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效益范文
投入产出效益范文(精选9篇)
投入产出效益 第1篇
一、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
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调查结果见表1。
1. 水稻生产
(1) 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效益种植1亩水稻, 若用机械收获的, 其投入为637元;若采用人工收获的, 其投入为747元, 平均每亩比机械收获的多投入110元。水稻平均亩产量为585.1kg, 黄谷价格按每公斤1.68元计, 平均亩产值为982.96元。机械收获的亩纯收入为345.96元, 收益率为54.3%。人工收获的亩纯收入为235.96元, 收益率为31.59%。机械收获的效益高于人工收获的效益。
(2) 水稻生产的成本结构在机械收获的平均每亩637元成本中, 若按投入的种类来分, 种子、肥料、农药和地膜等物资投入费用为251元, 占39.4%;整理秧田和本田、栽秧、追肥、防病治虫和收获后晾晒等人工投入费用为261元 (人工投入按每人每天40元计) , 占40.97%;机械耕作及机械收获的费用为125元, 占19.63%。在人工收获的平均每亩747元成本中, 主要是人工收获的费用增加到180元 (收获水稻每亩按3个工计, 每个工按60元计) , 而机械收获的只需70元, 人工收获的比机械收获的多花110元/亩。
(3)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成本效益比较
就投入来讲, 育秧阶段中, 优化定抛和强化栽培的投入最高, 均为95.6元;其次为人工抛秧的, 投入为88.9元/亩;投入最少的为机械插秧的, 投入为82.5元/亩。本田阶段中, 投入最高的为强化栽培, 达604元/亩;其次为机械化插秧的, 达557元/亩;居第三位的为优化定抛的, 达554元/亩;投入最少的为人工抛秧, 为504.4元/亩。
就产出来讲, 产量产值最高的为强化栽培, 产量达680kg/亩, 产值达1 142.4元/亩;其次为优化定抛, 产量达650kg/亩, 产值达1 092元/亩;居第三位的为机械化插秧, 产量达630kg/亩, 产值达1 058.4元/亩;产量产值最低的为人工抛秧, 产量为580kg/亩, 产值为974.4元/亩。
就效益来讲, 在不除人工情况下, 优化定抛的效益最高, 收益率为168%, 其余依次为机械插秧的为166%, 人工抛秧的为164%, 强化栽培的为163%。在除去人工情况下, 强化栽培的效益最高, 收益率达279%;其余依次为优化定抛的为267%;机械插秧的为261%;人工抛秧的为260%。
2. 小麦生产
(1) 小麦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效益种1亩小麦, 若用机械收获的, 其投入为424.55元;若采用人工收获的, 其投入为534.55元, 平均比机械收获的多投入110元。小麦平均亩产为351.75kg, 小麦价格按每kg1.64元计, 平均亩产值为576.9元。机械收获的亩纯收入为152.35元, 收益率为35.89%;人工收获的亩纯收入只有42.35元, 收益率为7.92%。机械收获的效益高于人工收获的效益。
(2) 小麦生产的成本结构在机械收获的平均每亩424.55元成本中, 若按投入的种类来分, 物资投入费用为149.55元, 占35.23%;人工投入费用为145元, 占34.15%;机械耕作及机械收获费用为130元, 占30.62%。
在人工收获的平均每亩534.55元成本中, 主要是人工收获费用增加了180元, 达到325元, 其成本比例为60.8%;物资投入费用为149.55元, 占27.98%;机耕费用为60元, 占11.2%。
3. 玉米生产
(1) 玉米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效益种1亩玉米, 平均成本投入为676.35元。玉米平均亩产量为446.1kg, 玉米价格按每kg1.65元计, 平均亩产值为736.07元, 亩纯收入为59.72元, 收益率为8.83%。
(2) 玉米生产的成本结构在平均每亩676.35元成本中, 若按投入种类来分, 物资投入费用251.35元, 占37.16%;人工投入费用425元, 占62.84%。
4. 洋芋生产
(1) 春洋芋
(1) 春洋芋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效益种1亩春洋芋, 平均成本投入为1 074.35元。平均亩产为1 700kg, 春洋芋价格按每kg0.8元计, 平均亩产值为1 360元, 亩纯收入为285.65元, 收益率为26.59%。
(2) 春洋芋生产的成本结构在平均每亩1 074.35元成本中, 物资投入费用为479.35元, 占44.62%;人工投入费用为535元, 占49.8%;机耕费60元, 占5.58%。
(2) 秋洋芋
(1) 秋洋芋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效益种1亩秋洋芋, 平均成本投入为661.5元。平均亩产量为1 400kg, 秋洋芋价格按每kg1元计, 平均亩产值为1 400元, 亩纯收入为738.5元, 收益率为116.4%。
(2) 秋洋芋生产的成本结构在平均每亩661.5元成本中, 物资投入费用为346.5元, 占52.38%;人工投入费用为315元, 占47.62%。
5. 红苕生产
(1) 红苕生产的投入产出及效益种1亩红苕, 平均成本投入为416元, 平均亩产量为1 200kg, 平均亩产值为480元, 亩收益为64元, 收益率为15.38%。
(2) 红苕生产的成本结构状况在平均每亩416元的成本中, 物资投入费用为41元, 占9.8%;人工费用为375元, 占90.2%。
二、主要粮食作物投入产出效益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亩投入成本最高的为春洋芋, 达1 074.35元/亩, 其余依次为人工收获的水稻747元/亩;秋洋芋661.5元;玉米651.35元/亩;机械收获的水稻637元/亩;人工收获的小麦534.55元;机械收获的小麦424.55元/亩;红苕416元/亩。
从亩产值来看, 最高为秋洋芋, 达1 400元;其余依次为春洋芋1 360元;水稻982.96元;玉米736.07元;小麦576.9元;红苕480元。
从亩纯收入来看, 收入最高的为秋洋芋, 达738.5元/亩;其余依次为机械收获的水稻345.96元/亩;春洋芋285.65元/亩;人工收获的水稻235.96元/亩;机械收获的小麦152.35元/亩;玉米84.72元/亩;红苕64元/亩;人工收获的小麦42.35元/亩。
除人工费用后只计算物化投入的亩纯收入:最高的也是秋洋芋, 达1 053.50元/亩, 其余依次为春洋芋820.65元/亩, 人工收获的水稻676.96元/亩, 机械收获的水稻606.96元/亩, 玉米484.72元/亩, 红苕439元/亩, 人工收获的小麦367.35元/亩, 机械收获的小麦297.35元/亩。说明种粮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劳动的收益还是十分显著的。
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投入产出及效益比较
水稻、小麦、玉米、洋芋和红苕示范区的投入均高于非示范区, 多投入部分主要是增加钾肥用量和病虫害防治, 以及田间管理的人工。而粮食产量和产值示范区明显高于非示范区。
从投入产出的收益率来看, 示范区比非示范区多投入的收益率:红苕为300%, 小麦为139.5%, 玉米为94%, 示范效果十分显著;秋洋芋为62.6%, 水稻为47.5%, 春洋芋为22.6%, 也收到了明显的示范效果。今年成都市水稻示范区验收田块最高产量达到847.3kg/亩, 亩纯收入达752.76元, 高于非示范区平均亩纯收入1.1倍, 示范效果十分显著。
四、几点体会
通过对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及成本结构的调查和分析, 有以下几点体会:
1. 采取机械收获农作物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水稻和小麦生产中, 采用机械收获的效益明显比采取人工收获的效益高。由于机械收获每亩只需70元, 而人工收获每亩至少要用180元, 机械收获亩平节约成本110元。这既能节本增收, 又能减轻劳动强度, 种粮农户非常欢迎。
2. 有效的农用物资投入供应是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的基础
在一定有效范围内, 投入越多, 粮食的产量就会越高。因种粮农民的效益是随市场粮价的波动而变动, 且农产品比较效益较低, 在粮食生产上, 投入越多, 效益不一定就越高。但在有效范围内投入增加, 粮食单产会有所提高, 这对提高粮食总量和增大社会供应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指导种粮农户实行科学施肥,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都具有积极意义。
3. 科学的、先进的栽培方式可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
以水稻为例, 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具有不同的产量和效益。当前产量最高的是强化栽培, 其余依次是优化定抛、机械插秧和人工抛秧, 效益最高的是优化定抛和机械插秧。
4. 开发利用晚秋资源潜力巨大
成都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温光资源为三季不足、二季有余。从对表1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秋洋芋的收益率最高, 达116.4%。这为我们大力开发晚秋资源, 种植秋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5. 科技示范效果明显
针对我市种粮农户科学种田的素质较低, 而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 采取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的科技示范活动, 推广科学的、高产的集成技术, 有效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 效果十分明显。可以看出, 各类粮食作物的示范区都比非示范区增产增收。示范面积越大, 示范效益就会越好, 对增产增收的作用就越大。因此, 大力开展粮食作物生产的科技示范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
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1. 加大投入
