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精选5篇)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第1篇

大豆根腐病主要是苗期发生, 病苗的主根和靠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 略凹陷的病斑, 皮层开裂呈溃疡状。幼苗被害严重时, 茎基部变褐细缩折倒枯死, 幼株被害严重时, 植株变黄, 生长迟缓矮小。

2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2.1 侵染循环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多数病原菌属于土壤习居菌, 除了能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外, 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 土壤和病残体 (病根) 是大豆根腐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大豆种子萌发后4~7 d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 虫伤和其他自然伤口有利于多种病菌侵入。

2.2 发病条件

2.2.1 种植制度

由于根腐病菌属于土壤习居菌, 可以在土壤中腐生, 在适宜寄主植物的条件下, 病菌生长发育好、繁殖快, 从而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增多, 发病重, 所以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 连作年限越久, 发病越重。总的发病趋势是重三年>重二年>重一年>迎茬>正茬。正茬明显小于迎茬和重茬, 而迎茬和重茬之间差异不大, 说明两年轮作对大豆根腐病基本没有防治效果。

2.2.2 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适温为20℃~25℃, 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播种早, 由于播种期土壤温度低, 发病重。另外土壤含水量大, 特别是低洼潮湿地, 大豆幼苗长势弱, 抗病力差, 也易受病菌侵染, 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 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 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 根部表皮易纵裂, 伤口增多, 也有利于病菌侵染, 病害加重。

2.2.3 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比平作发病轻, 大垄比小垄尤其平作栽培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可进行中耕培土, 使土壤疏松, 通透性好, 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 土壤含水量高, 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 发病常重。

2.2.4 施肥

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氮肥用量大, 使幼苗组织柔嫩, 病害重, 增施磷肥可减轻病害发生。

2.2.5 害虫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 有利于病害发生, 虫株率愈高发病愈重, 反之则轻。

3 防治策略

大豆根腐病目前在世界大豆主产区病害种类中属最难防治病害之一, 单一的防治办法效果都非常有限, 在防治上采取防治结合、有的放矢、灵活多样的办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1 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

3.1.1 合理轮作换茬

大豆根腐病属土传病害, 只有进行合理的轮作, 如进行麦一豆一麦一玉米, 麦一麦一豆一杂轮作体系, 可彻底改变土壤通透性, 减少病残体越冬, 从根本上解决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但考虑到轮作制度推广的不现实性, 应该在发病率超过70%乃至绝产的低洼易涝地块推广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3.1.2 施肥

增施有机肥料, 合理施用化肥, N、P、K配比要适当, 避免过量施用N肥, 防止倒伏及晚熟, 适量的增施K肥, 提高大豆抗病能力, 使大豆在整个生育期间均能健壮发育。

3.1.3 中耕管理

大豆根腐病严重地块要根据苗情及旱情进行中耕, 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沮, 促使豆苗新生根大量形成。对重迎茬严重的地块, 一定要抓住机会多铲趟、多培土以增加次生根的形成。

3.2 化学防治措施

3.2.1 种子药剂处理

通过药剂拌种, 推迟病、虫的侵染危害时间, 保主根、保幼苗。目前使用的福克多类大豆种衣剂, 由于用药量少, 加之是通过内吸作用进入大豆种子体内, 有效防治的药量和药效时间都非常有限, 药效时间短, 当大豆根腐病的高发时间7月上旬时, 种衣剂的药效期早已经过时, 对大豆根腐病防效非常有限;多菌灵含量高 (有效含量超过15%) 的大豆种衣剂在防大豆苗期立枯病 (以后遇湿极易转化成根腐病) 有明显效果;克百威含量高的 (有效含量超过10%) 大豆种衣剂在防大豆孢囊线虫病 (其造成的伤口根腐病菌及易浸染) 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 我们主张在通透性比较好、大豆根腐病发病率低于40%的岗地、坡地使用大豆种衣剂进行预防。

地下害虫发病严重的地块, 可以使用辛硫磷水剂或甲拌磷颗粒剂拌肥的办法防治地下虫, 从而达到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效果。通过实践表明, 其防效明显优于大豆种衣剂, 尤其是辛硫磷水剂, 每公顷用辛硫磷1000 m L拌肥效果最佳。

多年重迎茬、低洼易涝大豆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采取专门灭真菌性的药剂 (因疫霉菌、腐霉菌、镰刀菌均为真菌) 如可杀得2000、菌克毒克、杜帮克露、甲双灵等每公顷超3倍~5倍药量用水1000 m L拌肥或者结合耙地用800倍药液进行土壤消毒, 通过试验表明, 这两种办法因为在土壤中的含药空间大, 因此防效明显, 大多在65%以上。

