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称/非对称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对称/非对称范文(精选12篇)

对称/非对称 第1篇

(1) 式中δ表示阻尼系数, γ是受迫项的振幅, ω是频率, β是非对称扰动。当β=0时, 方程 (1) 对应一个具有三个势能井的标准的振子[1,2,3]。当β≠0时, 在变换x-x, tt+π/ω下, 方程 (1) 不再是不变的[4]。此时方程 (1) 是一个非对称系统, β是非对称扰动。关注非对称扰动β不为零, 并且数值发生变化时, 系统的性质和混沌运动将会受到的影响。

对于前面提出的问题, 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扰动β的值有多小, 其值的变化对于方程 (1) 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未扰动系统安全区域的变化

当δ=0, γ=0, 对应的方程 (1) 的未扰动系统可被写为如下形式:

undefined

(2)

方程 (2) 的势能函数是:

undefined (3)

相应的Hamilton函数 (能量函数) 为:

undefined (4)

当β=0时, 方程 (2) 的相图中存在一对对称的同宿轨和一对连接两个鞍点:S1 (-0.5, 0) 和S2 (0.5, 0) 的对称异宿轨。

当β≠0时, 这种对称性就会被打破。此时相空间中一对异宿轨消失, 只存在两对同宿轨。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设两对同宿轨分别是xundefined (t) , yundefined (t) (j=1, 2) 。这里下标中的j=1表示左边鞍点, j=2表示右边鞍点, 上标中的“r”和“l”分别表示每个鞍点右边和左边的同宿轨。那么两对同宿轨的对称性满足下面的方程组:

xundefined (-t) =xundefined (t) , yundefined (-t) =yundefined (t) (j=1, 2) 。

一个新的现象发生:在左鞍点的右侧同宿轨xr1 (t) , yundefined (t) 内存在一对同宿轨xundefined (t) , yundefined (t) 。当扰动β增加时, 左同宿轨xundefined (t) , yundefined (t) 的面积将随之增加, 而右同宿轨xundefined (t) , yundefined (t) 的面积却随之减小。对于第二对同宿轨xundefined (t) , yundefined (t) , 安全区域面积的变化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

2稳定流形和不稳定流形

根据Melnikov方法, 应用Dynamics软件[5], 数值模拟了Poincaré映射下的稳定和不稳定流形。取定ω=1, γ=0.03, 那么所对应的Poincaré映射下的稳定和不稳定流形被画出。

取定β=0.015, 方程 (1) 的所有临界同宿分岔值分别是:γundefined=0.030 4, γundefined=0.109 5, γundefined=0.036 5和γundefined=0.481 0。易知, 此时只有γundefined近似等于取定的振幅γ=0.03, 而其他的临界同宿分岔值都大于0.03。所以只有左边鞍点的左侧流形处于相切的状态, 而其他流形都处于相离的状态。

若取定β=0.025, 那么临界同宿分岔值分别是:γundefined=0.028 4, γundefined=0.151 7, γundefined=0.038 9和γundefined=0.160 3。这时只有γundefined小于取定的振幅γ=0.03, 而其他的临界同宿分岔值都大于0.03。所以只有左边鞍点左侧流形处于相交的状态, 而其他流形仍处于相离的状态。

当β增加到0.035, 系统的临界同宿分岔值分别是:γundefined=0.026 4, γundefined=0.157 2, γundefined=0.041 3和γundefined=0.090 0。在这种条件下, 取定的振幅值γ=0.03只大于临界同宿分岔值γundefined, 而小于其他的临界值。所以只有左边鞍点左侧的稳定和不稳定流形处于相交的状态而其他的流形仍处于分离的状态。

3结论

在本文中, 我们研究了一个具有三个势能井的复杂的非对称振子。由于非对称扰动的影响, 未扰动系统的相空间将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产生多个互相盘绕的同宿轨。由于这个变化, 未扰动系统左右同宿轨的大小, 多个不同的同宿分岔和对称破缺现象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 Poincaré映射下的稳定和不稳定流形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非对称扰动下也是不同的。所有的结果都显示非对称扰动对于系统的动力行为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一个包含非对称扰动的振子。由于非对称扰动的影响, 振子原有的对称性被打破。由Melnikov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非对称扰动数值的变化对系统的动力行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并且随着其数值变化系统动力行为会呈现某些特殊的规律。

关键词:Melnikov方法,流形,对称破缺

参考文献

[1]Cao HJ, Chen G R.Global and local control of homoclinic and hetero-clinic bifur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 2005;8:2411—2432

[2]Li G X, Moon F C.Criteria for chaos of a three-well potential oscillator with homoclinic and heteroclinic orbit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0;136:17—34

[3]Guckenheimer J, Holmes P.Nonlinear oscillations, dynamical sys-tems, and bifurcations of vector fields.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83

[4] Wiggins S,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 and chaos.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0

自由旋涡气动窗口非对称喷管的设计 第2篇

自由旋涡气动窗口非对称喷管的设计

对于高能激光器来说,晶体材料输出窗口因吸收致热而无法正常工作.自由旋涡气动窗口利用超音速自由旋涡来密封低压的激光腔.本文提出了确定气动窗口所需自由旋涡气动特性的`过程,讨论了特征线方法在非对称超音速喷管设计中的应用,该喷管被用来产生自由旋涡流动.

作 者:易仕和 姜宗福 王承尧 YI Shi-he JLANG Cong-fu WANG Cheng-yao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刊 名: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年,卷(期): 22(5) 分类号:V45 关键词:自由旋涡   气动窗口   非对称喷管   特征线  

非对称性比赛 第3篇

地坛小学杨校长介绍,俄罗斯的小球员均为“00后”,地坛小学队员则是三、四年级和五、六年级的混编球队,在身高上有明显优势。比赛中,身材高大的中国学生跑了20分钟就气喘吁吁,踢得既无战术配合,也无基本拼抢动作。赛前俄方还曾想将比赛时间定长一些,但中方表示孩子体能无法坚持。所以全场定时40分钟。可也只踢了半场20分钟比赛就草草收场。

0比15的比分,仿佛一下子被人踩到了痛脚,很多人立即跳了起来,主持人、记者、前国脚、社会学家似乎找到了天大话题。从踢球、上学、养孩子、教育体制、民族未来一股脑儿讨论起来。好不热闹。还有专家坐在直播室痛心疾首说是悲剧云云。

的确,球踢成了这个样子是够没面子的。然而我觉得并不是中国足球丢了面子,因为现在的中国足球已经没有面子可言,丢与不丢基本上就这个样子了。倒是足球甚或体育之外的因素发人深思。赛场上竞技体育我们所得到的金牌越来越多,可与之相反的是,国民体质却越来越差。平常时候大家心知肚明,倒也能接受,一旦被打出原形立刻恼羞成怒。很多年前,中国孩子与日本孩子在大冬天野营,日本孩子光着脊梁抵御寒风,中国少爷们裹得严严实实且将垃圾扔得满营地都是……那回也让大家伙痛心了一番,于是大谈素质,领导、学者、群众都拿这事儿来举例,似乎真有所触动了。现在过了好多年,估计那一代孩子现在也生娃儿了,情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不乐观。这回踢足球又折在了俄罗斯孩子身上,大家又嚷嚷议论开了,因为又触动了人们心里头那根脆弱的筋儿。

会有多大作用呢?真说不准。希望就此改变中国孩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基本上没有可能,更大的可能是,若干年后我们被另外一次什么事情触痛了神经。大概叉得重新震惊一下。反过采说,即使选一帮孩子卧薪尝胆拼命把足球水平练上去,然后找俄罗斯孩子再比一场。把人家打得稀里哗啦丢盔卸甲又能怎样?根本不改。仅在细枝束节上下工夫是没用的。人家中小学生在八年级以前主要精力就是锻炼身体、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为人家相信孩子在八年级以后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我们的孩子大概从幼儿园阶段就得开始与外语、奥数之类的东西打交道。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把宝贵精力“浪费”在体育锻炼上,学校要“确保”安全怕惹麻烦时体育锻炼干脆应付应付就得了,据说现在不少学校把本就不多的体育器械也当做废品处理了。

既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跟别人比赛呢?要比也得換个方式,譬如人家比体育,我们就比学习;人家比素质。我们就跟人家比奥数……记得做“睡狮”那阵子,被外国人压得透不过气了,就开始幻想:有个厉害的洋人采了,我们就有武林高手横空出世,在比武时将对手打得满地找牙,于是大长国威,最终一扫“病夫”的晦气。当然,现在还有没有那时的英雄气概谁也不敢保证了。那么,洋人谈技击,我们不妨谈气功:人家谈气功,我们就谈武学理论:人家一旦谈理论,我们就谈GDP。只要不对称比起来我们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不真刀真枪打仗老子一定战无不胜。

