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精选5篇)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第1篇
在这个假期,我又重读了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名字叫《西游记》。以前我读过这本书,可我依然对这本书感兴趣,百读不厌。而且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以前我最喜欢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他会翻筋斗云,他武艺高强,他嫉恶如仇。我还喜欢沙和尚,他敦厚老实,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我最不喜欢猪八戒,他好吃懒做,胆小如鼠,禁不住诱惑。我也不太喜欢唐僧,一看到他就让我想起学校里的老师,每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这次重读《西游记》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有点理解唐僧的举动了。唐僧本就是一个虔诚的和尚,他自律,有坚定的信仰,可无奈收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徒弟。作为师父的他,徒儿有毛病不能不管,可他又确实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所以他除了言传身教,只有不停地唠叨。大概他也坚信滴水石穿的道理,也正是这一路的奔波加上一路的唠叨,让顽皮骄傲的石猴,好吃懒做的八戒,终于坚持到达西天求得正果。
重读《西游记》让我体会到老师的不易,唐僧只有三个徒弟就让他伤透脑筋,我们的老师每天面对三十几个学生该是怎样的不易。都说八十一难多么的难,我们的老师一学期不知要解多少危难,学习上的,身体上的,师生关系上的,包括与家长之间的各种问题。唐僧不好做,老师更难当。以后,我想我该好好学习,少犯错误,让老师轻松些。
名著就是名著,让人百读不厌。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
阅读西游记读后感想范文5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最为优秀的神话小说,深受人们喜爱。近日,我又在网上读了文言文版的,获益匪浅啊。
这《西游记》啊,可谓是妇孺皆知啊。一些小孩子,一般是图个新鲜,或者是看看里面孙悟空的神气,并没有领悟其中的真谛。我这次看,与以往可谓是天差地别啊,对其中的一些道理,也算是有深刻领悟吧。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到西天去取经,一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获取了真经。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风趣生动,但虽如此,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看法。他讽刺了当时朝政的腐败无能,其实,在我们所看到的取经途中,有许多的妖精都与天上和地下有密切的联系,这样说来,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那些神威的统治下,有隐藏着丑恶,神仙也不例外,可见当时明王朝统治的腐败,作者为此愤怒不已。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眼前出现一个不受约束,敢于斗争的一个不屈人物,那就是孙悟空!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从石头里蹦出,对世间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但对于玉帝要捉拿他,却绝不屈服,还“大闹天宫”,不过有时也有些任性,作者再借这样一个人物来进行对比,更加揭露了当时的腐败无能的官员往往与天上的神仙大佛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有一些妖怪就借自己是天上是某某神仙的坐骑或是拿了天上某某宝物,就在人间为非作歹呢!我想这些人间的官员也不过如此吧,借自己身后有大人物给自己撑腰,就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以及社会经济不景气。
虽然如此,但唐僧师徒四人在途中对那些所遇到的妖魔鬼怪时的不所畏惧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由于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畏艰险,不贪图荣华富贵,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真经。我想,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可不能像猪八戒有时那样喊散伙,只要坚持,我们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虽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会遭遇许多磨难,但是这样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力,使我们得到锻炼,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第2篇
这本书讲的是16,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船航行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海岸上。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被细细的绳子捆住了,而周围都是比他小十二倍的“小人”。原来,他来到了小人国。后来,他又先后见了有二十米识了有二十米高的“大人”、能招唤鬼魂的“巫人”、丑陋自私的“耶胡”、聪明而高贵的“慧骃”这些新奇的故事从各种角度,批判,讽刺了当时英国混乱的朝纲。
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阴险和野心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人性邪 恶的一面,人们为了利益,为了自己,不惜干出许多骇人听闻的事来。在小人国嫉妒占据了大臣的心于是,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了主人公头上。这不仅让主人公心寒,更让我们愤怒。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国,其内部的腐 败和战争,也终有一天会将其自身毁灭。
大人国的和平安乐反衬出了英国的腐 败,虽然主人攻击力松赞英国,但大人过皇帝还是把他问的哑口无言――――毕竟,这是事实!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几片小金币向那里的巨人讨好;他弄刀舞剑,展示自己的勇武;他和王后宠爱的侏儒闹矛盾、斗心机。但他的讨好保护人的行动又实属迫不得已因为他随时可能被任何外在的
力量伤害。这,以显示出了英国人的虚荣,阴险。
慧马国,他遇到的不是人,而是马,但却衬托出了英国人的无知。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第3篇
