:“忽然浪起掀舞, 一叶白头翁。”白头翁是鸟名或是草名, 这里借指操舟的白发老人, 也是用了谐音的方法。刘禹锡《竹枝词之二》:“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晴”和“情”相谐, 表面上写天气, 实际上写人, 生活气息极浓。有一男子外出, 妻子写诗相赠:“井底点灯深烛伊, 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镶红豆, 入骨相思知不知?”用“烛”谐“嘱”, “围棋”谐“违期”, “入骨”谐音又双关, 表达的意思委婉又明了, 可谓聪明机智。
我国文学作品给人物和地区起名字的时候, 往往也利用谐音的方法。最典型的是《红楼梦》。女娲炼石补天, 多出一块石头, 扔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更峰下。“大荒”“无稽”, 荒唐无稽, 没法考证。“青更峰”, “青更”谐音“情根”。这块石头后来落入尘世, 就有了一段孽根情缘。《红楼梦》第一回:“那僧还说:舍我吧, 舍我吧!’甄士隐不耐烦, 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 那僧乃指着他大笑, 口内念了四句言词, 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第四回“护官符”:“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 三百里, 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对香菱 (英莲) 的判词, 用了谐音的方法。“菱花空对雪澌澌”的雪, 指的是薛蟠。“护官符”中的“假、史、王、雪”, 说的就是大观园中的“贾、史、王、薛”四家。四位小姐分别叫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她们的名字时, 贾雨村大惑不解:贾家这样一个诗书人家, 何以取如此俗名?冷子兴解释说, 因为大女儿出生在正月初一, 故名为“春”, 后来姊妹们都叫“春”, “三春争及初春景”, 贾府日子一春不及一春。四位千金的名字合起来, 又是她们的命运:“原应叹息”。这里就用运了谐音的手法。贾府“玉”字辈的男性中, 贾珠早死, 余下来除贾宝玉以三个字命名外, 其他四位按年龄顺序依次为“珍琏环琮”, 谐音“真联还宗”, 有深刻的反讽之意。贾府两位老兄弟, 一个贾政, 一个贾赦, 谐音“假正”、“假设”, 必然败家。甄英莲是甄士隐的掌上明珠, 家人抱她去看灯时, 被拐卖。带她看灯的人“霍起”, 谐音“祸起”。保不住女儿的甄士隐名叫“甄费”, 真是个废物。甄英莲, 谐音“真应怜”。《红楼梦》利用谐音起的名字很多, 如贾雨村 (假语存) 、甄士隐 (真事隐) , 还有冯渊 (缝冤) 、秦钟 (情种) 、秦可卿 (情可轻) 、詹光 (沾光) 、单聘人 (善骗人) 、吴登新 (无戥星) 、张如圭 (真如鬼) 等等。今天, 我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 也是尽量避免谐音带来的歧义, 比如杨伟 (阳萎) 、吕国 (铝锅) 、铁刚 (铁缸) 等。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有把谐音做记忆方法的。如电话号码数字, 因为比较枯燥, 不好记。为了记得快、记得牢, 人们便赋予一定的意义, 用谐音记住。“51168”, 谐音“吾要一路发”, 一次就记住了。现在的许多网络语言也是用数字的谐音表达一定的意义。秘密工作者, 有时也用数字谐音表达暗语。林立果的“571工程纪要”, “571”谐音“武 (装) 起义”。与数字谐音的还有数字避讳和吉祥数字。在编排车牌号和电话号码时, 人们喜欢“8”、“6”, 是因为它们的谐音是“发”、“路”。谐音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心理, 比如喜庆的时候, 将碗碟打碎了, 大家马上说:“岁岁 (碎碎) 平安。”抱孩子的时候, 被尿了一身, 有人马上打圆场:“交喜 (浇洗) 了。”渔民吃鱼时, 不能“翻”, 因为在水上的船最怕“翻”。平安夜, 人们将一苹果送给朋友, 祝福平安, 因为“平”“苹”谐音。
谐音影响到了人们的心理, 进而成了民族心理的一部分, 这在民俗中有所体现。大年三十的子夜要吃饺子, 饺子谐音“交子”。因为年夜的子时不同于平日, 这一时刻是新旧交替的时候, 一定要正告大家, 要表示纪念和庆贺, 这种正告、纪念、庆贺的方式是吃饺子。年夜饭上必须上的一道菜是“鱼”。“鱼”“余”谐音, 吃鱼, 暗示着“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元宵节, 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日, 人们一定要吃汤圆, “汤圆”、“元宵”、“月圆”都有一个“yuan”。过年要贴年画。一幅年画画着“猫、蝶、牡丹”, 画儿起名“耄耋富贵”。七十为耄, 八十为耋, 牡丹象征富贵。“猫、耄”、“蝶、耋”谐音。喜鹊站在白梅梢上, 起名“喜上眉梢”。在北方婚俗中, 有许多与谐音有关的行为。结婚的那一天, 男方到女方家里迎娶的时候, 必须带上艾、香等, 表示夫妻从此恩恩爱爱。因为“艾、爱”、“香、想”谐音。姑娘离家的时候, 要带上酵面、抹布、柴火等。酵面是“发”面的, “柴、财”谐音, “布、步”谐音。这是要新人“发财, 步步登高”。婚礼当晚, 在北方有铺炕的习俗。新人休息前, 要由一名德高望重、父母子女齐全的年长妇人为新人铺炕。铺炕的时候, 要在被褥中放上花生、枣儿、核桃, 并嘱新人睡觉前吃了这些东西。“枣儿”与“早儿”谐音, 暗示“早生贵子”;“核桃”结得稠, 旧俗“多生”的意思;“花生”就是要“花花地生”, 是要既生儿子, 又生女儿, 儿女双全。结婚三天, 新媳妇要回娘家, 娘家要包饺子招待姑娘和新姑爷。包饺子谐音“包教子”, 保证教育好子女。既已结婚, 生子的时候就不远了, 所以, 很快就切入生子的主题。娘家嫂子包的饺子, 有苦辣酸甜各种味道的, 预示着在今后的生活中, 要准备尝够各中滋味, 吃了各种味道的饺子, 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道路了。在丧葬的习俗中。下葬三天, 要攒三 (山) , 就是孝子在三天后, 将先人的坟堆堆高一些。先人去世后, 要祭祀七七四十九天, 每七天上坟祭祀一次。如果某一个“七”天时, 正好是日历上的“明七”或者“暗七”, 便是“犯七”, “犯七”时, 要在坟堆上插“旗”, 不然亡灵不安。“七、旗”谐音。
有这样一个故事, 彭德怀挨整的时候, 有一天拿了一只梨给蒲安修, 蒲安修思考再三, 痛苦地拿刀将梨切开, 从此彭蒲分离。“分离、分梨”谐音。所以, 民间吃梨的时候, 从来不切。
像这样利用谐音表达, 利用谐音规范人们的行为, 利用谐音形成风俗的情况, 在百姓的生产生活中, 在我们民族的心理活动中到处都是, 已经形成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摘要:谐音是指字词的音同或音近, 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在中国谐音已形成一层文化积淀。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