言归正传,一所小学的孩子们跟外国孩子踢场足球赛。比分不好看真不必要太当回事。孩子过家家呢,大人在一旁谈得唾沫星子乱飞就太小家子气了。若能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研究一些内在的东西才是紧要的。

编辑 杨逸

对称/非对称 第4篇

本工作主要对AR和对称轧制 (Symmetric Rolling, SR) 过程中, AZ31镁合金板材微观组织的差异进行研究, 并通过刚塑性有限元 (FEM) 方法对AR和SR变形原理进行分析, 以探讨影响AZ31镁合金板材显微组织的根本原因。

1 实验

实验中AR实验在上下辊转速相同而辊径不同的双辊轧机上进行, 其异速比为1.1, SR实验在同样的上下辊径相同的轧机上进行。

实验所用AZ31合金名义化学成分为:Mg-3%Al-0.8%Zn-0.4%Mn (质量分数) , 首先经铸造-挤压制得厚度为10 mm的挤压板坯。为了比较, AR和SR轧制均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进行, 即轧辊未加热, 板材预热温度为400 ℃, 道次间保温时间为从15 min到3min, 随轧制道次的增加递减, 道次压下量恒定为10%, 轧辊表面未润滑。轧制过程中, 板材轧制方向和正法向均不变。

按上述条件完成轧制实验后, 沿板材轧制面取样, 进行金相组织分析, 其浸蚀剂配方如下:5g苦味酸+5g冰醋酸+10mL蒸馏水+80mL无水乙醇。分别对垂直与板法向和轧向截面的晶粒取向在Y-500型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分析。

为了便于理解AR和SR变形机理, 采用刚塑性有限元软件Deform2D对AR和SR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由于板材的宽厚比很大, 因此不考虑板材宽度方向应变, 将其轧制变形视为平面应变, 仅考虑板材沿轧向在厚度方向的变形。有限元模拟板材网格划分采用四节点等参单元, 在板材厚度方向均匀划分为5格, 按上述实验条件进行有限元模拟。

2 结果与讨论

2.1 有限元分析

图1给出了AR和SR轧制过程中, 有限元模拟AZ31镁合金板材流变网格。从图1可以看出, AR板材快速辊侧的板材表面附近承受了较大的剪切变形, 而SR板材上下表面的变形基本呈对称分布。在本实验条件下, AR过程中, 上下辊的异速比为1.1, 每道次压下量约为10%, 接近于全搓轧状态, 因此, 沿厚向, AR板材剪切变形分布比较均匀。根据S.H.Lee等研究[8], 增大异速比或增大板材表面与轧辊之间的摩擦系数则可使AR板材厚度上的变形分布趋于更加均匀。

在AR和SR变形区各取一单元体, 其应力状态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 AR上下表面的切应力方向相反, 而SR上下表面切应力方向相同, 这是因为SR上下表面的摩擦力方向相同, 而AR上下表面的摩擦力方向恰恰相反所引起的。由此亦可得出上下表面的合力方向, 如f1, f2, f′1及f′2所示。

2.2 金相组织

图3分别给出了AR和SR制备的AZ31镁合金板材的金相组织。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这两种工艺制备的板材的金相组织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AR板材, 其晶粒较细小, 且分布均匀, 平均晶粒度约为8.9 μm;而SR板材的晶粒组织中则存在大量的孪晶, 且分布不均匀, 其平均晶粒度达13.2μm。这主要是由于SR和AR过程中, 镁合金的变形机理以及这两种轧制方式变形机理差异所决定的。

在镁合金热轧变形过程中, 影响其金相组织变化的因素非常复杂, 主要涉及到位错滑移、孪生和动态再结晶等因素。由于AZ31镁合金的层错能较低, 热轧时不易发生动态回复而易发生动态再结晶。但与静态再结晶相比, 动态再结晶需要更大的临界变形程度才能发生。因此, 当道次压下量为10%时, 变形时储能较低而使动态再结晶发生得不够完全, 金相组织中只有少量细小的动态再结晶新晶粒。此外, 由于镁合金滑移系较少, 塑性变形过程中孪生在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挤压时镁合金内形成了强烈的 (0001) 基面织构, 轧制过程中基面滑移变得非常困难, 而棱柱面滑移与锥面滑移的临界剪切应力又较高, 不易启动, 要继续进行塑性变形就必须要依靠锥面孪生来起协调变形的作用。孪晶本身对塑性变形的贡献不大, 但能够改变晶粒取向, 使不利于滑移和孪生方向的晶粒重排, 从而使晶粒取得有利的位置, 以便进步滑移和孪生。当孪晶达到一定比例时, 初生孪晶内部的二次滑移和孪晶可以产生较大的应变, 使得滑移孪晶和孪晶孪晶的交互作用从能量上变得可行[9]。因此, SR过程中会出现比较多的孪晶。而AR时板材的应力应变与金属流动特点与SR时的明显不同。与SR相比, AR使板材的厚度方向承受了一种剪切变形, 如图1和图2所示。纯剪切也是使金属发生塑性变形的一种应力状态。在相同的道次压下量下, 即几何变形相同时, AR中的搓轧区激发更多的滑移系参与滑移和交滑移, 引起的实际变形程度较SR的高[10]。由于金属动态再结晶与变形量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随着变形量的增大, 变形所产生的储存能也相应增大, 使得动态再结晶的再结晶形核率较晶粒长大率增大为快, 故再结晶晶粒尺寸会变均匀, 晶粒尺寸也不断得到细化[11]。

2.3 晶粒取向

表1和表2分别给出了AR和SR制备的AZ31镁合金板材分别沿轧制面和横截面晶粒取向X-ray衍射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AR还是SR板材都具有较强的 (0002) 基面晶粒取向, 但相对来说AR板材的基面晶粒取向稍弱。AR板材中 (1013) 与 (1011) 锥面强度相对 (0002) 与 (0004) 基面强度的百分比为12%, 而SR板材中 (1013) 与 (1011) 锥面强度相对 (0002) 与 (0004) 基面强度的百分比为5%。由于各晶面衍射峰强度的体积分数的和应该不变[12], 在 (1013) 与 (1011) 锥面增强的情况下, 必然随着别的晶面衍射峰强度的相对减弱。而AR中未出现其它比较明显的晶粒取向, 故只可能是 (0002) 基面晶粒取向减弱。由此可以得出AR能够弱化镁合金轧制板材中的基面晶粒取向, 这对提高镁合金的塑性是有很有利的。同时也可以得出AR板材 (1013) 锥面强度相对 (0002) 与 (0004) 基面强度的百分数为8 %, 而 (1011) 锥面强度相对于 (0002) 与 (0004) 基面强度的百分比为4%, (1013) 取向强于 (1011) 取向, 这是因为 (1013) 锥面与基面的夹角比 (1011) 锥面与基面的夹角要小, 即 (1013) 锥面法线与轧制压力方向的夹角也比较小, 故 (1013) 锥面更容易转向与轧制压力垂直的方向, 其衍射峰强度就会相应增大。从表2可看出, SR板材横断面上最强的衍射峰是 (1011) 棱柱面, 而SR板材横断面上最强的衍射峰则是 (1011) 锥面。这是因为轧制时基面有平行于轧板表面的倾向, 导致 (1011) 棱柱面平行于横断面, 而AR使部分基面发生一定角度的偏移, 故使得与棱柱面夹角最小的 (1011) 锥面转到与横断面平行的方向,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AR能够弱化镁合金轧制板材的基面晶粒取向。

那么, 由图2可知, 对单晶体而言, 在压应力作用下, 滑移面转到与外应力垂直的方向, S1, S2, S′1及S′2代表滑移面在各应力作用下所处的方位, 其法线方向与各合力方向平行。由图可知, SR上下表面S′1与S′2偏转角度可以相互抵消;而AR上下表面S′1与S′2的偏转角度一致, 不能抵消。因此, SR所形成的晶粒取向其滑移面 (即基面) 与轧制压力方向垂直, 而AR滑移面法线方向会偏离轧制压力方向一定的角度, 故其形成的晶粒取向也会随之偏离一定的角度。随着AR道次的增加, 会使这种作用偏离得到强化, 最终可通过改变轧制过程中的基面晶粒取向来提高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

3 结论

(1) 本实验条件下, 沿板材厚向, AR可引入明显的剪切变形。在全搓轧状态下, 其剪切应变沿厚向分布比较均匀;而SR板材厚向应变则呈对称分布。

(2) AR可获得平均晶粒度约为8.9μm均匀分布的等轴晶组织;而SR板材晶粒分布不均匀且有大量的孪晶存在, 平均晶粒度达13.2μm。

(3) 与SR相比, AR可明显削弱板材的 (0002) 基面晶粒取向。

(4) AR和SR板材微观组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AR过程中沿板材厚向引入了强烈的剪切应变所致。

摘要:研究了非对称轧制和对称轧制过程中, AZ31镁合金板材微观组织的变化特征, 并结合有限元模拟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非对称轧制可明显细化板材的晶粒, 可获得平均晶粒度约为8.9μm均匀分布的等轴晶组织, 且其 (0002) 基面晶粒取向明显减弱;而对称轧制板材晶粒分布不均匀且有大量的孪晶存在, 平均晶粒度达13.2μm。这主要是因为, 与对称轧制相比, 非对称轧制沿板材厚向引入了强烈的剪切应变所致。

关键词:非对称轧制,对称轧制,AZ31镁合金板材,微观组织,有限元

参考文献

[1]MABUCHI M, IWASAKI H, YANASE K, et al.Low tempera-ture superplasticity in an AZ91 Magnesium alloy processed byECAE[J].Scripta Materialia, 1997, 36 (6) :681-686.

