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精选11篇)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 第1篇

(一) 什么是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是指在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 作物计划产量和需肥规律以及田间肥料试验结果, 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 于播前提出本作物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比例和时间, 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程序, “配方”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 产前确定的肥料品种, “施肥”则是配方的执行, 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 规定施肥时间和方法, 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这项技术就是常说的配方施肥技术。

(二) 小麦生长养分需求量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的变化, 小麦植株在一生中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 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综合起来看, 小麦营养特性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和相应的茎秆, 约需吸收氮3千克左右, 磷1~1.5千克、钾2.5~3千克, 氮、磷、钾三者的比例约为3∶1∶3。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 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 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 是群体发展较快时期;另一个是从拔节到孕穗, 这一时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 是吸氮量最多的时期。对磷、钾的吸收, 一般随小麦生长的失衡而逐渐增多, 拔节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40%以上的磷、钾养分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其中氮、磷主要集中于籽实, 分别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 钾则主要集中于茎叶, 占全株总含量的77.6%。

小麦虽然吸收锌、硼、锰、铜、钼等微量元素的绝对数量少, 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麦苗期和籽粒成熟期, 应增强锌营养;锰对小麦的叶片、茎的生长影响较大;硼主要分布在叶片和茎顶端, 缺硼的植株生育期推迟, 雌雄蕊发育不良, 不能正常授粉, 最后枯萎不结实。

(三) 小麦配方施肥数量及方法

小麦与其他作物相比, 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小麦对土壤肥力的依赖性很大;二是小麦氮肥用量不宜过大, 过大时易造成前期生长过旺, 后期倒伏减产;三是小麦对磷特别敏感, 三叶期缺磷, 次生根少, 分蘖延迟或不分蘖, 此后缺磷, 延迟抽穗、开花和成熟, 穗粒数减少, 千粒重下降。

1. 施肥数量。

(1) 低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 标准磷肥60~70千克, 尿素25千克。 (2) 中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千克, 饼肥50千克, 标准磷肥70~80千克, 尿素25~30千克。 (3) 高产田:亩施有机肥4000~5000千克, 饼肥50千克, 标准磷肥80~90千克, 尿素35千克, 钾肥10~15千克, 锌肥1.5~2千克。 (4) 晚茬麦:亩施有机肥4000千克左右, 标准磷肥75千克, 尿素25千克。

2. 施肥方法。

(1) 氮素化肥:旱薄型低产田, 常年浇不上水的, 可70%作底肥, 30%作追肥, 或全部作底肥;砂薄型低产田, 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 底肥和追肥各半;中高产田可用总氮量的50%~70%作底肥, 50%~30%作追肥。 (2) 磷肥:可全部作底肥, 并分层施用, 70%于耕翻前撒施, 30%在耕播后撒耙头。 (3) 有机肥、饼肥、钾肥和微肥全部一次作底肥。 (4种肥:亩用硫铵4~5千克, 或尿素和二铵2千克, 用量不宜过多, 以免烧苗。

(四) 不同土壤类型小麦的配方施肥

1. 高水肥区麦田肥料施用配方及用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17克/千克以上, 碱解氮大于80毫克/千克, 速效磷15毫克千克, 速效钾120毫克/千克以上, 这样地块水利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 历年小麦产量在400千克以上。这类麦田的目标产量是500千克, 其配方是优质有机肥5~6方/亩, 全生育期限施纯氮17千克, 五氧化二磷8千克, 氯化钾5千克, 稀土1千克, 硫酸锌拌种, 施肥方法为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稀土微肥全部底施, 氮肥底追比例为2∶3。

2. 中肥麦田肥料施用配比及用法。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15克/千克, 碱解氮60~80毫克/千克, 速效磷12毫克/千克左右, 速效钾80~120毫克/千克。这类地块水利条件尚可, 历年小麦产量在350千克/亩, 其目标产量为400~500千克, 配方施肥为亩施优质有机肥5~6方, 全生育期施氮素15千克, 五氧化二磷12千克, 氧化钾7千克, 施肥方法为有机肥、磷肥、钾肥、锌肥全部底施, 氮肥底、追比例为1:1。

3. 低肥麦田肥料施用配比及用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4克/千克以下, 碱解氮小于60毫克/千克以下, 速效磷小于12毫克, 这类地块属水利条件较差的高岗次地, 人工堆垫及旱地, 常年小麦产量在200千克/亩, 这类地块的目标产量为300千克/亩, 其配方是亩施有机肥3~4方, 全生育期施氮肥10千克, 五氧化二磷10千克、施用方法为全部底施, 有一定水利条件的可部分追施或趁雨追施。

(五) 小麦的施肥技术

1. 基肥的施用。

“麦喜胎里富, 底肥是基础”。对于土壤质地偏黏保肥性能强, 又无灌水条件的麦田, 可将全部肥料一次施作基肥, 俗称“一炮轰”。具体方法是, 把全量的有机肥、2/3氮、磷、钾化肥撒施地表后立即深耕, 耕后将余下的肥料撒到垡头上, 再随即耙入土中。对于保肥性能差的沙土或水浇地, 可采用重施基肥, 巧施追肥的分次施肥方法。

2. 微肥可作基肥, 也可拌种。

作基肥时, 由于用量少, 很难撒施均匀, 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 随耕入土。

3. 追肥的施用。

巧施追肥是获得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追肥的时间宜早, 多在冬前追施, 常有“年外不如年里”的说法。追施肥料大都习惯追施氮肥, 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 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 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

4. 根外喷肥。

小麦生育后期, 进行叶面喷施液肥, 可以延长冠层叶片功能期, 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促进光合产物籽粒转运, 可以增加结实粒数, 提高粒重和品质, 一般可以提高千粒重1~2克, 增产5%~10%。可用于进行叶片喷施的肥料有多种, 常用的有叶面宝等, 于孕穗和抽穗扬花后各喷一次, 每次每亩用叶面宝7~10毫升, 加尿素1千克, 对水100千克;也可每亩用尿素1千克, 加磷酸二氢钾100克, 对水100千克喷施, 喷施液肥可与喷药防治病虫害结合进行。喷肥时要注意天气预报, 选择晴天无大风, 且1~2天内无雨的天气进行。

(六) 小麦施肥“四看四定”

1. 看麦田肥力基础, 定施肥品种。

凡麦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 播种前施用较足量的有机肥, 或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且施足肥料的, 春季要少施或不施氮肥, 只施用磷、钾肥料。凡土壤肥力较差, 播前又因阴雨影响施肥, 致使施量不足的麦田应多施一些氮肥, 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料。

2. 看麦苗发育阶段, 定施肥时间。

此阶段小麦植株主茎的第一节间长度已经稳定, 第二节间正在伸长, 施肥后不会造成基部节间伸展过长而削弱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只能促进小麦健壮生长, 有利于拔节抽穗, 提高亩穗数。

3. 看麦苗长势长相, 定施肥量。

根据春季小麦苗相长势, 确定合理的施肥量。促进麦苗快发稳长, 提高分蘖成穗率。

4. 看气候及土壤墒情, 定施肥方法。

一是在追肥时选择天气晴好的中午进行;二是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可将肥料撒施后立即灌水, 也可随水施入;三是无灌溉条件的田块一定要深施, 施肥深度要达到5~8厘米以上, 施后立即耱麦, 防止肥效挥发, 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阴雨多时可在降雨前将肥料直接撒入麦田;五是追施沼液肥料, 有灌水条件的可随水施入, 旱地可直接浇淋麦兜, 然后覆土稍盖;六是根外追肥, 在拔节期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每亩喷液量为40~50千克。

二、小麦配方施肥的原则

(一) 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配方施肥包含着“配方”和“施肥”两层意思。“配方”的核心是施肥要做到准确计量, 使各种养分形成科学配方。“施肥”是指对在播种前确定的肥料种类用什么方式进行施用, 例如, 是作基肥还是作追肥, 是沟施还是穴施等。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配方施肥的基础是对土壤供肥能力的科学判定, 而判定的基础是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和在该土壤上进行的作物试验。我国土壤类型繁多, 土壤肥力水平差异较大, 不同土壤有不同的养分供应能力, 生产实际中应根据土壤的性质、土壤的养分含量, 确定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

2. 不同作物种类甚至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 其需肥规律各不相同, 生产中应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及其养分需求规律, 科学确定肥料的用量和施肥方式。

3. 目前, 我国推广应用的主要是养分平衡法配方施肥, 该方法容易掌握, 但应用时必须具备五个有效数据, 即作物计划产量、单位经济产量作物的吸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及肥料有效养分含量。其中最关键的数据是土壤供肥量, 它需要进行土壤化验分析才能准确确定。

(二) 小麦配方施肥原则

1. 平衡施肥原则。

以提高品质、产量、效益为目的,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 供肥状况和优质小麦需氮量大的特点, 再增加有机肥的基础上, 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 实施氮肥后移, 补钾、增微、测土施磷肥, 实现平衡施肥。

2. 肥料使用原则。

(1) 符合NY/T394规定。 (2)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3) 禁止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肥料 (有积肥和矿质肥料) 。 (4) 推广生物肥, 实行有机、无机、生物肥配合使用。