有趣的谐音现象 第4篇
“买‘早点’?”一路上约翰不解地嘀咕。
卖早点的小摊就在小区门外,果果买了些油条和煎饼。
“‘早点’怎么还可以买?”约翰盯着写有“早点”两个大字的招牌一脸疑惑。果果这才明白,他的朋友肯定是把意思搞错了,于是笑着解释说:“早点,就是早饭,早上的点心,你是不是当成那个什么早点儿、迟点儿的意思了?”
“哦,上帝!”约翰也忍不住笑了,“你知道吗,刚来中国时,爸爸指着街上这样的牌子对我说:‘中国人很勤奋,你看,他们一直提醒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哈哈哈!”果果笑得直不起腰了。
早餐桌上,妈妈递给约翰一根油条。约翰第一次吃,一个劲儿往嘴里送。妈妈怕他噎着,指指面前的豆浆说:“蘸着吃。”约翰一愣,看了果果一眼。对面的奶奶也笑着说:“蘸着吃。”约翰的表情更困惑了。“对,蘸着吃!”果果也跟着说了一遍。约翰一脸委屈地站起来说:“为什么你们都坐着吃,却让我站着吃?”
哦,可怜的约翰,他又理解错了。果果憋着笑解释说:“我们说的‘蘸着吃’就是在汤里浸一下吃,不是罚站的站。”说完还示范了一下。听完解释,约翰不好意思地笑了:“汉语真有意思,同样的音说的却是不同的意思,这已经是我早上第二次犯错了。”
“不能怪你。这就是汉语的谐音现象,即字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种现象你们英语也有。不过汉语的同音字、同音词要比英语多多了,所以初学汉语的人常常混淆。”爸爸笑着说。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有没有被谐音现象困扰过?有时候,我们中国人还会有意利用谐音表情达意哟。
认识这两位老人吗?右边的叫汪道涵,大陆人,左边的叫辜振甫,台湾人,他俩曾为了两岸的统一奔走忙碌。据说,有一年,汪老送给辜老一个竹筒。辜老身边的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辜老一看心领神会,他告诉大家这是装筷子用的“筷筒”,于是他回赠给汪老一个竹子做的“笔筒”。
浅析网络谐音新造词 第5篇
一、网络谐音手法造词
(一) 网络谐音手法造词方式
人类文字表达语言的两种基本手段是表意和谐音, 对于汉字来说, 无论从造字还是用字的角度考察, 这两种手段始终在共同的起作用, 最典型的是结合在形声字中。在网络中, 谐音手法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同样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并且与传统的谐音手法有所区别。
在网络语言中, 从谐音造词时所使用的材料方面,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方式是, 使用汉字谐音造词, 它的谐音对象可以是汉语自有词汇, 也可以是外来词。前者例如, 以“斑竹”代替“版主”, 以“小盆友”代替“小朋友”, 以“河蟹”代替“和谐”, 以“童鞋”代替“同学”。后者例如“当”代替“Downlaod (下载) ”, 以“烘焙机”代替“Homepage (主页) ”, 以“太可惜”代替“Taxi”。
第二种方式是, 以数字为谐音的载体, 它的谐音对象可以是汉语词, 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英语词, 如以“2”表示“Too”或“to”;或者是单纯模声, 如“555”表示“呜呜呜”地哭。
第三种是以符号为载体, 通过谐音与对象联系, 它的对象主要是汉语词, 例如用“==”表示“等等”, 用“H2”表示“亲启”。
第四种方式是以字母或拼音作为谐音的材料, 它的对象主要是汉字, 如, 以英文字母“P”、“T”分别谐音汉字“屁”、“踢”, 以汉语拼音“s”谐音“死”, 用于“气S (死) 我了”。
第五种方式是将多种符号组合在一起, 分别起到谐音的作用, 例如, 以“3X”代替“Thanks”, 以“3Q”代替“Thank you”, 以“+U”表示“加油”。
以谐音载体与谐音对象的关系来看, 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载体与对象之间仅存在音同、音近关系, 但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这主要体现在以上所说的以数字、抽象符号、拼音、字母为载体的谐音方式中。
第二种是载体与对象之间存在明显的表意关系, 即载体的意义对对象的意义有投射作用, 例如当以“童鞋”表示“同学”时, 更突出了“幼稚、弱小”的含义, 是对“同学”本身意义的丰富, 使它在网络语言的使用中带有更明显的感情色彩。
(二) 网络谐音手法造词基础
第一是语音基础。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而本身所遵循的谐音原则使汉字的字符与语音单位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系统对应关系, 在代表语音时, 汉字的形体具有可选择性, 即汉字的无标记性特征, 这就很容易地造成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词语同音、近音、多义现象, 而这为采用谐音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是文化、心理基础。谐音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它不仅与汉语的语言结构有关, 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诉求密不可分。从文化渊源上看, 是汉民族喜欢联想、善于比附以及讨吉避凶的心理, 使人们自觉有意识地运用谐音。在现代网络文化中, 谐音的使用又有一种新的心理愿望, 就是表现自己、彰显个性。
第三是社会基础。汉语中的谐音手法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出现在言语交际、文学作品中, 也可以出现在非言语交际中;不仅运用于日常生活, 如谚语、歇后语、人名、地名、广告、商标、品名、社会流行语中, 也经常运用于各种民俗民间艺术中。因此, 它在网络语言中的应用是对传统的顺承。同时,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造词又有着独特的社会群体, 那就是青少年网民。他们是网民的主体部分, 对新鲜事物十分敏感, 而且掌握和不断创新网络技术, 以此不断用新技术表现自己的特别之处, 网络语言就是属于他们的社会方言, 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 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越是曲折, 就越能得到认可、被广泛传播。
二、网络谐音造词与外来词汉化比较
(一) 外来词汉化
每个民族的词汇几乎都会吸收外来词, 而由于汉字独特的形、音、义结合形式, 外来词汉化过程中除了存在都会采用的音译和意译方式外, 还存在更高层级的音译加意译形式。这是汉字在实行代码转化过程中的三种基本形式, 也就是将一级符号转化为二级符号。