[2]KIM W J, HONG S I, KIM Y S, et al.Texture development andits effec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n AZ61 Mg alloy fabricatedby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J].Acta Materialia, 2003, 51:3293-3307.

[3]HORITA Z, FURUKAWA M, NEMOTO M, et al.Superplasticforming at high strain rates after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J].Acta Materialia, 2000, 48 (14) :3633-3640.

[4]YOSHIDA Y, CISAR L, KAMADO S, et al.Effect of micro-structural factors on tensile properties of an ECAE-ProcessedAZ31 magnesium alloy[J].Materialia Transaction, 2003, 44 (4) :468-475.

[5]WATANABE H, MUKAI T, ISHIKAWA K.Differential speedrolling of an AZ31 magnesium alloy and the resulting mechanicalpropertie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4, 39:1477-1480.

[6]WATANABE H, MUKAI T, ISHIKAWA K.Effect of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ial speed rolling on room temperature mechanicalproperties and texture in an AZ31 magnesium alloy[J].Journal of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7, 182:644-647.

[7]JI Y H, PARK J J, KIM W J.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severedeformation in Mg-3Al-1Zn sheets through differential-speed roll-ing with a high speed ratio[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7, A454-455:570-574.

[8]LEE S H, LEE D N.Analysis of deformation textures of asym-metrically rolled steel she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01, 43:1997-2015.

[9]GAO H, RAMALINGAM S C, BARBER G C, et al.Analysis ofasymmetrical cold rolling with varying coefficients of friction[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4:178-182.

[10]李尧.异步轧制对3004铝合金变形织构及制耳率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997, 7 (2) :113-117.

[11]钟家湘, 郑秀华, 刘颖.金属学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对称/非对称 第5篇

导航接收机的非对称异步FIFO设计

无线电导航系统接收机中采用了多个通道对各个基站发来的数据进行并行处理,在FPGA和DSP中需要相互交换各种不同宽度和传输速率的数据,文中在重点分析了FPGA中设计的非对称异步FIFO结构特点及设计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总线功能的.异步FIFO,即写入字宽和读出字宽不同的高速异步FIFO设计.采用VHDL语言描述,增加了硬件设计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给导航接收机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作 者:黄平何虎刚 徐定杰 HUANG Ping HE Hugang XU Dingjie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刊 名:弹箭与制导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MISSILES AND GUIDANCE年,卷(期):28(1)分类号:V241.62 TN911.72关键词:异步FIFO VHDL 亚稳态 Gray码 非对称 FPGA

凸现时尚的非对称美 第6篇

当我们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有兴致探索异彩纷呈的物质世界时,不难发现,任何物质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对称。冰晶、雪花、水晶体、钻石之类无生命物质,其外形和分子结构均具有对称特性;在植物界,无论是参天之材,还是离离原上草,其叶亦多对生或互生;再观动物、生物之外形,亦难脱对称之特性。

万物之灵的人呢?那更是呈现出丰富的对称美,眼、耳、鼻、四肢无不以脊柱为轴左右均称分布,口、脐、生殖器虽为单数,但居中则美。

对称更广泛地存在于物质的微观世界,任何微观粒子的存在,均将伴随反粒子的存在。电子的反粒子是正电子,质子的反粒子是“反质子”,……这种粒子的对称性在量子力学中形成了一种“守恒定律”,即“宇称守恒”。事实上,“宇称守恒”反映的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之美,是人类原始的传统美学观的形成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认识物质世界之内涵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美学观亦开始动摇。首先,“宇称守恒”只适用于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而在弱相互作用下却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宇称不守恒,有人将之称为自然界的对称性“破缺”。而这种对称性“破缺”恰巧也存在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身上。人之心脏偏于左侧而肝脏偏于右侧,就是人体对称性“破缺”之一。但心、肝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极其重要的脏器,是不可或缺的。

居里曾说“非对称创造了世界”。绝对无差异的对称只能走向僵化,非对称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对称和非对称都源于自然,其和谐统一,共同构建了无以伦比的完美。

宇称不守恒——非对称之美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必须依赖审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人类自有审美史以来,无不以对称为美,“五官端正,身材匀称”是审美评介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人的审美标准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而发展,人的审美心理也随着审美文化的发展、演变而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彩,人的美学崇尚和价值取向因为接受美学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千差万别。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审美意识受到认知、情感、个性、意志、学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学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滞留于五官端正、匀称这一基本要素之上,或将之作为评价美的首要取向。一些过去认为非美学标准的现象,在今天看来却成为美之要义,如追崇非对称美正是今日之审美时尚的变化之一。

这里所说的非对称美,不是那种庸俗、显富式的畸形审美心态,而是指有悖于传统的沿袭已久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价值,刻意追求“破缺”而又不失为“自然”的美学动态感受。从审美角度而言,非对称性并不破坏人体美感,恰恰相反,这种非对称性的审美追求,满足了人们对“美”的外延追求,弥补了“对称美”的单调性,更大范围地丰富了审美文化的蕴含,共同构架了美学体系的完整性、和谐性、统一性,它与自然界“宇称守恒”和“宇称不守恒”之共存的必然性归于一因。

一个本没有酒窝的青春少女,一侧脸颊人为地做一个酒窝,看似单调,却亦不失妩媚,给某个求美者穿耳环,如其中一只耳朵为单耳环,另一只耳朵为双耳环乃至三耳环,使所佩饰物错落有致、别具一格而又不显臃肿,岂不正体现出不同常人的活泼可爱、美丽可人。当然,这些只是个例而非一般现象。由于人类存在的个性差异,审美观念的不同,对非对称美的追求也必将趋向个性化。但这种个性化的求美思维必须符合审美基本规律,它绝不会超然于美学基本要素。如猎奇式的矫饰、过于张扬的妆扮,非但显示不出美的个性化追求,反而显出庸俗之气。

其实,对非对称美的审美追求,归根到底是人们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反叛,是新生代青年勇于打破陈规的永恒追求。不破不立。固守一成不变的理念,人类文明史就不会改写。正如当初李政道、杨振宁、吴健雄三位华裔物理学家如不具备独特的胆识,敢于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和求证出“宇称不守恒”,最终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科学史上就将缺失一个重大发现。人类对美的追求在经历了漫长的一统天下的均称美思维模式后,逐渐认可并最终与非对称美互为补益,是美学发展的必然之途。

对称/非对称 第7篇

中日传统观演建筑可以说是有着同源异流的文化,因为古代日本处于东方的终点, 一直以来受中国、印度、朝鲜的影响较深。所以,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说,“日本的古代文化从性质上来说, 可以把它称之为终点文化。”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 中日传统演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而中日的传统观演建筑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文章对现存的中日传统观演建筑及其空间进行对比研究, 从而辨析中日传统观演建筑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中日传统观演建筑的历史渊源

中日传统演艺及观演建筑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 日本至今还留存有大量的古文献记载中国舞乐文化的传入,如:《续日本纪》中有文武天皇大宝二年( 公元702年) 正月与群臣在西阁饮宴,席间奏中国的“五常太平乐”,是首次记载关于中国的舞乐传入日本的记载。从整个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在唐宋时期交流最为频繁,建筑的交流也是如此,中国的露台很早就传入日本, 如在唐宋几百年间,日本所建设的紫环殿, 严岛舞台,四大天王舞台( 图1),都是仿照中国唐宋时期露台的方式建造的,但是正式的舞亭建筑的传入,应该是在宋朝末期传入的。