3. 全生育期肥料比例。

有机氮、无机氮约为1∶1 (例1000千克优质农家肥可配施10千克尿素) , 有机无机氮、磷、钾约为1∶0.5∶1。

三、小麦不同配方施肥试验

(一)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小麦品种来自鞍山市台安县西佛镇。供试肥料均为今年新进的肥料。

方法。共分四组、一组、二组、三组采用大田条播, 以播种机一个往复为一个处理 (处理6因硫酸钾数量较少以一组播种机播单趟为一个处理) ;四组为小区试验, 随机区组, 3次重复。试验共设六个处理, 如下: (1) 硫酸钾复合肥8斤+二铵16斤+尿素6斤CK1。 (2) 复合肥8斤+二铵16斤+尿素6斤。 (3) 有机肥40斤。 (4) 生物肥8斤+尿素6斤+二铵10斤。 (5) 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CK2。 (6) 硫酸钾复合肥6斤+二铵14斤+尿素4斤。

(二)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如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处理5 (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 的亩成穗、有效小穗、穗粒数及千粒重较高, 与其它处理相比亩成穗增加0.5万~1.3万穗, 千粒重增加2.0~4.2克。农艺性状好于其它处理。

由上表可以看出:处理5产量排在第一位, 处理6排在第三位, 由于处理6亩投入较低, 所以亩纯效益排在第一位, 为240.09元, 比CK1增11.27元;处理5排在第二位, 亩纯效益为239.40元, 比CK1增10.58元。

(三) 小结

通过试验可以说明, 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这一处理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亩成穗、有效小穗及千粒重, 从而提高了产量, 参试的四个点中, 有两个点排在第一位, 但由于硫酸钾复合肥6斤+二铵14斤+尿素4斤这一处理投入较低, 而使亩纯效益排在第一位, 仅比CK2增加0.69元, 如果33%硫酸钾价格能够降低, 建议大田采用二铵18斤+尿素6斤+33%硫酸钾6斤这一配方。

通过研究、测定, 在具体的农业推广使用过程中, 要把研究、选定的肥料配比和施肥量, 加工成配方肥, 由乡镇农业推广部门推广、传授给广大农户, 达到丰产目的。

总之,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了适合小麦施肥的配方。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上有效地克服施肥的盲目性, 消除施肥上的不合理现象, 提高肥料利用率, 促进农作物增产, 改善农产品质量, 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永欣, 郭文善, 严六零《小麦栽培与生理》1992.1-21,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2]张国平《小麦氧、磷、钾吸收分配的研究》222-225, 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1月.

[3]范业宽, 叶坤合《土壤肥料学》共299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刘振兴, 张树林, 母树宏《小麦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和施肥指标研究》15-18, 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8月.

[5]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11-5,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年3月.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第2篇

配方施肥是农业部近几年大力推广的科学施肥技术,经过全国各地近十年的生产实践,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而且可减少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约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项增产提质、节肥增收的技术措施。

一、为什么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人们常说:“有粮无粮在于水,粮多粮少在于肥”,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有的农民化肥没少用,但产量却不高,或产量较高、收入却没增加多少。可见肥料并不是施得越多越好,盲目施用,既浪费肥料,又增加生产成本。测土配方施肥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的。

二、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

三、测土配方施肥的五大功效

一是增产。测土配方施肥与经验施肥相比,可使玉米产量增产10-15%。

二是节本。测土配方施肥平均可节省肥料约8-10%,每亩地折合节约人民币10元左右。

三是增收。通过提高产量和节省化肥用量,这两项加起来节本增收可达30元左右。四是提质。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达到“稻谷依旧飘香、瓜果照样甘甜”的效果,特别是绿色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中应用经济效益更佳。

五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肥料挥发和流失,减轻对地下水硝酸盐的积累。

四、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考虑到作物、土壤、肥料三者的相互联系,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报酬递减率学说:施肥的增产效果随着施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在一定条件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但每公斤肥料增产数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

2、多因子作用率学说: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虽然在数量上有多有少,但它们对作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同等重要,互不能代替。

3、养分归还学说:作物一生从土壤中带走的各种养分要通过施肥归还。而且要保持营养元素的平衡,这样才能持续稳产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4、最小养分率学说:作物生长发育最终产量高低,受土壤提供最少的那种有效养分所决定。即使其它养分提供再多,产量也不会增加。如果某种营养元素严重不足或缺乏,就会出现大幅度减产甚至绝产。

作物的生长有16种必须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钾。中量营养元素:钙、镁、硫。微量营养元素:硼、氯、铜、铁、锰、钼、锌。关键是要找出限制产量提高的限制因子。

五、确定配方的基本技术

肥料配方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地力分区法、目标产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三个类型

第一类 地力分区法

地力分区法是把土壤测试的结果,按土壤肥力高低划分为三级即丰、中、缺或五级即极丰、丰、中、缺、极缺,把5个级别分别做出一个配方施肥方案,结合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计算出这一级别区域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使用量。

优点是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缺点是有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第二类 目标产量法

目标产量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后,计算该产量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养分平衡法

以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肥料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校正系数)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注:(1)式中作物单位吸收量×目标产量=作物吸收量(2)土壤测定值×0.3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3)土壤养分测定值以ppm表示,0.3为养分换算系数。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

2、地力差减法

作物在不施任何肥料的情况下所得的产量称空白产量,它所吸收的养分,全部取自土壤。从目标产量中减去空白产量,就应是施肥所得的产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肥料需要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产量)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但空白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同时,空白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

第三类 肥料效应函数法

通过简单的对比或应用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的处理,确定肥料的施用量,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多因子正交、回归设计法

利用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3114”肥料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或二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为基础,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量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肥料效应方程式)以确定测土配方施肥各项参数,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算对各地施肥进行科学合理的推荐。

优点是能客观地反映出影响肥效诸因素的综合效果,精确度高,反馈性好。缺点是有地区局限性,需要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布置多点试验,积累不同的资料,费时较长。

2、养分丰缺指标法

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和作物吸收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把土壤测定值以一定的级差分等,制成养分丰缺及庆施肥料数量检索表。取得土壤测定值,就可对照检索表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优点是直感性强,定肥简捷方便。缺点是精确度较差,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土壤氮的测定值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很差,一般只用于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定肥。

3、氮、磷、钾比例法

通过一种养分的定量,然后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它养分的肥料用量,例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等。优点是减少了工作量,也容易为群众所理解。缺点是作物对养分吸收的比例和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不同的,在实用上不一定能反映缺素的真实情况。由于土壤各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因此,作为补充养分的肥料需要量只是弥补了土壤的不足。所以推行这一定肥方法时,必须预选做好田间试验,对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作物相应地作出符合于客观要求的肥料氮、磷、钾比例。

配方施肥的三类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并不互相排斥。形成一个具体配方施肥方案时,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参考其它方法,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收各法的优点,消除或减少存在的缺点,在产前能确定更符合实际的肥料用量。

六、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

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八项重点步骤。

1、GPS全球定位技术采集土样

土样采集一般在秋收后进行,地点选择及采集的土壤都要有代表性并进行GPS全球定位。取样深度一般在20厘米,如果种植作物根系较长,可以适当加深土层。取样面积一般以100亩为一个单位,如果地块面积大、肥力相近的,取样代表面积可以大些;如果是坡地或零星地块、肥力变化大的,取样代表面积也可小些。取样可选择东、西、南、北、中五个点,去掉表土覆盖物,按标准深度挖成剖面,按土层均匀取土。然后将采得的各点土样混匀,用四分法逐项减少样品数量,最后留1公斤左右即可。取得的土样装入布袋内,袋的内外都要挂放标签,标明取样地点、日期、采样人及分析的有关内容。

2、土壤化验

各地普遍采用的是五项基础化验,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是体现土壤肥力的三大标志性营养元素。有机质和ph值两项可做参考项目,根据需要可针对性化验中、微量营养元素。化验取得的数据要按农户填写化验单,并登记造册,装入地力档案,输入微机,建立土壤数据库

3、确定配方

配方选定由农业专家完成。首先要由农户提供地块种植的作物及其目标产量。农业专家根据作物目标产量的需肥量、土壤的供肥量,以及不同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选定肥料配比和施肥量。这个肥料配方应按测试地块落实到农户。按户按作物开方,以便农户按方买肥,“对症下药”。根据多年化验分析和田间试验结果,一般粮食作物土测值与标准值,每低1 ppm,需补充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0.15公斤,三料0.9公斤,硫 酸钾0.03公斤。中微量元素的化验数值与标准值比偏低时,要缺什补什,严格控制数量,绝不能用量过大,一般控制在0.1—1.5公斤左右。

4、加工配方肥

配方肥料生产要求有严密的组织和系列化的服务。配方肥的生产第一关,要把住原料关,选择省内外名牌肥料厂家,选用质量好、价格合理的原料肥。氮肥品种以尿素、硫铵、硝铵为主,磷肥品种以三料,过石为主,钾肥以硫酸钾,氯化钾为主。无论种什么作物在肥料配伍中都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数量一般在1—1.5立方米。瓜果、蔬菜作物要达到2—3立方米。第二关是科学配肥。由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统一建立配肥厂。