(1) 加大政府投入政府投入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修好沟、渠、路、培肥土壤, 为粮食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目前已有的粮食直贴、良种补贴等政府补贴应落实到真正种粮农户手中, 并建议加大农资补贴、病虫害防治补贴, 以及对种粮专合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能使种粮农户有利可图, 才能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3) 鼓励种粮农户增加投入特别是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投入, 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政府对多产粮食的农户应给予奖励和鼓励, 促使种粮农户能狠下功夫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2. 加大科技示范的推广力度
科技示范不仅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推广宣传先进实用的种植技术, 种粮农户看得见, 易推广普及。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科技示范的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各级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加强技术培训和田间示范指导,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手段, 组装、配套推广集成先进技术, 促进粮食高产稳产。
3.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不仅要从耕、种、收的推广上下功夫, 而且要在机插机播、田间管理、病虫防治上加大科研和推广的力度, 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达到节本增收、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 以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发展需要。
4. 大力发展晚秋生产
寒地水稻种植方式效益产出分析 第2篇
黑龙江省是我国寒地粳稻的主要种植区域,种植面积和产量也逐年上升。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品稻谷产地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最大的商品粳稻米产地。黑龙江省水稻稳定持续发展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特别是对满足中国粳稻米市场,乃至世界粳稻米市场的需求都有战略性意义。然而目前黑龙江垦区水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选择还不到位,导致产量和效益的徘徊不前,因此选择适合寒地水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既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实践,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结合多方面因素以及示范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通过集成组装现有的叶龄诊断技术、钵育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等寒地水稻高产配套技术,给垦区、农场以及农户带来较好的效益(包括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具体指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反映出寒地水稻配套高产技术的效果。同时要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尽可能选择简单明了、科学性强、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
2.2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则。水稻配套高产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根据系统的特点,可以将效益分为资源、经济、生态、社会等子系统效益,这些子系统效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2.3代表性和全面性原则。对于要表达的各个子系统,选取的指标要注重典型性和代表性,避免意义相近的指标,选择简单明了的指标。因此,可以充分保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得到压缩。
2.4可靠性和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注重时间、地点和适用范围的可比性,同时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可以进行纵、横向比较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指标,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2.5静态性与动态性原则。水稻配套高产技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立也应充分考虑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能够综合反映水稻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同时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
2.6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设计的指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便于操作。指标内容应容易理解,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3.成本结构效益分析
旱育秧水稻生产成本支出分为两个阶段:育苗费用支出阶段和本田管理费用支出阶段。育秧阶段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物质、农药化肥、大棚折旧和人工作价成本构成,人工移栽育秧阶段成本占总成本的6.35%;机械移栽育秧阶段成本占总成本的6.63%;钵育摆栽育秧阶段成本占总成本的7.04%,钵育盘增加了成本;钵育移栽育秧阶段成本占总成本的10.87%,从日本引进的钵育盘增加了成本,每公颂1万元,能用10年;两段摆栽育秧阶段成本占总成本的18.17%,二次移栽和前期温室育秧,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费和物质费。
本田管理生产成本由利税、水费、肥药费和人工作价费构成,人工移栽、钵育摆栽和两段摆栽本田管理成本相同,机械移栽费用较人工移栽少40元/亩,钵育移栽用从日本引进机械手式水稻钵秧移植机,具有植伤低、返青快等特点,较2ZK-630型水稻快速6行插秧机成本高,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需要国内科研人员研发出适合自己国情的钵育移栽机械。
自2009年以来,粮价逐年增加,2011年水稻平均价格2.40多元/公斤,按稻谷每公斤2.40元折算亩效益。几种移栽模式下钵育摆栽亩效益最高,亩纯收益878.76元,与现在垦区大面积应用机械移栽方式每亩多收益了68.60元,是未来水稻生产发展的趋势,但在垦区大农业生产背景下,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现在还没有适合国内国情的钵育移栽机,只能人工摆栽,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因此将来水稻生产技术趋势是钵育移栽和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的结合,并全程机械化生产。
两段摆栽技术能够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较常规机械移栽技术增产2.81%,但增加了大量用工作价成本,亩纯效益仅为780.86元,较常规机械移栽技术亩纯效益少39.30元。
结论
根据以水稻生产效益体系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钵育摆栽技術其效益产出比最高,适适合作为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的主要种植区域进行推广应用,既满足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安全保障。
安全投入与安全产出的效益分析 第3篇
1 安全产出收益参数规律
安全具有两大收益功能:第一, 安全能直接减轻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减少对人、企业、社会和自然造成的损害, 实现保护人类财富, 减少无益消耗和损失的功能, 简称“减损功能”。第二, 安全能保障劳动条件和维护经济增值过程, 实现其间接为社会增值的功能[2]。
第一种功能称为“拾遗补缺”, 可用损失函数L (S) 来表达:
其曲线见图1 (此时已将L (S) 乘以“-”号, 移至第一象限表示) 。
第二种功能成为“本质增益”, 用增值函数I (S) 来表达:
其曲线见图1。
式 (1) 、 (2) 中, L、l、I、i、L0均为统计常数。图1所示, 安全增值函数I (S) 随着安全性S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当安全性接近100%时, 曲线趋于平缓, 其最大值取决于技术系统本身的功能。事故损失函数L (S) 随着安全性S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当系统无任何安全性时, 系统的损失为最大值 (趋于无穷大) , 即当系统无任何安全性时 (S=0) , 从理论上讲损失趋于无穷大, 具体值取决于机会因素;当安全性达到100%时, 即当S趋于100%时, 损失趋于零。