从中日两国对于最早的舞台出现的时间上看,中国遗留的最早的有顶的舞台建筑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东岳庙舞楼, 建于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即1157年, 早于日本文字记载最早的舞台“歌人”藤原定家的临时舞台,据日本藤原定家的日志 《明月记》(1212年) 记载的能乐的舞台( 图2), 该舞台向东开口演出, 两间, 平面四方, 一开间的厢房两间, 屋顶用松枝覆盖, 以竹子为柱子, 当时已经开始使用舞台的称谓, 能乐舞台的挂桥旁边已经有松树, 有着神圣的意味, 但这个舞台仍然是临时的舞台。此后日本出现了固定舞台,日本京都西本愿寺北能舞台,是现存最早的日本古代能乐舞台,建于日本室町时期的1581年,从屋顶的形式上看,该舞台延续了我国宋代舞亭建筑山面向前的做法,笔者对我国遗留的几个宋代舞台的实物考察后发现,我国宋金时期的舞台多为十字歇山顶或歇山顶山面向前的做法,少数为歇山顶正放的做法。到南宋时期,舞台逐渐从北方传入南方地区,形成南方草台和北方舞亭的格局, 但至今所发现的宋代舞台都是北方的做法, 南方的舞台没有保留的实例,也从侧面说明北方固定舞亭比南方的草台更容易保留。 而中日在两宋时期,来往的僧侣众多,尤其是南宋,由于宋王朝建都临安(今杭州), 与日本的距离很近,通过明州(今宁波) 等港口和日本的海上交往甚为密切,许多的僧侣都通过明州(今宁波)将佛教文化东传,日本的舞台形式可能是由于南宋佛教的传播而随之带入的。据此推测日本在南宋晚期的舞台形式草台式悬山顶且山面向前的做法是宋代南方屋顶的一种做法,其延续了宋朝南方草台的格局,此外还未有史料证实我国北方的舞亭传入日本。

图1 日本四大天王寺的舞乐表演

日本现存的最早的实物西本愿寺的能舞台,比我国实物建筑晚了五百多年, 其屋顶形式为歇山顶且山面向前的做法。 可以看出这时期的舞台形式仍是模仿我国宋元时期的歇山顶的舞台,而同时期我国明代北方也有类似的仿照宋代单檐歇山顶, 十字向前的舞台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极为少见,更加证实日本能舞台的形式是源自宋代舞台的说法,而非明朝传入,也从侧面证明我国宋代与日本的文化交流甚密。 此外,虽然元代到清代对这种舞台的形式都有延续,但是我国明代后就很少有单檐歇山顶,十字向前的舞台的做法,其方向都转为正面,而日本却将此种形式流传下来,和日本民族对建筑的“山面情结”有关。

2中国传统观演建筑的对称性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讲究对称,庭院组合形态往往以庭院为中心,以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制安排建筑。确定中轴线并以中轴线为基准,设置成左右对称的布局。而单体建筑,从宫殿到住宅也多是以对称形式为主的。事实上,对称的形式在建筑艺术中是很常见的,因为赋予建筑师灵感的自然界的许多美丽形象都是对称的,对称使人产生均衡稳定的心理感觉,也易于体现庄严和崇高。在中国,祟尚“中正平和” 的民族心理和儒家思想的礼仪教化使对称的特征在建筑艺术中体现得比较极端。

图2-1 日本 (1212 年 ) 藤原定家记载的能乐舞台

图2-2 现存最早的能乐舞台西本愿寺北能舞台

而传统的观演建筑中的中轴线本身也就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整体的建筑都按照中轴对称布局,而空间序列就体现在院落空间沿着轴线一层一层的递进关系上,如自贡西秦会馆观演空间,遵循对称严谨的原则,主体建筑由戏楼、厢楼、正厅、前殿、 正殿、后殿及厢户组成。整体布局以正厅、 前殿、正殿作为纵向轴线分割出多个庭院空间,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格局,造就开敞的前院戏场空间和后院私密居住空间, 更大规模的建筑群则会有平行的多条轴线出现, 如重庆湖广会馆观演空间,就是由多条并列的平行轴线和垂直轴线,多个中心和多个观演空间组成。

中国传统观演场所的建筑主要由山门与戏台,两侧看台,主殿,围合庭院构成, 戏台多采用三面观看方式,场内的观众席分为两部分,庭院部分和看台部分,庭院部分以大的完整的空间出现,看台部分以回廊的形式出现。也有在大殿前加雨棚, 门廊或以主殿的廊子做看台(图3),如山西介休市张壁村的戏台。戏场发展到成熟以后,祭祀的主殿与看厅的分离,正对戏楼的主厅成了最好的看座。戏台则多以山门戏台的空间形式出现,其作为祭祀文化中礼乐的一部分被放在了“礼”的对立面, 即神庙的前方,二层作为戏台演出和后台使用,一层作为出入口,虽然这种布局方式中出入口空间被压的很低,但是将大门和戏台合为一体的做法使得大门高大气派, 并减少了多建一座建筑的费用,其做法在清代早期就被作为一种范式广泛接受,普及大江南北。

中国传统观演场所中的戏台大都遵循中轴对称,坐南朝北的原则。这是因为中国神庙中的神是世俗神, 是物化的神, 抽象的神, 其都有自己的金身雕像,如各地的土地神, 都以古代先贤做当地的地神. 且都有自己的故事或作为人的经历。既然作为虚拟化的“人形的神”,其观看必须是正面的,这就使得中国但凡神庙的祭祀,演出的方向必须是向着神演出的,否则就是大不敬。而神庙大殿的设置,由于神像的存在,以及“北位”,“南向”为尊的观念, 大多选择坐北向南布置,并且及其强调向南布局,如四川自贡恒侯宫,在设计初期, 建筑群顺应山势,正殿不是坐北向南,为了摆正神的位置,在兴建时将其大殿纠正为正南方向。可见中国古代建筑朝向要求和等级制度是制约建筑空间布局的最主要的因素。

3日本传统观演建筑的非对称性

在日本建筑空间中,自古就追求自由和非对称的布局,这种非对称一方面源于对自然的崇尚,另一方面源于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其观念影响了大量的建筑类型, 日本的诸多建筑如神社、住宅、园林、茶宅等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但其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也曾一度效仿中国的对称式样的布局, 如从唐代中国的佛寺传入日本, 其主要建筑就是中轴线布置,自飞鸟传入, 奈良达到顶峰,佛寺完全模仿中国的寺庙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如建于596年的日本法兴寺。至日本宽平六年(894年),日本停止派出遣唐使,建筑文化从汉风化逐渐转向和风化,而宋代禅宗传入, 禅宗无中万般有的思想与日本古来的建筑思想结合,开始追求原始的自然性,表现至简至素的美,以及非对称的空间格局, 如建于七世纪的日本弘福寺,打破了这种沿中轴线分布的对称性,代之出现非对称性的架构,而且影响了其他类型的建筑布局,九世纪平安中期的平安京城宫殿建筑, 也开始打破对称格局,采用非对称的寝殿模式。自此影响了后代的众多建筑类型, 传统观演建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日本传统舞台建筑常常留存于古老的寺院、神社观演中,其空间秩序与中国传统观演建筑不同,日本的观演空间是开放式的,中国的是庭院式的。早期,日本的建筑学习中国唐宋的寺庙的形式,保留了庭院的形式,后期,本土的神社在演化的过程中,放弃了这种庭院式的布局,而是选择了开放式的空间,从开放的格局来说, 日本传统的观演建筑由神殿,拜殿,挂桥, 舞台, 以及长长的参道, 鸟居组成(如图4), 舞台常常位于神殿一侧,体现出非对称的格局,最有特点的当属能乐的舞台。日本能乐舞台,平面方形,四角立柱,上面覆盖神道风格的屋顶,面向神殿,坐南朝北, 舞台建筑可分为三个部分: 舞台,谣座,后座。四根柱子围成的最大的部分是用来演出的舞台部分,约有十九平方大。东南方有一座通往舞台的廊桥(“悬桥”), 是一条长约三十三至五十二尺,宽约六尺, 两旁有栏栅的走道,桥挂衔接舞台及化装间,所有重要的过场皆由此处。镜间后是乐屋,相当于后台。 演员进场时主要利用桥挂,舞台的布置极为简单。其与中国传统的舞台比较相似,但其戏亭山面为正面, 采用斜向挂桥连接前后台是与中国戏台最大的不同。

图4 佐渡岛新穗村泻上的牛尾神社能舞台

由于传统文化和观念的束缚,以及对于空间秩序的强调,中国戏台空间形式很早定型,并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日本的舞台,由于没有很强烈的中轴线的传统观念,以及空间序列的要求,体现出舞台形式与空间的多样化。

4中日传统观演建筑差异性及其原因

从上文看出中日传统观演建筑在其空间格局的对称与非对称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宗教信仰,审美文化,行为方式的三个不同方面叙述。

4.1宗教文化不同对观演空间布局的影响

宗教信仰对观演空间的布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中日两国的传统观演建筑虽然出于同一源头,但是由于信仰模式的不同, 最后产生了方位和布局的不同,可以说是 “意识决定空间形式”。下面就中日两国宗教的不同说明其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我国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两种。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 随佛教一起传到的音乐、建筑、绘画、舞蹈等,在被触汇、吸收于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中国的佛教经历了逐渐本土化过程,将印度文化逐渐演化为自身文化, 并最终与中国的建筑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唐代特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并逐渐向日本传播。