汉字的二级化改造更多的表现在意化上, 即倾向于让纯语音单位表意化、符号化, 把由符号素构成的一级符号转变为符号构成的二级符号, 例如“coca cola”汉译为“可口可乐”, “vitamin”汉译为“维他命”。 (孟)
(二) 网络谐音造词与外来词汉化的相似与区别
网络谐音造词与外来词汉化的方式有共同点, 即都可分为语音层面转化和语音兼语义层面转化两种形式。前者如汉译词中的“sofa” (沙发) , “salad” (沙拉) , 网络谐音新造词中的“2” (too或to) , “烘焙机” (Homepage主页) 。后者如汉译词中的“bandage” (绷带) , “neon” (霓虹灯) , 网络新造词中的“版猪” (版主) , “童鞋” (同学) 。
当今网络中的谐音造词, 同样属于符号系统间的转化, 但由于这是在二级符号间的转化, 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二者的不同。
首先, 转化的目的, 即突出的意义重点不同。利用谐音进行外来词汉化时, 我们不仅引进了音, 同时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新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学习、吸收的重点;而由于网络谐音新造词的对象是我们本族语中已经存在的字词, 因此它所造出的词与本体的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并且这个基本意义并不是突出的重点, 而是由新能指带来的附加意义, 这种意义可以是显性的、视觉化的、直接的形象义, 如“囧” (窘) , 也可以是隐性的、间接的色彩义, 如“童鞋” (同学) 。因此, 外来词汉化重在吸收概念, 为己所用, 而网络谐音新造词重在追求修辞效果, 体验打破原有语言规则、重新配置语言资源的快感。
其次, 转化时使用的材料不同。吸收外来词使用的材料是单纯的汉字, 将一级符号全部转化为汉字这个二级符号。而正如我们在本文之处所讲到的, 网络谐音新造词使用的材料包括汉字, 同时更有大量的数字、抽象符号、字母、拼音等, 材料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
再次, 转化后追求的目标不同。外来词汉化后可能存在多种形式, 需要经过一个规范化的过程, 只保持一个形式是最佳的状态, 特别是对于科学术语来说, 这样有利于有效的交流;但是在网络谐音新造词中, 形式的多样化是最突出的特点, 同样的本体, 可以由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转化后不需要、甚至排斥规范化、统一化的过程, 而是保持并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因此汉化后的外来词与网络谐音新造词相比具有“文”与“言”的相对性。
三、现代谐音方式与传统谐音方式比较
(一) 修辞学范围的狭义比较
长久以来, 谐音被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加以研究。在修辞学中认为, 利用词语的语音相谐, 可以形成众多的词格, 例如双关、飞白、仿似、拈连、对偶、别解、巧缀、移意、断取等。例如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中的“晴”就是双关的用法, 表面上指天气晴, 实指“感情”的“情”。谐音在谜语、歇后语中同样运用广泛, 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贾母所制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以谐音可以猜到谜底是“荔枝”。谐音双关生产的歇后语, 有如“飞机上挂暖瓶——高水瓶 (平) ”, “外甥打灯笼——照舅 (旧) ”等。
将网络谐音造词与传统的谐音修辞比较, 二者既有相似性, 又有不同点。
最主要的相同点是, 都属于言语现象, 都是对文字的趣味性处理, 表现游戏的心态。
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首先, 最突出的就是网络谐音造词中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 不仅是汉字之间相谐, 更有数字、符号、字母、拼音等。其次, 网络谐音造词更带有个人创造性、随意性, 比传统谐音修辞产生的结果更具言语性, 它的传播范围和时限更是有待考察,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 与传统谐音法的应用相比, 网络谐音造词中谐音载体和本体之间语音差距更大, 音同的较少, 音近的占大多数, 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视觉效果, 甚至特意选择音近字表达, 而非直接谐音, 也就是说, 在网络媒体中的谐音应用, 其实是谐音和表意的双重结合, 突出的是“音”和“形”两种音素, 例如之前所说的“3Q (Thank you) ”“== (等等) ”这样的例子, 在这里, 能指的替换原则不仅是音近、音似, 而且还有视觉上的形式突出, 这适应了网络这个特殊的多媒体的要求, 也是现在视觉时代到来的体现。
(二) 汉字范畴的广义比较
谐音与表意共同贯穿于史前时期与文字时代。
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 谐音原则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假借字和形声字的创制中, 并且在前者那里表现的最为突出, 甚至已经倾向于记音。汉字系统本质上是表意的, 但文字的最基本条件是有声性, 汉字为了在表意与表音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 必然要寻求假借这一方式的帮助, 以补充表意的不足, 限制形体的无限衍生, 使汉字系统始终充满活力。从汉字的功能看, 谐音更注重文化的共时认同, 而非文化的历时延续;更偏向纪录语言、倾向俗文化的言本位功能, 而削弱汉字的表意性而淡化其示源功能。
从谐音原则运用的历时方向看, 可以说存在着假借与通假、外来词汉化与网络谐音新造词两对矛盾, 它们应该都属于谐音原则的应用范围, 并且都倾向于“言”的特征, 而非“语”的特征。
但是, 四者之间又存在着另一种对应的关系, 即假借与外来词汉化、通假与网络谐音新造词, 这种区别在于它们有分别在“言”、“文”关系中存在层垒关系, 即:
文:假借字汉化后的外来词
言:通假字网络谐音新造字
可以说, 假借字的确定, 首先是以通假为开端的, 起初存在多种形式通假并存, 形体的选择并不唯一, 后来在使用过程中才确定下来, 有了规范性、不可改变性。这与我们之前讨论的汉化后的外来词与网络谐音新造词中间的相似与区别是类同的, 在网络中以谐音新造的词也不乏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突破网络的范畴, 转变为正式的汉化外来词的, 例如:“伊妹儿”表示“E-mail”, “黑客”表示“Haker”。当然, 这一部分词也主要集中在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范畴内。