3.2.2 结合使用大豆叶面肥进行药剂防治

大豆根腐病突发的机率很大, 如长期干旱后遇暴雨之后或连雨天都能造成大豆根腐病的大面积突发。因此合理的选择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成为大豆根腐病补救治疗的必要手段。

使用: (1) 生根宝15支+太阳神3瓶+菌克毒克4瓶。 (2) 生根宝15支+太阳神3瓶+杜邦克露800倍液。

北安市大豆根腐病发生与防治 第2篇

一、症状

根腐病系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因此症状也有所不同,但大多症状表现幼苗或成株期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以致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皮层腐烂,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而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致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二、侵染循环

大豆根腐病菌大多属于土壤习居菌,除了能以菌丝、菌核在土壤中或病体组织上越冬,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土壤和病残体(病根)是此病的初次侵染源,当大豆种子萌发后4~7d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虫伤和其他自然孔口有利于多种菌侵入。

三、发病条件

1.连作

由于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适宜寄主植物(大豆等)的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从而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因此,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2.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较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

3.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温度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种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伤口增多,亦有利病菌侵染,发病重。

4.栽培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栽培的大豆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大垄栽培的大豆比小垄栽培的大豆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低;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发病较重。

5.播种深度

大豆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播种过深,加之地温低,幼苗生长慢,组织柔嫩,地下根部延长,根易被病菌侵染,使病情加重。

6.施肥

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发病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情。

四、防治方法

1.大豆根腐病菌多为土壤习居菌,又加寄主范围广,因此必须采取农业措施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大豆无免疫和高抗根腐病品种,可选用发病轻的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不能超过5cm。

3.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

4.采取垄作栽培,有利降湿、增温,减轻病情。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5.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尤其要应用多元复合液肥,以弥补因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6.中耕培土,尤其在地下根部受害以致死亡的情况下中耕培土措施更为重要,以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能及时补充肥、水,否则造成无侧根使幼苗死亡。

大豆根腐病的识别与防治 第3篇

一、识别和诊断

从幼苗到成株均可发病, 幼苗期发生在茎基部和根系, 病斑初为褐色点状, 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 稍凹陷大斑, 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 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重病株的主根和须根腐烂, 造成“秃根”。而大豆疫病则不会侵染须根系, 这是主要区别。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 病苗矮瘦, 叶小色淡发黄, 严重时干枯而死。在成株期, 病株根部生产褐斑, 形不规则, 大小不一, 病重时根系开裂木质纤维组织露出, 病患部地上部较健株瘦少, 结荚少。大豆根腐病在田间发生往往呈“锅底坑”状, 圆形或椭圆形。区别于虫害发展顺垄走造成的“断条”。

二、防治方法

(一) 选用抗病品种

大豆品种间存在着明显地抗病性差异, 但目前尚未发现高抗病品种。可选用适合当地发病较轻的中早熟品种。

(二) 栽培措施

1.合理轮作:坚持三三制度, 避免大豆重茬或迎茬。

2.增施有机肥, 科学合理搭配使用化肥:培肥地力是防治根腐病, 提高大豆产量的根本途径。

3.适时晚播、适当浅播:过早或过深播种发病均比较严重, 要在保墒、保成熟的前提下, 适时晚播, 适当浅播可减轻发病。

4.合理中耕:提高整地质量, 合理中耕, 防止土壤板结, 及时排水, 避免田间积水, 可大幅度减轻根腐病的发生。

(三) 药剂拌种

浅析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第4篇

1 根腐病的性质及危害症状

1.1 病原菌

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真菌, 主要有尖孢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茄腐镰孢菌 (F.solani) 、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终极腐霉菌 (Pythium ultimum) 等真菌。尖孢镰刀菌是大豆根腐病的优势致病种, 其引起的根腐病是大豆苗期的一种常发性土传病害, 危害较重, 根治困难[3,4]。黄淮地区以茄病镰刀菌为主, 黑龙江省以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为主。尖孢镰刀菌在20~30℃生长最快, 中性偏酸利于病原菌生长, 培养基中C/N比值低利于该病菌生长[5], 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5℃;低于20℃和高于30℃, 菌丝生长降低。培养温度在25~30℃, 培养滤液的毒性较强。