我国的道教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对灵魂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 成为至上神的雏形。在其形成之初,就受到佛教为佛“塑金身”以及传统文化中“立牌位” 观念的影响,将无形的神物化于有形的雕塑,而因中国文化“北向为尊”的思想,大多数的神殿都坐北向南,并作为神庙中最主要的建筑存在。

日本的宗教有佛教和神道教两种。日本的佛教早经奈良时代起就具有了民众信仰的明芽,奈良时期的神佛共存可以说是采取佛本神末的形式,但到镰仓时代末期却反之产生了神本佛末的信仰。

与中国的道教相似,日本的神道教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的,拜的也都是自然神,其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森林、以及祖先的灵等都成为他们祭祀崇拜的对象。因此有山神、水神、海神、地神、太阳神, 自然界到处是神,不需要变成人的模样, 即便是有名有姓的神,也仅是一个牌位而已,并没有人像。这点影响到日本祭祀文化和观演建筑的发展,早期的日本神社没有正式的神殿建筑,而一直以来,作为人和神交流的场所拜殿,其体积和规模都远大于神殿。

日本的神道教,不同于我国世俗化的宗教,是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拜的是神灵化的万物,有“八百万神”之说。在神社的拜殿里,看不见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所以对于方位感,没有我国的坐北向南意识,舞台上的演出只要是对着抽象的祭拜对象即可。舞台也很少坐南向北, 面向神社, 其拜殿的规模和体积都大于神殿, 如日本枥木县太田原市南金丸那须神社, 神殿坐落于北方, 舞台却背向神殿, 面向南方观众场所, 舞台面向背面有一神树, 有能乐舞台后松树的意味. 又如新泻县西颈城郡能生町白山神社的舞台, 演出日照舞, 神殿面向西南, 舞台却面向西方的大海。舞台建造在位于场地中央的水池上, 这个的方向也正好是日落的方向, 向着供奉的方向, 长的挂桥在后面连接, 舞台面向西, 乐屋在舞台的东边, 都说明舞台表演对于方位感的淡化。正是由于方向感的淡化,舞台可以面向人群设置,挂桥可以斜向伸出。 同时,日本在镰仓时期受到中国左方为尊的观念,使得挂桥向右斜向伸出,为其倾斜和非对称找到遵循的原则,进而形成一种固定的形式流传下来。

4.2行为方式不同对观演空间布局的影响

此外,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也是造就中日两国的舞台发展不同的重要原因。从观看者的角度看,中国百姓在观看演出时, 绝大部分是站着的,日本以坐为主,这就决定了视线的高度,舞台有一个特点,人观看时视线不能低于表演者的脚,日本人的习惯是芝居,也就是坐在草地上,团坐时视线很低,所以舞台的高度只能在一米左右才能满足最好的观看点,由于其不能抬高, 舞台下方也无法让人通过,从而影响到中轴线的行进序列,阻碍了人与拜殿, 神庙的视线关系,而山门舞台高度在三米左右才能保证人的通行,所以,宋元时期的低舞台在演化为明清时期的高舞台的过程中适应了这一需要, 而无法适合日本观众的观演要求。故中国的山门舞台的做法在日本未得到广泛的流传, 而非对称的舞台由于其布局的合理性, 得到了日本民族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图5 日本传统观演建筑的非对称性布局

4.3审美文化不同对观演空间布局的影响

审美文化不同是影响中日两国观演空间布局不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到中国禅宗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日本自古崇尚“非对称”之美。非对称的特征在日本的诸多建筑,如神社、住宅、园林、茶室等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如:日本神社建筑中的出云大社,中央设中柱,入口偏于一侧而形成非对称的形式,其楼梯处理也为非对称的。在日本园林的传统手法中,非对称也是极为重要的构图原则,从总体到细部设计都尽量避免左右对称,景物常常集中于一侧,留出较大空间以发挥观者的想象,如桂离官就是这种非对称布局的典型。此外,多变的自然条件以及频繁突发的自然灾害,从多方面影响到日本人的精神和物质领域,也是建筑空间布局中非对称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日本人认为不对称、不完整的形式才更接近真实,完美的形式反易使人因为形式本身而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实质,因而在建筑中较少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5结语

从上可以看出,宗教信仰,人的行为方式,审美观念等是影响中日两国观演场所中建筑空间布局对称与否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又都是源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其正好说明行为是由意识决定,而空间是由意识和行为方式决定的。此外,从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神是个虚灵的概念,没有形象,而中国的神是个物化的概念,世俗化的概念,有具体的形象。 中国对神崇拜,日本对神敬畏,日本对神的空灵化,中国对神的人性化, 其直接影响了人的祭祀行为和整个民族的深层次的审美情结。所以, 宗教中神像的存在方式与祭拜属性的不同,影响了中日传统观演空间的形成和演变,以及空间布局的方式, 由此可知, 宗教信仰的不同是影响观演建筑空间布局的根本原因。

摘要:在历史上,中日两国的祭祀型传统观演建筑有很深的渊源,在形态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空间布局和使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中日传统观演建筑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中日两国宗教信仰,人的行为方式,审美观念等的不同对两国传统观演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的探讨,以及对中日传统观演建筑演化过程中的差异性的研究,提出中日两国宗教信仰的不同是造就两国传统观演建筑空间布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非对称保密传输安全网关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标签,安全电子文件,安全电子文件密码服务中间件,数字水印,哈希

0前言

本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子文件在涉密网络中的传输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该方案对于国家秘密电子文件密级标志技术的研究,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非对称保密传输安全网关可行性分析

1.1 基于标签的安全电子文件系统技术分析

基于标签的安全电子文件系统包括应用系统、中间件、基础密码服务和个性密码服务,如图1所示。

标签和文件是中间件的操作对象,标签与文件存在惟一绑定关系。其中,文件保存内容信息,标签提供对文件的安全控制。

中间件对标签进行验证、解析和处理,根据标签属性的指示,调用相关的密码服务,完成对文件的加密、解密、签名、验证、印章处理、水印处理、指纹识别等密码操作。其中,加密、解密、签名和验证操作由基础密码服务完成,印章处理、水印处理、指纹识别等操作由个性密码服务实现。

1.1.1 基于标签技术的安全机理

在基于标签的安全机制中,安全电子文件由文件和标签两部分组成。文件是指原始文件或对原始文件经过密码处理后的结果,标签是原始标签或对原始标签经过密码处理后的结果。在安全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中,文件和标签存在惟一绑定关系。标签只能由中间件进行处理。标签有标签头和标签体组成,标签体可加密。在本研究中关键要确保安全电子文件的安全性,所以数字签名、数字水印技术则尤为重要。

1.1.1. 1 数字签名

在非对称保密传输安全网关中,数字签名可以确保安全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防伪造、防抵赖、防重放攻击的作用。

数字签名的方案有多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1)基于离散对数的数学签名方案;

(2)基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方案(ECC);

(3)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方案;

(4)代理签名方案;

(5)盲签名方案;

(6)群签名方案;

(7)多重数字签名方案。

在本研究中,我们推荐使用基于椭圆曲线的数字签名方案,因为ECC较RSA等算法而言,密钥短、安全性高,耗费计算机资源更小。

1.1.1. 2 数字水印技术

数字水印技术必须具备较强的稳健性、安全性和透明性。本文中数字水印技术包括:文本水印技术、音频数字水印技术、视频图像水印技术。在涉密网中进行非对称传输时,安全电子文件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格式、视频图像。

(1)文本水印技术

针对文本水印,可以采用行间距编码、字间距编码、特征编码来实现。

行间距编码就是在文本的每一页中,每间隔一行轮流地嵌入水印信息,但嵌入信息的行的相邻上下两行位置不动,作为参考,需嵌入信息的行根据水印数据的比特流进行轻微的上移和下移。行间距编码具有很强的稳健性,但会引起文本相对较多的失真。

字间距编码即在文档中进行字间距编码,在这种方法中,水印标记的嵌入是通过将文本某一行中的一个单词进行水平移位。该编码方式隐藏性好,不易被察觉,但抗攻击能力较行间距编码弱。

特征编码是通过改变文档中某个字母的某一特殊特征来嵌入标记。这种编码方法可能因拷贝、打印过程导致水印检测困难,但该方法隐藏的水印数据可以更多,同时这种方法嵌入的水印最难被攻击者去除。

以上三种文本水印可依据实际应用而选择。

(2)图像水印技术

图像水印技术是研究得最广泛和成熟的水印技术之一,可以包括空域图像水印技术、DCT域图像水印技术、小波域图像水印技术、基于分形图像编码的数字水印技术、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水印技术。

(3)音频水印技术

数字音频水印包括时域音频水印算法、变换域音频水印算法等等。

(4)视频图像水印技术

视频水印技术较以上其它水印技术比,复杂度非常高,其图像水印的提取过程是在实际上连续的,在连续帧上进行提取。提取技术包括基于扩频思想的视频水印技术、基于参数替换的视频水印技术等等。