总之,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 从共时与历时的两个角度来说, 谐音原则的应用, 在汉字文化中从未间断, 并且在新的媒体介质——网络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谐音原则是汉字“言本位”性的体现, 那么网络中的谐音新造词则是它在运用中的鲜明体现和最新成果, 包含着比传统谐音方式更多的创新、突破、张扬的因子。
摘要:本文以谐音手法在网络新造词中的应用为切入点, 主要分析其造词方式、特点, 兼与外来词汉化、通假与假借作浅要比较。我们发现, 从共时与历时的两个角度来说, 谐音原则的应用, 在汉字文化中从未间断, 并且在新的媒体介质——网络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谐音原则是汉字“言本位”性的体现, 那么网络中的谐音新造词则是它在运用中的鲜明体现和最新成果, 包含着比传统谐音方式更多的创新、突破、张扬的因子。
有趣的谐音——耳朵在此 第6篇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 连忙答应着, 急急地跑到肉店去, 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 你是明白人, 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 一听就懂了, 马上割了两个猪肝, 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 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 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朵包好, 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 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 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 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 吓得面如土色, 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语文知识点击板
谐音指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很多歇后语、俗语都和谐音有关, 在生活中, 也有因为谐音而产生的各种有趣的现象。比如说大家喜欢“8”这个数字, 就是因为它和“发”是谐音。
趣味语文馆
请用横线画出使用了“谐音”的词, 并在括号中写出本字。
熬尽了灯油烧心 ()
打柴的下山担心 ()
打架揪胡子谦虚 () ()
打鸟没打中非也 ()
恶狗咬天狂妄 ()
翻穿皮袄装羊 ()
飞机上吹喇叭空想 ()
飞机上扔钱空头支票 () ()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 ()
大海里的水到哪里哪里嫌 ()
答案展示厅
中小板上的“不和谐音符” 第7篇
3、4月份,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进入高潮期。伴随着春夏之交气候环境渐暖, 相继出炉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不断爆出良好业绩, 并一度引爆中小板“火热”行情。
然而, 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中小板上物流企业的年度报告却爆出“冷门”。具体而言, 深圳市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飞马国际”, 002210) 与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怡亚通”, 002183) 这两家中小板上的知名物流企业, 2009年年报“成绩单”均告欠佳, 成为该报告期内中小板上的“不和谐音符”。
年报业绩双双下滑
从年报数据来看, 物流企业沦为中小板年报“重灾区”的说法并不为过。首先, 就整体情况而言, 中小板上市公司业绩相比2008年有了较大提升;其次, 飞马国际和怡亚通这两家均以供应链管理服务为标榜的上市公司, 2009年年报业绩双双出现下滑。
万得资讯 (WIND) 数据统计显示, 截至2月27日, 共有30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公布了2009年的业绩预告, 这309家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总额同比上涨29%。其中, 有224家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实现同比上涨, 占已公布业绩预告公司总数的72.5%。其中, 营业利润增长率超过1000%的有2家;营业利润增长率为100%~1000%的有41家, 占总数的13.3%。
几家欢乐几家愁, 中小板年报行情的火热上演, 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小板上市企业都有好日子过。4月28日, 飞马国际正式公布2009年年度报告, 2009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34567.7万元, 利润总额为2290.4万元, 分别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了42.71%和47.24%。
4月16日, 怡亚通公布的2009年年度报告显示, 公司业绩稳中略降。在IT、电子、通讯、医疗器械等行业的高速发展, 对供应链服务外包需求持续扩大的背景下, 怡亚通业绩略有增长, 2009年业务量达到244.11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41%。但是, 怡亚通2009年营业总收入为26.49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7.8%;利润总额约为8608.9997万元, 比上年同期减少51.94%。
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同比下降, 被两家公司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飞马国际认为, 公司经营情况比上年同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同时, 公司开始向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类新行业扩展业务, 前期费用较大, 而处于拓展期的新业务尚未产生效益。