损失函数和增值函数两曲线在安全性为S0时相交, 此时安全增值与事故损失值相等, 安全增值产出与因为事故带来的损失相抵消。当安全性小于S0时事故损失大于安全增值产出, 当安全性大于S0时安全增值产出大于事故损失, 此时系统获得正的效益。在不计入安全投入的情况下, 安全性越高, 系统的安全效益越好。
以上两种基本功能, 构成了安全的综合 (全部) 经济功能。用安全功能函数F (S) 来表达 (在此, 功能的概念等同于安全产出或安全收益) , 即将损失函数L (S) 与增值函数I (S) 叠加后, 得安全功能函数曲线F (S) , 见图2。安全功能函数F (S) 的数学表达是:
对F (S) 函数的分析, 可得如下结论:
a.当安全性趋于零, 技术系统毫无安全保障, 系统不经毫无利益可言, 还将出现趋于无穷大的负利益 (损失) 。
b.当安全性到达SL点, 由于正负功能抵消, 系统功能为零, 因而SL是安全性的基本下限。当S>SL后, 系统出现正功能, 并随S增大, 功能递增。
c.当安全性S达到某一接近100%的值后, 如SU点, 功能增加速率逐渐降低, 并最终局限于技术系统的功能水平。由此说明, 安全不能改变系统本身创值水平, 但保障和维护了系统创值功能, 从而体现了安全自身价值。
2 安全投入参数规律
安全的功能函数反映了安全系统输出状况。显然, 提高或改变安全性, 需要投入, 即付出代价。并且安全性要求越大, 需要投入越高。从理论上讲, 要达到100%的安全, 所需投入趋于无穷大[2]。由此可推出安全的投入函数C (S) :
安全投入曲线见图3。从中可看出:
a.实现系统的初步安全, 所需投入的是较小的。随S的提高, 投入随之增大, 并且递增率越来越大;当S趋于100%时, 投入趋于无穷大。
b.当S达到接近100%的某一点SU时, 会使安全的功能与所耗投入相抵消, 使系统毫无效益, 这是社会所不期望的。
3 安全效益参数规律
F (S) 函数与C (S) 函数之差就是安全效益, 用安全效益函数E (S) 来表达。
E (S) 曲线可见图4。由图可知, 在S0点E (S) 取得最大值。SL和SU是安全经济盈亏点, 它们决定了安全效益S的理论上下限。在S0点能取得最佳安全效益。由于S从S0-△S增至S0时, 成本增值小于功能增值, 因而当S
4 安全投入与安全成本
安全成本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项管理工作, 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一种附加性成本[3]。安全投入和事故损失的不同, 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和安全成本。二者投入的绝对数量和相互比例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中点M处为最小的安全成本。从M点向左, 安全等级随着安全投入的降低而降低, 事故费用和总的安全成本将会增加;从M点向右, 安全等级随着安全投入的升高而升高, 事故费用将会下降, 但总的安全成本将会增加。在T1和T2处的安全成本相同, 但对应的安全等级却不同。在T1点处, 安全投入较低, 事故费用较高, 因此企业的安全等级较低, 安全状况较差;在T2点处, 安全投入较高, 事故费用较低, 因此企业的安全等级较高。
5 结论
定性分析了安全产出收益参数规律、安全投入参数规律、安全效益参数规律。从安全投入功能角度、投入层次角度和企业角度对安全投入包含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因为安全产出包括安全投入 (即预防性费用) 和事故损失, 而安全投入与事故损失直接影响着安全成本。安全投入高, 事故损失将会降低。在安全投入和事故损失取得一定值的情况下, 安全成本将变的最小, 但总体安全状况较好。可由此建立安全投入与产出模型, 使企业获得最好的安全效益。
参考文献
[1]金龙哲, 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苏传荣.高危行业安全公益性转化补偿定量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博士学位论文, 2007, 12.
投入产出效益 第4篇
关键词 安全生产 经济效益 两者关系 采取措施
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各种安全事故就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大最直接的风险,要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在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论。个别企业领导单纯追求其所谓的经济效益,轻视安全生产,认为有了经济效益就有了一切。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往往存在生产组织上的主管性和盲目性,也就不能正确处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关系,结果是安全事故频发,企业为妥善处理安全事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2.加大安全投入就是减少收入和利润论。现如今,施工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承接工程项目低价中标已成为市场通行的规则。这种竞争局势,迫使许多施工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大做文章,有些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千方百计地降低安全生产成本,减少安全生产方面的人力、物力和安全培训等资金投入。在施工中,甚至对解决重大隐患所需费用也不愿投入,总以为加大了安全投入就是减少收入和利润,结果是把安全生产仅仅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根本没有落在实处,致使企业在安全事故面前显的苍白无力,往往是一起重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彻底消失。
3.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无关论。由于安全生产不像其他工作,它的成本概念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以至于有的企业认为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施工企业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设备的损坏、工件的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等。事故发生的次数多少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支出。如果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企业也就减少了这部分事故处理费用的支出,经济效益也就增加了。
二、彻底扭转上述不良意识和做法所采取的措施
1.转变思想认识。企业的员工应当把生命、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个人、企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全员参与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康的安全氛围,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人,其关键是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自身学习等方式来转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可,使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成为员工的共同理念,让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成为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彻底扭转思想认识的误区,强化安全生产,动员和依靠广大职工,突出安全第一的思想,才能抓好安全生产,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理顺两者的关系。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整体,安全生产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力量和支柱,没有安全生产作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就难以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为企业造成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没有经济效益为依托,事故隐患所需的整改资金、物质将无法落实,安全生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常说,没有安全生产也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见安全生产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安全生产搞好了单位经济才能够发展,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从点点滴滴做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关安全的细节。追求经济效益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安全生产,两者紧密相关,互相支撑,缺一不可,也就是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运用现代技术,做好协调工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指导和帮助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必然趋势,它是广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其基本条件就是不发生或少发生安全事故,所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安全生产效益计算、考评体系,把系统工程原理与信息技术运用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上,做好安全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跟踪,使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达到事先控制和预防的目的。