1.2 侵染环境

大豆根腐病菌大多属于土壤习居菌, 除了能以菌丝、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组织上越冬, 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 因此土壤和病残体 (病根) 是此病的初次侵染源, 当大豆种子萌发后4~7d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 虫伤和其它自然孔口有利于多种菌侵入。

1.3 危害症状

根腐病主要发生于幼苗期, 成株期较抗病。幼苗或成株期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 一般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 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 以致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 皮层腐烂, 病部细缢, 有的凹陷。病菌主要侵害皮层, 很少进入维管束组织。病株后期根部变黑褐色, 表皮腐烂, 侧根少或坏死。病株矮黄, 下部叶片提早脱落, 除少数苗期严重发病外, 病株一般不枯死, 但荚少、粒小, 影响产量。

2 发病条件

大豆根腐病发病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温湿度等条件。

2.1 土壤条件

2.1.1 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 温度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种期土壤温度低, 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 特别是低洼潮湿地, 大豆幼苗长势弱, 抗病力差, 易受病菌侵染, 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 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 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 根部表皮易纵裂, 伤口增多, 亦有利病菌侵染, 发病重。

2.1.2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 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较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

2.1.3 害虫

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 有利根腐病发生, 虫株率越高发病越重;反之则轻。

2.2 耕作栽培

2.2.1 连作

大豆根腐病菌大多属于土壤习居菌, 可以在土壤中腐生, 在适宜寄主植物 (大豆等) 的条件下, 病菌生育良好, 繁殖快, 从而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 发病重。因此, 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 连作年限越长, 发病越重。

2.2.2 栽培方式

一般垄作栽培的大豆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 大垄栽培的大豆比小垄栽培的大豆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 使土壤疏松, 通透性好, 土壤含水量低;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 使土壤含水量高, 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 发病较重。

2.2.3 播种深度

大豆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 播种过深, 加之地温低, 幼苗生长慢, 组织柔嫩, 地下根部延长, 根易被病菌侵染, 使病情加重。

2.2.4 施肥

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 使幼苗组织柔嫩, 发病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情。

2.2.5 化学除草剂

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应用得好, 可以对大豆田灭草起到良好作用, 但某些化学除草剂因施用方法和剂量不当, 可造成大豆幼苗药害, 使幼苗生长受阻, 同时也加重了根腐病的发生。

3 防治方法

大豆根腐病菌多为土壤习居菌, 又加寄主范围广, 因此必须采取农业措施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措施防治

大豆无免疫和高抗根腐病品种, 可选用发病轻的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 适时晚播, 播种深度不能超过5cm。合理轮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 严禁大豆重迎茬。采取垄作栽培, 有利降湿、增温, 减轻病情。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施足基肥、种肥, 及时追肥, 尤其要应用多元复合液肥, 以弥补因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药剂拌种后, 药效只能维持15~25d, 因此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 尤其在地下根部受害以致死亡的情况下中耕培土措施更为重要, 以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 能及时补充肥、水, 否则造成无侧根使幼苗死亡。

3.2 药剂防治

通过药剂拌种, 推迟侵染期, 常用方法有:①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 每100kg种子用种衣剂1000~1500mL;②每100kg种子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各2g进行拌种, 为了增加附着性, 可用聚乙稀醇溶液作黏着剂;③每100kg种子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50mL加20%阿普隆拌种剂40mL拌种;④每100kg种子用2%菌克毒克 (宁南霉素) 水剂1000~1500mL拌种。

参考文献

[1]李长松.大豆根腐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油料, 1993 (1) :77-81.

[2]辛惠普, 马汇泉.大豆根腐病发生与防治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 1987, 6 (3) :189-196.

[3]李保英, 马淑梅.大豆根腐病原菌种类及抗源筛选[J].植物保护学报, 2000, 27 (1) :91-93.

[4]马汇泉, 辛惠普.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1988 (2) :115-121.