怡亚通则认为, 公司2009年度业绩下降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客户业务的下降造成了公司业务量下滑, 而2009年下半年拓展的新业务、新行业规模较小, 利润贡献小。一方面, 公司客户群的业务量有部分已复苏, 但并没有完全复苏, 新客户群的增长只能弥补该部分客户业务量的下降;另一方面, 通信行业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额比去年同期减少61496万元, 虽然其他行业的营业收入额普遍上升, 但上升的幅度不足以弥补通信行业收入下降的幅度, 以致整体的营业收入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飞马国际模式告急
自2008年1月30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以来, 飞马国际就一直被业界冠以“怡亚通复制者”的称号。虽然这并非飞马国际所愿, 但上市不久后的2008年2月29日, 曾在怡亚通担任副总裁的印健出任飞马国际的总经理, 似乎更加印证了“复制者”之说。
怡亚通是在大陆成功上市的第一家民营物流企业, 飞马国际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家在大陆上市的民营物流企业。二者之间影影绰绰的相似之处颇耐人寻味, 两家公司均以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营业务, 均由国信证券保荐在中小板成功上市。虽分别发迹于进口大宗设备的国际采购和保税物流业务, 但在两家公司目前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 均出现了采购执行、销售执行、国内国际物流、进出口通关、保税物流等供应链服务, 重合率几近八成。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揭露出了飞马国际的潜在危机。由于出口供应链业务在总体营收中的权重偏大, 导致飞马国际遭受到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事实上, 飞马国际2009年的业绩下滑, 亦由供应链服务中的出口服务大幅下降所致。2008年, 飞马国际的出口供应链业务占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71.15%;2009年, 出口供应链业务同比大幅下降69.26%, 占公司总体营收的比例也相应下降到38.17%。
市场形势的变化, 使得飞马国际的业务结构“被调整”。在2008年8月份公司管理层为应对金融危机而确立的“防守与稳健发展”策略基础上, 飞马国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方针调整为稳健发展、突破思维、确定发展行业、以营销为主导、强化功能体系建设、重视核心团队建设等。提出优化公司业务结构, 谋求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点;确立了建立桩基型供应链和精益供应链的框架;确立了发展价值型供应链的方向, 即从纯粹的被动服务模式向主动关注客户需求的商业模式延伸发展。
“价值型供应链服务是指物流公司将业务向两端延升, 渗透到供应链的最上游环节和终端市场, 比如在运作过程中涉及贸易执行。”飞马国际总经理印健去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其中, 针对原材料供应商向下游制造企业的销售或产品制造商向市场渠道或终端的销售, 采用销售执行服务;针对制造商向原材料供应商或渠道经销商向产品制造商采购, 可提供采购执行服务。
按照飞马国际2010年的经营计划, 公司正致力于拓展能源类行业的供应链业务, 如煤炭、铁矿石等资源类行业;广域与深度发展塑化供应链业务, 稳定塑化交易市场综合物流服务;基于发展价值型供应链方向, 实施渠道扁平策略, 整合上游资源, 渗透终端服务, 拓展与终端用户合作的终端供应链业务;大力发展VMI精益物流业务;稳定发展大型特种设备的综合物流服务业务及物流园业务。
保守派VS创新者
“与飞马国际执着于供应链管理上的精耕细作相比, 怡亚通更加勇于创新。”近日, 银河证券分析师陈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分析, 怡亚通想充分利用其供应链优势, 延升到新的业务体系里去, 并在商业模式上做出了很多全新的尝试和探索, “行业创新虽然始于怡亚通, 但它也容易成为被模仿的对象。”
近期以来, 怡亚通积极拓展新业务、进入新行业、开发新客户的具体举措包括:2009年底着重发展了供销平台 (深度采购与销售及执行) 和产品整合平台 (深度产品整合服务) , 进入红酒、3C业务、快消品、移动产品、纸业、工业原材料、汽配、服装、钟表等新的行业, 并形成一定规模, 产品线日益丰富, 开发了新的世界500强和国内大客户, 如快消行业的中粮集团、可口可乐、娃哈哈和青岛啤酒等, 汽车后市场领域的壳牌、道达尔、昆仑等, 同时其全国客服中心取得了DELL金牌代理。
保守派与创新者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对内低调设定增长目标, 而后者则将野心勃勃的增长目标公诸于众。5月6日, 在怡亚通2009年度股东大会上, 董事长周国辉提出了“380”计划, 即3~5年内在国内成立380个深度供应链分销平台, 并将今年的业务量规模从2009年的250亿元增长到380亿元, 五年后业务量规模实现1000亿。
为了实现2010年至少50%的增长目标, 怡亚通从2009年开始从广度供应链往深度供应链转型。“除了在广度供应链服务上做深做透外, 还要争取在深度分销及分销执行和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都取得长足进展。”近日, 怡亚通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金融风暴之后, 不光是对我们, 对很多企业的影响都很大。以前我们做的主要是以广度供应链为主, 但很多物流企业学怡亚通, 很多销售企业也学怡亚通, 跟随者很多, 在这个情况下竞争肯定激烈, 所以这 (广度供应链) 已经是红海供应链。”该负责人介绍说, “转型就是要摆脱广度供应链服务的红海, 而进入深度供应链服务的蓝海。”
目前, 怡亚通主要为客户企业提供除其核心业务 (指产品研发、市场) 以外的其它供应链环节的服务, 并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包括代理采购、产品营销支持、进出口通关、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国际国内物流、物流加工、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怡亚通的全方位供应链业务可分为广度供应链业务、深度供应链业务以及产品整合业务。其中, 广度供应链业务是指委托分销采购服务, 包括采购 (执行) 和分销 (执行) ;深度供应链业务是指采购销售业务, 即公司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 包括采购、深度物流、销售、收款的全方位服务;产品整合业务是指虚拟生产业务, 是指以采购 (执行) 和分销 (执行) 为基础再加上接受客户选手外包加工生产的环节, 彻底实现由客户委托采购原材料、生产、配送成品到最终使用者的全面性供应链服务。而虚拟生产是公司根据客户现在的需求及市场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供应链服务, 是对公司现有业务的补充与完善, 从采购 (执行) 到生产 (执行) 再到销售 (执行) , 从而形成完整的、全面供应链服务体系。年报数据显示, 2009年怡亚通的委托分销/采购服务, 虚拟生产及采购销售业务收入分别占总营收的16.39%, 39.64%以及43.97%。