把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施工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4.强化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关系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珍惜人的生命与健康,珍惜国家财富,把强化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企业必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这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保证。另外要真正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安全生产工作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提高职工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只有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隐患识别能力都提高了,才能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生产投入没有保障,安全事故就难杜绝,事故隐患的治理就无法得以实施,物的不安全因素就不能排除;没有安全生产的投入、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等工作就不能完成,那么必然带来人的不安全因素。人、物的不安全因素综合以后,引发事故的概率会更大,将严重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确保安全生产的投入,经济效益才能有所保障。
三、结束语
投入产出效益 第5篇
对于油气田开发企业,其产出的主要形式是原油、天然气以及相关附加产品,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在低油价和新常态双重形势下,效益评价是经营的基础和核心,是生产经营决策的可靠依据。开发区块是油气田开发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元,开展油气田效益评价就是对开发区块开展效益评价,通过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可以优化投入结构,优化产量结构,优化工作量结构,真正围绕质量和效益进行工作。
国内油田企业的产品中大多有稠油构成,由于其粘度高、流动性差等性质,使得其开采具有一定特殊性。掺稀油降粘是国内外稠油开采中井筒降粘的主要方式之一,此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混合原油黏度,提升其流动性,适用于稀油资源较为丰富的油田,且工艺简单、适合多种人工举升方式。以区块的主体的效益评价中,由于稠油区块掺稀油生产,各油井产量、油品属性均难以确定,进而导致以区块为单位的投入产出分析工作难以开展。因此,需要摸索一种以开发区块为主体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计算方法,还原各区块真实投入产出情况,为各开发区块的投入产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 国内油田企业区块投入产出分析现状
自2013年以来,国内油公司陆续开始开展区块效益评价工作。但多数油公司开展的区块效益分析工作均以静态分析为主,即对存量资产在某一时点之前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反映过去一段时期内油田企业对存量资产的经营状况。如中石化胜利油田在2013年开展了60多个油田的效益分析,为油田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均以评价报告的形式提交成果,这种以静态研究报告为成果的研究方式,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分析工作用时多,耗费人力物力大,工作效率低;
2)数据量大,关系复杂,人工统计容易降低数据准确性;
3)一次性的静态数据分析,无法即时反映区块全生命周期;
4)传统的研究报告,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2 区块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工作信息化探讨
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内油公司大多已建成了ERP、源头数据采集等基础库,并建设勘探开发、生产运行、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等服务于各专业的信息系统,这些基础数据库已经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形成了优秀的无形资产,对提高分公司勘探开发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是区块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所需数据基础。
通过建立数据验证机制,对从各系统获取的基础明细数据的口径、周期、数量级,以及计量单位进行性校验,从源头开始控制数据的准确性、齐全性,以满足开发区块效益评价的需要。
1)确定销售收入及销售税金
通过结合市场油品/油价指导文件中的油品吨桶比、原油密度、掺稀量等基础数据,采用差异反向分摊的方法,最大程度真实反映各开发区块的产出情况。
首先,通过油品/油价指导文件,根据吨桶比和密度的换算公式,计算出各油品的原油密度,作为开发单元销售收入计算的基础数据。
然后,从开发数据库中抽取开发单元的原油密度数据,并根据油品属性中换算得到的原油密度,采用区间插值算法计算各单元的销售价格和吨桶比等主要参数。
其次,结合开发单元的原油、天然气产量,计算出各开发单元的实际销售收入,将实际销售收入与油总销售收入的差异按照掺稀量占比反向分摊给掺稀区块。
最后,根据分摊后的销售收入计算各开发单元的税金及附加。
2)确定区块成本支出
油田企业的成本支出分为操作成本、资产折旧折耗和期间费用三大类,其中操作成本是油气提升、处理、集输等生产加工过程发生的直接成本,根据各成本要素发生的费用,直接计入区块成本;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折旧,油气资产采用产量法折旧,根据区块的资产规模计算后计入区块成本;管理、财务、勘探等期间费用可根据油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法分摊到各开发区块。
3)效益测算
确定区块的销售收入及销售税费、操作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及油气资产折耗后,即可计算得到各开发区块的效益情况。
利润=产量×油价–操作成本–油气资产折耗–固定资产折旧–税费合计
3 区块效益分析
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结合,对开发区块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油气田区块效益评价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按照区块效益,二是按照区块成本分类进行评价,三是按照区块吨油气利润。
1)按照区块效益
以油气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作为区块效益分类标准,分为高效区块、中效区块、低效区块和无效区块四类,具体为:
高效区块:油气销售利润率≥10%
中效区块:5%≤油气销售利润率≤10%
低效区块:0<油气销售利润率<5%
无效区块:油气销售利润率≤0
2)按照区块成本
突出全口径成本管理,以单位完全成本作为区块的成本分类标准,分档节点为油气产品价格、油气产品扣税费后价格和油气田平均单位完全成本。当区块单位完全成本高于扣税费后价格时,表明区块生产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类成本区块:单位完全成本≤油气田平均单位完全成本
类成本区块:油气田平均单位完全成本<单位完全成本<油气扣税费后价格
类成本区块:油气扣税费后价格≤单位完全成本<油气价格
类成本区块:单位完全成本≥油气价格
3)按照区块吨油气利润
按照区块吨油气利润进行评价:分为效益一类、效益二类、效益三类和无效益类四类。
效益一类:区块吨油气利润≥分公司平均水平
效益二类:行业平均水平≤区块吨油气利润<公司平均水平
效益三类:盈亏平衡点≤区块吨油气利润<行业平均水平
无效益类:区块吨油气利润<盈亏平衡点
利用信息系统可实现区块效益评价结果的横向和纵向分析,横向评价是指在各开发区块间进行对比和排序等分析;纵向分析是指相同开发区块在不同时期的同比、变化情况等缝隙。
通过横向、纵向相结合的分析,能够及时掌握油气田区块的生产经营状况,为油气生产、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及业务发展计划的编制等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津孚.企业效益的投入产出分析[J].企业管理,2001.
[2]李济东等.油气开采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3]范勇.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提高油田成本预算水平[J].现代商业,2009.
[4]刘启云.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
[5]中石化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7.
[6]陈国利,等.油田效益现状描述及效益形势分析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5,12(1).
[7]明亮等.塔河稠油掺稀粘度预测模型[J].油气储运,2013.