由于非对称传输安全网关面临上述各类安全电子文件的识别与控制,所以水印技术的选择将非常关键,目前我们将重点放在文本水印技术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一种安全的水印技术。

1.1.2 中间件对安全电子文件的处理

中间件按照请求/响应方式为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当应用系统对中间件发出操作请求之后,中间件的处理过程如下:

(1)中间件从操作请求中获得操作者身份、标签和文件;

(2)中间件安照绑定规则,对文件和标签进行绑定关系的验证,确认标签与文件的唯一绑定关系;

(3)验证成功,中间件按照标签的操作权限属性,审核操作的合法性;

(4)审核成功,中间件对标签属性进行解析,安照标签的相关属性,调用相关密码服务,完成对文件的具体密码操作;

(5)操作完成,中间件在标签中修改相应的属性,添加操作日志,更新标签,并建立标签与文件新的绑定关系;

(6)中间件向应用系统返回操作结果。

1.1.3 安全电子文件的存储方式

安全电子文件的存储与寻址方式可以有多种,可分为内联式和外联式两种。

(1)内联式

在内联式存储中,文件嵌入到标签,形成一个整体,在同一物理位置存放。标签的内容属性保存了文件起始位置的偏移量(如图2所示)。

(2)外联式

在外联式存储中,标签和文件存放于两个独立文件,标签的内容属性中保存了文件的URL(如图3所示)。

可以通过磁盘存储技术将标签隐藏。

从安全角度将,外联存储方式更便于提升安全电子文件安全性,提高黑客对存储文件进行逆向恢复的难度。

1.1.4 建立绑定关系

如图4所示,建立标签与文件的绑定关系流程如下:

(1)对文件进行摘要计算;

(2)将文件的摘要填充在标签体中;

(3)使用系统签名私钥,对标签中除标签完整性签名以外的所有内容计算摘要并签名,将此签名作为标签完整性签名置于标签头中。

1.1.5 验证绑定关系

如图5所示,验证标签与文件的绑定关系流程如下:

(1)使用系统签名公钥,对标签完整性签名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则标签完整性可信;

(2)对文件进行摘要计算;

(3)比较此摘要与标签体内的文件摘要,如相同,则绑定关系验证通过。

1.2 LISG技术架构分析

1.2.1 LISG内核模块与中间件接口

如图6所示,为提升处理性能,LISG内核及DPI模块实际上都工作在内核态完成,API负责与中间件进行通信及读取、分析安全电子文件的标签信息。

API负责与中间件通信,与中间件具有匹配的加解密及标签内容识别的规范。

1.2.2 LISG检测处理流程

核心层的设计思路是按照网络数据包在LISG内核中的走向流程来确定。核心态的系统结构参见图7。

核心态主要处理模块处理方式如下:

(1)DDo S&加解密模块

LISG自身安全性是实现安全电子文件传输的关键。为了防御由于DDoS攻击对LISG自身带来的安全威胁,我们专门在加解密模块中增加一个子模块专门检测DDoS攻击。使用者可以通过界面来设定规则以低于此类攻击。

(2)模式选择器

在LISG中,每个接口有一个模式切换选项,使用者可从交换模式和路由模式之间转换,而且做到该模块对其他模块透明,可提供对LISG接口相关信息的设置、系统信息配置等功能。

(3)协议分析器

在LISG中有协议待处理时,LISG将协议分析后选择性送至“内容过滤&DPI”模块中,起到分流协议的作用,从而提升系统效率。

(4)内容过滤&DPI

在LISG中设定了该模块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对安全电子文件进行深度检测,即通过标准接口分析标签内容,确定安全电子文档走向。另外,针对常用应用协议的识别,如HTTP、FTP、MSN、QQ等也需要由此模块完成检测识别工作,确保正确执行使用者意愿。

(5)动态连接表管理模块

在LISG中,为了快速的对状态连接表进行管理,可采用平衡二叉树,并对其进行封装,整个过程对外部所有其他模块是透明的。

(6)核心包过滤模块

核心包过滤为LISG最主要的和最核心的功能,该模块对主要协议ICMP,UDP,TCP等通常用的IP协议族的协议进行详细的处理,和对非IP协议族的协议进行笼统的处理。

(7)统计模块

内核中提供了高精度的合并处理功能,通过在核心进行缓存的处理,将针对已建动态链接表的信息及被各种原因拒绝的链接信息汇总。便于使用者判断安全电子文件的传输方向。

2 总结与展望

中间件与非对称保密传输安全网关构建了一套安全电子文件的传输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保证涉密的电子文件在可控范围内安全传输。从性能上看,目前来讲更加适合文本类电子文件的传输,而针对音频、视频类的电子文件传输也是适用的。该系统技术可行性强、安全性高,适合于在涉密系统的应用。

从长远来看,随着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后续可以考虑“多核+专用芯片”来提升LISG整体性能,而实现的关键在于专用芯片的开发,这属于另一个研究范畴,仍然需要进行周密的研究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东软网络安全网站.NetEye.neusoft.com.2010.

[2]吴世忠.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9.

[4]http://www.watermarkingworld.org.2009.

[5](美)Mohan Atreya.数字签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王炳锡,陈琦,邓峰森.数字水印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金聪.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美)Ingemar J.Cox,Matthew L.Miller,Jeffrey A.Bloom.数字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9](美)Wes Noonan,Ido Dubrawsky著.防火墙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非对称连续刚构桥特性分析 第9篇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方案布置,桥型,跨度比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山区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及挂篮施工技术的成熟,连续刚构桥这一桥型因其经济性和良好的受力性能而备受工程师们的喜爱。

对于大部分山区峡谷来说,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适合中等跨度的桥型有连续梁桥、刚构桥及拱桥。连续刚构桥与连续梁桥及拱桥相比,具有施工更加简单,更符合峡谷地形的特点。尤其是薄壁高墩的使用,增加了刚构桥吸收变形的能力,使其具有明显的柔性特性,对抗震特别有利。

国内外已经建成的连续刚构桥大部分为对称布跨,并且主墩墩高差别不大,全桥从结构布置及受力来说,具有明显的对称性(见图1)。然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出现了非对称布置的连续刚构桥,并且这种桥型并非特例,目前对这种非对称布跨的连续刚构桥特殊类型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相关文献较少。

与连续梁桥相比,连续刚构桥将部分桥跨结构和墩台刚性相连,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将在主梁端部产生负弯矩,因而减少了跨中的正弯矩,从而减少主梁高度。然而刚构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除承受压力外,还承受弯矩作用,墩底将会产生水平推力。连续刚构桥为超静定结构,在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墩台不均匀沉降及预加力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会产生附加内力。

2非对称布置连续刚构桥实例分析

2.1挪威Raftsundet桥

挪威Raftsundet桥,建成于1998年,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由于受海湾地形条件限制,桥梁采用四跨连续非对称跨径布置,全桥跨径布置为(86+202+298+125)m。该桥边跨与主跨之比分别为0.68与0.42,跨径比之差达到0.26,产生非常大的不平衡内力(见图2)。

该桥为了解决不平衡内力,采用了以下方法:1)从设计上298 m主跨中224 m部分采用轻质混凝土,以降低梁段重量;全桥主梁采用高强混凝土C60及C65以减小结构尺寸,从而减轻梁重。2)从施工上采用挂篮悬浇的施工方法,按照86 m跨、125 m跨、298 m跨、202 m跨的先后顺序合龙,设置施工临时辅助墩,并在箱梁两端设置混凝土块压重,以平衡施工不平衡内力。

2.2泸州长江二桥

泸州长江二桥为三跨非对称连续刚构桥,由于受地形及通航条件限制,该桥采用(145+252+49.5)m的跨径布置方案。该桥边跨与主跨之比分别为0.58与0.20,跨度比之差达到0.38,左右两边跨极不对称,并且最小边中跨比0.20远小于连续梁桥经济合理的边中跨比值0.55~0.65,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见图3)。

该桥为了解决不对称跨径布置的问题,采用了以下方法1)短边跨侧设置锚碇桥台,以承受由于极小边中跨比(0.20)带来的负反力问题。2)由于锚碇桥台限制了结构在短边跨侧的位移导致长边跨侧方向的主墩墩底承受过大弯矩,这通过钢沉井设置80 cm的预偏心及在中跨合龙前施加顶推力来缓解。

2.3贵州关兴公路落拉河大桥

落拉河大桥位于贵州省关岭县,桥址区有断裂构造,为避开此种地质条件,主桥设计采用(40+166.5+97)m不对称连续刚构布置方案。该桥边跨与主跨之比分别为0.24与0.58,跨度比之差为0.34,为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很多困难(见图4)。

该桥为了解决不对称跨径布置的问题,采用了以下方法:

1)短边跨侧设置40 m等高的大截面箱梁压重,以平衡主跨不平衡内力,改善中跨受力。

2)长边跨侧主墩的悬浇节段比短边跨侧主墩的悬浇节段多两个节段,即跨中合龙段偏短边跨侧设置,以减少短边跨压重数量。

3)施工过程中悬浇节段施工需要压重,必要时设置临时锚拉杆以抵消不平衡节段力。

3结语

非对称连续刚构,由于左右边跨与中跨之比差别较大,导致全桥在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对称的结构内力,而且很多极其不对称布置的连续刚构桥,其最小的边中跨比往往要远小于连续梁桥建议的合理边中跨比值范围,造成了设计及施工上的复杂。

另外,在海湾,河湾及山区地形条件下,中等跨度范围内的桥梁中,连续刚构这一桥型具有施工安全风险低,经济性好等优点。由于地形条件的特殊性,经常要布置非对称连续刚构这一桥型,就需要工程师合理把握,通过对比分析,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非对称连续刚构桥的一系列问题,这样非对称连续刚构桥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合理的桥型。

参考文献

[1]范立础.桥梁工程(上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周军生,宋桂峰.挪威Raftsundet桥简介[J].中外公路,2000(20):18-21.