自全面启动转型以来, 怡亚通前期所做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目前, 在深度分销及分销执行业务领域, 怡亚通已与20来家快消行业世界500强企业百事、宝洁、雀巢、达能等开展深度合作。
对广告谐音词的思考 第8篇
谐音词是汉语修辞的一种, 那些所有的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运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语言特色来表达特别、隐晦或曲折的意思, 从而形成特殊的语言表达效果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谐音。例如:网络流行语“洗具”, 就是用了“喜剧”的谐音, 带有戏谑的色彩。“脖友”表示热衷于微博的人的互称。“脖”, 取“博”的谐音。
广告商们运用谐音这一特点, 把自己产品的突出特点用相关的谐音代替, 不仅能吸引顾客的眼球, 而且能让顾客很容易的记住该产品。例如:
治疗咽炎的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 就取自“脍炙人口”的谐音。
又如倩碧化妆品推出的全新眼影系列的广告语就打出了“全新眼’绎”的广告。其中的“眼”绎取自“演绎”的谐音。
二.广告谐音词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广告谐音词究竟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最主要的争议是广告谐音词是否会影响下一代的语言学习。北京日报2003年3月26日曾报道北京市崇文门区前门小学和北京日报联合作的一项调查:“报道称测试者列出了37条广告, 包括40个错别字, 对3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 其中发现30个以上错别字的有17人, 30个以下的有13人, 最少的只发现21个。不但无一人全对, 还有许多学生纠错的根据来自谐音广告。例如1/3的学生把无懈可击’改成无鞋可击’。很多五年级的学生写出了三羊开泰、羊眉吐气、喜气羊羊’等成语” (1) 。
看到以上的报导, 教师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谐音词不仅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 最终它还是会通过汉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尤其是对于刚刚学字的小学生们会给他们学习汉字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对广告谐音词的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是对社会语言问题提供管理对策, 也可以说是对语言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主动的反应和调节。比如, 世界很多国家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 当一个政府成立时,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以什么来作为判断取舍标准, 是从语言的标准来考虑, 还是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考虑, 或者是两者都顾及到, 作为政府, 需要作出有关的决策。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语言规划问题。
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 标准化。标准化是在原有的各种非标准语言或方言系统中选取一个标准语言或者在旧的非标准的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标准的语言来。第二, 书写系统的创造。书写系统的创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无到有, 一个是系统的更新。第三, 语言材料的编写。语言材料的编写是指编纂权威的字典、词典、相关的语言书籍, 这样可以帮助大众更好的使用标准的语言。第四, 语言现代化。语言现代化常常和术语现代化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前的词汇不足以应对现在的语言交流, 因此, 借词既是一个便利捷径, 也是语言规划的一个问题。第五, 多语现象。有的国家只有一种语言处于正统的地位, 如中国的汉语普通话。而有的国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都具有官方的地位。如在加拿大, 英语和法语都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这些现象也是语言规划后的结果。
对于广告谐音词的现象, 国家政府机关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 这样才能使广告谐音词良性的发展。当然, 国家相关的立法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构, 1994年通过了《国家广告法》, 2000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早在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就制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规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03年发布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
四.结语
广告谐音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商品的销量, 但是广告谐音词对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广告商们合理的使用广告谐音词。
注释
谐音闹笑话 第9篇
市场管理人员走过来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打架,扰乱市场秩序?嗯,还有谁参与打架?”这时只听见旁边的一个人吆喝:“油果(有我)!”管理人员一听:“有你?好,一块带走!”