合肥市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 第6篇
1 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财政投入需进一步加强
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是整个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地方科技计划实施和科研机构正常运行,也是贯彻落实科技政策的主要手段,在全社会多渠道科技投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引导和调节作用。
由表1可以看出,合肥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额及其占市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连续几年呈上升态势,但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尤其是与长三角其他地区(表2)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合肥市在政府科技投入方面在相对量上和绝对量上都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与此同时,国际经验也表明,科技投入的力度直接制约着科技发展战略的执行。在经济起飞阶段的美国,以及后起的日本、韩国,其政府都发挥了科技投入主导和主体的核心作用,1963年韩国政府与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曾高达93∶7。在现阶段,合肥市仍需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科技战略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及合肥市2011年两会材料《数据见证发展》。
注:以上数据摘自国家专利局网站。
1.2 非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
由表3可以看出,20082009年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事R&D活动的人员数、R&D活动经费支出总体呈上涨趋势。但同时应当看到,于此期间合肥市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的企业仅占20%左右,正是这部分国有控股企业拥有的R&D人员占总数的1/2以上(其中2008年为59.65%;2009年稍有下降,为54.14%);与此相对应,其R&D经费内部支出也占据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该项支出的1/2以上,外部支出则更高达80%以上。这说明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80%左右的非国有控股企业,仅拥有不足1/2的科研人员、40%左右的R&D经费内部支出以及不足20%的R&D经费外部支出。根据此趋势发展,必将影响非国有控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
1.3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科技研发的积极主体
成熟的市场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是企业。依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所言,创新须成为“企业家能动的行为”。然而以2009年合肥市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为例,2009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227 268万元,其中企业资金25 499万元、政府资金188 054万元、国外资金1 359万元、其他资金12 355万元。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资金占总支出金额83%,企业资金仅占11%。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实践中,部分企业对科技开发重视不够或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将科技开发的意识付诸行动,大多数企业则选择走捷径的发展方式,不敢开发高风险、高收益的高端技术产品,以技术引进为主,拥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掌握核心技术的较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注:数据摘自合肥市统计年鉴2009表14-1;合肥市统计年鉴2010表15-1。
1.4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融资渠道单一
在现阶段,企业的科技资金绝大部分由企业内部自筹。由表4可以看出,20072008年,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占87%以上,融资渠道单一。长此以往,很容易加重企业科技活动负担,挫伤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积极性。实践中,在国家专业银行加快向商业银行转变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新形势下,金融机构对贷款条件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贷款难度增加。
2 科技产出存在的问题
2.1 科教资源利用不充分,产学研合作亟待加强
科技向生产力转化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纽带。国内发达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项目总量不仅多,而且仍在迅速增长。科技成果通过转化为新产品投放市场,产生利润推动下一次科技活动的开展,走上科技与效益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道路。目前合肥市的产学研合作力度仍显单薄,政府出台各项政策规章针对产学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市的科教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教资源与企业科技活动结合不够,很难为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起到有力助推作用。
2.2 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比例呈下降趋势
由表5可以看出,20072008年,合肥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比例有小幅上涨,然而20082010年,该比例则由23.11%下降至12.10%。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专利授权总量为501 78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39.95%;南京市共授权专利6 64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31.43%(数据来源为国家专利局网站)。发明专利是受专利法保护的3种专利类型之一,其法律状态最为稳定、技术价值最高,是最能体现高新技术水平的专利,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体现。这种情况与合肥市研发投入比重较高的背景不相协调,形成了一定反差。
2.3 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学研关注不足,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需进一步支持完善
与规模较大的科技企业相比,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往往缺乏必要的抵(质)押物,难于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瓶颈。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地位,就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该类型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服务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其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助力。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型科技企业。目前,合肥市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包括国家级孵化器5个),在孵企业逾800家,累计毕业企业532家。在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仍在孵化企业的选择、各项政策的落实、孵化器自身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
2.4 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额逐年下降,对新产品出口缺乏激励措施
由表6可以看出,20072009年,合肥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出口所得的销售收入由近49.4亿元下降至33.8亿元。新产品作为科技活动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是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上游产品。因而在支持企业将高技术“引进来”的同时,不应忽略将自己的科技产出推向国际市场、实现“走出去”的必要性。否则,不仅失去了拉动地方经济的“一驾马车”,而且使得企业的科技成果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检验,错失了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世界品牌的契机。
3 合肥市科技发展的建议
3.1 保障财政科技投入,完善资金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监督机制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是地区科技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目前,合肥市已经通过地区科技立法对此进行了硬性规定,在此基础上,应当更进一步关注投入产出比,确立针对政府科技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手段。此外,在科技经费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都应该发展完善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共监督机制,通过公开性与透明度的提高促进资金的合理统筹、节约使用,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推动资源与成果的共享。科技投入事前,绩效评估提供决策依据;事中,绩效评估强化动态监督、纠偏和“叫停”机制;事后,以评估总结经验与得失,推动成果扩展,落实问责制度,并举一反三,促进决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还应进一步健全相关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为实行依法监督提供法制上的保障。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及合肥市安徽省知识产权局网站。
注:以上数据摘自合肥统计年鉴。
3.2 激励非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培育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鉴于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控股企业在企业资金筹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特点,对于后者开展科研活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若政府资金直接扶助相对困难,则应当通过政策优惠、制定专门针对此类型企业的考核、奖励体系,如对科研工作成果突出的非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进行奖励或给予其他优惠政策、设立专门针对性的科技研发考核体系等。激发该类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促使其增强科研实力,改变其现有的低附加值发展模式。
3.3 充分利用市场化工具,积极拓宽企业科技融资渠道
融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应当放活、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多样、灵活、顺应市场要求的融资方式,构建、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有效利用诸如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方兴未艾的市场化工具,有助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减轻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资金压力。一是应重视配套性规范文件的制定健全,为科技企业融资及相关领域完善制度环境;二是可利用财政贴息、担保机构担保等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调节作用,不断扩大科技信贷投入、风险资本运作规模;三是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四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则应加强银企对接活动,帮助其解决融资困难。
3.4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静态的知识产权不能称为优质资产,其自身的时效性以及经营、维护该资产的消耗都是专利权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及时转化并自由流转的知识产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创造价值。因此,高校、科研院所既可以承担企业的“研发外包”,同时也需要企业为其拥有的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外包”。
合肥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国务院批为国家重要科学教育基地,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逾50所高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275家各类研究机构,拥有两院院士2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逾30万人,是国家大科学工程和国家实验室最密集的城市,产学研工作理应受到特别的重视,在现有宏观指引的基础上细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产学研工作的责任。此外,可以考虑适当放开准入,允许和鼓励市场机制在此领域发挥作用,并及时出台针对民营科技中介机构的准则规范,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对接[2]。
3.5 保护知识产权,注重对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保护与激励
在专利申请与授予数量与日俱增的现实状况下,需要理性地看待这些数据的增长,应当着力提升专利的含金量,提高专利的转化率仍然是当务之急。鉴于发明专利授权量在专利授权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这一趋势,应当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有针对性地突出对于发明专利的保护措施,并规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在不抑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增长的同时,积极促进发明专利比重的逐步提高。
此外,还应更加体现对于专利质量的重视,引入“有效专利”作为科技创新能力的考查衡量。既然在统一的专利保护期限内,专利权人可以根据本专业技术发展的周期以及专利技术的实施状况,通过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或者书面声明放弃其专利权的办法,自行决定其保护期的长短问题。那么有效专利的数量比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更能准确地反映权利人对专利权的实际拥有量。专利有效状况,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或某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
3.6 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环境
财政的科技投入应当转化成为社会共享的知识、技术创新资源,尤其是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公益性、非排他性的创新支持、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服务设施。除给予财政支持外,还应在已有的宏观规定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性措施,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践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尤其应注重对于“一中心三基地”(即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产业基地)的制度保障,细化实施规则,引导和规范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运作。积聚科技资源,促进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中介,不断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4,5]。
3.7 积极促进新产品出口,鼓励科技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新产品出口不仅是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还是检验新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鼓励、刺激新产品出口,培养科技型企业的国际视野,有助于企业自身技术的保鲜,引导新产品各项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争取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骨干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品牌,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整个安徽省来看,依靠这部分骨干企业对科研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地区的科技研发实力,优化全省自主创新氛围。
摘要:依据合肥市科技投入与产出的范本数据,采用个案研究、文献研究、数量研究等方法,指出合肥市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效益分析,安徽合肥
参考文献
[1]梁东,郑春燕.武汉工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实证分析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12):991-994.