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综合,技术

大豆是北林区三大主栽作物之一, 也是国家大豆生产基地, 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左右, 随着近几年大豆价格上升, 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由于气象条件和重迎茬面积不断增加的影响, 使大豆根腐病连年发生, 局部发病较重。针对根腐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病条件, 从2009年开始推广以农业防治为主, 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三年累计推广面积16万hm2, 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总增产大豆8 472万kg, 挽回经济损失22 027.2万元。

1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情况

我区从2008年开始进行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研究, 重点以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为主, 在化学药剂防治方面全区推广使用了适乐时和含有多菌灵、福美双、杀虫剂的种衣剂拌种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取代那些只含有杀虫剂单一制剂的种衣剂, 使我区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由过去30%~40%减少到现在的5%~7%, 有效的控制了根腐病的发生。2008年新华、兴福、张维、四方台、三井等大豆主产乡镇均有根腐病发生, 尤其低洼地块发病较重。其中新华乡红星村赵发家大豆田发病率为34.2%:四方台镇腰屯村刘国喜家的大豆田发病率26.7%, 造成了严重的缺苗断条现象, 直接影响了大豆产量。

2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原因

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 由尖孢镰孢菌、茄腐镰孢菌、立枯丝核菌、终极腐霉菌、禾谷镰孢菌和燕麦镰孢菌六种真菌引起的, 这些病菌多属土壤习居菌、所以根腐病为典型的土传性病害。

2.1 连作

由于根腐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 在适于寄主植物 (大豆等) 条件下, 病菌生育良好, 繁殖快, 使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 发病重。近几年, 我区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难以做到合理轮作换茬, 重迎茬面积逐年加大, 导致根腐病大面积发生。

2.2 土壤理化性

土壤质地疏松, 通透性好的, 如砂壤土、轻壤土、黑土较粘重土壤及通透性差白浆土病害轻。而我区虽没有白浆土, 但近几年由于不能做到三年轮翻一次, 大部分农户每年靠小型农机具整地、或只用旋耕机旋耕, 耕深不够, 形成了严重的犁底层, 土壤板结通透性差, 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

2.3 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25℃, 低于9℃出苗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近几年, 南部乡镇播种过早, 而这几年播种期的温度又偏低, 种子发芽出苗慢, 增加了根腐病病菌侵染的机率。土壤含水量大, 特别低洼地块, 大豆幼苗长势弱, 抗病力低, 易受病菌侵染, 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 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 根部表皮因吸水过多易纵裂, 伤口增多, 也有利于病菌侵染, 使病害加重。

2.4 播种深度、施肥、虫害

大豆播种过深, 地温低, 幼苗生长慢, 根易被病菌侵染, 使病情加重。氮肥用量大, 使幼苗组织变嫩, 病害重, 适当增施磷肥可减轻病害。大豆根部根潜蝇为害, 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大豆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为了有效地控制根腐病的发生和为害,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结果, 针对根腐病的发病原因, 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 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否则, 难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三年以上轮作, 严禁重迎茬, 以降低发病率。

3.1.2 垄作栽培。垄作有利于降温、增温, 不提倡30cm和45cm小垄栽培, 垄距以67cm为宜, 以减轻病害。

3.1.3 适时晚播:适时晚播发病轻, 并注意播深不超过5cm。南部乡镇4月25~30日、北部乡镇5月1~5日播种为宜。

3.1.4 低洼地块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以降低土壤湿度, 减轻病情。

3.1.5 合理耕翻、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实行三年轮翻一次, 翻深在25cm以下, 为大豆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生育期及时进行中耕培土, 促进地上茎基部新侧生根的形成, 增强抗病能力。

3.1.6 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大豆施肥做到平衡施肥, 适宜氮磷钾比例为1:1.3~1.5:0.7~1, 有条件的增施1.5~2kg/667m2锌肥, 尤其是应用多元复合液肥进行叶面施肥, 弥补根部因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3.2 化学药剂防治

1) 应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 每100kg种子用种衣剂1 000~1 500ml, 可防治根腐病和根潜蝇。

2) 适乐时拌种, 每100kg种子用2.5%适乐时150ml拌种。

3) 多福混剂拌种:每1kg种子, 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 各2g, 即种子重量的0.4%药剂进行湿拌种。

4) 应用大豆根保菌剂, 所需大豆种子用1 500ml/hm2液剂拌种。

4 防治效果及效益

应用以农业防治为主, 与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可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降低发病率, 防效达90%以上, 2009~2011年累计推广面积16万hm2。经四方台、新华、三井、兴福等乡镇16个点次测产调查, 应用综合技术措施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平均增产35.3kg/hm2, 增收91.8元/hm2, 总增产大豆8 472万kg, 挽回经济损失22 027.2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我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长松, 赵玖华.我国大豆根腐病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7, (3) :82-84.

[2]高宏伟.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研究[J].新农村:黑龙江, 2014, (6) :130.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精选5篇)大豆根腐病的防治策略 第1篇大豆根腐病主要是苗期发生, 病苗的主根和靠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 略凹陷...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