故事中的语文
谐(xié)音就是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非常有趣。谐音广泛用于谜语之中。不过,谐音易引起听讲者之间的误会,因而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上面的故事中“泡糖啦(泡汤啦)”“豆芽(斗呀)”“油果(有我)”就是谐音词语。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在这一天要吃腊八粥。告诉你哦,这腊八粥本来是寺庙(miào)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但依现代科学认定,吃腊八粥是符合营养学要求的。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红糖、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línɡ)角米、红枣、白果、桂圆、芝麻等丰富的食材。虽然各地煮腊八粥的原料不尽相同,但原料品种繁杂是一样的。各种粮食、干果集营养成分之大成,如糯(nuò)米、大米缺乏赖(lài)氨(ān)酸,而豆类中却含量丰富。因此,混合煮粥,取长补短,比单独食用任何一种都营养价值高。
煮腊八粥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把家中的陈粮剩果来个清理,以免浪费,这也符合节约的原则。
读到这里,你是否想马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呢?
知识口袋
腊八节不仅有腊八粥,还有不少别的美食,比如腊八豆腐、腊八蒜、煮“五豆”、腊八面等,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小朋友们,查阅资料,了解详细知识吧!
中日网络词汇谐音变异对比探析 第10篇
一、阿拉伯数字谐音
这种谐音通常是由0到9这10个数字组合而成, 其特点是简单、容易记忆且输入比较简便, 同时具有一定的幽默诙谐感。在汉语中的这种谐音如:886 (拜拜喽) 、84 (不是) 、5201314 (我爱你一生一世) 、7456 (气死我啦) 、7878 (吃吧吃吧, 这种属于吴方言中的说法) 、555 (拟音的哭声, 呜呜呜) 等。在日语当中的阿拉伯数字谐音如4649 (请多关照) , 谐音日语的よろしく, 4在日语中发音为よん或者し, 6在日语中发音为ろく, 9在日语发音为く, 合起来就是よろしく。还有39 (谢谢你) , 3在日语中发音为さん, 9发音为きゅう, 这两个音合在一起正好是thank you在日语中的音译发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类词里面还有一定的略缩变异成份。与汉语的阿拉伯数字稍有不同, 日语当中是把10这个双位的数字也加到里面的。并且谐音方式也不完全是日语阿拉伯数字发音的谐音。如14106 (Iしtenる) 爱你, 这种谐音里面就有对英语的发音的谐音, 10在英文中是ten, ten在日语中的拼读是てん, 在这句话里只取了て这个音, 把1看作I, 发音仍为英语的ai, 日语中相应发音假名为あい (爱) ;4在日语中发音为し;而6在这里又从日语中的ろく谐音成了る, 由此合在一起就成了愛してる (爱你) 。这种组合相对比较复杂, 里面牵涉到了多种变异现象。
二、英文谐音
这类谐音通常是以英文中的26个字母的英文发音为发音基础而进行谐音变异的。在中国网民的网络使用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直接从英文词汇直接音译过来、并且以很幽默诙谐的汉语词汇来表达的词语。比如很早就流行的“酷”, 是从英文的kool的音译过来的, 三克油 (thank you) 、黑客 (Hacker) 、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粉丝 (Fans) , 都是从英文中直接音译过来的。这类词语在汉语中还有一种表现, 那就是外来语。比如沙发、坦克之类经常使用的已经收录在汉字词典中的词汇。俨然成为了新词, 并被广大网民所接受。日语中这类词汇也比较多, 比如“英雄”, 是由日本的手机服务品牌AU直接音译而来的;AU是日本的手机服务商的一个品牌服务项目, 在日文中的发音和日文中英雄的发音一致, 所以在网络使用时就被网民直接写成“英雄”了。还有一种半谐音变异现象, 如“冷タ―” (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冷冻过才吃的人) , 前半部是日语“冷たい”的汉字, 取其义, 后半部谐音英文中的ter的发音, 并且取其义, 英文中有动词转化为名词的方式是动词后+er, 这个词中就用了谐音取义的方式变异成了日语的新型单词。这种变异方式在汉语中也有, 在中国网络中流行着这样的一种用法, 如“睡觉ing” (正在睡觉) 、奔跑ing (正在奔跑) 、但在汉语中不属于谐音变异的范畴, 应属于语法变异的范畴。
三、汉字谐音