为了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所需肥料的质量和配方施肥项目的科学准确,今年国家采取测土、化验、配方、供肥、指导的一条龙服务,以招标的方式定点肥料企业生产“测土配方专用肥”。该肥料是国家补贴的根据测土化验数据,由国家、省、市三级土肥专家共同研究确定配方组合,专为测土农户提供的专用肥料,属生产用肥,不得进入流通领域,任何企业、单位、个人都不允许经销。由生产企业直对农户,无中间经销商,每吨肥比市场价低100元左右,并由省土壤肥料协会监督质量,出现任何质量问题由省土壤肥料协会负责培偿。肥料到户之前发生的各种费用,由生产专用肥企业负责。今年实施的免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是国家15项优农惠农政策之一,任何企业、单位、个人都不允许仿冒,并以此名义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

5、按方购肥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测土配方之后,把配方按农户按作物写成清单,县推广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农户各一份。由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或县推广中心按方配肥销售给农户。我们现在搞的平衡施肥,应当说还是一个过渡阶段。但发展趋势越来越科学。一定要认真解决过去出现的“只测土不配方、只配方不按方买肥”的问题,全面落实平衡施肥操作程序、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美国做法是按着不同土壤肥力条件,确定若干适应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当播种施肥机械田间作业时,由卫星监视机械行走的位置,并与控制施肥配方的电脑系统相联结,机械走到那个土壤类型区,卫星信息系统就控制电脑采用哪种配方施肥模式。这种施肥是变量的、精确的,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施肥方法。

6、配方肥的施用

肥料施用必须做到底肥、种肥、追肥“三肥接力”。配方肥料大多做底肥施用,播 种时施入小部分二铵(5公斤左右)做水肥,其余氮肥做追肥分1—2次施。微肥一般是浸种、拌种或叶面喷施。

7、田间监测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使用配方肥料之后,要观察作物生长发育,要看收成结果。在农业专家指导下,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相结合,进行田间监测,详实记录,并及时反馈到专家和技术咨询系统,做为调整修订配方的重要依据。

8、修订配方

按照测土得来的数据和田间监测的情况,由农业专家组分析研究,修改确定肥料配方,使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更切合实际,更具有科学性。这种修改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深化提高。

七、我市测土配方推荐施肥

根据全市多年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推荐施肥如下:

1、玉米施用尿素0.15kg/ppm 速N, 三料 1.24 kg/ppm 速P, 硫酸钾0.03 kg/ppm 速K。

2、水稻施用尿素0.14 kg/ppm 速N,三料 0.96 kg/ppm 速P, 硫酸钾0.05 kg/ppm 速K。

根据土测值计算玉米、水稻亩施用量。利用差减法计算施用化肥量。例如在玉米上。土测值速N125.2 ppm,计算亩用尿素量: 计算土测值与平均值之差:平均值127.2 ppm-125.2 ppm=2ppm 2ppm对应的尿素量:2ppm×0.15=0.3㎏

计算亩用尿量:19㎏(平均值)+0.3㎏(速N增加值)=19.3㎏ 主要作物推荐配方施肥如下:

⑴玉米:尿素15—20㎏/亩、二铵15—20㎏/亩、钾肥6—12㎏/亩或使用倍丰玉米专用肥(含量51%)40公斤左右一次性施入。

⑵水稻:尿素15—20㎏/亩、二铵10—12㎏/亩、钾肥5—8㎏/亩或使用倍丰水稻专用肥(含量45%)45公斤左右一次性施入。

辣椒配方施肥技术 第3篇

1. 辣椒需肥特征 辣椒喜温耐旱,一生对钾的吸收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钾吸收比例为2.8∶1∶3.3。施氮量过大将促使辣椒植株营养生长过旺,易导致果实缺钙而产生脐腐病,还会影响其辣味而降低商品性,初花期要特别注意控施氮肥,防止因植株徒长而推迟生殖生长。随着辣椒植株生长,对磷的吸收量不断增加,但其生育期对磷的总吸收量仅为氮的1/3。施钾有利于辣椒光合产物的合成与运输,可增强植株抗逆性,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并有效降低辣椒硝态氮含量,促进果实着色,从而提高商品性。另外,辣椒花果期还需补施适量硼肥和锌肥。营养生长期需氮量较大,转入生殖生长期应控施氮肥、配施磷钾肥,花果期开始分期追肥,从第二层果往上需肥量应逐次增多。

2. 配方施肥技术 辣椒施肥应坚持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施足底肥、适期追肥、增钾补微、少施勤施的原则。按每生产辣椒1000千克需氮(N)5.5千克、磷(P2O5)2千克、钾(K2O)6.5千克的标准。现以生产2300千克鲜椒作为目标产量,其适宜配方为:在施用优质腐熟农家肥3500千克基础上,再施尿素3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35千克,三元复合肥(15-15-15)35千克。

①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要求充分腐熟,以减少病虫传播。定植前结合整地亩施优质农家肥3500千克、磷肥50千克、硫酸钾35千克做基肥。

②适期追肥。一是轻施提苗肥:辣椒移植定苗后,结合中耕培土灌水,亩施尿素2~4千克,以促使植株早发壮苗。二是施好壮秆肥:结合田间中耕锄草,亩施尿素5~7千克、三元复合肥5千克,培育壮株,追肥应结合灌水进行。三是稳施花蕾肥:一般每亩施尿素5~7千克、三元复合肥10千克,以促进发棵分枝并满足现蕾开花的需要。四是重施花果肥:一般每亩施尿素9~12千克、三元复合肥20千克,按果实枝组不同生长阶段分3次追施,即第二层果、第三层果、第四层果期各追肥1次。注意施肥位置应距离根群3~7厘米远,以防伤根造成落花落果。

③巧施微肥。花果期喷施0.1%~0.2%硼砂和0.2%硫酸锌溶液,可防止植株小叶病的发生,显著提高坐果率;开花期用25~30毫克/千克防落素喷花,能有效防止落叶、落花、落果;结合辣椒田病虫害的防治,每亩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10天1次,有利于提高植株光合产物及抗逆性,增加辣椒产量,提高品质。

冬小麦配方施肥综合管理技术 第4篇

1.1 小麦的需肥量

小麦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因品种、气候、生产条件、产量水平、土壤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差异。据有关部门研究, 在目前中等产量水平下, 每生产100 kg籽粒, 需从土壤中吸收氮3 kg, 磷1.0~1.5 kg, 钾3~4 kg。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 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也相应提高。

1.2 小麦对养分的需求特性

氮是小麦营养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分蘖期缺氮时, 分蘖发生困难, 同时也深刻影响籽粒及面粉的品质。

磷以多种方式参与小麦的生长发育, 起着细胞结构成分与代谢活性化合物的作用。小麦缺磷, 常引起根系发育受阻, 分蘖减少, 叶呈暗绿色而无光泽, 成熟延迟, 粒轻、品质差。磷肥可显著增加分蘖与次生根数及根系的吸收能力, 提高小麦的抗寒性, 所以磷肥要早施。

小麦缺钾症状在拔节孕穗期最为明显, 表现为植株矮化、拔节迟缓、植株散生、茎秆机械组织发育不良、抽穗推迟, 以及开花后叶片易出现枯黄、早衰。高氮更易促发小麦缺钾, 钾能促进氮代谢。

1.3 小麦各生育期需肥规律

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随着植株营养体的生长和根系的建成, 从苗期、分蘖期至拔节期逐渐增多, 于孕穗期达到高峰。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2个高峰期: (1) 从分蘖到越冬, 这时小麦麦苗虽小, 但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 是群体发展较快的时期; (2) 从拔节到孕穗, 这一时期植株迅速生长, 对氮的需要量急剧增加, 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7.3%, 是吸氮最多的时期。

对磷、钾的吸收, 一般随小麦生长的推移而逐渐增多, 拔节后吸收率急剧增长, 40%以上的磷、钾养分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苗期是小麦的营养生长期, 氮素代谢旺盛, 同时对磷、钾反应敏感, 所以施足基肥能促进植株早分蘖、早发根, 为麦苗安全过冬、壮秆大穗打下基础。拔节期, 小麦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 养分的吸收和积累多, 氮、钾积累量已达最大值的50%, 磷占40%左右。孕穗期养分吸收与积累达最大, 地上部氮的积累量已达最大值的80%左右, 磷、钾在85%以上。抽穗开花后, 小麦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至丧失, 养分吸收量随之减少并趋于停止。

氮素在小麦冬前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磷素在小麦3叶期、钾素在小麦拔节期是关键时期;而养分最大的效率期是氮素在拔节至孕穗期、磷素在抽穗至开花期、钾素在孕穗期。

小麦虽然吸收锌、硼、锰、铜、钼等微量元素的绝对数量少, 但微量元素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试验资料, 每生产100 kg小麦, 需吸收锌约9 g, 在不同的生育期, 吸收锌的大致趋势是:越冬前较多, 返青、拔节期吸收量缓慢上升, 抽穗成熟期吸收量达到最高, 占整个生育期吸收量的43.2%。

2 冬小麦施肥技术

2.1 肥料施用量

目前, 生产上多采用以产量指标定施肥量的方法, 就是根据每生产100 kg小麦籽粒吸收氮、磷、钾的数量, 计算出所定产量指标吸收氮、磷、钾的总量, 再参考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肥料当季吸收利用率等, 计算所需各种肥料的总量。稷山县土壤肥料工作站近年来经多点试验, 初步总结出了稷山县不同土壤地力水平条件下冬小麦化肥的施用量。