[2]何裕宁,何华生,邱其霖.江西省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3):54-56,41.
[3]中国知识产权网.有效专利[EB/OL].(2011-03-29)[2011-11-20]:http://www.cnipr.com/news/dailykeyword/201103/t20110329_126864.html.
[4]丛智泉.浅谈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制[J].中国科技纵横,2012(5):232.
投入产出效益 第7篇
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人才的浪费比财力和物力的浪费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和造成的危害更大。田华在“论提高人才效益”一文中, 阐述了要正确对待人才价值。“人才价值”是指人才主体在社会活动和创造性劳动中, 向客体所显示的全部意义, 它既包括人才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价值, 又包括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价值。人才为社会付出的劳动越多, 质量越高, 贡献越大, 人才的价值也就越大。同样, 社会对人才个人尊重和满足的程度越大, 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就越高, 人才价值的实现程度也就越大[1]。要调动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就必须构建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成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后, 都要求有最大值的经济收益。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也不例外, 一直借鉴前苏联的模式, 完全依靠指令性配置资金, 实行统包统管的供给模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只讲投入不讲产出, 没有造血功能, 缺乏生存发展活力。完全依赖国家拨款, 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王力军学者在“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竞技体育投入的研究”中, 介绍了澳大利亚共有100多个全国性单项协会, 各协会在接受体育部门财政援助的同时, 也接受体育部门的业务指导。澳大利亚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961997年度的体育预算为8 780万澳元。经费来源联邦政府正常年度拨款6 370万, 占73.1%;奥林匹克发展计划专款2 061万, 占23.7%。68%直接用于竞技体育, 16%间接用于竞技体育, 11%用于体育运动的普及, 6%用于行政管理开支[2]。
有研究认为, 如果从选拔开始, 成就一个好的奥运选手, 一个运动员的培养过程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间。鲍明晓研究认为, 阶段资金的投入, 一般是初级阶段由家长投入, 到专业队以后, 才是地方财政投入, 到国家运动队这个层面上, 就是中央财政投入。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 目前中国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在校生有近40万人, 每年投入的训练和教育经费为7亿多元, 同时, 国家对体育运动学校的近10万在校生的投入为8亿元。国家基础体育教育投入最终将得到三方面的回报:一是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社会价值的回报;三是指这些金牌运动员获奖后, 还可以创造相当的经济价值。鲍明晓认为, “在奥运会上, 特别是中国运动员拿到金牌, 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凝聚整个社会具有重大作用。”[3]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国家对体育的投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在财政投入方面, 各级财政对全国体育系统投入的资金, 从1978年的2.54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2.06亿元;资金总额达213.14亿元, 年均增长14.7%。体育事业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0.23%增加到1996年的0.41%, 增长了78%[4]。国家和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幅度增长, ”六五“时期投入约为25亿元人民币, ”七五“时期投入约为70亿元人民币, 在“八五”时期投入达103亿人民币, 平均每年投入20亿元人民币[5]。从19911996年中国平均每项世界冠军的政府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在2 484.166万元[6]。曾有专家测算, 中国运动员每枚奥运会金牌大约要投入2 000多万元人民币。
国家体科所鲍明晓教授认为, 对一个运动员培养投入经费开支范围:“大概就是训练费用, 竞赛费用, 支持和保障费用, 以及他的基本的工资和生活的津贴工资和奖金比如说像刘翔这样的, 一年的工资和奖金不会超过10万元, 他的训练和器材不好分担到一个人, 也就是器材10万元一年也基本上可以了, 出国的竞赛费用可能这一块相对高一点, 一站比赛我估计出去一次大概是5万欧元, 一年算五次比赛可能比较合理。”鲍明晓介绍, 此次刘翔成为奥运会110米栏的冠军, 他过去一年的花费大约在300多万元人民币以上, 这其中包括了运动员从训练到参赛的所有费用。鲍明晓还说, “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体育大国, 必须在田径和游泳两个项目上实现重大突破, 那么突破不可能一下子全面突破, 必须找到一个点, 刘翔可能是我们在田径项目上, 真正把他作为一个突破点在培养, 所以像他这样一个点, 即使一年投入四五百万元, 我们觉得也是应该的。”鲍明晓介绍, 这些钱都是账面上登记在册的明确费用, 但在现实的训练中, 一名金牌运动员背后, 很多投入是无法用数字来具体计算的[7]。
各国都把奥运会当成实现体育大国的一个平台。体育竞争趋向激烈, 为了鼓励和认可那些通过艰苦训练夺得成绩的国家选手, 国家规定:奥运会金牌、银牌、铜牌的获得者分别奖励15万、8万和5万元[8]。本人在“2008奥运会与六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发展状况的研究”课题中, 对“六省市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来源与使用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培养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 广东占70.8%、辽宁占81.1%、上海占82.3%、江苏占72%、山东占80.6%;利用社会赞助和经营收入支持后备人才培养, 江苏最多占28.0%、北京占27.1%、广东占22%。六省市后备人才培养经费使用情况, 广东人均培养经费只有4.7仟元;辽宁人均培养经费为4.5仟元;江苏人均培养经费为5.1仟元;上海人均培养经费为9.7仟元;北京人均培养经费为6.9仟元;山东总经费103 621仟元, 人均培养经费为3.9仟元;结果表明, 广东、山东、辽宁三省培养后备人才总数量多, 而人均培养经费相对较少。上海人均培养经费9.7仟元, 北京人均培养经费6.9仟元[9]。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风险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有专家根据国内外体育产业投资风险发展特征, 开展对高科技体育企业的体育风险投资研究;投资是具有风险的, 而运动员投资又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一般情况, 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特别是受运动性伤病、特殊的运动天赋条件等影响, 比一般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要大得多。当然, 投资风险是相对的, 运动员作为一个经济主体, 其比较对象自然是非运动员经济主体, 所以运动员的投资风险常常可以用其投资风险系数代替, 运动员的投资风险系数=运动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非运动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石岩学者在“中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中, 认为运动员参赛风险主要是各种干扰运动员比赛水平发挥或导致运动员比赛成绩降低。还对运动员参赛风险进行溯源分类, 认为参赛风险由参赛运动员风险、对手风险和比赛环境风险组成;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由参赛风险识别、参赛风险评估与参赛风险应对等方面组成, 并提出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策略, 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其中风险降低是应用最多的运动员参赛风险应对策略。应对运动员参赛风险, 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和“程序化原则”[10]。凌平等学者也在“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研究中, 对体育运动风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为体育自然风险;体育社会风险;体育经济风险;体育政治风险;体育技术风险[11]。徐成立学者对“体育赛事风险及其预防与规避”进行了探讨, 并针对如何规避体育赛事风险进行了探讨, 为中国成功举办体育赛事提供理论依据[12]。
运动员参赛风险 (Compet it ion R isk) 是指在运动竞赛中发生各种干扰运动员比赛发挥或导致运动员比赛成绩降低事件的可能性。参加运动竞赛是一项具有高度风险性的不确定性活动, 既存在成功的机会, 也有失败的可能。从近五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就能清楚地看到, 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参赛风险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在这些风险中, 有一些是可知的, 但是更多的是事前没有预料到的。尽管参赛人员经常认为赛前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得已经很周到了, 但是, 还会发生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事件, 给人的感觉是防不胜防。运动员在参加运动竞赛活动的各个阶段或环节都可能遇到风险, 也就是从运动员赛前准备阶段开始, 就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参赛风险及不同参赛风险的组合, 它们出现的概率和所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目前, 国外体育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经营管理、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与保险等问题上, 国内近年来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三、结论
通过研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与风险的文献, 认为文献中的研究既丰富了竞技体育的理论体系, 又对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践与理论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研究内容上, 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进行单向研究文献较多, 而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效益系统 (如政治效益、人才效益等) 的研究甚少。在竞技体育风险研究方面, 主要是集中在赛事本身的风险研究, 尚未发现国内外关于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方面的专题研究, 对于奥运会等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参赛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是鲜有人涉足, 目前来说还是一个空白, 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华, 王淑荣, 等.论提高人才效益[J].行政人事管理, 1998, (4) :12-13.