第一,课堂定位要准确,目标落实要到位。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和平时的课内阅读课教学有本质区别,课内阅读课的目标是从朗读与默读、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内容把握、情感体验、标点符号、积累运用等方面提出来的,各方面的年段目标具体明确。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旨在能开阔学生文学眼界、激发学生文学兴趣、丰富学生文学积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熏陶学生文化传统。 我以指导阅读《西游记》为例来谈。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2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 技巧,加强学生阅读名著的信心;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节课目标设定清晰而紧扣“课外阅读指导”的核心,是一节指导学生如何读名著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最终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第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应抓两个关键词—兴趣和方法。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必须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否则就是“花架子”“无效劳动”。
读古典文学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有字词不理解。教师引导总结方法:问(亲友、师长)、查(网络、工具书)、 猜(偏旁、上下文、联系旧知和生活)、 跳(适当不求甚解)。
这四个字包含了所有学生课外阅读中常用的方法。所谓课堂开放,并不是老师问了几个开放的问题,学生说了几句延伸思维的话就是开放了,我觉得应该是老师在学生具有灵性的学习基石之上“点石成金”,并将学生生成的开放资源经过提炼重新以学习的结构和学习方法再“反哺”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由课前的混沌到课后的清醒,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说是有效开放。
第三,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要有主线意识,要有“大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走进课堂,自己都是混沌的,一心只想着那份教案,脑海中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那学生无疑也是糊涂的。我们仍然以《西游记》阅读指导为例。一部厚厚的《西游记》如何在40分钟内去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 如果老师课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学生一定不会有所收获。
读原著的好处有很多很多,原著是经典,它是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不同的人在这一座宝藏中会有不同的收获。
“同学们,你们又会在这一座宝藏中收获什么呢?不要急着告诉老师,我想你现在读、将来再读,都会有你的角度,你的眼光,你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幸福的, 因为老师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点,这个点就是学生走出课堂之后,脑海中留下的六个字:“品原著,更精彩。”如果我们再问学生怎么精彩,我相信,学生至少应该会知道,品原著可以积累我们的语言,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可以感受传统的文化等,甚至后面再追问如何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生也都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学习中找到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学习,这就是缘于老师的脑海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第四,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还应该依托课内,延伸课外。
毕竟,我们的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如果没有了课本这个根本,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仍然以《西游记》阅读指导为例,本节课很好地依托了苏教版课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人人皆知,但是从知道到了解,再到认识,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老师问:“我们学了六下第八课的 《三打白骨精》,你们还记得从课文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
“同样的章回,读原著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更加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孙悟空,其他人物也是这样,所以说读原著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人物饱满。”
这是老师教学《西游记》阅读指导课的第二个环节——丰富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如果说在学习《三打白骨精》课文之前,学生仅仅是知道孙悟空的话, 那么在学了这篇课文后应该上升到了一个“了解”的层次,了解了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然后再通过这一节课内指导课之后,学生又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知道了孙悟空不光神通广大,还是一个有情有义、忠心耿耿的人。人物形象的丰满和提升,实际上都是依靠了课内阅读这个垫脚石。这样的课内垫脚石还有很多,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三顾茅庐》中的刘备三兄弟,这些都是通往课外阅读的垫脚石和支点,那么如何让这些垫脚石成为学生通往阅读殿堂的基石,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去引导和利用了。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第4篇
而在这部著作里,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大闹天宫。莫名的被孙悟空顽劣不羁的性格所吸引,他机智又诙谐好闹,同时正义大胆,在一个强权的天庭里,作为弼马温的他,竟然敢斗玉皇大帝。而正因为他的勇敢而大无畏,注定了一生的不平凡,当他遇见唐僧的时候,故事变得深远而又意义,因为是那是取经,是正果。
一路上降服妖魔,造福百姓。师徒四人的取经路,我想不仅仅是充满坎坷的,更是充满正能量。回过头去看,这一路的成功是离不开各位师徒的团结协作,而勇敢的孙悟空理所当然是一路上的大咖,更是我生活中的偶像。
事实上我个是胆小懦弱的孩子,虽然我特别讨厌自己的性格,但却无法突破。就像现在我开始做牙齿矫正,在矫正前需要拔出两颗牙齿,我只去了一次,就觉得自己忍受不了,哭哭闹闹的在诊所里,尽管老爸一再的安慰,也无济于事。
沉默的气氛,一直僵持到回家为止。一张臭脸,吓的老妈都不敢多问什么。
书桌上,《西游记》一直安静的躺在那里。封面上,俏皮的猴哥诡异的笑着,似乎在小看我。“亲爱的自己,我是否也要勇敢一次呢?”豁出去了,不就是再拔一颗牙么,有什么好怕的。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第5篇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一) 异中求同
不同类型材料,把比较点放在“同”上。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中体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例如,在讲授此单元时,我主要运用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用探究比较法阅读学习此单元。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有不同的描写景物的句段,写景物都是反映作者心情变化的。要求学生找出各篇不同的景物描写。