旱地小麦施肥量见表1, 水地小麦施肥量见表2。

2.2 施肥时期

2.2.1 基肥

高产小麦基本苗较少, 要求分蘖成穗率高, 这就要求土壤能为小麦的前期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同时, 小麦又是生育期较长的作物, 要求土壤持续不断地供给养料, 一般强调基肥要足。基肥的作用首先在于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平, 使植株的氮素水平提高, 增强分蘖能力;其次在于能够调节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养分供应状况, 使土壤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能为其提供各种养料, 尤其是在促进小麦后期稳长、不早衰上有特殊作用。高产条件下, 基施氮肥量一般应占总用肥量的40%~60%, 磷、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

2.2.2 种肥

种肥由于集中而又接近种子, 肥效又高又快, 对培育壮苗有显著作用。种肥对于基肥少的瘠薄地以及晚茬麦的增产作用较大;而对于肥力条件好或基肥用量多以及早播小麦往往无明显的增产效果。小麦苗期根系吸收磷的能力弱, 而苗期又是磷素反应的敏感期, 所以磷肥作为种肥对促进小麦吸收磷素、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有很大的意义。种肥可采用沟施或拌种。

2.2.3 苗肥

苗肥的作用是促进冬前分蘖和巩固早期分蘖。小麦播种后约15~30 d进入分蘖期, 此时要求有充足的养分供应, 尤其是氮素, 否则分蘖发生延缓甚至不发生。施用苗肥, 还能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 从而促进碳水化合物在植株体内的积累, 提高其抗寒能力。

苗肥一般在小麦播种后15~30 d或3叶期以前施入, 氮肥用量为总施用量的10%~20%左右。

2.2.4 拔节肥

拔节肥可以加强小麦花分化强度, 增加结实率, 改善弱小分蘖营养条件, 巩固分蘖成穗, 增加穗数, 延长上部功能叶的功能期, 减少败育小花数, 提高粒质量, 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氮肥用量为总施用量的30%~40%左右, 注意防止过肥倒伏。

2.2.5 根外喷肥

根外喷肥是补充小麦后期营养不足的一种有效施肥方法。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 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 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肥时, 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 这是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

3 不同类型小麦的施肥技术要求

3.1 普通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在营养生长阶段 (出苗拔节期) 的施肥, 主攻目标是促分蘖和增穗;而在生殖生长阶段 (孕穗成熟期) , 其主攻目标是增粒、增质量。根据小麦的生育规律和营养特点, 应重视基肥和早施追肥。基肥用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30%~60%, 追肥占70%~40%为宜。

3.2 强筋小麦施肥技术

主要蔬菜配方施肥技术 第5篇

关键词:黄瓜;番茄;配方施肥

中图分类号: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88-1

1黄瓜

1.1黄瓜的需肥特性

黄瓜生长快、结果多、喜肥,根系耐肥力弱、稀疏松散、根量较少,在土壤中分布较浅,难以利用根层以上的水分和养分。黄瓜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较大。全生育期需钾最多,其次是氮,再次是磷。

氮对产量的影响取为明显,分期施氮比一次性施氮更有利于增加雌花数量:磷对花芽分化有重要作用,大量分期施磷有利于雌花的产量的形成;钾可改善氮的利用率,增加对磷的吸收,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转移,也能促进花芽的分化。缺钾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受到影响,若幼苗期氮丰富而钾不足,则雌花会减少;但是钾过多,会抑制对钙、镁的吸收。

黄瓜在播种后20~40小时,磷素的作用格外显著,此时绝不能忽视磷的供应。黄瓜所需氮、磷、钾各元素总量的50%~60%是在结瓜盛期吸收的,叶和果实中的氮、磷、钾三要素含量几乎各半。因此,产量越高,对养分的吸收也就越多,对地力的消耗也越大。黄瓜根系柔弱、易损坏,若肥料浓度过高会发生“烧根”现象,须根不再发展,根端呈枯黄。严重时,植株的地上部分萎缩、叶小,生长不良。

黄瓜定植后30天氮的吸收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生长中期吸氮最多,之后逐渐略减。进入生殖生长期对磷的需要量剧增。在结瓜盛期的20多天内,黄瓜吸收的氮、磷、钾量要分别占吸收总量的50%、47%、48%。至结瓜后期,生长速度减慢,养分吸收量减少,其中以氮、钾减少较为明显。

1.2黄瓜生长适宜的土壤条件

黄瓜适宜生长微酸至弱碱性的土壤,对土壤酸碱度要求是中性偏酸为好。黄瓜根系浅、根群弱,黄瓜的根系喜肥又不耐肥,故应选择富含有机质、通透性良好、既能保水又能排水的腐殖质壤土进行栽培。黄瓜在黏土中生育迟缓,生育期长,产量较高。沙土或沙质壤土中,生育早,但易于早衰老化。黄瓜的耐盐性最差。

1.3黄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黄瓜是一种高产蔬菜,结瓜期长,又是浅根作物,需长期满足生长期的营养,应及时分期追肥。

1.3.1基肥 基肥是黄瓜生长发育的重要养分来源,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优质有机肥3000~3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500公斤,尿素5公斤,磷酸二铵15公斤,硫酸钾4公斤。

1.3.2追肥 黄瓜进入结瓜期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0公斤,硫酸钾5公斤,以后每隔7~10天结合浇水追施1次。整个生育期追肥8~10次。

1.3.3根外追肥 为了补充磷、钾和微量元素的不足,可在结瓜期叶面喷施0.5%磷酸二氢钾或0.1%硼砂或多元微肥。

2番茄

2.1番茄的需肥特点

番茄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种养分的吸收比例及数量不同。一般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在生育前期对氮、磷的吸收量虽不及后期,但因前期根系吸收能力弱,所以对肥力水平要求很高,氮、磷、钾不足,不仅抑制前期生长发育,而且它对后期的影响也难以靠施肥来弥补。在每一穗果开始结果时,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迅速增加,氮在其中占50%,而钾只占32%;结果盛期和收获期,氮只占36%,而钾已占50%;结果期磷的吸收量约占15%。番茄需钾的特點是从坐果开始,一直呈直线上升,果实膨大期吸收钾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70%以上。只是采收后期,对钾的吸收量才稍有减少。

番茄对磷的需要量比氮、钾少,磷可促进根系发育,提早花器分化,加速果实生长与成熟,提高果实含糖量。在番茄所需养分中,钾的数量居第一位,钾对植物发育,水分吸收,体内物质的合成、运转及果实形成以及着色和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缺钾则植株抗病力弱,品质下降。钾肥过多,会导致根系老化,妨碍茎叶的发育。番茄产量高,需肥量大,耐肥能力强,对钾、钙、镁的需要量大。采收期需肥较强,需要边采收、边供给养分。同时注意补充硼肥。

2.2番茄生长适宜的土壤条件

番茄对土壤条件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为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地块栽培。番茄对土壤通透条件要求较高,当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降至2%时,植株就会因缺氧而枯死,因此低洼涝地、土壤黏重的土壤不适宜栽培番茄。砂壤土的通透性好,土温上升快,昼夜温差大,可以促进早熟;黏壤土或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黏土保水保肥能力强,栽培番茄产量高。

2.3番茄配方施肥技术

番茄全生育期每667平方米施肥量为农家肥3000~35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400~500公斤),氮肥17~20公斤,磷肥,钾肥11~14公斤。有机肥作基肥,氮、磷、钾分基肥和3次追肥施用,施肥比例为:2∶3∶3∶2,磷肥全部作基肥,化肥和农家肥混合使用。

2.3.1基肥 每667平方米施用农家肥3000~3500公斤,尿素6公斤,磷酸二铵13~17公斤,硫酸钾7~8公斤。

2.3.2追肥 第一果穗膨大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8~9公斤,硫酸钾5~6公斤;第二果穗膨大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1~13公斤,硫酸钾6~8公斤;第三果穗膨大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11~13公斤,硫酸钾6~8公斤;每三果穗膨大期每667平方米施尿素8~9公斤,硫酸钾5~6公斤。

2.3.3根外追肥 第一果穗至第三果穗膨大期,叶面喷施0.3%~0.5%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或微量元素肥料2~3次。

夏县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第6篇

冬小麦一生的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 而且吸收的量也很多, 其中碳、氢、氧占小麦干物质量的90%以上, 它们主要是植株光合作用的产物。氮、磷、钾等元素仅占小麦干物质量的5%左右, 主要来源于土壤本身养分含量和生长期间的施肥供给。

小麦一生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分孽期到越冬期, 麦苗虽小, 但需氮量较大, 占一生总需要量的13.5%;另一个是拔节期到孕穗期, 植株生长迅速, 需要量急剧增加, 占一生总需要量的37.3%。小麦一生对磷的吸收量随着小麦生长的推移逐渐增多, 从拔节期开始需要量迅速增加, 其中以孕穗期到成熟期间为最多, 约占一生总需要量的40.0%。小麦一生中对钾的吸收和磷素基本一致, 随着小麦生长的推移逐渐增多, 到拔节期以后需要量明显增加, 其中以孕穗期到成熟期为最多, 占总需要量的40.0%左右。形成100.0 kg小麦籽实, 一般需要吸收3.0 kg氮素, 1.2 kg磷素, 2.5 kg钾素。