[2]王力军.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竞技体育投入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3) :7.
[3]奥运经济:关注奥运金牌背后的投入[EB/OL].http//info.sport.hc360.com/2005/04/0608356709-2.shtml.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149.
[5]肖林鹏, 李宗浩, 裴立新.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2-3.
[6]国务院研究室, 教科文司, 等.体育经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7]王立平, 孙菁, 张凯华.揭示中国金牌背后投入刘翔一年花费300万.经济半小时[EB/OL].http://news.qq.com/a/20040829/000021.htm
[8]于仲呜.竞技体育训练系统投入产出模型设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34-36.
[9]周洪珍.影响六省市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场馆设施和经费来源及使用政策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6) :21.
[10]石岩.中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J].体育科学, 2004, (8) :5-6.
[11]凌平, 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5) .
投入产出效益 第8篇
2004年11月的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会上,宝洁公司以3.8515亿元的广告投入成为中央电视台新标王。这是跨国品牌第一次在中国成为标王,因而备受关注,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广告投入价值问题的讨论。在中央台曾经的标王中,除了蒙牛之外,其它品牌像爱多、巨人、秦池等都已销声匿迹。上述标王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广告投入这把双刃剑认识不足造成的。广告投入不仅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同时广告投入的效果又很难确定,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广告投入的盲目性。所以如何准确地评价广告投入的效益,进而确定投入多少资金做广告,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的投入产出思路及其评价
如何评价广告投入,学术界已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得出许多确定广告投入的方法和模型。现有研究绝大多是从广告投入量与产出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评价广告投入(产出以销售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衡量),其研究的基本思路可用图1简单概括。
基于传统的投入产出思路,学者们提出了图表法、回归法或者其它先进的统计方法,通过分析广告投入对企业产出所起的作用来评价品牌投入。这些方法或者模型大部分是定量的、所需数据易于获得、可操作性强,这都为企业确定广告投入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解释了广告投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中国企业的标王现象,通过对广告投入和产出回归分析发现广告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不能太高,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标王企业往往孤注一掷,把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拿去做广告。现有研究大都把广告在销售中的作用机理看成一个黑箱,很少考虑广告到底是如何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广告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产出。概括起来,这种投入产出思路存在着以下问题:
(1)研究不够深入,无法完全说明广告在销售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采用投入产出的思路虽然可以清晰地描述广告投入量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但它只把广告投入在销售中的作用过程看成是一个黑箱,对于广告在消费者选择产品的过程中如何起作用、起多大作用等问题解释不清楚。传统的投入产出方法通过分析广告投入和产出历史数据,得到一个使产出效益最大的广告投入经验值,这个经验值通常是销售额的一定比率或利润的一定比率。但国内外大量实证结果表明:广告投入和销售额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
(2)分析前提要求苛刻,现实中很难实现。
企业的产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准确分析广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传统研究往往假定企业的其它条件包括技术、成本、价格、销售手段等是不变的。而在现实中企业不可能只采用广告投入手段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所以很难得到去除其它因素之后的广告投入对产出的作用。
(3)时区上的错位。
传统的投入产出思路一般是分析现在的广告投入对当前产出的影响程度,尽管有的模型在分析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延迟,但延迟到什么程度仍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广告有可能会产生立竿见影效果,但多数情况下广告的效果要经历一段时间才会显露,这就是广告的“滞后效应”。[1]实际上,现在的产出可能受到以前和现在的广告投入的影响,同样现在的广告投入可能对现在和将来的销售都造成影响。目前对广告投入决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在计划时区内的广告投入与销售量之间关系的静态分析。除了以上时间上的缺陷外,传统研究没有将现在时区、过去时区和未来时区的广告作用联系起来进行广告投入决策的研究[2]。这种评价广告投入的方法使企业过于看重眼前收益,而忽视了对广告投入的战略考虑。
2 打开“黑箱”,探究广告投入为企业带来的真正价值
从上面分析可知:用传统的思路很难准确测算企业的销售额或者利润的变动,是在多大程度上由广告投入造成的;即使可以确定这些产出的某些变动是由广告投入引起的,也很难确定这次产出的变动是由过去的广告投入引起的还是由现在的广告投入引起的。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前人们在研究“如何确定广告投入问题”时,始终将广告在销售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看成一个“黑箱”,所以始终无法找到广告投入给企业带来的真正价值,而只能用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外部的产出指标来衡量广告的效果。本文将从广告对销售过程的作用机理这个“黑箱”入手,来考察广告投入对企业的意义,进而为企业确定合理的广告投入提供理论依据。
(1)产品赢得顾客的影响因素。
产品的销售是由产品物质属性、产品精神属性(品牌范畴)和产品价格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品物质属性是指产品自身功能性方面的东西;产品精神属性是从外在角度特别是购买者角度来看,产品所体现出的一些特征,而这些特征恰恰反映了企业品牌实力。表1总结了这三大属性的具体内容。
本文所指的产品是一种广义的产品,产品物质属性除了包含质量性能和稳定性之外也包括服务水平,现在一些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且随着竞争加剧,即使在传统行业,服务也日益成为产品自身的一部分。产品精神属性包含四项内容:品牌知名度,指有多少顾客知道这种产品;品质认知度,指顾客对品牌内在品质细节上的了解程度;品牌忠诚度,用来描述有多少消费者持续购买使用同一品牌[3];品牌联想,是指品牌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它对顾客有一种精神上效用,从而为顾客带来价值增值。价格因素则也是影响销售的非常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广告投入的真正意义———提升企业的品牌实力。
企业要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就要从产品物质属性、产品精神属性和价格这三个方面提高产品竞争力。显然,投入资金做广告无法提高产品物质属性和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因为提高产品物质属性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质量管理等措施;而提高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主要靠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销等措施,广告投入不仅不能使产品获得价格优势,反而会增加成本。可见,广告投入对企业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产品精神属性的提高,即广告投入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实力,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广告可以提高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许多的企业做了广告之后,可以扩大品牌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用户知道自己的产品,因为潜在用户的基数变大了,在购买率不变的前提下,产品的销售额会随着品牌覆盖范围的增大而增加。应该说扩大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是广告一个最基本的功能。