[3]庄卫林.泸州长江二桥主桥结构技术特点[J].桥梁建设,2001(5):30-32.

非对称基本型曲线坐标计算 第10篇

1、非对称基本型曲线要素计算

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如图1所示, 图中P1、P2分别为左右两侧曲线的内移值, q1、q2分别为左右两侧曲线的切线增值。通过圆心O作与JD的连线OC, 将四边形O A C B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圆心O作左右两侧切线的平行线分别交AC、B C于D、F点。

同理

由此可见, 对称基本型平曲线仅是非对称基本型平曲线的一种特殊情况。

式中:

2、线型衔接点的坐标计算

设交点坐标为 (XJ, YJ) .

各衔接点坐标计算式

式中:

η为转角符号, 右转角为“+”, 左转角为“-”。

3、非对称基本型曲线任意点坐标计算

(1) 第一缓和曲线 (Z H-H Y) 任意点坐标:

式中:

l为第一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ZH点的曲线长。

(2) 圆曲线 (H Y-Y H) 任意点坐标:

式中:l为圆曲线上任意点至HY点的曲线长.

(3) 第二缓和曲线 (H Z-Y H) 任意点坐标:

式中:

l为第二缓和曲线上任意点至HZ点的曲线长。

4、结论

非对称基本型曲线的计算方法, 较多的运用了对称基本型曲线的基本公式, 其关键是先计算出圆曲线圆心点坐标, 进而可计算出各线型衔接点的坐标, 最终达到计算非对称基本型曲线上任意点坐标的目的。此计算公式较简单, 可编程计算, 也可手工计算, 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雨化.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2]顾孝烈, 鲍峰, 程效军.测量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非对称营销下的创新战略 第11篇

吉姆·柯林斯于2011年10月出版了其历时9年的管理研究成果《选择成就卓越》,这一成果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可以在动荡的环境下获得巨大的成功。我之所以介绍柯林斯的新书,是要大家注意到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业提出全新的要求,环境越动荡,越应有更加严格的自我选择与训练,这是世人适世之所需,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更加至关重要。

危机与变化

在企业发展历程中,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引发了企业发展格局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在2000年之前,资源具有绝对的优势,我们在设定竞争战略的时候,也是以占有独特的资源为核心,在那个时期,无论是土地、政策、特殊的渠道、目标顾客、资金、人才、专利技术、设备以及品牌都可以成为一种资源,而使得企业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

很多情况下,企业因为具有资源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优势,而保持着自己在竞争中的有利位置。但事实是,没有企业能因此而保持永久的竞争力。学者们研究100家最大的跨国工业企业从1912年到1995年来的业绩变化发现,其中49家被收购、破产或者收归国有,31家仍生存下去,但不再是前100强,能够保持住领先的只有20家。这20家成功企业普遍的生存之道是:第一,富有创造性;第二,愿意进行改革;第三,能因时制宜,调整业务组合。

随着全球竞争的深入,中美之间的发展格局引发人们对于未来变化的猜想,而我更愿意深入分析美国为什么可以持续获得最强有力的世界地位。在分析美国为什么持续增长的原因的时候,德鲁克写了这样一段话: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零增长”“美国限制工业化”及长期的“康德拉杰夫经济停滞”之类的说法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在美国十分盛行。然而真正发生在美国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管理型”经济彻底转向了“企业家”经济。德鲁克更明确地认为,“在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奉献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在1800年前后,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将“企业家”一词广泛推广,他曾经这样说过:企业家“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当我们明白什么是企业家的时候,也就了解到德鲁克所认为的美国持续增长的缘由是“创新”与“效率”,这和我们驱动增长的动因完全不同,虽然今天的美国因为金融危机陷入困境,但是对于创新和效率的追求让美国摆脱危机的效果也许会完全不同于我们,而这正是我特别强调的部分,也是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处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增长不是依靠物质资本积累和资源的投入,而是效率的提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创新带来的高产出,如果不能够寻找到这样的增长路径,就会陷入到危机之中。在回顾这样短短的不到十几年的时间里,可以看到很多曾经是行业巨头的企业失去了往日辉煌,这一定不是市场的原因,一定是企业故步自封,自我陶醉,看不到危机,甚至满足于自己所具有的核心优势。创造奇迹的,也一定不是市场的原因,一定是企业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转型和调整,时时让自己具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对变化的理解、持续创新的能力。

非对称营销下的创新战略

在过去的营销策略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动用资源展开营销行动,无论是对于4P理论的理解,还是对于4C、4R理论的运用,总是需要借助于资源获取来实现营销的功能。多年以来,中国企业在与跨国企业竞争的时候,因为能力不足常常陷入被动,但是因为还可以借助中国本土市场的机会,让自己获得成长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市场也是本土企业的一种暂时性资源。然而随着跨国企业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也随着技术与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展示影响力,中国企业如果还是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就会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在一个非对称状态下进行营销创新,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不妨看看三个典型的案例。

与顾客互动的“1号店”

1号店是国内首家网上超市,2008年7月网站正式上线,成立仅3年半的时间,以每月业绩28%的平均飙升速度成长为国内领先的B2C网上购物平台。面对众多的线上、线下零售企业,1号店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并进行了很多营销创新。首先是微博策略,立志成为网上沃尔玛的1号店现已拥有5万多微博用户关注该官方微博,形成了微博用户群,简单有效地锁定了目标客户,并通过微博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是采用了移动二维码识别,二维码识别作为高新科技被1号店首先运用于营销推广,在各个大型的地铁站内,巨幅的1号店二维码宣传海报随处可见,这些海报不但可以观看,更可以拿起手机直接扫描海报上顾客想要购买商品的二维码,直接发送购买所示商品,这种新颖的消费模式已经在年轻人中流传开来,成为了都市消费的新浪潮。

新生活态度的中粮悦活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是成立于1949年的老牌国企,最初是粮油食品贸易公司,但就是这样的老牌国企,敢于在营销上“吃螃蟹”,通过营销创新和准确的策略创造出了极具活力的新品牌“悦活”。悦活品牌的成功首先是迎合了主流消费趋势,在当下消费者安全感缺失的焦虑情绪下,健康类食品饮料将是今后食品饮料消费中的一大主流,悦活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消费趋势。其次是让品牌标签化,定位于“生活态度品牌”的悦活,积极倡导自然绿色的生活方式,并且用“产地限定、加工全程零添加、产品信息全程可追溯、支持生态农业”这四大卖点来支撑其定位,“自然至上”的品牌主张得到了目标消费者的认同。最后是让品牌得到最高效的曝光,广告一般集中在7点~9点的上班高峰时段投放,消费者不管是开车、坐出租还是乘坐地铁,都有机会接触到悦活品牌。

世界第一的三星

2011年2月11日,诺基亚在伦敦发布了企业战略新方向,包括管理团队和运营架构的变化,以在动态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加快公司的执行速度。但是到了2012年的第一季度,诺基亚却丧失了占据14年之久的世界第一的地位而败在三星的手下。诺基亚拥有强大的客户资源,拥有和全球最强大软件企业合作的资源,甚至拥有全球优秀的行业人才和技术,但是为什么三星还是可以取得成功,在两者完全不对称的前提下,为什么还是出现逆转的格局,究其原因就是两者在创新上的能力不同。一个1998年才刚刚进入手机领域的全新品牌,三星没有像其他的亚洲企业那样以价廉取胜,而是向西方企业学习,注重创新、市场和设计,把自己定位为高端产品,这样反而脱离价格和成本控制的束缚,从而缔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创新与创业