2 冬小麦施肥方法

2.1 水浇地冬小麦

2.1.1 存在问题与施肥原则

针对夏县水浇地冬小麦氮磷化肥用量普遍偏高, 肥料增产效率下降, 有机肥施用不足, 微量元素锌和锰缺乏时有发生等问题, 提出如下施肥原则: (1) 增施有机肥, 提倡秸秆还田, 有机无机配合; (2) 依据土壤肥力条件, 适当调减氮磷化肥用量, 高效施用钾肥, 注意锌肥和锰肥配合施用; (3) 因地、因苗施肥, 氮肥分期施用, 根据苗情, 调整追肥数量和时期; (4) 肥料施用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

2.1.2 施肥量

单产>5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4 000 kg以上;施N13~15 kg, P2O58~10 kg, K2O 7~9 kg。单产400~5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3 000~4 000 kg;施N 11~13 kg, P2O56~8 kg, K2O 5~7 kg。单产300~4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2 000~3 000 kg;施N 9~11 kg, P2O55~6 kg, K2O 4~5 kg。单产<3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2 000~3 000 kg;施N 6~9 kg, P2O55~6 kg, 土壤速效钾含量<120 mg/kg时, 适当补施钾肥。

2.1.3 施肥方法

(1) 实施作物秸秆还田地块, 要增加氮肥用量10%~15%, 以协调碳氮比, 促进秸秆腐解。 (2) 基、追肥施用深度分别达到20~25 cm和5~10 cm。 (3) 有机肥、磷、钾、锌、锰等肥一般均作底肥, 氮肥60%~70%底施、30%~40%追施。对返青前每0.067 hm2总茎数<45104的三类麦田, 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在返青期随浇水追施总追氮量的30%, 第二次在拔节期随浇水追施总追氮量的60%;对返青前每0.067 hm2总茎数45104~60104的二类麦田, 结合起身期浇水追施总追氮量的全部;对返青前每0.067 hm2总茎数60104~80104的一类麦田, 应氮肥后移, 在拔节期随浇水一次追肥;对返青前0.067 hm2总茎数>80104的旺长苗, 应减施氮肥控制群体, 在拔节期适量追肥。 (4) 在拨节到孕穗期喷施一二次0.2%的硫酸锌或硫酸锰, 抽穗到乳熟期连续喷施二三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有脱肥早衰现象的可加入2%的尿素混合喷施。

2.2 旱地冬小麦

2.2.1 存在问题与施肥原则

针对旱地雨养区冬小麦养分投入少, 有机肥施用不足等问题, 提出以下施肥原则: (1) 依据土壤肥力条件, 坚持“适氮、稳磷、补微”的施肥力针; (2) 增施有机肥, 提倡有机无机配合; (3) 氮肥以基肥为主, 追肥为辅, 注意锰和锌等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 (4) 肥料施用应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

2.2.2 施肥量

单产>3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4 000 kg以上;施N 10~13 kg, P2O58~10 kg, K2O 5~7 kg。单产150~30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3 000~4 000 kg;施N 8~10 kg, P2O56~8 kg, K2O 3~5 kg。单产<150 kg/0.067 hm2的麦田, 每0.067 hm2施农家肥3 000 kg左右;施N 6~8 kg, P2O55~6 kg, 土壤速效钾含量<100mg/kg时, 适当补施钾肥。

2.2.3 施肥方法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 第7篇

临清市的土壤分潮土、盐土和风沙土3个土类。潮土又有3个亚类, 即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潮土。盐土只有1个亚类, 即为潮盐土, 褐土化潮土13个土种, 潮土13个土种, 盐化潮土18个土种, 潮盐土1个土种, 风沙土1个土种, 全市共计46个土种。

2006年, 承担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资金补贴项目, 在全市16乡镇、办事处范围内建立了2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 涉及1个土类、4个亚类、7个土属、18个土种。对全市土壤质地、养分含量情况进行系统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土壤养分情况, 并根据种植作物种类、土壤质地等综合分析, 制定出科学的施肥方案, 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 经过9年的实施, 取得了明显成效[1]。

1 国家测土配方项目实施情况

1.1 广泛布点, 构建耕地质量监测点

2006年承担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资金补贴项目。按照“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和要求, 在全市16个镇、办事处范围内建立了2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 涉及1个土类、4个亚类、7个土属、18个土种。

1.2 采土化验, 掌控全市农田土壤养分动态

连续9年采集监测点土壤样品, 分析化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2],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临清市农田土壤养分近几年都呈上升趋势, 各项养分较2006年都有明显改善。

1.2.1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4.33 g/kg, 含量变化范围为3.92~28.68 g/kg。临清市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干湿交替明显, 夏季湿热, 冬季干冷, 其生物、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质分解, 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2006—2014年有机质增加了2.24 g/kg, 这与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有关。

1.2.2全氮。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083 5 g/kg, 变化范围为0.050 0~1.100 0 g/kg, 2006—2014年全氮增加了0.025 7 g/kg,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布规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相似。

1.2.3碱解氮。碱解氮平均值为74.94 mg/kg, 含量变化范围为27.00~120.00 mg/kg。土壤中易溶于水的有机态氮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统称速效氮, 常用碱解法测定其含量, 故又称碱解氮。它的含量水平常作为衡量供氮强度的指标, 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与全氮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受人为施肥的影响较大, 2006—2014年碱解氮增加了33.16 mg/kg。

1.2.4有效磷。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5.00~154.40 mg/kg, 平均值29.89 mg/kg, 近几年有效磷基本稳定, 上升幅度不大。

1.2.5速效钾。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132.95 mg/kg, 含量变化范围为43.00~520.00 mg/kg, 2014年较2006年上升27.78 mg/kg。

1.3 临清市农田土壤养分演变原因分析

首先, 秸秆还田技术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的重要手段。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广大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 化肥、农药、良种投入增加, 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 还田的秸秆和根茬量也随之增加, 其中小麦秸秆还田100%, 玉米秸秆还田约95%, 促进了临清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增加[3]。

其次, 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完善排灌系统, 改善了土壤的水、热、气状况, 尤其是土壤水分状况, 不仅满足农作物的需水要求, 而且还加强了土壤中矿物质营养的溶解、水解及氧化作用, 促进了有机质的提高。

再次, 人们通过施肥, 如增施有机肥、化肥以及微肥, 秸秆还田等先进的施肥技术, 因土施肥, 因作物施肥, 化肥深施, 氮、磷、钾配合施用等, 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状况, 调节了土壤的耕性, 促进土壤肥力发展的平衡, 而且还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2 小麦科学施肥技术

2.1 冬小麦需肥规律

小麦为临清市当前主要的种植作物, 种植面积约5万hm2, 占耕地的比例为86%。小麦全生育期需氮、钾较多, 磷较少, 同时需要钙、镁、硫等中量元素和锌、硼、锰等微量元素, 每生产100 kg小麦, 需吸收N 2.83 kg、P2O51.25 kg、K2O2.92 kg。小麦一生吸氮有2个高峰期, 一是年前分蘖盛期, 占总吸收量的12%~14%, 另一个是拔节孕穗期, 占总吸收量的35%~40%;这2个时期对氮吸收多、吸收快, 如能满足供给, 促进冬前分蘖, 有利于培育壮苗, 以及提高成穗率, 促进小花分化, 增加穗粒数[4,5]。小麦返青以前需磷量占总吸收量的9%~10%, 但此时磷素对小麦分生组织的生长分化影响很大, 对生根、增叶分蘖均有显著效果, 此时保证磷素供应还可明显增强小麦的抗寒、抗旱能力, 对磷肥吸收高峰期出现在拔节扬花期, 占磷总吸收量的60%~70%;这个时期充足的磷素供应, 对小穗小花分化发育以及促进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的转化、积累、灌浆成熟、增加千粒重十分重要。

小麦在拔节前对钾的吸收量较小, 不超过吸收量的10%, 拔节至孕穗期是小麦需钾最多的时期, 此时吸钾量可占总吸收量的60%~70%, 是小麦吸钾速度的最高峰, 是钾肥的最大效率期。此时保证充足的钾素供应, 可使小麦植株粗壮、生长旺盛, 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 加速籽粒灌浆。

2.2 小麦施肥原则

按照临清市的土壤供肥水平及小麦需肥特性, 应掌握的施肥原则是“有机无机配合, 大量中微量元素配合, 底肥追肥结合, 在施足有机肥的前提下稳氮、控磷、补钾、配微”。

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 或秸秆还田配合适量的无机肥。有机肥根据产量而定, 一般施用量30~60 t/hm2, 全部磷、钾肥一次性作基肥施入, 氮肥分底肥与追肥分次施入, 比较合理的底、追肥比例为:高肥力麦田40%、60%, 中肥力田块50%、50%, 低肥力田块60%、40%, 按照临清市测土结果, 施用尿素150 kg/hm2左右、磷酸二铵225 kg/hm2左右、氯化钾150 kg/hm2左右, 缺锌地块施硫酸锌15~30 kg/hm2, 缺硼地块施硼砂7.5 kg/hm2。

2.2.1 冬前追肥。根据传统种植习惯, 一般冬前不追肥, 部分年前浇越冬水的, 可结合浇水追尿素75 kg/hm2左右。

2.2.2 春季追肥。根据墒情及苗情情况, 于小麦起身中后期至拔节期, 追施尿素300 kg/hm2左右。

部分农民习惯“一炮轰”追肥法:返青后拔节前一次性撒施, 不仅造成肥料浪费, 也对小麦产生副作用, 一次性施肥过多致使小麦徒长、无效分蘖多引起倒伏。

比较科学的施肥方法是因地施肥, 根据底肥及土质追施:一是返青前茎数在900万~1 200万个/hm2的高产田, 追肥提倡推迟到拔节前后, 开沟条施尿素300 kg/hm2左右。二是返青前茎数在600万~900万个/hm2的中产田, 可在起身期追尿素300 kg/hm2左右。三是返青前茎数小于675万个/hm2, 苗情较差的田块, 施肥应提前到返青期, 施尿素225 kg/hm2左右, 另外在拔节期再追施尿素150 kg/hm2左右。

参考文献

[1]高祥照.我国测土配方施肥进展情况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1) :7-10.