日语中也是用汉字, 这点学过日语的人都很清楚。汉字谐音一般情况下多为同音异型字之间的异化表现, 这类谐音变异同时也包含方言的谐音变异, 且在汉语中相对比较多。如稀饭 (稀罕、喜欢等义) 、灰鸡 (飞机、属于方言谐音) 、斑竹 (版主) 等等, 在日语中如“魂行ける人”, 是由“コンサート行ける人”中コンサート的略缩之后为 (コン) , 然后谐音为汉字“魂”。北岛康介是日本著名的游泳健将, 被称为“水魔”, 日语发音为スイマー, 而“睡魔”在日语中发音与“水魔”相同, 因此在网络中北岛康介就被谐音戏称为“睡魔”。这是将“水魔”谐音变异为“睡魔”而又进一步转用与该词有直接联系的北岛康介的名字来表达自我意愿的语言变异使用现象。另外还有空気嫁 (空気読め) 、害務省 (外務省) 、不治、腐痔 (富士テレビ的简称) 、虚塵 (巨人—日本棒球俱乐部的名称) 、悪化 (アッカネットワ―クス网络通讯提供商) 等等。这类谐音变异有着诙谐、幽默度相对比较高的特点。另外, 在中国, 由于有些词汇在网络使用中被禁用, 所以很多网民就采用谐音的方式来达到其表达意愿的目的。比如游兴、油行 (游行) , 还有一些粗口, 在中国的网络中都是被禁用的, 所以网民们就使用了其他的语言甚至图画形式来表达出来, 以达到其表达意愿的目的, 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类表达方式就牵涉到了其他的词汇变异模式, 在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四、方言谐音变异
在任何一个民族、地区中, 都存在着地域差异, 这种地域差异造成了方言的形成。有些方言仅仅有发音, 没有具体的汉字, 所以在网络中使用时, 有些网民就用现有的其发音与方言差不多的汉字来表示, 这个可以看做是谐音变异的使用。在汉语中, 比如四川把小孩子叫做“小米杂”, 原本只是四川方言的一个发音, 现在用其谐音汉字将其表达出来, 但只看其汉字我们还很难明白其意思。江苏镇江地区对小孩子的称呼是“xiazi”, 没有具体的汉字表达。但在网络上网民将其汉字写成各种各样的汉字来表达, 如“匣子”, 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意义而成为了小孩子的代名词。在日语中此类的谐音变异词汇本人尚未发现。
五、连读谐音变异
连读谐音变异是语言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略音而造成的语言变异现象。比如, “这样子”, 在连读状态下就谐音变成了“酱紫”。“只要”变成“叫”;“不要变异成“表”。日语当中也有发音上的连读现象, 比如てしまう变成ちゃう, 不过这不能算是谐音变异, 而是日语由于连读造成的一种语法变异。
谐音变异现象, 由于中日文之间的语言习惯和发音方面的不同, 在汉字谐音变异的词汇中就产生了一些差异。但在其方式和目的而言,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以其怪异、新奇性来吸引其他网民的注意
二、有目的性的变异, 为了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愿故意扭曲变形一些词汇的正常书写方式, 且变形后的词汇特征能够让人直接看出书写者的意图。
三、键盘输入的习惯性, 在目前的输入法里, 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的, 在输入文字时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差异, 输入者就随着这种差异直接键入而产生了这种键盘输入的习惯性谐音变异。
另外, 以上提到的由于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在网络中不能直接输入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词汇, 因而使用谐音的方式来达到其目的这一点, 在日本是相对少见的。
谐音变异的最大特点就是同音异形, 这个也是新型网络语言产生过程中的一大方式。它产生的效果就是让人感到新奇、简洁、寓意丰富, 使语言不再单调。语言文字的变化不仅限于谐音的变化, 还有很多层面的变异现象, 如上提到的略缩变异、语域变异、语法变异等, 各种变异现象都各有其特点。总之, 不管是任何方式的变异, 都是语言词汇的进一步演化, 也都是语言词汇的进一步丰富。
作为语言文字的教育者、研究者, 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去更深一步的了解、研究我们人类文明传承的媒介——语言文字, 使我们能够更灵活运用语言这门独特的工具。
摘要:对于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来说, 网络已经遍布全球, 网络成了联系全球的重要工具, 而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在今天, 网络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个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下, 文字作为人类主要的交流手段也在网络中悄悄地变化着, 网络词汇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在这些网络词汇中, 由原来的计算机语言词汇和书面语言词汇逐渐变为通过对正常语言词汇的变异改造再加工而形成的新的在网络当中流行的词汇。本文将对网络词汇中出现的谐音变异词汇作出详细的分析, 并将汉语和日语中出现的谐音变异词汇做一对比, 探讨中日网络语言词汇的演化规律。
关键词:网络词汇,谐音变异,变异类型,同音异形
参考文献
[1]郭凤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5.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62..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谐音文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