(2)广告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认知度。广告具有传达品牌名称这个基本功能外,还要用适宜的方式告知顾客关于产品品质细节方面的信息,比如一些药品广告,在广告中突出见效快、效果好的特征;一些洗发水的广告突出去屑、护发等特征,在这些广告中关于产品品质的诉求提高了产品的品质认知度,可以提高产品购买率。
(3)广告可以维持品牌的忠诚度。广告对品牌忠诚度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广告是维持品牌忠诚度的基础,很难想象大量顾客会对不做广告的品牌产生忠诚。广告投入或许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但是广告对于品牌忠诚度的作用不像对其它因素那样效果明显,因为品牌忠诚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品牌忠诚是顾客通过多次体验形成的,品牌忠诚是广告、产品品质、服务等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4)广告有助于建立品牌联想。品牌联想是指人们见到某个品牌时会产生一些的联想、印象。广告对顾客联想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比如人们看到万宝路烟就想到西部牛仔的形象、人们看到可口可乐就想到青春活力。广告是建立、维持和强化这种品牌联想的主要手段。许多著名品牌之所以获得消费者青睐,主要是它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或者愉悦。许多消费者选用某种品牌的产品,也正是因为这种产品体现了消费者独特的气质、身份、品位等等。顾客愿意为了这些额外的精神效用而购买产品,甚至支付溢价。
3 通过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价广告投入
总的来说,广告投入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产品的精神属性方面,集中体现为对品牌实力的贡献。品牌资产的价值可以用来定量评价品牌实力,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广告投入和品牌资产的关系来评价广告投入的效益。
评估品牌资产价值主要有三种概念模型: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4]这三种概念模型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随着品牌资产理论越来越重视品牌资产与消费者的关系机理,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评价广告投入所涉及的“品牌”就是采用这种概念模型。
基于对品牌资产概念的三种不同理解,人们提出了许多测算品牌资产的方法。第一种模型主要包括成本法(包括重置成本法)、金融市场法等,成本法很难反映品牌资产的实际价值,而金融市场法要求有完备程度很高的市场,所以财务会计模型计算出的品牌资产不适用于评价广告投入。第二种模型侧重于评估市场上品牌力,包括品牌的市场表现、市场业绩、竞争力甚至股价,这种模型主要是根据使用品牌的产品外在的市场情况来测算品牌资产,没有触及品牌内在特征,这种基于市场品牌力的模型计算出的品牌资产用来评价广告投入依然不够准确。第三种模型是基于品牌关系理论,即主张品牌资产主要体现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程度,把消费者看作是品牌资产形成和评估的焦点。随着品牌资产理论越来越重视品牌资产与消费者的关系机理,出现了以下四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基于消费者关系的评估模型:品牌资产评估(Brand Asset Valuator)电通模型;品牌资产趋势(Equi Trend)模型;品牌资产十要素(Brand Equity Ten)模型;品牌资产引擎(Brand Equity Engine)模型。
上文分析了广告对企业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而基于消费者关系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大都也是从这些角度来对品牌资产进行评估的。这样,两者就具备了非常高的相关程度,所以采用基于消费者关系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计算出的品牌资产可以准确地评价广告投入的效益。因为传统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科学的、成熟的关于具体评价过程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在通过品牌资产评价广告投入时,完全可以借用这些计算方法和模型,而把因变量由产出(销售额、利润、市场占有率)变为品牌资产。
4 新评价方法的特点
与传统的投入产出思路相比,用品牌资产的价值来评价广告投入有以下特点:
(1)用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价广告投入是从广告对企业发挥的内在作用出发的,可以更准确的评价广告的效益。
广告投入为企业带来的核心价值就是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传统的投入产出思路是用企业的品牌资产所产生的结果如销售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评价品牌投入的,而用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价广告投入要比传统的方法更直接,经历的环节更少,这样就使误差减少,使评价结果更准确。
(2)用品牌资产的价值,作为评价广告投入的前提条件,比传统的投入产出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善。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假定企业的其它条件如技术、成本、价格、销售手段等等是不变的,而在现实中这些都是很难做到。如果用品牌资产来评价广告投入,因为以上技术、成本、价格、销售手段等条件对品牌资产计算的影响不是太大,就不必对这些条件提出太高的要求,这就更符合企业的实际。
(3)用品牌资产评价广告投入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只看重某一次的产出,而某一次的产出可能是偶然的、无法持久的;因此,用短期的指标去衡量广告投入,很可能会导致广告投入的盲目症、近视症。由于资产是可以带来持续获利能力的经济资源[5],品牌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收益;因而用品牌资产的价值来评价广告投入对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广告投入的短期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如果对品牌资产的价值测算不准确,会影响对广告投入的评价。
用品牌资产的价值评价广告投入首先需要测算品牌资产,虽然已经有很多测算品牌资产的模型,如上文提到的品牌资产评估电通模型、品牌资产趋势模型、品牌资产十要素模型、品牌资产引擎模型等。但是用这些模型测算品牌资产的工作量比较大,测算过程复杂,不像传统方法直接可以把产出值拿过来使用,这就可能影响到品牌资产的精确程度,进而影响对广告投入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从品牌资产的角度来评价广告投入的效益是一个崭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其明显的优点,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企业在对其广告投入进行实际评价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分别用两种评价方法对其广告投入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两种评价结果得出总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彭进清、朱思文:《对企业广告投入的理性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3):78-79。
[2]张勤生、孟广燕:《基于动态最优控制的广告投入策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5):921-924。
[3]苏勇、陈小平:《品牌通鉴》[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87-188。
[4]卢泰宏:《品牌资产评估的模型与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8-96。
投入产出效益 第9篇
南郑县2014年启动以“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四大工程建设为目标的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来, 县财政投入31 165.23万元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大气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设施建设及城乡环境卫生、渣土扬尘整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环保整治活动, 关停4家粘土砖生产企业和淘汰1家水泥立窑生产企业。2014年投入县属某企业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资金421万元, 专项用于安置企业职工174人, 化解企业债务130万元;拆除机械化立窑3台, 实现该企业年减少SO2排放约780吨, 粉尘2 200吨, 有效的改善了周边环境;同时投入25万元用于该企业研制利用钢铁厂废渣制造“S95级矿渣微粉”, 生产商混搅拌站和水泥制品, 使工业废渣得到有效利用。目前企业产品实现产销两旺, 除汉中本地, 还销往、安康、四川等地, 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投入产出效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