[2]孙义祥, 郭跃升, 于舜章, 等.应用“3414”试验建立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 :197-203.

[3]刘淑君.北方潮土区冬小麦最佳测土配方施肥模式[J].天津农业科学, 2011 (4) :21-24.

[4]董国靖.柘城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 :21-22.

凤台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第8篇

关键词:小麦,测土配方施肥,产量,安徽凤台

小麦是凤台县主要粮食作物, 常年播种面积40 km2以上[1]。2008年, 凤台县小麦播种面积达4.21万hm2, 分别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夏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安徽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3.85%、48.99%、99.44%、1.79%;小麦总产量25.22万t, 分别占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安徽省小麦总产量的45.73%、99.72%、2.16%[1];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平均为6 418 kg/hm2, 均高于全县夏收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 974 kg/hm2及粮食作物平均单产5 990 kg/hm2, 也高于安徽省小麦平均产量4 977 kg/hm2。因此, 小麦生产在凤台县具有重要地位。

凤台县小麦种植面积虽然较大, 单位面积产量也高于全省的平均值, 但与安徽省高产县及我国小麦高产省份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2,3]。凤台县小麦产量低而不稳, 除气候条件外, 施肥不合理是重要原因。调查发现,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 对土壤养分状况不清楚, 缺乏科学施肥知识, 在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和施用单一氮肥或氮磷肥、不施或很少施用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等不合理施肥现象, 导致氮磷钾比例失调, 钾投入小于产出, 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 微量元素缺乏, 小麦病虫害严重, 贪青晚熟, 经济效益下降[4]。因此, 开展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查清土壤养分状况, 实施平衡施肥, 对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高效具有重要作用。20082011年, 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 (IPNI) 等的支持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在凤台县开展了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在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城北乡和农场等地进行, 供试土壤为沉积物发育的水稻土, 肥力中等, 灌溉条件良好。播前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基本性状为:pH值分别为5.53、7.18、6.35, 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1.1、30.6、21.2 g/kg, 碱解氮 (N) 含量分别为76.6、172.3、106.0 mg/kg, 有效磷 (P) 含量分别为86.3、11.4、8.8 mg/kg, 速效钾 (K) 含量分别为88.6、73.5、45.5 mg/kg。供试小麦品种为皖麦52号及烟农19号。供试肥料品种:氮肥为尿素, 磷肥为普通过磷酸钙, 钾肥为氯化钾。

1.2 试验设计

试验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要求进行, 采用氮 (N) 、磷 (P) 、钾 (K) 3因素4水平 (0, 1, 2和3) 14个处理的最优回归设计, 即标准化的“3414”试验方案[5,6]。其中N2、P2和K2为当地推荐的相对合理的中等施肥量, N1=0.5 N2 (减半施肥量, 同理P1=0.5 P2, K1=0.5 K2) , N3=1.5 N2 (过量施肥量, 同理P3=1.5 P2, K3=1.5 K2) 。合理施肥处理N2P2K2施肥量, 20082009年桂集试验, 为N225P45K75, 即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量分别为225、45、75 kg/hm2;20102011年试验, 城北试验点为N180P90K120, 即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量分别为180、90、120 kg/hm2;农场点为N225P90K120, 即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施用量分别为225、90、120 kg/hm2。小区面积30.0 m2, 完全随机区组排列, 桂集试验点重复3次。60%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基肥, 40%氮肥作追肥, 于小麦返青后追施。每年10月中下旬播种, 翌年6月初收获。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如病虫害防治, 同当地一般大田小麦。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及适宜施用量

从表1可以看出, 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区, 施用氮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不施氮肥 (CK) 相比, 施用不同数量的氮肥后, 小麦分蘖成穗率提高,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大幅度增加, 每穗粒数显著增多, 千粒重也有所提高, 产量结构性状改善, 为籽粒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3种氮肥用量条件下, 施肥量不足的N1处理, 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明显低于适宜施肥量的N2处理, 表明氮肥对小麦前期分蘖及后期成穗有重要影响;相反, 过量施氮的N3处理, 前期分蘖虽多, 但成穗率并不高,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也不高, 每穗粒数也较少, 空瘪粒数多, 千粒重也低;中等施氮量的N2处理,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最高, 每穗粒数最多, 千粒重也较高, 表明适量施氮才能有效创造小麦高产适宜的群体结构。不施肥或不施氮肥, 小麦生长发育迟缓, 植株矮小, 分蘖成穗率低, 穗子短小, 结实小穗少, 穗粒数急剧减少, 籽粒小而瘪, 千粒重也有所下降, 从而最终影响了籽粒产量的提高。

图1的小麦籽粒实产测定结果与表1的产量性状结果表现出一致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 施用不同数量的氮肥对小麦籽粒产量有很大影响。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区, 在施用磷、钾肥的基础上, 增施适量氮肥可大幅度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不同数量氮肥的增产幅度:20082009年实行3次重复设计的桂集试验点为28.6%~71.3%, 平均增产49.7%, 经方差分析和统计显著性检验, 达1%的极显著水平;无重复设计的20102011年度试验, 城北点小麦施氮的增产幅度高达50.6%~106.2%, 农场点为25.4%~59.0%, 平均增产79.5%和41.1%, 增产幅度很大, 虽不能确定其显著性差异, 但是其产量表现和趋势与桂集试验点均是一致的。综合2年3地试验结果, 小麦施氮肥的增产率平均为33.8%~76.7%, 平均增产55.1%;将3地产量放在一起进行多点统计分析和检验, 差异达1%的极显著水平。3种氮肥用量水平下, 中等施氮量的N2处理, 小麦籽粒产量最高, 增产幅度最大, 表明适量施氮肥才能有效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 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而施肥量不足或过量施肥均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最终影响籽粒产量的提高。

分析表明, 小麦产量与氮肥施用量间为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以施氮 (N) 量为自变量 (x) , 20082009年度桂集小麦籽粒产量为因变量 (y1) , 应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 可以求出相应的曲线方程:y1=-0.045 096x2+22.836 889x+4 326.4, R2=0.867 9**, F=29.57**, Signif F=0.000 1。检验结果表明, 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 表明建立的方程有效。检验表明, 方程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以求出最高产量及其施氮量:x1=253.2 kg/hm2, 最高产量y1=7 217.6 kg/hm2。以小麦价格 (1.96元/kg) 和氮肥价格 (4.35元/kg) 计算, 可以求出最佳产量施氮量及其产量:x1′=204.0 kg/hm2, 最佳产量y1′=7 108.5 kg/hm2。对桂集、城北和农场3地2年试验小麦籽粒产量进行分析, 作为因变量y2, 以3地的施氮 (N) 量为自变量 (x) , 可求出相应的曲线方程:y2=-0.045 800x2+24.261 928x+4 127.2, R2=0.891 2**, F=36.84**, Signif F=0.000 0。方程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 求出最高产量及其施氮量为:x2=264.9 kg/hm2, 最高产量y2=7 340.3 kg/hm2;最佳产量施氮量及其产量为:x2′=216.4kg/hm2, y2′=7 232.9 kg/hm2, 2者相差很小, 基本一致。这一结果说明, 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区, 冬小麦最高产量施氮量平均约为260 kg/hm2, 最佳产量施氮量平均为210 kg/hm2左右。

2.2 磷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适宜施用量

从图2可以看出, 施用磷肥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程度远低于氮肥, 且不同数量磷肥处理间小麦产量的差异也较氮肥小得多。在施用氮钾肥的基础上, 小麦增施不同数量磷肥的增产幅度:20082009年具有3次重复设计的桂集试验点为0.9%~9.2%, 平均仅增产3.7%, 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增产效应不显著, 可能与基础土壤有效磷含量高有关;无重复设计的20102011年试验, 城北和农场2地的增产幅度分别为-0.4%~7.6%和3.8%~10.9%, 平均增产2.6%和7.5%, 增产幅度也较低, 其产量趋势与桂集试验点相似。综合2年3地试验结果, 小麦施磷的增产率平均仅1.8%~8.1%, 平均增产4.6%;对3地产量进行多点统计分析和检验, 增产效应不能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3种磷肥用量水平下, 中等施磷量的P2处理, 小麦籽粒产量最高, 增产幅度较大。从维持土壤磷素平衡和培肥地力出发, 当前生产水平下, 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区, 冬小麦施用磷肥 (P2O5) 适宜用量为75~90 kg/hm2。