2008年我曾经写过一本书《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机会》,这本书是想表明中国企业需要从过去的规模型企业转变成价值型企业,当时提出这个观点,就是源于关注到市场变化,以及中国企业自己成长中的局限性。价值型企业就是需要企业用自身的能力来获得市场,而不是依靠资源,而到了2012年,全球经济环境越发陷入低迷之中,无论是资源还是需求本身,都呈现出“不足”的态势,在这样的情形下,唯有拥有创新,做好准备,不依赖于资源的企业才会获得机会,也就是我们说的在非对称营销环境下,创新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在市场格局中,总会有企业具有更多的天然优势,这些不对称的格局不能够成为企业无法突破,或者无法引领市场的借口。即便是在一个完全不对称的格局中,依然可以通过创新与学习,超越自己,进而超越对手。观察市场中卓越的企业,一定会看到这些企业创新的努力和成效,三年前我们还在惊讶于苹果公司的成功,想不到今天就有了三星对苹果的挑战和超越。所以无论在任何环境中,认识时代,只要持续创新和创业,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是不会受环境约束的。

得益于技术,人们了解资讯和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因为互联网电视、iPad、云技术等,人们的阅读以及创新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如很多评论所说的那样,这些一定会改变传统的传媒产业,也会令人与世界的沟通变得更多元、更丰富以及更复杂。实现互动和社会化的核心是顾客与产品之间如何互补,关键是产品跟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我并不是喜欢网络游戏,但是《魔兽世界》也不得不让我惊讶,这样一款产品可以缔造每年5亿美元销售额,上千万人参与。虽然《魔兽世界》只是一款游戏,但它对玩家们来说,是几年来时刻关注和牵挂的另一个世界。

企业成长只能在其思维空间之内成长,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企业的成长受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限制。中国企业在变化的全球市场依然沿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依然沿用自己在中国本土市场所形成的营销模式,依然希望借助于资源扩张来获得市场地位,这也许就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多受阻碍的根源所在。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常常亏损,很多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而这些市场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企业一直沿用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商业模式,而没有找到符合当地文化与消费习惯的商业模式,这是中国企业的惯性思维所致,缺乏创新与消费者互动的思维习惯所致。

创新与创业是我最近思考最多的话题,所谓创新,就是将远见、知识和冒险精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所谓创业,就是把创新放在一个组织中。重复这两个词的内在含义,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想法:面对不确定性,持续的创新与创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必要的途径。整个环境的确已经改变了,我们得承认这样的改变,从而考虑如何安排属于未来的自己。德国媒体评论认为:“在科技面前,没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时代会抛弃一切落伍者。”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抗震设计 第12篇

本工程是集办公、住宅、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底盘高层建筑, 总建筑面积26×104m2。地下1层, 地上裙房3层, 地下室顶盖上共有10栋塔楼, 功能分别为办公和住宅, 地下室及裙房为商业、娱乐、车库等配套设施, 平面图详见图1。本工程A3#、C3#为地下室、裙房相连, 裙房以上完全分开, 其它单体均为地下室相连, 地下室以上完全分开。本工程地下室顶盖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所以A3#、C3#按大底盘双塔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其它各楼均独立进行抗震设计。本文仅对A3#、C3#按大底盘双塔结构作为整体计算进行详细叙述, 从而探讨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设计。A3#塔楼为32层, 地面以上建筑总高度为106m, C3#塔楼为24层, 地面以上建筑总高度为83m, 均为为剪力墙结构, 其剖面如图2所示。

2 结构计算分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 本工程属于丙类建筑, 场地基本烈度为7度,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土类别为Ⅱ类。本工程抗震等级均为二级。

根据规范要求, 对于复杂高层结构应采用不同模型计算程序计算和分析[1]。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程序SATWE为主程序进行结构分析, 以ETABS程序为辅进行结构不同模型的计算分析, 计算考虑了结构在双向地震下的扭转耦联, 计算振型数取24个。

1) 结构自振周期

多塔结构受力特点和计算分析比一般的高层建筑要复杂。对于多塔结构, 通常采用的计算模型有两种, 分塔计算和整体计算, 对本工程周期计算采用分塔计算 (见图3) 。

多塔结构经采用分塔计算电算后结果详见表1、表2。

A3#第一自振周期为:2.304s、2.117s, C3#第一自振周期为:1.914s、1.735s均在合理取值范围内。此外X、Y方向前几个振型的投影曲线基本上连续光滑, 说明结构的整体刚度及其分布均较为合理。

2) 结构位移

位移比控制计算应考虑各塔楼之间的相互影响, 将各塔楼连同底盘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分析, 即采用整体计算。在水平地震及风载作用下双塔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μ/n详见表3,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之比Δμmax/Δμ及最大位移比出现的楼层详见表4。塔楼各层水平位移曲线连续光滑, 位移曲线呈弯曲型。

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比均小于0.9,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两种模型的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抗侧刚度和整体性, 计算结果基本接近, 各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3 结构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本工程进行多遇地震下弹性时程补充分析。在设计中从SATWE波形库中选取对应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35s的2组天然波和1组人工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输入分量地震峰值加速度为35cm/s2, 双向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输入比为1:0.85, 结构阻尼比取为0.05。经计算各条时程曲线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均不小于振型分解反应普法的计算结果的65%, 三条时程曲线计算的结构底部剪力平均值大于振型分解反应普法的计算结果的80%, 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要求。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显示, 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大楼层剪力在裙房顶附近有突变, 与振型分解反应普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4 结构设计加强措施探讨

多塔结构在工程设计中虽然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抗震设防标准, 但由于地震的不确定性和计算的近似性等原因, 抗震设计更重要的是概念设计, 因此通过对本工程设计总结出以下加强措施:

1) 保证结构底盘与塔楼的整体作用, 裙房屋面板厚度取180mm, 并应加强配筋构造, 板面负弯矩筋贯通, 同时裙房屋面板上下一层的楼板也作加强措施。各塔楼之间裙房屋面梁适当加强。塔楼中与裙房连接体相连的外围柱墙从嵌固端至出裙房屋面上一层的高度范围内, 在构造上予以加强。柱箍筋在裙房屋面上下层的范围内全高加密, 剪力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1]。

2) 本工程由于受到建筑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的限制, 结构平面布置存在一定偏心, 塔楼结构与底盘结构质心的距离略大于底盘相应边长的20%, 使平面抗扭性能相对较差。在结构设计中, 采用能反应楼板实际刚度的弹性楼板模型对结构进行计算, 将裙房顶层楼板定义为弹性膜, 充分考虑大底盘各塔楼之间的影响, 求解楼板的实际应力, 降低计算模型假定带来的误差, 并且在配筋中考虑楼板的面内应力, 增加板内的配筋率, 抵抗由于扭转带来的内力。

3) 在带底盘的塔楼结构中, 底盘是关键所在。底盘的刚度、高度及承载力的变化都会对结构的地震反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应避免底盘的刚度过小, 高度过高的情况;应加强底盘的承载能力, 避免造成上部结构变形过大而不能满足延性要求。在多塔结构中, 各塔的振动通过底盘相互作用, 相互耦联。将大底盘多塔结构简化为单塔楼带大底盘结构进行计算, 会低估高塔的反应, 而高估低塔的反应;但随着底盘刚度的提高, 对各单塔的反应差别逐渐减小[4]。因此, 在本工程设计中, 由于大底盘多塔的复杂性, 分析时考虑了平扭藕联振动和楼板平面内振动的影响, 加强了底盘的刚度的同时, 底盘承载力的加强能使底盘的层剪力增大, 能有效的降低结构底盘部分的层间变形及延性要求, 可以避免底盘成为结构的薄弱层。此外, 对该结构还进行了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来比较分析。

5 结语

根据上述的结构计算和分析, 本工程高层建筑的计算内力和变形等数据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通过对本工程的计算和分析使笔者认识到:

1) 两塔楼层数不同情况下,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各个方面反应不同, 变化复杂, 结构的优化设计将比较困难, 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中的规律。

2) 水平地震作用中, 塔自身的不对称性的影响比塔与底盘的偏心的影响更不利, 尤其是顶层作用增大很多, 应尽量避免形成差异过大的高低塔布置形式。

3) 大底盘多塔楼的抗震设计, 应采用符合实际结构情况的力学模型, 计算各塔楼的相对振动及独立振动引起的地震剪力扭转对裙房各层的影响, 特别是对裙房顶层楼板的影响。计算分析的重点是裙房的整体性和裙房协调上部多塔楼变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GB5001l-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陈岱林.多层及高层结构CAD软件高级应用[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方鄂华.大地盘多塔楼结构地震反应[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 1955.

【5】徐培福.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2006.

对称/非对称范文

对称/非对称范文(精选12篇)对称/非对称 第1篇(1) 式中δ表示阻尼系数, γ是受迫项的振幅, ω是频率, β是非对称...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