《小石潭记》
心情好:“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心情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岳阳楼记》
心情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心情差:“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醉翁亭记》
心情好:“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类型材料(景物描写)都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情”这一比较点上学习,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 同中求异
同一类型材料,把比较点确定在“异”上。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这些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游记,要求学生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找出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政治态度。《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孤凄悲凉的心境,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岳阳楼记》借岳阳楼的美景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是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贬于滁州之后有了可喜的政绩,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抒发一种官民同乐的喜悦之情。
其次,这几篇文章同是游记,作者写作的主旨却不同。《岳阳楼记》热情地赞颂了朋友滕子京谪守巴陵后的光辉政绩,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悲”“喜”之情,并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贬抑了一般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从而抒发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小石潭记》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寂静,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醉翁亭记》通过记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四季早晚的不同景色和滁人游山、宾客饮酒作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趣,并间接反映了作者治理滁州取得“政通人和”的政绩。
再次,这几篇文章同是游记,却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语言简洁、丰富又有节奏感;《岳阳楼记》作者把丰富的思想内涵熔铸到骈散结合的句式中,使文字简洁凝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融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醉翁亭记》骈散结合,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
二、选定思考角度,训练比较能力
思考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判断人事的态度也就不同。教学这几篇文章,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训练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历史背景、写作手法、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事物的方法、语言特色等都可以是比较的切入点。例如:(1)从社会背景比较。问:范仲淹与欧阳修当时的处境的共同点是什么?(2)比较两文的创作动机。问: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乐”是否相同?(3)比较两文的艺术风格。问: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色?(4)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比较。问:哪篇文章最让你感动?(5)三篇文章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从句子中体现出作者心情有什么不同?《小石潭记》作者饱蘸浓墨着力描绘小石潭的“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从而渲染此景此境中的人之情。《岳阳楼记》重点写了岳阳楼周围景色四时变化给人们的心情带来的变化:淫雨霏霏之时,满目萧然,感极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情;春和景明之时,碧波万顷,皓月千里,顿生心旷神怡、宠辱兼忘之喜情。然后笔锋一转,写道:“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醉翁亭记》全文第一段由滁州写到琅琊山,再写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写了山间景色朝暮的变化和四季景色的变化,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和平。
选好比较的角度,确定了比较点之后,还要从精读材料中选定特定部分,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运用自己的知识体验深入揣摩和思考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此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认识,获得新的见解。请看下面的习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未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复见
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
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甲]文中的“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4)《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阳楼记》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则寄情山水,抒发自己“醉与乐”的情怀。
(5)从《岳阳楼记》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许有的学生欣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认为这是博大的胸怀,充满对国对家的爱,把个人荣辱看得很轻;有的也许认为欧阳修有点纵情山水了,此情闲暇养生可矣,治国担当则不行。
大学生西游记的阅读感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