2.3 钾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适宜施用量

施用钾肥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程度与磷肥相近, 且不同数量的钾肥对小麦籽粒产量的的影响程度略高于磷肥但也远低于氮肥 (图3) 。从图3可以看出, 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 小麦增施不同数量钾肥的增产幅度:20082009年设有3次重复的桂集试验点为0.4%~15.6%, 平均增产6.4%, 经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中等钾肥用量的K2处理增产效应达1%的极显著水平, 但K1处理和K3处理的增产效应不显著;无重复设计的20102011年度试验, 城北和农场2地的增产率分别为-0.3%~14.7%和-0.5%~13.6%, 平均增产5.0%和6.7%, 除K2处理外增产率也较低, 其产量趋势与桂集试验点相似。综合2年3地试验结果, 小麦施钾肥的增产幅度平均为0.4%~10.2%, 平均仅增产4.2%;对3地产量进行多点统计分析和检验, 增产效应未能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3种钾肥用量水平下, 中等施钾量的K2处理, 小麦籽粒产量最高, 增产幅度最大。从小麦高产创建、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和培肥地力出发, 当前生产水平下, 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区, 冬小麦钾肥 (K2O) 适宜施用量为90 kg/hm2左右。

3 结论与讨论

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区, 施用适量氮肥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小麦成穗率提高,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大幅度增加, 穗粒数明显增多, 千粒重也有所提高, 产量结构性状改善, 为籽粒产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2年3地试验小麦施氮的增产率为33.8%~76.7%, 平均增产55.1%, 达1%的极显著水准, 小麦产量与施氮量间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

施用磷肥和钾肥对凤台县沿淮水稻土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较氮肥低。施用不同数量磷肥和钾肥的增产幅度, 2年3地试验, 分别为1.8%~8.1%和0.4%~10.2%, 平均仅增产4.6%和4.2%, 除中等施钾量的K2处理外, 增施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均不能达到5%的显著水平。

综合氮磷钾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程度, 从维持土壤磷素、钾素的平衡和培肥地力出发, 以及小麦高产创建考虑, 当前生产水平下, 凤台县沿淮河流域水稻土地区, 中等肥力水平地块,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小麦高产栽培的施肥量为: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75~90 kg/hm2、氧化钾90 kg/hm2左右, 从而达到高产与高效相结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2008安徽农村统计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3-20.

[2]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200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魏益民.中国优质小麦生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 2004, 24 (1) :95-96.

[4]曹树钦.安徽省土壤钾素供需状况浅析[J].土壤, 1993 (1) :34-36.

[5]张福锁, 刘全清, 江荣凤, 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 第9篇

1 喀什地区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参数

1.1 喀什地区土壤养分现状

通过测土化验, 目前喀什地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3.5g/kg, 土壤速效氮平均含量62 mg/kg, 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13.5 mg/kg, 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132 mg/kg。根据新疆耕地土壤养分等级划分标准, 各养分的丰缺度有机质属于中等, 全氮属于缺, 速效氮属于中低, 速效磷属于中等, 速效钾属于中低水平, 能够代表喀什地区冬小麦土壤肥力平均水平。

1.2 喀什地区小麦肥料利用率现状

由表1可知, 喀什地区冬小麦主产区平均氮肥利用率为34.3%, 磷肥利用率为23.0%, 钾肥利用率为27.7%。其中, 氮肥利用率最大值为99.3%, 最小值为2.5%, 变异系数为68.3%;磷肥利用率最大值为67.6%, 最小值为3.7%, 变异系数为73.4%;钾肥利用率最大值为66.7%, 最小值为1.3%, 变异系数为79.1%。

(%)

1.3 喀什地区小麦产量现状

由表2可知, 喀什地区冬小麦平均产量为6 489.0 kg/hm2。其中冬小麦产量最大值为7 725.0 kg/hm2, 最小值为4 935.0kg/hm2, 变异系数在10.3%。产量变异系数较小, 说明各粮区对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差异不大。

注:变异系数的单位为%。

1.4 喀什地区冬小麦养分吸收特点

植物养分吸收系数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参数之一, 也是对试验数据进行肥料利用率计算的重要参数。由表3可以看出, 喀什地区冬小麦籽粒氮素、磷素、钾素百千克养分吸收系数依次为2.16、0.83、2.53 kg, 氮素、磷素、钾素三要素之比为1∶0.38∶1.17。从养分吸收系数上可以看出, 小麦对钾素的需求量较大, 而小麦种植户却忽视了钾肥的施用, 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kg)

注:一水平指一水平的养分吸收系数;二水平指二水平的养分吸收系数;三水平指三水平的养分吸收系数。

2 喀什地区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

2.1 冬小麦施肥原则

“增施有机肥, 控氮、稳磷、补钾, 配微量元素”的施肥原则[1,2], 即控制氮肥总量, 调整基肥及追肥比例, 减少前期氮肥用量, 基肥深施, 追肥“以水带氮”, 基肥以小麦配方肥为主, 选择高磷肥配方肥。

2.2 施肥分区

2.2.1 喀什噶尔河流域施肥分区。

该区位于喀什地区中部, 区域内有克孜河、盖孜河、库山河3条河流。范围包括喀什市、疏附、疏勒、英吉沙、岳普湖、伽师县。土壤养分状况为“适氮、适磷、少钾”[3,4]。耕地土壤以灌淤土、盐化潮土为主。

2.2.2叶尔羌河流域施肥分区。

该区域内有叶尔羌河、提孜那甫河。范围包括叶城、泽普、莎车、麦盖提、巴楚。土壤养分状况为“适氮、少磷、适钾”[5,6]。耕地土壤以盐化黄潮土、盐化灌淤黄土为主。

2.3 冬小麦基施配方肥设计

2.3.1 喀什噶尔河流域施肥分区。

该区域冬小麦基肥配方肥设计方案, 方案一:40% (N 14%-P2O521%-K2O 5%) 。方案二:45% (N 16%-P2O523%-K2O 6%) 。

2.3.2 叶尔羌河流域施肥分区。

该区域冬小麦基肥配方肥设计方案, 方案一:40% (N 12%-P2O523%-K2O 5%) 。方案二:45% (N 15%-P2O525%-K2O 5%) 。

2.4 喀什地区小麦推荐施肥

喀什地区小麦推荐施肥量见表4。

3 喀什地区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1 冬小麦高产田

施30 t/hm2有机肥的基础下, 方案一:施40%小麦配方肥525~600 kg/hm2、45%小麦配方肥450~525 kg/hm2作基肥。方案二:施磷酸二铵300~375 kg/hm2、尿素75~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作基肥。3月上旬小麦返青期, 可结合顶凌耙耱或小雨后趁墒追肥。灌水前5~7 d, 用机械第1次追施尿素120~180 kg/hm2, 促其尽快转化升级。4月上旬小麦拔节期, 壮苗第2次追施尿素180~225 kg/hm2, 弱苗重施拔节肥225~300 kg/hm2, 旺长苗适当推迟追肥时间, 追肥量180 kg/hm2。灌水量为1 050~1 200 m3/hm2。

3.2 冬小麦中低产田

施30 t/hm2有机肥的基础下, 方案一:施40%小麦配方肥600~750 kg/hm2、45%小麦配方肥525~675 kg/hm2作基肥;方案二:施磷酸二铵375~525 kg/hm2、尿素150~225 kg/hm2、硫酸钾120 kg/hm2作基肥。3月上旬小麦返青期, 可结合顶凌耙耱或小雨后趁墒追肥也可以。灌水前5~7 d, 用机械第1次追施尿素150~225 kg/hm2, 促其尽快转化升级。4月上旬小麦拔节期, 壮苗第2次追施尿素225~300 kg/hm2, 弱苗重施拔节肥300~375 kg/hm2, 旺长苗适当推迟追肥时间, 追肥225 kg/hm2。灌水量为1 050~1 200 m3/hm2。

摘要:分析小麦产量现状、小麦养分吸收特点, 在喀什地区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 提出氮、磷、钾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等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以指导当地小麦施肥。

关键词: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喀什地区

参考文献

[1]高祥照, 马常宝, 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最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S].2011.

[3]刘德江, 李青军, 高伟, 等.施肥对玉米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及肥料效益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 (4) :56-59.

[4]文泽辉.测土平衡施肥技术要点及效果[J].四川农业科技, 2005 (2) :40.

[5]帕尔哈提·吾甫尔, 妮萨古丽·则亚伍敦, 阿依古丽·阿布拉, 等.平衡施肥对冬小麦最佳施肥量及施肥效益的影响[J].农技服务, 2013 (1) :36-37.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147.2;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42

近年来,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改进,生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也常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化肥施用方面,由于地力情况等原因,生产过程中对于化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大量的施用化肥及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在化肥的使用时,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情况以及重无机、轻有机等情况普遍存在,导致氮肥施用过量,利用率低,所以科学使用肥料已成为水稻种植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主要内容

1.1 测土

科学施肥首先要进行对土壤的测定,通过化学、物理等方法,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析,掌握土壤中含有各种养分的情况,确定土壤的供肥性能,为合理补肥提供科学的依据,经过测土能够做到施肥的目的明确,达到有效施肥,避免多的再施导致更多,少的不施而短缺的情况发生,产生浪费。

1.2 配方

经过测土,对水稻栽植的土壤情况做到了解熟悉,然后根据土壤中各元素多少情况,结合土壤特性、栽培习惯、作物的需肥规律、生产水平和气候等条件,在施用肥料上进行合理的补充,在确定目标产量的情况下,制定出氮、磷、钾的最适用量和最佳比例,做到科学合理。

1.3 配肥(供肥)

制定好施用配方后,要进行合理的配肥。由于现在市场上的肥料种类较多,而且各种肥料所含的氮、磷、钾比例各不相同,所以在配制施肥量时要進行合理的组合,进行科学搭配,在单质肥料、专用肥、复合肥、有机与无机复合肥等肥料的品种的选择上,要以配方为基础,确定不同品种的用量。同时在施用时间和方法上也要科学合理,发挥最大的增产作用。

1.4 制定施肥模式

作物高产的决定因素很多,并不是说水肥充足就一定能够达到高产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作物的生长还受到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对作物需肥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施肥时要结合土壤类型、作物特性及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模式。测土配方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比如以土定产、以产定肥、因缺补缺、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大量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的原则。其中有机无机结合,有机就是指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对于改善土壤特性有很重要的作用,起到保水保墒的效果。用地养地是指在种植作物时,由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会导致地力的下降,通过配方施肥,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补充,使土壤中的肥料形成能量的良性循环,达到投入和产出的平衡。

2 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2.1 确定水稻合理施肥量

据实际的测定,水稻生产过程中,一般每100公斤稻谷需要氮素2.3公斤左右,五氧化二磷1公斤左右,氧化钾2.7公斤左右,结合土壤的供肥能力及肥料的利用率,同时考虑生产水平等因素,在土壤养分中等水平时,施用肥料中的氮、磷、钾的配合例一般应在1∶0.5∶0.9,结合不同的地力情况等因素进行增减。

2.2 施足基肥

基肥通常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是一些动物粪便及植物青稞经过沤制而成的肥料,富含有机质及一些钠、镁、硫、钙及各种微量元素,同时还含有一些微生物,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特性,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肥料。施用有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的通气性能,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促进水稻的稳健生长,为高产丰产优质提供基础。

2.3 控制氮肥

水稻在生长阶段对于氮肥需求是必须的,但是有个限度,并不是越多越好。实践证明,水稻的适量氮肥供给能起到促进稻株发棵生长的作用,但是施用过多,反而会导致植株徒长,无效分蘖增多、变青、倒伏、病虫害加剧,而且导致空秕粒多,结实率下降,影响水稻产量,所以在氮肥施用上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控制,避免过多施用。

2.4 重视施用磷钾肥

磷钾肥也是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在施用时要结合测土进行合理施用。一般磷肥以基肥为宜,钾肥要进行追施,充足的磷钾肥能够增强植株体内活动力,促进养分的合成及运输,加强光合作用,使叶片功能旺盛,达到谷粒充实饱满,提高产量。

2.5 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除了氮磷钾三种主要的必须生长元素外,另外一些中微量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硅、钙、镁、硫、锌、硼等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虽然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却不能缺少。例如硅、钙、镁、硫等元素缺乏,会导致水稻植株的抗逆性、抗病力降低,生长缓慢,应根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合理补充。微量元素对于水稻的根部发育、提高抗逆性、抗病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果缺少将会导致叶片功能降低,出现早衰的情况,稻花的发育不良,花粉数量减少,花粒萌发质量差,成重率降低的情况,所以必须要保证中微量元素的充足,以提高水稻植株的长势,促进花穗的发育,提高结产率,达到增产的效果。

长丰县小麦配方施肥验证试验 第1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长丰县造甲乡陈刘村某种粮大户承包地开展试验。该地面积0.13 hm2,长方形块地,地面平整,水利条件好,前茬作物为大豆,产量为2 400kg/hm2。一年两熟,豆麦轮作,土壤为黄褐土,土属为马肝土,耕层厚度20 cm,正常地下水位1 m,土壤基本肥力中等,理化性状如表1所示。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烟农19,常年产量5 100 kg/hm2。氮肥品种为国内知名品牌尿素(含N 46%);磷肥为国内知名品牌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为俄罗斯进口红钾(含K2O60%)。配方施肥区的氮肥基肥追肥比例为7∶3,磷钾肥全部作基肥。肥料撒施。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0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常规施肥(15-15-15);处理2:配方施肥(15-10-15);处理3:配方施肥(18-15-12);处理4:配方施肥(18-10-12);处理5:配方施肥(20-10-15);处理6:配方施肥(20-8-12);处理7:配方施肥(22-10-13);处理8:配方施肥(22-10-8);处理9:配方施肥(24-8-13);CK:空白对照,不施肥。处理1~9的施肥量均为600 kg/hm2。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田间设计如图1所示。试验小区间做埂间隔,防止串肥[1,2,3]。

1.4 试验管理

2014年9月24日整地,9月25日播种,2015年3月15日拔节期追肥1次[4,5],4月20日防治小麦赤霉病1次,6月12日小麦成熟,6月13日收割。各小区田间管理措施一致,以减少小区及区组间的差异[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如表2所示,与CK相比,只有处理2、4的产量低于处理1,其余6组配方施肥区域产量均要高于处理1,并且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均有所增加,结实率及千粒重变化不大。说明增施不同的配方肥可以改善小麦生长,其中表现最好的3组是处理9、7、8,其中处理9各方面表现均要优于其他处理组,说明该配方氮磷钾配比最适合该地区小麦种植。

如表3所示,相同处理各重复间F=0.16<F0.05=3.55,各处理间F0.05=2.46<F=2.87<F0.01=3.60,说明相同处理各重复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差异显著性多重比较分析(表4),各处理组与CK之间差异极显著,但各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肥料对提高小麦产量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配方施肥处理之间差异较小,说明不同配方施肥对小麦生长长势与产量影响表现相似,区别不大。

2.2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如表5所示,CK虽然节省了肥料成本,但小麦产量最低,经济效益最差。与处理1相比,处理9的经济效益最好,其次分别是处理7、8,处理4、2的效益不及传统施肥组,说明推荐的小麦配方肥配方中,24-8-13的配方效果最好。

3 结论与讨论

与空白对照相比,农民传统施肥与不同配方施肥处理组,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均有较大增加,结实率、千粒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说明增施肥料可以为小麦生长提高充足养分,使小麦长得更好,从而产量增加。8种试验配方和传统施肥相比,其中配方施肥(22-10-8)、(22-10-13)、(24-8-13)的效果更好,以配方施肥(24-8-13)的效果最好;其中配方施肥(15-10-15)、(18-10-12)的小麦产量不及传统施肥组,可能是磷肥在小麦生长后期作用比较关键。

注:肥料价格按当时市场行情为尿素1 800元/t、磷肥700元/t、钾肥2 600元/t;小麦市场价格1.8元/kg;纯收益=产值-肥料投入,产投比=(处理产值-对照产值)/肥料投入。

从产量来看,配方施肥(22-10-8)、(22-10-13)、(24-8-13)分别比空白施肥组增产1 615、1 700、1 785 kg/hm2,增产率依次为41.89%、44.10%、46.30%,比传统施肥组分别增产5.50%、7.14%和8.78%,产投比分别为7.19、6.34、6.49;从纯收益来看,配方施肥(22-10-8)、(22-10-13)、(24-8-13)分别比空白施肥组增收2 502、2 577、2 718元/hm2,比传统施肥组增收567、642、783元/hm2。综合来看,增施配方肥能提高小麦产量和增加纯收入,且24-8-13的肥料配方最适合该地区小麦。

空白组虽肥料成本低,但小麦产量最低,经济效益最差。与传统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22-10-13)、(24-8-13)经济效益最好,配方施肥(18-10-12)、(15-10-15)的效益不及传统常规施肥组,说明24-8-13的配方效果好。

综上所述,采用24-8-13的肥料配方,虽然较传统施肥增肥料投入36元/hm2,但可增产量455 kg/hm2,增纯效益783元/hm2(若按国家保护价2.36元/kg计算,则增纯效益1 037.8元/hm2),因而可以推广应用24-8-13的小麦肥料配方,用量600 kg/hm2,氮肥按照7∶3确定基肥、追肥比例,磷、钾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促进小麦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何景新,韦胜利,郝聪慧,等.小麦配方施肥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2(3):50-52.

[2]王小军.不同土壤肥力配方施肥对淮南小麦产量、品质及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2008.

[3]董国靖.柘城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22.

[4]董县中,贺德先,吴寅.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14(5):685-691.

[5]王彦芳.驻马店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精选11篇)小麦配方施肥技术论文 第1篇(一) 什么是配方施肥配方施肥是指在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 根据土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